鲁迅狂人日记句子赏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9:42:11

一、引言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当前中小学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亦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平等、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地、积极地、饶有兴趣地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但是,目前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系统的专项研究并不多。凡研究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的,多重在学生课外自学能力的培养上,且较为零碎,尚未形成基本架构、基本模式和理论体系。如何从人的认知规律和青少年学习的心理等角度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形成一个具科学性、实效性的理论体系,无疑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结构和模式的研究,探索科学习方法的形成规律,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而具有明显的实践价值。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设想,如果能在全校乃至更大范围内进行实验研究,必将可以取得大面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也必将了解并进而掌握中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规律,探索出中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同时也必将在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效。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1年课题立项以前,这一阶段是预研及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教学情况调查,自学现状分析,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制定论证实验方案,初步构建课题的阶段基本框架及目标。

第二阶段为2001年7月课题立项至2002年12月,这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组建总课题组及子课题组,进行研究人员分工与培训,各子课题组拟订各自的实验方案,搜集相关的理论材料与实践材料,学习古今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开展初步实验工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的特点和学生自学的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教学目标,独立自主地感知材料,获取信息,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坚持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的体现。学生的自学应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老师的指导包括提出任务和要求、答疑解惑、纠错导向。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活动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①自主性。这是学生自学的最主要特点。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围绕着一定的学习目的,独立地阅读材料,运用学习工具,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运算,动手实验等,从而获得有关知识,提高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创造性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影响。 

      ②目的性。课堂自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习,必须围绕着一定的学习目标、任务去自学。由于课堂教学受课时制约,所以学习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自学中出现的发散思维扩展训练,教师应当做好辅导、引导,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能高效地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

③思考性。  自学能力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整个过程多为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过程。 

④创造性。自学活动是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体现人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其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意义深远,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学习知识范围分,可分为规定课程内自学与规定课程外自学;从学习系统性分,可分为围绕一定科目系统地自学与零碎的自学;而从学习层次上来分,则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研究性自学。研究性自学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目的,自主地阅读、搜集、整理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并通过实验、探索、研究,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以撰写论文、制作物件等形式来表现成果的。研究性自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是较高层次的自学形式。二是任务性的自学。任务性的自学,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范围内,学生自主地阅读相关的材料,理解、掌握知识,完成规定的任务的学习过程。任务性的自学当然也是学生自主地去获得知识,掌握某种技能,但它的范围受到限制,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别人或前人已经知道的,而不是原则性的新的发现。所以,这是较低层次的自学形式。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途径的探索与分析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根据多年实验经验,总结归纳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四步五自”教学法,然后在各学科的具体教学中进行试验。“四步”的第一步:编制导学提纲,包括学习目的、教材的重点难点、联系实际需要探讨的问题,发给学生进行预习;第二步:课堂上学生概括知识要点,提出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第三步:教师补充有关内容,提出该课疑点、难点和问题,并展示分析过程;第四步:简要概括小结,同时抽出新材料、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共同探讨。“五自”就是:学生自读、自疑、自悟、自知、自用。在四步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贯穿学生自读、自疑、自悟、自知、自用。    ‘:

      通过“四步五自”教学法的实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①    阅读能力。改变过去学生对照老师给的结论去找教材答案的传统教法,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品味教材与相关材料,直接地原汁原味地去体验教材或精选的材料。

       ②提取信息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需要阅读教材,收集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筛选信息。这是当今信息时代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③思考能力。学生自学改变了过去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做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努力就不应用到记忆上而应用到思考上。”学生自学过程中,阅读、理解、作业、制作,都需要学生独立去思考,才能完成,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知识去应付作业的做法。在提出疑问、交流讨论和分析新材料中培养思辨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

        3、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中的作用。

       ①教师主导性在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里的“激发”,就是指教师的主导,教师主导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激发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第一,引导作用。引导,就是带着学生向某个目标进发。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也”。学生的课堂学习,尤其是自学,就好比一个人要到某地去,而现在他并不知道某地在什么方位,离脚下有多远,更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一样,这时他必须有一个向导,才能到达某地;同样,在学习上也必须有一个教者的引导,他才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第二,示范作用。示范,就是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对于中学生来说,他的模仿能力强于创新能力。而要使学生有所模仿,教师就必须首先给学生一个示范。学生为了能模仿得好,能学有成效,就必须认真注意老师的示范。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正是能够认真注意老师示范的学生。他们由于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和示范性,所以在解决问题时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第三,启发作用。早在两千多前年,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他的至理名言之一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说,教师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心求知而未知,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启发和诱导,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学生不能积极思维,举一反三,教学就不能展开。而这里的“启”和“发”,就是老师阐明事理,引起学生联想而有所领悟。   

       ②学生主动性在自身自学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于光远先生在《教育认识现象中的“三体”问题》中指出,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作用。新版教学大纲也一直强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学生的主动性在其自身自学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是反三作用。孔子早就强调,老师举一隅,学生要能反三隅。只要老师“举一”恰当,学生积极主动思维,那么“反三”是不成问的。

第二是旁通作用。如果说举一反三还比较容易做到的话,那么,触类旁通要难得多了。但是,只要肯动脑筋,主动思维,触类旁通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有些同学甚至还能触类旁通其他学科。

第三是创新作用。有些同学不仅能反三,不仅能旁通,还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一个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他首先得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因为只有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才有创新的可能。

 

     三、研究成效

        (一)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普遍增强,自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进步,例如:本学期期中考试,各年级各学科试验班平均成绩均比对照班高5个百分点左右,最高的达12个百分点。

        (二)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主要表现在:   

        1、教师的主导意识普遍增强,他们掌握了超越式、讨论式等创造性教学方法,养成了创造性工作的习惯;

         2、使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

        (三)通过研究,取得了较大规模区域性实验的组织管理经验。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1、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能力:

        一年多来,我校课题组的各子课题组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四个年级16个试验班级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起来,主要途径与方法有:

      ①精神上激励。在研究中,我们认为,不仅教师要变为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更要唤醒学生的主体自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

      ②方法上指导。在学生课堂自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学习、指导学习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或合作探究。如:目标确立、材料提供、组织建立、问题商讨、知识运用、结论评定,都需要老师在平等、自由、民主氛围中给予指导,共同商讨。

       ③活动中互动。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习者、发展者。师生因学习内容相伴相随,共同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2、自学能力培养实现的能力目标

        ①感知、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学会通过报刊;书籍、电脑网页、电子媒体寻找相关资料,对这些信息能自觉接收,敏锐感知。

        ②综合思考的能力。对收集来的信息,学会整理、分类、分析归纳,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加工,从而变为我所用的材料。

       ③发现研究、创造的能力。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办法,突破常规,突破权威。超越书本,超越老师,推陈出新。

       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表现在完成作业、实验制作上,还表现在创新方案的设计、创新论文的写作以及提出新的问题上。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在自学能力培养方面尚需要明确几个理论问题

         1、所谓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外延,从狭义上讲,指课堂上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从广义上讲,生活即课堂。自学包括研究者自定目标自学与人定目标自学,短期既定目标自学与长期的不定目标的终身自学。   

        2、自学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求得学生能够终身学习和发展。自学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主动权,

        3、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涉及的相关问题:

      ①与学科教学关系。新的学科教学方法,包容学生的自学活动,而以自学为主的学科教学,自学活动则占整个课堂的主体。

        ②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自学能力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能力,核心能力。探究性学习的直接目标和主要手段是学生的自学能力。

       ③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新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实施改革,力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结果。

       ④与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在正常的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相伴相间而行的,在课堂自学能力培养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仅表现在组织上、指导上和帮助上。

      五、下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措施

         (一)下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

         1、学生自学能力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持续发展: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模式构建与试验;

          3、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

         (二)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措施:

          1、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培训:

          2、各子课题小组继续进行实验研究;

          3、经常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研究情况,部署新的工作;

          4、举行校际实验成果汇报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