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碧游老仙百度云: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 醉罢君山 / 第46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1:06:40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共48页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4-26 10:39  
  (使命的召唤-156)
  
  1662年1月,郑军在乌特利支外堡南面与东南筑起三座炮台,并且挖了大量的壕沟,修筑许多防墙与防栅,运进二十八门大炮以及数千名的士兵。与第一次进攻热兰遮城相比,郑军进攻乌特利支堡的战役准备充分,在战术上更是进步神速,虽然这场战斗在郑成功征战史中只是一次小战斗,但其意义非凡,因为这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战争。
  郑军没有再犯下同样的错误,大炮并没有被置于旷野,而是有炮台为掩体,士兵也躲在壕沟与防栅之后,以避免在荷兰强大火炮下遭到重大伤亡。
  1月25日清晨,郑成功对乌特利支堡的进攻开始了。
  中国军队首先开炮,二十八门大炮的轰鸣声拉开了战斗的帷幕,从南面与东面猛轰乌特利支堡,荷兰人也开炮还击,中国军队的火炮数量要比荷兰人多,在对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炮击,郑军的大炮轰塌了城墙,郑成功两次组织突击队,想乘势夺取城堡,但是由于荷兰人火力很猛烈,未能成功。看来继续炮击是更佳选择,郑成功下令继续开炮,将乌特利支堡彻底摧毁,一颗颗无情的炮弹落在城堡上,这次炮击一直持续到了晚上,荷兰人的这个外堡被炸为一片废墟。
  荷兰人被迫放弃这片废墟,退入热兰遮城。
  乌特利支堡的炮战以中国军队的完胜而告终,但是荷兰人还留了一手,在撤退之时,他们将四大桶火药埋在地窖内,然后拉了一条导火索。在战斗胜利后,郑成功想亲自巡视被炸平的乌特利支堡,但此举被投降的荷兰人汉斯所阻,汉斯告诫他要提防荷兰人善用的诡计,果不出所料,当一部分郑军进攻到堡内时,埋在地窖中的火药的导火索被点燃,发出巨大的爆炸声,不少郑军士兵当场被炸死。
  入夜时分,中国军队完全占领外堡山,夺取这个制高点,便直接威胁热兰遮城的安全了,因为郑军的火炮可以居高临下炮击热兰遮城。
  
  乌特利支外堡的失陷,使得热兰遮城已危在旦夕。中国士兵以神奇般的速度适应了近代化的战争,在夺取外堡山后,郑军迅速在山上挖战壕,并筑起一座大型炮台,构筑坚固的防墙,防墙的厚度约在五米,高度约有三点五米,以此来避免遭受到热兰遮城的炮击。
  荷兰人为了保卫热兰遮城,几乎所有的火器都开火了:大炮、迫击炮、步枪、手榴弹等,夜空中火光四窜,荷兰人明白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在热兰遮城内,荷兰人召开军事会议,以商定热兰遮城的命运,台湾总督揆一仍然对战局心存幻想,还寄希望于巴达维亚增派援军,他认为城内的粮食还可以支撑四个月以上。但是揆一的主张只是少数派,城堡内的荷兰人总数已经锐减到了五百人,要坚守这座城堡只是痴人妄想罢了。
  最后揆一被迫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开城投降。荷兰人开始与郑成功进行谈判,他们只是想体面地退出战争,郑成功达到了目的,他慷慨地顾全了战败者的面子。
  1662年2月1日,双方在停火协议上签字。这份条约共有十八款。根据这份条约,荷兰人将热兰遮城堡、外堡、大炮、剩余的军用物资、商品、现金以及其他属于东印度公司的财产全部移交给郑成功。郑成功则将掳获的四艘荷兰船只归还,并且同意荷兰人以扬旗、鸣炮、荷枪、击鼓、列队的方式体面地上船,让这些殖民者挽回最后的颜面。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4-26 21:42          还有一事请教:郑成功麾下可有比较著名的郑姓将领?我想这些以宗亲名义征集的士兵大抵会分配在郑姓将领的手下,以利管辖,若如此,或许可理出这百名士兵的参战经历。
  ------------
  好象没有著名的郑姓将领。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4-27 10:55  
  (使命的召唤-157)
  
  热兰遮城生还的荷兰人只有五百人左右,在郑成功长达九个月的围困战中,荷兰人死亡人数一千六百多人,有些死于炮火,有些则死于疾病,其余的幸运者虽然背负战败者之名,但总算可以逃离地狱般的热兰遮城,呼吸海上的新鲜空气了。
  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历史开始一个崭新的时代。
  
  郑成功解放台湾之役,不独是郑军与荷兰殖民者的战争,不仅是中国与西方一次战争,如果放在更大的视野来看,这场战争,是东方国家在西方国家全球扩张背景下的一场反击战,郑成功是那个时代惟一可以阻挡欧洲人在远东扩张的东方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使得欧洲殖民者全面侵略中国的时间被大大推迟。同时,这场战争也不仅仅是收复了台湾这块中国的领土,而且也确定了郑成功在远东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他不独是中国的英雄,他也是东亚的英雄,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英雄。
  不要忘了荷兰是十七世纪欧洲最强的军事强国之一,但是郑成功在装备精良的荷兰近代化武装之前,仍然取得巨大的胜利,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中国军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郑成功发动攻台的时机相当好,一方面是由于清顺治帝去世,清军不能大举南下,这便减少了后顾之忧,再则郑军冒着暴风惊涛海上行军,出其不意顺利登陆,而且选择了涨大潮的时间,使得舰队得以顺利通过狭窄的水道,这些显示郑成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地利,是郑军登陆后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将荷兰军队困在两座城堡之内,形成了战略的主动性,而荷兰的援军则必须从遥远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北上支援。人和,是郑成功的攻台之战得到台湾人民之支持,且在军队数量上有压倒性的优势,而荷兰内部矛盾重重,更削弱其战力斗。
  其次是郑成功能够知己知彼,与后世的鸦片战争相比,晚清的中国军队对西方人的了解程度,还比不上一百八十年前的郑成功,在征台战争开始时,郑成功对荷兰人在武器上的优势是有清晰的认识的,郑军的武器装备虽然逊色于荷兰人,但并非落后许多,在郑军中,也有拥有欧洲人制造的大型火炮,在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方面因素,对这场战争的胜利,郑成功是有胜算的。
  再次,郑军在海上战术中表现出卓越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郑成功也得益于其父郑芝龙在料罗湾海战中击败荷兰人所取得的经验,在火炮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郑成功采取以火船逼近的战术,以火攻这种古老却有效的战术取得非常优异的战果。而在对付巴达维亚援军舰队时,郑成功充分利用风向、潮流变化,在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隐蔽耐心等待战机的出现,当风向、潮流不利于荷兰船只时,则果敢投入进攻,抓住荷兰舰只搁浅的有利机会,一举击沉其主力舰,在海军战术应用上可以说炉火纯青。
  其四,郑军在战场上认真向敌人学习攻防之术,并很快适应并掌握了近代化战争的战法,从第一次进攻赤兰遮城的失利中,郑军交付了高昂的学费,火炮与士兵均在缺少掩体情况下,置于敌人炮火打击范围。但是郑军很快在荷兰降兵的指导下,以令人惊咤的速度学会了荷兰人的热兵器时代战争的原则,并且在乌特利支堡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当我们回顾郑军南京之役的失利时,发现南京城下的郑军,与赤兰遮城下的郑军犯了同一个错误,凤仪门外的驻军将大炮架设在路旁,根本没有掩体的保护,以致于清军在反击时,轻松炸毁了郑军的大炮。郑成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军的统帅,而耻于向敌人中的普通士兵请教,他的谦虚善学是郑军战斗力迅速提升的根本原因。
  
  荷兰人进入台湾的时间是1624年,即郑成功出生的那一年,被驱逐的时间是1662年,总计三十八年。台湾之开拓,始于颜思齐、郑芝龙,现郑成功继续先人之事业,他在征台之役胜利后,难掩内心之激动与豪情,慨然赋诗一首: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下一节《最后的事业》)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4-28 11:51  
  (使命的召唤-158)
  
  五、最后的事业
  
  收复台湾,乃是郑氏集团事业之新起点,郑成功以他人生最后一年的短暂时间,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历史,其所建立勋业之伟大,足以列入中国历史最伟大人物之列。
  在赤嵌城投降后,郑成功将赤嵌城改为东都明京,并设一府二县,即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在收复热兰遮城后,又改为安平镇,此举拉开郑氏经营台湾之序幕。
  郑成功对开拓台湾,奠定抗清基地充满信心,他发布命令道:“东都明京,开国立家,可为万世不拔基业。本藩已手辟草昧,与尔文武各官及各镇大小将领官兵家眷,聿来胥宇,总必创建田宅等项,以遗子孙计。但一劳永逸,当以己力经营,不准混侵土民及百姓现耕物业。”
  台湾虽然经过颜思齐、郑芝龙以及后来荷兰人的经营,但是所开拓之地仍然非常有限,台湾岛面积广阔,物产繁多,地理条件对农林渔业均十分有利,加之台湾一直作为一个商业贸易重要基地,开拓前景十分乐观。郑成功的原则是不与当地原居民发生纠纷与冲突,所以严禁侵占当地百姓的耕地、财产,在尚未开发之地,文武官员及各级将士,得可以得到一块土地,盖建房屋,开辟田地,并将此土地定为可以传给子孙的永久性用地。
  郑成功在开拓台湾的措施上,显示出其卓越的才能,即便以今日之眼光视之,亦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远见卓识。譬如在经济开发上,鼓励多种经营,包括渔业、耕作业、林业及商业等,在难以开发利用的汛地,鼓励开发,如果各级将领在汛地中的山林地带开发,还给予奖励。更难能可贵的是,郑成功还具有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的发布的命令中,强调开发山林陂池过程中,“须自照管爱惜,不可斧斤不时,竭泽而渔,庶后来永享无疆之利。”
  
  开拓台湾之艰辛,远远超过想象。由于台湾的热带湿热气候,原始丛林密布,愈往岛内,山峦层层叠叠,丛林中遍布湿毒之气,令人恐怖难安。虽然郑成功在政策上采取了种种刺激拓荒的措施,但是很多人仍然无法适应这片仍处原始状态的土地,大量的士兵中屯垦过程中因水土不服而导致疾病,疾病又以很快的速度蔓延开,结果病倒的士兵有十之七八,其中不少人死亡。
  在开拓的前期,由于开垦规模尚小,郑成功的军队时常陷入缺粮的境地,特别在围困热兰遮城期间,郑军有时每个官兵,一日只能吃两顿饭,后来以十锭黄金向台湾一些本土居民购买粮食,才缓解粮食危机。由于开拓台湾之艰难,当时留守在厦门、金门的郑军将士,没有人愿意渡海到台湾去。
  1662年正月,郑成功命令留守厦门岛的郑泰、洪旭、黄廷等人将思明将士的家眷迁往台湾,以增加台湾的人口与劳动力。此命令遭到了厦门将士的抵制,当时大家的看法,去台湾就象到鬼门关一样,似乎只要一去,便没有生还的机会了。郑成功的这些部将们竟然开始公然违抗命令,洪旭、黄廷等人索性将郑成功派往厦门岛的人强行扣留,不发一船到台湾,这在郑军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情形。
  
  并非所有的人都鼠目寸光,台湾岛虽然表面上蒙盖着荒凉与原始,但是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却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户都事杨英是深刻认识到台湾的得天独厚之优势,他对郑成功说:“英随藩主十四年许矣,扈从历遍,未有如此处土地膏腴饶沃也。惜乎土民耕种,未得其法,无有人教之耳。”台湾本土居民原始而落后的耕种方法,使得这块神奇的土地远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说秋收时节,“土民逐穗而拔,不识钩镰割获之便,一甲之后,云采数十日方完,访其开垦,不知犁耙锄斧之快……如此虽有广土众民,竟料人事不齐。”
  杨英同时建议,发给农民“铁犁、耙、锄各一副,熟牛一头,使教耕牛犁耙之法,播种五谷割获之方。聚教群习,彼见其用力少而取效速,耕种易而收获多,谓不欣然效尤,变其旧习之难且劳者,未之有也。”并且建议“垦多力耕者有赏,怠玩少作者有罚。……度其力量授田,然后计亩徵输焉。”如此一来,据杨英的估算,“年可岁供百万也。”
  郑成功经营台湾,使得台湾的农业迅速摆脱了原始的耕作模式,农业技术得到质的飞跃,虽然他在收复热兰遮城后的几个月内便去世,但仍然是台湾开发史上最重要之人物,为郑经时代更大规模的拓荒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4-29 09:59  
  (使命的召唤-159)
  
  驱荷夷出境后,郑成功击败了最强劲的海上竞争对手,当之无愧地成为远东海上贸易的霸主。在台湾战役之前,荷兰人多次劫掠郑成功的商船,导致郑成功在1656年对荷兰实行贸易制裁,两年的贸易制裁令荷兰人损失惨重,被迫低头每年向郑成功缴纳一定数量的银两与战略物质,换取郑成功取消贸易制裁。但是荷兰人很快又暴露其贪婪的本性,之后又多次阻挠郑氏商船的海上贸易,只是在荷兰人战败之后,郑成功才牢牢地占据海上霸主的地位。
  郑成功戎马一生,抗清是他最重要的活动,他在成长为一名杰出将领的同时,也表现出商业上的超人天份,虽然他的海上贸易活动只是作为抗清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掩盖不住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商人的事实。他的海上贸易范围北至日本,南至东南亚。
  根据史料纪载:“成功以海外弹丸之地,养兵十余万,甲胄戈矢,罔不坚利,战舰以数千计,又交通内地,偏买人心,而财用不匮者,以有通洋之利也。我朝(指清朝)严禁通洋,片板不得下海,而商贾垄断,遍赂守口官兵,潜通郑氏,以达厦门,然后通贩各国。由中国各货,海外人皆仰资郑氏,于是通洋之利,惟郑氏独操之,财用益饶。”(《伪郑逸事》)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郑成功已经顺应了近代世界商业经济兴起的潮流,而且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落后的清政府千方百计地实施海禁政策,但其实仍然受惠于郑成功的海上贸易,因为大量内地的商品,通过种种非法的渠道被送抵厦门,再通过郑氏的商船销往国外,这无形中也刺激了清廷控制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虽然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他还是了解太少,对他的伟大事业仍然严重地低估,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将他置于中国历史的背景之下来评价,而很少将他放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背景下来对待。
  意大利学者白蒂给郑成功的一些评价,笔者认为是恰如其分的,略摘于下:
  “郑成功成为中国商人利益的最重要的保护者,成为唯一能保护中国商人免遭欧洲人榨取的人物。”
  “郑成功在海上贸易中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他所拥有的强大的武装力量,使得他成为一个健全完善的政治组织的领袖,一个没有边界的海上王国的主宰。就此而言,郑成功的雄心壮志是惊人的,是不可战胜的。与此同时,郑成功也受到远东诸国的敬畏。”
  “郑成功之死,意味站保卫自己免遭欧洲人侵略和剥削的最后一线希望已经破灭;同时,也意味着确保各自经济、地理和政治完整性的最后一道长城已经崩溃。国姓爷特殊王国的灭亡,使东亚诸国推动不了最后一次机会,也从此不再有足够的力量起来对抗西方人的侵略。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在下一个出纪出现了。”
  
  郑成功是保卫华人免遭欧洲人迫害之最后长城,除了驱荷兰人出台湾之外,郑成功还有一个未完成事业,他本想出兵吕宋,打击盘踞在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
  对海外华人而言,最残酷的敌人并非荷兰人,而是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在1603年与1639年两次对吕宋(菲律宾)华人发动大屠杀,这两次大屠杀华人死亡人数均超过两万人。可是从晚明到清初,无论是明政府还是清政府,对海外华人之生死甚为淡漠,特别是清政府,“不能保之,且以为叛民,任其杀虐,破家荡产,莫可吁诉”,海外华人的处境十分危恶,生存的权利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这么一种情况下,盘踞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成为海外华人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惟一希望。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856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