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门童好看吗:佛学之“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22:32


佛学之“空”

    佛觉悟到的就是性空缘起。性空缘起就是心物一体...佛学的核心空性,但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境由心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的空。也即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心物一体的空。性空缘起的意思是,因缘而生的万物皆由“性空”发起,这个性空既是本心。性空缘起等同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造”造出的是“缘起'.性空=本心..缘起=因果

至善解脱
    佛祖在告诉人们如何解脱时说了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这部经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刚经》。在整篇《金刚经》中,佛祖前前后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就说了一件事:如何做到至善而获得彻底解脱。 
    以上实验真实地说明了“善”一定会引发善的变化,“恶”同样也会引发恶的改变,而至极的善就会获得彻底解脱。 

实相解脱
    佛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能见到“如来”,也就见到了宇宙山河虚空大地、生命、星星与石头的本来面目,那么也就彻底解脱生死了。为什么会彻底解脱生死? 

悟到“性空缘起”后又该如何解脱地面对世俗生活呢?
    1.面对社会道义你也许会贪婪的背信弃义,但面对因缘果报你就无处躲藏,因为你就是“它”。    2.当游戏中的一个人认识到了“自己就是自己制造出的一段程序”,而这程序是虚幻的。那么肯定有一个知道这“幻”的东西,否则“幻”相对于谁来说呢?所以必定有一个不是幻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本心,即那个能够制造出程序的东西是永恒的。当你悟到这一点时,虽然你知道自己最终也得“死”,但你已经十分明晰死亡只是“一段程序的结束”,而那个“不死的东西”还会发起另外一段程序,这样你就对死亡获得了彻底解脱    3.佛祖在整部佛经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修炼而最终能够在死去的时候死得快乐”——就是说佛祖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死的快乐,而是告诉我们了如何离苦得乐——更好更快乐地活着。更进一步说,当你证悟到自己本身就是程序员(虽然是非逻辑的)时,你就会知道一切皆幻,但是幻也是美的,今生在在处处皆是美的。你就不会再被世俗烦恼所流转羁绊,还可以真空生妙有——“缘起”个西方极乐世界。  改变命运
    性空缘起引发的一个现象是“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所以佛学并不是宿命论,而是命运自造论。为什么呢?    “今生”就是今天、此时此刻、当下;“前生”就是上一秒钟、昨天、上一个月、去年、十年前和上辈子;“来生”就是下一秒钟、明天、明年、十年后和下一辈子。所以无论如何在你看到本段文字,或者说在意识到这一点的当下,请环视一下你身边的一草一木、你所遇到的所有你评价为恶或善的人、一阵清风、一个抬手、一个眼神等等,无论你喜不喜欢或愿不愿意,这一切都是你过去——即一秒钟之前所有时间里所创造出的“因”导致出来的“果”。     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也就是说,你永远不可能改变过去的一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了。但是,关键的一点——也是非常幸运的一点是,虽然过去因果不能改变,而你就在此时此刻完全可以决定下一秒钟将要发生的事情——即是你能够通过改变现在、当下,由此时此刻你的认知与行为,进而改变和决定下一秒钟、下一分钟、明天、明年以后的将要发生的事情。
    所以命运就在当下你的手中。无论你过去做过多少的恶,只要你意识到“性空缘起”,从当下即开始修善,那么从下一秒钟,你的恶的果报就会逐步的——注意:是逐步的向善的果报转换,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所以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从此时此刻,从你看到这段文字开始——记住:开始就永远没有太迟,只要开始就永远都不会太迟,而一切也都将会“佛光普照,万事大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通过“性空缘起”而造。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一切事、一切理都是在因缘果报的规律下运转着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位神可以违背这规律”(我们退一步讲:假如真有一个人,或某事物能违背因缘果报,“性空缘起”就被打破了,佛祖菩提下的悟道也就白悟了)。    所以,再清楚说一遍:佛祖所讲的那个唯心,不是一个想啥来啥的“神心”,而是本质的、可以发起因缘果报的那个“心”。这个心不在天边,近在眼前,因为这个心就是你——因为人人皆是佛!所以佛学所讲的唯心是唯你的“心”,而绝不是“唯”一个安排人类命运的上帝之“心”。所以佛学不是神学,而是哲学。本人的论述也完全是在哲学框架下进行的论述。与人们日常理解的唯心主义没有任何关联之处。 “空”理之空
2010-10-09 11:20
作者 清风若梦 http://blog.ifeng.com/article/5503310.html 

    在历史上无论是佛教,道教,一切正法修炼的法门。其修炼的中心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空”“无”。体现在不同法门,其修行的方法,道路以及侧重点各有所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都是要达到最终的舍尽。
    那么这个“空”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呢?他是否就是佛法的本质呢?其实现在在佛教中所认识到的“空”根本就不是释迦牟尼所讲的“空”之真谛!因为他们只是把佛法当成哲学一样去研究,去推理,其实佛法不是理论!!他是修炼!!佛法的内涵只有修炼人真正放下心去修炼才能领悟到,一个不真心实修的人是不可能知道佛法的内涵的,尽管他在庙里的职位很高,不实修心性,他就还是一个常人,一个靠庙宇佛像去赚钱生活的常人。神佛只见人心!那么这些人身居庙宇,却又对佛法不得片解,不修佛之人却妄称佛的弟子,这样他们是否在破坏人们对佛法的正信呢?所以现在许多庙宇渐渐的变成旅游胜地,变成了人们赚钱的工具,成了假修之人争名夺利的场所。当人们看到释迦牟尼所讲的《法灭尽》经,再与今天的佛教情况对照才恍然大悟。佛教真的不行了……有许多真正修炼的高僧们都离开庙宇,他们看到沙门的败坏,却又无力改变这一切,便只好离开了,当然了,连释迦佛都无力改变的事,这些弟子们还能改变什么吗?其实不止是佛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不行了,站在我们修炼人用功能去看,就是那样安排好的!现在庙里只有一些还对世间虚名死抱不放的假修者还在做戏,并以所谓“护法”之名维护自己的宗教地位和利益。其实真正修炼之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

    佛法所说之“空”的涵义是什么呢?站在罗汉这个层次上,是指执著心全无之意!这也是释迦牟尼当时讲这个“空”的真正涵义!可是这个“空”在更高境界还有更深的内涵,这个就不讲了。现在佛教里的人都在乱悟一通,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认为“空”乃指物质皆空,由心生物,无心则物绝。其实我们看了是觉得挺可笑的,打个比方说吧,你我从未谋面,你的心里没有我的相貌特征,那我是否存在?我的行为言语是否由你的内心决定?在你接触佛法之前,佛法是否存在?释迦牟尼是否存在?你还没出生时你的父母是否存在?呵呵……这是举了几个例子,当然也有其他乱悟之说,但并不普遍,也就不一一而解了。 

    人们普遍认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就以为他是最高的佛,他所讲的法是最高的法,其实不是的。释迦牟尼当时所在层次是如来,而如来并不是最高的佛,释迦牟尼自己也讲了他还有他的师父等等。法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体现,不同的生命在法中得到的体会感受是不同的。你比如说佛讲的“世界”,是否就是人们眼里看到的这个物质世界呢?不是的,人类空间只是一层最粗糙的粒子构成的一个空间,在人们眼里,任何物质都有他的微观构成成份,比如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一直到最微观,其实每一个粒子的同等层次粒子就构成了一层空间,粒子层次与粒子层次之间也是一层空间,而所有的粒子空间从最微观到最宏观就组成了一个佛所讲“世界”,人只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最低的一层空间里而已。也就是说人所感受到的世界与佛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生命眼里的世界是不同的,层次越高,视野越开阔,这也是为什么不修炼的人无法理解佛法内涵的原因!他是常人,就只能看到常人应该看到的东西。

    那么释迦牟尼所说的“空”当然不是佛法的本质,“空”只是法的体现,是高层空间法理在低层空间的体现而已!这一段讲的很高,不真修之人很难领会,大家能领会多少是多少吧。历史上不管任何修炼,都不知法为何物!!因为没有人知道根本的法是什么,他们只能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哪里就是哪里,所以他们都在讲空、无,都在一味的求静、舍尽。就是释迦牟尼也不例外!但是那决对决对不是法的本质。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用眼镜看石头,看到他表面是不动、静止的,可是如果用显微镜去看,发现里面的分子结构其实也在运动着,就在这一步的时候你以为分子的表面是单一的、静止的,可你再放大看下去发现原来里面的原子成份还在运动着……也就是说,不同的粒子本质上都在运动,但是他体现在低层空间中都是以决对静止的状态出现!这就是法的本质,法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空”而是“有”,不是“静”而是“动”,正所谓: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大道而为。空无绝境终归有!其实用现代人的理论可以概括为:运动产生一切!!但我讲的决不是哲学,常人永远无法理解我说的话的涵义。

    其实宇宙的根本法是什么,我的恩师已经讲出来了,你若诚心求道,必有得道的一天!!法度有缘人。 

随意解“空”
(2009-05-25 19:25:11)

    讲到“空”,很多人就会联想到禅宗,因为他这一法门就是讲“空”的,他的一切法的基础都是“空”。因为达摩当时只是达到了罗汉的层次就开悟了,他也没有达到释迦牟尼的如来的层次,所以他讲的“空”跟释迦牟尼所讲的“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就像一个小学生跟一个博士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一致的。 

    释迦牟尼讲的“空”是指“心空”,执着心全无之意。可是,达摩对“空”的理解却是物质空。所以他讲了“无”,无佛,无法,无相,无我,一切皆是幻想,一切都不存在。我们很多修炼之人都认为他那一法门就是在钻牛角尖,当然并不是讲他那一法门不好,他也同样能修成,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一切物质皆无,人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他都认为是幻想,不是真实的。这样也能使他的心“空”起来。既然一切都是假的,那人也就没有什么好执着的了,都不存在的东西你执着了还有什么用?所以他就什么心都没有了,什么心也都不要了,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脱离三界他就算修成了。他所讲的“空”其实只是一个修炼的方法,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解脱的。但是他的理论却是不对的,这个宇宙本来就是物质构成的,怎么能“空”呢?如果一切皆空,那释迦牟尼是何物?达摩是什么?他的这个“空”的理又怎么存在?如果一切都不存在,那佛来度人何故?人又如何生老病死?宇宙又如何成住坏灭?人的七情六欲又如何执着?其实这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事,他的理论根本就是错的,他所讲的空只是一个能让人达到执着心全无的方法,所以他那一法门也能修,但那个法理却不对。 

    那天我讲禅宗这一法门不讲慈悲心,不讲普度众生,很多人就觉得心里不舒服,就跟我吵闹,当然我不会跟人争跟人斗的,我讲我的,听不听那是你的事,为什么我说他那一法门不讲慈悲心啊?因为达到罗汉的层次就是讲“空”的,一切心都不要,任何思想,意念都不要,所以他就修不出慈悲心来,一切皆空了那还慈悲什么啊?特别是禅宗,他认为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那他还要想普度什么人啊?他认为没人可以度的。现在有些所谓的在禅宗修行的和尚,居士也讲普度众生,我说他根本就没有理解达摩讲的“空”的含义,他是在乱达摩的法,他没有的东西你给他加进去了那还不是在乱法吗?他认为凡是修佛法就一定是慈悲的,他把慈悲看成那么简单的东西,以后我会讲一讲慈悲的真实含义。 

    我这可不是在贬低禅宗,任何罗汉的法都是这样,只讲自我解脱,不讲普度众生的。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有他的极乐世界,药师佛有他的琉璃世界,不同的佛陀都有自己的天国世界,可是达摩却没有他自己的世界,因为他只是达到罗汉的层次,达摩修好了也是到释迦牟尼的世界中去,他没有自己的天国世界,那他怎么度人呢?他在世的时候根本不讲普度众生的,他只是在弘传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就像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在弘扬佛法一样。后来跟在他身边的人就把他修炼过程中对佛法的理解当成了佛经去传,也出现有人去学他的法,专修他那一法门,甚至有人还把他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罗汉跟如来是完全不同的两大层次。只有达到菩萨层次以上才讲慈悲心的,因为菩萨虽然没有自己的世界,却在帮助佛陀做普度众生的事,你说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慈悲,或者哪个佛慈悲这都可以,但罗汉层次就是不存在慈悲心的,你要说他慈悲,他会认为你在骂他。呵呵。。。 

空无非道
——兼谈“缘起性空”与“真空妙有”

(2010年8月3日) 

    自释迦圆寂100年左右,部派佛学出现,僧团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两派,史称“根本分裂”。后来两派继续分裂,又衍生出几十个部派。因对释迦所说道理见解不同,部派间兴起了“空”与“有”的大辩论。大家各执一端,争持不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胶着于争辩状态而停滞不前,佛法真谛也就难得一闻。到了公元1世纪后,大乘佛学出现,这种辩论更趋激烈,众人往往乐此不疲,以至逐渐形成了大乘“空”、“有”两宗。这样就导致了学佛者驰走于经典章句,争胜于大乘小乘,析义于空有两边,以词辩为智慧,以走邪为创见,博闻强记而缺少体悟,纸上谈兵而没有实证,越辩越玄,越走越远,佛学真谛更是衰微。有些现象,到了公元7世纪,唐代高僧玄奘西赴印度求法时,还曾亲身经历;至于传闻,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多有记载,有心者阅览便知。 

    大乘“空宗”因龙树《中论》而大显其名,传入中国后,佛学讲空的观念便广为传播,“有宗”逐渐不为人知。现如今,人们错以为佛门就是空门,误以为学佛就是学空,就从这里来。人说“真理越辩越明”,但二千多年来,佛学“空”与“有”各执一端的争辩,却是越辩越模糊,使人难识佛法真面目。殊不知释迦说法,有如最高明的医生,因病处方,对症下药;没有机械固定的专方药物,唯有辨症施治的指导原则。空与有,为世间万物万象相对的两面,就像治专病的药方药物,只是破除众生执著的方便之法;而度众的指导原则,也即寂灭涅槃的总法门,却是那个非空非有,超越两端,泯灭对待,自心本性清净圆满,没有分别执著妄想的“无分别智”。先哲对执著于“物我为有”者说“空”,是要他空掉自己的物我欲望,达到无物无我无念无相无住寂灭涅槃;对执著于“一切为空”者说“有”,是要他认识到有大道本源存在,以便生发大爱心为众生服务埋我解脱。故执著于“有”,和执著于“空”,都不是大道的境界,都不是释迦传授的“寂灭涅槃”。也就是说,佛学的真谛,不在于“空”和“有”的含义争辩,而在于实践埋我度众,达于非“空”非“有”、不执著、无分别的寂灭入○解脱境界。 

    自龙树以后,“空宗”又发展出“缘起性空”和“真空妙有”的说法。其实,文字也好,语言也罢,甚至图像、数术等等世间思维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于世传道,固然离不开这些世间的思维方法,但在理解其意后,却又必需放弃这些世间的思维方法(种种念相),也即要进入无思维状态,才能感悟大道——佛法真谛;若只在世间思维方法上下功夫,必然背离大道无法获得真谛。可以这样说,若人总是执著、计较“缘起性空”与“真空妙有”等等语言文字,进行抽象思辨,其含义就会越辨越多,甚至无穷无尽。无穷无尽的逻辑概念,就会导致无休无止地争辩对持,也就恰好中了波魔毒计,而害了“分别”顽症。这是其祖师爷波力生亚丛狡诈毒辣的性质决定的,完全与释迦所证所授的“寂灭涅槃”背道而驰!释迦传法,其目的是要学生在看破“物我”真相后,不能再执持物我、留连于虚幻念相,更不能于此虚幻念相逻辑相生、由妄至妄沉沦;必从心放下一切而不执持,息灭分别达到“无分别智”,于世埋我度众随缘处置,不著任何念相永处于○,经典称此为大自在身,也叫般若妙智慧,还名无余大涅槃。正因如此,佛学才被概括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人有分别、执著、妄想,犹如漏水的船沉沦江海,只有修学“戒定慧”得于无漏,并舀出船中漏水,才能顺利驶向彼岸——寂灭涅槃——人的本源故乡。戒是制妄,就是克服“贪瞋痴慢疑”于物我的妄想;定是止妄,就是止于无念无相无住的无妄想境界;慧是破妄,人执著物我为实,贪瞋痴不尽,产生的苦恼也就无尽,释迦宣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涅槃”大道之理,意在使人破除对物我的种种虚妄执著,告诫世人当以无我大智慧随缘处世解脱。 

    “缘起性空”、“真空妙有”两个讲法,共同且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让人执著于物质的生灭、有无现象,并以此错误看待元真、大道、本性。这样一来,就会流弊无穷,贻害不尽。一些人执著于文字,以为“缘起性空”是说自性本空,并认为大宇除了因缘聚散,其余什么都没有;又以为“真空妙有”是说自性真空,且认为大宇只是无中生有、有还归无的物质变化。“空”字一直贯穿到底,世界是空,宇宙是空,甚至连元真大道、本源本性都是“空”,都一概否定。但这种人又往往出现一个可笑的现象,姑且称“自我悖论”——其它的都看“空”了,唯独“我”字不空,且还“主宰”一切。假如自性就是空,修道就是修空,那么,释祖得什么道?世间一切本来就是空,这空还需要修么?这种把圆满俱足的永恒本源、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等同于转瞬即逝、即生即灭的物质现象的观点,是早就被佛陀斥之为顽空、无记空的“断灭”邪见,一些人却还以为自己识得大乘秘诀而到处兜售贩卖。因此,为了破除这种偏见误解,以及防止产生歧义,恢复释迦正宗,“缘起性空”应该表述为“缘起相空”,“真空妙有”应该表述为“非空非有”也即“寂灭涅槃”,方为妥帖。为什么呢?为明确两者的含义起见。“缘起性空”,其意应限定在:世间万物万象都因缘聚散而没有实性,缘生缘灭的现象只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性空”即是“相空”,是指现象空无实性,只是一个变化过程,故修订为“缘起相空”。“真空妙有”,其意应限定在:人及万物的本源俱足一切、演化一切,但又不是世间任何思维方法可以说明的;“真空”是说本性清净、无念无相、无分无别、入○寂灭,“妙有”是说本源微妙、无法言喻、俱足一切、演化一切,故修订为“非空非有”或“寂灭涅槃”。一切的本源,释迦称元真或真如,因为不可思议,故当入○体会,即要不著一切念相,非空非有、实空不二、寂灭涅槃才能直觉契合。如此,才合释祖之意,才能正本清源。 

    对“空”与“有”概念的正确运用,一些无上乘的经典有明确记载,包括被称为小乘经的四部《阿含经》(其实也是大乘、无上乘)。这里以大家比较熟悉的《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为例,试为说明佛法“以空破有,以有破空,空有互破,不立空有”的规律。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句中“凡所有相”,是“有”,“皆是虚妄”,是“空”,这是以空破有;“若见诸相非相”,是有空合一、空有互破;“即见如来”,是不立空有,也即不著空有、超越相对,达于寂灭境界。这种从有推进到无,再从无推进到无无的规律,就是道法的形式逻辑,是从世间思维方法、语言文字表述的角度来说的,以便人们明晰把握;但道法没有辩证逻辑,因为辩证就意味着事物的对立统一,而大道本身却是无对无执,非空非有,无有言说,不可思议,入○寂灭,如如自净的。故需强调,学道者必须随讲随扫,随做随擦,不著念相,不持分别,归于大道,入于涅槃,才是出世菩提之路。《金刚经》全文都是道法,为释迦处于无分别状态随方解缚的大智慧流露,其主旨就是“无相无住”,也即破除世人的各种妄想执著,以无上正等正觉菩提之心(即无分别大智慧),归于如如不动清净本源故乡。故先觉讲“空”讲“有”,只是随缘而讲;我等在达意的基础上,也应当以不执著、无分别心看待。 

    观音老师传示的生命能哲理——世出世法门,是继承了释祖所悟真谛于世运作的“不二法门”,创造性地把世间万千方法概括提炼为物法、心法、中法,加上出世间法的道法,组成了物、心、中、道四法,让人一目了然又方便运作,可以迅即顿悟而随缘处世,埋我度众彻底解脱,达于释祖所传“寂灭涅槃”无上境界!四法若以“有”与“空”来表述,便是:有,物法;空,心法;有空双立,中法;非有非空,道法。依此便可知晓:执著于物我为有者,是最低级认识,物法;执著于物我为空者,是第2级认识,心法;执著于空有双立互相转化者,为第3级认识,中法;无执著无念相无分别者,为最高级认识,道法。释迦所讲“寂灭涅槃”,人必以道法达于入○无分别的状态始可真切感受;若以“真空妙有”来述说,就落入“空有双立”的第3级认识,与第4级道法有天壤之别。而“缘起性空”,依师四法判断,便知也只是第3级的中法:缘起为有,现象虽有而本质为空,故也是“空有双立”的辩证认识,说明此仍只是世间法,不是最终涅槃寂灭的道法。这里所说世出世法门哲理,限于篇幅,简略提及。若有兴趣者,请自读《生命能》一书,就可以了解世出世法门全貌,若加以埋我度众的实践,必迅速达于寂灭涅槃的境界——明心见性归返本源! 

《三法印》与《一法印》 

    “三法印”与“一法印”,分别是小乘与大乘佛法之法印。佛为钝根之小乘人,多说三法印,为利根之大乘人,多说一法印。
    所谓印者,即是印定或印证之意。即是说,佛法真理,可用“三法印”或“一法印”来衡量,印定之。凡合乎法印所说,即可判断为是佛之教法。是大乘教法,或是小乘教法。

    小乘之三法印,主要出于《阿含经》。三法印内容是: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略释如下:

    一,诸行无常。行,造作之意。无常,无有常住,即有变坏之意。即是说,世间诸所造作之有为法,皆是生住异灭四相迁流而不能常住,故说诸行无常。(一)无情世间迁流无常。世间,有过,现,未,三世。迁流,指时间上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世已灭,未来世未生,现在世不住,时时在不停迁流,相继,变坏。故云,诸行无常。(二)有情世间迁流无常。有情即众生。众生有生老病死三世迁流。如人由过去世业识为因,父母交合为缘而投胎,从初堕地,从小渐长,由中年至老年,直至死亡。又凭业识再去投胎,复成人之另一生,从小至长,从老至死。如此生生迁流不绝。又:不仅众生三世迁流,而且从念头上一日之中,也是刹不住,念念生灭,从迁流中走向死亡。故云:有情世间迁流无常。(三)诸法因缘生故无常。一切诸法,皆是因缘和合则有,因缘离散则灭。故是生灭法。以有生即有灭,前灭后生,不断嬗变。但众生于无常法中,执以为常,起贪嗔痴,造诸恶业,招致苦报,是故佛说诸行无常。

    二,诸法无我。我字,主宰之义。无我,即是无能主宰也。

    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因缘离散则灭。故是无常。即如人身,即是五蕴,,四大和合积聚而有,数十载寒暑,暂有还无,自己无能主宰。但一切众生妄生执著,执有能主宰的我,称为我见。于人身上起执,名人我见;于诸法上起 执,名法我见。即我执和法执,于是产生我见,我痴,我慢,我爱四种倒见。是故佛说诸法无我。

    三,涅槃寂静。涅槃即四谛中灭谛。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之意。涅槃有大小乘之别,此指小乘涅槃。小乘涅槃,即是真谛涅槃。或称择灭无为。以圣智之决择,断灭烦恼,解脱生死,证得常住寂静,故称涅槃清净。小乘涅槃又分为二:(1)有馀依涅槃。阿罗汉子缚(见思惑)虽断,果缚(色身)犹存,称有馀依涅槃;(2)断惑之后,进一步灰身灭智,即灭除果缚而依于空寂,称无馀依涅槃。

    小乘经典,若有此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印定其说,即为佛说。否则,即是魔说。 

    大乘一法印。或称一实相印,出于《大智度论》。大乘法是一实相印之所印定,实相即是诸法真实之相。《法华玄义》卷六:“谓诸法实相之义理,为大乘教之信印。离开此说,一切皆为魔说。”诸法,即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诸法真实之相,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其馀三贤十圣,所知未能圆满。我等凡夫,虽不能亲证诸法实相之理。从善知识或经教中,亦可通达其所说义理。然则诸法实相之理,其相如何?可从三方面说之:

    一,实相无相。此约真谛说,透过千差万别虚妄生灭之相,有其不变之体性存在,即是平等一相。平等一相,即是无相也。

    二,实相无不相。无不相,即是不无其相。此约俗谛说,实相之体,虽空无一相,却有随缘之用。能显现千差万别之相。随四圣六凡迷悟染净因果之不同,而现千差万别之相。

    三,实相无相无不相。此约中谛说,无相是空,无不相是有,空有不二,二者是融通的,实相即是真如佛性。它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正当随缘显现诸相时,而其体性本空,无有一相可得;正当无有一相可得时,却不碍随缘显现诸相。此种现象,称为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真空。真空即是真谛,妙有即是俗谛,二谛融通,即是诸法实相之中谛也。其理难晓,假喻以明,犹如明镜照物,镜体明净,空无一物,即真谛;镜中之象,随缘映现,即俗谛。空无一物,与随缘映现,互照并存,即中谛。

    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无实相印,即是魔说。《法华经》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此之谓也。

    由于小乘人我执虽破,法执未除。未能通达空有不二圆融中道之理,如来只得为实施权,为彼等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三法印之权法矣。

般若智慧照耀真空妙有资料来源:《佛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作者: 郭文夫      本站发表时间: 2009-08-25  

    如何由世俗之见,指向回应到真理的见地。我们活在世界,世界存在的有诸佛、菩萨,和一切有情众生,还有无情众生。  

一  世界悉擅 

    我们不要看树木、石头为无情的存在者,它却是有生命的存在性,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的结构缘起,它是怎么样的存在,这在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天台、华严,包括禅宗在内,都要问世界的缘起问题,究竟是本来无一物,还是本来就是空,空有不同的空义,不是只有一种空,至少有十八种空,到了最后,就是空性、自性空,什么都空掉了,但是空还是有。这个世界在空性般若智慧的照耀之下,形成真空妙有。 

    在此,我们就要了解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这不仅是佛教上的问题,世界哲学包括西方宗教,形成共通的事体,也是普世价值追求的基本课题。西方哲学从古代的希腊开始,要认识宇宙世界,都在探讨这道问题。然而这个世界结构,我们了解它的缘起,华严宗称之为一真法界无穷缘起观,用了很多名相,有所谓三观、四法界、六相、十玄门,阐释整个世界的缘起、因缘和合所形成的缘起观,那是真实的,称之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要有人存在来拓展它。 

二 为人悉檀 

    我们在世界的存在是互相连续的,都是有缘人,几世修来的功德,要珍惜难得人身,继续的修行,为我们的未来,也为这世界的众生,大家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人间。当然美好人间向往崇高的理想,但是在现实面也不见得那样美满,生命本身在每一阶段当中都有它的痛苦,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苦与无常是免不了,我们会有很多所知障与烦恼障的痛苦灾难,因此释迦牟尼佛在这方面,不仅是天人之师,要讲道理,也是大医王,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医治我们生理上的痛苦,更要解脱我们精神生命的种种痛苦,他为了要化解这些痛苦,给了我们真正药方,透过龙树菩萨的了解,他开出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就是一帖药方,如果是身心方面的痛苦,自己可以从佛经去寻找这人间最难得的大医王,释迦牟尼佛就在那里,可以医治你,但是也要看看自己对语言文字了解的程度,对于语言文字了解得更高明深刻就愈能亲近释迦牟尼佛。由于古往今来重要的经典翻译,通常叫做佛经体——译经体,它本身有特殊风格,要接近它,必须要好好下功夫,在文字语言达到方便善巧之后,才能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的理解,使之发生正确的思想,因而身心上的问题有很多就可以迎刃而解。医生要拥有高明的医德及医术,特别重要的是在医心这部分的问题,不只是要看西方的医学,最重要是要看佛经,那么好的大医生等着我们去亲近他,不看佛经太可惜了。 

三 对治悉坛 

    有了对治的悉檀之后,不论众生,菩萨或阿罗汉,还有停留在畜生道的魔鬼,一旦接纳了佛说,或是听闻佛的声音,随时便可以解脱——重新创造因缘,造下善的因缘,把过去恶的因缘转化过来。如同《大般若经》提示,在意识上形成的知识还不够,必须要把所有的意识再做转变,转识成智,转化为真正智慧。有了转依就可以随时超越过去、或现在恶的种子,重新萌发出来新的善种子,再造更大善的因缘,这因缘存在世间因果的大罗网,但是因果 (causality )也不是完全硬性的,假使发出宏愿,每一宏愿会产生无比的力量,可以持续十年百年千年甚至亿万年以上,同宇宙人间,共同存在。 

四 第一义悉坛 

    用本身内在的心力来形成宇宙人间的第一义悉檀。包括存在世界当中的真理,也存在人间生命里最大的善,同时也向着宇宙上最大美感来前进,表现其“大美不言”的境界,结合真善美化为庄严无比不可思议的神圣世界。

谈空说有
作者:星云法师    文章来源:星云大师讲演集

    时间:西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地点: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
  (弟子依空记) 

  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四.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谈空说有”

  在佛教里面,“空”和“有”是个不容易表达的意境,而且听讲的人也不容易深入“空”“有”之中。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有”的就不是“空”,“空”的绝对不可能“有”。用二分法把“空、有”之间的关系一刀两断,是很肤浅的观念。佛陀时代有一种外道认为世间的一切常有不灭,和“空”完全无关,这就是执常的“常见外道”;另外有一种外道认为宇宙万象一切皆归于幻灭,和“有”没有关连,这是执无常的“断见外道”,相当于现代的虚无主义者。从佛教立场来看,执持常见固然错误,执取断见也不正确,这种“空”并不是真正的“空”,只不过是“断灭空”、“顽空”而已。

  佛教认为:“空、有”是一体的两面,像手心和手背都是肉一样,两者相需相求、相生相成;又譬如孪生兄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从“有”之中可以体悟到“空”的妙谛,从“空”里面又可以认识“有”的义蕴。

  “真空妙有”,是佛教对“空、有”关系的如实诠释。

  我现在就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讲“空、有”: 

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
  佛法讲求明心见性,不在形体上求,不在名相上求,而要在本体自性中见人之所不能见,明人之所不能明,要能撒手悬崖,踏破虚空,才能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游于诸佛毕竟空的真理境界;要了解“空、有”,也要用这样的方法。

  了解“空、有”是求得解脱之道,但是“空、有”的真谛并不容易理解,没有透过勇猛精进的大修行而体认“空”的真正道理,纵然有所认识,所认识到的“空”是对立于“有”的假空,而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对待的,是绝对的绝对。事实上我们世间所认识的“有”也不是真有,“空”当然更不是真空了。譬如我们以为有自己、有他人,但是生命究竟有几个寒暑?我们以为有山河大地、田园财产,一切竟然不过是幻象而已。又譬如说横梗在我们之间有什么东西吗?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放在我们中间,好像空空如也,至少表相上是“空”的;其实在我们之中的空间充满了肉眼所不能见的浮游物质,如二氧化碳、微尘、水分子、电波……,也充满了肉眼所不能感觉的精神交流,如渴慕、企盼、瞩望、关切……,这个空间里面含有太多的事物,实相上是“有”,只是被人眼的盲点蒙蔽了,望不见,可是它依然存在。

  要了解“空、有”的意义,就不能在表相上打转,而要深入本心,大破大立。

  以下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说明:

  (一)“空”是什么?“有”是什么?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知一切诸法实相之毕竟空,是“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就是般若智慧,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能由现象界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空”是什么?“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是无限,像数字中的“0”,也像数学中的“X”:你把“0”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把“0”放在“10”的后面,它就是“100”;把“0”放在“100”的后面,就变成了“1000”……,可以无限的增加至天文数字。你把“X”摆在那里,它就能解出什么,“空”无所不包、无限广大。“空”也像“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有万千的意义,代表一切的摄受:你给我东西,我说一句“阿弥陀佛”代表感谢;你升官发财了,我用一句“阿弥陀佛”代表祝福;有人去世了,我念一声“阿弥陀佛”表示哀悼。阿弥陀佛是真理,“空”也是真理。“阿弥陀佛”是万有,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空”也是万有,你说它代表什么,它就代表什么──虚空孕育了万有,就如同空气孕育了大地万物一样。

  “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我们看到花开,花是红色的,有香味,有叶瓣枝梗,花是“有”;看到一只小狗,它会汪汪地叫,会跑会咬人,用石头打它它会痛,狗也是“有”。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

  (二)“空”在哪里?“有”在哪里?

  “空”就像爱,你们说“爱”在哪里?在眼睛里?在肌肉里?大脑里?心脏里?你把人的这些器官一一解剖分析之后,找得到“爱”在哪里吗?但是没有人能否认人间有“爱”,父母爱子女,丈夫爱妻子……每个人都有爱,爱过别人也被人爱;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爱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空”就和“爱”一样,空的未尝空,遍布人间万事万物,如如不动。

  “空”又像电,电在哪里?在机器上?在电线中?在插头上?你把这些零件一一拆卸分解开来,电在哪里?电能无远弗届,“空”也横遍十方。

  “空”又像风,风在哪里?在天上?在山项?在林梢?在地面?你把这些一一独立分隔起来,风在哪里?风能无孔不入,“空”也竖穷三际。

  “有”在哪里?这里有没有人?有!这里有没有屋子?有!这儿有没有花?有!可是,“有”的未尝有,因为“有”只是一个假相,我们表面上所执着、认定的“有”,从空理上讲,从因缘上看,常常不是真有,都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来省察这个假相:有一对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俩雅兴大发,准备品酒赏心,做丈夫的就要太太到地窖里,打开酒缸取酒,她俯身一看,大吃一惊:

  “吓!怎么酒缸里藏了一个女人?哼!丈夫口口声声说他爱我,原来却暗中藏了个女人在此,可恶!”

  于是酒也不要了,转身回房跟先生吵吵闹闹起来,责怪先生金屋藏娇。丈夫听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辩说:

  “胡说八道!那有这种事,我自己去看!”

  于是也下到酒窖来,谁知低头一看,忍不住怒从心上起,骂一声:

  “好了!明明是她藏了个男人在这里,还反咬我一口,这下可被我发现了!”

  夫妻两个于是各执一理互不相让,一个吵着说缸里藏了女人,一个闹着说藏着的是男子,相互指摘对方的错,谁也不肯让谁。闹到后来不分高下,就决定请他们的婆罗门教的师父来评理。师父听了这回事之后,就亲自下去看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责骂小夫妻说:

  “你们这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另外拜别人为师父,从今日起断绝师徒的关系!”

  说完,怒气冲冲拂袖而去,留下一对瞠目结舌的夫妻。正在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正巧来了一位比丘,两夫妻于是请这位比丘下去地窖,掀开酒 一看,不觉笑了起来,就把小夫妻俩叫下来,当着他们的面,一伸手搅乱了缸面上的影子,又拿了一块石头对准酒缸一砸,“咚隆”一声,千娇百媚的女人和俊逸潇洒的男人,一时都化为幻影!

  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这个酒缸里面的虚幻形相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着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那就很容易跟这对夫妻一样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

  所以说:“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

  (三)“空”“有”的关系

  “空、有”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拿双手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当我们把手握起来的时候,请问各位这是什么呢?有人会回答说:

  “这是拳头呀!”

  那么如果我们把手张开,请问这又是什么呢?大家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

  “这是手掌嘛!”

  但是我一会儿握拳头、一会儿伸手的,那么这究竟又是什么呢?到底说它是拳头还是手掌呢?其实它是手掌,它也是拳;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头。

  “空、有”就和这个拳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了“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的变化,从这里去认识“空、有”的关系,会发现“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譬如说:你们身上佩戴的耳环、戒指、手镯,还没有开采提炼之前,我们称它为矿石。它由矿场运到工厂,就摇身一变成黄金;从工厂进入银楼后,又变成了多样的戒指、耳环、项炼、手镯,尽管形状上千变万化,其实它黄金的本体依然不变──从这个例子来识“空、有”的关系,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有”又像大海里的波浪:海水本来是静的,一旦风吹海水,起了波澜,一波一波掀腾翻涌动个不停,海的面貌就变了;风平浪静时候的海,是水,惊涛骇浪时候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有没有离开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是不二的。

  “空”如父,父严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结合而生育我们,空有的调和而成就万法,因此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煦日放射光线,看起来好像空无一物,却传布了生长的能源,是理,是性,是精神;雨露滋养水份,有实实在在散播甘霖的功效,是事,是相,是物质。这两者都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在万有的上面,有一个“空”的理体;由于万缘和合,在“空”的理体中显现万有诸法。

  我们再进一步从六祖慧能和神秀的示法诗偈来看“空、有”的关系:五祖弘忍为传佛法衣钵,命诸弟子呈偈作诗,以印证心性了悟的境界。大弟子神秀作的诗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慧能作的证道偈则别有见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偈,前者是用渐修的工夫去污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为法;后者是用顿悟的工夫明心见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无为法。神秀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万象是真实的,身当寂如菩提树,无一物色,心则净如明镜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愿力去除心性的种种污染,这其间是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尘埃的,是“有”。慧能则不同,慧能认为万法皆空,法界更是“真空”,什么身、菩提、明镜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绝对境界里,佛佛惟传法体,师师密付本心,毋须修持造作,本来无垢无染;所以悟道之后应即大休大歇、大破大立,这其间是无身、非树、无心、非台、无拂拭、无尘埃的,是“空”。无始以来诸法是“有”,但是万法的理体为“空”;“空”于“有”上显,“有”于“空”中灭。这就如同钻木取火一样,木材是实有的实存的东西,而木材中原没有火,一段段剖开来亦不见有火,可是等到钻木生出火以后,火就实实在在从木材的虚空处引发了──木原无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于木而见于木,是“有”中见“空”。可见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随顺因缘的集散而作不同的变化罢了。

  我们认识了“空、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今天我们全国的人民,如果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国家的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彼此原是一个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于不明白“空、有”不二的妙义,硬是把你我的关系分开,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烦恼万种无明。就好像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为了大家的安乐而设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维护,大家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如果硬要把社会国家和民众分开,使法律纷歧、道德对立、秩序紊乱,让“空、有”不能在一起,这样的损失是很大,也会引起太多的纠纷。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了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守庙的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应该把妈祖摆在中间才对,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了一旁。事有凑巧,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一看弟子的妈祖正坐在殿中,而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在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不发一语把两尊圣像调换回原位;但是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由于他们不懂得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把我们的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的说,就是心经上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就是本体。“色即是空”的意思: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譬如说:

  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从“有”来了解“空”?下面我从七种假相来解说:

  1.从相续无常来看空:世间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心念变异迅速,前念后念的续连,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毬;世间上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因果循环来看空:譬如一粒种子种植下去,经过阳光、空气、水分、灌溉等外缘,开花结果,由种子的因结成了果实的果;再把果中的种子播种下去,又会生长出果实……,如此循环不已,因可以成为果,果又可以成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这个循环不定的因果现象就是空。从社会的伦常来看,何尝不在这因果循环的理则下运转?譬如一人生子为父,子又生子亦为父……,代代延承,不断循环。

  3.从因缘和合来看空: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佛法说“孤缘不生”,万事万物都必须众缘和合才能生存。像这次佛学讲座,也是靠众缘相合──有这个礼堂给我们演讲,有各位大德来护法听闻,还有福山寺的信徒献花、献供,有各种执事接待安排,才能成就这个演讲活动。可是这个“有”只是一种“和合假”,等一会儿演讲结束后会解散,你们还是要回到各人的家庭去;所以本来没有的“空”,因缘和合之后能成为“有”,而因缘散失之后,“有”又成为“空”了。

  4.从相对相待来看空: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关系也是一种“空”。譬如说:我现在当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将来你学有专长,举办个专业训练班,我恰好到你那儿受训,结果你就变成我的老师,我反而成为你的学生了。像鸠摩罗什大师最初亲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学得大乘之法,反过来对过去的小乘师父传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师生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待,就是“空”理。

  再譬如说:我现在站在台上对你们说:“你请到上面来!”你们坐在下面,也对我说:“喂!你下来。”;外面有个人对你喊:“快!你到外面来!”,里面的人对他说:“你不要站在那里,到里面来!”,另外有一个人又对此人说:“喂!你不要挡在外面,到里面来!”到底上下里外怎么划分呢?哪里是内?哪里是外?内外是相对的名词,“空、有”也只是我们把它对待起来而已。一旦产生对待,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这个对待,调和“空、有”,才能体悟万有一如的义蕴。

  5.从相状美丑来看空:世间的美丑好坏随个人的喜憎不同,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譬如燕瘦环肥,喜欢身材瘦窕的说赵飞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掌中轻”的偏好;喜欢丰腴圆满的说杨玉环型的女子比较有福相,见仁见智,标准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选拔,那些评审人员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是依据个人心识所显现的,喜欢那一种,就圈选符合己意的那一类型,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可知这种相状美丑也是空假而已。

  6.从名词不定来看空:我们从名词意义的不同可以认识到“空”。比如:妈妈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变成小女孩,再长大就叫小姐,突然又成为太太、妈妈,再来就变成老婆婆了。这个人到底叫做女婴呢?还是叫老婆婆?可知这个名词假相,也只是依因缘聚合的不同面貌而产生的,我们从这些名词指涉的转移上,也可以认识到“空”。

  7.从认识差异来看空:世间上的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过去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情非常高兴,就吟了一首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环境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知道尽管万法有千差万别的形相,但是空的理体是相同的,而这个空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无去无来无障碍,不在中间及内外,唯有拨开了万有的烟雾,体证“空”的光明智慧,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与真理相契!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如何从“空”来建设“有”?也就是心经上说的“空即是色”。佛经上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我们的概念里总以为:没有了才是“空”,毁灭了才归于“空”,“空”就是没有的意思,“有”了就不是“空”,“空”“有”是相互对待的两个境界。但是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万物毁坏了、幻灭了才说“空”,而是就万法的“现在有”而说明“自性空”;更进一步地说万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则没有。一切“有”之前,心须要先“空”,不“空”就没有了;“空”不是破坏“有”的,“空”是成就“有”、建设“有”的。比方说:必须先有这个演讲厅的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在这里举办法会;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没有法会了。又如我们手里拿的皮包,要空才能装东西,如果不空就没有办法当皮包装东西。我们的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耳朵不空就不能听闻,乃至全身的毛细孔、口腔、五脏六腑如果不空阻塞了,就无法生存。有了“空”,生命才能延续,我们的心有了“空”,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容一切万物,所以我们必须从建设性、积极性的角度来认识“空”,这个“空”才是万有的“空”!

  有些人常常怀疑:“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吗?”,不错,佛教是说四大皆空,可是“四大皆空”并不是完全没有了的意思,“空”是存在,是因缘,所谓“四大皆空”,正是说明宇宙万有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而地、水、火、风这四样空虚无形的元素却是世上一切有形事物生长的源头。譬如:花,必须要有土地来种植,要有水份来滋养,有了土地和水还不够,还要有阳光照射,要有和风吹拂,依靠这四大元素的因缘假合才能产生花草树木;本来没有花,靠了这四项因缘聚合,便有了花。无数的因缘相聚而产了万有,“空”不是建设“有”了吗?

  我们人也是由“四大”所构成的:骨骼、毛发坚韧如地;汗泪、大小便等分泌物柔软如水;身体上的温度、热度属于火大;一呼一吸的进出则是风。因为有这地、水、火、风四大假相的调和,四大一旦不调和就不能生存,这叫做“四大皆空”。由人身生命的构成,这不也说明了“空”建设“有”的吗?

  因此,“四大皆空”是存在的意思,不是虚无、虚空。“空”建设了“有”,“空”建设了人生,“空”建设了宇宙万有,生出宇宙万物的种种存在,而这个从因缘上、空无上所显现的“有”也才是真正的“有”,“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十六年前,我在高雄县大树乡建设起佛光山,上个月有一位大学教授到山上参观,他讲了一段很好的形容:“这个佛光山,真是真空生妙有,从荒山野谷辟建成现在的雄伟佛国,如果不是当初有那么多空间来建设道场,恐怕也不会有眼前这一片庄严寺庙了!”这一段话很能说出“空”的无穷妙用。

  可是,还是有许多人不能了悟这个“空”。像过去有一个小沙弥,跟着师父念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一段,小沙弥越念越奇怪,越念越头大,终于忍不住问师父了:

  “师父,这是什么呢?”他指着眼睛问。

  “是眼睛呀!”

  “这又是什么呢?”一手指耳。

  “这耳朵呀!”

  “那么这是什么呢?”小沙弥再指着鼻子认真地问。

  “是鼻子呀!”

  “……”

  “……”

  每问一次,答案都是确定的,小沙弥更理直气壮了:

  “我们的身体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上偏偏要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

  其实,无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是说要盲了聋了,才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健全一样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常常欺骗自己,眼睛只能从分别意识上来看,只看得到事物的表象、表面,而看不到诸法的真相、空相。譬如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曲的,实际上筷子并无弯曲,而是光影在眼球中造成的折射幻像;又如人坐在火车上看外面的景色,以为是火车在倒退;两眼看笔直漫长的路,越远处显得越狭窄;有时候在强烈的阳光之下曝晒,觉得金星撩乱……,这一切都是由分别意识所产生的错觉。常听到有人在争辩说:“我亲眼看到的!”“我亲耳听到的!”我们的六根就像六贼一样,常常会欺骗了我们,如果我们凡事都从这种虚幻不实的现象来认识的话,便很容易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们了解“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四大所组合的“相状假”,那么心经上所说的“无”,便是无上般若了。

  随着各人知识的不同,了别意识的不同,业感的不同,对于万象万物的认知也就千差万别了。譬如污秽的粪便,人们一看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狗却把它当做珍肴美味,趋之若骛。从知识、了别都无法把握到真正的空义,因为“空”不是知识的臆度,“空”更不是了别臆测,“空”要透过精进勇猛的修行才能体证。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一般人听到“空”就恐惧害怕,以为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人生不是太缺乏了吗?这是因为不能了解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蕴无限,真空中生长万有。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毕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一切有为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这个“空”也要空去,要空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证悟到了“空空”,把所有的差别、对待、虚妄的万法都空除了,“以无所得故”,才能享受到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空有不二的真实世界。

  以同样的道理来看,科学家能“空”,才能够把物理上极细微深奥的结构推衍出来,才能分子、原子、电子、中子……等一直不停的分析下去。哲学家能“空”,才不会以先天的主观来建立绝对的“第一因”,坚持自己的论点,从而自是非他。

  佛教的空观哲学,必须先摒弃物我表相的种种对待,从大本大源处建立内在圆融高妙的胜义。是化否定为肯定,从出世到入世,变消极为积极,却玄义而重实践的。唯有这样,才能转身踏破虚空,返顾宇宙万有,而从否定中建设“有”,从肯定中了悟“空”了。 

四.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

  从“有”上体认了“空”义,并且从“空”上建设了“有”之后,接着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和空有,过着空有不二的圆融生活。

  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随缘而放下,自在而不执着。譬如钱财被人倒闭了,有了空的涵养,“看得破,有得过”,把它当作是前生欠钱,今世还债,或者进一步视为行布施供养,给得起别人表示自己是个有办法的人,如此转念一想,便能心平气和,快乐过日子。这种空虽然不是佛法的空,但是已经有如此的成效,如果能体证真正毕竟空的境界,其中的自在逍遥真是无法言喻。

  对“空”有了体会的人,生病了也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很好。经常小病不断的人往往比较长寿,而从不害病的健康人一旦病倒了,反而不容易医治。佛经上说:修行要带三分病;身体患了疾病,平时才知道保健预防,有了病痛更能感受生命的可贵,激发道心努力学佛,因此病患有时也是学道的逆增上缘。记得二十年前我罹患了关节炎,躺在床上一个月,不能动弹,医生诊断结果必须锯去双腿,当时听了医生的宣布,不但没有丝毫的忧惧,心中反而很坦然:“锯掉了双腿也很好,从此以后就不必东奔西跑四处弘法,可以安心在寺中看书写作,以文字般若来传扬佛法了。”有了空,连生病都有了法味。

  懂得过空有不二生活的人,遭遇逆境也不以为忤,一切的苦难困厄是长养信念、增长悲愍心的助缘。各位也许曾经在佛菩萨面前祈求,不知道各位都祈求些什么?我也向诸佛菩萨祈求,我总是如此的祈求:“佛陀!把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到我的身上,让您的弟子在困难中接受严格的冶炼,使我更坚强,更有力量去承担所有众生的灾厄,增长更大的悲心去关心一切有情的疾苦。”无论是宦途失意的人,情场失意的青年男女,生活中有了“空”的法宝,便能转横逆为平顺,化坎坷为甘夷,“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忍一口气,风平浪静。”

  空有不二的生活是超越虚妄对待,泯除人我生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绝对世界。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到牛首山拜访法融禅师,法融禅师道风高远,隐居于人烟罕至的牛首山,平日只有几只猛虎为伴,四祖一看几只张牙咧齿的老虎,双手一张,做出惊惧不已的样子,法融禅师于是犀利地勘破四祖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意思是说:出家人早已放下一切,生死一如,怎么对五蕴假合的色身还如此在意?说完便呵退猛虎,转身进入禅室倒茶待客。四祖一看法融禅师进去,便写了一个“佛”字,放在法融禅师的禅座上;法融正要坐下去,一看是个偌大的“佛”字,吃了一惊,赶快站了起来,四祖抓住机锋,哈哈大笑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空有不二的调和世界,是绝生佛之假名、超生死之对待、泯自他之差异的真理世界。过去有人向智藏禅师请教佛法,不管问什么问题,禅师总是回答“有”;而这个人以同样的问题请教径山禅师的时候,径山禅师却一律回答“无”。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如此互相矛盾的答案?原来径山禅师所表达的是悟者体空的境界,在绝对空无的世界是不容许说是非、讲人我、论有无,不容许议论任何一物,勉强说为“空”“无”的世界;而智藏禅师则站在众生的立场,有是非、人我、有无的相对世界。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虚空本无差异,但是鹰隼在空中展翅一飞数里之遥,而麻雀只有隔枝之距;真空的世界也没有圣愚的分别,但是依众生的根器,证悟的境界却有浅近深远的不同。这种空有不二的境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理论上的分析,必须透过生活中的伟大实践及心灵上的不断提升才能证得,甚至连这“证得”之念也要空除,是楚俊禅师所谓“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高峰顶上行的绝对世界。

  证悟了“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活,以无为有的生活,以空为乐的生活,以众为我的生活。证悟“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一种洒脱自在、放旷逍遥的生活,我们从一休和尚晒藏经的故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有一天天气晴和,寺中出普坡,把发霉的藏经搬到大殿的丹墀、回廊上曝晒,大家正在埋头奋力忙碌工作时,只有一休和尚却悠闲地躺在地上,敞开着衣襟,享受日光浴。管理藏经楼的藏主看不过去,上前大喝一声:

  “一休!你在偷懒睡觉呀”

  “没有呀!我正在晒藏经呀!”

  对一休禅师来说,三藏十二部不是汗牛充栋的典籍经帙,而是涵蕴于自性中的无上般若智慧,没有了我的存在,也没有了经典的存在,我即物,物即我。在觉悟者的眼中,一切经典不外是为我的清净佛性所做的诠释,任何的文字般若无非是为显发实相般若的方便,“空有不二”的世界就如同维摩经中菩萨身上不着华,照见诸法虚妄的无执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好比《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舍离一切假相的无著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是有而不有、空亦不空,究竟快乐的世界。

  感谢各位拨冗来参加佛学讲座,最后祝福各位都能体证“空有不二”的境界,生活在“空有不二”的般若智慧之中。 
佛法中时常提到“毕竟空”,是何意义?

  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佛陀慈悲众生,深怕众生执著一切法,而广说空义,众生听佛说空,又执著于空,佛又说空也不可得,因而说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实相之法。众生听佛如是说之后,又执著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实相之法,佛又慈悲众生说中道亦不可得。

  如是不断破除众生对一切诸法的执著,令大地一切众生,得证无上究竟菩提,是名毕竟空。

  大般若经云:“六度不可得、不得声闻、不得独觉、不得菩萨、不得如来,何以故?于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大般若经云:“虽然圆满一切佛法,而于诸法,无执无取,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大般若经云:“诸法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既然非有,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菩萨(梵语bodhisattva)、如来(梵语tathagata),皆不可得,六根六尘、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道品、乃至一切空不可得,皆为名法假施设。”(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诸法空相如何理解?”

  答:“诸法空相”是佛在《般若经》上常讲的,它的意义就是说一切法都没有自体,都是因缘和合而现的幻相。相不是没有,是有,但是它不是真实的。什么叫真实的?佛法里面真妄的定义是说:永恒不变的,那就是真实的;如果会变化,无论它变化的速度是快还是缓慢,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我们明白这个定义,我们就晓得我们的人身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它有生老病死,它剎那剎那在衰老,所谓青春不驻。人是空相,一切动物都不例外,一切植物也不例外,乃至于矿物我们讲到山河大地,讲到星球,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太阳系也有毁灭的一天,不过它的速度比较缓慢。这样观察就晓得,一切诸法都是剎那剎那在变迁,不是真实永恒的存在,这种现象就叫做“诸法空相”。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若心随境转 

    若心随境转,攀缘六尘,不明无常空性、缘起涅槃,迷执不断,分别重重,则生死流转矣!

    若三心不住,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寂静洞照,无分别执著则是真心现前矣!若随缘起用,不被境转,心不颠倒,也不碍一切事矣!此乃真心之妙用也。故此体用不二,重在明了洞照缘起性空,如此行住坐卧皆可用功夫观照矣!

    如果不明缘起无我,一切法了无自性之理,只是暂时不想,执于平静,那依然是心外求法而已,因为法尘也是外境,执著心中暂时的平静的法尘,不明无常无我之空性,看不破假相,见惑、思惑依然未破,放不下我与我所的谬执,只是暂时的逃避而已。

    总之看破放下与否乃是至关重要。看不破身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虚妄,放不下贪嗔痴慢疑之习气,动静皆是生死轮回,分别执著矣!若看破不正见的虚妄,放下习气的执著,则动静了然,皆无碍自在,乃真修行,乃真正见正念现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