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情缘在线阅读:《农民日报》解读粮食生产“阜阳样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2:49
《农民日报》解读粮食生产“阜阳样本”发布: 2010-12-03  来源: 阜阳新闻网  浏览:   编辑: 王侠

《农民日报》11月29日头版头条报道“百亿江淮粮仓”是如何铸就的

    又是一个百亿斤!随着秋收结束,安徽省阜阳市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今年全市粮食产量预计可达110亿斤,单产370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这已经是阜阳连续三年粮食总产超过100亿斤了。100亿斤是啥分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基础。在阜阳,这个道理已经真正印在执政者的脑海里,体现在连续七年丰收的“江淮粮仓”里。
    实现粮食稳定增产靠什么?如何化解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近日记者走进拥有875万农业人口、862万亩耕地的阜阳,探究总结其稳产丰产经验的样本意义。
    无论怎么工业化、城镇化,100亿斤粮食不能丢
    地处江淮平原,颍河、泉河穿城而过,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阜阳这一天然粮仓,也同时让阜阳自古就和粮食结下了不解之缘。时至今日,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这座古老的粮仓依然扮演着肩负“粮袋子”的角色,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谈到这份重任,阜阳市委书记宋卫平态度明确:“政治责任不是一句空话。阜阳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无论怎么工业化、城镇化,这100亿斤粮食是不能丢的!”
    阜阳人常说,他们用占全国0.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的粮食。的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守护住这0.5%的耕地,本身就非常难得。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阜阳,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给农业、给粮食留足了发展空间。
    “阜阳的土壤非常好,都是良田,要占用耕地,我们真的很心疼。”宋卫平说。
    因此,阜阳对于要上的工业项目,有一条基本要求:一定要建高层,绝不允许建花园式工厂。为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土地。
    这种对土地的珍视,不仅体现在阜阳政府官员身上,也渗透到当地农民的骨子里。
    在颍上县,记者见到了种粮大户魏学富。老魏是一名退休农村教师,去年到女儿所在的乡镇去,看到当地的耕地只种一季作物,闲置小半年的土地上长满了草。老魏就筹措资金,包过来几百亩地种。当了一辈子老师的老魏,性子小心谨慎,并没有进行太多投入,对技术、市场等也不是太在行,因此,尽管他费心费力,一年下来没赚到多少钱。不过老魏却没当回事,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我包地不只是为了赚钱,也为了把地种上,觉得荒着太可惜。”
    正是因为有了众多像老魏这样勤劳朴实、爱惜耕地的农民,铸就阜阳“百亿斤江淮粮仓”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前些年种粮效益很低甚至一度赔钱的时候,阜阳也出现过耕地抛荒现象。不能让种粮的人吃亏,这是粮食主产区的企盼,也是国家近年来的政策导向。伴随着连续七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投入逐年加大。
    阜阳市财政局副局长杨海涛说:“2007到2009年,阜阳‘三农’方面共投入78亿元,其中大多来源于中央和省里。此外,粮食大市一般财政收入都不多,阜阳今年财政收入80多亿元,支出要达200多亿元,这个缺口也是靠上面转移支付来弥补。”
    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为阜阳抓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而阜阳在贯彻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方面,也是从一开始就不遗余力。“财政再紧张,对农业该掏的钱一定要掏。”宋卫平说。尽管市财政并不宽裕,但几年来无论是省是挤,阜阳总是会把对农业投入的资金落实到位。
    在阜阳市农业部门的一份统计表上,记者看到自2005年开始,阜阳的耕地播种面积连年上升,尤其是粮食播种面积6年间增加了近200万亩。
    “太和县农民种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最多的时候有60万亩,因为以前粮价低,小麦5毛钱一斤,烟叶3块钱一斤。”太和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鹏说,“现在一斤小麦一块钱,市场稳定,农民又都种上粮食了,经济作物面积减到20万亩。”
    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种粮,每亩光是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加起来,就能拿到百十来块钱。此外还有农机购置补贴,老徐去年买了一台小麦玉米联收机,招标价14万多元,政府补贴了一半,老徐只花7万多元就买到手了。
    “价格提升对农民增收作用比较明显,再加上各项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粮食面积逐年增加。”阜阳市农委总农艺师杨庆芳说,“前些年阜阳还有土地撂荒的现象,这几年没有了,农民把沟边地头都种满了。”
    除了“推”农民,还要“推”各级政府部门。如何调动各县乡抓粮的积极性?阜阳市农委主任王建华说,一方面中央财政每年有专项资金,用来奖补粮食大县,另一方面阜阳也有激励措施,市里和各县乡经常开展粮食高产、秋种、午收等竞赛活动,并拿出专项资金对成绩较好的县乡政府部门进行奖励。同时,阜阳还靠行政推动的办法督促各级抓粮,建立了粮食生产一把手负责制度、领导联系制度、干部包保制度等,年终政府综合考评时,粮食生产是一项重要指标。尤其是每到种植、收获的关键时节,阜阳都要求各县的书记、县长当半个月的农业书记、农业县长,集中精力抓粮食生产。
    这几年多灾多难,但粮食产量能够持续上升,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

   “2005年、2007年,秋季大涝,2008年冬季大旱,去年和今年局部地区涝灾、风灾不断……”杨庆芳说起这几年阜阳农业生产的年景来,不无感慨,“这几年多灾多难的年份较多,但粮食产量能够持续上升,没有大幅波动,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连续多年粮食大面积高产的徐淙祥向记者透露了他的种田秘诀:良种+良法。老徐种粮食,使用的都是统一供应的优良品种,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集成技术,为提升单产打下了坚实基础。普通年景,老徐的地比其他人家的每亩多打两三百斤粮食不成问题;遇到灾年,良种良法的作用则更加明显。去年大旱,许多地块的小麦单产没过1000斤,而老徐却创下了最高亩产718公斤的全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现在,老徐不光种自己的地,还在政府部门的引导扶持下,用技术承包的方式,转包了村民的4000多亩地。合同约定,在不增加投入成本情况下,小麦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达不到上述指标,不足部分由徐淙祥补齐,超过上述指标,徐淙祥收取超产部分的20%作为有偿承包费。
    抓大户、抓大片,是阜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着力点。太和县农委主任张晓飞说,全县通过土地流转、组建合作社等方式,把土地集中起来,每个村组抓种粮100亩以上的大户,依托大户把先进技术落实到位,把大片作为核心示范区,在生产后期请农民来观摩,藉此放大辐射效应。
    目前,阜阳已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这样的“示范带动工程”,市县抓万亩示范区,乡镇抓千亩示范片,村级抓百亩示范点。今年,全市培育了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510个,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420万亩。核心示范区要求做到“五有”(有明显的示范标志,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有技术人员驻点服务,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组织观摩活动计划)“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方案、统一田管、统一订单、统一收购)。
    粮食高产核心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今正显现出来,辐射区的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农民种粮和学科技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强。
    太和县洪山镇的农民,今年就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以往这里种小麦,每年农民投入不少,但产量一直徘徊在八九百斤。经过农技人员指导后,今年500亩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小麦,平均亩产猛增到了1150斤。特别是一名叫刘继宇的农民,今年10亩小麦比去年多打了5000斤,他高兴地给农技中心送了一面锦旗。
    太和县农委副主任李怀法因此说:“抓粮食,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前几年我们粮食单产只有六七百斤,现在可以达到900到1000斤,农民每亩纯收入600元,两季1000元有希望。”
    宋卫平说:“阜阳的粮食单产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小麦、玉米单产都有望再增加100公斤以上,这两项加起来,每亩粮食就可帮农民增收几百元。”
    除了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逐年加大,也为阜阳粮食稳定增产打下基础。几年来阜阳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58.4万亩。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534万亩,旱涝保收田达337万亩。
    在太和县的“高产高效核心万亩吨粮田示范片”,记者了解到,共计2.25万亩的示范片不仅采用了统一品种、统一种管收等措施和集成技术,还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了强化。连方成片的大面积耕地里,沟渠配套,土地平整,道路平坦。在双浮镇的一处麦田边,当地农民徐如敏正在给麦田浇水。徐如敏说,今年冬小麦旱情比较突出,不过田间便利的水利设施保证了农民抗旱保苗。在田地旁边,记者还看到为了排涝而深挖的排水沟,据介绍,今年9月份,太和遭遇了强降雨,许多地里当时积水很严重,但天一晴,48小时水就排干净了。
    像这样“田成方、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耕地,是阜阳县里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三项资金建立的,每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为1300公斤/亩(小麦600公斤、玉米700公斤)。目前,阜阳市已经打造了45个这样的示范片,同时,还在太和县、界首市开展小麦亩产千斤县创建活动,在临泉县、颍州区开展玉米亩产千斤县创建活动。随着高产创建活动的整体推进,阜阳粮食生产能力有望再上台阶。
    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阜阳的强项
    阜阳人在粮食增产上做足了文章,但农民仅凭人均一亩地,毕竟很难刨出小康生活,地方经济发展仅靠农业生产也不现实。
    值得欣喜的是,尽管一直把农业、把粮食作为头等大事,但同时,阜阳却并未成为一个只有粮食的“经济弱市”。去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55亿元,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12.8%,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指望单靠种粮赚钱行不通,要拉动经济增长,靠什么?阜阳的思路很清晰: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通过加工增值实现增收。
    “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要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宋卫平说,“阜阳的粮食、肉类产量在安徽都排在第一,这是我们的强项。‘百亿江淮粮仓’的名片说什么也不能丢。”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引导下,如今,食品工业在阜阳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两年间,阜阳仅方便面厂就上了10个,40条生产线。”宋卫平说。
    经过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和企业自我发展,阜阳市如今逐渐形成以太和为中心的面粉加工带和以阜阳为中心方便食品加工带,日加工能力为小麦1800吨、方便食品800万包。阜阳把“卖原粮”变成了“卖产品”,耕地里长出的粮食在产业化链条中获得了大幅增值。
    在这个过程中,种粮的农民也分享到了产业化的利润。颍上县的经纬循环农业公司在当地建立了14.6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广大农户按公司的要求统一种植优质小麦,公司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既确保了农民小麦的销路和收益,又确保了加工优质面粉的原料来源。
    这种“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也是阜阳近年来主推的模式。今年仅六本、三泰、美好、快乐四家食品加工企业就与农民签订优质小麦订单80多万亩,收购优质小麦7万多吨,去年阜阳全系统共签订小麦订单283万亩,订单小麦收购量58.8万吨。
    随着食品工业的崛起,包装、物流等一系列相关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为阜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随着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本就人口众多的阜阳市,正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需要寻找土地之外的增收途径。两者互为需要,相得益彰。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阜阳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39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407元,同比增加383元。

《农民日报》记者 李永生  夏树  赵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