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物语哔哩哔哩:著名道教宫观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23:39

骊山老母殿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的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相传骊山老母曾在此山炼石补天,并于唐玄宗时在此山之下向李筌传授《阴符经》秘义,老母仙逝之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 (今陕西蓝田县境内),又于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女娲祠,以为纪念,后人逐渐改称曰老母殿。此殿坐北面南,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山门、前殿及配房,后院主要有大殿及左右道舍等。主殿老母殿内供奉骊山老母塑像,并藏有唐代所立《骊山老母授经碑》一通,碑文记载了唐代学者李筌在骊山脚下逢老母传授《阴符经》秘义的经过。山门内两侧置有铁锅、铁缸各一口,均为明代所铸造。殿外山峰秀丽,风景优美,是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古迹之一,为陕西省道教重点宫观。

骊山老君殿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的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上。原为唐代华清宫之长生殿所在地,相传唐玄宗曾两次在此遇见太上老君降临,故称之为“降圣阁”、“朝元阁”。后殿内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昔时殿内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内,殿内现供太上老君塑像,为近代所塑立。殿内窗明几净,环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风光迷人。为陕西省重点道教开放宫观。

麟游仙游观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麟游县城北郊。传为赤脚道士曾游此,故名。创建年代不详,金明昌年间(1190一1196)改称演教观,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五间大殿一座,建于唐代,后因多次翻修,已失唐代建筑风貌。唐代诗人王勃咏《仙游观赠道士诗》云:“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

  

户县重阳宫

       道教著名宫观。在陕西省户城西十公里处的祖庵镇北。为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故居。相传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 (1159)在户县遇仙人吕洞宾化身,得其秘道真诀,遂通仙术,次年又遇仙人于醴泉,得其秘语五篇,并指示其往东海传道;后王去山东宁海收徒传教,仙化后归葬咸阳。重阳弟子丘处机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在此建造宫观,因马钰手书“祖庭”两字悬于宫内,故后来全真道徒尊称该宫为祖庭;金章宗录安年问(1196—1200)再次修复,赐额日“灵虚观”,元时改称重阳宫,元中统四年(1263)再次兴建,时增建殿宇楼阁等建筑约计五千间左右,规模宏大。南至秦岭,北近渭河,云集道士近万人,为当时关中西部最大的道教宫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和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并称为道教全真三大祖庭。原有建筑均已毁坏,现仅存清代重修的纯阳殿和灵官殿及解放后新建的十余间道教石碑陈列室,室内陈列有用汉、蒙和八思巴文镌刻的元代道教石碑三十余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赵孟颐手书的《敕藏御服碑》、《孙真人道行碑》、《七真人图像》碑及数通八思巴文石碑,是研究元代道教历史的宝贵资料,具有一定的宗教文物价值,享有“祖庵碑林”之美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道教重点开放宫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山   

       道教名山,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秦岭之中。《华山记》谓“山顶池中,生千叶莲,服之羽化,因名华山”;又因其西有一少华山,亦名太华山。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峰峦组成,最高峰为南峰,又名落雁峰,登临绝顶,俯瞰群山,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素以奇险著称,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华山作为人们崇敬和谒拜神祗的场所由来已久,据山志载,华山“白帝少昊司之,百神之所冢也。盘古死,委厥足巨灵掌以通河曲。轩辕氏莅止,乃会神祗”。相传尧、舜及周武王都曾巡狩华山。早在道教未开成之前,就有许多神仙家于山中隐居修炼,如冯夷、青鸟公、毛女、赤斧、箫史、弄玉、茅濛等。道教形成之后,众多修道之士入山创建道观,隐居修炼,北魏世祖时寇谦之曾入华山修炼,居于石室;北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曾独居北峰之上,辟粒餐霞,服气炼养;唐代高祖、太宗曾亲临华山拜岳,唐睿宗的女儿金仙公主亦入山修道。著名道士钟离权、吕洞宾、刘操等都曾游历过华山或在山中隐居修炼过;宋代著名道士陈抟隐居华山四十余载,著作《指玄篇》、《钓潭集》、《无极图》、《先天图》等,并广收弟子,阐演道义,使华山道教日益兴盛。金元时全真道兴起,在华山,王处一、谭处端、郝大通都曾在此修炼过。其中王处一撰有《华山志》,郝大通创有全真华山派;元代道士贺志真居于山上广凿岩洞,潜心苦炼。明代是华山道教的极盛时期,时官府与信徒于山上山下广建宫观,修筑道路,大开石洞,各处道观香火旺盛,四季云游道士往来不绝,华阴县专设有道会司管理华山道教事务。清代华山道教日渐衰弱。华山上下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而且历史悠久,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修,由于华山多奇峰峭壁,故山上宫观建筑规模较小,且多依山势而筑,别具风采。华山现存主要建筑山上有东道院、西道院、群仙观、王母宫、镇岳宫、玉女祠、翠云宫等;山下有玉泉院、纯阳观、仙姑观、朝元洞等。据《云笈七签·洞天福地》载:华山西玄洞为道教大天洞天的第四洞天,名曰“三元极真洞天”;又称华山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四小洞天,名“总仙洞天”。

华阴西岳庙

       道教古迹。在陕西省华阴市原县城东约二公里处。又称华岳庙,俗称岳庙、皇庙、太庙。汉武帝元光年间前134—129)始建于华山黄神谷(今黄甫峪)口,名集灵宫;东汉桓帝时(147—167),迁于今址;北周天和二年(567)和唐开成元年(836)间均曾重修;北宋建隆二年(961)再次大修;明清两代屡有修葺。此庙座北面南,整个建筑仿皇宫形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现存主要建筑有影壁、灏灵门、午门、灵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华岳楼、游岳坊及“少吴之都”与“蓐收之府”牌坊等;庙内殿宇宏伟,亭廊古朴,碑石林立,松柏参天,四周红墙萦绕,庄重肃穆,素有“陕西故宫”之称,是历代祭祀华山神的庙宇和皇帝巡视时的行宫。庙内现存较为著名的石碑有北周时的华阴庙碑、北宋程琳谒祠题刻、宋刻宗冒书太华山记石幢、明嘉靖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和重修西岳庙碑、明刻华山全景图等,均为书法石刻艺术之珍品和研究西岳庙历史的重要资料。

华阴华岳观

       道教古迹。在陕西省华阴市观北镇周家城村北。创建于汉武帝时,明嘉靖元年 (1522)毁于地震,清康熙时,华阴知县简廷右重修,原为华山山顶镇岳宫下院。

华县玉泉洞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华县麒麟山中。其地群山叠翠,林木葱笼,岩石四立,清泉常流,山如麒麟腾空,泉似碧玉呈彩。据玉泉洞现存碑石记载: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华阴南柳全真道士史某云游至此,见其处岚峰秀气而居之,后开凿山洞以作静坐修炼之用,题名曰玉泉洞,自号玉泉道人;后又开老君、王母、雷祖、吕祖诸洞,并塑立神像供奉于洞府之内。雍正年间(1723—1735),全真道士王一远与弟子王阳理修炼于此,时于洞旁开铺地基,建大殿三间,供奉玄天大帝;后经数载,复有全真道士葛某同其徒及徒孙四人于此隐居炼养,曾于雍正十三年(1735)募化十方,兴建无量殿;至乾隆三十年(1765),道人李本重苦耕兹山,继修香火,俭积数百之金,重修殿宇洞府,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华山紫云宫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青柯坪桥西。亦称西道院。宫内大殿系楼阁式建筑,上下二层,上殿和配舍均为歇山式建筑,布局和谐,建筑古朴。宫前有一牌坊,坊之正面石柱上镌有对联一幅,语曰:“碧天丹峰天阙近,青柯秦树白云平。”宫外四周峰峦高耸,花草飘香,环境幽雅,风光迷人。

华山镇岳宫  

       道教著名宫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玉女、莲花、落雁三峰之间的山谷中。古称上宫。宫外山谷间松 林荫翳,清幽异常;宫中有井,名曰玉井,深达30余米,水味甘醇,井上筑楼,传说此井与山下玉泉院内的玉泉相通。该宫是华山诸峰间较大的道教宫观,倚山间峭壁而筑,单进一院落。据《大元己亥韩道善重修玉井庵》石碑所载,镇岳宫元代时称玉井庵;现存建筑均为清末和民国初年所建,1982年华山道教协会再次对其部分建筑进行修缮,并扩建了殿堂。宫内现有正殿三间,内供奉西岳大帝少吴金天氏塑像,宫后石壁上有一药王洞,内奉药王神位,两侧楼阁共计五十余间,是登香客游人憩栖的理想场所。  

华山玉泉院

       道教著名宫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北麓峪口。因院内原有一眼清泉,相传与山顶镇岳宫内的玉井潜通,泉水冽清如玉,故名。据《华山志》载,玉泉院为宋代著名道士陈抟隐居修道之处,宋皇佑年问(1049—1053)陈抟弟子贾得升为其建希夷祠以祀之,后历代屡有修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毁于山洪,乾隆四十二年 (1777)陕西巡抚令华阴知县陆维垣重建,规模胜前,光绪年间(1875—1908)再次被山洪冲毁,后华阴知县梁录馨督工重建;1949后,曾多次得到维修,并向东扩建了长廊;1985年华山道教协会集资对其进行修缮,使东西两部分建筑更趋对称。玉泉院由东、中、西三部分建筑组成:中间为主体建筑希夷祠,祠座南面北,依势而建,为一座四合院式的庭堂建筑,主殿老祖殿,内供奉陈抟老祖塑像,东西两侧分别为客堂与道舍,现为华山道教协会所在地。院内藏有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贾得升撰写的《建醮碑》一通,是研究宋代道教斋醮科仪的重要历史资料;院东部有通天亭、回廊等建筑,院西部有石舫、无忧亭、含青殿、希夷祠、山荪亭、纳凉亭、七真殿等古代建筑,山荪亭矗立于巨石之上,传为陈抟所建,亭旁无忧树亦传为陈抟手植,希夷祠后为希夷洞,洞内供有石刻陈抟卧像一尊,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玉泉院内历代名人所题碑碣、题记及匾额众多,主要有宋米芾所书《第一山》碑、冯玉祥的石刻题字、郭沫若题书的“玉泉院”匾额等。整个院内古树虬蟠,绿荫蔽天,曲廊曲折,泉石竞秀,风景迷人。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华山玉女祠

       道教古迹。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中峰之上。亦名中峰大殿。相传春秋时代有一善吹玉箫的隐士萧史,以箫声引动了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抛弃了宫廷生活,与其一同来到此处隐居修炼,后均得道成仙,后人为了纪念两位仙人,便于此修建了一座祠宇,以供祀其像;祠内原奉玉女石像一尊,现供玉女之像为近世所塑立。祠旁有“玉女洗头盆”、“玉女梳妆台”、“无根树”、“引凤亭”等名胜古迹。

华山云台观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峪北约一公里处。古称“名堂”,是古代天子巡狩之地。后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居华山北峰辟粒餐霞,武帝亲诣山庭卧轩问道,因于峪口置建此观,宋初著名道士陈抟曾隐居观内;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建集真殿,元代毁于火灾,明代屡修屡毁,清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王宏撰等人于观西建朱子祠,兴教办学,名为云台书院,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为高等小学堂,1929年惨遭兵火,19541年建为华山中学。观内原主要道教建筑有三清殿、玉皇殿、西岳殿、无量殿、三官殿、六师殿、北斗宫、文昌阁、希夷亭等,今皆不存,观外尚保留有“一柏一石一面井”等名胜古迹。


华山仙姑观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北麓玉泉院东。俗名仙姑观。唐时敕建,宋初更名为二臣观,清初顾炎武、王宏撰在观东北隅建独鹤亭,清末改称独鹤书院。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道舍、前山门、二山门等,大殿内供奉道教最高尊神天清金身塑像;观内松柏苍翠,香烟缭绕,石桌石凳,古朴清雅;观外翠竹掩映,溪水潺潺,环境极为幽静。

华山无量观   

       道教殿宇。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北峰顶巅。亦名真武殿,因殿内原供奉真武大帝取名,始建于北周武帝时,后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文革”期间焚毁于火,现仅留有部分遗址。为华山旧时主要的道教建筑之一。

华山太虚庵  

       道教古庵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峪内青柯坪东侧山谷中。明代羽士高元和曾隐居于此,因其常年蓬头跌足,故而人称“高蓬头”,后高羽士曾云游京师赏遇明肃太后及神宗皇帝,归华山时太后特赐《道藏》一部,后便于此创建太虚庵及藏经阁,读经修炼,收徒传教。庵旁原有说经台,后庵阁与经台先后被毁,仅留遗址。

 
华山群仙观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老君犁沟紧下端。原名白云庵、媪神洞。该观依山借势,巧为构筑极为峻险,别有风趣;观内楼阁凌空,洞穴入岩,观前松翠风清,群峰叠嶂,是登游华山游人小憩及投宿之处。观宇建置年代不详。观东“洞里瓮”,为华山奇景之一,观上老君犁沟是华山一大险景。

华山全真观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峪口玉泉院西翠竹丛中。亦称朝元洞。创建年代不详。为元代著名全真道士贺元希隐居修炼之处,据《华山志》记载,元至正间 (1341—1368)贺元希曾于此静修三载有余。原有道教建筑先后被毁,现仅存部分遗迹及道教石碑;四周翠竹茂密,绿树参天,景物宜人。

华山东道院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青柯坪东。原名九天宫。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道士郧礼慧创建,1950年重修一次,1982年再次得到修缮。道院坐东朝西,规模不大,小巧玲珑,正殿三间,内供奉九天玄女塑像,楼阁道舍二十余间;院内窗明几净,环境清雅;院北唐槐婆娑多姿,生意盎然,院南有桃花洞、白衣洞、雪花洞、皓天洞等岩壁石洞,均为古时道士静心修炼之处,四周群峰环抱,景色如画。

华山翠云宫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西峰顶巅。亦称西峰大殿。创建年代不详。宫内大殿中供斗姆元君塑像,另有道舍及配房二十余间。宫前一洞,洞上石瓣如莲花,人称“莲花洞”,洞旁题刻琳琅满目,草隶楷篆,互相辉映;宫西有一天然巨石,状似斧劈,中间凹处,形若人状,石旁置铁斧一把,上铸“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于沉香,劈山救母”。相传是沉香劈山救母之遗迹,名曰斧劈石”;宫后杨公塔是杨虎城将军1931年秋陪其母登山后,为纪念此行所建,塔系六角,垒石而成,上题“壁立千仞”、“如此方为岳”、“西镇何崇穷”、“峻拔在廖廊”、“造化钟神秀”、“一览众山小”等诗句;宫之附近还留有西元洞、舍身岩、摘星石、洞元石室等风景名胜。

华山纯阳观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峪口玉泉院东侧。又名十二洞。观宇坐南面北,前有山门,后为大殿,殿宽三间,内供纯阳祖师吕洞宾塑像,殿前左右各有石砌洞房六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阳玄武青石殿  

       道教庙宇。在陕西省合阳县王村乡西北大浴河东岸。因全用青石雕造,又供奉真武大帝,故名。据碑文记载,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至三十二年(1604)间。殿高6米许,面阔进深均为8米,重檐歇山顶,外部仿木结构雕砌,券门高2米,门额上浮雕飞龙戏珠,形态生动;门两侧浮雕游龙、麒麟等图案.外檐四壁刻老子和八仙故事。殿内结构为青石条迭砌至3米处券拱,至屋顶结成八卦藻井,正中锦以垂莲柱,整个建筑,结构坚固,雄伟壮观。

扶风清真观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扶风县东北五公里处的任鲁村,据观内所立《大元重修清真观记》和《大明重修清真观记》碑记载,此观始建于元中统元年 (1260)至五年(1265)间,系在宋代故址上所建,元代正统八年 (1348)与明代万历十年(1582)间均有重修。观内建筑众多,现唯有玉清殿保存较完好,为元代建筑,俗称老君庵大殿,原奉玉清元始天尊,面宽三间,其平面、立面及梁架斗拱构件,都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特点与风格。

朝元阁

       阁名。在陕西临潼县骊山。唐王朝崇奉道教,玄宗天宝七年传说玄元皇帝(老子)见于朝元阁,因改名降圣阁。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卷六《华清宫》:“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日邵日第一人。”参阅宋程大昌《雍录》卷四《温泉·朝元阁》。

宝鸡金台观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宝鸡市市区北部陵塬山腰。为明代辽东道士张三丰修道之处。创建于明初,后屡有修建。分中院和东、西偏院三部分。观内主要道教古迹与建筑有山门、玉皇阁、吕祖殿、圣母殿、张爷殿、三清殿、慈航殿、八卦亭、圣母洞、三丰洞、药王洞、朝阳洞等,多依山就势而建。登临观中,远望秦岭叠嶂,环列如 屏,翠色欲滴,俯视渭水萦回若带,市区高楼林立,山色秀丽,万千景象,一览无余。为宝鸡三大道教宫观之一。

终南山  

       道教名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一名南山、中南山、周南山,又称太乙山。是秦岭西自武功县境,东至蓝田县境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境内道教名胜比比皆是,宫观庙宇星罗祺布。据史料记载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及北五祖中的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著名道士均曾于此修道布教。道教有“自古神仙出终南”之说;素为中国道教名山。

药王山

       道教名山胜地。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约一公里处。唐代称磬玉山,传因山上产有一种矿石,扣之如磬,视之似玉,故名;宋元间人称五台山;明隆庆六年 (1572),时人为纪念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便将其所撰《千金要方》、《海上方》等重要医学典籍刻于五通石碑之上,置于山中,从此改称药王山。此山海拔约1000米,为耀县南乔山之脉,由瑞应、起云、升仙、显化、齐天五峰联聚而成,高而不险,卑而不夷;山上峰峦叠翠,古柏参天。庙宇鳞比,碑石林立,烟云缭绕,环境清幽。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成为关中著名的道教山场。山中先后建有静应庙、孙真人祠、金殿、元殿、献殿、十大名医殿、药王殿、吕祖庙、土地庙、玉皇楼、魁斗楼、戏楼、桥梁、亭台等道教建筑,尚存隋唐时所开石窟七龛,珍藏历代石碑一百余通及北魏至唐代造像碑数块,部分石窟之内残存有一些元代壁画,均为研究道教历史及孙思邈医学思想的珍贵文献资料。

太白山  

       道教名山。位于陕西省眉县、太白县和周至县交界地区。是秦岭山脉的最高峰,海拔 3767 米,方圆数百里,古有东西之分。东太白古名“太乙山”,又称“纯物山”、“雪山”;西太白名曰“鳌山”,次高峰“灵光台”,俗称万里终南山。太白云海被誉为西秦奇观,“太白积雪”为关中八景之一。其境之内群峰叠翠,洞壑奇出,草木葱茏,谷深林幽,泉清鸟鸣,景色绮丽,兼有华山之峻险、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娇美、峨嵋之秀丽,青城之幽奇;若于夏日登山,一日可览四季之景。自古为道教活动之地。历来是派游探之处。此山乃主峰八仙台下,脉分四麓。各有小径会登绝顶,道教宫观庙宇分布于道路两旁。南麓有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三清池、药王池、南天门、白杨台、将军庙等;西麓有将军石、七圣宫、老庙、灵光台、月亮坪、太白庙、钓鱼台等;北麓有三官殿、大爷海、文公庙、南院宫、斗姆宫,上白云、下白云等;东麓有小文公庙、松华坪、玉皇顶、接官亭、神仙洞、金仙洞、金锁关等,全山共有道教庙宇一百零八处,部分庙宇先后经过修缮,已做为道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少华山   

       道教名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城东南五公里处。属秦岭支脉,与华阴境内的太华山并称二华。因其比太华山低小而景物较少,故名。山有三峰,西名少华峰,俗称独秀峰,其北绿竹遍野,浓荫无垠,渭水西来,萦绕山前,流水青山掩映如画;中名玉女峰,上有石屋,摩刻:“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峰顶原建有道教庙宇数处。东峰俗称半截山,为三峰之中的最低峰。

景福山

       道教名山胜地。位于陕西省陇县西北的温水乡境内,属昆仑山脉中支,北接六盘山,绵亘千余里,地处陕甘两省接壤之处。主峰海拔 1900余米,山势巍峨险峻,境内森林繁茂,奇峰幽洞遍布;相传汉景帝时方士娄景曾幽居于此,景帝遂下诏赐名曰景福山,取大福之义。山中现存主要道教建筑及名胜古迹有龙门洞道院、云溪宫、灵官殿、玉皇殿、斗姆殿、丘祖殿、老君殿、祖师殿、子孙宫、三玄洞、三皇洞、丘祖洞、磨性石、混元顶等,其中山西侧峡谷中的龙门洞道院,为丘处机当年修炼并演传全真道龙门派之地。是西北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

白云山

       道教名山。位于陕西省佳县城南五公里的黄河之滨。又名嵯峨岭,山势西北东南走向,雄踞滔滔黄河西岸,山上松柏苍郁,重岩叠嶂,夏秋之季常有白云飘绕其间,远远望去若隐若现,素以“关西名胜”闻名于世。相传古时有一蓬头赤脚道士,自称玉凤真人,于山上结草茅庵,白日采药,夜间修炼,医术高明,为民除疾,药到病除,人敬如神。后被榆林张总兵认识,原是宋朝大理寺卿周三畏,因不忍审讯忠良岳飞,故出家修道,后得张总兵鼎力相助,于山创建庙宇,即后来山上之白云观。此山为陕北著名的道教胜地与旅游名山。山上之观则是西北明清时期最大的古代建筑群,被誉为黄河上的一颗明珠。

周至县终南山楼观台       

         位于陕西周至终南山麓。据《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载,“楼观”起始于周康王时代,相传当时文星象学家尹喜,在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而初名“草楼观”。魏时已见记载,《楼观》谓:“魏元帝咸熙初(公元264年),道士梁谌事郑法师于楼观。”该观增建于秦汉,扩建于唐代。巨殿崇观相属,亭台楼阁连,更秉终南知峰叠翠,清泉溪萦红色,青松挺拔,竹林茂密,景色幽美,故这里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美称,还有“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知时茸翠,以楼观为最佳”之说。道教传说,老子骑青牛西行,函谷关令君喜迎老子于楼观,请为著书,老子遂为其授说《道德五千言》,故“楼观”又称“说经台”。魏晋南北朝时,这里高道云集,形成著名之“楼观道”,颇倡“老子化胡”之说。后世道教之混元派、尹喜派均源于此。《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称:“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认为是道教最早的宫观。现存之楼观台,主体为“说经台”,即相传老子为尹喜授说《道德经》的地方。主要殿堂有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灵官殿、太白殿、四圣殿、藏经楼等。说经台位居峰顶,南依秦岭,北瞰渭水,山峰叠峦,气势雄伟,茂林修竹,风景优美,说经台内古木苍翠,清静幽雅。宋苏坡有诗云:“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入说经台便如临仙境。说经台南峻峰上有老君“炼丹炉”,东南有打铁粹火之“仰天池”,修真养性之“栖真亭”。说经台北有宗圣宫、“系牛柏”。说经台北嵔峪口遇仙桥西有“老子墓”。说经台保存古碑碣石刻甚多,有唐欧阳询撰书《大唐宗圣观记碑》、载亻及隶书《灵应颂》、苏灵芝行书《唐老君显见碑》,贠半竹隶书《唐宗圣观主尹文操碑》,宋米芾行书《天下第一山》、苏东坡行书〈游档观台题字〉、薛绍彭的楷书石刻,元赵孟兆页隶书“上善池”石碑、高寿羽梅花古篆〈道德经〉碑等等。楼观台为全真道十方丛林,道众历来重清修,且有自耕自食、行医施药的良好传统道风。“文革”中曾遭破坏,现已经修缮,恢复旧貌。因其系道教最古老的宫观,且相传为老子授说《道德经》处,故参拜者及旅游者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