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梦歌曲合唱:[ZT]治咳喘的几个有效方子介绍和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16:06

[ZT]治咳喘的几个有效方子介绍和体会 - [方药经验]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johnson-tcm.blogbus.com/logs/76940453.html

最近在看赵守真的《治验回忆录》,看到第三十二案《肺痈》,里面有一些治疗咳嗽的方剂,例如万病回春之清肺汤(见下),日本原南阳之肺痈汤(甘草、桔梗、贝母、栝蒌根、杏仁、白芥子、生姜)和圣济养肺汤()等等,之前没有了解,所以就上网查询了一下,查到了一篇文章,不知道作者为谁,转帖如下,以供参考。

治咳喘的古方很多,然从治法上看,不外宣、清、润、滋、燥、温等几种手法。

宣:有外感时使用,将风寒宣发表解。比较有名的方子:

1、《医学心悟》止嗽散,但因其用药平和,表解力弱,只适用于外邪将尽未尽时,且该方适用于止咳,应无平喘作用。

2、《外台秘要》神秘汤(麻黄、杏仁、甘草、厚朴、陈皮、苏叶、柴胡,由三拗汤加组成),该方止咳平喘兼顾,组方较全面,偏重于风寒咳喘,若是湿热咳喘,须进行加减,案例详见本博《湿热剧烈咳喘治案一则》。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里热之咳喘。个人经验,若里热重可加柴胡、鱼腥草,湿重加车前子,风寒重加荆芥、防风,加桔梗增强宣肺止咳功力,有咽喉炎时加牛子、射干(兼取射干麻黄汤之意,射干麻黄汤可治喘息性支气管炎)。

4、小青龙汤,《伤寒论》对其适应症描述原文摘录如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三焦水气失道,停上焦则咳/喘/噎,停中焦则渴/干呕/满,停下焦则小便不利/少腹满/下利)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加减: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枚,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色赤(疑误,似加茯苓四两)。

伤寒,心中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寒去内燥非未汗停饮之渴,应饮水解),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应放置不渴句后)。”(括号内为注解内容)

小青龙集辛散温敛等几种功能于一身,既可用于伤寒咳喘,又可用于阳虚里寒咳嗽者。

案:曾治一老人咳喘一月余,西医使用抗菌素无效,前面有三位中医教授看过,有的认为热咳,使用桑菊饮加减,越服越咳;有的认为寒咳,但有药无方,只是温性止咳药的简单堆砌而无寸功,中医教授水平如此,中医焉有不衰退之理?我观其人舌苔水润,脉迟软,问其大便如何,答:拉稀。即于小青龙汤方中加云苓、油松节,一剂知二剂已还剩一剂扔垃圾堆里,前面共花1600元,用我的药方仅花16元,1/100。按:对于久咳外邪消失殆尽时,并不忌小青龙汤,不过麻黄、细辛可用少量,白芍用量稍大些,桂枝可改为少量桂枝、肉桂,通过药量的调整仍可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清:即清肺热。比较有名的方子:

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也可算其中一个。

2、《万病回春》清肺汤:桑皮、山栀、黄芩、桔梗、陈皮、茯苓、杏仁、贝母、天麦冬、五味子、当归、甘草、生姜、大枣。本方带补血作用,适用于血虚有热者,若实热证重而无血虚时可去掉后五味药。

3、《医方考》清气化痰丸,有成药卖,由瓜蒌仁、半夏、橘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苓、胆星、姜汁组成。

润:润燥化痰,适宜于燥咳。

1、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适用于肺胃余热未尽而津液已伤、干咳无痰者。

3、桑杏汤(《温病条辨》):适用于燥邪犯肺、新咳无痰者。

滋:滋阴降火、滋阴润燥

1、滋阴降火汤(《万病回春》):归、芍、二地、二冬、知柏、白术、陈皮、炙草、姜、枣。

2、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滋阴润燥):百合、二地、麦冬、玄参、归、芍、贝母、桔梗、甘草。

3、月华丸(《医学心悟》)。可治肺肾阴虚咳嗽。

燥:对于湿咳而言。

1、二陈汤,半夏、云苓、橘红、甘草,燥湿化痰。广东化州产化橘红效果好,成药橘红痰咳膏可治湿咳,我曾用此膏加玉屏风散治愈一例老人气虚咳嗽半月余服其它药无效者。

2、湿热时使用温胆汤。

温:温化寒饮

1、小青龙汤经过药量调整可达到温化寒饮目的;

2、真武汤加五苓散化裁(附子、肉桂、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干姜、细辛、五味子),治肺心病阳虚水肿痰饮咳喘者。

3、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温肾阳调气,降逆平咳喘。

体会:对于喘,须加降气、理气药,效果才好。如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个人喜欢选用厚朴、苏子、杏仁、麻黄、莱菔子加入辨证方中治寒喘,选用桑皮、地龙、射干、葶苈子加入辨证方中治热喘。陈皮、枳实或枳壳理气效佳;瓜蒌滑痰适用于痰稠不易咳出者。麻黄、地龙有扩张支气管作用,无论寒热均可随证配伍使用,三拗汤如去掉麻黄,则为无用之方,可见麻黄止咳平喘之妙。

古人云:五脏六腑皆使人咳。曾治一例小儿咳喘,发热近40度,寒热往来半月长,眼充血。看了二位教授(中西医各一),一位普通西医门诊,前医给西药抗菌素、鱼腥草素滴注并与治肺热中药无效。我根据“肝开窍于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用下方一剂退热,二剂咳止,然后改用治眼充血(主要用清肝明目)药,共6剂中药痊愈。

柴胡、黄芩、生石膏、桑叶、菊花、杏仁、桔梗、川贝、鱼腥草、车前子、石决明、防已、甘草(肝有热,肺受之而咳,故肝肺同治,其它兼经咳嗽者治法类似,如肺心病咳喘常肾肺或心肺同治)。

除细菌性肺炎咳嗽西医抗菌素稍具优势外,其它证型咳嗽,我认为,中医绝对比西医为优。中医治咳喘应以对因治疗为主,加三几味止咳治标药,不可本末倒置,尽量不用收敛性止咳药,最好不用如罂粟壳、鸦片等麻醉性止咳药(这些药取快于一时,于身体危害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