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宫砂gl现代版全文:擦桌子”的经典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0:57:55
听说过,管理界流传的那个“擦桌子”的经典案例 吗?大意如下:

  某老板叫一位日本职员:“山本,来,把这个桌子擦6遍。”

  日本人答道:“是!”

  一遍,两遍,三遍,四遍,五遍,六遍。一遍比一遍认真,非常干净。

  老板又叫一位中国职员:“小李,来,把这个桌子擦6遍。”

  中国职员答道:“好的,老板。”

  一遍,两遍,三遍……

  到第四遍的时候,“已经擦干净了,老板。”

  “几遍了?”

  “三遍。已经很干净了。”

  “哦,还差三遍,继续。”老板答道

  此时,小李的动作明显慢下来,心里琢磨“老板昨天是不是和老婆吵架了呀?”

  小李当然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不悦,也不能质问老板。

  于是,手中的活开始变快了,四、五、六遍,不到一分钟,就能把剩下的三遍擦完,可这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吧!

  假设,老板换一种下达命令的方式,这样说:“小李,麻烦你把这个桌子擦一下,晚上我们搞个庆功会,要用这个桌子来做饺子,辛苦啦,到时候你可得多吃点,多喝点呀。”

  这样一来,小李虽然也做了6遍重复擦桌子的事情,但心里确实美滋滋的。

  这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管理一定要符合人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不再简单的通过行为来管理员工的工作过程,而是了解员工的意识,理顺员工的心理,从而间接的来管理员工的行为。因为,意识是真正决定行为的根本,而行为才是真正产生直接效益的来源。

  员工的工作行为是看得见的,但意识如何抓的住呢?老板都希望将企业的管理思想渗入并影响员工,但意识侵占恐怕是难之又难,这正是很多管理者头疼的问题,管理思想究竟“落地”?

  信息化:管理“落地”的敲门砖

  其实,解决管理“落地”的根本不在意识层面,这正是很多管理者陷入的误区,换个角度,跳出思维定势再来看看。

  前IBM总裁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写过这么一段话:“上帝呀,有太多的执行官并不知道,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事情,而不会去做你期盼的事情。”

  很多管理者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非常震撼,并发出感慨:“是呀,确实是这样,我们不能只是期盼”,于是自然又有了另一个想法——“只要我们每件事情都注意检查,就能够很好的提升执行力。”

  现实果真如此吗?管理者根本就记不住布置了哪些事情,就算记住了也没办法做到“及时”检查,即使管理者真的要做到“及时检查”,那也很可能会陷入到“如何检查”的陷阱里去。

  仔细想来,阻碍管理“落地”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思想?意识?

  答案是:信息

  管理者、执行者以及整个组织都需要不同层面的信息。

  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知道哪些事件“需要检查”,然后是相关人员和时间点的信息,事件检查关键点的内容信息,接着是执行者上报的相关信息,最后是针对这些信息的反馈信息。

  而作为执行者,首先需要及时获得需要汇报的事件信息,然后是汇报对象的信息,汇报时间点的信息,事件汇报关键点的内容信息,最后是对管理者反馈信息的信息反馈。

  作为组织的检查过程而言,这里还涉及到所有信息的挖掘、传递、整理、反复震荡、权限等等过程控制。

  过程信息和信息过程的单调与烦琐往往是激起人性反抗的主要原因,正如案例中擦6遍桌子的事情,有了抵触情绪,就无法正常接收并开展工作,管理思想要“落地”就难上加难了。

  找到原因,就一定要想出办法解决。细细想来,这些信息光靠人工来做,几乎无法实现。但其实这些都是程式化的工作,不要忘记当代最伟大的发明——网络,这就是让管理“落地”的突破点。

  管理至少可以分为行为、意识和信息三个层次,其中行为是产生经济效益的直接层次,意识能决定行为,人性和管理思想都属于此层次,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甚至决定意识判断,而且是认识人性并把握人性的有效手段。

  要想让管理思想真正推动行为并产生有效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跳出单纯的行为和意识的层次,用信息的手段来认识并把握人性,从而实现管理思想“落地”。这就是组织信息化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