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将进酒朗诵:且踏秋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0:58:22

很多年以前,我就想写一篇关于踏秋的文章了。记得有一年秋天坐火车出差,火车驶出郴州不久,窗外迷人的秋景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时,窗外闪过一个非常唯美的画面:一对恋人手牵手在泛黄的草坡上漫步,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在他们身后不远处黄绿相间的秋林的映衬下,那画面真是美极了!突然,一个词从我的脑海中跳了出来——“踏秋”!多美的一个词啊。我国自古有春游和秋游的习俗,春游又称为踏青或踏春,但却不见有踏秋的说法,尽管文人墨客常常有秋游登高之举。后来,我查阅了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终于在李贺的诗中找到“快马踏清秋”一句,算是找到了踏秋的说法。但让我很不理解是,“踏秋”一词,字面很美,词意明晰,何以竟未流行开来?近来有一些驴友开始在旅游小品文中使用“踏秋”一词,但愿“踏秋”一词能借助网络的力量而流行开来。

秋天的大自然格外迷人,有一种成熟美,一种历尽繁华之后的淡定美。“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嗾人狂”,诗人刘禹锡真是深知个中三昧,所以他才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但中国文人却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何解?我认为这恰恰与秋天的美有关。

秋天之美委实千姿百态、难描难绘,若强要区分,则窃以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这与审美者所处的地点、时间、天气以及审美者其时的个人境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是壮阔之美。 天气睛好的秋日,天高云淡,视线良好,登高望远,一览无余,眼底的江山在秋风中自有一番肃穆的气象。当此时也,审美者若是志向远大的青年才俊或仕途得意的高官显宦,则往往豪情顿生,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欲望是任谁也拦不住的。有王者气概如毛泽东者,则更是顿起横绝四海、雄视天下之心,忍不住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仕途坎坷、抱负不得施展者,则远山近水,在其眼中无不“献愁供恨”,最后只能发出“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感慨。

二是凄清之美。秋风肃杀之时、秋雨连绵之日,或见关河冷落、北雁南飞、黄叶飘零,或听寒蝉凄切、羌管悠悠、雨滴梧桐,常使人感怀伤时、思亲念远、愁绪难遣!文人悲秋,亦大抵由此引发。当此时也,漂泊在外者,则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慨;独处幽闺者则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之思;送别者则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感;忧国伤时者则大抵会发出“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浩叹……古人对秋天的凄清之美可谓感悟颇深。我常想,着名的潇湘八景之第一景“潇湘夜雨”,其所属时令当在秋季。

三是绚烂之美。秋天是色彩最丰富的季节,所谓秋色迷人是也。在风景摄影作品中,往往是有关秋山秋林的作品最具有色彩的视角冲击力。在文学作品中,迷人的秋色亦俯拾皆是。“山明水静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表现了秋色的层次;“孤村落叶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明丽绚烂、色彩极为丰富的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明丽而充满活力的画面中透出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朋友们,大自然的秋天既然如此的美不胜收,那就我们让走出蜗居之所,扑入大自然的怀抱吧。走,且踏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