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部全录299:五谷杂粮与蔬菜的药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31:29
五谷杂粮的药性既可防治疾病,又经济实用,且没有副作用。古往今来,人们尝百草、鉴食药性,将食与药分为两类。在长期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人类认识到五谷杂粮中不仅富含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素,还含有一些对人体有益的药效成分。药食同源,同作用于人体,亦有益于人的健康。
     一说到人类身体有益的饮食药性,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各种补药、肉类或山珍海味。其实,我们平常吃的五谷杂粮也是不错的补药。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人离不开粮食,每一粒果实都是由一颗被层层包裹起来的种子构成,这一层包裹着的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和矿物质,胚芽则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蛋白质,因此,相对而言,杂粮比精制的米面更有营养,还能为体提供特别的医疗作用。
    五谷杂粮的药性既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又经济实用,且没有副作用。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功效。冬天室内暖气较热,空气干燥,早晚喝点大米粥,可以远离口干舌燥的困扰。特别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饭比稀饭对血糖的影响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进食干饭有利于控制血糖。
    小米:又名粟米,性凉微寒、味甘咸。归肾经、胃经、脾经。能滋阴补肾,健脾除湿,和胃安眠。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小米中所含的色氨酸可刺激脑细胞分泌有催眠作用的5-羟色胺;晚餐饮用小米粥有利入睡。小米熬粥时上面浮的一层细腻的黏稠物,俗称为“米油”。中医认为,米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仅从营养的角度讲,小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甚优。其所含的色氨酸为谷物之冠。色氨酸可刺激脑细胞分泌有催眠作用的5—羥色胺。所以说晚餐喝小米粥供养产妇、病人或饲喂婴幼儿,是理想的方式之一。
    小麦: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食。小麦含有钙、磷、铁及帮助消化的淀粉酶、麦芽糖酶等,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是保护人体血液、心脏、神经等正常功能的必需营养品,常吃小麦还可增强记忆、养心安神。此外,麦麸含高膳食纤维,对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痔疮、老年性便秘、结肠癌都有防治作用。在药典中,小麦常作为益气、除热、养心、安神药。小儿夜间啼哭,多由于稚童神气未充、心火上乘所致,可用小麦30克,熬汤取汁,频频喂服。小麦30克、甘草9克、大枣4枚(即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加水煎汤饮服,对于用脑过度引起的精神恍惚、心情烦躁、睡眠不宁有很好的疗效。用浮小麦30克,配合黄芪9克、五味子6克,加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盗汗、自汗有较满意的疗效。常食小麦麦麸皮对大肠癌、脚气病、肥胖病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玉米:性平,味甘淡,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玉米油中的亚油酸能防止胆固醇向血管壁沉淀,对防止高血压、冠心病有积极作用。此外,它还有利尿和降低血糖的功效,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玉米也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它富贵含植物性蛋白、脂肪、糖类、纤维素、无机盐以及多种维生素、大量的亚油酸、谷胱甘肽。据国外医学资料介绍,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癌症发病率较低。这是因为,玉米富含谷胱甘肽。谷胱甘肽氧化物含有硒,硒为保持人体健康不可缺的元素,缺硒易诱发癌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白血病、病毒性肝炎等。平方米中镁元素也较多,它可与体内的维生素A协同作用,阻抑癌组织发展;玉米中的木质素可使人体免疫细胞的巨噬细胞的活性提升2至3倍,能强化吞噬病毒或细菌毒力的作用。另外,玉米中的纤维素比精米、精面粉高410倍。纤维素可加速肠部蠕动,排除大肠癌的因子,降低胆固醇吸收,预防冠心病。玉米还能吸收人体的一部分葡萄糖,对糖尿病有缓解作用。美国科学家还发现,吃玉米能刺激脑细胞,增强人的记忆力。玉米中所含的黄体素和玉米黄质可以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性病变的发生。玉米中的脂肪、磷元素、维生素B2的含量居谷类食物之首,其中脂肪为面粉、大米的1倍多;玉米中含有亚油酸和维生素E,能使人体内胆固醇水平降低,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玉米中钙、铁质较多,可防止高血压、冠心病。现代医学家研究表明,玉米中的谷胱甘肽,能与多种化学致癌物相结合,使其失去毒性。粗磨的玉米中含有大量的赖氨酸,可抑制肿瘤生长。玉米胚芽中含有丰富的玉米油,这种玉米油中亚油酸含量很高,是一种难得的食用药物,坚持长期食用玉米油,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并软化动脉血管,减少和消除老年斑和色素沉着斑等。因此说,它是不可多得亦需常食的食物。玉米须有很好的利尿、降压、降糖、和胃的功能,对肾炎浮肿、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高血压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质远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对减轻胃肠负担、增强体质有益。中医认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苡米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将苡米与大米煮粥或加入适量冰糖食用,能使肿瘤患者食欲增加、减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对横纹肌有抑制作用,可减少皱纹,爱美的人不妨多吃。 
    高粱: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自古有"五谷之精"、"百谷之长"的盛誉。高粱具有和胃健脾、凉血、解毒、止泻等功效,可用来防治食积、消化不良、湿热,下痢和小便不利等多种疾病,以高粱米加葱、盐、羊肉汤共煮粥食,能治疗阳虚盗汗。常吃高粱米粥,可防治积食等消化不良症。小儿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锅炒香,去壳磨粉,每次取2—3克调服。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的效用,可辅助治疗疳积泻痢、腹胀瘦弱、妊娠中毒、疮痛肿毒、外伤出血等症。黄豆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尤其适宜痰热咳喘、伤风外感、咽喉肿痛者食用。黄豆富含大豆异黄酮,可媲美药物性雌激素,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潮热、出汗、心烦、不安和妇科肿瘤;其植物蛋白可防治骨质疏松症。经常食用黄豆食品,可有效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并帮助解除动脉血管壁已遭受的损害。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用醋泡过的黄豆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肥胖症,因为黄豆里的皂素能排除贴在血管壁上的脂肪,并能减少血液里胆固醇的含量。豆制品中的卵磷脂,可“清洗”血管壁,提升神经传递物质,增进记忆力,还可降低血中胆固醇,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实验证明,黄豆及其制品对心血管有特殊的作用。
    绿豆:味甘性寒,有利尿消肿、中和解毒和清凉解渴的作用。它具有解暑、止渴、解毒功能,《本草纲目》记载:绿豆能“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本草备要认为其能“清热解毒、利尿、止消渴、医泻痢”。绿豆汤是夏天最常用的消暑饮料。民间由于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气体,常服绿豆汤有一定辅助防治效果。
  豇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止血、消渴的功效。中医用豇豆作为肾病的食疗品,能补五脏、益气和中、调养经脉。
  莜麦:性平、味咸。归脾经、胃经、大肠经。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等。尤其富含亚油酸。就其性味而言,更适宜脾胃气虚、倦态无力、腹泻便溏者食用。蛋白质比大米、面粉高1.6至2.2倍,脂肪则多2至2.5倍,而且莜麦脂肪成分中的亚油酸含量较多,易被人体吸收,有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莜麦含糖成分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日本学者调研认为,亚油酸可降血压,改善血液循环。
  荞麦:又称花麦,味甘、微酸、性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敛疮。主肠胃积滞;泄泻;痢疾;绞肠癌;白沙;带下;自汗;盗汗;疱疹;丹毒;痈疽;发背;瘰病;烫火伤的功效。它含有其它谷物所不具有的叶绿素、芦丁和烟酸,芦丁可减少动脉壁通透性而有止血效应,烟酸可扩张微细动脉,改善脂质代谢和血液微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内含的维生素Bl、维生素B2比小麦多2倍、烟酸多3至4倍。荞麦中所含烟酸和芦丁都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经常食用荞麦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的疗效,荞麦外用还可治疗毒疮肿痛等。常吃荞麦制品还可预防糖尿病。莜麦含糖低,适合糖尿病人当主食。荞麦磨面粉,做成挂面、煎饼、面糊等食用有明显的消食作用,所以又称净肠草。将荞麦粉炒黄,每次用30克,加水适量煮成糊,加红糖或盐进行调味后食用,每日2次,连用3~7天,用于脾虚腹痛泄泻。荞麦中所含烟酸和芦丁都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经常食用荞麦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的疗效,荞麦外用还可治疗毒疮肿痛等。据近代研究,荞麦含有多量蛋白质及其他至敏物质,可以引起或加重过敏反应,故体质敏感之人食之宜慎。
  大麦:性凉、味甘咸。归脾、胃经。其性滑腻,故常与粳米同食.也可磨粉制糕作面食用,还可煮茶饮服,亦可酿造啤酒,大麦淀粉含量略低于大米、小麦,而蛋白质、钙、B族维生素等物质远高于大米,有健脾开胃的功效,大麦芽性甘温胃,可消食、下气、回乳。因其性凉,故身体虚寒者应少食或不食。含淀粉、蛋白质、钙、磷等。尤其所含的尿囊素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本草经蔬》记载,大麦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凡肝病、食欲不振、伤食后胃满腹胀以及妇女回奶期发生的乳房胀痛者,适合食用。大麦茶,即:炒制后碾成面,用开水冲饮。在医学上,大麦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将炒至焦黄的大麦30克泡茶(或略煮开),取汁频饮,有清热消暑作用;取生麦芽60~120克,加水煎汤,每日分3次服下,连用3~5天,有消食、回乳作用。
      燕麦:性平、味甘。归脾、肝经。它含多种营养素、维生素及酶类。现代研究表明,燕麦的营养价值不低于小麦和大麦。其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和释放的热量,在大米、小米、白面、高粱粉、玉米粉等九种粮食中居首位。燕麦自古入药,具有补益脾、胃、滑肠催产、止虚汗和止血等功效。营养学家发现,燕麦还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理想食物。它含丰富的亚油酸,占全部不饱和脂肪酸的35%~52%,所以有抑制胆固醇升高的作用。30克燕麦面中亚油酸的含量相当于10粒降血脂药物益寿灵和脉通。这就足以说明,燕麦不仅仅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理想食物,亦对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便秘、浮肿者有辅助效果。对糖尿病、脂肪肝、便秘、浮肿等有辅助疗效,对中老年人增进体力、延年益寿大有裨益。用燕麦片与粳米一起煮粥,对病后体虚、食欲缺乏等常食有益。燕麦全草30克、米糠15克,加水煎服,有止汗作用。据研究,燕麦又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理想食物。中医认为具有补益脾胃,治汗出不止,降血脂。因燕麦有滑肠催产之功能,故孕妇及泄泻者忌。
    苦荞麦:别名菠麦、乌麦、花荞等,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有益气力、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等功效,能治疗痢疾,咳嗽、水肿、喘息、烧伤等疾病。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苦荞麦富含19种氨基酸,另外,还有10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特别是苦荞麦所含的芦丁(黄酮类物质),更是其他粮食作物所不含有的。据医学研究证明,芦丁能促进人体体胰岛素的分泌,并有软化血管,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管脆性的作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证实苦荞麦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尿糖、防便秘等功效,被权威专家称为“三降食品”和“21世纪人类的健康食品”。
    黑小麦:黑小麦以其诱人的营养价值和滋补功能,被称为"益寿麦",成为市场的新宠。 黑小麦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20.5%,黑小麦具有防止心血管病,妇女和老人骨质疏松症和抑制甲状腺、肿痛、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功效。
    黑豆:性味甘平,是一种清性滋养强壮食品,具有祛风除热、调和下气、活血、解毒、利尿、通乳及补血之功效。主治心肾脏器水肿、腮腺炎、痛肿脓血和乳汁不通等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赤豆含有皂甙类成分,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肿作用,能解酒、解毒,对于肾脏病和心脏病,均有一定疗效。
    豌豆:性味 甘平,和中调胃,能止吐逆泄利 ,可煮饭中食之。具有和中益气、利小便、解疮毒、通乳及消肿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指出,豌豆中含有赤霉素A20和植物凝集素等物质,这些物质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花生:味甘性平,入脾肺经,富含优质蛋白,其中的植物油可与橄榄油媲美。花生中所含的卵磷脂具有健脑、养脑作用。 花生素有“长生果”美誉,花生油中的油酸、白藜芦醇、锌及β谷固醇等,对抑制血小板非正常凝聚、心肌梗死、脑血栓等有良效,可辅疗高血脂,使血脂下降81.8%;辅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可达89.3%。花生油中尚存在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锌、钙、磷、铁等。主要功效:健脾和胃、利肾去水、润肺化痰、理气通乳、催乳,滑肠,止血、治诸血症。
    甘薯:性温、味甘。归脾经、肾经。可补虚、益气、健脾胃、强肾阴。富含多种营养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它为一种多糖与蛋白质的混合物,黏液蛋白具有维持消化道、呼吸道及关节腔滑润的作用。黏液蛋白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消除疲劳的作用。
     糯米:性温、味甘。归脾经、胃经、肺经。可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善止虚汗。糯米可补脾肺、跑通二便、止汗、安胎。主治脾肺两虚、二便失禁、自汗、胎动不安。古代养生家擅长用米煮粥食用,将食粥视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之道。如《医药大书药性总义》记述:“糯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著名南宋诗人陆游《食粥诗》亦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惜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红小豆:性味甘酸平,可补血、清热、行水、散血消肿。它有利水消肿。对于治疗水肿,腹水及脚气皆有很好的效果。也可用于产妇乳汁少,也有解毒排脓、抗菌消炎等功效。
    薏苡仁:甘淡微寒,可健脾利湿、清热排脓、消肿。
    黑大豆:性甘平,可益阴利水、养血除风、消烦解毒。
   
黑芝麻:味甘,性平。归肝、肾、大肠经。中医认为:黑入肾,富含维生素E,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润肠通便、防衰老。主要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蔬菜的药性
       西医研究食物只注意它的营养成分,而不注意它的药理性能;然而蔬菜除了具有维生素、膳食纤维之外,还有药性。
  目前市场卖的蔬菜有:韭菜、香菜、芹菜、菠菜、白菜、小白菜、油菜、菜花、荠菜、苋菜、芥菜、卷心菜、空心菜、生菜、茴香菜、黄花菜、蕨菜、芋头、山药、山药蛋、百合、马铃薯、茄子、西红柿、蒜薹、青蒜、柿子椒、洋葱头、扁豆、豇豆、荷兰豆、毛豆、雪里红、香椿、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马齿苋、茭白、藕、竹笋、菜笋、丝瓜、冬瓜、南瓜、苦瓜、黄瓜、葫芦瓜、茼蒿、蘑菇、灵芝、黑木耳、白木耳、石耳、地耳、紫菜、芦荟、豆芽菜等;这些蔬菜能够随便吃吗?不能。
  告诉你,除了马铃薯、西红柿、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藕、菜笋、黄瓜之外,其他的蔬菜不能随便吃。
  1、韭菜具有壮阳的作用,建议小孩子不能随便吃。
  2、南瓜具有升压、止喘作用,高血压的人不能多吃,最好是不吃。
  3、芥菜、茴香菜、蒜薹、青蒜、洋葱头、柿子椒具有温里的作用,发热的人不能吃。
  4、芹菜、白菜、小白菜、油菜、生菜、茭白、菜笋、冬瓜、葫芦瓜具有利尿的作用,糖尿病、高血压、口干舌燥的人不能吃。
  5、山药、山药蛋具有补气的作用,失眠的人不能吃。 
  6、马齿苋、芋头、苦瓜、雪里红,具有清热的作用,阳痿的人不能吃。
  7、茄子、扁豆,豇豆、荷兰豆、毛豆具有行气的作用,腹泻的人不能吃。
       8、蘑菇、黑木耳、白木耳、石耳、地耳具有泻下的作用,腹泻的人不能吃。
  9、菜花、竹笋、茼蒿具有酸涩的作用,便秘的人不能吃。
  10、芥菜、空心菜、黄花菜具有止血的作用,有血栓的人不能吃。
  11、苋菜、卷心菜具有补血的作用,血液黏稠的人不能吃。
  12、香菜具有发汗的作用,汗多的人不能吃。
  13、灵芝、冬笋、紫菜具有化痰的作用,癌症病人不能吃。
  14、丝瓜、蕨菜、芦荟具有活血的作用,癌症病人不能吃。
  15、香椿具有安神的作用,从事敏捷工作的人不能吃。
       16、荠菜、空心菜、黄花菜有止血的作用,有血栓的人不能吃。
       17、菜花、百合具有滋阴的作用,水肿的人不能吃。
  18、菠菜、竹笋、茼蒿具有酸涩的作用,便秘的人不能吃
  中医还强烈建议:尤其是患癌症、糖尿病等等之类的慢性病人对诸如葱、姜、蒜、料酒、八角等配料也应该远离!
      癌症病人不能吃丝瓜,还有韭菜、荠菜、茴香菜、蒜薹、青蒜、洋葱头、柿子椒、菜花、百合、灵芝、冬笋、紫菜、蕨菜、芦荟等,因为这些蔬菜壮阳、温里、滋阴、化痰、活血,病人吃了会促使病情加重。
   
     蔬菜和其它中药的药性一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食物的偏性也主要是性味之偏,而各种偏性都有与其相应的功能。
     中医称寒、热、温、凉为“四气”,寒凉性质的蔬菜能治疗和缓解热性疾病,有清热泄火、解毒平肝等功能,如西瓜、苦瓜、黄瓜、茄子、冬瓜、菠莱、莴苣、芹菜、苋菜、苦苣、冬寒菜等均属此类。温热性的蔬菜能治疗和缓解寒凉性的疾病,有温中散寒补阳益气等功能,如姜、大葱、辣椒、洋葱、芥菜、茴香、韭菜、大蒜、山药等。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别。
    中医称酸、苦、甘、辛、咸为“五味”。辛实际上包括麻辣等刺激性滋对和具有芳香气味;甘味除表示甜味外,也指一些平淡无奇,可食而近于甘味者;酸味人时也概括近于酸的涩味;只有苦和威是单一的味感。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能,主治外感表证、气滞。血瘀、窍闭、湿阻等,如加姜、葱、藠头、芥、蔊菜等都是辛味蔬菜。辛味还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如生姜、辣椒、花椒、小茴香等。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能,主治营养不良,脾胃不和、拘急腹痛等病症,如甘薯、山药、南瓜、马铃答、胡萝卜等;甘淡的蔬菜茭白、冬瓜、蕨菜、枸杞等尚有利尿除湿的作用。
    酸与涩味有收敛、固涩的功能,主治久泻、遗尿、咳嗽、气喘、遗精、阳萎等症,如马齿苋、酸浆、番茄、落葵、韭菜等都是,这些酸味蔬菜也有生津止谒、消食开胃的功效。
    苦味有清热泄火、养心凉血、降压解毒等作用,如苦瓜、苜蓿、芦笋、慈姑、改房、荷叶、牛蒡根、枸杞苗、蔊菜、蒲公英等均属此类。
    咸味主要有软坚散结的功能,如石莼(石花菜)、海带、紫菜等藻类蔬菜。
    每种蔬菜都有性和味,不能把两者孤立起来看,必须综合起来才能显示蔬菜的功能、下面将性和味标在每种蔬菜之后列出,有此是蔬菜的副产品,但具疗效。也列出。
    萝卜辛甘温胸膈,利二便,降气祛痰,熟食补人。
    芜菁辛温。利五脏、轻身益气 开胃利润 解毒。
    红菜头甘平,补中气、盈血亏。利肝胆、强身体。
    胡萝卜甘平,健脾补中、定购利气、安五脏、益弱。
    牛蒡辛凉,明耳目 利腰膝、消痈肿 散风除热。
    蕨菜甘寒滑,去暴热、利水道,补五脏不足 通脉络。
    大巢菜甘寒,利水道、消浮肿 润大肠。调中益气。
    白菜甘温,通利肠胃、除烦宽胸,消食下气,解酒。
    荠菜甘温,利肝和中。明日益胃 治赤白痢、赤眼。
    菜苔甘温,清热解毒 散血消肿、杀菌降压,降血脂。
    甘蓝甘平,益肾利五脏六腑、利关节、解菇毒。
    洋葱微辛温,健胃进食,理气宽中。
    油菜苔甘辛平,活血散瘀,破结通肠、对痢消痛。
    小巢菜辛平,止血生肌、活血平胃、除黄利五脏。
    芥蓝辛温,利膈开胃、通肺豁痰、温中止咳 明目。
    西葫芦甘凉 消炎、利二便、治热咳哮喘 消浮肿。
    芥菜辛温,宣肺豁痰、温中开胃、利九窍 明耳目。
    菠菜甘冷滑,通血脉、开胸润燥 调中下气,止血。
    茼蒿甘辛平,除肺热、消痰止咳,和脾胃、利二便。
    茴香辛温,调中开胃,止痛、治肾劳阴冷、暖丹田。
    时萝辛温、下气利隔,顺气止痛、生津解渴。
    罗勒辛温,调中消食、去恶气、消水气,疗龈腐。
    菜辛温、去冷气、治腹内久寒,饮食不消 豁痰。
    马兰头辛平,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利尿 消肿。
    蕹菜甘平微寒,清热凉血、利尿除湿,解毒行水。
    叶甜菜甘苦寒,解风热毒 止血生肌、理脾除风。
    芹菜辛甘凉,清热平肝、降压降脂、行瘀止带。
    莴苣苦冷,利五脏、通经脉、利气,强筋骨,通乳。
    冬寒菜甘寒 清热润燥、利尿除湿、滑肠解毒。
    落葵甘酸寒,润燥滑肠、清热凉血。
    蕺菜辛微温、散热毒痈肿、治痔疮、脱肛、疟疾。
    马齿苋酸寒、治赤白痢疾、赤白带下、解毒通淋。
    苜蓿苦平涩、利五脏、轻身健人、去胃热利肠。
    苦苣苦寒、安心益气、轻身耐老、除面目舌下黄。
    大白菜性味甘、平,具有宽中养胃、消食除烦、利水的作用。适用于风寒咳嗽、消化道溃疡、腹胀、食少、便秘、酒毒、漆毒、热疮、尿少等患者食用。卷心菜性味甘、平,具有益肾填髓补脑、健胃、通络的作用。适用于多寐神乏、食少乏力、目昏视朦、烧伤、创伤、耳聋、健忘、胃溃疡。

     这些蔬菜必须削皮吃
     必须把马铃薯、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藕、菜笋、黄瓜的皮削掉才能吃,西红柿用开水烫一下剥皮去吃。豆芽菜应该自己去发芽,不要买市场上卖的无须根的化肥豆芽。削皮是因为农民种菜时往菜上洒农药,仅用水冲是冲不净的。叶类蔬菜农药含量更高,有时吃韭菜、菠菜、空心菜等会引起农药中毒,最好忍痛割爱,不吃这些。

    非时令的蔬菜不要吃
    冬天吃到本该是夏秋季节的蔬菜本来是好事,可是农民滥施农药化肥使蔬菜被严重污染,因此不要吃非时令的蔬菜,过去没有蔬菜大棚,冬天只吃萝卜、马铃薯,生活也很好,没有那么多病人。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病的。

    蔬菜尽量生着吃
    香菜、卷心菜、生菜、西红柿、青蒜、柿子椒、雪里红、香椿、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菜笋、黄瓜可以生吃;西红柿、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百合等可以榨汁。榨汁的目的是提取大量的新鲜维生素,榨汁后的蔬菜酱可以再利用,做汤做菜熬粥。

    对蔬菜的土壤、化肥、农药、转基因污染,尤其是冬天的大棚蔬菜,必须持谨慎态度。要加强自我保护,自我保护的方法就是开胃排毒。

    相信食物药性的人可以参考参考,不相信的就帮忙考证考证吧

      食物的属性一览
   掌握食物的偏性,自己注意饮食也能养生
  药疗不如食疗,药的毒为其偏性,只可救灾不可常用,食物也有其偏性,但偏性小,掌握之在饮食上多多注意也能养生!
  人的体质有阴阳偏胜的不同,所谓阳偏胜是指热性体质或热病来说,阴偏胜是指寒性体质或寒病来说。食物按它的性质来说,也有寒热温凉之分。一般寒凉性质的食物,对阳偏胜者适宜,温热性质的食物对阳偏胜者适宜。既然食物有寒热两种性质的不同,那么,对各种食物的性质必须有所了解,才能谈得上对饮食宜忌的理解。
  粘米:性甘平温补。早晨煮粥吃,分有畅胃气,出助消化,凡生津液之功。每早吃白粥,长肌肉,增加食欲。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高热患者、胃肠道手术后均不宜吃粘米饭。
  粳米:性甘凉,清胃热、生津止渴。陈仓米(储存多年的旧米)有清湿热,利小便、除烦渴之功虚寒体质者不宜吃粳米。
  糯米:性甘温,脾肺虚寒者适用。但性粘滞,煮熟性热,多吃发湿热,动痰火。热病者不宜吃。
  面粉,性甘温,分补虚养气,充五脏。但能壅气作渴,气滞,口渴者少吃。
  黑豆:性甘凉,补肾、明目、安神、养阴活血。常用治肾虚腰痛。
  黄豆:性甘寒,有排脓拔毒,消肿止痛作用。炒熟吃则健脾。
  绿豆:性甘寒,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暑止渴。虚寒体质者忌吃。
  薏米(薏仁米):性甘淡微寒,有渗湿利水,健脾消肿功效。妊娠妇女忌吃。
  莲子:性甘温,补脾,利交通心肾而'安神,治脾虚泄泻、失眠、妇人带浊、男子梦遗。大便燥结者少用。
  韭菜:性辛温,行气活血,有散瘀止吐衄作用,又能助肾阳,利治阳痿。阴虚阳亢者和孕妇慎用。
  大葱:性辛散,能发汗解表,通窍,活血。胃热者少吃。
  大蒜:性辛温,健胃通窍,祛寒解毒。多食生痰动火,阴虚者不宜吃。
  薤头:性辛温,调胃、通阳,行气散血,治心胃气痛。气虚血弱者慎用。
  芫荽(胡荽):性辛温香,辟秽气,能发麻疹。阴虚病人忌吃。
  生姜:性辛温,祛寒发表,调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热病和痈疮病人忌吃。
  萝卜:性甘辛寒,有化痰,减消食,解毒作用。但性寒,虚寒体质者忌吃。服人参时忌吃萝卜。胃痛病人吃了萝卜干会复发。
  冬瓜:性甘寒,止渴利尿,则消水肿。阳虚患者忌吃。
  丝瓜:性甘凉,凉血、解毒、消暑。胃寒者少吃。
  茄子:性甘寒,散血,多吃令人目昏。
  辣椒;性辛温,祛寒健胃。胃热和痔疮患者忌吃。
  芥菜;性辛凉,有发散作用。轻症外感饮芥菜汤有解表作用。
  白菜:性甘寒,利尿,清肺热。肺寒咳嗽者忌吃。
  南瓜;性甘温,补脾充饥,暖胃。胃热病人少吃。
  黄瓜:性甘凉,止渴解暑,利尿。脾胃虚寒者忌吃。
  芥蓝菜:性温涩,散血。妇女血虚时少吃。
  长豇豆(豆角):性甘平,补脾。
  四季豆:性寒有毒。煮熟透,并多加猪油可防中毒。胃寒者忌吃。
  莲藕:性涩平,解热毒,止渴、消瘀血。藕节能止血。煮熟性甘温,益胃补心,止泻。
  花生:性香辛甘,益脾、润肺、补血。
  莴苣(生莱);性甘凉,止渴清胃。胃寒者少吃。
  木耳:性甘凉涩,散血清热,止痢。虚寒体质者忌吃。
  玉米;性甘平,益中补脾。止渴消肿。
  红薯;性甘平,润胃滑肠。大便溏烂、胃痛病人忌吃。
  菠菜:性温涩,补血。胃热者少吃。
  苋莱。性寒滑,清大肠热。脾虚便溏者忌吃。
  大白菜(京白菜):性甘寒,清胃热,利尿。虚寒体质者忌吃。
  芋头:性甘温,润肠通便。胃痛和大便烂者忌吃。
  慈姑:性甘温涩,实大肠减便秘者少吃。
  竹笋:性甘寒涩,能发疮毒。痈疮病者忌吃。
  紫菜:甘寒滑,能降火祛热痰。肝阳上亢之头晕可吃,胃寒者忌吃。
  发菜:性寒,散血降火,止痢疾。虚寒者忌吃。
  豆腐:性甘咸寒,清胃火,止渴。胃寒者忌吃。
  豌豆(兰豆):性温凉,润肠胃,止渴。
  苦墨菜:性苦寒,清热解毒。胃寒者忌吃。
  洋葱头:性辛温,健胃滑肠。
  榄角;性咸温涩,破气消积。胃痛和有内热者忌吃。
  菇菜(空心菜):性淡凉,消暑解毒。寒性体质者少吃。
  饭豆(眉豆):性甘淡涩,行水祛湿消肿。寒症者忌吃。
  芹菜:性辛香,发散活血,消滞。血虚病人忌吃。
   番葛:性甘寒,止渴解暑,清热。则胃寒者忌吃。
  粉葛:性甘凉,生津止渴,解酒,清胃热,止泻。
  荸荠(马蹄):性甘凉,消积凉血,消暑解渴,生津。阳虚者忌吃。
  葫芦瓜:酸甘寒,行水消肿,解暑利尿。寒性体质者忌吃。
  蒲瓜:性甘凉,清热解暑。
  水瓜:性甘寒,清胃泻肾火,利小便。肾阳虚者忌吃。
  豆豉:性咸温,健胃破气消积。哺乳妇女忌吃,吃则乳汁不来。
  金针菜(黄花莱);性甘寒,清热解毒,活血利水。治黄疸肝炎。
  构杞菜:性甘苦凉,清肝明日。
  雪梨:性甘凉,润肺止咳。肺寒者忌吃。
  白果:性苦甘润,润肺定喘,化痰,缩小便。寒喘者忌吃。
  核桃:性甘温,润肺温肾,定喘,壮阳,缩小便。
  西洋莱:性甘苦寒,清肺火,利尿,虚寒者忌吃。
  番木瓜;性甘温润,润肺,下乳汁,养胃阴。
  柿饼:生柿子性甘寒,多吃生痰败胃。柿饼性甘温,健脾益肺,止泻。
  红枣;性甘温,补血健脾。
  柚子:性甘苦润,润肺化痰,行气消滞。
  甘蔗;性甘润,有生津养阴作用。 肺、胃干燥者最适宜。
  荔枝:性甘酸温,补血暖胃温肾。阴虚火旺者忌吃。
  胡椒;性辛温香,温脾、肺、胃,止咳化痰。热症者忌吃。
  柑、橙:性甘酸凉润,生津、润肺、健胃、助消化。
  香蕉;性甘寒滑,润肠通便,降火生津。
  马铃薯:性甘凉润,润胃滑肠。
  黄皮果:性甘酸涩,行气、生津、消食。
  龙眼:性甘温,补血健脾,宁心安神。
  黑芝麻:性甘平润,润肺、胃,滋肝、肾,滑肠。
  赤小豆:性甘淡,利水消肿。
  海藻、海带:性咸寒,能软坚散结痰,治瘿肿。虚寒体质者忌吃。
  忙果:性甘酸凉润,化痰止咳,润肺生津。
  茼蒿菜:性甘温涩,补肾,缩小便。
  红茶;性微苦温,暖胃提神。
  绿茶:性苦寒,清热生津,止痢,消食。
  苹果:味甘酸性平,补心益气,生津止渴,健脾胃。助消化。
  扁豆;味甘性平,健脾,胄,消暑解毒,除湿止泻。
  枇杷果:味甘酸性子,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和胃止呕。
  米粉:用米浆放在蒸盘里蒸熟而成。味甘性凉,养胃益气,生津润肠。胃寒及胃酸过多者忌吃。
  豆酱:味甘性寒,和胃生津,润肠。胃寒者忌吃。
    山药(怀山药、淮山):味甘性平,补脾、胃,益肺、肾,长肌肉,止泄泻,治消渴,固精,止带下。
  小麦肉;味甘性平,养心安神,止汗生津,治精神恍惚、烦燥不安等症。
  橄榄(青果);味甘酸性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开胃降气,除烦醒酒。胃痛病者忌吃。
  木薯;味甘性寒、有毒,生津充饥,滑肠。胃寒者忌吃。
  百合:味甘微苦性子,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番茄(西红柿)·:味甘酸性平,开胃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口舌生疮。
  豆腐乳;味甘咸微香,健胃消食,消胀满,润肠。
  香蕈(香菇);味甘性平,开胃进食,化痰理气。
  豆芽;味甘平,祛湿利水,清热,解酒,消肿胀。
  蚕豆:味甘性平,益脾健胃,和中止泻。
  米糠;味甘性平,益胃,除湿,治脚气病。
  麦片:味甘性平,养胃,滋润五脏,除湿,治脚气病。
  芡实;味甘涩平,补脾止泻,圃肾涩精。
  西瓜:味甘性寒,消烦,止渴、解暑,利小便。
  甜瓜(香瓜):味甘性寒,止渴,利小便,解暑除烦。
  葡萄:味甘酸性平,除烦止渴,健胃、利尿,凒益气补血。
  桃子:味甘酸微温,治肺痨虚热,润皮肤,益颜色。
  石榴:味甘微酸性微温,解酒、止渴,健胃、止痢。
  菠萝;味甘酸微温,消食、止渴、止泻。
  桑椹:味甘性寒,滋阴补血,止渴、解酒、安神。
  食油:味甘香,润肠缓下,滋补肺牌,润泽皮肤。
  食盐:味咸性寒,解毒凉血,润燥,止痒。水肿病人少吃。
  黄豆酱:气味咸寒,外涂汤火伤,益胃。
  豆豉:气味咸香,健胃,消腹胀,妇女用之回奶,解鱼、肉、菜毒。
  食醋:气味酸温,下气消食,散瘀止痛,软坚散结。
  食糖:气味甘平,益气、润燥、清热。
  蜂糖:气味甘平,润五脏,益气补中,止痛解毒,润肺补虚。
  酒:气味甘苦辛,少饮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健胃,多饮动火生痰,损脾胃,生湿热。
  烟:味辛香燥,提神醒脑,但有伤津损肺、生痰等害处,勿吸为宜。
  鸡:性甘温,补虚温中,生血补肝。但性温燥动风,热症和小儿惊风者忌吃。
  鸭:性甘寒,滋阴补虚,利水润肺,水鸭尤良好。
  鸡蛋:性甘平,养心安神,益气补血。
  猪肉:性咸寒,润肠胃,生津液,丰肌肉,泽毛皮。多吃生痰助湿,外感风寒者忌吃。猪的五脏,可作补五脏的辅助药。
  狗肉:性酸咸温,暖脾胃,补虚劳,助肾阳。阴虚火盛者忌吃。
  羊肉:性甘热助火,补虚劳,益气血,壮阳健胃。热盛阴虚者忌吃。
  羊奶:性甘温,补肺肾,润胃肠。治男子虚劳。
  牛肉:性甘温,补脾益气,生血强壮。痈疽和热病者忌吃。
  牛奶:性甘微寒润,补虚劳,润肠胃。治反胃噎嗝,羊奶尤良好。
  鲫鱼:性甘凉,清润胃阴。治胃热引起的口疮。
  鲩鱼(草鱼):性甘温,补脾胃。
   
    水果的药性
  1、荸荠、金橘、柚子、荸荠、花生是化痰的,可它能够使人体内的肿块破溃。
  2、桃子、栗子、薜荔果是活血的,能够使肿块转移,因此患癌症的人最好不可吃。
  3、核桃有壮阳功效,荔枝是温里的,癌症病人不要吃,否则肿块就会长大。
  4、大枣是补气的,不疲乏不要吃或者少吃,否则会失眠。
  5、橄榄、罗汉果是清热的,阳痿的人不要吃,否则就会造成阴茎疲软。
  6、佛手行气,不腹胀不要吃,否则会拉稀。
  7、龙眼安神,疲乏的人不要吃,否则会嗜睡。
  8、柠檬滋阴,癌症病人不要吃,否则肿块会水肿。
  9、芭蕉、橘子、橙子、樱桃、柿子、石榴、杨梅、杨桃、木瓜、莲子、山竹果是止泻的,便秘的人最好少吃或者不要吃,否则会更加便秘。
  10、西瓜、甜瓜、葡萄、柑子、猕猴桃、菠萝、菱角、草莓有利尿的功效,高血压、糖尿病人不要吃,否则会增加血黏度。
  11、芒果止血,来月经的女士最好不吃,常吃易产生子宫肌瘤。
  12、酸藤果补血,血粘稠的人不能吃,否则会发生血栓。
  13、椰子水是解表的,不感冒的人不要吃,否则会造成多汗伤阴。
  14、梨子、香蕉、无花果、桑葚子、松子、酸角是泻下的,慢性结肠炎的人最好不要吃,否则容易腹泻不止。
  15、香榧子、榛子、槟榔是杀虫的,肝炎病人不要吃,否则会造成肝损害。
  16、自古以来,苹果的药性平和,最适合一般人使用。

  在现实中,食源性的疾病很多,而食源性疾病多是海吃胡塞,和不加选择地吃出来的,更多的是很多人已经身患疾病还不注意忌口,因此,即使服药也难以痊愈。
  由此,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说西医有不足之处,需要中医去补充;并且敦促联合国大会在1980年通过了《阿拉木土宣言》,要求各国政府研究并使用中医。

附:中药药性之四气

       中药的药性,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

  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方面。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四气

  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然而宋代寇宗奭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四气”改为“四性”。李时珍亦从其说,谓“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燥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能改易,故从旧尔。”。寇、李之论,虽然亦有其理,然而未能说明四气的原始含义。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

、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具体来说,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而寒凉药是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

  由于寒与凉、热之温之间具有程序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损其阳。至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之药并用,使寒热并调。尤其要辨清寒热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热之证,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之证,又当选用寒药以治之。切不可真假混淆。

  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缪希雍谓:“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了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的。换言之,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物大都如此,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有时气味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其味不同,而作用各异,如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为辛味,因四气不同,又有桂枝辛温解表散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降火等不同作用。又有一药兼有数味者,则标志其治疗范围较大。如当归辛甘温,甘以补血、辛以活血行气、温以祛寒,故有补血、活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可用治血虚、血滞、血寒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在配伍其他药物复方用药时,就可能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不同情况。如升麻辛甘微寒,与黄芪同用治中气下陷时,则取其味甘升举阳气的作用;若与葛根同用治麻疹不透时,则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若与石膏同用治胃火牙痛,则取其寒性以清热降火。此即王好古《汤液本草》所谓:“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由此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既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每一药物气味的特殊治疗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

       二、  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

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又包含了药物作用的“味”,而以后者为据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味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癥等。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为是。

  ,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曲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药物的味往往单味者少,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对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认识概括。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药物性能的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特性,才能全面地掌握药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