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用led植物生长灯:气功纠偏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2:04:59
作者:勾进祥  文章来源:气功网
本文简介: 气功纠偏方法
一、练气功出偏差的原因
凡练气功,以治疗、保健为目的,本来不会出偏差。然而,有少数人却练出了偏差,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下述几种。
1.执着一种固定的练功方法,不去分辨是否对症,不管阴阳虚实和脏腑盛衰,生搬硬套,这样练,如果方法与其人条件适合,则能得到疗效;如与条件相反,就会练出偏差。
2.盲目追求各种动触现象,贪求动触的滋味,不知不觉地助长动触的程度,以至大动起来,无法收拾,这等于自己造成偏差。这多是自已对气功的理解程度不深。受“动是好现象”谬说的思想指导而不自觉造成的。有些指导者或练功者把动触现象作为夸耀的资料,也可造成偏差或加速其发展。
3.对于气脉的运行,故意用意识去引领,以致把经络路线领错,违反自然规律,不能循经络正确流注,因而造成偏差。
4.全身没有放松,意识与身体各部过度紧张。
5.违犯练功的禁忌事项和注意事项。练功方法过于机械呆板,违反轻松自在的原则和自然的规律。
6.自己虽然已选择一种合适的练功方法,但又去探询他人的练法,胡乱试练,因而造成生搬硬套的毛病。
7.对于入静过程中所见到的幻象,持迷信态度,缺乏科学的认识,或发生恐怖心理。
根据以上所述,可见练气功所以出现偏差,完全是练气功者没有掌握好练功方法而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有些人出了偏差,就片面否定气功的好处,或者怀疑气功本身有问题。
从练功者出偏差的原因来看,最重要的是功法选择要适合于自己。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没有错误,就自然不会发生流弊。其次是如法练功,遵守禁忌事项,坚持练习,自然水到渠成,效果明显。
虽然万般谨慎,但万一练出偏差,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可用纠偏方法加以纠正。
二、纠正偏差的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操作简单、行之有效的纠偏方法。纠偏法,古人谓之导引术。导引术又分内景导引和外景导引两种。所谓导引,就是导引气脉归元。内景导引是用规定的动作使自己身体内的气脉在体内运转周流而入静归元;外景导引是自己用于自身,或用于旁人,在体外循经指穴,调整气脉流注的偏差,使之入静归元。偏差应在初出现时,即刻纠正。如果拖延时日,以致偏差过甚,则纠正亦难。
外景导引术,又分为大导引和小导引两种。小导引术首先适宜于自己在练功之后采用,借使体内的气脉更加合度,对于练内景功夫者是一种有补益的辅助方法;其次,也可用来纠偏,在初出偏差,或者偏差不大时,可照法去做,把气脉调整好,导引它循经归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再次还可以用于治病,替旁人按摩一遍,使之气脉通畅,神清气爽,轻松愉快。
这是所介绍的导引常识和操作方法,不重理论,并且实际操作方法简便,以利推行。
练功中如发觉有下述动触现象,可如法施行导引,使气机归元,动触现象消逝。如果偏差已经发展得太过,则应请气功大夫专门处理。
1.头部
(1)前额:动触的现象是自觉在眉棱骨与前额气机凝聚不得下行,有如贴膏药或似虫爬。
操作方法是用“豹扑劲”的手法(图1),即用手把头颅左右轻轻抱着,四个手指贴着耳后,两个大拇指交接着,贴在两眉中心微上二、三分处的天目穴上,随即单用大拇指左右分开,循着眉棱骨横开到两侧太阳穴(在眉尾尽处,有青筋的凹陷中)。运用大拇指尖在太阳穴上作圆周式的揉动,正反揉各3~5次,再回到天目穴,如此操作往复3~5次。
用“一指禅”的手法(图2),即用指尖先导引“月窟”穴(在眉棱骨下大眼角上端,与攒竹穴相隔一个棱骨),次导引攒竹穴(在眉头尽处陷中)。右左双穴,各用一次。
(2)颠顶:自觉气机在头的颠顶盘旋不下,或者有如戴顶瓜皮小帽似的,或头顶胀痛。
操作方法是,用“鸭嘴劲”的手法(图3),即单取百会穴(在头顶旋毛附近两耳尖正对的中央,有小陷处),把鸭嘴似的大拇指,用指尖点在百会穴上,运用内力,向下一锥,同时很快地随着下锥的手法,指尖作半个圆周的转动,如此操作一次。
(3)后脑:自觉气在后脑玉枕关下连续多日,气力微弱,接近关口,而又退下,无力过关上行。这时可采用“意识领引”的方法,即把意识集中向头顶上一引领,即可以冲关上行了。不过,必须注意,只限于在正常的运气当中因气力微弱不能过关上行时,方可采用此法,绝对不可乱用。而且在过关之后,即禁止继续再用。
(4)两鬓:自觉气机在两鬓停滞,不进不退,有些发胀,时作时止,似痛非痛,或两鬓都有,或单在一面。
操作方法是,用“鹤嘴劲”的手法(图4),即在有毛病的那一面,对准龙耀穴(在耳尖正对着,直上约三分处),用食指尖点在穴上,运用内力,指尖震动,微微摆动约20下,一次即止。(5)摇头:在入静过程中,自发地摇头,微微扭转,左右对称,甚至平时不能扭转的角度,这时也会扭转过去,尤有甚者,竟可扭转向背。
操作方法是,用“通天劲”的手法(图5),独取所闻穴。这穴在两耳的耳心中,是九大奇穴之一。中指轻轻塞入耳孔内,微微向前转动,再转回向后,轻轻转动一、二次,并将中指微微震动,使耳窍里发生鼓音,咚咚隆隆地响着,也可使耳内发生管弦音,弓弓尺尺地奏着。然后,两指忽然向耳外一拔,使耳内发生雷音,轰的一声,戛然而止,则摇动立止,而且头脑特别清爽惬意。
(6)俯仰:坐着练功自发地前俯后仰,不能自主,或单向前俯,或单向后仰。
操作方法是,用“龙衔珠劲”的手法(图6),即站在患者背后,双取太阳邃穴(在肩上,距颈部约二指处,在大筋下的孔穴中),用大、食、中无名指头深深插入大筋下面,用大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对扣着,将大筋提起,轻轻捻转,全筋滚转,咕噜作响,双肩同时用双手导引,偏差即可应手而止。
(7)昏沉:练功中不自觉地昏昏沉沉,打鼾思睡。这时除了导引之外,应当停止练功,顺应自己的需要安心去睡一觉。睡好之后,精力充沛,再行练功。
操作方法是,用“通天劲”,双取“所闻穴”,也可采用“剑诀开气劲”(图7),双取“哦呀穴”及“颊车穴”(哦呀穴在口角后约一寸半处,念哦音的时候,则有凹陷;念呀音的时候,则微凸起。是奇穴之一。颊车在腮上,牙关紧闭的结合处)。把剑诀的中指尖,点准窍穴,先用阴手剑诀(掌心向下),交互变换,必须迅速敏捷,在一刹那之间,至少变换三、四次,以对方失声叫出哦呀为止,随即罢手,仍用剑诀改取哦呀双穴,用中指尖轻轻点着,慢慢地用指尖弹动三、五次,则昏沉立止。
2.肩、胸、背、手
(1)摇肩:练功中自发地左右摇摆肩头,或是两肩头上下一起一落,左右相应,很规律,很对称。
方法是,先用“龙衔珠”劲,双取“太阳邃”,接着再用单手的“豹扑劲”,独取“大椎穴”(在颈内第一椎上,用指按着颈椎,再摇转颈项,不动的那节颈椎是穴)。用豹扑劲的大拇指,以指头面贴着大椎穴(切不可用大拇指的指尖,否则伤人)。指头贴好之后,随即运转大指头,向掌心一收,拨动骨椎两侧的一股细筋,好像弹琴似的,反复三、五次,即愈。
(2)手舞:练功中两手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作各种姿势,柔软屈伸,美妙无比,虽舞蹈专家也叹为观止,自愧不如(但过后一点也不行)。
方法是,用“蛇头劲”(图8)或“鹤嘴劲”的手法。前者用中指,后者用食指,先点在曲池穴上,即运用大指和中指头(鹤嘴劲则用食指)扣着穴位,捻着一股粗筋,向上一提,应手即止,随即仍用原手法,点在“虎口”上,仍用指尖扣着穴位,把里面的一股细筋向虎口外面一拉。要求把筋拉滚转,咕噜作响,而且必须先取右手,后取左手,切莫颠倒顺序,因为右手为肺气所入,先把气分定住,左手阴分也会相应停止。然后再从容地导引左手,使气血两和,不致流注错乱。
曲池穴要在屈肘姿势下才能取准,所以在患者舞动当中,看准其肘关节在弯曲时才可乘势取穴。曲池穴在肘关节弯曲的骨缝当中。
(3)背胸寒热:坐中自觉背后或者胸前热得厉害,自己练功可用哈字诀,即张口念出哈字音,向外呼气,则热气即会退减或消逝。如果发冷,甚至冷得战抖,则可用嗡字诀,即闭口闭气,默念嗡字音,把七窍一齐堵住,发出嗡字音阶,鼓动真气,透遍胸背,并直上头部,七窍一齐充满阳和之气,则寒意顿消。
操作方法,上面所述是自己练功的内景方法。如果是帮助旁人练功,可用“平指劲”的手法(图9),双取心俞穴和隔俞穴(在背上脊柱第五椎和第七椎两旁各一寸半处),用大拇指尖点着穴位,深插进去,同时用其余四个指头与大拇指相对,扣着一条粗筋,把它扣着拿稳,大指向内一点随即向外一拉,把拿住的粗筋拉起而又滚转。如此操作三、四次,阴阳寒热的现象立可调整平衡,同时被治者觉得非常轻快,全身舒服。
(4)胸膈呼吸:练功中自觉气机上升,呼气时如指粗细,冲出口外,远时一、二尺,复又吸气入内,下窜入丹田,有如一条活蛇吸进吐出。
操作方法是,一般练功的人遇到这种现象,应当停上练这种功,或把盘腿姿势改成真武坐。所谓真武坐,又名跨鹤坐,取一张比较高的凳子,铺上垫褥,先把左腿蜷盘,尽量放松股、膝和胫关节;次把右脚心斜仰向右,再把右腿大腿部分的二分之一处轻轻压在左足心上;同时右脚须脚踏实地,不可悬空,安稳坐住;再把左掌心朝天,大、食、中、无名指轻轻捏成拳,只把小指钩着右掌小指,互相连环地钩着;右掌的大、食、中、无名四指亦轻轻捏成拳,把掌心对着肚皮,掌背向着正前方,与朝天的左手心垂直成90度角,放在小肚皮下面。这种握法旧名叫“金钩印”即真武坐。不练周天搬运法。不再管呼吸,改练归一清静法,即能归元,无此现象。
如果是帮助别人解除临时现象,则可用“剑诀开气劲”的手法,骈着食、中两指,用中指尖点着缺盆穴(在肩前凹中锁骨之上,靠近锁骨头),震动指尖,同时一翻腕子,把凹里的一股粗筋挑动滚动,即时止住。
3.腰、腹、腿、足
(1)扭腰左右摇转:练功中腰部始而微微左右摇摆,继则左右转圈,同时左右相衬,转圈次数相等,不能自制,头部晕眩。
操作方法是,先用“鹤嘴劲”手法以大、食两指头粘着“天城穴”(在两耳尖端,卷耳折拢,纹头尖处),向上一提,随即一松,再向上提,如此三、五次。接着用“豹扑劲”手法,从背向双取“辘辘关”(在腰部十四椎两旁大筋上),以食指轻轻贴着最下一条肋骨,同时以大指先贴着脊柱,两指微微接触,食指与大指须要成平行线,随即把大指向左右横开,自觉指下有一股粗筋,即将大指点在筋上,微微震动,转动即可停止,气机平衡。
(2)腹下丹田鼓荡:练功中自觉下丹田鼓荡甚大,在一呼一吸当中,丹田与之相应,向内凹进有似深坑,好象无底洞,向外鼓出,如吹气球,好象大肚坛。
操作方法是,用“鹤嘴劲”的手法双取带脉的“前锁条”(在肚脐眼两侧,约4~5寸处,亦即在季肋尖下,“章门”穴下端,各有一条粗筋如小指,长约4~5寸,斜行向小肚皮里成为倒置的八字形),用大指和食指头对准肚脐两旁平行横开约四、五寸之间,张开“鹤嘴”,向“前锁条”中段点去,如象白鹤啄吃鳝鱼那样。在点中的同时,把“鹤嘴”合拢,挟着“锁条”向外微微一拉,把那条筋就势拉滚转,咕噜作响,则动触观象即逝,恢复正常,另外,再采用把念头与呼吸一进一出、一吐一纳、合而为一的“神与气合”的练功法,不可再用“意守丹田”的方法,则此后不会再出现这种现象。
(3)前阴后阴漏气:在坐中自觉有气从前阴或者后阴中进出,此叫做“漏气”。时间拖久了,不练功也随时自觉有这种现象。这虽然没有什么大害,但容易遗精。
操作方法是,令患者仰卧,用“剑诀开气劲”单取“神阙穴”(即肚脐眼),用中指尖点进脐中。初用阴手(掌心向下),随即一翻腕子,变成阳手剑诀(掌心向上),立刻再翻腕子,仍变为阴手剑诀。这个方法颇难纯熟。其操作要点是:
只能翻腕子,不能乱转肘关节和下臂;由阴变阳的内力,在中指的指纹那一面,由阳变阴的内力,在中指爪甲那一面;中指点进脐中,不可过深,以中指点进,而以食指接触皮肉为标准;中指的爪甲须剪齐整光滑。如此操作之后,再令患者俯卧,另用“一指禅劲”,单取“阳跷关”(在尾闾骨第二节骨缝中)。用食指尖点准穴位,运用内力的“蛹动劲”(即把食指的三个关节微微地一屈一伸,如蚕蛹活动似的),令患者感到酸痛为度。不可过重或过轻。
另外,嘱患者时常用两掌互相摩擦生热,反掌贴在“命门穴”(在脊椎十四椎两旁各一寸半处)。同时把“会阴穴”提起,即如忍住大小便状。
(4)兴阳:练功中觉得性欲冲动,阳举不倒,甚至在天明醒来,不练功时也有此现象。
有些人对气功的认识不足,以为这是好现象,甚至用方法助长这种现象,教人走邪道,坠入“房中术”的陷坑中。所信这种谬论者,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夭折。
发生这种现象时,应自行导引,用“千斤闸”手印的方法,使大拇指掐住无名指第二节的内侧,靠着中指的交叉处,用大拇指尖点在穴上,单用大拇指的第一段关节发动“蛹动劲”,以大拇指尖微微地震动无名指上的关窍,关窍里有一根细小如丝的筋,把它左右挑动,如象弹琵琶似的,弹挑发出咕噜声,使之出现酸中带些火辣辣的微痛,这样能散相火,平复兴阳现象,还入静地。
救治兴阳,除了自行如法导引之外,还可选用两种丹药配合使用。分别介绍如下:
一是白龙丹:白龙丹是一种用特殊方法炼出来的,不易获得。为了方便起见,也可以直接用丹母,也有效力。白龙丹母的主要成分是皮硝。可用皮硝约一粒蚕豆大,放在两手心凹处,对着无名指下横纹中间,伸掌或捏拳都可随意,一会儿这皮硝自会溶化不见,则兴阳即可平复。
二是缩阳丹:这药的处方是水蛭九条、麝香五分、苏合香一钱、蜂蜜适量。
把水蛭如法风干,研成细末,加入麝香、苏合香,再研和匀,磁瓶收存。在兴阳时,临时调整好蜂蜜,干湿适度,如铜钱大,把它贴在足心的涌泉穴;但不可久贴,兴阳平复,即速取去。如果第二天再发,则再贴。
水蛭采炼方法一-水蛭又名蚂蟥,生长在田泽中,属于蠕动爬虫类。阴历七月是采取最好时节,取后置于麻布袋中,悬挂通风阴干,不可用石灰去腌它。
(5)盘腿麻木:这是初练功者普遍感到的一种现象。有些人麻木过甚,甚至几分种内不能站立。这虽无大害,随着坚持练功,会逐渐消除。但这对初学者却是件苦事,所以应按下述方法进行导引。
方法是当腿足发麻时,用手将两腿伸开,垂下坐着,再把鞋穿上,随即取一较硬的东西(如铅笔等)顺足的内侧插进鞋里,足掌的中央部分;同时把插下的东西略带斜度,插向足心。当这类东西插下去时,即刻会感觉麻象从足趾、足心节节后退,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