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局官网app:散文阅读-缱绻星光-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6:59:09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骆驼刺

甘 泽

    一出嘉峪关,就是茫茫千里的大戈壁。没有河流湖泊,没有绿洲村镇,只有酷热的白昼和阴冷的黑夜。青灰色的沙砾和深蓝色的天空,占据了全部的视野。一望无际的荒原,一览无遗的苍穹,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片云,干燥强劲的狂风,时常会卷地而来,把整个宇宙,变成黑暗的风沙的战场。

    风沙过后,戈壁又被铲掉了一层,然而却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骆驼刺生长的地方,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坟场”。提到坟场,有人会觉得惊悸,但是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种景象,你心中感受到的就只有震撼。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坟丘一样的沙石堆,紧密却又均匀地散布开来,往往能占据几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种地形足以让所有带轮子的东西却步,但就在那坟丘的顶上,一丛丛紧扎扎乱蓬蓬的刺,坚硬的锐利的刺,正在保护着那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叶片。任风狂沙密,任地燥天寒,一到春天,它们就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顽强地、执著地占据着一片又一片领地,这就是骆驼刺。

    如果说沙枣树是戈壁滩的美女,骆驼刺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戈壁上的士兵。不论脚下的大地多么贫瘠,也不论天空上太阳多么酷热,只要被骆驼刺占领,就再也休想让它们起身。正因为骆驼刺的抗争,狂风可以带走草根旁边的沙石,却无法夺去骆驼刺脚下的沙土,它们用那特别强劲的根系,紧抓住脚下一方寸土,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斗争后,沙漠没能入侵,却形成了戈壁滩特有的坟场一样的地形。但是这坟场的出现不是因为死亡,恰恰相反,是生命,造就了这戈壁的坟场,这自然的奇观。

    骆驼刺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生存与生活在这里是划了等号的。也许对于人来说,这是人生的悲哀,但是在这死亡的禁地,却是一种傲然不可侵犯的生命的尊严。无论如何,我活着,生存着,生活着并且快乐着,狂风也好,烈日也好,干旱也好,其奈我何。即使被骆驼啃去了枝叶,来年照样东山再起;即使被风沙掳掠了领土,但是更强劲的根系,更坚韧的毅力,仍能与风沙拼个高下,直到狂风再也带不走一粒尘沙。那便是骆驼刺的胜利,生命的胜利。

    戈壁的荒凉与城市的繁华,恰是这世界的两个极端。但是比起骆驼刺相互尊重并且保持距离,互相留下生存的空间这一点,城市的冷漠和戒备,心灵的空寂与荒芜,更像是另一种戈壁。

    在这个心灵的戈壁中,也生存着无数的骆驼刺。他们外表寒酸甚至丑陋,他们贫寒而且无助,他们像骆驼刺一样在城市中生活着、生存着、挣扎着。忍受着周围恶劣的环境,忍受着城里人鄙夷的眼光,但是在大街小巷里,这样的人却无处不在。你看那街角上打烧饼的,天桥上擦皮鞋的,工地上扛水泥的,不都是这城市的美丽花园中杂草一样的人吗?他们就是这城市中的骆驼刺,被人遗忘,遭人诟病,但却顽强地存在着,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握着自己自由的灵魂而快乐生活,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多少夸张,但是坚忍不拔的生命乐章却如此华丽。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数着那不多的几张零票,满足地回到蜗居,安排明天的工作和孩子的学费。为自己的生存,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着,抗争着,活得辛苦,活得快乐,不是吗?

    愿天下所有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幸福安康!

(选自2006年《且听风吟》,有删改)

 

1.第一段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何特征?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分析作者称骆驼刺生长所形成的沙石堆为“坟场”“坟丘”的原因。(4分)

 

3.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骆驼刺”与“像骆驼刺一样活着的人”的相似点。(4分)

 

 

4. (6分)

(1)撇开二者的相似点,从作者本身探讨:作者为什么能从戈壁滩上的“骆驼刺”联想到城市中打烧饼的、擦皮鞋的等人?

 

 

(2)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

 

 

 

1.特征:荒芜、辽阔,(1分)沙砾遍地,风沙肆虐。(1分)

作用:突出戈壁滩生存环境的严酷与险恶,(1分)为写骆驼刺旺盛的生命力作铺垫。(1分)

2.沙石堆的形状与坟场的土堆外形相近,“坟场”意味着死亡,这样同戈壁滩残酷的生存环境相吻合。(2分)而骆驼刺却能在死亡之地创造生命的奇迹,作者以此衬托歌颂骆驼刺坚贞不屈的生存意志。(2分)

3.①生存环境相似:荒凉、贫瘠、空寂。

②生存际遇相似:遭受狂风烈日与严寒酷暑的摧残;遭受鄙夷、诟病,被人遗忘。

③外在形态相似:丑陋、寒酸。

④分布范围相似:广泛,数量多。

⑤生活的意义相似:为了生存勇于抗争,从中尽享欢乐。

⑥精神风范相似:生命力顽强,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每答对一点得1分,内容相符即可得分。)

4.(1)示例:作者眼光敏锐,观察细腻,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富有同情心、爱心,关注并赞赏勇于和厄运抗争的弱者。(4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能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批评当今社会遗弃和鄙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呼唤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9 题。

生命的滋味

席慕容

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我总禁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想要的,到底是些什么呢?”

    窗外的树,叶子已变成一片璀璨的金红,又是一年将尽了,日子过得真快啊!这样白日黑夜不断的反复,我的问题却还一直没有找答案。我一直没有办法用几句简单而明白的话,向你描述出我此刻的心情。

    而你是知道的,对现在这个时刻,我有多感激。有多珍惜!我心中一直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一种朦胧的幸福,可是,我就是说不出来,几次话到唇边,就是无法说出口,好象隐隐有一种警惕:若是说出来,有些事物有些美妙的感觉就会消失不见了。

    而今夜,我就在提笔的那一?那,忽然有一句话进入我饿心中:“世间总有些事情,是我们永远无法解释也无法说清的,我必须要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无能为力了。”

    是的,在命运面前,我必须要承认我的渺小与无能为力,一向争强好胜的我,在这里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辩和控制的了。

    就是说:在这世间有些事物你无法为它画出一张精确的画像来的,一旦真的精确以后。它原来最美的,最令人痛惜的那一点就会消失不见了。有些事物,你也不能用简单和明白的语句来为它下一个定义的,当那个定义斩钉截铁地出现了以后,它原来最温柔的,最令人感动的那一种物质也就没有了。

    所以,我终于明白了,我终于知道了,这么多年以来,一直烦扰在我心中的种种焦虑和不安,其实都是不必要的和莫须有的啊!因为,时间有些事情,实在是无法解释,也不用解释的啊!

    原来,我如果又想画画,又想写诗,必定是因为心里有着一种想画和想写的欲望,必定是因为我的生命能从这两种创作活动里,得到极大的欢喜与安慰。因此,这实在是我自己的一种需求,一种自然而单纯的现象,我又何必一定要想出一个完美和完全的答案呢?事情的本身应该就是一种最单纯,最自然的答案了吧。

    然而。这样的一种单纯和自然,是要用几千个日夜,几千个流泪与追悔的日夜才能孕育出来的,要经过多少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过滤出来,要经过多少次的克制与追求才能得到的,要用几千几万句话才能形容得出来啊!

    然而,这样的一种单纯和自然,是用我所有的前半生来作准备的啊!多少值得珍惜的痕迹都消失在岁月里,消失在风里和云里。在有意和无意间忽略了一些,在有意和无意间再忘记一些,然后,逐渐而缓慢地,我蜕变成今日的我,站在你眼前的我:一个单纯而又自然的我。

    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到总会变成明天的失去,今日的补赎也挽不回昨日的错误,今日朦胧的幸福也许将会变成明日朦胧的悲伤。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认真而努力地生活过了。

    无论如何,藉着我的画和我的诗,藉着我的这些认真而努力的痕迹,我终于能得到一种回味,一种共鸣,终于发现,我竟然不是孤单和寂寞的了。

    那么。我禁不住要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不是就是这种结果呢?”

    我想把握住的,是不是就只是今夜提笔时的这一种朦胧的欢喜与幸福?是不是就只是你的了解与珍惜?

“我想要的,到底是些什么呢?”

 

5.第二段中,作者说“我的问题一直没有找到答案”,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会在有关“要什么”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所说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指的是什么?“最美的、最令人疼惜的”与“最温柔的、最令人感动的”具体到此文中指的是什么?(6分)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7、“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作者在文章头尾都这样说,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4分)

 

8、本文的叙述方式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对生命滋味的追问,对你有什么启迪?

 

9、下面对本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 4分 )

A.作者经过对生命滋味的苦苦追问,觉得生命中许多事情可能真的无法把握,甚至“今日朦胧的幸福也将会变成明日朦胧的悲伤”,可是只要认真而努力地活过了,喜欢与幸福就是朦胧,也是真喜欢真幸福,有人能共鸣,有人能理解。

B.作者在文中一再提到的“你”其实是个虚拟的人物,仅仅只是友情的代表,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还可以是他,作者只是要用这个“你”来提出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并非要“你”理解他的孤独和寂寞。

C.本文从头至尾都采用了独白的形式,作者对生命滋味的思索似乎可感可触,诗意花的语言增添了文章的美感,读者自然会迷失在这富丽、丰沛的文字了,留连忘返。

D.本篇三问通过对生命滋味的种种追问,终于释放了长久存放在作者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明白生命只是一种最单纯最自然的现象,从而坦然地喜欢、感激所值得喜欢与感激的一切。

 

 

5.作者自觉从前一直没有明白,生命其实是一种最自然最单纯的滋味,能让生命“喜欢”就好。

7.(1)没有办法用几句简单而明白的话,描述出“我”此时的心情。(或没办法用几句简单而明白的话,描述出“我”的感激与珍惜)

   (2)指作者美妙的感受;朦胧的喜欢与朦胧的幸福。

7、在一次提起以生命滋味的思考,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首段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回环美。

8、从头到尾都采用了独白的形式。使作者对生命滋味的思考似乎可感可触。

  启迪:生命只是一种最自然最单纯的现象,从而坦然地喜欢、感激所值得喜欢与感激的一切。

9.B  D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0—13 题

江南蓑衣

  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0.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

11“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一词的意思是什么?(4分)

   答:

 

 12.(1)“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作者认为江南的蓑衣和竹笠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4分)

  答:

 

 

13、从全文看,“江南的蓑衣”是一个寄寓了许多复杂情感的意象。请思考体会: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简析修辞手法在此句中的表达效果。(3分)

 

(2)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分条列举。(3分)

 

 

 

参考答案:

10、张志和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借此表达他对蓑衣所代表的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的欣赏。

11.“逃离”一词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摆脱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幸福的生活(只答“离开农村,到城市去”之类的话扣2分)。

12们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

13(1)将蓑衣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蓑衣代表一种志趣高雅、潇洒自如的生活状态。

(2).艰辛而愉悦的劳作,清寒贫穷的生活,自由狂放(或“潇洒逍遥”)的志趣,逝去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古老的墙深沉低语,仿佛处处藏着精灵,轻轻触碰,便会有故事抖落。   

从城门走进四方街,那些通往小街的路口,仿佛一下让人迷失,不知该从哪条路起步。好在担心是多余的,随便选一个路口进入,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丽江的水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水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 

    老街顺地形而建,斑驳且略有些倾斜;小桥下流水依依,和着脚步的节拍轻吟浅唱。与这宁静截然不同的是那些沿街的小商品铺子,堆满了各种充满纳西风情的商品。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纳西头巾、驼铃木刻和叮当作响的银饰,最得游客们的喜爱。于是,被这热闹吸引了的,便沿街一间间地欣赏把玩下去;而依旧喜欢那平静风景的,也便怡然自得地渐行渐远,或摄影,或写生,享受一份原始的洒脱。 

  而我则是在一幅幅纳西手艺人的字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浏览小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我被一家名叫“纳艺人”的刻印店所吸引。这个略显拥挤的店铺里,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应游人所需把名字、经典妙词或感悟小语刻在石头上,让石头随你到天涯海角。我把自己的名字写给了纳西艺人,并让他写出纳西文字后予以图解。他写的“富”字是一口精致的小锅,锅内有米粒,还冒着热气,意寓不愁吃喝,表示富裕;而“遐”字则是一个意象的脑袋在思考,青烟缭绕表示思索后而又浮想联翩。刻印仅用了一会儿,我却在小店驻足了一小时之久。 

而后,我又让艺人刻下了另一方“珍爱一生”的石印,“爱”的写法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牵着手,中间是一颗针,“P”的样子,表示读音,这是我见到过的最美的象形文字。我把这些精美的石刻小心包好,揣在怀里,仿佛拥有了一个永久的秘密。 

  望着如此丰富而生动的纳西文字,品味着素朴的东巴文化,我陷入了沉思,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就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一个人在陌生的古城中丢失了也不必在意,太阳升起的时候,自然知道自己来自何方。赏心悦目中,我的眼里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想像自己若生在纳西家族,挥写着另一种与工整汉字完全不同的文字,或许,也便会对生命,有另一种理解。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像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至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荡灵魂……哦,走失其实是沉醉的代名词。 

  在纳西文字的无限徜徉和贪婪对眸中,我似乎幻化为带翅羽的文字,穿越时空,飞到想象中的远古,然后,又重新从那苍茫的古代飞回,一点点找寻历史的痕迹。在这样的飞翔里,那原本看不懂的纳西文字,仿佛也有了别样的内涵——那粗犷的笔画,像是纳西人豪放的性格;那柔美的文字形态,像是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那字里行间中满溢的飞翔意象,像是纳西人的热情好客

    我的思绪收敛了翅膀,停落在眼前的这条处处弥散着淡淡的温馨气息的街上。在这里信步,恍若又回到了在都市喧嚣中一度已经疏远了的恬静的心灵家园。曾经有哲人说,人这一生,便是不停地出走,却又不停地渴望回归,渴望回到最初那安宁的心灵的家。于是,便有无数人在纳西走失。他们从各种地方来,带着满身的尘土,却在这里的石板窄巷中,落下回归的泪。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 

  走出古街时,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两三点河灯在水面上浮着,只听得见石板路两旁潺潺溪水的声响。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

 

14.文章前三段描写的丽江古城有哪些特点?这三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解释“他们从各种地方来,带着满身的尘土,却在这里的石板窄巷中,落下回归的泪”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                                                                    

                                                                           

16.文章第七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4分)

答:                                                                    

 

参考答案

14.(6分,每问3分。)

第一问:(3分,各1分)古老、宁静、热闹

第二问:(3分)(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作答。切合文章意旨,言之成理即可。)渲染(或展现)了浓郁的纳西文化氛围(或特色)(1分),表达了作者对纳西文化的喜爱之情(1分),引出下文对纳西文字的描述及思索(1分)。

15.(4分)(重点解释“尘土”与“回归的泪”的含意,各2分,大意对即可。)

无论来自何方(1分)的被世俗的功名利禄困扰的人们(1分),都会在丽江的宁静、纯净中得到心灵的净化(1分),为回到生命中最初的恬静、清澈的本质状态而感动(1分)。

16.(6分)(手法各1分;好处各2分,其中内容各1分,表达效果关键词各1分。)运用了比喻、排比(各1分,共2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1分)揭示了纳西文字的丰富内涵(1分),突出(1分)了对纳西文化的赞美之情(1分)。

17.(6分。分内容概括、表层义的把握及深层意蕴的理解三个层次给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注意:本题答案应写成一段文字,如有严重语病或逻辑混乱的,可酌情扣1分。)

通过描述丽江古城(1分)及纳西文字(1分)的特点,揭示了纳西文字的内涵(1分),肯定了纳西文化净化心灵的作用(1分),表达了作者对纳西文化的喜爱之情(1分)及回归纯净、宁静的心灵家园的渴望(1分)。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 21题

达坂城

长吟

寂寞的公路无休止地延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切都沉没在古远的苍凉与寥廓之间。忽然路边有醒目招牌——达坂城,还有十公里。

达坂城,好有名气的达坂城,竟会随路而遏,好不喜出望外!

不久,我们看到一块绿地,初始只是有些绿意而已。走近了,看标志果就是达坂城。这哪里是城呵,几乎还没有一个庄子大。   

戈壁滩上就是这样,有一点水的地方便有树木,便有生命,便有人类,便有生存。 

这无疑便是达坂城了。   

远处是山,我说那山像标本,硬朗朗的轮廓恐龙的骨架一般,似乎由中国画的披麻画法写成。这山是天山,是天山的一截可见的部分。山下是辽阔的戈壁,再向西北又是戈壁无际。   

这“城”坐落在离盐湖不远的地方,河西走廊的公路穿“城”而过。说离盐湖不远,只是地理说法,其实根本看不到盐湖,所能看到的唯有戈壁而已。

树多是高杨,头多被风吹折过。矮一点的树木以左公柳为多,郁郁葱葱蔚然可观。一务干涸之河从这里经过,在这低洼处露些水迹,几十户人家的房子参差错落地散栖在树阴之中。   

若以城论,这一定是中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城了。它没有街市,没有楼房,没有金融中心,没有冒黑烟的工厂,没有伤痕累累坍塌的城墙,没有喧嚣,只是一个充盈着宁静的村庄。如果不是公路从这里经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是怎样的生活情景呢?

都是因为那一支歌,达坂城知名全中国。“大阪城的石路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呀,那里的姑娘辫子长呀,两颗眼睛真漂亮。(达坂城的姑娘美如水呀,达坂城的小伙子壮如牛)”。没有去过达坂城的人,提起达坂城一定会想起那首歌,一定会在脑海里描绘一个美丽的达坂城,可如何也想象不出眼前这幅风景。

所谓吃肉不如闻香,看景不如听景,地道也。传说太神奇了,舆论太有力了。不过,达坂城也有她自已的美,那城是人们给她冠加的,又不是她自谓的。有这样一个去处,在这茫茫戈壁已诚属难能可贵了。况且,这地方也够缬美够清静的了。

那位写歌的人一定在这里生活过,谱曲的人随后也来这里,唱歌的那位在这村头调过嗓子;或者写歌盼谱曲的歌唱的都是一个人,或者起初就是这里的某个人唱出来的;但可以肯定,这人在这里一定有他或她十分美丽动人的故事。

他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在这里生活着,他喜欢上了那么多好姑娘中的一个。那些姑娘就像没有污染过的空气一般。  

一辆长途公共汽车在我们车旁停住,车上走下几位穿着花枝招展剪着男式发型的女孩子,挎着时髦的女包,提着或拉着皮箱。村里立即跑出一群姑娘,将这几个女孩又拥又抱起来。村里出来的姑娘们果真穿戴的是民族服饰,留着长长的辨子。尤其那辫子,扎着蝴蝶结挂着玻璃球拨浪鼓一样在腰间在屁股蛋上摇曳着。她们都个子高高的,鼻梁高高的,胸脯高高的,雅典娜一般。我没法形容出她们的美来。那是一种原始的纯洁的高贵的美。我知道,形容这种美,笔是很笨拙的了。

她们说着她们的话,我们听不太懂。

她们嬉着闹着跳着笑着。那几个出了达坂城的姑娘带回来的,一定是戈壁之外的诱惑。

现代文明呀,你是伟大的。现代文明呀,你又是残酷的。

达坂城古铜色的美也正在受着金黄色的引诱。想达坂城的姑娘“出山”只凭达坂城这块招版,如果委身滚滚红尘,一定会有看好的前程。如果那位歌唱家再来达坂城体验生活,绝非再是单纯的高山草原戈壁小溪,一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供她采撷呢!

于是,我们忽又羡慕起古典美来。

苍凉的古道绵绵的丝绸之路上,驼铃响处马帮来,多少个日日夜夜艰难的行程,走弯了月又走圆了月,突然远处发现一一片绿洲,人们惊呼起来,驼马也来了精神。好客的达坂城人在四面来风的广场中,当着朗朗圆月,燃起堆堆篝火,跳起婀娜多姿的达坂舞,姑娘们

捧出了玉液般的酥油茶……   

可我们现在,一天走了古人一月的路,却不能在这,在这达坂城里拥有一夜圆月。

我们继续驱车远去。   

 

18(1)文中,除掉传说中的“神奇”,作者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达坡城是什么样的?(2分)

  答:                                                                

(2)“不过,达坂城也有她自己的美”中的“自己的美”指什么?(2分)

  答:                                                                

19.“都是因为那一支歌,达坂城知名全中国”。作者认为《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歌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0.文中,作者写了从长途汽车上下来的几位女孩子和从村里跑出的一群姑娘。从这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1)你发现了什么?(2)作者对眼前的这一瞥作出了哪些思考?请你对这些思考作出阐释。(6分)

答:                                                                  

                                                                        

21.这篇散文寥寥几笔就写了一个有着神奇传说的达坂城,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在什么地方?选取一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8.(1)戈壁滩上的一块绿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城,一个宁静的村庄。

  (2)幽美清静,原始纯洁高贵的古典美。

1 9.①看景不如听景,传说的作用太神奇了。

  ②歌曲来自生活,有极强的感染力。

20.(1)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2)①现代文明是伟大的,又是残酷的。

    伟大,说明现代文明冲破了长期封闭的一个被戈壁滩长期封闭的小村庄;残酷,说明金钱物质的追求将会改变这里的原始纯洁的高贵的古典美。

    ②这里一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两种文明的碰撞与结合,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活将更丰富多彩。

21.本文以驱车经过达坂城暂停的一瞥,由远及近写对达坂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扣住一个方面的内容或一种写作特色赏析,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