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星和陈粒为什么分手:中国血缘关系文化导致国人冷漠 【猫眼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07:25
中国血缘关系文化导致国人冷漠2173 次点击6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 汪元 于 2011-10-20 18:14:5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兰德公司如是说

徐迅雷

“救急扶伤,一不小心,向来就很容易被人所诬陷……所以,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这是大先生鲁迅在《南腔北调集·经验》中说过的话(见《鲁迅全集》第四卷第555页)。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33年的《申报月刊》,鲁迅的话,讲在昨天,还真是说给今天的社会听的。

从1933年到现在,都七八十年了,在某些方面,社会的进步还真是非常有限。这在广东佛山“小悦悦被两次碾轧”事件中,得以充分的验证。虽说“极少”,毕竟在18个见死不救的“众躲躲”“旁绕绕”之外,还有一个救人阿婆陈贤妹;仿佛一场以1比18输掉的球赛,那1粒进球为我们挽回了一点面子。10月18日下午,真正配得上“贤”字的拾荒者陈贤妹,赶到医院看望小悦悦,她信守了承诺,将一个装满钱的信封塞给了悦悦的母亲曲女士。她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很普通的事,不要拿钱。”……我的一位博友说:“一个国家抛弃的良心,被一个捡破烂的人捡到了!”

当下最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并不是由陈贤妹那样的所思所想构成的;甚至一些脑残者,还在“质疑”陈贤妹救人是“博出名”,让人哭笑不得。美国著名的智库兰德公司,不久前曾在一份全面分析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报告中这样说道:“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祉,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这话说得很无情,但你仔细想想,不能不佩服人家的洞见。这里的关键词:诚信、社会责任感、文化、自私、冷酷,在“小悦悦”事件中得到充分验证;“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这话更是入骨三分。

不久前的10月13日下午,在杭州西湖,一位美国女游客救起一名轻生女子:有位来自富阳的夏姓女子跳进西湖轻生,美国女游客发现后立马脱衣跳入水中,救人上岸,随即告别走人。她身手利落,整个过程不过10分钟,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女侠。这一幕被游客用照片记录了下来,在网路上引起强烈反响。与女老外自然而然的救人相比,对于我们这“18人见死不救”,你能用“有许多旁观者之时,每位旁观者都等候别人来出手相救”的“旁观者效应”来解释么?

如今人们在争议是否将“见死不救”入刑。这里需要明白一个前提:在制度环境未变、社会文化心理未改的情况下,法律在此刻是难以真正派上用场的,司法实践上也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法律能约束行为,但无法提升道德。法律压根就解决不了道德的问题——比如刑法对官员贪污受贿的惩治规定,哪里能提高官德水准、减少腐败?

历史文化的积淀,总是抵不过现实社会文化心理的强大。在“范跑跑”时代,对地震来临之时老师丢下学生自顾先跑,人们就已普遍大声叫好大唱赞歌,说“跑得好”“跑得真”。“自顾不暇”、“明哲保身”,为师都是如此,你能叫素不相识的路人主动搭救受害女孩?何况,我们的教育已经非常“缺德”,从小就是十分残酷的分数竞争,你稍一“落后”,就被归为“差生”,没给你戴“绿领巾”算你运气好了。童心晶莹剔透,师心锈迹斑斑;中国教育如此没落与险恶,你想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那内心要无比强大才行。

网友说,“这就是国民素质,这就是社会常态,这就是道德现状——魔鬼已经成功地让每一个中国人彼此冷漠麻木。”这话虽然偏激,但当今社会的道德生态、人性水准、文化心理,就在这个份上,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现实,然后才能找到处方、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