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义和燕青谁厉害:范天平 八旬老人书写水碑传奇(身边的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0:34:55
本报记者 曲昌荣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21日   06 版)

【阅读提示】
他年过八旬,自费跋涉110个县,行程3万公里,搜寻各地散落水碑,整理出版了300万字的《中州百县水碑文献》,填补了我国水碑文化系统研究的空白。这位老人叫范天平,是河南省渑池县水利局退休职工。
【镜头一】
2006年7月,正是酷暑,范天平到河南陕县的大营南山拓碑文。由于架板不稳,不慎从3米高处跌落下来,时年77岁的他半天没缓过气来。不甘放弃,休整过后他又爬上架板,工作6个小时,才拓下了这块1200多年前的唐代水碑铭文。
水碑是我国历代水事活动的一种原始记录。范天平(如图。资料照片)对水碑文化的研究和整理源于1985年,那时他在做渑池县水利志编撰工作。他发现水碑蕴藏无限的文化底蕴,以水为主线,以文化为载体,冷静的石头有着鲜活的生命。自此他与水碑结缘,1990年退休后更是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1996年5月,范天平听说灵宝市西路井村曾有几通御碑,他四赴百里外的灵宝,遍访花甲老人,终于在祠堂院内找到了“大跃进”时代埋进地下的明嘉靖二年、清道光十六年和清咸丰元年关于当地村民修渠治水及解决饮水纠纷的三通重要水碑。
山西平陆县老鸦石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天宫里有位仙女,因不甘忍受宫中寂寞,变成一只老鸦飞到这块灵水宝地搭巢住下。至今,村前离王庙脚下的黄河中间,还伫立着一块酷似老鸦的石头。范天平为寻求真正的历史,登上老鸦石的悬崖峭壁,在险峻岩石上拓下此地有关水事的水碑记载。
很多水碑在边远山区,有的在悬崖峭壁,有的久埋地下,有的甚至被用于垒堤堰砌围墙。灵宝市豫灵镇王家庄的民众在挖土时发现一块残缺不全的墓碑,大家觉得没用,便打碎垫路。由于碑石埋在炼金剩渣之下,字迹已被腐蚀破坏。范天平查阅县志没有找到记载,他不甘心,历经几个月,终于在繁杂的史料里找到蛛丝马迹,确认这是一块很有价值的水灾碑。碑的大意是:时任通判的王熙看到水灾已淹至监狱,当即决定打开牢门,放犯人排洪救灾。此碑立于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通过范天平潜心研究,900多年前的历史终得再现。
从壮年有梦,至年过八旬修成正果,只有7年私塾基础的范天平通过多年学习研究,成了公认的水事和文字专家。他不仅读了大量有关水利的著述,还自学了古汉语、艺术、宗教、书法等多种知识。案头的《辞海》、《辞源》等都被他翻出了毛边。
范天平整理出版的《中州百县水碑文献》,共收文献2060篇,其中碑刻1786篇,涉及旱洪灾害、移民、抗灾赈济、治水工程等水利万象,附有拓片、照片600幅。全书按时间、类型进行编排;编入该书的碑文除少量二手资料外,多为编者亲自整理,其标点断句、题解注释都堪称精当;对所录的碑文、人物、诗词、谚语等也写出了详细的注解。范天平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原了历史,他存史资治,有益当代,启迪后人。
【镜头二】
在范天平老人20平方米的陋室里,最显眼的是5个简易书柜和里面满满当当的图书,窗旁四块方砖支着一张断了腿的破桌,桌上几本工具书,书上一副粘着胶布的老花镜。破沙发前一个煤球炉,上面放一块玻璃,便是他“二合一”的茶几。相形之下,范天平自费到过100多个县市收集水碑资料,仅买各种书籍就花掉3万多元。
范天平每月退休工资还不到2000元,除了留下几百元作生活费,其余全用于水碑研究了。外人感叹他生活太清苦,他却觉得自己很富有。范天平说:“心中有个目标,就有了驱动力,这个力量特别神奇,它让我满足于清贫,它让我苦中有乐,或许这就是所说的精神。”
曾经的同事崔水民说,范天平1993年在槐扒村提水工程驻站,听说这里有块水碑,时年71岁的老人硬是走了26公里路赶去。范天平30多岁的忘年交熊建军告诉我们,范老一个冬天只吃两种菜——大白菜和腌胡萝卜。
为了研究,他常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渑池县党史方志办公室的杜建成说:“《中州百县水碑文献》出版前,范老14次到陕西出版社商讨出版事宜,每天从驻地到出版社,他舍不得每次一元的公交车费,腿都跑肿了。”多年来范天平很少给自己添新衣服,有年冬天,老伴看他手脚冰凉,瞒着给他买了件100元的“皮衣”,为此范天平十几天没理老伴,叹息花去的100元可以坐100次公交车了。
人们这样评价他:“退休前范老把水碑研究当事业,退休后他把水碑研究当工作,这个利国利民的大事情却以个人之力去追求,这样的胸怀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