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用平价护肤品:[欢迎收藏]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方法例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54:55

现 代 文 阅 读

【考情透视】

根据2010年新课标《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2011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有以下特点:1.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受到青睐。2.国内外文学作品兼顾。3.体裁由小变大,具有人文性。4.题型更加开放,个性化阅读理念彰显。意味着试题的开放度会进一步加大。

【考试策略】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提高考生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本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回答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综观全篇,把握主旨。

阅读时,首先要着眼全篇,认真通读课文,从宏观上驾驭文本,并从整体出发,抓住文中人、事、景、物、情这些基本要素,认清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从而正确的把握文本的主旨。另外,文后题目的内容亦可帮助考生揣摩文章的主旨,预先浏览一下,在通读全篇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把握了全篇的主旨后,还须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样可以提高答题的效率。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既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答案一般都能在选文里找到。答题时,必须确认题目所涉及的语句、段落或区间,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句子太长,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对所选出的语言信息根据题意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进行表述。

4.综合分析,全面考查。

有些阅读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作答,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类题目对考生语言表述的能力要求较高,题目难度也较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题干要求,把握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作答。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者常常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

[范例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危险的生命》

命,究竟能忍受怎样的限度,是个古怪的,但也是个原初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人中很难讨论它,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遇不上危险;早在风吹草动之际,他们就又变又叛了,不能与其讨论。人太油,不如草木。

在蒙古的阿拉杭盖,我看见了大自然对这问题的应答。那里是一处火山,我在散文《美女和厉鬼的风景》中把它称为鬼。它有黄狗地狱黑锅山口等等一套恐怖得令人厌恶的地名系统。我猜那次火山爆发——那次恶的大喷发中,绝灭的太多了。草原和大陆都土崩瓦解,甚至连土壤都消失了。取代那一隅世界的是铁牙般的硬化熔岩,封闭千百里的炼渣壳,还有一个黑森林的地狱入口。

值得反复描写的是火山口漆黑的斜壁上那一株株黄叶。真是美得令人心惊。风吹过时,那如金箔似的黄叶抖着,反射着耀眼的光。在黑洞洞的烧得铁硬的砾石斜面上,它们的根扎在哪里,它们若跌落折断会坠落到多深,不降雨时它们靠什么生存长大,这些细节是无法从哲人般的北杭盖获得解答的。

难怪牧人们如此恐惧。祭敖包①是一种不易解释的行为,而火山敖包对住在乌珠穆沁那样的肥美草原的牧人来说,更是无法想象。怀着祈求春雨祈求一羊双羔的善良愿望的老实牧民们,当他们看见马儿惊怕得后退,当他们看见步步逼近八面合围的狰狞黑牙时,他们不知怎样祈求了。

我看见一个骑黄膘马的喀尔喀老人。他朝一坯黑焦渣上摆奶酒瓶子,那瓶子放不稳。他的胡须和双手剧烈地颤抖着,当瓶子好不容易竖立在那砾石渣上时,他不顾一切地跪下去,匍伏在地。

瓶子倒了。跌下石渣块,在下面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上碎了。砰地一声,瓶子碎得像夭折了一条命。奶酒刹那间渗进了黑色的焦土,像无谓的流血。老人哭了起来,我不知后来他怎样离开,因为我不能再看下去。

就在那天,就在我急忙离开那个喀尔喀老牧人转过山脚以后,我突然看见了那些金叶子树。

真愧得很,我连那是什么树也没有弄清楚。树干笔直,有些像杉,叶盖呈一点伞形,也许是什么松。我只是记住了它们满身披着的、簌簌抖动的薄薄金叶。

我尝试走到了火山口的边缘上,但是我没有敢顺斜坡下去,朝下面的深处探险。一步踏动了那笔直下滑的黑渣,我猜会一直摔进无底的地狱。那时我暗自嘲笑过自己的软弱,我大声地吼过一声。可是,就像冒险和正义经常有着限度一样,我最终没有能迈出那自杀般的一步。

我也不愿像喀尔喀老人那样落泪。我只是苦苦地思想着那长满薄薄金叶的树,猜测它们怎样在极限的危险中获得生命。我找不到结论,那斜斜倾泻直下地心的黑烧烬实在黑得深不可测,那黑烧烬中挺拔直立的金叶树又实在太明亮了。

以前我只是对它的美赞叹过。如今我要寻找它存活的原因。活着,而且美,又是在那样的险境之中,三者之上应该有一个什么。

关于阿拉杭盖,我不会再写了。那儿于我是彻底的异乡。我只打算记住那些树,保留这一个印象。

或许,这个印象应该用画或摄影作品记录下来再传达给朋友和故乡人,或许这种印象只是少数人才需要的。但是,关于生命存在的处境问题,特别是关于生命、处境与美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是急需的——至少我是这样考虑的。

在黑锅火山,除开那种金叶树外没有其它生物存活下来。这偏激地证明着一个观点:美则生,失美则死。

(取材于张承志的同题散文,有删改)

注①:敖包是石堆的意思,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思考]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A.作者认为中国很多文化人面对危险时常常表现得十分软弱,容易变节。

B.第二段描写黑锅火山的丑恶恐怖,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憎恶。

C.文章以美则生,失美则死收束全文,既富含哲理,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D.第四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牧民对黑锅火山的恐惧。

E.本文语言风格硬朗、粗砺,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2.文中对喀尔喀老牧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危险的生命的理解。(6分)

 

 

 

 

4.文中金叶树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二、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族更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是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其中国突然冒出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思考]

5.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2)

 

 

6.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4)

 

 

7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4)

 

 

8.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4)

 

 

 

9.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6)

 

 

三、《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思考]

10.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6分)"

 

11.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12.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6分)

 

 

 

13.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四、     《炉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1124

 [思考]

14、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16、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5分)

    

 

 

17、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18、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五、        《柳 信》   宗璞

 ①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复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②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

 ③抗战期间在南方,为躲避空袭,我们住在郊外一个庙里。庙的右侧,有一个小山坡,草很深,杂生着野花。坡下有一条深沟,沟上横生着一株柳树,据说是雷击倒的。虽是倒着,还是每年发芽。靠山坡的一头有一个斜生的枝杈,总是长满长长的柳丝,一年有大半年绿阴阴的,好像一把撑开的绿伞。我和弟弟经常在这柳桥上跑来跑去,采野花;捉迷藏,不用树和灌木,只是草,已足够把我们藏起来了。

 ④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地说。

 ⑤我做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些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⑥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叱和提醒,那充满乡土风味的话音呢!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

 ⑦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这是母亲喜欢的猫。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出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

 ⑧深秋的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秋日的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⑨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门外,据说是可以辟邪,又选了两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

 ⑩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

[思考]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从全文看,园中早春的杨柳触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首段奠定了全文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基调。

 B.作者每当悲伤的时候,总能从柳树的绿意中获得安慰与希望,因为看到柳树就能想起自己的母亲。

 C.第⑧段中,作者以深秋的冷风、落叶、衰草渲染园子清冷荒凉的气氛,反衬了柳树的坚韧顽强。

 D.作者用较多的篇幅写了母亲去世前后的情境,在于表达对生命有限、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E.作者选取平凡的景物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变故来抒真情、写真意,文字朴素无华却感人至深。

 20、请解释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21.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⑴作者写母亲去世后大猫被打死这件事,有何用意?(3分)

 

 

 

⑵本文以柳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分条回答。(5分)

 

 

 

22.作者说: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柳一样的人,请展开联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六、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的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到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发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象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承续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有删改)

[思考]

23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再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4.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25.根据文意,请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6分)

26.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

七、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问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茏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竞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思考]

27.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的含义。(4)

    答:  

 

                                                                   

28.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

答:   

                     

                                           

29.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

    答:    

 

              

                                                 

30.结合两次观荷,谈谈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

 

 

 

 

                                                                            

八、         《海棠花》

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  ②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已经下雨了。

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                                           1941529日德国哥廷根

[思考]

3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3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3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34.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九、          《灯火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注释]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思考]

35.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3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⑵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37.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8.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十、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思考]

39.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

 

 

40.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41.(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4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十一、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则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这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与身后的,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的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得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思考]

43.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则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44.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45.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46.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十二、              《老屋》   楚岩

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得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

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作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间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思考]

1.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2.第五自然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十三、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思考]

12、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13、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4分)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1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1

 

2

 

十四、          《夜·历史一种》

①黄昏是打开夜的一道门。那道门在旷野中伫立,蝙蝠在它的额前乱飞。它们忽东忽西毫无规则地飞翔,无言的黑影,让黄昏变的神秘和亲近。随后,黄昏就慢慢阖上眼睑,成长为黑夜,单纯和透明。

②那时,农村还没有电灯。人们吃罢晚饭,就搬张凳子聚在村口,用芭蕉扇拍着蚊子,拉拉家常。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只有开口说话,人们才能分清对方是谁。庄稼地从村头往远处延伸,玉米稞子遮住道路。向东走过一段土路是个缓坡,爬上去能看见远远的灯火。孩子以为是星光,大人说那是矿上的灯光。除了这些,再没什么可看。这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

③透明的黑暗在我面前伸展,像一大滴露水,富于弹性和张力,把梦包裹和融化。那黑暗清新,散溢着泥土的芬芳,干净得没一点渣子。三两个萤火虫在远处飞舞,大人说拍拍手,它就能冲你飞来。我们就拍着手,嘴里一通乱喊,果然看见一只萤火虫越飞越近,最后绕过树木,飞进我家的院墙。我们跑进院门,见那只萤火虫飞得有一人高了,就一把打在地上,然后捡起来倒捏着头,露出它发光的腹部,在黑暗中抡起胳膊,萤火就滑出一圈一圈的光。我晃着它跑出院子,用它来吸引更多的萤火虫。

④后来,我看见更多的萤火,它们照亮了一条道路。它们像一群蓝精灵在路的上空盘旋,越聚越多。没有星光和月亮,我看见明亮的路,看见每一根树枝,看见路上的每块石头。直到现在我仍然疑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奇迹。萤火虫上下飞舞,点点光斑迷眼。

⑤我对夜寄予幻想。

⑥那时我已经长大,自己住三间老屋。夜像家乡的老屋,老屋的气息宁静安祥。屋后面是小路和庄稼地。后墙上开两个小窗,像老屋的两个耳朵。我能从这两个耳朵清晰地听见庄稼叶子的磨擦,或过路人偶尔走过时的脚步与对话。几只壁虎在窗外趴着,伺机捕获被灯光吸引的昆虫。如果有雨,就能听到庄稼叶子更动听的演奏,那声音据说曾被音乐家写入乡村音乐经典。院子里有棵梨树,风雨大的时候令人担心,半夜里能听见梨子落地的声音,或砸碎在磨盘上的声音。它们使夜显得富有。

⑦但是我越来越失去黑夜。生活的碎片被灯光照耀,反射出彩虹,辨不清面孔。黑夜向灯光敞开,但并不透明。那是午夜或凌晨。有一双眼睛从窗户后面看见我,认出我,但并不说话。大楼上一个窗口睁开,有人彻夜不眠,等早晨来人接班。一排路灯在我面前伸展,是一些声控灯,不管我走路多轻,只要走到跟前,它就打开,为我照亮道路,同时还照亮我的脸,我的表情,照亮地上的影子。树荫在灯光下面敞开。

⑧我想念纯洁的夜。它从山顶上一跃而下,在我们身后张开翅膀。那温暖的翅膀。它把道路掩盖,把桥梁托在空中,把树木藏进风里,把狗叫声拉长,把鸡撵进窝里,把旷野清理干净。它慢慢喘息,把筋骨铺上旷野,懒散地进入睡眠。在明天太阳出来之前,它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一个梦,有足够的时间蕴育出露水,看到启明星在东方升起。黎明之前的美丽黑暗像一道闸门,矗立在北方的旷野,把夜和白天截然分开。一旦闸门开启,白天就抢步而进,阳光奔溅如决堤的洪水。

⑨我想念纯洁的夜。当所有的人都不在,我想把夜慢慢合上,在那里寻找黑暗。但夜兴奋异常。夜从我的咖啡里跳出来,在桌子上打滚,然后掉到桌子底下。我无法把它拾起来,它已破碎不堪。

⑩夜停在远处,在树梢以上,在楼顶以上,在城市以上。

 [思考]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作者在本文中用生动形象的笔墨赋予以生命,表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农村夜晚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就再没什么可看

作者描写了长大后居住的老屋外各种各样的声响,以动衬静,来表现老屋的宁静与安详。

第⑧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纯洁的夜所具有的温暖、纯净、从容等特点。

作者将称为历史一种是表明纯净的夜所代表的那种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了过去。

 

16  在③④段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4分)

                                                   

 

17  作者为什么说我越来越失去黑夜?(4分)

                                         

 

         

18  从全文看,结尾一段文字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附参考答案:

《危险的生命》[思考] 答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A.作者认为中国很多文化人面对危险时常常表现得十分软弱,容易变节。

B.第二段描写黑锅火山的丑恶恐怖,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憎恶。

C.文章以美则生,失美则死收束全文,既富含哲理,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D.第四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牧民对黑锅火山的恐惧。

E.本文语言风格硬朗、粗砺,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4分)BDB“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憎恶有误。D第四段没有排比手法)

2.文中对喀尔喀老牧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要点一:表明牧人们对黑锅火山充满敬畏。(2分)

要点二:与金叶树形成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金叶树在火山面前傲然生存的美。(2分)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危险的生命的理解。(6分)

要点一:危险的生命:指在火山口险恶环境中生长的金叶树。(4分)(要点:火山口险恶的环境”2分;金叶树”2分)

要点二:实际上指生命在逆境中应该具有一种不屈服,与逆境抗争的精神(骨气、节气)。(2分)

4.文中金叶树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410分)评分标准:金叶树形象特点2分;观点2分;分析4分;语言2分。

《阳台上的遗憾  [思考] 答案:

5.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2)

即使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6.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4)

1)铺垫作用 2)对照作用

 

7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4)

1)趋同化(2)①生活空间的一致 ②生活方式的相似 ③思想感情的相近

 

8.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4)

1)不可以。(2)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

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

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

 

9.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6)

1)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

2)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

 

《乡村的风》 [思考] 答案:

10.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6分)"

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11.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12.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6分)

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3.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6分)

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炉火》   [思考] 答案:

14、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15、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感奋(激昂之情)  

16、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5分)

      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17、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18、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不是。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柳 信》 [思考] 答案: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B   D 

 A.从全文看,园中早春的杨柳触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首段奠定了全文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基调。

 B.作者每当悲伤的时候,总能从柳树的绿意中获得安慰与希望,因为看到柳树就能想起自己的母亲。

 C.第⑧段中,作者以深秋的冷风、落叶、衰草渲染园子清冷荒凉的气氛,反衬了柳树的坚韧顽强。

 D.作者用较多的篇幅写了母亲去世前后的情境,在于表达对生命有限、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E.作者选取平凡的景物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变故来抒真情、写真意,文字朴素无华却感人至深。

 

 20、请解释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作为园中花木的幸存者,无论人间历经怎样的变故或灾难,柳树总是尽自己的本分用枝头的绿意传递着生机与希望。

 

21.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⑴作者写母亲去世后大猫被打死这件事,有何用意?(3分)

  ⑴(3分)要点:①与小猫死后的情境呼应(或形成对比),作者已永远失去母亲的安慰了,进一步强化了失去母亲后的极度悲伤的情感(2分);②为下文写从柳树那里得到支持、看到希望做铺垫(1分)。

⑵本文以柳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分条回答。(5分)

  ⑵(5分)要点:①柳树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1分);②柳枝透露春的信息、生命的信息,给人以生机和希望,暗示(喻示)文章的主旨((2分);③以柳喻人,柳树的平常普通恰如像母亲一样的平凡清白的人,能带给人安慰和坚持的力量。(1分);④以柳为线索组织材料,照应全文。(1分)

 

22.作者说: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柳一样的人,请展开联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评分标准:联想合理(2分);理解感悟(5分);语言表达(3分)。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思考] 答案:

23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再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

24.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与我的观察和推测,

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25.根据文意,请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6分)

、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祖宗的牌位),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出年青一代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可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

26.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

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

 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一朵午荷》 [思考] 答案:

27.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的含义。(4)

    答:明指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花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28.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

答: .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

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29.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

    答:一、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3分)二、精神美:风雨中的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30.结合两次观荷,谈谈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

 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的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有些不解,这引起了的思索,也引发了第二次的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自我澄明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也是一种罪恶,展示出”“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海棠花》   [思考] 答案:

3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C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3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断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意思对即可。(3分)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意思对即可。(2分)

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意思对即可。(2分)

3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意思对即可。(1分)

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意思对即可。(3分)

34.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评分参考】

  对句意的把握。原句把对时空的感知转化为心理(情感)体验,传达的是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反差。(4分)

  围绕这种反差的关系,结合自己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进行阐发。(4分)

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

  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  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灯火萧萧》 [思考]

35.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即使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⑵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37.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第二问: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38.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草堂诗魂》 [思考]

39.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

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40.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41.(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⑴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4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BD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文赤壁》[思考]

43.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则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44.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45.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46.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老屋》[思考]

1.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

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

 

2.第五自然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

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引起下文。

 

3.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表现手法:对比。

 

  流》 [思考]

12、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13、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4分)

1)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2)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

3)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1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

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表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15、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

1)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

2  ②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夜·历史一种》[思考]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作者在本文中用生动形象的笔墨赋予以生命,表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农村夜晚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就再没什么可看

作者描写了长大后居住的老屋外各种各样的声响,以动衬静,来表现老屋的宁静与安详。

第⑧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纯洁的夜所具有的温暖、纯净、从容等特点。

作者将称为历史一种是表明纯净的夜所代表的那种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了过去。

 

16  在③④段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4分)

                                                   

17  作者为什么说我越来越失去黑夜?(4分)

                                                  

18  从全文看,结尾一段文字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五、(18分)参考答案:

15    BC   4分)

16   作者用萤火虫的光亮衬托夜的透明(干净)、清新、神奇。(4分)

17   现在的夜晚被灯光照耀着,失去了神秘;现代文明使人们觉得失去了自我的空间及心灵的自由。(4分)

18   所代表的宁静安详的生活状态离人们越来越远,可望而不可及。 ②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失落之情。③照应标题,点明这种生活状态已成为一种历史。  6分)

 

《夜·历史一种》[思考]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BC   

作者在本文中用生动形象的笔墨赋予以生命,表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农村夜晚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就再没什么可看

作者描写了长大后居住的老屋外各种各样的声响,以动衬静,来表现老屋的宁静与安详。

第⑧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纯洁的夜所具有的温暖、纯净、从容等特点。

作者将称为历史一种是表明纯净的夜所代表的那种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了过去。

 

16  在③④段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4分)

作者用萤火虫的光亮衬托夜的透明(干净)、清新、神奇。(4分)

 

17  作者为什么说我越来越失去黑夜?(4分)

现在的夜晚被灯光照耀着,失去了神秘;现代文明使人们觉得失去了自我的空间及心灵的自由。(4分)

 

18  从全文看,结尾一段文字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所代表的宁静安详的生活状态离人们越来越远,可望而不可及。 ②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失落之情。③照应标题,点明这种生活状态已成为一种历史。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