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最帅的模型:汉殇(14、黄与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42:00

第二节  黄与棕

 

一、黄棕纠葛

 

五万年前,黄白人种共同的男性祖先诞生于地球上。他的具体出生地学者们众说纷纭,有说北非,有说中东,有说南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在非洲以外90%以上的男性都是他的后裔。他和他的直系后代被今天的人类学家称作走出非洲的第二浪潮。

注意,我所说的黄白人种祖先并非指肤色,而是指他第一个携带黄白人种特异的基因单倍型。黑非洲以外的人类肤色变浅是晚近才发生的事情。东亚与欧洲人携带不同的促黑素受体基因突变,因此肤色变浅最起码是黄白人种三万年前分开后才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欧洲一万三千年前的洞穴岩画中,人的颜色依然比动物要深,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欧洲人可能仍是深色皮肤。

六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第一浪潮今天被视作棕色人种,包括矮黑人和棕种人,他们外形相似,都有矮小的身材,深褐色的皮肤,扁平的鼻子和高突的眉弓。其中矮黑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而棕种人则分布于从南亚至澳大利亚再到北美洲的广阔地区。

地球历史告诉我们,非洲是人类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似乎越晚走出非洲的人种越“先进”。与棕色人种的第一浪潮相比,第二浪潮具有魁梧的身材和高度的文明,从最初的竞争就展现出体能和智力上的优势。因抢地盘而爆发的部落战争很快演化为一边倒的大屠杀,南亚的棕种人被大部消灭,只有一小部分存活下来,他们的后代融入今天的印度人当中。

继南亚之后,黄白人种的祖先又逐渐占领东南亚,随着原始黄白人种的地盘日益扩大,棕色人种的地盘被越挤越小,只能躲避在孤岛和寒冷的冰川附近苟延残喘。

一万八千年前,地球气温降至最低点,正当人类遥望着日益逼近的冰川束手无策时,气温骤然回升,十一万年前开始的沃姆冰期终于在一万二千年前结束,地球气温在短短两三千年间上升十度。冰川融化,海水上涨,人类居住的大陆架整片整片地被海水淹没。赤道附近不再气候宜人,而是炎热不堪,陷入永恒的夏季。于是东迄太平洋,西至印度洋沿岸,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吹响了北上的号角。人类最后一次大范围的迁徙开始了。

随着我们先祖的北上,棕种人亦被驱赶着向北逃窜,直到有一天,祖先们在华北平原驻足下来,置家立业,棕种人才长歇一口气,结束长达四万年的逃亡生涯,在草原和白山黑水之间过起居无定所的飘泊生活。

现在我们将画面定格于史前的最后时刻,矮黑人已大部灭绝,余部主要存留在三个与世隔离的地方:孟加拉湾东侧的安达曼群岛,日本列岛及库页岛,西藏。矮黑人如今尚有零星部落存于菲律宾、马来半岛等地。其它岛屿如台湾史前可能也有矮黑人,但被后来大陆的移民所替代。信口雌黄的吕秀莲曾对着台湾原住民大放厥词说“台湾的祖先是矮黑人”,引起轩然大波,此语被列入04年台湾新闻十大名言。台湾民间确实有史前矮黑人的传说,但迄今尚无考古学的证据。

与矮黑人孤零零的三点分布相比,棕种人要幸运得多,除北美洲外,他们呈南北两线分布,南线主要是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太平洋的岛屿;北线则是蒙古高原。北线棕种人的后代形成阿尔泰语系民族,如哈萨克族、蒙古族、满族和朝鲜族。今天我们读到卫青霍去病千里出击匈奴的时候,每感荡气回肠,殊不知,这样的事情在史前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匈奴就是这么从南亚一步步被赶到蒙古高原去的。

我们的祖先追击棕种人整整四万年,荡除了绝大部分,可是谁都没想到,孑遗的棕人后代居然成为人类文明恒久的威胁。史前的棕种人几乎无文明可言,他们从非洲跑到澳大利亚,一路上都以捡拾海边的食物为生,并且食人成风,棕种人各部落之间战争频频,死难者甚至战俘都会被吃掉,将颅骨留下来做容器。可想而知,我们的祖先对这样的食人种族是绝不会手软的。

这里有必要重点突出一下满洲这个棕种人后代中的极品。满人虽然棕种基因的比例没有蒙古人高,但却是“棕色文化”最坚定的执行者。满族的祖先肃慎汉朝时已接触到中原文化,可是近两千年过去,直到努尔哈赤的年代,满人依旧保持着渔猎为生的原始状态。而同时期从欧洲森林里钻出来的日耳曼人早已披上文明的外衣,嬗变为产业革命的生力军。二者的差距真有天壤。满清毁明谤明我可以理解,但在文字狱中大量销毁科技书籍让我无法理解。想来只能是他们的棕色基因在作祟。

黄白人种创造文明,棕色人种毁灭文明。回望华夏文明落幕于一个连刀耕火种都不知的渔猎民族时,我不由得感慨: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宿命?

 

二、大洪水的另一种可能

 

我在上一节考证过,大洪水可能发生于六万年前的非洲,人类走出非洲前,因为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史前灭世洪水的传说。这个假设乍听很有说服力,可是仔细推敲却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创世纪》明确指出“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而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恰巧有一座山叫亚拉腊山。

如果《创世纪》说述的亚拉腊山就是今天土耳其境内的那座,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应该是人类始于中东而不是非洲,因为当时只有诺亚一家幸存于世,势必以亚拉腊山附近为中心繁衍后代并向四周扩散,那么最原始的人类应该居住在中东。当然,诺亚家族也可能迁移回非洲,但设身处地地想想,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有人会说,或许《创世纪》记载的亚拉腊山史前确实在非洲某地,土耳其境内的那座不过是迁移到中东的诺亚后人为纪念祖先而以亚拉腊来命名的。不过,这种可能性在我看来极小,因为世界各版本的大洪水传说中,美索不达米亚各民族的传说最详细,最系统,并且很明显有同一来源。从神话比较学的角度看,大洪水的传说最有可能的就是源自中东。

另外,更玄妙的是,今天土耳其的亚拉腊山上似乎依然能够见到方舟残骸。

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伊朗和亚美尼亚三国的交界处,是土耳其的最高峰,海拔5137米,终年积雪。由于诺亚方舟的记载,亚拉腊山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世界里闻名遐迩,每年都有不少方舟迷想登山探个究竟,但进山并不容易。亚拉腊山位于库尔德人居住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理所当然成为土耳其的军事禁区。想上山寻舟,一要防着土耳其政府,二要跟库尔德人搞好关系,否则安全堪忧。另外,卫星拍到的“亚拉腊山异物”(方舟疑似物)位于险峻陡峭的山坡上,非寻常线路,难以攀登;而且亚拉腊山是一座活火山,地震、雪崩频繁,这一切都给寻找方舟添加了无法想象的困难。

我对大洪水特别感兴趣的原因在于诺亚方舟可能是唯一能找到考古学依据的史前神话。按通常的想法,几万年前的木头哪里能留下什么痕迹?可是诺亚方舟碰巧停在雪山上,长久冰封冻存。历次火山爆发的熔岩迅速冷却又使方舟石化,昔日的木船变成今日的石船(虽然已经断裂成几段)。上世纪初,有探险家和当地人声称进入过方舟,并描绘出舟内房间的情形。2004年,香港的摄影组在海拔4200米拍摄到方舟残骸的外貌,这是目前为止最直接的证据。

我们再回到神话故事来。全球各民族大约有50多个版本的大洪水传说,其中古希腊、中东各族、印度和中国三苗的大洪水传说很显然是同源的,前三者都是极少数人避于一艘大船躲过劫难,大船最后停靠一坐高山上。后三者的船或葫芦(三苗版)里不但有人,还有动物品种,洪水后孑遗的人和动物成为新生代的祖先。除上述传说外,其它版本情节各异,有可能是流传的过程中故事走样,或根本就是在不同地方经历的大洪水,自然不会雷同。值得一提的是,亚洲大陆分布于北线的棕色人种(包括矮黑人)如日本、朝鲜、蒙古和中亚的民族并无大洪水的记忆,而分布于南线的棕色人种如安达曼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却有各自灭世洪水的传说。那么,北线阿尔泰民族究竟未经历过大洪水,还是他们的祖先将大洪水遗忘了?

以上讨论引出大洪水的另一种可能:洪水发生于5万年前黄白人种的祖先出现时,以西亚为中心,接连40天不分昼夜的特大暴雨使环地中海地区包括中东、南欧和北非成为一片汪洋,除方舟内的生命外,所有人和动物全部罹难。当时,棕色人种已经遍及亚洲南部,中东的大洪水可能外加其它什么自然灾害引发印度洋海啸,分布于海岸线及海岛的棕色人种同样遭受灭顶之灾,而分布于内陆或在冰川附近的棕色人种则安然无恙。因此,南线棕人的后代就流传着各式大洪水的传说,而北线棕人的后代并无类似传奇。

以上假说能够解释人类基因学上一些有趣的现象。比方说,理论上棕色人种源出非洲,可是现在棕人的单倍型仅仅分布于印度以东,西亚及非洲并无棕种人的C系及矮黑人的D系,这种奇怪的分布可能就是因为一场大洪水将中东和北非的棕种人扫荡得干干净净,为诺亚的子孙留出空间,以至于后来的环地中海区域只有白人,没有棕人的痕迹。

另外,走出非洲的第二浪潮即黄白人种的祖先源于何处至今成迷,从北非、中东到南亚都有可能,其中很多专家倾向于中东。如果诺亚一家就是黄白人种的共同远祖,那么一切迎刃而解,第二浪潮出自亚拉腊山,当然是中东了。

上一节和本节我介绍了两种大洪水的可能,哪一种更可信,全靠读者自行判断。不过,依我的推测,大洪水最晚发生于5万年前,再晚,第二拨移民已分散开,即使发生洪水,也不可能在欧亚的数个古老文明出现相似的传说。

 

三、疑窦重重的母系遗传

 

上一节介绍过,Y染色体用于研究父系遗传,线粒体DNA用于研究母系遗传。照理说,线粒体DNA片段小,易于分析,应该很容易弄清楚来龙去脉,可事实上正好相反,各个民族的父系来源通过Y染色体的单倍型已经搞得比较清楚,而母系来源至今如堕云雾,几乎所有民族,母系的构成都比父系复杂。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和平时期,异族通婚主要表现为女子外嫁,为富裕民族带去新鲜血统。2、战争时期,男子大量死亡,女子往往作为战利品被战胜方掠走,纳入野蛮民族。因此,无论文明还是野蛮民族,线粒体DNA的分型都比较繁杂,民族起源主要看父系遗传,而非母系。

我在这里首先提及母系遗传,原因在于,相当多的中国学者认为,汉族的女性祖先有一半是棕色人种,对此我表示怀疑。另外,后面的章节将以父系遗传为主介绍各民族,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先把母系遗传说个大概。

人类的线粒体DNA单倍型主要分三系:L、M和N系。L系分布于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M系主要分布于亚洲和美洲;N系分布于除黑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地区,其中欧洲只有N系,没有M系。

问题的焦点就是M系的来源。M系的比例从东非到印度一路走高,至孟加拉国达到顶点,进入东亚又逐渐降低。印度约60%属M系,孟加拉国为三分之二,中国约二分之一。M系在印度有最多的变异亚型,据此推测,人类的M系应该源自印度。由于印度史前亦是棕种人的老巢,棕种人Y染色体单倍型C系在印度也有最多的变异亚型,因此许多国内学者推测,M系是棕种人的标记,再往下推,中国人便有二分之一的母系来自棕种人。

M系代表棕种人的观点在我看来属无稽之谈。理由有二:1、澳洲土著是比蒙古人更纯正的棕种人后代,他们的线粒体DNA恰恰是N系居多。有趣的是,他们的特征型N(xR)还低频分布于欧亚美洲的多个人群。2、安达曼群岛的土著是100%的矮黑人,他们携带的恰好也是M系。矮黑人虽然广义上亦属棕色人种,但实际上和棕种人是距离较远的两个人种,有各自特异的Y染色体单倍型。总之,以上说明:1、棕种人亦携带N系。2、矮黑人亦携带M系;因此,M系不是棕种人的特征型,相反,澳洲土著携带的某些特异的N系分型倒可能源自棕种人。

网上另一种观点认为M系代表矮黑人,依我看更是错得离谱。M系是南亚的主流单倍型,可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矮黑人曾在南亚长久居住过。今日,东亚和东南亚各族的父系多少都带有一点矮黑人的成分,可是矮黑人的Y染色体特征型D系却从未在南亚检出过,说明矮黑人并未混入今日的南亚人群,哪里可能留下那么高比例的M系?

M系和N系的关系错综复杂,至今让遗传学家一头雾水。个人同意西方学者的观点:M系和N系都是跨种族的单倍群。二者均发端于六万年前,那时候棕白黄三色人种尚未分离,因此这三个人种的后代均同时携带M系和N系。也许研究M和N亚型的分布会更有意义。当然,由于前面叙述的母系遗传的复杂性,亚型的分析同样困难重重。或许棕种人压根就没有什么特异的线粒体DNA单倍型,中国人的基因库里有多少来自棕种女性还有待日后新的发现。

 

四、东亚各民族的人种来源

 

1、倭族简史

中国古人管日本人叫“倭”真是绝妙透顶,倭族恰恰是地球上所剩无几的矮黑人后代。日本及库页岛的原住民是虾夷人和阿伊努人,虾夷是日本古代对北海道的称呼,历史上的虾夷人是否今日的阿伊努人尚无定论,不过,多数认为,他们是同一民族。

一万二千年前,冰河时代刚刚结束,虾夷人就创造出赫赫有名的绳纹文化(新石器时期),烧制出地球上已知最早的陶器。可惜,一万年过去,中国已进入铁器时代,与世隔绝的虾夷人依然停留在石器水平。

公元前四百年,朝鲜半岛的人们终于将目光投向一衣带水的日本列岛,开始大批移民。移民带去先进的水稻耕作和灌溉技术,当然还有身高。日本在短短数百年时间里从石器时代跳跃入青铜和铁器时代,个子也长高一截。那就是今天意义上的日本国形成的前奏——弥生时代。

从弥生时代开始,朝鲜半岛和中国的移民陆续进入日本,一方面与当地的土著虾夷人结合,另一方面将虾夷部落向北驱逐。虾夷人被迫逃亡到北海道,从而给日本土著带来“虾夷人”这个称号。

如今,虾夷人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阿伊努人亦濒临绝迹。日本一直认为自己是单一民族国家,在国际场合从不承认自己还有少数民族。可以想象,阿伊努人是怎样一种处境。中国有全世界最优厚的少数民族政策,可西藏人,维吾尔人还是在那天天蹦跶。一言以蔽之,都是本朝政府宠出来的。

阿伊努人的来源过去是个谜。他们的相貌与黄种人差别很大,体毛长而卷曲,高眉深目,以至于很多学者误以为他们是高加索人。直到近期的人类遗传学才揭开谜底,他们是纯度极高的矮黑人,虽然还混有15%的棕种人血统。今天,许多“白痴”(对白人痴迷)看见高眉深目就止不住地发骚。殊不知,放在灵长目的大背景下,眉弓从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为:猩猩、棕色人种、白人、黑人、黄种人。棕种人的眉弓比白人还要高。黄种人之所以低眉浅目,是因为脑容量过大,将面孔挤平了(球形的体积最大嘛)。建议高眉深目的“发骚友”以后大可以到动物园对着黑猩猩挤眉弄眼,一诉衷肠。

日本人今日的父系血统如下:

D2(矮黑人)36%,O2b(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的黄种人)32%,O3(汉人)21%,C系(棕种人)7%。

矮黑人是现代日本人最大的一支父系来源,从南到北比例逐渐增高,除阿伊努人外比例最高的北部日本人D2高达60%,比例最低的西部日本人也含25%。可见称呼日本人为“倭”一点都不冤。

 

2、藏族

六千年前,华羌二族在今甘肃南部分道扬镳,一支向东最终形成华夏族,另一支向西进入青海形成羌族。那时候的羌族还是纯正的黄种人。羌人在青藏高原很快遭遇已龟缩在那里数千年的矮黑人。其后的故事几乎是日本历史的翻版,羌人一面与矮黑人融合,一面将矮黑人部落向西驱赶。

今天,藏族的父系血统里矮黑人与黄种人各占一半,矮黑人的单倍型比例与他们和喜马拉雅山的距离远近成正比,越是西部矮黑人的血统越高,四川境内的嘉绒藏族等则有最高的黄种人比例。

另外,滇西北的普米族,D系高达72.3%,可能是东亚矮黑人纯度仅次于阿伊努人的民族。

 

3、蒙古族

蒙古族从南向北,棕种人的比例逐渐增高,黄种人的比例越来越少。由于内蒙汉化严重,现在一般用外蒙的数据说明蒙古族的情况。外蒙棕种人Y染色体单倍型C系的比例超过50%,剩下的主要是黄种人,小比例的白人,还混有一点矮黑人的父系。

那个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从今天基因测序的结果看,推测也是一个棕种人后裔。据说在当年蒙古帝国的范围内,有8%的男性都携带着他的染色体。可以想象那时的蒙古人是怎样的奸淫成性。

 

4、满族和朝鲜族

满人与朝鲜人的基因结构相似,黄种人为主体,其中汉人的标记O3在两族父系中均占40%左右,朝鲜半岛和东南亚黄种人的标记O2b约占30%多。棕种人的比例均为15%,另夹杂一点矮黑人。矮黑人的D系在满族极为罕见,在朝鲜族稍多一些。阿尔泰语系民族的标志基因型C3c在满族低频分布(10%不到),而在朝鲜族的检出率为零。这两个民族虽然棕种人单倍型的比例不高,但棕种人却为他们最初的核心成员,黄种人是后来陆陆续续加入的,不断被同化。因此虽然他们的基因构成以黄种人为主,所言却是棕种人的阿尔泰语。

 

5、汉族

汉族是东亚大族里血统最为纯粹的民族,黄种人的Y染色体单倍型O系占绝大多数。矮黑人的D系含量极低,低到经常检不出,仅仅在甘肃和四川汉人中的比例超过3%,原因可能是那里的汉人与羌藏民族有一点融合。总体而言,矮黑人占汉族比例低于1%。棕种人的比例亦较低。汉人是真正的黄种人。

目前学术界认为,汉人的基因标记为O3。出乎意料的是,从黑龙江到广西,中国所有省份的汉族人群,O3的比例极为平稳,均在50%~70%之间。更有趣的是,仰韶文化和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先民据检测,亦属O3。换句话说,今天各省市的汉族人群,主体上都是黄河流域移民的后代。

不过,将O3视为汉族的标记,仔细推敲,还是有些问题。O3 并非汉族所独有,而是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只不过汉族人群含O3的比例高一些罢了。满族、朝鲜族和越南人,男性O3的比例为40%,菲律宾不同人群O3比例最低为三分之一,最高达60.7%,比中国很多地区的O3比例还要高。马来西亚男性为35%,壮族和印尼男性为25%。从基因多态性分析,中国的O3源于华南或东南亚。因此,单从基因观察,如果一个汉人携带O3,无法分辨他的祖先究竟来自黄河流域还是东南亚。况且,即便中国境内的O3被定义为汉族标记,它也仅能解释60%左右的汉人来源。如果缩小O3的范围用亚型进一步分析,比如O3a5-M134仅现于汉藏民族,理论上是个很好的基因标记,但它在汉族人群的比例连10%都不到,失去标记的意义。因此,将O3定义为汉族标记,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O3在汉族各人群的分布,还是能给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比方说,汉语区哪一个人群最能代表汉族?答案很清楚:客家人。客家男性的O3比例高达四分之三,高居各方言区之冠。以前我只晓得,客家话是最标准的汉语,没想到客家人还是最标准的汉人。客家人背井离乡,将汉族的文化和血脉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简直算个奇迹。

 

6、阿尔泰语系和日语的来源

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和日语堪称语言学家的噩梦。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有较为清晰的归属和彼此的连带关系,唯独阿尔泰语系象石头里蹦出来的,和欧亚大陆的其它语种都扯不上关系。阿尔泰语系的来源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今,阿尔泰先民棕种人的身份揭示后,阿尔泰语系的来源终于水落石出。

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同一祖先的两个分支,看似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其实还有些踪迹可寻。比如对父母的称呼:父在英语里是father,爸爸papa,爹爹daddy,大大dad(或dada),母mother,妈ma,妈妈mama(或mamma, mom,mum, mummy),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汉藏和印欧各语种,表示父亲的不是f开头(父)就是p开头(爸),表示母亲的一无例外均为m开头。说明黄白人种的祖先就是爸爸妈妈这么称呼的,以至于虽然后代相隔万里,对父母的称呼还是一代代传承下来。

可是阿尔泰语系对父母的称呼就比较妖:看过清宫剧的都知道,满语里父亲是“阿玛”,母亲是“额尼(额娘)”;父亲在蒙古语是“阿瓦(阿加)”,突厥语“阿卡”,朝鲜语“阿保机”;母亲在蒙古语是“额吉(阿嘎、额和)”,突厥语“阿娜”,朝鲜语“阿玛尼”。总之,和爸妈的发音相去甚远。

现在我们知道,阿尔泰语的先民是棕种人,与黄白人种相隔万年。很显然,阿尔泰语源自棕种人的语言,这就是它与欧亚大陆其它语种都迥然相异的原因。

再谈谈日语。日语与阿尔泰语的语法极其相似,发音也比较像,但同源词汇极少。日语里爸爸音“其其”,妈妈音“哈哈”,不要说和汉藏语系,就是和朝鲜语也风马牛不相及。我们现在知道,倭人三分之一以上的祖先是矮黑人,阿伊努人的爸爸音“米此”,妈妈音“哈颇”,倒和日语有几分相似。还有学者考证,日语与亡国的高句丽语比较接近。由此推测,日语是朝鲜半岛某灭绝的阿尔泰语或朝鲜语混杂矮黑人的语言形成的,所以这么特别。

部分学者认为阿尔泰语系并非单一起源,突厥、蒙古和通古斯语族各有各的发端,仅仅因为都在同一个草原上游牧,才变得如此接近。这一理论从人种学的角度看,颇有几分道理。棕种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部落组成,突厥、蒙古、通古斯、朝鲜和日本很可能源于不同的部落,前三者长期融合,因此语言类似,朝鲜和日本不在大草原之上,比较孤立,才发展出相对独立的语种。

 

7、结语

东亚的问题,看似民族矛盾,实则种族斗争。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外貌上没多大差别,实则源出三个人种:黄种人、棕种人和矮黑人。因此,朝鲜半岛就在中国的边上,可是隋唐倾覆国之力也仅仅是短期占领,很快得而复失。原因在于,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过大,难以整合。

同样,中国始终无法有效地控制草原。汉民族与阿尔泰民族死磕了数千年,明末的蒙古人情愿臣服于比自己还要落后的建州女真,也不愿向大明低头。长城内外是不同的种族,一个创造文明,一个发展野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第三条出路。

汉民族与东南亚诸族同根同源,与北方的棕人部落却形同水火,因此,从商周开始,华夏文明一直向南发展,向北却举步维艰。越南老挝缅甸不管与中国分分合合,始终都是天朝的藩属;而草原诸族却是汉民族永久的祸患,不将中国踏平,决不罢休。

中国历史,归根到底一句话:

都是棕色人种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