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华阳宫:人体内阴气与阳气的相互关系 铁杆中医论坛——联合网络与现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54:31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释  义〕

  本段通过对生理、病理及养生等有关内容的论述,重点说明了阴精与阳气关系。 

  ◆ 阳精与阳气之间,具有互生、互用、互制而宜保持协调的关系。“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即言其互生、互用。阴精需不断地供给阳气,阳气才能发挥其功能;阳气需护卫于外,阴精才能守于中而不致泄漏。只有阴气和平,阳气固密,才是正常生理,人体才有健康可言。故善养生者“陈阴阳”而能“气立如故”。又阴与阳关系中,以阳气为主导,即所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 阴阳失和则会产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若阳气过盛而阴不济,而见“脉流薄疾,并乃狂”等病症,甚至“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若阴气过盛而阳不能制,则“五脏气争”,百病由生。若两者“离决”,则会出现昏厥,甚至死亡。此外,阴阳失和的情况十分复杂,如同自然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那样,使生长化收藏的正常规律遭到破坏。在疾病发生与变化方面,一个季节受邪,可以在下一个季节发生疾病,而表现出阴阳失调,所谓“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夏)乃为洞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 若养生失当,多种原因皆可伤精耗气而引发疾病。【例如】

  如风木之邪耗散阴精,损伤肝脏;饮食过饱,肠胃受伤,筋脉松弛而成为痢疾、痔疮等病;饮酒无度,气血上逆;强力伤肾,损坏腰间高骨等。 


[按  语]

  ◆ 人体中阴与阳之间和平调顺,即所谓“阴平阳秘”才是正常生理,而能健康地生活、生长、发育。一有失调,即为病理状态,其失调超出一定限度,就会表现出疾病。阴阳离决,即为死候。从阴阳“互生”分析,则一方不足,就其本质而言,另一方也必然不足。从“互制”分析,则一方过盛,必然导致另一方面不足;而一方不足,则会表现为另一方的相对过盛,本段所举“阴不胜其阳”、“阳不胜其阴”诸病,即指此类。从“互用”分析,本段所谓“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即指阳气过盛失其固密之能,阴精因之走泄,如内热者多汗、火亢者遗精之类,其阴精之“绝”,不在于热耗,而是由阳气内扰所致,泻其阳热,则阴精自安。 

  ◆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内经》中类似文字凡三见。除本篇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灵枢·论疾诊尺》云:“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以上三处,文字略异,但内容无别。对上述记载,可从两方面理解。

  其一,是讲阴阳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反映。即春夏秋冬四季分阴阳,而分主生、长、收、藏之气,若春受风邪,阳气当生而不生,到夏季则阳气不能长,故可成为“洞泄”寒中之病……冬季感受寒邪,则阴精不能藏而亏虚,到春季阳气生发而阴精不能相济,若再受外邪,极易发病,故曰“春必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是从养生方面说明了“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道理。 
  其二,从疾病的发生而言,本段所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确指外感时邪侵入人体,延期而发病。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语,也可以理解为“寒邪内伏”延期发病,这也正是后世温病学派“伏气温病”说的理论导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