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灵魂的声音,醒在深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38:59

xjjk雅儒

灵魂的声音,醒在深夜

类别:随笔小札  作者:记者温进国 [个人散文集] 日期:2011-10-20 22:36:49 编者按:人的一生中会有幸与不幸,一生追求幸福,却不能永远拥有幸福的感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每天就会经历一些意想不到的故事,或喜悦,或痛苦,都要承受。当一个人在寂静的夜醒来,那时的灵魂或许除去烦躁,洁净的灵音。淡然处世,善待生命,安然生活!  这一段时间,心里是极其“混乱”的状态。有时想来,这“混乱”是不应该的,我应静下心、沉住气、敛眉不语的去生活。可这样的念头,只在须臾之间,就被“混乱”打落了下风。“混乱”的心绪,勉强按捺也不能约束。
  
  每坐至天色微明时,会偶尔对现有的状态有质疑。就如同童年时,少年时,二十岁时,在每一个内心因沉静而分明的时刻,都会试图去听一听内心所发出的声音。这是美妙的时刻。质疑不是怀疑。质疑是试图做得更完满。而不是不做。人所说的“幸福”,是指什么?即使重大如生活状态改变这样的事,也是和幸福无关的事情,并且不代表对生命之目标的选择。它只代表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对生活曾经做过的选择和完成。一生中,需要做出的选择和实践很多。去一个地方旅行,在一个地方建设,然后又抵达一处佳景,再走上一个渡口。时间从不为人停顿,生命行进变化,才充满这般波折流离同时也峰回路转的过程。所有做过的事情,就是这组成生命长河的波浪。它们起伏,更新,涌动,推动大河去往远处大海。波浪不会是终极。也许大海也不是。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如大河,它就是为了远行而存在。距离实在很远,很少提起幸福两字,也不用它,是因为,它也许不过是一种幻觉,只时常在生活里被很多人当作真实传送,并用来自我麻醉。面对困惑,颠覆所有并不意味拥有“勇气”。谁都知道推倒轻易,建设却艰难。就如同离家出走容易,容纳自己和他人却不容易。无可置疑,有时担当更显意味。
  
  “过去和现在”,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的人事上感受到了分量不同的压力,而这些明暗纠结、纷杂而至的压力,正是我“混乱”的根源。就快到冬天了,这是人世的自然更替。而我这一段人生所发生的事,是否与此同步,也到了一个萧瑟严寒的冬季?也许它只是一个小插曲,也许又只是我的小题大做罢。通过这么一段时间所历经的人事,使我对自己的了解,比以往更进一步地明了并懂得。虽然我没有想象中那般坚强,但也并非如此脆弱。因果之间,是一种证明及确定的联系,需要借助的工具只是“时间”。也惟有“时间”,能让一切未知变成已知,能使眼前的千万条不知如何选择的途径,变成身后那惟一一条所历经的道路。亦只有它,是惟一能够战胜一切、解决一切、消释或原谅一切的武器。一切都会在它奔流不息的神秘和规律中成为过去。我的现今,人生还在继续。一颗心,还在兀自砰砰有力地跳动。我想,不管他曾经迷失多远,最终,它还是会回到原本属于它的地方,以之前同样或更加强劲的力量,沉默的、有力的、充满坚韧和热情地跳动,从而支持着这个渺小的人,以同样的状态行走在追梦的途中。
  
  我的去与来,为的是什么?我询问自己,之前我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然现今我再次笑了,笑里透出的大多是坦然,还夹杂着少部分别的意味,但细若游丝,我捕捉不到,也无法将之道将出来,于此,也只有作罢。所为何来?为的是我那中了“虚无之毒”的理想。这段时间,挣扎于现实与虚无之间,我时常是沉默的,也因此不常与友人相聚,只独自坐在屋里想现今的状况和神秘的未来。这沉默显得近于有点自弃,有点衰老。这归结于我的“因物丧志、因欲迷途”。而这两者为何如此强烈,令我混乱。因我也只想籍此获得自我的“存在感”罢了。我认为只有收获这“两者”的结果,我的存在才能贴近地面,不至于转入虚无。但这把“双刃剑”,它们一如压制性灵的碇石;一如铰残理想的利剪;使我陷入了一个“混乱”的境地,一个沉闷的,抑郁的,厌世的境地。
  
  人想证明自我的“存在感”,大致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从事功上由一个人或很多人的承认而得以证明;其二是从内省上由自己感觉而得以证明。现今,我走的是第二种途径。虽并不知道所走是对还是错,也不知会走至何处。我想,这是一条“未老先衰”之路罢,近似于一般中年人生活内敛后所走的僻路。寂寞一点,冷落一点,坦然一点。然同别人一样是“生存”。这种“生存”,看来近乎“落后”,但没有关系。
  
  人都有一双同样的手,然有些“独特”的手,有着某种魔力似的,在百千年后,仍能有力地揪住一些人的神经或感情。这似乎就是因追求“虚无的艺术”而光荣的手。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手变成这样一双“魔手”?是不是只要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手变成“光荣”的手?这似乎不应是我提问的时候。我此时应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先得有一双客观看世界的眼睛。
  
  “愁苦悲喜”,人的选择或是所求,理应皆为第四者。这是应该可以一概而论之事,这也是人时常抱怨“天不遂人愿”的因由。人的一生,狭隘地说,即是四者相互交替的过程。人为之生计的饥饱,为之精神的贫足,还有情事以及人之生死,都会引发它们在“人心”的攻陷以及“人性”的善恶。而这一切,究是以“人欲”为根源。人欲,于人来说,只有知足或死亡方能消泯。一个人自以为拥有了“地”,便会想要“天”;倘若自以为拥有了“天地”,就欲求“长生不老”。自我“人欲”的不固定性,取决于人所处境况的不同。人们对自身所持有的“欲望”的批判,大多都会将之打落“不道德”的桎梏之地。而有些时候,我觉着“人欲”是没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的。有时,给人一顿粗糙的饭食,他亦满足;有时给人一座“黄金屋”,他亦会因没有“颜如玉”而不满,这无关“道德”之事。皈依了释家,似乎能稍解此“毒”?我无法解答。只能设想,倘若香火不盛,难以维持生计,此时的脑中与腹中,确已到达佛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境,那么,你给他一本“佛经”,还不如给他二两荤物。你给他收,此时也应没有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只在于需要与不要。释家人也是人,正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倘若你有素食和荤食,却只给他荤食,这就是自己的不道德之事了。而于他,接受了你故意为之的荤物,亦是没有道德之分的。
  
  讨论幸福。幸福,痛苦,孤独。这样的词,在一个人走过一些路之后,会越来越觉得它们难以被轻易提起。年轻时,则有滥用的趋向。觉得它们理当有着强烈的存在感。而实际上,真正的存在感,会具备很多时间与空间的层次,越趋向完整,越暗昧难言。它们不会是一种判断,因为判断总是容易带有成见和限制。它们只能是一种状态,并且渐渐失去轮廓,性质。而成为一种内心的存在,一种领域。一个人可以在生命的许多瞬间里,感受到愉悦,真实,光明,有力,或者勇气。这是来自自己与这个世界因缘聚会中,获得的启示和机会。不能简单以判断去概括它。人对自己的限制性用语都需小心,例如,我很幸福,或者我很痛苦。这样的表达要小心。当下的环境,一个人如果试图保留一些个人空间,一定是会被推来搡去。不出来接受大众,自然会有人编造故事。不表明意见和立场,就会有人做出判断,并强迫你接受。而在一些沉默被侵犯的时候,继续保持沉默,代表的是对对方的默许。默许使对方觉得侵犯具备权力。就是这样简单。
  
  当一个人不被善待,无法改变自己成全他人,遭到误解,奚落,讽刺,嘲笑之时,而对这一切,自己不想沉默却又无话可以言说的时候,分明感到,一把纯重的利刃,慢慢地刺进了心脏,让人感知的不是痛苦,也不是酸楚,亦不是无奈,是一种糅合了诸多人世境况以及思绪而无法言说的心情。沉默似金还是像一堆失去任何价值的烂泥,这已是不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只是一个人面对一些人事而选择的一种状态或途径,即使被岁月磨损覆盖,它亦是他的光。诺言与责任,这些比物质益加奢侈的东西.当无法表达的时候,就只能选择沉默.沉默的状态能让我感觉到呼吸的自由和自己原来就处于的本色位置。
  
  人越年长,便会逐渐对身边所发生的人事表现淡然,是的,是淡然,而不是释然。很多人出现又消失了,已经习惯了这种因缘聚散。犹如坐看云起云落,悲喜不再有强烈的表现,也没有什么可以解释说明的语言。记起两句诗:“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朋友聚散无常,爱人分分合合,很多感情目的不纯,来路不清,去向不明,相待不善。于是,我们手里能够有的感情,看着是几个人的事,归根结底也就是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