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蛇出洞是什么生肖:老夫子吃附子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8:54:14

吃附子記(一)

        老夫生下來就是個病包子。前一陣子有些勞倦,總是睏。自查脈證,脈微細,但欲寐,舌淡白,水滑,舌體有裂紋。虛寒證兼氣血虧少,當然是少陰病的四逆湯證嚕。 

        用黑附片30克。附片比較黑,而且小,很硬,口嚐並不麻口。吃藥時是九月初,不知是天氣原因還是由於附子,感覺有點熱。後來就沒有感覺了。

        又用50克,70克,還是沒感覺。

        後來去成大方圓,買了一斤黑附片,顏色不太黑,也不麻,但很軟,而且特別鹹。煮出來的湯都是鹹的,省鹽了。一查資料,原來是膽巴含量超標,膽巴是苦寒性的,吃了反而腹瀉。

        又去成大,買了鹽附片,這個稍有點鹹味,一嚐有麻感。用了一段時間,有些效果,原來虛火上炎所引起的舌起刺、口瘡都下去了,不過還是覺得力氣弱。

        因此到四川郵寄了一些生附片。2公斤。一到貨,打開一嚐,怎麼一點都沒麻味?又嚐了一片,也是如此,以為上當了。過了兩分鐘之後,舌頭開始麻,後來嘴唇也麻,足足持續了近一個小時。原來是好東東。很奇怪,鹽附片一上口就有麻感,但一分鐘左右就消退了;而生附片開始卻沒感覺,但後勁十足。

        從實地體驗中得知,黑附片如果有麻味的,力量是生附的1/10到1/5左右;如果沒麻味的,力量就更差了。所以大家應放心大膽的用附子。

        生附片到手了,先做一劑白通湯。放入乾薑,切了二根蔥白,放了30克生附片(就像土豆片似的),又加了幾片生薑、20克肉桂。嘩!往鍋裏一看,禁不住樂了,太像一鍋菜湯了。一煮出來,滿屋子蔥香桂嗅,要是再加點鹽就不用做菜了。伊尹真有意思,不愧是庖廚出身,能想出這麼絕妙的湯來!

        湯好了,喝下去。還是沒中毒反應。失望。

        一狠心,嚼了一塊吃。一會,磨牙兩側的舌頭麻木,唇也木了。 晚上,這下子用了50克生附片,用600ml水,煎20分鐘湯成,得200ml藥汁。一次服100ml。這是傷寒論的原汁原味的煎服法。其他的方子一般都 是1400ml水,煎成600ml,分三次服。就是這四逆輩,用水特少,煎的時間也短。

        仲景就是故意不讓你久煎的,免得破壞生附的藥性。再說煎的藥汁太 多,脾胃虛寒的人也不易吸收,極易造成停飲。(如果久煎,附子的作用完全被破壞了。《本經》說附子能破積聚,就是破沉寒瘀滯,那必須用生附子,且要短煎。)喝完後,覺得唇木特別木,像是被蚊子咬了的感覺,而且有點噁心,暈暈忽忽的;皮膚有蟻行感,大概是附子通經絡的作用。一早起來,輕微水瀉,這是胸腹停飲為附子所逐下。精神覺得還可以。(待續)

 

吃附子記(二)

       在接下來講述我與附子的故事之前,先補充一點背景資料。

       我為什麼要吃附子呢?因為我一出生就特別瘦,特愛生病,因此我可以說在藥罐裏長大的。一到冬天就清涕連連,一把接一把的鼻涕,還不時的腹痛、腹瀉。在中醫來說,這是太陰寒濕偏盛,中焦運化無權,故大便溏泄;而太陽寒水內陷,合太陽濕土之氣,漬入肺中,則清涕生焉。又時常上火,口瘡、眼紅、手足心熱,這是因為少陰君火不潛,上浮頭面、外格四末所致了。而當時醫生不識此證,可能多用了苦寒藥來清熱(小時候也不懂吃的什麼藥,只是覺得特苦)。

        上高三時,可能由於學習疲勞,突然間患上頭暈、頭迷,去中醫那裏看,說是氣血虛弱,開的十全大補丸;後來又自服了當歸補血口服液、補腦沖劑等,毫無效果。一天到晚特別困倦、想睡覺,頭也是暈暈忽忽的,如墮五里霧中。就這樣迷迷糊糊的上了大學,後來又迷迷糊糊的考了研。但是頭迷始終沒好,大學的學習反而使身體更虛弱了。

        大一時找過學校附院針灸科的老師看過,紮了十天的針,也吃了歸脾丸和知柏地黃丸,無功而返。後來自己又吃了很多補中益氣丸、歸脾丸、金匱腎氣丸、附子理中丸,結果都是泥牛入海無音訊。(實際上這是金匱的澤瀉湯證,後來也用過此方,只是因為我中焦脾虛寒甚,只去利飲而治其標,是很難得效的。)

        大三那年冬天在家復習準備期末考試,家中比較冷,學習又很晚(經常到半夜十二點),結果腹中受寒,胃部疼痛綿綿,腹脹滿,溏瀉,嘔吐(是朝食暮吐那種的)。因為腹脹的難受,所以吃了些蘿蔔順氣,結果矢氣連連,但還是覺得脹。老爸領我上單位的某醫生處,給開了嗎叮啉,不管用,而且覺得胃中的食物幾乎不動了。

        那時侯正在學習中藥學,自己曾跑到圖書館看了黃坤載的《長沙藥解》、《本經三家注》,還借了曹家達的《傷寒金匱發微》,讀後認為教材上所講的中醫已經很離譜了,怪不得人家說中醫沒有效驗。翻了傷寒論,看到小建中湯可以治腹痛,於是自己服小建中湯,因為嘔逆,加半夏、茯苓(其實就是小建中湯與小半夏湯的合方),服了二付,嘔吐、腹痛全止,微有泄利。後來又服了幾帖,就基本痊癒了。至於方後有嘔家不宜桂枝之說,但我覺得這可能是指的小柴胡證等有熱者而言,虛寒型的嘔逆不妨加味用之。再說太陰病中也用桂枝湯,可太陰證是有吐下腹滿的表現啊。

        從這次的經驗,確實體會到了經方的神奇。胡希恕老先生說小建中湯治腹痛,其效如神,的確沒錯。(待續)

 

吃附子記(三)

        在此以後雖然想服藥調理一下,但由於住學校宿舍,用藥很不方便,所以就一直未能如願。後來又誤服過一些寒涼藥,加上學習讀書的疲勞,覺得身體每況愈下了。在南方讀研時,由於天氣熱,幾乎天天吃綠豆粥,又喝好多涼茶,當時並未覺得如何,可後來經常犯口腔潰瘍,而且不易癒合,嚴重時嘴裏同時破兩個洞,持續十幾天,疼痛不堪。

        頭目的眩暈也有加重(手腳心也煩熱,更是使人誤以為是陰虛證了,哪里會想到附子呢)。到校內診所,想開二盒歸脾丸,校醫驚訝地說:“嘩!你年輕人,竟然吃這麼熱的藥?”結果只勉強給開了一盒。可見人們對溫熱藥是多麼排斥了。

        其實,仔細觀察起來,現代人所患的慢性病中,三陰證占了絕大多數。亞健康狀態的嗜睡、疲乏,這正是少陰證“但欲寐”的典型表現,為什麼人們卻視不而見,還要大滋其陰呢?六味地黃丸的氾濫使用,不知害了多少人。拿胃病來說,我初接觸患者時,胸中裝著內科書中寒熱虛實的各種證型與方藥,但實地體驗以後卻發現,真正的胃熱證所占比例是極少的,有也是寒熱錯雜的為多。(最近也碰到一個很典型的胃病案,等有空發上來)。

        數年前,因為眩暈又吃了一個多月的中藥,主要是以四君子湯和理中丸加減,吃後雖有好轉,但觀察舌脈沒有質的改變,認為也許是先天如此,藥力不及吧。對於自身,以前總認為是氣虛,用的藥也是參芪苓術之輩,根本沒往少陰病上聯繫。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火神派的著作。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打開了我們對陰證的認識,破除了幾百年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迷誤,真是大庇蒼生啊!讀後眼睛為之一亮,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心中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另一方面,它也啟發了我用經方的思路。以前雖讀傷寒、用經方,但是用法是模仿日本古方派的方式,按證索方,對於六經之大建旗鼓、運籌幃幄的作用體會不深。因之感歎臨證上要拋開“病”而求諸“證“是很不容易的。

        從此以後,我在臨證中也試用附子,療效有很大的提高。

        由此,我覺得欲精醫學,必須通六經,更要掃除胸中固有的成見(比如下意識地將西醫的炎症等同於熱——誰能于病人紅腫熱痛時還大投附子呢,真是微斯人啊;再如中醫裏面氣虛、血虛、腎虛等辨證俗套),代之以六經的辯證模式。

        其實六經就是病體由陽到陰(由亢奮至衰弱)的六個階段,不管什麼病,用藥之前,首先應對病在哪個階段有一個大體的判定,然後再選方用藥,這樣即使不能盡愈諸病,也不會有很大的失誤。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入微的辨證。對於經方的初入門者而言,這比將著眼點放在單藥單方、具體病症上要有意義的多。

        扯遠了,但我想這些經歷對臨床用藥,還是多少有一些借鑒意義吧。下一次接著講我用生附子的經歷。(待續)


吃附子記(四)

       接著頭一次的說。

       當天下午,還是照上次的量,生附片50克,沒放蔥白,因為胸腹有水飲加茯苓15克、白術10克。也是煎20分鐘。上次我煎藥後,檢查附片和乾薑,發現沒煎透,於是這次就先泡數小時,然後將乾薑切成薄片,附片切成條狀。

        傍晚五點喝下藥,坐在電腦邊看文章。過了一會發覺心慌,摸了一切脈,大約五六十次每分鐘(我原來是80多次/分),心臟“砰”、“砰”,跳得一下一下的,特別有力。我知道藥力起作用了,沒去理會。到了六點左右想去廁所,可一下地,腿有點發軟、發麻,開始還以為是坐久了,不料剛走到廁所就覺得有些站立不穩。這下子真中毒了。我怕倒在廁所裏,小便也沒解,就匆匆跑回屋,躺了下來。

        舌頭整個下午就是麻的,不用說了。其他部位,感覺是從是大腿開始麻,有一種緊束感似的。躺在那裏,又想小便,又不敢亂動,憋得難受,於是找了個桶,就地解決了。排尿時覺得尿道灼痛,尿黃。

        一個多小時後,有點餓,想起來吃點東西,走到廚房,還是站不穩。沒辦法,只好餓一頓了。我這麼一活動,氣血運行加快,附子的藥力在全身起作用,一下子全身都麻了。好像從下肢開始向上,漸漸頭皮麻,最後雙手麻。這跟一些資料中說的先手、再胸腹、後下肢的順序似乎有些不同,可能每人情況都有點差異吧。

        總結一下經驗呢,就是附子中毒後不要亂動,老實躺下,否則毒性發作的更快;手足全身麻,如是不是特別嚴重,不用管他,也不用喝蜂蜜解毒,讓附子的毒力自由發揮去。

        躺在被窩裏,全身熱起來了,開始出汗,頭部尤多,感覺很舒服。但雙腿膝蓋以下仍然發涼,是寒濕在下、熱氣居上之故。舌頭木得厲害,像泡在放了很多花椒的川菜湯中;牙根也發木,好像要倒掉似的。八點多左右開始腸鳴,聽到水聲在腸間咕嚕咕嚕的走行。九點多才睡去。

        一早四點半左右醒來,去解手,又瀉出很多水樣便,肚子不痛。

        上午用艾條灸中脘約半小時,腹中感覺很舒適。我從服鹽附片那時起就嘗試艾條灸,覺得效果不錯,確可抵得上一付中小劑量的四逆湯。灸後很精神,以前沒有午睡就很難受,現在不睡也可以。

        早上八點把剩下的藥喝了二分之一,到中午十一點時臉部發麻,是沙沙的感覺。

        有人認為火神派醫家用附子已經超過了仲景,豈不知熟附片的力量較之生附子不知差了多少倍!而火神派醫家用附子都是先煎半小時至一小時,與仲景方諸藥同煮短煎相比,更是大打折扣。仲景在烏頭湯和烏頭桂枝湯中,川烏五枚、二升蜜煎取一升、服後如醉狀、得吐為中病的用法,更是驚世駭俗,豈是今人所能望其項背乎?聖人就是聖人啊。(待續)

 

吃附子記(五)

        之後的兩天還是用上方,服藥後感到強烈的眩冒,有一次上午九點服藥,到中午十二點感到眩暈,躺了一會兒,以為沒事了,下午三點準備去買藥,但騎車沒行多遠,就覺得眼前金星亂冒,暈得厲害。趕緊掉頭回家,又上床休息近兩個小時,五點左右才恢復正常。

        頭皮又麻又涼,好象扣上一頂涼帽子,整個頭很外冒涼氣,耳鳴得厲害(以前也有耳鳴,十多年了,只是服藥後音調變得不一樣了)。心下特別痞滿,有水聲,食欲差,特別不愛飲水,小便短澀而黃,大便粘膩,舌淡白而滑,中間有微黃膩苔。

        從上面的症狀,我覺得自己是水氣偏盛,決定用五苓散合真武湯加半夏。服後覺得藥剛一入口嘴唇就開始麻,附子的藥力越發明顯了。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個方中沒放甘草,缺乏監制之力呢?還是因為湯中附子與半夏相反呢?

        後來幾天用上面的方子,生附片用30克,因為藥力太猛烈了,一付藥分二天吃;這樣實際上附子只相當於15克的藥量。一般上午八點吃藥,半小時後藥力發作,開始舌口麻木,呼吸困難,胸悶,心悸,然後全身發麻。到上午十點多開始暈得厲害,一般就無法吃午飯了,一直躺著,直到傍晚五六點藥力才能散去。

        中間經常出一身汗,覺得很舒服,頭頂還有寒氣向外散的感覺。其中有一天晚上服完藥後,特別難受,腹中翻江倒海,想吐又吐不出來;從頸部以上出涼汗,像水一樣,一點也不粘膩。身上也有些惡寒的感覺。我想這是體內寒氣太盛,以致如此啊。還應加把勁。

        這個方子服了幾付,痞滿明顯好轉,只是因為反應太劇烈,仍改服四逆湯。

        現在的情況,全身較溫暖,精神也不像前一段時間那麼萎靡,大便仍稍粘,小便量多、淡黃,因久坐引起的腰部酸痛有很大的改善;查了一下舌苔,比以前紅潤,苔薄白,舌面的裂紋也彌合很多,但由於體質較弱,看來還要繼續服一段日子。

        經過這段時間服藥(輔以艾灸),體會到附子對於陽虛體弱的證侯確實有很明顯的效果,這是參、芪、歸、術所不能比擬的;陽虛證舍附子,怕是別無所求了。但是現在市售的制附片,大多數都炮制過度,毫無麻味,藥效損失殆盡,真是很可惜!附子雖有毒,但其毒只是溫熱、破陰之力,如有其證,則必須其藥,若因毒而舍之,那就是因噎廢食了。

        最後祈願:願如我身病苦者,永離疾患得安樂!(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