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参法师怎么读:高效课堂的“艺术”和“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3:29:40
高效课堂的“艺术”和“技术” 

   [编者按]“高效课堂”、“生本课堂”、“活力课堂”¡¬¡¬近几年,以解放学生、实现“高效”为指向,以持续性、群体性研究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一些课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当然,这样的“新课堂”在生长中也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难题。本刊愿为大家搭建一个挥洒激情、传达理性,共享成果、分享智慧的平台。真诚地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

    摘要 对目前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解析。教师追求课堂艺术,必须以“高效”为前提。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导学案”是“教”与“学”的具体抓手。“学生三宝”是学生学习的“利器”。

    关键词  高效课堂;“1:6”教学法;小组学习;“导学案”;“学生三宝”

高效课堂是什么?我把它解读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下面,笔者针对目前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尝试做些阐述。

 

关于“艺术”

 

有些学校开展高效课堂教学,为了追求“形似”,一味“求活”,甚至故意把教学难度降低以追求所谓的展示效果。

  高效课堂十分重视展示。展示既是为了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问题,也是为了验证学习的效果。开放课堂前期可尝试这样做,培植一些展示明星,发挥“鲶鱼效应”,以此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必须及时杜绝“明星展示”现象。因为课堂是全体学生的,从人本的角度出发,课堂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争取人人参与、个个展示。

  展示不是教学的目的,展示仅仅是“学”的手段!如果单纯为了展示而展示,或者刻意降低教学难度,让所有学生排排坐吃果果,一个个轮着展示,那展示岂不影响进度、制约效益?

  到底哪些问题需要展示?笔者认为:这不能仅靠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教师要根据“学情”决定,需要展示时再组织展示。高效课堂的展示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每一种展示都不应拘泥于教师的预设,而应是视学情而定,是现场生成的。教师假如缺少这份临场应变的功力,就很难有真正的课堂生成。传统课堂和高效课堂的最大区别恰在于“生成”二字上。

  教师在高效课堂上需要“艺术”,比如发问方式是“艺术”,调动小组及其成员的积极性也是“艺术”。传统课堂我们总是问“谁会”,而高效课堂为了强调重视“学情”,一般都鼓励教师这样发问一一“谁不会”。课堂教学其实只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是为了学生学会。唯有明了“谁不会”,你才能针对对象,采取措施。这样的发问,既“求活”又“求实”。

  还有人曾经问我,课堂上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怎么办?这位教师的意思是说,不解决“注意力”问题,课堂如何会活?我反问他:传统课堂难道没有这类问题吗?

  其实不管什么课堂,都应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你的课“抓”不住学生?研究如何“抓住”学生就是“艺术”。在开放课堂上,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少流失掉一些精力。

  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体现出来的是“狂欢”,人人活跃、个个精彩,想开小差、打瞌睡,很难!开放课堂暂时出现些问题是正常的。但仅仅靠教师多年积累的那些经验式的“艺术”而去“试水”高效课堂,一定难以避免不合辙的尴尬。

  教师追求课堂“艺术”,必须以高效为前提,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的艺术手段。离开了“实”,“活”就失去了意义。既活又实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关于“1:6”教学法  

  

高效课堂要“求实”,因为教师不讲了,所以“实”只能取决于学生如何学、怎样学才能达到学会的目的。这时,小组学习就成了关键。高效课堂模式对小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

  第一,分组。山东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等学校,全部采用“异质同组”,每个小组都要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即AA、BB、CC,一般6个人为一组较佳。如果教室里的人数比较多,每个小组也可以由10人组成,但人数太多不便于合作探究,因此大组还可分为“组内组”,即A组B组。

  第二,学习小组长一般由学习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可称为“学习领袖”或“教师助理”,小组成员间形成一个紧密的学习利益共同体。组长未必是终身制的,也未必是全组第一名,担任这个角色还需要具有组织能力、公益心等;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组长可轮流担当,旨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相同的角色体验,以此发挥“团队学习”的效能。

  第三,组内成员间,同质要结成两两对子,对子之间既是竞争者,也是相互监督者。比如上课开小差的问题,就由对子来解决。为了鼓励对子间的竞争,小组长有时候要采用一点“手段”,比如要求对子间“下战书”等。

  第四,小组间要充满竞争。这就考验教师的课堂“艺术”了,“评价是武器”,教师上课一定要敢于调动组与组之间的对抗、拉力、质疑,并作好“即时性评价”。关于“即时性评价”,高效课堂要求:(1)评价知识点。(2)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声音、形体语言等。例如:针对学生发言时的“不及格”,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假如语速放慢一点,声音洪亮一点,效果可能更好!”“假如侧身闪开黑板,把头昂起来可能效果更好!”“能否准许别人说完,你再表达你的见解?”(3)以小组为单位评价。高效课堂要求教室墙壁上有专门的“小组表现评比栏”,任何一节课,哪怕是复习课,都必须评选出表现卓越的小组,“只要有要求,就一定要有评价”,评价是引领,久而久之,课堂自然会“活”和“火”起来。

  教师在高效课堂上,只需要通过对6个组长的询问就可以掌握6个小组的学情。而每一个组长又负责本组的6个同伴。这样形成的两个层面的“1:6”,谓之为“高效学习法”。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目标的分配分解也是通过“1:6”实现的。所以小组长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决定着教学的优劣。

  小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兵教兵、官教兵从而达到兵兵强壮、队伍整体提升的目的。学习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促进了帮助者的提升,课堂既活又实,事半功倍!

  不仅是高效课堂,任何课堂教学都应该探索小组学习的形式,研究如何发动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唯此,课堂教学才有意义。

 

关于“导学案”  

  

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很像我们吃面包、喝牛奶,目的是获得我们需要的氨基酸、蛋白质之类的营养元素。能力从哪里来?假如从甲地到乙地我们不知道如何走,那么最好的选择是拥有一张路线图。“导学案”就是路线图、方向盘、导航仪!高效课堂的成败在小组,但仅仅有小组还不够,“导学案”则成为“教”与“学”的具体抓手。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导学案”就不会有真正的学习能力的生成。

  “导学案”和一般的教案、作业、试卷、练习题不同。“导学案”不是传统的教辅材料,它必须能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它必须承载教师的教学目标;它不应该是“剪刀加浆糊”的产物,不是知识的堆砌,它必须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应该是一个科学的知识“循环系统”;它应该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保证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必须的知识,把知识升华成一种学习经验。

  “导学案”和“讲学稿”不同。“导学案”重“学”,“讲学稿”,重“讲”;“导学案”服务于学生,“讲学稿”方便于教师;“导学案”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学稿”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导学案”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讲学稿”是对老动作、旧姿势的“革新”;“导学案”重学习的“过程”,“讲学稿”重课堂的“结果”。

  “导学案”经五步生成,分为四级目标。它强调知识之间的阶梯关系,注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目标中寻找到成功感。“导学案”的五步生成: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设计“导学案”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解决;第二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第三级为“应用级”,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第四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与社会现实以及最新科技成果挂钩。“导学案”的四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选择。对于教师而言,“导学案”把教学从原来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现在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关于“学生三宝”

  

开放课堂,总有教师以学生不会学为借口。传统课堂教学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两手空空,缺少学习的“利器”,当然不会学。如何让学生会学成为高效课堂面临的一大挑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效课堂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三件宝贝,“三宝”即“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活页夹”是专门用来搜集、留存“导学案”的。

  “双色笔”在高效课堂上起到极大的作用。一般要求学生在接到“导学案”后,即进入学习的第一个环节:自学。在自学中一旦遇到“拦路虎”,“双色笔”就派上了用场。让学生把不会的问题标注出来,就是让他们明确课堂学习的基本目标,并让学生知道,把不会的问题学会,其实就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

  高效课堂主张三种学习方式:“自学”、“对学”、“群学”。“自学”是第一阶段,要求是让50%的学生学会50%的问题;“对学”是第二阶段,要求70%的学生学会70%的问题。相对传统课堂而言,高效课堂只需要“让30%的学生解决剩余的30%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效课堂的“任务量”是减少了。

  “双色笔”标注法,让学生在“自学”中确立个人化的学习目标,然后学生通过“对学”或者“群学”,解决自己存在的困惑,就算初步完成了任务。

  学生在解决困惑之后,还应使用“双色笔”把曾经的“拦路虎”整理抄写在“纠错本”上。一个学期下来,不同学生的个人化复习资料就汇集起来了。这样在复习时就方便多了,针对性和目标性就更强了。

  使用“学生三宝”的唯一目的是为学生解决“学会”、“会学”的问题。初期给学生配备“三宝”,难免会出现“不会用”和“不习惯”的现象。正如孩子学走路一样,不跌几个跟头,怎么能学会呢?

  高效课堂让教师放手,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一旦“失去”了依靠,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其超常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千方百计地创造方法,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惑。

  遥想当年的小岗村土地承包,是什么让原本瘠薄的土地产出了粮食,是解放生产力的结果。同理,开放课堂也是为了解放学习的“生产力”,让每一个孩子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体验到团队合作的价值。

  学生自主了,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就不要了,没有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三宝”的巨大威力就很难发挥。不让教师唱“独角戏”并非纵容学生再演另一幕“独角戏”,高效课堂不是简单的“换角”,而是学生是主演,教师是配角,师生“合演”的戏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