缰绳的英文:高考文言文阅读 第2节 文言虚词 板块(考题)精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3:37:09

第2节  文言虚词

考 题 精 练

(2009·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钩,于死,今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之,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请之。不然,无也。

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也,受而甘心焉。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授之其尸?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得之,以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雠:同柙:xiá,木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解析1】选A 。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命题考向】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的判断主要靠积累的虚词知识以及平时形成的语感。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前后的语境,判断虚词的词性,再推断意义。

【解析2】选D 。A项中的含义分别是竟然的意思,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第一个用于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也是代词,那(他的);C项中的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后一个可解释为;D项中的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等义。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解析】选C 。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4、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解析4】选A。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解析4】1、(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感知意思;2、定重点。抓住重要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力求翻译准确;3、要直译。力求准确、通顺;默读几遍,通过语感,分出结构层次。(1) )“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鲍叔牙等已在管理国家,所以要强调效果“管理得好”。这里是使动用法,应解释成使……治理得好。(“治理国家”与“把国家治理好”意义上有所侧重,一个是重过程,一个是强调结果。)/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 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 “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2) “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修饰动词,解释成活着;而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可译成交来、送来 ”。“柙”文中有注释——柙 [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 

【答案】(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动词,擅长。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要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然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才这样做的,您只要宽恕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告诉使者这样说:‘我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想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施伯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这样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接受。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缘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请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达成和议。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你们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给(他们)。(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 徇xùn◎ 顺从,曲从:~私(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的事)。~情(徇私)。◎ 同“殉”。◎ 对众宣示。

● 僇lù ◎ 侮辱:~辱。◎ 同“戮”。


 

2  文言虚词

板块1 而、何、乎、乃、其、且

1下列各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太后盛气而揖之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A①③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④⑤⑥   D.②⑤⑥⑦

解析①③⑤⑦中的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②⑧中的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④⑥中的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掩口胡卢而笑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扣舷而歌之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然而;B、C、D三项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例句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徐公何能及君也

A.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B.其间旦暮闻何物

C.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解析A项,疑问副词,表反问,怎么;B项,作定语,可译为什么;C项,多么;D项,单独作谓语,为什么。

答案A

4.对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      美哉乎,山河之固!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②④/①③/⑤⑥⑦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②⑦/③⑤⑥/              D②④/③⑥/①⑤⑦

解析B项,介词/语气词/形容词词尾。

答案B

5.将下列各句中的按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家祭无忘告乃翁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A①⑥/②④⑦//⑤⑧           B.②③⑦/①④⑥/⑤⑧

C①⑥//③⑦/④⑤⑧           D①②④//③⑤⑦⑧

解析①⑥中的是代词,你的中的是副词,表示肯定;③⑦中的是副词,④⑤⑧中的是副词,

答案C

6.对下列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国无主,其能久乎?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相同,相同      D.不同,不同

解析①⑤表示揣测的语气;②④表示反问语气;为祈使语气,表示期望。

答案A

7.比较下列各句中的字,对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尽其肉,乃去。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A③④⑤⑥相同,⑦⑨不相同     B.①③④⑥不同,②⑧相同

C③④⑥⑨相同,①⑤相同       D.④⑥⑦⑧不相同,③⑨不相同

解析指示代词,那;语气副词,表反问;指示代词,其中的;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那个;人称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连词,表选择关系;人称代词,它的。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万人

B.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D.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解析A都为接近;B项分别为姑且将要;C项分别为并且尚且;D项分别为并且况且

答案A

板块2若、所、为、焉、也、以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例句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解析D项表比较,比得上;A项,像;B项,表假设,如果;C项,代词,你。

答案D

2.对句子中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太祖所乘马被创

为流矢所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父去里所,复还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庆已死十年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⑤⑦⑧    D③⑥⑦

解析①②④+动词构成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表被动;⑤⑧都是不确定数词,上下”“左右一起表原因;一起解释为用来……的方法

答案B

3.对下列各句中的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桀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何辞为

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A①③//④⑦///     B①③/②⑥/④⑦⑧/

C//③⑥/④⑦⑧/       D///④⑦⑧//

解析替,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语气助词,呢/被,介词/在,介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例句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B.为击破沛公军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析A项,被;B项,介词,给,替;C项,动词,作为;D项,表判断,可译为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②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B. ①于是余有叹焉,②且焉置土石

C. ①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A项都为代词;B项,为语气词,疑问词,哪里;C项都表疑问,怎么”“哪里语气助词;D项,为形容词词尾,为语气助词。

答案A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例句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A.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B.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解析C项用于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A、B、D三项用在句末,语气助词。

答案C

7.下列句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伯楚以吕 之谋告公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皆以美于徐公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   固以怪之矣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⑥       D.①⑧

解析③⑥为连词,表目的;①②④为介词,分别为凭借”“”“因为之意;为动词,当认为讲;为连词,表因果;为副词,通,已经。

答案C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霓为衣兮风为马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②为连词,因为;为动词,作为;表原因,因为。

答案C

板块3   因、于、与、则、者、之

1.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秦军解,因大破之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循守职,无所改作        利乘便

此怒,遣人追杀之         其无备,卒然击之

A相同,不同      B.不同,相同

C相同,相同      D.不同,不同

解析①⑤于是;②③根据;④⑥⑧依靠,凭借;沿袭;因为;趁着。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例句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智勇多困于所溺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解析A项,介词,引出对象,与;B项,表被动,被;C项,表比较,比;D项,介词,向。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D项表比较,比;A、B、C三项,介词,对于。

答案D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彼与彼年相若也   人刃我,宁自刃 

匡衡勤学,邑人文不识家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价

求,无乃尔是过与?  竖子不足与谋

A相同,不同       B.相同,不同

C相同,不同       D.相同,不同

解析①⑥介词,和;连词,和;与其;为,给;语气词。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入则无法家拂士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表转折,却;表肯定判断,是;表承接,就;表假设,如果。

答案B

6.下列句中的和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宋何罪之有?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句读之不知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项,代词,他;C项,代词,这,此;D项,代词,代指自己。

答案B

7.下列句中意义、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D.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解析A、C、D都为“……的人之意;B.表停顿,与构成判断句式。

答案B

8.下列各句中的已按意义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  )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何以令之有妻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居顷之,其母死,吴起终不归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吾有老父,身死则莫之养也      久之,秦召燕王

A①③/②④⑧/⑤⑥/⑦⑨⑩       B①⑥⑨/②⑤/③⑦⑧/④⑩

C①④/②⑤⑨/③⑧/⑥⑦⑩       D.①⑤⑨/②⑥/③④⑧/⑦⑩

解析①⑤⑨为代词;②⑥③④⑧取消句子独立性,⑦⑩衬词。

答案D

板块4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C.其词有瑰伟之文……”     D.乐其林泉之胜

解析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项,指示代词,那。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学甫而不为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

C、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其重之也如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答案D


【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仆射柳元公家行为士大夫仪表。居大官,奉继亲夫人之孝,凡事不异布衣时。夫人左右仆使,至有以小字呼公者。性严重,居外,下辈常惕惧。在夫人之侧,未尝以严颜色待家人,恂恂如小子弟,敦睦内外,当世无比。宗族穷苦无告,因公而存立者甚众。在方镇,子弟有事他适,所经境内,人不知之。族子应规为水部员外郎,求公为市宅,公不与。潜与所亲曰:柳应规以儒素进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税居为善。及水部殁,公抚视幼孤,恩事加厚,特为置居处,诸子皆与身名……    (节选自《唐语林》)

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仆射柳元公家行为士大夫仪表     B.族子应规为水部员外郎

C.求公为市宅                     D.殊不若且税居为善

解析C项是介词,替。其余都表判断。

答案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公而存立者甚众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B.柳应规以儒素进身 予以资政殿学士行

C.所经境内,人不知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特为置居处 必为汤武笑矣

解析D项前一句是介词,替;后一句表被动。

答案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表章,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顿迫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庭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

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族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后汉书·张俭传》)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张俭……赵王张耳之后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笃虽好义,明庭今日载其半矣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D.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表疑问语气/介词,相当

答案B

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于是刊章讨捕    吾祖死于是    足下如何自专仁义   如何不急为疗治

A.两个于是的用法相同,两个如何的用法也相同。

B.两个于是的用法相同,两个如何的用法不同。

C.两个于是的用法不同,两个如何的用法相同。

D.两个于是的用法不同,两个如何的用法也不同。

解析第一个于是是连词,第二个于是在这件事上如何,怎么。

答案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曰:请客入。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

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 ③④不相同

C①②相同 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 ③④相同

解析句中表停顿,不译;句末表判断语气;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泛泛乎不知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 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

D.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解析C项,前,表转折,却;后表顺承,就。

答案C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例句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B.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D.王好战,请以战喻

解析A项,语助词,可不译;B项,动词,认为;C项,顺承连词,而;D项,介词,用,与例句同。

答案D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     B.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C.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解析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C、D三项都为助词,的。

答案A

板块5  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言文片段,完成1~4题。

(一)松江产鱼非一。取鱼者,或以罩,或以叉,或以笱,或以罾。巨家则斫大树置水中,为鱼,鱼大小毕赴之。纵横盘亘,人亦无敢辄捕者,故萃而不去。天始寒,大合。渔者编竹断东西津口,以防其佚。乃彻树,两涯鼓而殴之。鱼失其依,或骇而跃,或怒而突,戢戢然已在釜中矣。于是驾百斛之舟,沉九囊之网,掩其左右,遮其前后,而盈车之族,如针之属,脱此挂彼,损鳞折尾,无一纵者。

予观而叹曰:鱼之托于水也,非无九州四海之可归也,而归于数亩之陂,朽株之下,以为至安无患,若登龙门焉。恶知诱之者将以致之,养之者将以杀之?人之机亦巧且深矣!予又伤其而无遗,何其不仁之甚耶?呜呼!天下之死于尽取者,岂独鱼已乎?        (选自《寓林折枝》中贝琼的《观捕鱼记》)

(二)余读书朱氏西斋,左苑而右渠。书稍辍凭槛注目焉。方天不雨,水涸可越,鱼皆徙而去之。其不及徙者,戢戢泥沙中,蹙鳞损介(甲),日就于殆,将为乌鸢之所啄,蝼蚁之所噬,孰有援而活之者?余观之戚焉而悲。及春夏之交,淫雨弥月不止,百川暴溢,浩乎如云,不见涯。渠亦潴而为大泽矣,于是大小鱼毕萃。洋洋焉而泳,喁喁然而 ,有戏而唼者,有触而跃者,有惊而逝者。余观之又欢焉而悦,乃为之叹曰:噫嘻!天下之物各有所依,而鱼之所依者水也。昔之局而戚者,失所依也;今之纵而逝者,得所依也。苟得所依,其乐如是,矧遇风雷乘洪涛而上龙门者当何如哉?以鱼之一物验天下之物,使各得所依,相生相保,其乐奚啻鱼之纵于水也!天下之物,各得其所依,相生相保,亦若鱼焉。则余之悦于心而无憾者亦不止于观此为足也。所惧不得如鱼之得所依,嗷嗷焉有泥沙之困而日就于殆,乌得不重余之戚乎?”  (选自《寓林折枝》中贝琼的《观鱼说》)

【注】 戢戢:停止的意思。矧(shěn):况且(书面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亦无敢辄捕者,故萃而不去   萃:汇集

B.渔者编竹断东西津口,以防其佚    佚:奔跑

C.孰有援而活之者                活:使……生存

D.其乐奚啻鱼之纵于水也          啻:止于、低于

解析在此处可理解为逃跑

答案B

2.以下六个短句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作为作者阐发感慨依据的一项是  (  )

取鱼者,或以罩,或以叉,或以笱,或以罾

纵横盘亘,人亦无敢辄捕者,故萃而不去

脱此挂彼,损鳞折尾,无一纵者

余读书朱氏西斋,左苑而右渠

方天不雨,水涸可越,鱼皆徙而去之

有戏而唼者,有触而跃者,有惊而逝者

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指出了松江一代常规的捕鱼方法,不属于作者阐发感慨的依据;为下文阐发人之机亦巧且深矣的感慨的依据;为下文阐发何其不仁之甚耶的感慨的依据。点明了作者观鱼的地点与环境,不属于作者阐发感慨的依据;为阐发天下之物各有所依的感慨的依据;为阐发各得所依,相生相保的感慨的依据。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户人家砍下大树放在水中,使得该水域成为鱼聚集的地方。由于鱼群的大肆增加,人们不敢马上捕捉它们。

B.人们驾驶大船,撒下大网,不论是比车还大的鱼,还是像针一样的小鱼,都成了渔民的猎物。

C.那些在干涸的池塘里没有逃走的鱼往往会成为乌鸦老鹰所啄食的对象或是蝼蚁所咬噬的对象。

D.作者对捕鱼事件和不同时令鱼的生存状态进行观察后抒发了感慨,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

解析由于鱼群的大肆增加,人们不敢马上捕捉它们的说法不正确。这是人们采取的特殊的捕鱼方法,是故意不捕捉。

答案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恶知诱之者将以致之,养之者将以杀之?人之机亦巧且深矣!

 (2)天下之物,各得其所依,相生相保,亦若鱼焉。

答案(1)怎么会知道诱骗它们的人将要对付它们,养它们的人将要杀掉它们啊?人的机谋又巧又深啊!

(2)天下万物,各自得到它们的依靠,相生相保,也如同鱼一样。

【参考译文】 (一)松江产的鱼不止一种。捕鱼的人,有的用罩,有的用叉,有的用笱,有的用渔网。大户人家就砍了大树放在水中,让它成为鱼聚集的地方,鱼不管大小全部赶来了。鱼在那里纵横徘徊,人也不会马上捕捉它们,所以它们聚集在那里不离去。天气开始寒冷的时候,鱼在这里大会合。渔人编织竹篱笆封断东西出口,以防止它们逃逸。然后就撤掉树,在两岸敲鼓和打击(水面)。鱼失去了它们的依附,有的惊骇地乱跳,有的恼怒地突围,但如到了锅里一样都是老老实实地了。于是人们驾驶能装百斛的大船,撒下大网,掩盖左右,遮蔽前后,能装满车的大鱼,像针一样的小鱼,逃得了这儿却逃不了那儿,损坏了鳞片折断了鱼尾,没有一只被放掉的。

我看了感叹道:鱼托身在水中,不是没有九州四海可以去,却来到这几亩大的池塘,呆在腐烂的树木之下,以为非常安全没有忧患了,如同登了龙门一般。怎么会知道诱骗它们的人将要对付它们,养它们的人将要杀掉它们啊?人的机谋又巧又深啊!我又为它们无一遗漏(全都被捉)而感到伤心,为什么这么不仁慈啊?呜呼!天下被赶尽杀绝的,难道只有鱼吗?

(二)我在朱家的西书房读书,书房左边是花园,右边是池塘。休息时我靠着栏杆注视着外面。正是天不下雨的时节,池塘干涸得可以跨过去,鱼都迁离了池塘。没来得及离开的,可怜地呆在泥沙之中,缩着鳞片损坏了鳞甲,一天天接近死亡,将成为乌鸦老鹰啄食的对象、蝼蚁咬噬的对象,有谁能伸出援手让它们活呢?我看着它们同情而悲伤。等到春夏相交的时节,大雨整月不停,所有的河流都涨溢,浩然如云,看不见边。池塘也积了水成为大湖。于是大小鱼全都聚集在这里,高兴地游水,悠闲地吐着水泡,有的边嬉戏边吞食,有的互相触碰并跃起,有的一闪就不见了。我看着它们又开心而喜悦了,便为它们感叹道:哎呀!天下的事物各有自己的依靠,而鱼所依靠的是水啊。以前那样局促悲惨,是因为失去了所依靠的啊;如今这一闪而逝的灵动情状,是因为得到了所依靠的啊。如果得到所依靠的,它们快乐得就像这样,那么遇上风雷乘着洪涛上了龙门的鱼当是怎样的呢?以鱼这一种物来验证天下所有的物,如果让它们各自得到依靠,相生相保,它们的快乐岂止是鱼放纵于水中的快乐啊!天下万物,各自得到它们的依靠,相生相保,也如同鱼一样。那么我心中快乐并且没有遗憾的,也不只在于看到这些就满足了啊。害怕的是万物不能像鱼一样得到依靠,嗷嗷叫着陷入泥沙的围困中而一天天接近死亡,怎么会不加重我的悲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