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歌谱筷子兄弟:推展生命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54:24

推展生命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  吴武雄  

 

 

壹、前言

 

  人生面对的课题不外生老病死的处境,穷达顺逆的际遇,以及喜怒哀乐的感受。然而,总在一些关键时刻,会使人蓦然觉醒,想起较为深刻的问题:我是谁?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价值为何?人为什麼要活著?幸福如何追求?生与死有何差别?如何面对死亡?…这一连串对生命的疑惑亘古至今即存在著,然要获得圆满的解答实非易事。

 

  以对人生的存在课题作最多探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而言,亦人言各殊。但可以肯定的是,由存在主义的观点看来,人生并无固定的模式与答案,端视握在每个人手上的人生彩笔如何挥洒?因此在追寻的过程中,就是人生意义的所在。哲学家赫塞(Hermann Hess)说过:「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但是怎样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由此看来,我们能掌握的是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生命,而让生命具有意义不在开始或结束,而是在其过程。

 

  因此,在人生的历程中,经营自己,追求不断的自我开展与成长,是人生的最大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直言之,生命教育即在引领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价值、进而珍爱生命,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并使自我潜能充分发展,贡献人群,以过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

 

  生命教育,不是一个新的知识,也没有新的内容,它其实早已存在,存在於你我的认知中,如今只是旧调重弹。尤其在面对社会迅速变迁的强烈冲突,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冲突日益严重,使得处於这个缤纷年代的个人,深感迷惑、迷惘和迷失;也使得这个追求卓越的社会,隐藏了失调,失序及失色的危机时刻,让我们重新看待这个课题,将已失落的人文思想,人文关怀重新找回来。

 

  因为现代人生活目标的模糊,人格修养被忽略,人际关系渐疏离,虚无主义笼罩了整个人生价值取向,於是除了追求物质享受,速效文化之外,生活中似乎没有更高的意义、价值和理想。失落了「意义、价值和理想」,内心就缺少喜乐,社会便欠缺关怀,也不再有理想的憧憬。毕竟有爱、有人性、有尊严的生活环境,才能显示人的意义,价值与理想。

 

  然而展望未来,社会将更多元,人际关系也更形复杂,新的价值体系也会一再变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下一代走出迷失,不再迷惑?而能开展成功的人生,活得悦乐自在。只有回归教育的本质—推动「生命教育」,以营造出具有「情味」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充实「生活」,体验「人生」与创造「生命」并兼具民胞物与情怀的「伦理人」,才是我们最大的期盼。

 

贰、生命教育的意涵

 

  「你之所以为你是好的,我之所以为我是好的;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不能比较」,这是生命的真理。也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的价值与意义,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所以他是尊贵的,他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发展,去探索属於自己生命的特色,并且将自己的生命力不断的翻越提升,因此,生命教育在於统整过去分散在各课程中有关生命的内涵,透过教学、省思与体验,使学生学会包容、接纳、欣赏别人,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换言之,推动生命教育的目的,主要在协助达到下列目标:

 

一、辅导学生能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进而实现自

  我。

 

二、增进学生人际沟通技巧,加强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接触大自然,体验多元生命型态。

 

四、协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

  关怀。

 

  生命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对生命做深层的碰触,就该让学生深刻体悟: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各种关系。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体悟物我关系,才能衍生出「生命的智慧」,因此,生命教育内涵有五:

 

一、人与自己的教育-

 

  教导学生不仅要认识自我,找出真我,也要发展潜能,去实现自我,以活出亮丽生命的色彩。

 

二、人与人的教育-

 

  教导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尤其明白群己关系及公共道德的重要,重视次级文化存在,进而关怀弱势族群,以创造人际间和谐的互动。

 

 

三、人与环境的教育-

 

  教导学生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价值的冲突,建立社区总体营造的意识,珍惜生存的环境,实践保护地球守则,以关怀社会、国家、宇宙的生命。

 

四、人与自然的教育-

 

  教导学生民胞物与的胸怀,去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生命的节奏和规律性,使人类有机会去亲近生命、关怀生命,以维持一个永续、平衡的自然生态。

 

五、人与宇宙的教育-

 

  引导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订定自己的终极关怀,以宏观的视野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国家、世界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建立地球村的观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以上五种向度的生命教育内涵,汇集成全人形象,既完整又周全,同时显示了开展的动力与安顿的条件,是一种全人教育的培养,一种生活教育的实践一种伦理教育的涵濡。

 

参、生命教育之本质

 

  生命的本质包括生理、心理、精神与灵性四个层面。所以生命教育理应包括生命的现象与生命的境界。生命的现象是指人生的实然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与分析;而生命的境界即指人生的应然面,得从哲学的理念思考、感悟。因此,生命教育的本质即可从这两个面向来探讨:

 

一、生命教育就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教育

 

  生命教育包括生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发展教育。就皮亚杰、布鲁纳的发展理论而言,在不断连续且动态的生命过程中,自我发展常遵循可预知的模式,循序渐进发展,而且每个各阶段皆有其发展任务。因此,生命教育涵盖了对人生发展的导引,经由自我发展阶段较易掌握生命教育实施之重点,藉此完成生命中的价值意义。

 

二、生命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向来是教育的核心。实用主义杜威以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教育即生活。生长、发展和生活都是连续的历程,而教育即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以现在的生活为内容,以未来的生活为发展的方向,而继续生长的漫长历程。

 

  所以生活教育重视自我生活的照料、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活调适、人际互动、社会能力以及道德、责任、良心、尊重等情意的培养,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足见,生命教育是一种实验取向的课程,藉著从活动中加深旧的或创造新经验的体验,进而获得统整的生活哲学,以扩展生命的视框。

 

三、生命教育就是一种人文教育

 

  无论从古希腊哲学家所主张的「人为万物的尺度」,或是存在主义,人文主义所注重「人本身的主体性」及标榜人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基本前提必须以「人」为中心。

 

  这种强调如何使个人明了到人的地位,人的自由、人的自主、人的尊严、彰显人的价值、理想,关照到人全面发展的人文思想,即是一种生命教育,它代表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观,一种人格修养。

 

四、生命教育就是一种生死教育

 

  人的基本需求是什麼?从马斯洛(Maslow)的需求金字塔可以把人分为五种层次,最低层次的人只求「活下去」的生理上的满足,第二层次的人多了安全的需求,第三层次的人还追求爱与归属感,第四层次的人再追求尊重,而最高层次的人需求的是自我实现。

 

  生命教育即在「善导」这基本需求在「现实环境」中走向「自我实现」,才能使性向充分发展,创造成就,使生命自然满溢生命的热爱与关怀。然人生不只是一个阶段,而是一个全面性的完成。

 

  当生命到一定的程度,都会面临命限的问题,因此,在养成了人生的态度与专业之後,就要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终极的关怀面。透过对生死的观想来寻求生命的意义与终极的安顿,才能在具体生命中活出智慧来。

 

  诚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所言:「人是一种向死的存在。」人本质上即是一不断朝向「死」的「生」,因此,生死的意义是互相发明的。了解生才能关照死、了解死才能参透生。所以说生命教育也就是一种生死教育。

 

五、生命教育就是一种终身教育

 

  人的一生,从初生到老死,依世俗的眼光来说,只有一次。因此,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每个过程,都是需要学习。知识的学习是如此,为人处事的学习也是如此,面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更是需要学习。

 

 

 

 

 

3    推展生命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

     

  因此在「生活即教育」、「人生即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每个人必须把握更多学习的资源,才能有更丰富的内涵来判断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换言之,即是先自觉有终身学习的需要,然後让终身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态度的导向。

 

肆、当前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之省思

 

  生命中重要的应该是「生活」而非「成绩」。然而在虽是多元入学管道,仍是智育挂帅的前导下,其他四育在夹缝中苟延残喘地发展。

 

  位於首要的德育更受到社会复杂价值取向的冲击,形成了多重标准,以致学校教育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拉锯,终而使与人最生活化,最密切的生命教育沦为枝节末流,不受重视。充其量,仅零散安排於生活与伦理、健康教育、生物、公民与道德或公民课程中,或在训导活动,辅导活动中穿插点缀进行。

 

究其原因,不外:

 

一、欠缺有计划的推动,难以取得师生的共识,建立

  系统的知识。

 

二、缺乏生命教育情境布置,丧失潜移默化的机会。

  教育方式照本宣科,沦为说教,使学生思想空间

  受到束缚,难收情意陶冶之效。

 

三、缺少体验活动的安排,教学活动重视零碎知识的

  传授,难以培养学生实践的意志力及反省力。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与生活教育脱节,未能融入日常

  生活中成为生活习惯,学生难以自动实践。因

  此,即使上了几年的生活与伦理、公民与道德的

  课,依旧无法了解自我,认清人生的价值。所以

  必须透过生命教育的教学与体验活动,使学生真

  正了解生命的意义,化为终生受用的生活教育。

 

伍、推展生命教育之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落实到学生整体生活中,使其力行

  实践,养成习惯,提升实施之成效。

 

二、整体化原则:重视校内外生活习惯的培养,并兼

  顾正式课程的实施及潜在课程的影响。

 

三、适性化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编制教材,设

  计活动,并实施体验课程。

 

四、多元化原则:生命教育之实施,应订定具体可行

  之实施计画,列入学校行事历,透过亲、师、生

  多元参与,作长期性、渐进性、全面性及创新性

  的持续发展。

 

五、统整性原则:统整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以营造

  适切的学习环境。 

 

陆、推展生命教育之教育策略

 

一、教育行政方面:

 

  透过相关法令,成立专责机构或研究单位。邀集学者专家学术研讨、发行生命教育专刊、编辑学生及教师手册、培训师资、编列经费预算推展及鼓励研究等支援,有助於生命教育之推展。

 

二、教育资源方面:

 

  生命教育是生活化与终身化的历程,而非孤立仅学生学习之课题。因此,必须先沟通观念,使亲、师、生建立共识,共同参与,相互分享,共同体验,并整合社区教学资源,提供相关机构,学术单位及专家学者之各种资讯及谘询服务或与志工,公益事业团体等之结合,极力发展教学支援系统,以助生命教育知能及教学成效之提升。

 

三、教育计画方面:

 

  前言所述,生命教育既是全人教育,其教育范围则广泛而多样。因此,学校之各项教育计画,例如:生活教育、情绪教育、反毒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环保教育、伦理教育、生涯辅导等,皆与生命教育的内涵有相当部分的重叠性。

 

  应予统整并重视其间之关联性,以避免不必要的内容重复,造成学校行政之负担,教师教学之压力及学生学习之乏味。

 

四、教学活动方面:

 

  生命教育不是一项教育运动,不是一句教育口号,而是一种生活课程。所以生命教育应该落实在每一刻的教学活动或生活辅导之间,从「做」中学习,从「体验」中学习,让生命的本质潜移默化於学生心底。以学校教育而言,指导学生,落实做好打扫工作,倒垃圾、资源回收,干部责任等生活中的「鄙事」,使其习惯成自然地实践,就是正视生命的第一步。

 

  另外,拜访孤儿院、育幼院、关怀养护中心,都是可行的生命教育活动。同时,可利用各项集会活动,例如:办理成年礼,感恩活动等,加强沟通生命教育理念,并透过社团活动、辅导活动方式,加强学生能关怀并尊重团体,发展群己和谐之关系。使学生思考自己生命向度,达到知、情、意、行的教学目标。

 

           

     

4推展生命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

 

 

五、课程设计方面:

 

  生命教育的教学实施并非是一固定的课程或科目,而是随机的,科际整合的,因此课程设计上宜重视各科的统整性及与生活之间关联性。

 

  例如:可以人的生存问题作为开端,提出有关人的生存意义为何?人的生存条件为何?人的生存方式为何?人的生存应如何与自然求得一调和?......亦可以人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列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人与经济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科学的关系;人与政治的关系;人与人之关系的关系问题为枢纽,将该等问题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课程。

 

  其次,把握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每一个机缘,适当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而实施随机教学,从直接的实例及经验中,引导学生生活学习,也间接陶冶情意发展。因此,生命教育在课程结构上的安排,可说是伦理与体验并重,从伦理中使学生了解到生命的诞生、意义、价值,从体验中使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积极的关怀,藉由对这两者的认知,使学生对生命教育产生正确的认知与态度。

 

教材选择方面:

 

  生命教育应掌握「随机教学」的契机,因此,最佳的教材就是充满在我们四周的人、事、时、地、物之中。只要我们秉持取材以生活经验为中心,配合学生之身心发展为原则,必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时事」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报纸」就是永不落伍的教材,这些俯拾即得的材料都可作为生命教育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资料,再如:环保、生态保育、尊重智慧财产权、拒抽二手烟及消费者权利义务等生活的议题都是生命教育最佳的素材。

 

  即便是一部动人的影片,一篇感人的文章,一个故事,一首诗只要能使学生感受、感动,都是取材的对象,端视教师如何运用其对生活的敏感度去捕捉、活化这些教材。

 

  目前台中晓明女中已编制出六年一贯的生命教育教材,可供参用。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国内除教会学校之外,尚属悬缺课程之宗教课程,是否可考虑在生命教育裏适切地融入一些宗教教材。因为宗教裏所阐述对生命的智慧,将更有益於学生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总之,生命教育不只是从教科书做起,因为爱惜生命,关怀生命,尊重生命就在日常的生活的一举一动之间,换言之,有了良好的生命教育教材之後,最重要的就是付诸行动的实践。

 

一、教法运用方面:

 

  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动,活泼与有趣,所以在教法上就必须先建立一个基本理念:用尊重新一代的感觉来引导。从他们的年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他们的想法及成长背景,抛开「我们以前」的思考,走向「他们现在」的感觉。有此认识,在实施生命教育时,才会使其有感觉,进而感受、感动,教材内容才能深入他们的生命中,去内化他们的心灵。

 

  因此,教法的运用上,可视学习内容性质与对象之不同,采弹性多元的方式进行,才可生动活泼。藉著各种游戏、体验活动、价值澄清、角色扮演、会心团体、参观、小组讨论、座谈会、辩论等不同方式交互应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也可利用各种媒体,例如:电影、电视、幻灯、电脑、报纸、杂志等来实施,而不必将教学活动只局限於教室内、校园中以及教科书等范围。

 

二、教师角色方面:

 

  教师应具有正向的人生观,和正确的生死观;更应是一位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及关怀生命的典范。他能本著赤子之心,愿意分享自己对生命的体会与情感,才能适当地导引学生,认清自己真实的存在。换言之,教师本身在心理、人格方面要有生命的内涵,才能散发感动与人格的穿透力,作为学生最佳、最直接的楷模。

 

  因此,教师从事生命教育时,除了透过教学研究会、读书会、讨论会等之成长团体中获得资讯,开发教材、充实内涵之外,更须有一份热忱,随时把握教学机会,敏於观察,勤於蒐集资料,并自行编制最适切的教材及教学活动,以科际整合的方式,协同合作的教学,提供学生一连贯且适切的生命教育。

 

 

 

 

 

 

 

5推展生命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

 

 

三、教育环境方面:

 

  生命教育为学生建立「全人教育」的学习环境,并藉体验活动,环境教育及潜在课程等教育环境,来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了解,及丰富生命的内涵。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接纳、尊重、温暖与关怀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有温馨、有人性,学生才有生长与成长的可能。

 

  其次,建构有人性化的校园,改善或充实学校的硬体设备,例如改善厕所、饮水设备、教室灯光、课桌椅及校园美化绿化等,让学生有舒适的学习环境,满足其基本的需求。

 

  同时,以生活经验为中心,将学校布置成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教学活动区,包括:逃生区、防震区、交通区、急救区、环保区、健康区、生命区…等,让学生在情境的安排中,培养能尊重生命,爱惜环境的精神与态度。

 

 此外,为因应学习的需要,应积极建构电脑网际网路与校园电脑网路,以鼓励师生多元学习,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并透过生命教育全球资讯网(http://life. ascc.net),查询国内外研究成果,提供教材,互通讯息,解决问题等服务,使全民都能参与生命教育的推展。

 

  同时,为扩展生命教育的普及面,教育环境不能再局限於校园内,应结合社区、家庭、工作场所、企业机构、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各种学习资源,以建立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生命教育真正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柒、结语

 

  在成长的受教过程中,教育强调学生不但要学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但由於教育过程中过於讲究效益,功利与工具性的目的,教育似乎只为提供有用的知识,在教人学习做事,而相对地漠视了人之所以为人及如何做人的道理,因而多数人在面对生命议题时,不知所措,局促不安,其面对生命的能力更是令人存疑。 

 

  於是回归教育本质—人所以为人的「生命教育」受到正视,颇有成为显学的气势。事实上,生命教育并非新兴的知识,而是统整过去分散在各课程中有关生命的内涵与生命的智慧,透过教学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有能力去规画自己,实践生命,开展真、善、美的人生。 

 

  因此,只要有心,用心地规画,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全体师生能共同参与,相互分享,共同体验,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将能成就其意义与价值,否则仅以政策宣导执行,流於口号、运动,很快地又将成了镜花水月的「教育大事纪」。

 

  而以生命教育为职志的教师,须有「舍我其谁」的担当与使命,在「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前提下,绝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而能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感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进而创造有意义的生命,并藉由万物生命的美妙与可亲性以激发内在的感觉和感动,而内化为心灵的软体。

 

  如此人人都以「爱」来写生命的历史,将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走进人生的新领域,新境界,而获得新的接触,新的感悟,新的惊喜,这才是推动生命教育最大的感动。 

~本文作者为建国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