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天长地久应子: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_ _职教动态_江苏省睢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27:37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来源:dzb | 作者:dzb~w | 日期:2010年1月26日 | 浏览372 次] 字体:[大 中 小]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20091213)

同志们: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是在全国中职学校和中小学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背景下举办的,目的是促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不断增强改革创新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准各人才和思想基础。这个培训班不是一个简单的培训班,而是一个研讨班,是一个五位一体研讨培训过程的研讨班,一是提高校长能力的过程,二是研究制度政策措施的过程,三是研究重大科研课题的过程,四是教育部征求意见的过程,五是校长与教育部共同寻求落实工作载体的过程。通过互动的形式,来查找我们的工作与国家需要和人民期盼之间的差距,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提出的体制机制创新上的要求。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教育方面突出强调了两个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优先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问题,要求2010年扩大内需的资金,主要用于改善民生。教育是改善民生的第一个环节,要加大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有效配置。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把教育作为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历史上大概是第一次。过去讲推进改革,主要是讲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物价管理体制改革,都是在讲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的根本措施,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中讲到了教育,意味着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改革,不改革就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举办中职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的原因所在。下面,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就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谈几点意见。

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1.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根据国务院要求,教育部做出了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决策。2005年、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扩招100万,2007年再次扩招50万,2008年招生超过810万,在校生达到2087万,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达到4951,在校生职普比也达到了46:54。据初步统计,2009年中职招生将超过860万,在校生将达到2200万,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例也会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占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意味着所有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们都可以走进职业学校的大门,标志着国家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能J跬入才的能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2.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2002年全国职教会之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确立。国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在办学中职业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办学路子,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办学的特色越来越鲜明。2007年,教育部遴选107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3.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2005年全国职教会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截至2009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84亿元,重点建设了1270个实训基地(含高职)、2158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累计培训专业骨干教师约13万人,资助近3600所学校聘请兼职教师1.2万人,开发了80个重点专业的师资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各地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不断扩大。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在天津、四川、河南、广西和三峡库区设立了5个省部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政策先行先试,对于一些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也带动了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5.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2006年,中央财政先期安排8亿元启动了这项工作。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到2009年底,各级财政共安排资助经费近600亿元,中等职业学校90%的学生每年都可以得到1500元的财政资助。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6.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国家启动实施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工程,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得到了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一个孩子上职校,学知识学技能,顺利实现了就业,就可以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致富,这方面有许多鲜活的例子。职业教育在改善民生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总的来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具各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具各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二是具各了承接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三是具各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把职业教育放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要把职业教育放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要把职业教育放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实际情况来看,与这些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具体的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发达国家同类教育水平相比,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学校的办学条件还相当薄弱。第二,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理顺,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第四,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强化。第五,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第六,与企业需要和岗位技术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第七,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第八,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九,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第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还不完善。十一,校长改革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亟待提升。十二,学校的基础管理制度和办学规范还不健全。十三,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十四,学生成长的立交桥还不畅通。这些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国家层次上的,也有学校管理层次上的。教育部需要加强战略谋划,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制度规范,切实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研究我们面临的宏观形势,以及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为实现国家战略服务,如何为国计民生服务。这个过程中,一要着眼全局,二要思考宏观,三要立足教育,四要研究举措,五要探求载体,六要务求实效。

1.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30年来GDP年均递增9%,其中,后年平均是两位数的增幅,经济总量、进出口总额都跃至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各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个成就为全世界所瞩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GDP不到100美元,现在超过3000美元,今年将接近4000美元,这个过程很多国家用了几百年时间,我国只用30多年就完成了。在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我们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第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第三是统筹城乡,从二元结构到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这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不断深入,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来推动1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使这种高投入、高增长、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有些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环境代价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型转变;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比如河流流域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城市污水处理、重金属污染治理等,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优化经济结构的新形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由工业化初期的轻纺工业为主,转向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国家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形态为劳动密集型加技术密集型。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必然是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产业比重增加,三产业比重加大。在现代化国家,三产业一般占整个GDP的50%左右。目前美国是70%,印度是50%,我国还不到40%。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也是新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4.实现产业振兴和调整升级的新形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重点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国家陆续出台了物流、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纺织工业、有色金属、装各制造业、轻工业、石化、船舶工业、文化等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产业振兴,一是结构调整,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二是品质升级,从低端产品为主向高端产品为主转变。随着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这些产业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调整升级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5.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形势。根据温家宝总理指出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和方向,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新能源,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材料,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生命科学,10年实现优良品种的显著改善;生物医药,力争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信息网络,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空间海洋开发,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地址勘探,提高资源勘探开采水平和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使我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提高全球竞争力。

6.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新形势。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后,我国城镇化步伐将明显加快。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45%,据预测,还将以年均近1%的速度持续增长,大量农村劳动力将持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集中。在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30年的新时期,需要清醒地认识转移人田的新特点,第一,他们是新生代农民,多数是80后、90后;第二,他们有文化,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第三,他们要求有新技能,要求成为城市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田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7.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包括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服务业、对农业的综合服务等。发展现代农业,要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运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各的水平。以食品加工项目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加工集群,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

8。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一是通过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比如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等,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能力和需求。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了新的消费需求,如现代家政、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体育、保健、瑜伽、休闲1钢琴陪练等。人社部通过调查,研究新的市场需求9不断公布新的职业岗位,如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芳香保健师、宠物医师1礼仪主持人、室内环境治理员、计算机乐谱制作师、网络课件制作师、体育经纪人等。这些新职业的出现,反映的就是消费升级。

9.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要首先现代化,围绕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教学手段要现代化,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教学模式要现代化,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教室革命;教材要现代化,内容要和企业需要对接,形式上要信息化、立体化。

10.大力改善民生的新形势。改善民生是本届政府的重要执政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

三、国家和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盼

职业教育是创造生产力,是提升生产力,是服务产业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夯实我们执政基础的有力保障。职业教育肩负着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是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二是肩负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过程中为三农服务的历史使命;三是肩负着承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解决功能性文盲的历史使命;四是肩负着服务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一定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服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产业调整升级,服务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服务国家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服务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定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寄予厚望。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公平、维护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2003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必须把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来落实,要积极开展以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的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2007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党申央国务院为什么如此重视职业教育?综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轨迹,一个鲜明的教育经济规律是:工业化初期,教育需求首先是普及义务教育;工业化中期,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是重化工业太发展的时期,教育需求主要是职业教育;工业化后期,教育需求主要是高等教育。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个阶段的人才需求主要依靠职业教育来供给。近年来,中央领导对职业教育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努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要求我们加强战略谋划,从问题入手,确立目标,拿出规划,完善制度,分类指导,抓紧落实。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二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在这一进程中,没有技术不行,没有人才更不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没有职业教育是无法实现的。

3.产业振兴和调整升级,迫切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实施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然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新的就业方向,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格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做到专业对接岗位、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产业需要的,地方发展用得上的。我国一些地区先后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表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工人的技能没有及时更新,适应不了新产业的要求,这也暴露出了职业教育在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以辽宁为例,作为我国成套设各生产的传统重要基地,过去由于劳动者素质等因素制约,只能生产低端产品,同样的产品,价格要比发达国家生产的低80%、90%,通过太力发展职业教育,劳动者技能素质普遍提高,涌现了一大批技能精湛的产业工人,现在可以制造全世界最好的鼓风机等一批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我们国家不缺乏高端设计人才,急需的是高端制造业生产线上的技能型人才。一些新产品设计出来后,做不出来、做不好。同样的材料,我们生产的产品和德国、日本的在质量上有很大差距。另外,近些年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越来越普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设各安装使用之后,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维修,出了故障后长期无法使用。这些都说明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很大、责任很大。

4.企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工艺水平落后、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用人要求也随之提高。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否则,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失业者。前些天我到广州调研,某集团的董事长说到,原来聘用农民工生产一个水杯卖一百多块钱,现在是中职学生在生产线上顶岗实习,他们有知识、有技能,不仅能生产,还可以进行技术革新,促进了产品升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现在一个水杯能卖到297块钱,平均一个水杯多卖了120块钱,利润翻了一番还多。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职业教育的作用。

5.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做大做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涉农专业。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经营管理水平,传统的农民和农村管理人员是不能适应的。农业现代化必然催生许多新兴产业,这就需要有人才,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村管理人才。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只有21个,要适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丰富涉农专业的内涵,扩大涉农专业的服务面,推出新的涉农专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职业教育。在这方面,要有新的理念,要有战略谋划,要有引领措施。

6.加快城镇化进程,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城镇化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吓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进程中,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镇、走向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居住地和身份的变化,而是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转变。只有带着技能转移,他们才能真正在城里站稳脚跟。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是出了校门就进城、进工厂,没有从事过、大部分也没有土地空间从事农业生产。我们必须要通过职业教育,提高他们在城市生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和城市生活常识:顺利成为新市民、新产业工人。

7.改善民生维护稳定,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做出新的更多的贡献。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的就业形势一直十分严峻。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造成了更大的冲击。今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江苏职业教育工作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不发生大的波动,二是保证群众就业而不造成大批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靠发展,也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就业支持政策。职业教育不仅满足了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农村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脱贫致富,提升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教育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维护稳定方面的重要使命。

8。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提高管理水平。12月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由财政给予补助。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这次国务院出台免费政策,意义不仅仅是免费,它对于深化解决三农问题,解决贫困代际转移,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解决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问题,提升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个人竞争力,实现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都具有深远意义。免费政策的实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但也有担心和忧虑。好评的是,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之后,国家又推出免学费政策,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孩子的上学问题,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为国家而喝彩;担心的是,教育部门能不能做好、学校能不能管好;忧虑的是,职业教育免费了,教育质量能不能提高。所以,中职免费政策,给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很多课题。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加强管理和督导,切实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使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受益。

9.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巩固和继续扩大规模。十七大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木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又一个跨越。2008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是74%。按照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来完成。因此,教育部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发展规模要保持大体相当,并要努力使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更大一些。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需要,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期盼。职业教育应当而且必须做出新的贡献。

四、加快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更新的理念,更有力的举措,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今后一个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要完成全面提高质量服务国家民生两大历史任务,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是: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要通过继续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合理布局、东西合作,实现规模的巩固和扩大;通过人才需求预测、学校和专业布局的优化,实现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基础制度建设,实现科学管理;通过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基础能力建设,实现质量的提高。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有特色职业学校,要在办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办好学校?这两个关键问题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模式机制改革创新,在提高质量上下大功夫。

第一,改革四个模式一是改革职业学校办学模式,要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二是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切实落实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环境。要用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等。三是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四是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第二,创新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或实操教室)。二是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建设。三是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四是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技能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五是创新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评聘机制和考核标准,研究制定聘用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六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建设,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第三,创新工作新机制。一是要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为理顺体制关系的载体,建立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新体制;二是要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新机制;三是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载体,建立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新机制;四是以加强重大课题科研为载体,建立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五是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

第四,努力取得三项成果。一是使学生具各两种能力,即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二是使学生获得两个证书,即学历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是使学校做出两大贡献,即为国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为改善民生做出贡献。

五、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举措

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制度。随着近些年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从宏观管理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从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职业教育的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要以修订《职业教育法》和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建设。要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和评估标准,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推进学校设置、招生、学籍、教学、教师、资助、免费、就业、评估、财务和资产等各个环节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明年是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年,要集中力量解决制度方面的问题,包括国家层面的制度和国家指导下的学校制度。

2.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逐年提高各级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提高预算内职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一是增加各级财政职教专项经费。二是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和维修以及设各配置标准。三是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并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方式拓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四是推动省市两级政府优化各类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和社会投入效益。五是政策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职业教育和捐资助学。六是从法律上界定和强化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举办职业教育责任和义务。

3.认真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中职免费政策的实施,表明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职业学校学生的亲切关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籍的管理,坚决避免出现滞留、截留、冒领的现象,确保免费政策的顺利实施。

4.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对于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明年,教育部门要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继续投入1万亿资金和发行2000亿国债的时机,及早设计好相关项目,继续争取各级财政对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努力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观。

5.启动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将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在全国遴选1000所办学规模大、办学质量高、企业满意度高、信息化能力强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重点建设,支持学校在办学条件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和示范。教育部正在制订示范校建设标准和评估方案,近期将开始遴选工作。

6。统筹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立健全遍布城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强化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功能。进一步扩大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规模。我们要从国家人口战略转移、城乡均衡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合作办学的重要性,通过这项工作解决国家科学发展的问题,解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解决国家教育资源公平享受的问题。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保障激励机制?在安排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时,要向合作办学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倾斜。

7。做大做强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太力发展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今后一个时期,一是继续完善和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免费政策。二是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三是继续加强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强化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农民工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大做强涉农专业是明年的工作重点。教育部将召开做大做强涉农专业、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作会议,并会同农业部做好涉农专业的建设工作。

8.推动职业教育园区化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目前,天津、辽宁、内蒙、云南等14个省市已经实施了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计划,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初见成效。今后,教育部将制订相关政策,加强对职教园区建设工作的指导。

9。用现代理念改革专业设置。教育部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已经征求了几次意见。新目录列出了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工种、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继续学习专业举例五大系列。这些调整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问题,解决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的问题,解决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问题,解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问题,解决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问题。新的专业目录即将下发,各地和学校要做好专业调整的准各工作。新专业目录是开放式、指导性的,各地和学校可以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需要进行调整。

10。加快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要进一步加大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力度,一是建立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二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三是加强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四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中等职业学校要尽快成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应用协调机构,加快这项工作的推进。

11.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和教材建设。加强职业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完善国家、省、市、学校四级职教科研机构,推动职业教育科研与行政决策、学校办学、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要根据新的专业目录,启动新的规划教材编写工作。12.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在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十二五期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工程方案的制订工作。研究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培养、评价、待遇等政策。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推动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待遇和职业吸引力。加大对职教师资基地的投入力度,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的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I3。全面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要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和考核等制度。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大面积开展校长上岗培训、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加快提高校长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造就一批职业教育教育家。

14.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职业教育不能是终结教育,要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要了解人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人民群众继续学习的愿望很迫切,应建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立交桥。目前,这个立交桥是有的,但是还不够宽、不够通畅,要进一步拓宽渠道,提高中职对口升高职的比例。

15。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民办职业学校具有办学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但同时存在办学不够规范、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以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管理和指导,积极探索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的办法,切实增强党在民办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引导民办职业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加强学校管理,提高育人质量。  

16.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制约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管理体制不顺,职责分散。这种状况增加行政成本,不利于政令统一,不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不利于立交桥的搭建。最近,全国政协的领导给国务院领导写信,其中提出要进-步调整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施统一管理。国务院领导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通过纲要的制定,解决这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

17。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制订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检查制度,加大对政府和学校的督导力度。加大就业准入和劳动用工执法监察力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企业用人行为。

以上提出的17条举措,我们要在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职业教育分规划中有所体现,并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变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太突破和大跨越。

同志们,职业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职业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我们一定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需,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奋勇拼搏,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