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指为什么叫无名指:一个校长的思考和一所学校的坚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0:34:22
一个校长的思考和一所学校的坚持 (转) 2009-8-31 20:13:55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如何避免核辐射  2011年各省高考信息  汇集中国最好的大学和专业

 这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特转贴给更多的人阅读。

 

中国教育先锋网  仓定荣 艾丹青

    诗人但丁有句话很经典:“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在教育人心中,教育的核心价值永远是德行第一,学识第二。正所谓“有才无德乃小人,有德无才是庸人,有德有才方为圣人”。这也是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对德与才的辩证认识。

    学校校长陈竹根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这些他自己经历和亲耳听到的事,读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汗颜,也可能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从中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这所和共和国同龄的学校,把“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这个准则,恪守了六十年。你也能读出,平日里校园热闹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实践。

    故事篇

    海外游学的经历折射教育观,让校长深深反思

    保俶塔实验学校和德国科堡中学是友好学校。每年两校都会有师生互访。2005年陈竹根带队去德国,三件事让他终生铭记。从这三件事里,你可以看到中德两国学生的不同,也可以看到德国人的教育观。而对外交流过程中,听到国人讲述有关道德品行的故事,陈竹根也在深深反思学校德育的一个个问号。

    吃饭时的习惯

    中德学生一起搞活动,一起吃饭。德国学校一般没有食堂,也不需要食堂。学生下午一点左右放学,去社区活动,每人11点左右吃点自带的点心,类似于中国的课间餐,在一个规定的大厅用餐。陈校长和老师们的感觉是,他们的学生吃饭,纪律、卫生、秩序都非常好,没有一点喧哗。

    吃完后,德国学生主动把桌椅放回原处。再看他们坐过的地方,一点纸屑没有。但我们的学生就不同了,吃好了就完事了。德国学生搬桌时,他们站在一旁,成了旁观者。

    没有尊卑烙印

    在德国,从家庭到工厂、街头,你都能看到对劳动的尊重。开冲床锯木头的工人看见参观的中国人,阳光地打招呼。在这里,技术工人和白领收入差距并不大,工厂也有咖啡吧、酒吧、读书吧,工人们也经常去看书。

    陈竹根立即想到了国内。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当官比当老板风光,当老板比当工人、农民风光。“社会的价值取向,正在把教育逼入窒息的空间。”当街指着清洁工人教训孩子,“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像他一样扫大街”。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别人的教育,会有效吗?

    步行锻炼品行

    德国的学校教育,很重视学生意志品德培养。

    有一天,保俶塔实验学校师生跟随德国学生一起去农村、工厂、社区参观。汽车走到一个山坡时,全体学生下车。当时,大家都以为目的地到了,但实际上离参观地还有近一个小时路程。德国学校让孩子走路锻炼,这也是此次活动的内容。走路中,中国学生明显比德国学生吃力。

    受到这件事的启发,2006年开始,保俶塔实验学校的春秋游社会实践,全改为徒步行走。

    两位长者的遗憾

    陈竹根曾经听到美籍华裔市长黄锦波讲了一句话:“有教养比拿文凭更重要。”

    一个例子是,在美国凌晨两三点,马路两边漆黑一片,马路上的红绿灯一带,没有警察也没有摄像头,但是超过90%的美国民众都会自觉停车等红灯。这是什么?这就是修养。

    黄锦波还讲了一个故事。他有个朋友从中国携巨资到美国投资宾馆,宾馆开张后需要客源,但这位老板宁愿用专机从韩国和日本接送客人,也不愿做中国人的生意。原来,韩国、日本客人离开后,宾馆1名员工1个小时内能收拾好6个房间,而中国客人离开后,2名员工1小时只能收拾好3个房间,并且客房的牙刷、毛巾等也被“洗劫一空”。

     “钱买不到庄重,钱不代表文明。”黄锦波说。

    2002年陈竹根随浙江省教育厅去台湾地区访问,结识了台湾台南浙江同乡联谊会老会长徐先生。徐先生原籍是嘉兴,很热心两岸交流,经常往返于海峡两岸。从嘉兴往返杭州的火车,是他常用的交通工具。2005年春天,他与老伴坐上火车。上车后,没有一位年轻人让座。途经一站时,又上来了两位老人,其中一位好像病得很重,站着都很困难。但一直在座位上打扑克的四个年轻人,就像没看到一样专心打牌。徐老按捺不住伤心和气愤,在车厢里大声斥责:“你们还有一点爱心和良知吗,难道能这样冷漠吗?”这时,几个年轻人才不太情愿地让了座。

    实践篇

    四大类校本课程没写“德育”两个字,但很实用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判断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多少提升?我们所关注的青少年爱心孝心与诚信、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现状是否让人担忧?德育工作面临着更新更难的困惑。

    学校的功能是让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不断健全,让每个孩子从不懂到懂,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会到会,从不爱到爱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天职,“传道”是第一位。但很多家长盼望的却是“考了多少分”,这样的人才价值观偏离了学校育人的功能。

    正因为如此,保俶塔实验学校从挖掘历史入手,从校本课程开发、到情感教育体验再到评价指标改革,给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

    特色——把校史当作精神食粮

    保俶塔实验学校的前身是浙江省儿童保育院。成立于1949年9月的保育院,建校时180多名学生有的是烈士后代,有的来自延安保育院。一大批共和国功臣,如谭震林、姬鹏飞、汪道函、张劲夫、邓子恢、何克希、谭启龙等前辈的子女,都在该校就读。

    学校还有很多“第一”:共和国在浙江建的第一所学校,浙江“第一个少年先锋队”诞生地,“第一块红领巾”在该校学生中挂上,“一江山岛”解放后第一颗树种由该校捐赠,第一支小学生篮球队在该校成立……

    六十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也十分重视自身的丰厚积淀和文化承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光荣历史的挖掘,用“红色记忆”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热情。

    校园里的“历史碑”、“核桃树的故事”、“笃志、博学、多思、豁达”碑石、校史室,以及《校训读本》、《走近雕塑园——与名人对话》、《红色记忆》等读本,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教材。每年,学校还邀请保育院时期老同志来校座谈,举办与校史有关的围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责任心教育等内容的读书与征文活动,学生们特别喜欢参与。以校史为荣、以校史为傲,光荣的校史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精神食粮。

    载体——“三整合、四大类”校本课程

    “在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保俶塔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基于思想道德建设设想开发:围绕“未来人”的素质要求,学校按照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与学生社团活动相整合,与学科辅导活动相整合的“三整合”思想,确立了“科学类、社会实践类、体艺类、语言与人文文化类”四大类核心课程。

    与此同时,老师们惊喜地看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铜管乐团、合唱团、机器人队、三模队、头脑OM、少年邮局、“四小”(小记者、小导游、环保小卫士、西湖小卫士)活动队、小交警队、动漫社团、陶艺社团、快乐音乐社团、田径及球类为主体的多个运动队等30多个社团,已经成为学校的重要课程,成为学生品性培养的重要一课。

    综合实践与团队活动是我们排入课表的必修课程。每周二到周五下午,各一小时社团活动,每周一节班团队活动,每月一次的专题活动,都列入学校的课表之中,所有活动均做到“有规模、有场地、有教师、有教材、有计划、有考核”。

    评价——更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

    注重课堂教学的思想道德渗透效能。新课程理念也为学校德育带来更多帮助。学校在做课堂教学评价办法改革中,很重视课程的德育功能,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注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注重学生的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同时,学校十分重视专门的德育课程,关注思想品德课、心理辅导课、班队活动课、健康讲座、思想道德专题讲座等课程,并为这些课程的老师提供多方面的教学材料。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学校也有突破。遵照杭州市的《杭州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办法》,学校结合德育工作具体情况,制定《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在“道德与素养、劳动与技能、实践与探索、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这六大素养中,重点关注学生在校活动时的过程表现,并在推荐保送生、评先评优等工作中极力体现先有“人”,后有“才”的“人才观”。

    实践证明,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激发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什么是荣,什么是辱,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理念篇

    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词先“学会做人”再“学会认识”

    陈竹根

    无法立即改变社会,但可以努力改变一些可以改变的东西。这是我一直倡导的。

    我始终认为,让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让社会有良好的风气,让公共道德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必须持之以恒。

    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庸人,有德有才是圣人”,这是保俶塔实验学校对德与才的认识。

    当前社会,人与人间的关爱缺失,学生公德意识淡薄,把基本社会准则不当一回事,外国人对我们的“红线现象”、“电梯现象”、“喧哗现象”不可理解……“诚信缺失”也成为可怕现象,“诚信”无回报更让学校德育显得没有说服力。

    近几年,保俶塔实验学校根据当前学生教育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了“爱心孝心与诚信、责任感与正义感、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社会在变革,世界在变小,文化在交融,科技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德育也必须符合社会变化的需要,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需要。

     “学会做人”是“学会认识”的前提保证。“先做人后做事”是育人的基本理念,只有坚持“德育为首”,才能落实“教学为中心”这一根本任务,才能体现教育的价值,才能显现学校的办学效益。

    关键词:渐进

    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提升学生的基础道德水平,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思想道德的最基本目标。

    保俶塔实验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从四层面递进:首先抓两个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是常规,是班级考核的基本内容;其次实现六种素养,即:道德与素养、劳动与技能、实践与探索、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并把六种素养的评价,作为学生学业结果的重要指标;最终是为了实现校训要求,让学生成为具有“笃志、博学、多思、豁达”的人格特征,体现当代中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与思想行为,使学生成长为“报效祖国、回报社会、报答父母”的一代新人,履行学校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以人为本

    什么是德育?能让人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价值的一致要求,使个体价值符合社会价值取向。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德育是社会问题,只有联系社会,联系生活才能解决;德育是情感问题,只有有情感的人去做才能有回报;德育是价值观问题,只有方式与目的统一才能有实效。

    “以人为本”是个老话题了,它核心的是体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有情感,人有需求,人有差异,人会变化,人有能动性、有尊严……也就是说,人是要教育工作者去引领他们遵守社会公共规则,服从于社会基本价值需要的一面。

    关键词:课堂与课程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必须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未成年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最终要落实于道德实践。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尽力创造机会和条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引导他们在自觉实践和主动参与中学习道德知识、树立道德理想、强化道德养成、践行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养。学校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寓教学于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