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经典鱼漂:股市底部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48:08
要想成为股市赢家,就必须学会用怎样的视角、心态、分析手段,去认知股市底部特征和政策、资金、人心等客观环境因素。在没有做空机制的中国股市,谁能准确地判断底部就等于抓住了成功的一半。那么,底部有哪些征兆呢?这里筛选了几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由于股市是开放性的,每个大底的识别条件应各有不同。本次大底的识别除了通用的条件外,还应关注因股权分置的突然推出给市场带来估值体系的紊乱,它使原本同一估值的股票,在采用不同的“补偿”方式后股价出现巨大差异,含权预期的不明确直接摧毁了传统估值标准的根基,使基金密集的清一色的高价成长股首先成为替罪羔羊,直接导致这些原来的市场人气中枢轮番下跌。成了引领大盘向下的龙头。
  在整个市场中非试点公司已经无法进行估值的今天,,该类高价成长股的下跌除上述原因外还源于全流通方案导致的股价向净资产靠拢的愿望。绩优股要补跌。不要忽视了高价成长股下跌给市场带来的负面作用。  

   股市历次底部十五大特征 

  1、有较长的下跌时间,在三个月以上。
  2、指数有较大的下跌幅度。 
  3、市场中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均处于高度亏损状态,市场亏损面达70%以上,且亏损幅度较大,散户在30%50%以上,机构在20%以上。
  4、股市的市盈率和平均股价均接近或者低于历史水平。比如:平均每股6元左右的股价和平均25倍左右的市盈率。

  5、两个市场中20元以上的高价股不超过30家,而5元以下的股票比比皆是,且有股票跌破2元,在2元以下。
  6、市场中所有人士均对市场失去信心,对未来也极不看好,股评分析家的言论趋向一致看空后市,看多的人士遭到市场走势及散户严厉的打击和批判。
  7、市场中活跃的投机力量受到严重的打击,且已没有能力或能量再进行投机活动。
  8、每天行情中涨幅达5%以上的股票极少,而跌停的股票很多,涨幅居前的股票价格均较低,在38元之间,且成交量没有有效配合,为超跌反弹的技术性质,股票上涨的持续性很低,投资者对股票上涨的把握能力低。
  9、新股上市即跌破或接近发行价,不论质地好坏,新股均没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价格定位低于平时。
  10、管理层对前期的言论和做法做出澄清和反思,暂时放弃原来的做法和言论,转为支持和对股市有利的言论和做法。
  11、学者、专家人士等对股市的实质性问题和缺陷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剖析、批判及讨论,股市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被揭露和曝光。
  12、真正好的有价值的股票已经不再下跌,转为横盘缩量整理或悄悄地走出上升通道。
  13、市场具备了极具投资价值和上升空间的股票及契机,使市场有了重新活跃的前提条件,此外人们最不看好的和忽视的问题或绩差股,往往在此时启动,成交量开始活跃且得到持续,第一次上升往往是涨停板成为引发行情的导火线。

  14、两市的日成交量在80亿以下,上海的日成交量在40亿左右,指数的技术走势极其恶劣,连破新低,但月线上的长期上升趋势仍得以保持或未完全破坏,股指在月线历史低位上得到支撑。
  15、股市与宏观经济环境背离度大,市场过度反映宏观面,微观方面,上市公司和管理层的内幕不断被曝光,中介机构的勾结黑幕也大白天下,市场的诚信危机十分严重,散户处于无可奈何又十分愤怒之中,散户的态度极其恶劣,行为冲动,偏激,市场出现了不安定危机。
   
股市底部的特征

    1、长期下跌后横盘,稍微有反弹,带来少许希望,又突然破位,大家开始更加悲观恐慌。在营业部里则表现为:人员恐慌,打来电话咨询语无伦次,现场客户极度抱怨。
    2、新股开始持续跌破发行价格,新股上市首日收盘涨幅极低,有的在不久后就跌破发行价格,或开始有股价跌破净资产值的个股出现。
    3、盘面热点板块开始出现。
    4、前期抗跌各股及板块开始补跌
    5、管理层的态度开始逐步转暖,政策面开始出现小许转机。媒体上又开始出现讨论降低交易成本税收等相关话题,但大多数人充耳不闻。
    6、前期看多的机构开始悲观和开始实际作空。多头由前期看多开始悲观看空,一直看多的分析师或在媒体上主流的咨询机构开始悲观看空,对前景开始谨慎对待。
    7、股民散户到大中户均大幅亏损,突然有一天普遍大跌,股民开始加大亏损额;大部分股民已经亏了很长时间和亏了很多,连一些有经验的分析师也开始悲观起来。
    8、大盘在敏感时间窗或日历日习惯大跌,惯性会延续。
    9、大跌后又大跌,关键阻力位及重要心理位破了一个又一个,跌跌不休。前期放量的各股又跌破前期平台,舆论一边倒看空,对宏观面和政策利好变得麻木不仁,熊市思维极其严重。
    10、大盘下跌末期,板块联动脉冲放量及轮换现象加剧,但大盘指数波动区间并不大。
    11、市场一片哀歌,跌势加剧,全部人已经失望并丧失方向感。众望所归,大盘需要一个反转的契机。往往此时政策面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新的举措或各类创新题材。
    12、基金折价现象普遍,尤其是市场主流基金,基金的操作理念受到普遍质疑,主流基金似乎也失去方向感。
    13、市场不利传言增多,大盘由阴跌变急跌,或者有成批的个股或板块集体大幅下搓或集体跌停。
    14、新基金发行受挫,发售开始不顺利、困难,新基金发行宣传由媒体走向细分市场,如走入社区等以前不被看重的发行区域。
    15、指数跌破“政策底”,券商普遍亏损,经营危局,有关券商困难危局的报道不绝于耳,媒体刊登的关于在发展中改革券商的话题逐步增多。  
  
8个形态特征识别底部

    对于实战中看K线形态来测定底部,投资者可主要掌握8个特征,甚至可以像数学公式那样背下来。因为回顾市场多年的历史走势,甚至世界各国不同市场的底部区域,几乎都能证明以下这些规律是中期、长期底部所共有的。因而以此判断,准确率会相当高。 
  1.总成交量持续萎缩或者处于历史地量区域; 
  2.周K线、月K线处于低位区域或者长期上升通道的下轨; 
  3.涨跌幅榜呈橄榄型排列,即最大涨幅3%左右,而最大跌幅也仅3%左右,市场绝大多数品种处于微涨、微跌状态; 
  4.指数越向下偏离年线,底部的可能性越大。一般在远离年线的位置出现横盘抗跌或者V型转向,至少是中级阶段性底部已明确成立; 
  5.虽然时有热点板块活跃,显示有资金运作,但明显缺乏持久效应,更没有阶段性领涨、领跌品种; 
  6.消息面上任何轻微的利空就能迅速刺激大盘走中阴线,这种没有任何实质性做空力量却能轻易引发下跌,表明市场人气已经脆弱到了极限; 
  7.相当多的个股走势凝滞,买卖委托相差悬殊。按买1买2价格挂单100股做测试,成交率很低; 
  8.债市现券普遍出现阶段性脉冲行情,基金经理们开始一致看好国债。 
  当然,把底部的形态特征总结成为简单易懂的规律加以记忆仅仅是第一步,读者还应该学会举一反三,例如,上面所述8条典型特征完全反过来就成为了中期、长期顶部的技术特征。关于这些规律。只要真正了解了顶底的这些变化和走势特点,投资者在实战中吃亏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中国股市历次底部的三大特征 
  
  历史大底特征之一:对利好的麻木

  在下跌时市场之所以总是期盼利好的公布,是因为对未来仍有良好的期望,然而一次次的利好推出之后,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再度下跌,一而再再而三之后投资者对利好已经完全麻木了,对利好的麻木就代表着投资者的绝望——因为没有什么再能让他们对市场产生希望了。一系列利好,市场没有任何反应,你出你的利好,我走我的下跌,即使这些利好对市场有莫大的支持,也同样视而不见。


  历史大底特征之二:对下跌已无感觉

  投资者买卖股票是希望从股价的变动中赚取价差,所以对于价格是相当敏感的。如果是持有股票的投资者,股价下跌了,当然会非常慌张,不知道该继续持有还是应该卖出,或者应该在什么位置卖出比较合适,而持有现金的投资者见到股价下跌,则是在思考应该在下跌到什么价位的时候买入做多赚钱。正因为如此,股价在下跌的过程中才会有缓跌、急跌或者是反弹。无论是利好推出或利空登场,指数却都毫不理会,既不会因利空而加速下跌,也没有因为利好而大幅度反弹,保持匀速下行而不曾改变。因为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市场彻底绝望而选择了离开,而既然要离开了,这时候下跌与否或者跌多跌少已经再不值得关心。

  历史大底特征之三:连续阴跌和成交量持续低迷

  当市场仍有相当部分人对未来心存希望的话,那么指数在下跌的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反弹,而成交量也会因为多空双方的分歧所形成的换手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而当绝大多数人都对市场绝望了,那么该斩仓出局的人大多都已经退出了,剩下的是一些零星的卖出盘,但因为没有什么人愿意买入,所以零星的卖盘也能让个股甚至指数下跌,不过下跌的速度也不会很快,毕竟卖盘有限,所以指数就呈现出连续的阴跌,在量能方面则表现为成交的持续低迷。 

 

股市底部特征之一:QQ群没人说话
底部特征之二:说话的人都胡言乱语
底部特征之三:带有暴力倾向。
底部特征之四:群主失踪
底部特征五: 什么都谈 就是不谈股票
底部征六: 没人看A股,都在看电影
底部特征七: 都在潜水 ,闷了冒泡 

一位新股民的真实故事

1.开户
听说股市多银两,挤出干粮换股粮
听说钱多赚钱多,四十三元买招行
一月跌去三成多,专家说那是震荡
赶紧借债又加仓,果然行情又上涨
从此心里美滋滋,没事常逛招商行
照此金鸡生金蛋,先娶媳妇后买房
2.锁仓
投资学习巴菲特,败者为寇成者王
价值投资放长线,不出不进票锁仓
3.套牢
股狱何止18层,月月30见绿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奥运次贷大小非,09经济仍衰退
何时能把深套解,踏实做人养爹娘
既已苦我何气我,证监主席竟姓丧(尚)
天地不知股民苦,人间正道是沧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绝不会简单重复

 

一、政策转向:银根放松、扩容减速、鼓励入市、利好频出。

二、实体经济:预期悲观,前景暗淡。

三、证券化率:70(80)%以下

四、货币M1触底

五、市场特征

a)  低PE、PB:历史底部PE平均15倍,PB平均1.5--1.8倍。今后重心将下移

b)  熊市成共识,部份股票跌幅高达80%、90%,破发破净比比皆是

c)  市场冷清,散户悲观绝望,人人回避,利空放大,利好麻木,反弹出货

d)  看多者逐渐消失:多头观点一错再错,最后基本消失或改口看空

e)  指数站上30(50)日线,并形成持续热点板块

 

    股市寒冬正是从容播种的好时机,熊市是价值投资者的春天

 

股市的底部特征已现,经济寒冬才来

   衡量股市底部的基本特征已经出现:股价超跌.机构(基金)散户基本亏损.成交地量.经常听到赌咒发誓不碰股票人.各种媒体对股市没有了放卫星的豪言和狂放.

   股市的底部先于经济寒冬提前到来的原因:股市圈钱无度和大小非急行军,造成了股市的提前暴跌.实质就是在股市这个大菜场中,突然来了很多菜,所有菜都要打折卖.

   当股价跌到现在,大部分打了六七折后,市场供需较为平衡时,底部就显现出来.

   此次国内经济寒冬,来至外部----美国次贷引爆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产品需求减少----国内经济逐步受到影响,经济寒冬才来.

   在国内经济逐步走低对股市负面影响加强的同时,国内的救市策略---4万亿投资刺激方案,意在创造需求。这种寅吃卯粮的大跃进式政策,效果不会十分好,短期利多弊少,长期弊多利少。可以相当程度抵消经济下滑对股市的负面影响。

   股价的低价值区域,应该就是上证的1600---2600点之间。

   秋季买白菜,为的就是便宜。 1.市赢率:股票市场永远在超跌和超涨中循环往复,2007 年造就了平均70倍市赢率的超级泡膜,那是因为牛市,现在平均市赢率不到20倍,但仍然没有到底部,真正的底部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会出现10 倍,5倍市赢率的股票,而平均市赢率应该在15倍以下,底部才会真正的到来。

  2.市净率:底部来临的时候,起码有30%的股票跌破每股净资产,70%的股票的市净率在1-1.5倍之间。现在肯定没有,根据我的研究,目前有三只股票跌破了每股净资产,而研究发现,这三个股票各个都是铁公鸡,很多年都不分红,同时业绩也非常的难看。虽然买了股票就等于买了公司,但不挣钱又不分红的公司谁又愿意要呢?如果大家听信报纸上的一面之词,不上当才怪呢!

  3.价格:我记得在2005年底部起动的时候,没有一只100元的股票,同时出现有几毛钱的股票,而现在的茅台还高高在上,就连每股净资产为负的ST股票的价格也在两元以上.这能叫底部吗?

  4.成交量:成交量是底部最重要的指标,2005年底部的时候上海A股的成交量曾经跌100亿的规模,人气低迷可见一斑,而现在的成交量最少也有400亿,怎么可能是底部呢?按照现在的基金的规模,底部的成交量应该在200亿的规模。看来还需要长期的等待。

  5.人气:牛市的时候交易大厅人满为患,而现在呢?根据我调查的一个营业厅,现在还至少有一半的席位还有人在操作,在挣扎,他们还没有绝望。而底部来临的时候,市场一片萧条,唯一留守的人也是在观望和等待,端着一杯茶来,带着一副牌来,边打牌,偶尔观望一下,人们一提起股票就封嘴。甚至有人跳楼上吊投河,家庭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们的信心彻底的绝望,而现在还有人有奥运牛市的梦想。没有绝望哪有希望。希望在绝望中诞生。新生在逝去后投胎转世,这就是轮回。

  6.证券部门:萧条的最好的表现就是大量的证券公司经营亏损。

  7.基金:底部的时候开放式基金的净值几乎看不到1元以上的。大部分是跌到净值以下。而封闭基金出现30%以上的折价。

  8.舆论:现在的舆论还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底部已经到来论,如果大家都说底部到来了,那底部绝对不可能到来,只有舆论一边倒的说底部还在探寻中,这个时候底部就在眼前。

  9.技术:底部是技术无法分析的,技术是历史的总结,而实践证明,未来虽然有时候和历史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但永远不可能重复历史,否则历史学家和证券分析事这两个名称就成为永远的历史了。而那些所谓帮助人挣钱的分析软件注定永远是骗人的鬼把戏。

  10.大股东:曾经底部的时候,出现非常之多的大股东的增持案例。根据我掌握的案例是中国联通出现大股东增持是在2.25元左右,而华电国际是在 2.15 元大股东开始增持。而现在出现的大股东增持案例已经是今非昔比,在我看来完全是在做秀。因为他们的增持的价格高的有点吓人。只有在股票价格极低的时候出现的大股东增持才能反映底部的特征。

  11.分红: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股票的价格应该在分红收益率超过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而目前超过这个线的股票寥寥无几。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底部还需要我们耐心等待。很多专家鼓吹的银行股有所谓的投资价值,经过我用国际标准的分析方法分析,无论市赢率,市净率都差远了,更不要说最多2%的分红收益率了,所以大家千万别听机构忽悠。

  12.指数:真正的底部是指数在最高点跌去了80%,前一轮熊市印证了这一理论,现在看来离这个指标看来不远了。当然时间还需要不断的延长,行情不断的反复,一直这么折磨到90%的人都绝望了,底部就来了。

 

    俗话说:“测顶容易测底难”。可见判断底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股市底部往往有以下特征。
  1,K线。主力进场表现在K线上就是阳线出现,并且数量增多,实体变大了。即阳线多阴线少,阳线长阴线短。底部就越来越近了。当一根标志性的K线出现,则意味着底部确立。
  2,形态。底部形态就是底部不创新低,顶部不断抬高的形态。如“双底、多重底、头肩底、圆弧底等”,向上突破经过确认,不再跌破颈线位就是底部。
  3,趋势。长期趋势线向上拐头就是底部区域。首先30日均线向上拐头意味着中期走强,至少有20%的涨幅。250日均线是牛熊分界线。有效突破后成为市场转强的重要标志。是全仓买进捂股的理由。
  4,成交量。底部区域应上涨放量,下跌缩量。即量价配合良好。
  5,时间。因为底部区域时主力在低位消化散户筹码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低位震荡整理的时间至少在3个月到半年以上。

 

    十几年前上国际贸易课时,有一个理论叫“蛛网理论”说的是农产品,如果某一年收成不好,价格爆涨,那么第二年就会有很多农民专门种植或养殖这种产品,这样第二年供给太多,农民就会亏钱。第三年,由于农民抛弃了这种产品,所以这种农产品又会涨价。以此类推,农产品永远都在这种涨价与降价的循环中摆动,就像一只蛛网。蛛网有一个特点,它是一根丝织成的并不是闭合的圆圈,用数学术语说是不收敛的。这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会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价格来平衡供需。恰巧这两年的农产品给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比如说猪肉,前年猪肉便益,结果去年涨价,又赶上猪蓝耳病,雪上加霜。今年终于重新来过,却遇上五十年不遇的雪灾,小猪仔冻死不少,所以猪肉价格还没太多回调,让高盛这样的投资公司都看到在中国养猪的巨大商机,但再往后可能就不一定那么乐观了。

    一般而言股票的买卖类似商品的供求,通过买卖双方的博弈达到估值的相对稳定,这也是价值投资的基础。像美国这样的市场去年到现在遇到了那么多问题,至少比我们要大得多,股市一年下来也就调整了10%多一点,从最高点算起20%多一点。可看看中国股市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不知是不是由于中国的农民还占绝大多数人口缘故,反正中国股市的规律更符合农产品的蛛网理论,其估值的波动是不收敛的,似乎总在两种极端之间摆动,要么是估值的上端极限,要么就直奔下端极限。

    去年这个时候,研究员推荐一只高价股,说两年后可以看到500元。当然道理是很确凿的,定单已排到了三年后,每年产能持续增长,净利润率不断提高。不过现在显然离目标价已经极其久远,也没多少人再提起它了。同样是去年这个时候,如果你去银行,总会发现客户经理向你推销基金,他们说,股市肯定涨,唯一的问题是能涨多少。一年过去了,现在的情景仍然可以说非常相似,只是方向完全相反。如果你打开股市软件,几乎每天都会看到下跌,唯一的问题是能跌多少;而对于那只曾经的高价股,估计研究员会告诉你,现在不卖明年更惨,因为明年经济会下降,订单会下滑,毛利率下降会吃掉盈利,到那时候你会发现估值是更高了而不是更低了。

    从这点看价值投资在中国股市还不能说是适用的,如果适用最多也只是局部的、短时间的适用。那么从其他的股市定律看,股市下端的极限有什么规律可借鉴呢?现在是历史市盈率的低端,如果这个底不是下端极限,那么可能还有三个规律,一是总市值跌破去年GDP的50%,这个点位大约在1900点;第二个是市净率达到历史低位PB1.74倍,大约是1500点;最惨的一个是以往大泡沫破灭的跌幅80%,大约是1250点。最终底在何方,现在不得而知,不过古老的格言告诉我们: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每次都自有规律可寻。这次的规律是什么?如果有人猜对了,成功抄底一定会所获不菲。

    注:前段时间预测股市最极端的情况是1500点,不过,2000点以下就进入投资区域,谁能精确知道底部位置,从目前的反映来看,指数和人们的反映表明离底部越来越近。越恐慌,指数越低,安全边际越高。

    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所有的经历和等待,就是为了积累经验,为了抓住机会。

 

沪深股市自高点调整以来已近一年的时间,最大跌幅达64%。由于当前市场对于宏观经济未来走势仍不乐观,并导致市场对于上市公司整体市盈率(PE)发展态势的预期十分悲观,因此以PE作为衡量市场是否便宜遭到普遍质疑。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市净率(PB)这一指标更能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从PB的角度来认识当前市场所处阶段也许更为合适。
  A股市净率仍高于历史低点
  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16日最高点6124点下跌到2008年9月6日的最低点2135点,沪指的平均市净率由6.7倍跌至2.53倍。
  从历史数据来看,以整体法按当年一季度报表数据不调整的方式计算,2005年6月6日A股998点时全部A股市净率为1.64倍,沪深300为1.70倍;2008年9月6日的全部A股平均市净率为2.63倍,沪深300为2.62倍,低于A股市净率近10年来的平均水平3.93倍,但距离历史最低的1.64倍市净率仍有60%以上的差距。由此可见,目前A股市净率和历史低点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但如果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则目前的市净率也是接近合理位置的:
  首先,近年来原材料、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大幅上涨,上市公司的重置成本也大幅上升,其实际价值远高于账面价值,而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上通常采用历史成本计价,账面净资产会被低估,这部分增值的价值并未反映到净资产中,从而显得市净率较高。
  其次,2005年至今,大量的金融银行股在A股市场上发行上市,A股市场的产业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金融银行为代表的服务业市值占比显著增加而工业企业市值占比大幅减少。由于轻资产的服务业所占比重的大幅上升,A股市场平均市净率理应得到提高。
  以2008半年报统计,A股整体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为8.43%,远高于1996年的5.52%和2005年中期的2.54%,而且金融、房地产等权重股板块净资产收益率均为2005年的3倍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了上市公司利用单位净资产创造利润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市净率也应当相应提高。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A股市场的市净率是接近合理区域的,相对水平也是接近于2005年的历史低点水平。
  A股市净率已接轨国外股市
  通过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目前A股市净率值也已经接近美欧等成熟市场的估值水平。
  根据9月5日汤森路透全球股市估值,目前沪指静态市盈率16.05倍,市净率2.55倍,沪深300指数静态市盈率15.19倍,市净率2.65倍,而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静态市盈率13.73倍,市净率2.75倍。中国股市的市净率已经低于美国股市,市盈率略高于美国股市。而印度股市平均市净率约为3.4倍,明显高出我国。
  我国A股市净率已经接近甚至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并且显著低于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此外,我国的GDP增长率相对较高,经济快速增长和上市公司利润的高增长潜力,很大程度上使得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市场合理位置。
  “大小非”减持是关键
  考察市净率的高低是否合理,还需要重视一个因素——市场容量(市场供求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以前,A股市场容量还相对较小。截至2005年12月20日,我国A股市场流通总市值为9771.79亿元,可供流通交易的股票很少,因此当时的市净率偏高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随着“大小非”(股权分置改革产生的大量限售股和IPO发行的大量的限售流通股)的逐步解禁,市场容量大幅度增加。目前A股总市值约为18万亿元,流通市值约5万亿元。一旦A股进入到全流通时代,市场容量将是2005年底的18倍多,是目前市场容量的3.6倍,市场将出现流通股票的供应量远远大于需求量的局面。另外,由于“大小非”的成本都比较低,接近或者略高于净资产,而且数量巨大,超出流通股数倍之多。如果所有的“大小非”都进入到流通市场中来,那么显而易见,目前2.65倍的市净率还是相对过高的,市场仍然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大小非”减持是目前A股市场何去何从的关键。尽管管理层接连出台管理大小非解禁的政策,如大宗交易、信息披露及可能推出的二次发售等,但这些政策的作用短期来看还不明显。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最近披露的2008年6月和7月的数据可以看到,6月份大小非减持了4.51亿股,解禁29.61亿股,比值为15.23%,而7月份沪深两市合计大小非减持了8.46亿股,解禁25.34亿股,比值为33.39%,7月份“大小非”减持的速度明显加快。另外,“小非”减持的速度快于“大非”,数据显示,7月“小非”限售股累计解禁了56.4%,其中减持比例达43.51%。而大非累计解禁11.68%,减持17.24%。随着流通股份不断增多,市场只能通过持续下跌来被动应对供需平衡。
  伴随着大小非解禁速度加快,我们还发现,尽管大盘跌幅巨大,但市净率偏高的上市公司的“大小非”仍倾向于减持。2008年7月7日,汇通集团和四川圣达两公司均发布大股东减持股权的公告,其中汇通集团2008年度大股东出售304.25万股,四川圣达大股东出售325.75万股。2008年8月26日福日电子刊登关于公司控股股东所持股份减持的公告。汇通集团、四川圣达和福日电子9月2日的市净率分别为5.02、5.59和5.1倍。
  而大股东宣布增持股票的上市公司市净率都相对偏低。继有研硅股和新兴铸管“尝鲜”大股东增持新规后,9月3日,通宝能源和吉林森工同时公告称,9月2日,两公司的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分别买入各自公司股票87.17万股和319.82万股。比较增持公司和减持公司的市净率(如图2)可以发现增持公司的市净率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减持公司的市净率则普遍高于市场平均市净率。
  通过市场市净率横向、纵向的比较以及市场环境的分析,不难看出,如果政策能有效地疏导“大小非”的减持,而不对流通市场造成过大冲击的话,那么目前的市净率是比较接近合理区域的;反之,则市场仍有下行的空间,市净率仍然偏高。
 1994年325点:指数最高点1558点与最低点325点对比:跌幅约为79%。底部成交量放大1.80倍。市场创新低时的整体市盈率为16.43倍,整体市净率为1.81倍。

  1996年512点:指数最高点1052点与最低点512点对比:跌幅约为51%。底部成交量放大0.78倍。市场创新低时的整体市盈率为19.93倍,整体市净率为2.44倍。

  2005年998点:指数最高点2245点与最低点998点对比:跌幅约为56%。底部成交量放大1.05倍。市场创新低时的整体市盈率为17.66倍,整体市净率为1.70倍。

  2008年2284点:最低点2284点较2007年10月最高点下跌近63%。

  从历次熊市跌幅来看,本轮上证指数跌幅已超过2005年和1996年到底部(分别是998点和512点)时的跌幅;但低于1994年熊市的跌幅,接近前几轮熊市触底时平均跌幅64.8%。近一月的日均成交量较高点是缩小了0.28倍。

  这意味着,与历史相比,目前底部放量仍不够充分。但是成交额方面相似性较强。本轮熊市中,2008年6月的日均成交额比牛市最高点去年10月的成交额减少56%,与过去三轮熊市形势逆转时均值相近。8月19日A股市场整体市盈率21.92倍、市净率3.31倍,均接近1994、1996及2005年上证指数创新低时的市盈率与市净率,但是这两项指标均较这几年熊市底部的数值依然偏高。从高点与低点的涨跌幅来看,前几轮熊市底部市盈率、市净率较顶部平均下降64%,本轮至今下降69%,波幅相近。

 

 

    如果将最近10年的股市行情划分为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2005年6月6日、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2008年6月18日两个时间区间加以分析,可以发现,一轮大行情的顶部和底部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而本轮行情的很多特征与“998”行情有很多惊人相似之处。
  价格中枢:5元寻底 10元摸顶
  据统计,个股的股价虽然变化莫测,但在每一次行情的关键点位,A股股价分布均呈现纺锤型特征(即两头小中间大),随着行情的发展,纺锤体的股价中枢也随之上移。其中,5元与10元两个价位特别值得关注。
  当个股股价集中于5元附近时,则显示底部即将来临,反转上涨在即,投资者可择机建仓。如:在1999年“5。19行情启动初期的1047点时,当时股价中枢集中于5-10元区间的个股多达471只,占比59%,5元以下个股仅有43只;2005年6月6日的998点低点时,尽管5-10元的个股数量为359只,但3-10元区间的个股高达949只,占比71.25%。这两次重大底部确认的特征之一就是个股股价集中于5元附近。
  同样,当市场中10元以上个股占绝对优势时,则显示大盘即将见顶下跌,投资者可减仓或清仓。如在2001年6月14日2245点高点时,股价中枢上移至10-20元区间的个股达687只,占比65.3%;在2007年10月16日6124点高位时,10-20元区间的个股也多达641只,占比43.78%,20元以上的个股多达455只,占比达31.07%,而两者合计占比68.51%。这两次重大顶部确认的特征之一就是股价中枢上移于10元以上。
  市盈率:底部20倍 顶部67倍
  行情的上涨下跌,与其股价的平均价以及A股静态市盈率有一定关联。一般来说,20倍的市盈率成为大盘底部来临的确认信号,而67倍左右的市盈率则成为大盘顶部确认的信号。如1996年的1月19日、2005年6月6日两次行情的底部均在20倍市盈率附近发生反转。同样,2001年6月14日、2007年10月16日两次行情顶部出现时的市盈率都接近67倍,大牛市行情也因此夭折。
  与此同时,中国股市还有另一特征,当市场的算术平均股价集中于5元附近,加权平均股价集中于4元附近时,将会出现一次大的上涨行情,如1996年1月19日发动的行情,一直到2001年才终结,大盘上涨幅度为325.48%。同样在2005年6月发动的高达501.01%的股改行情,也暗合这个规律。
  通过以上几个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的行情非常符合上述特征:20倍市盈率,5-10元附近的价格中枢,以及与“998”行情相近市场特性,这些都意味着当前点位将有可能成为本轮下跌行情的市场底,b浪上升的开端。
  虽然平均股价好像有些不符合,但必须注意的是,“998”行情启动以后,整个市场格局发生改变,许多高价的超级大盘股回归发行、新股首发价的高定位、基金、保险、社保资金入市的大扩容等等众多因素,将当前市场的加权平均价重心上移。如剔除2005年6月以后上市的新股来计算,可以发现当前10元算术平均股价水平与1999年“5.19”行情时股价水平相差不多。

    每一次行情都有“炸弹坑”。每一次行情的开始,都是大幅度杀跌以后。大盘被炸出“炸弹坑”以后,产生大阳线,从此,一波行情就此展开。这一次也是这样,大盘连续阴跌五周,本周开始暴跌,“炸弹坑”快要形成了。

 

 

市场底部的一些特征:

1、基金仓位一直下降,至到60%。因为一般股票基金的仓位下限是60%,所以基金仓位的最低部也就是60%左右,在2005年熊市底部和2008年12月的1664点时,当时股票基金仓位平均就在60%,之前是基金是一直减仓,在11月之后基金就一直加仓,至到2009年4月基金仓位是80%,已经到了牛市的仓位水平。 

 

2、市场股指PB降到了2倍以下,PE降到15以下。 以下给出一组珍贵的数据:
    一、1994年325点:指数最高点1558点与最低点325点对比:跌幅约为79%。底部成交量放大1.80倍。市场创新低时的整体市盈率为16.43倍,整体市净率为1.81倍。

    二、1996年512点:指数最高点1052点与最低点512点对比:跌幅约为51%。底部成交量放大0.78倍。市场创新低时的整体市盈率为19.93倍,整体市净率为2.44倍。

  三、2005年998点:指数最高点2245点与最低点998点对比:跌幅约为56%。底部成交量放大1.05倍。市场创新低时的整体市盈率为17.66倍,整体市净率为1.70倍。

   四:在这轮调整行情中,沪指最高点与最低点1664点后,最大跌幅已超过73%A股平均市盈率降至12.62倍、平均市净率约为1.95倍。历史颇多相似。而本轮的低点市盈率比上轮2001年熊市底部还要低两成。

    在2008年11月市场底部时,根据汤森路透全球主要股指估值和表现,上证综合指数的PB在1.8左右,上证300指数的PB在1.9左右,都在2倍以下,而当时市场PE也降到了15倍以下(根据汤森路透在12倍左右,而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在14倍左右),因此也不难推算到2007年6000点时的PB为7倍左右,PE为70倍左右,所以当PB涨到6倍以上,PE涨到50倍以上是,就要考虑出来了,也许到时候中国股市跟世界其他市场接轨,估值达不到那个地步就要适当减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