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犬耳朵多久立起来:悟禅的诗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41:12
文/槛外白衣      

作诗与禅境悟禅拉在一起自古以来有之,特别是在唐宋两代禅宗极盛时期,诗作为悟禅的一种表达方式更为突出,时文人雅客在作诗中写妙语禅意之境别具风格。                 

禅对诗的渗透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禅入诗、二是以禅喻诗、三是以禅论诗。其实不论怎样都是诗家借禅来写诗。
    以禅入诗例:   
       《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以禅喻诗例:
  《五灯会元》卷六:     
     “虚空驾铁船,岳顶浪涛天。” 
  又例: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 苏轼          
    以禅论诗:
  韩驹在《赠赵伯鱼》是诗里说: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又例:
          《学诗》
         --宋 吴可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苏轼以其对禅学和诗学两方面的深刻造诣,曾提出“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的看法。其后,引起诗坛的普遍注意,渐成一时之风气。吴可在其《藏海诗话》里就说:“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他并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写成诗,开了宋代以这种形式论诗的先河。第一首认为诗人由模仿到新创,亦如禅家由渐修而顿悟;第二首认为诗人应勇于跳出前人窠臼,亦如禅人所富有的自我作古的精神;《学诗》第三首认为自然而然是最高境界,诗禅皆然。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读书与作诗之关系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所论者,是作诗之道,亦是悟禅之道;诗禅之相通,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明显,而禅悟与文本的矛盾在这里也揭示得最为醒目。
    这里所举例说明的一些禅诗,不论以禅入诗还是以禅喻诗,或者是以禅论诗,都是想借禅为作诗之途径。我在这里谈的主要是诗。然而在禅家则是以诗说禅,以诗悟禅,以诗论禅。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如能融会贯通禅诗则是真正的悟禅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