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型雪纳瑞怎么训练:徐君:读孙绍振《春天:久种不同的古典诗情》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14:06
          于我而言,每上一些经典文章时,总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孙教授说“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而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可如何“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成为我最大的苦恼。

       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孙教授的《名著细读》,它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文本细读这个地下宝库,引我走进文本内部结构,为我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第一篇《春天:久种不同的古典诗情便引我进入古典诗歌的世界,令我感受无穷的惊喜:原来古典诗歌竟可以这样读!现摘一些颇有感触的语句,摘录如下:

  • 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

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

二、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能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

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

三、诗歌的想象性与语法存在着一点矛盾。

四、并不是景象写得越美好,越有诗意,而是内心的触动越精美,越有诗意。

五、词语之间的联想机制是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潜意识,是非常稳定的,不是一下子

能够改变的。

        六、如果把情感直接说出来是不能感人的,诗要能过特殊的感觉来传达感情。如牡甫《春夜喜雨》。题目中有“喜”字,但通篇不见“喜”字,可读者仍然能感觉到喜悦之情,这是因为所有的喜悦都渗透地关键性的感觉中,读者从无声的“潜入”、悄然的“润物”,从“云俱黑”、“火独明,从红湿而下垂的花朵中,感到了杜甫的欣喜。他的喜悦有两种:一是默默的、内在的、不形于色的;一是外在的、视觉的。如果没有这些细微的感觉,这些恰到好处的语言,杜甫的喜悦就是直接说出来,读者也是没有感觉的。

        尤令我佩服的是孙教授对《咏柳》的解读。时下对诗歌的解读大都是“构思新颖”、“比喻十分巧妙”、“形象突出”。可孙教授就通过“还原法”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间的差异,进而令读者真正了解此比喻的巧妙之处,此构思的新颖之处。

        这启发了我如何进行诗歌的教学。如上八年级下王维《使至塞上》时,应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呢?运用孙教授的“还原法”。一般赏析文章说这两句“构思新颖”,新在哪里呢?用还原法。首先就问:烟是直的吗?落日是圆的吗?既然这二字如此普通,为何后人如此赞赏?请生去想象当时场景,并用语言将它描述出来,越具体越好。通过还原,学生自然能感受到,烟可能不直,但于绵延无边的大漠之中,一缕白色孤烟,直上高空,长河纵横,圆日当空,空旷无边,而诗人就独自于漫漫黄沙中,一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再请学生用他们想到词去替换“直”、“圆”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其妙处。

       这些诗歌的解读方法,教我如何带领孩子如何去读古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