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不吃狗粮怎么回事:过年趣谈中国古代“吃”文化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06:14

中国人一向对吃看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没离开“吃”字。见面打招呼,最常用的寒暄话便是“吃了吗”。

从古代传下来的带“吃“字的词语非常多:靠山吃山、吃里爬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好多原本与“吃”无关的事情经中国人一说就与吃联系起来了。我们把谋生叫“糊口”,把工作叫“饭碗”,把混得好叫“吃得开”,受到照顾叫“吃小灶”,受人欺负叫“吃亏”,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女人嫉妒叫“吃醋”,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 民以食为天,“吃”字是一直挂在嘴边上的。

从古至今,各地的吃不尽相同。北方人爱吃面——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陕西羊肉泡馍;南方人爱吃米——蒸米饭,煮米饭,焖蒸饭,竹筒饭。各成风格,八大菜系应运而生: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各具特色。苏浙菜好比清秀柔婉的江南美女,鲁徽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大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大家公子,川湘菜则是内涵丰富的高才名士。不同的饮食风格折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古时的菜名百般新奇,像什么荷叶鸡、菊花鱼、樱桃肉、金玉羹、琥珀肉,听上去就挺诱人的。而像东坡肉、宫保鸡丁、阳关三叠则早已是名扬天下了。有人拿个鸡蛋楞是做出了杜甫的一首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真是有本事。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苏州的“松鼠鲤鱼”了。清代《调鼎集》中有关于“松鼠鱼”的记载:“取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油烧”。这道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让人感兴趣的还有声。当炸好的犹如“松鼠”的桂鱼上桌时,随即浇上热气腾腾的卤汁,这“松鼠”便吱吱地“叫”起来。

古代的达官贵人们追求极品的吃。《红楼梦》里贾府做出的茄子,干了一辈子庄稼活的刘姥姥楞是没吃出味来,那是经过了几十道工序才上桌的,材料老费了,岂是她刘姥姥所能明白的?当年那位袁大总统小吃时用的调料据说既不是胡椒粉也不是味精,而是关东上等鹿茸研成的细末,靠了它袁大头才龙精虎猛,一面操心窃国大事,一面应付列屋闲居内宠。《康熙微服私访记》里,大太监三德子的哥哥家吃驴只吃驴的上唇,好家伙,你想想看,那样一盘菜得要多少头驴命丧黄泉呀! 

广东有道名菜叫“三叫”,说是用面粉制成花卷,将一只未长毛未开眼的小鼠做成馅,吃时用筷子一夹,小鼠“唧”一声,去蘸蜜糖时再“唧”一声,放进嘴里时又“唧”一声,因得名。还有道叫“猴脑”的菜,竟是将一只活猴夹于桌当间,敲开天梁盖来舀它的脑浆,于猴儿惊怖痛苦龇牙怪叫声里尽享人间美味。真真是变态人做变态事。古时的太监多心理变态,不是说明末宫中太监发明过一种吃法吗?把洗净的鸭鹅置于铁板,上罩铁笼,笼中放一碗酱油葱姜。加热铁板,无处落脚的鸭鹅便不停地走,口渴而饮调料,更渴,再饮。最后毛尽脱落,未死而肉已熟矣。

    能把吃推向极致的恐怕谁也比不了晚清时期的老佛爷了。据史料载,慈禧为了颐养天年,每天要吃珍珠粉,母乳汁等。即使是日常食谱,也是穷奢极欲,每天正餐两次,小吃两次。正餐规定有菜一百大碗,小吃也有四十大碗,吃的菜有烧乳猪、熏羊腿、清炖肥鸭、银耳、油炸玉兰与荷花等等。为侍候慈禧一人吃喝,御膳房的专职厨师就有数十人之多。即使这样,这位老佛爷居然还常常抱怨没处下筷子,让我等小民叹息复叹息。

有道是同类不相食,人类发展史上人吃人的现象却并不少见。白居易诗云:“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每当大饥荒时常会出现人食人现象,史书上有个专业词汇叫"易子相食",意指饥民把自己的儿女交换来吃。有资料说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江淮之间民众相食,一斗米要数十千钱,人肉的价钱比猪肉还便宜,一个少壮男子的尸体不过十五千,竟不如一斗米贵!北宋时登州人范温爱吃人肉干,还给人肉干取名叫做“两脚羊”。史书说春秋时期有个叫易牙的人,为取悦齐桓公,竟然杀了自己的儿子做成美食献上。残忍之极,无出其右。不知道这还算不算文化了。

小民百姓的吃是为了果腹,都市人的吃是追求文化,贵人们的吃讲的是奢侈,却有别样一类人,他们用“义”来对待吃。孔融四岁让梨,我想与家庭的濡染不无关系吧,家学渊远,孔圣人的后代确有不一般的表现。而北宋的苏东坡临风浅唱:
“宁可食不肉,不可居无竹。”是已上升为精神追求。相传商末孤竹国的两位公子义不食周粟,一同饿死于首阳山,至今叫人叹惋,是愚忠呢,还是迂腐?再说一位,春秋时鲁国有个宰相叫公仪休,特别爱吃鱼,人家把鱼送上门来他竟拒绝接收,道理不言自明,这叫清正廉洁。只可惜现如今,公仪休怕是早已绝种喽。

社会还在发展,“吃”文化还在延续。新时代的我们,应“吃”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吃”文化发扬光大,吃出健康,吃出品位,吃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