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拉多纯种狗比对图:博士生真是高学历的废物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5:06:04

博士生真是高学历的废物吗?

2011-10-18 22:42:0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近来新闻报道,中国最年轻博士生,才16岁,就要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乍听这个消息我还真不敢相信。博士生怎么这样不懂事?怎么会变得这么世俗?这样自私?这样不可理喻?博士生应该属于精英阶层,应该懂事理,讲孝顺,有道德嘛! 16岁就不依不饶,要父母在北京买房子,如此不通人情,关键是他一点都不心疼买不起房的父母,太自以为是了。16岁读博,这也许是拔苗助长的必然产物,是祸是福尚未知。有人说,学历再高,若不能为社会作贡献,也只是个高学历的废物。

我对现代博士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从我一个朋友那里打探了一点“内幕”,发现他们好似现代版的“套中人”。

我这位朋友的小孩就是一个理科博士生。在生活方面,他的生活圈子很狭窄。可以用“三位一体”来形容:一个狭小的床位、一个固定的机位、一个随便的食堂座位,加上一个瘦弱的身体。狭小的实验室让他远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当然,博士生的待遇也确实不高。以我朋友的小孩为例,就读华中某所高校,每月享受国家规定的五百元生活费,而学校住宿费每年要一千元,扣除探亲路费、电话费这些开支,每月可支配收入也就三百多元,勉强够吃饭吧。而有的学校和院系连五百元都不能保证!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去兼职?可是如果专业不是工科或热门的,想做全职的人尚且比比皆是、就业都很困难,哪个单位想要兼职?就算能找到,导师允许吗?自己的研究还做不做了?

与硕士生的应用创新不同,博士生是要求理论上有所创新的。在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专家时代,他们只能集中于一个非常小的领域,跟踪国际前沿,不断挖掘,才有可能取得一点儿创新或进展。热门专业还可以和社会有接口,其他专业就是纸上谈兵了。某些专业的博士生只好钻到数学和理论模型里找出路,做出来的成果自然难有用武之地。

博士生的视野很狭窄。条件好的学校还购买了国外论文的数据库,需要的资料可以在线查阅,图书报刊也较丰富;条件差的学校连基本的研究条件都不能保证。

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与国际同行交流,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参加各种会议。参加国内的会议,费用加起来也要几千元;国际会议更不用说,论文发表就要至少交数百美元,想到国外开会还要花上万美元。

许多学校规定,经费由导师管理,但是很少有导师愿意为学生出这个钱。大多数人只能闭门造车,用一堆废纸形容并不过分。国家投入科研和博士生培养的经费并不少,但没有多少能真正用于博士生的培养方面。

博士生的就业去向也很狭窄。有路子和关系的可以进政府部门,而企业或事业单位一般不愿录用没有权力背景的博士,不愿为这样的高学历者付高薪酬。而到高校当老师或进研究机构,就成了大多数博士毕业生的首选甚至惟一选择。

而高校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不少在职读博的人,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归,想进去可不容易。即使运气好,进了高校任教或研究机构做研究,又将面临着学风浮躁,造假成风,贫富不均的现象。

博士生交往圈子也很狭窄。平时接触的除了同一实验室的人就是学术上有交流的人,其他类型的人群根本接触不到或不相容,虽然他们大多是很优秀甚至很有魅力的,但走向大龄却孤身一人者越来越多。

朋友的小孩曾经反复问我:事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专心做学问的,现在吃不开、没市场,将来会有成就吗?拿了学位,不当官会有前途吗?我真是默默无语。

16岁读博,心理和生理远未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尚未完全形成,在加上博士生“套中人”的环境与定位特点,在性格上容易形成某些偏执。这种提早成熟的果子,究竟还是不是果子,真是个未知数。

科幻作家 郑重推荐阅读: “辛亥革命”的第一功臣——张之洞 2011.10.13 “辛亥革命”的第一功臣——张之洞 大片《辛亥革命》亮在哪里? 2011.10.06 大片《辛亥革命》亮在哪里? 扶危济困怎么成了“选秀”? 2011.10.04 扶危济困怎么成了“选秀”? 短篇现实主义小说 老牛师傅其人其 2011.09.28 短篇现实主义小说 老牛师傅其人其事 电视剧《新水浒》究竟是强盗还是英雄 2011.09.25 电视剧《新水浒》究竟是强盗还是英雄? “全民选秀”的闹剧节目可以休矣! 2011.09.18 “全民选秀”的闹剧节目可以休矣!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