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交通违章电话号码: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17:52:11
愚者与智者的48个差距(四) 

第七章 高效率做事

 

人生苦短,只有区区数十年光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走向辉煌呢?我们无法延长时间,但我们可以追求效率。首先,你的人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来逐步达到目标。智者一旦有了目标,就会围绕目标,想方设法,积极行动,为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已。愚者大多没有目标,整天糊涂度日,一生忙碌,但到头来一事无成,默默终生。人生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生活质量的高低,如果你不甘平庸,就从现在开始学会高效率做事吧!

25.智者目标明确,愚者糊涂度日

人生不能没有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你就会像一只黑夜中找不到灯塔的航船,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只能随波逐流,达不到岸边,甚至会触礁而毁。而有了正确的目标,你这艘航船就会朝着它开足马力,乘风破浪,直到终点。

智者之所以会成就一番大事业,就是因为他们目标明确、合理,他们在奋斗中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顺着目标的方向积极行动,所以他们容易成功;愚者大多数没有目标,他们在生活中像一群无头苍蝇,瞎飞乱撞,只见忙碌,不见收获,最后在失望中终其一生,实在可悲。

伟大的人物,他们在年轻时就为自己确立了远大的奋斗目标,如毛泽东在青年时就把解放劳苦大众当作自己的责任,周恩来在学校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等。正是目标的存在,使他们产生了无穷的力量,来促进自己不断前进,不停地奋斗,直至达到目标。

1952年7月4日的清晨,浓浓大雾笼罩整个海岸,一位34岁的妇女,从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涉水下到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过去。这次,如果她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当时,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抖,她几乎看不到护送她的船。时间慢慢前行,千千万万的人在电视上看着。在以往这类渡游中,她的最大的困难总不是疲劳,而是冰凉刺骨的水温。15个钟头之后,她浑身冻得发麻又很累。她感觉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把她拉上船。

在另一条船上的她的母亲和教练都告诉她海岸已经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之后,人们将她拉上船。又过了几个钟头,她渐渐暖和了,这时她回忆起自己渡游的经历。她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推脱,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我能坚持下来。”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既不是疲劳,又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月后的一天,她成功地游过了这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她以超出两个钟头的成绩打破了男子纪录。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查德威克是个游泳好手,她的目标是要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第一次漫游时,她找不到目标,看不到终点,因此不得不放弃了,她凭借自己的勇气和能力,再次游过了同一海峡。

心中拥有目标,能给人以生存的勇气,在艰难困苦之际,目标能赋予人们坚忍不拔的毅力。有了具体目标的人少有挫折感,因为比起伟大的目标来说,人生途中的波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拥有科学的目标可以优化人生进程。

假如就寝之前有令人操心的问题,可能隔一夜醒来便茅塞顿开、迎刃而解了。那是因为人们虽然已经入眠,但心底深处仍在思考有关事情之故。

目标会加深必胜的把握。当你可以把目标具体而清楚地写下来时,你就克服了心理的怀疑及恐惧,你开始相信自己可以达到目标。当信心增长的时候,你更会去做那些有助于达到目标的相关事情。

你越是记得你的目标,就越加强了心理的动力。你会送出思想电波来吸引更多的机会和事件,助你美梦成真。你越是牢记目标,越去思考如何达到目标,越去想像达到目标之后的那种快乐,你外在世界的成就就更会呼应你的内在世界。

你朝目标迈进的每一步都会增加你的快乐、热忱与自信。每天依据目标工作,你就会逐渐在心中发展出你相信每件事都会成功的绝对信心。每天的进步能让你去除恐惧,践踏怀疑。你会从积极的思考进展成为积极的领悟,没有一件事情可以阻挡得了你。

然而可悲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目标或不切合实际的目标。

愚者从来没有自己的目标,他只知道做别人让他做的事,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做这些事结果是什么,他更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如果你问他:“你为什么而活?”他就会迷惘地看着你。

威廉姆·玛斯特恩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向3000人问过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而活着?”结果表明有94%的人说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94%啊!正像有句谚语所说:“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地活着。”玛斯特恩的调查不幸证实了这一点。愚者过着如梭罗所说的“宁静的绝望生活”。期望他们的人生目标在某个神灵的激发下瞬间降临。同时,他们只是在生存着,重复着生活的机械动作,他们从未感受过生命的光亮。他们看着他们的生命之光迅速地飞逝,人变得越来越恐惧,害怕自己还没有体会到任何真正喜悦和生命的内涵,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不能保持正确目标而奋斗的,就如玩耍得意而消沉的儿童一样,他们不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总是茫然地噘着嘴。”卡耐基曾经说过。

确定明确的人生目标,无论是对人生,或是对任何的行动,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生活中,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愚者就像地球仪上的蚂蚁,看起来很努力,总是不断地在爬,然而却永远找不到终点,找不到目的地。结果只是白费力气,得不到任何成就与满足。

没有目标的活动无异于梦游,没有目标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许多人把一些没有目标的活动错当成人生的方向,他们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还是哪里都到不了。要攀到人生山峰的更高点,当然必须要有实际行动,但是首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更高处只是空中楼阁,望不见更不可及。如果我们想要使生活有突破,到达很新且很有价值的目的地,首先一定要确定目的地是什么。只有设定了目的地,人生之旅才会有方向、有进步、有终点、有满足。

智者都各有一套明确的目标,都已制订出达到目标的计划,并且花费最大的心思和付出最大的努力来实现他们的目标。

社会无疑具有强大的同化作用,使得我们许多人都背离了人生的真谛,丧失了真情和本性。但唯有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才能使我们得到满足。放弃了自身的愿望和需要,我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

每个人都做过梦。都希望“美梦成真”,然而,做梦的年龄过了之后,面对现实,为什么会有惆怅或失落?那是因为你没有为实现那个梦想而去努力。

人一旦有梦想、有目标,自然就会为了实现它而发挥更大的心力。这是为什么呢?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人生的乐趣已在其中,而生活就会更加的精力充沛,此时人类原已潜在的脑力也会得到发挥。经常有意识地创造出这样的状况,使人生更成功、更丰富且充满乐趣的原则,就是所谓的目标催化作用。

明确的目标让人们有所适从、有了方向感,指导人们的行动,否则我们在生活中就真的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当我们有了目标与方向,就有了使自己不断前进,不断成长,开创新天地,发挥创造力的精神动力。要设立目标需要努力自律。智者一旦建立好了目标,就会投入更多的努力来逐步实现它,并督促人生的航标不脱离目标以及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设定和实现目标要花费很多的努力和自律,所以愚者干脆就不设目标,任由现状,得过且过,或是虽然有目标却懒得去实现。光有目标并不能使我们不断朝前迈进,还要有行动计划的配合才行。目标的树立是使我们明确方向,而行动计划则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做什么才能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而行动计划确定了我们追求目标时所要投入的活动。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投入实际的行动,才能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

愚者的生活最容易朝没有阻力、潮流所向之处盲目前进;智者拥有明确的目标,大大简化了每天为成功而努力做出上百个决定的过程,知道自己往哪里去,所以很快地决定了自己的行动价值,实现自己的目标。

26.智者善于制订计划,愚者眉毛胡子一把抓

计划是为实现目标而需要采取方法、策略,就像打仗一样,我们的目标是要打败敌人,取得胜利,但是如何才能打败敌人,实现这个目标,这需要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做一个比较,然后再进行谋划,如何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来取得胜利。所以,只有目标,没有计划,往往会顾此失彼,或多费精力和时间。比如走路,我们要去一个地方(目标),但到达那个地方,有好多条路,交通工具也有多种,如步行、骑车、坐飞机、轮船等,那么究竟走哪条路,借助哪种交通工具能最快到达那个地方,这就不得不思考,这就需要计划计划,如果盲目行动,可能会走弯路,浪费时间,所以计划是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阶段。

智者有了目标后,便为实现目标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分轻重缓急、主次环节,先怎样做,后怎样做,中间遇到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做到心中有数;而愚者就是有了目标,也不会考虑到这些,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时候是抓住芝麻,丢了西瓜,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钱财,结果弄得很狼狈。所以为完成某个目标,合理的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本出人意料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不少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获得冠军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

10年以后,这个谜底终于被解开了。山本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写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过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标定在40千米外的终点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山本将大目标分解为多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一步步脚踏实地,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使他体验了“成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将强化了他的自信心,并将推动他发挥稳步发展潜能去达到下一个目标。

大成功是由小成功所累积。智者善于计划,他们都是在达到无数的小目标之后,才实现他们伟大的梦想。不放弃,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如果放弃,就已经失败了。为实现目标而做出计划,不怕艰苦,不懈努力,迎接自己的便将是成功。

有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后,在思路上要分清轻与重、缓与急,如果随意地胡乱瞎抓一气,没有一个全盘的计划,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

在计划决策上要抓住目标的根本去实施和完成,不能不分主次,甚至把力气都使用到次要方面,造成一事无成的局面。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农夫上山去砍树,到了山上后,忽然想到脚上的草鞋很陈旧了,于是匆匆忙忙地搓绳打草鞋,忙完草鞋又检查斧锯,发现斧子太钝,锯子已锈,于是又回来重新订购斧子和锯子,又嫌新斧子的材质不好……等到他万事俱备准备再次出发时,大雪已经封山。于是农夫就抱怨:“我的运气真是不好。”

其实这个农夫的问题不在于运气的好坏,而是他在确立目标时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他的目标是在大雪封山之前完成砍树的任务,鞋子的新与旧并不重要,斧子太钝、锯子已锈可以立即动手磨快,并不需要订购新的。正是由于偏离目标的思考和决定,导致了砍树的目标落空。人生目标的追求与实现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可以有许多目标。但是如果各个目标之间是完全分离的,没有联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终的成功效果,只是各个目标的简单相加,毫无整体优势可言。古人言:“不谋全局者,不足与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与谋一时。”因此,成功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计划,即人生目标领导下的各个远、中、近期目标,大目标之下的各类中小目标。各目标之间,还应该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一个小目标都是人生目标的分解,都是远大目标的“基因”和缩影,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变化和调整,都会对整个目标体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从高层楼上跑下来后,发现有一件重要的东西还没有拿,于是又噔噔地跑上楼去;好不容易下了楼,钻进出租车时,又感觉好像家门没有关,于是再次跑上楼去。反反复复,想节省一点时间,结果却浪费了时间。

这就是典型的盲动症。为什么不仔细地想一想呢?

对每一个行业的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在行动开始之前,在心里对事情有个预测,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需要花费多大人力和物力?做了这样的预测,你就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全盘的计划,你就可以有目的地支配事情的发展或掌握资金的动向与使用时机。如果事前没有详尽的计划,你就会在事情进行到中途时,猛然发现缺少什么或根本不可行,结果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行动完全处于失败状态。

愚者的悲哀就在于往往会先拟定一大堆目标,然而却没有一个完成目标的具体合理的计划,所以这些目标是不会达到的。

一个没有期限的理想或是目标,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千万不要靠运气过生活,一定要靠目标和计划,这是智者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每一个成功者不断在做的事情。每一个成功者都有明确的目标,同时他们都具有具体可达成的计划和期限。

也许你有十个、二十个目标,也许只有一个。不管这些目标有没有可能实现,全部把它写下来;先不要设定期限,而是从全部目标中选出二到三个最重要、最想在今年达成的目标,再选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为核心目标。

所谓核心目标,就是你在今年最想达成的目标,选出核心目标之后,再把其他几个依照优先顺序排列。当你完成这些步骤时,你已经有四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而且是依照优先顺序来排列的。

愚者设立过人生目标,可是他们没有排定优先顺序,因此他的时间管理不当,常在同一个时间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很多的事情,结果效率不佳。他们非常忙碌,感觉到压力非常大,可是当目标达成时,却没有很大的成就感,原因就出在他们没有对目标做出合理的计划。

智者对目标完成后期限也作了细致的计划,而愚者没有这样做。每一个目标都需要有具体的期限,然后再把每一个期限分割出每一个月的工作——如果你8月份要达成核心目标,那要制定出在1月份要达成哪些事情,在2月份要达成哪些事情,在3月份要达成哪些事情,等等。有这样的一个计划方式,会让智者的生活更有系统,更有规律,会使他们感觉凡事更轻松,更能够事半功倍。成功的机会,也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所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像智者的方式那样,当有了目标之后,就制订出一个详细的计划,把计划依照优先顺序排列好,这样会使达到目标的机率大幅度地提升,这也是每个成功者所做的事情。

27.智者与人有效合作,愚者喜欢单打独斗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人们从古至今的生活中得出的宝贵经验。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只靠一个人打拼天下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要有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才能够发挥集中的优势,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智者深谙其中道理,他们广结人缘,与人有效合作,借助他人的力量,很容易使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俗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遇。”我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愚者累死累活地干了一辈子,也不得出人头地,他们之中不乏有精湛的技术、很强的个人能力,但是,他们却靠自己单打独斗,不善于与他人合作,没有别人,特别是没有“贵人”的帮助下,使愚者陷入孤立之中,很快便会被竞争的大潮所淹没。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一日,老虎和猴子一块儿聊天。

老虎对猴子说:“听说人类是猴子变的,但我劝你们千万别变成人。”

“为什么?”猴子诧异地说,“人的衣食住行,样样比我们强。”

“真是笑话,”老虎大吼了一声,“人们哪一样比得上我?”

“先说吃吧,他们吃生的怕拉肚子,吃肉又嫌油腻,吃少了营养不良,吃多了又怕发胖。”

“对!对!人类的‘食’真的不如你。”猴子很服气地恭维道:“那么穿衣服呢?”

“那是因为他们天生光溜溜的,不穿衣服一定会挨冻。”老虎笑着说。

“太有道理了,”猴子忍不住鼓起掌来,“但是人类有自己的房子啊!”

“他们的水泥洞,几十家用一个大门,有什么好的。”老虎接着说,“举个例子吧,只听说大楼失火,一次可烧死几十人,总没见过森林失火,老虎被烧死在洞里吧?”

“还是你们老虎高明,”猴子说,“但是,没见过你们老虎开汽车呀?”

“那是因为人类体质差,跑不快,又走不远,才开车的。而且,机器出故障不能开,油用完了不能开,上山更不能开。”

“对,对。”猴子一连说了几十个“对”。但就在这个时候,远远突然传来砰砰的枪声。

“糟了,人来了,我得跑了。”老虎一溜烟儿跑进了森林深处。

“喂!”猴子大声喊道:“你不是说人类不如你吗?”

“但是,他们懂得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啊。”老虎的声音从远处隐约传来。

人类的优势在于合作,如果不懂得合作,或放弃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你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老虎可谓高大威猛,但是他独来独往,离群索居,所以很害怕人的合作力量。

智者不把自己与大众隔离,而是努力地融于大众之中,与大家团结合作。

俗话说: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林。一个进入社会生活的人,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促成自己。一个没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须这样,一个有能耐的人也必须这样。就算我们浑身都是钢,也打不了几个铆钉。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善借朋友、他人之力者。刘邦出身卑微,学无所长,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挥刀舞枪,但他天生豪爽,善于用人,胆识无双。早年穷困之时,他身无分文,却敢出入酒馆、独座上宾;押送囚徒时,居然敢私违王法,纵囚逃散;以后斩白蛇起义,云集四方豪杰,无论哪种背景的人,最后都为他所有。如韩信、彭越、英布等,这些威震天下的英雄悍将,原先都是他的死敌项羽手下的人。至于刘邦身边的谋臣武将,如萧何、曹参、樊哙、张良等,都是他早期的朋友,他们在楚汉争战中,劳苦功高,最终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也可以说刘邦借力他们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业。

人们常说的优势互补,应当适用于人际关系网的构造。本来,你有这方面的优势,在另一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打个简单的比方,你会著书立说,但你未必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样样精通,那么,你不精通的领域,或者你根本不懂得的领域,就需要有在那些方面精通的人的帮助。所谓优势互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用你的优势,去弥补他人的劣势;以此换取他人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你的不足。

李嘉诚的名字在海内外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合作,善于和各类竞争高手团结协作。在他的麾下,聚集着这样一群人: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大学,后去美国留学,1979年学成归来被李嘉诚收归长江实业集团,出任会计主任。1985年被委任为长江实业董事。他有着非凡的金融头脑。

周千和,是与李嘉诚先生南征北战多年的创业者,他勤劳肯干,真诚待人,为人处事严谨精明。

周年茂,周千和的儿子,曾在英国攻读法律,对各项法律条文了如指掌,是经营房地产的老手,属书生型人才,被李嘉诚指定为长江实业发言人。

洪小莲,是李嘉诚的秘书,跟随李嘉诚20余年,为李嘉诚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精明强干、雷厉风行,颇有“女强人”之风。

上述四人均属创业奇才,李嘉诚把他们拉在自己帐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拥有人才的大老板。因为他深深明白,成功离不开团结协作。今日这种经济竞争,说到底更是一种人才的竞争。如果拥有了各种优秀人才,并诱导他们贡献自身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可以说李嘉诚把团结协作运用得淋漓尽致。为了避免东方式的家庭化的企业管理模式造成的弊端,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大胆启用洋人。Erwin Leissner是他聘请的第一位洋人,请来之后,立刻遭到大家的反对。但是,李嘉诚却不为所动,而是任用Erwin Leissner做了总经理,负责日常行政事务。接着,他又聘请了一位美国人Paul Lyons做经理,由他配合原来的200位基层管理人员实行企业的国际化管理。20世纪80年代,他又大胆启用了英国人马世民。马世民聪明好学,积累了大量融合东西方企业管理精华的管理经验,是个难得的人才。当时,虽然马世民其名不扬,但李嘉诚却提升他做了和记黄浦董事兼总经理。

由李嘉诚一手构建的这个拥有一流专业水准和超前意识、组织严密的管理团体,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李嘉诚财团之所以能够成为跨国财团,和他周围那些能干的中国人、外国人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李嘉诚大胆启用的那些外国人,在帮助他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方面既充当了“大使”又充当了冲锋陷阵的“士卒”。一家评论杂志这样评论:“李嘉诚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了中西方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如今,李氏企业的业务包括房地产、通讯、能源、货柜码头、零售、财务投资及电力等,范围十分广泛。试想,如果李嘉诚先生不与他人合作,仅靠一个人的力量,纵使他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创造如此宏大的事业。因此可以说,李嘉诚的成功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团结协作的成功。

竞争中,如果你不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也就会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

詹德和、罗泰安是某橡胶公司的两位职员,厂长要在他们两人中选一个人提升为生产科长。谁更合适呢?詹德和的工作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他很爱与各部门竞争,总想击败对方,在专业技术方面比对手罗泰安强;罗的工作显然没有詹出色,但他知道如何与别的部门配合,并与每一个人都能很好地合作。他力求在各方面配合公司的目标,常找时间去各部门看看,了解别的部门的职责和问题,借以增加自己的知识。最后,厂长选了罗泰安。厂长说:“詹是我们工厂最好的领班,但他的事业眼光太狭窄,把自己局限在专业中,限制了晋升的机会。如果只把自己局限在专业里,而不晓得合作的重要性,那至多不过变为一个熟练的技术人才而已。”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谁不善于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谁就会被经济大潮的巨浪所打翻。故智者的合作方式,使他能永立潮头,作时代的弄潮儿,而愚者的单打独斗的方式,只能使他做潮水中的虾兵蟹将,永远也不能成为翻江蛟龙。

28.智者挖掘自身潜能,愚者只会埋头苦干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他找的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几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上让它们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花盆周围不到15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在不停地坚忍地沿着花盆打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这几只毛毛虫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这其中,只要任何一只毛毛虫稍稍与众不同,便立时会摆脱困境,吃到美味可口的松针。

生活中,愚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千百年来,多少愚者拉着生活这盘沉重无比的石磨,蒙着眼睛,围着一个圆圈,倔强而又勤劳地走着,忙碌而又悲哀。

我们见到一些熟人或朋友,总会习惯地问对方最近如何,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得到对方这样的回答:“太忙了!”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状况下,似乎没有一个人不是在忙忙碌碌地生活着。而“忙”在很多时候,也成了一些人的借口或习惯。

可是,如果我们去仔细调查一番,便会发现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果然都是在埋头苦干中生活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永远都显得那么不够用,他们常常希望一天能有二十五个小时甚至三十个小时。可是同时,只要你再深入一层去探究他们,你就会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尽管显得忙忙碌碌,实质上到头来却显得无所事事。这便是愚者的生活模式。

智者也在忙碌,但智者的忙碌和愚者的忙碌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在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发挥到极限,来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和事业的成功而忙碌。

让我们从智者的举措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吧!

一百多年前。有一天,一个年老的医生驾车到了一个镇,把马拴住,一声不响地从后门溜进一家药房,和药房一位年轻的药剂师做了一桩生产买卖。

在药品柜后台,这位老医生和药剂师谈了足足一个多钟头,后来医生离开了,年轻人跟着老医生走向马车,带回来一个老式的铜壶,一片木制橹状的大木板(用来搅动壶里的东西),把它放在柜台的后面。

年轻人检查那只铜壶后,手伸入贴身的袋里,取了一卷钞票交给了那个医生,这卷钞票是年轻人全部的积蓄——五百美元。

老医生就交给年轻人一张写着秘密配方的小纸张。

铜壶里面有一种可以令人解渴生津的饮料,而它的制造配方就写在老医生交给年轻人的那一小张纸上面,这配方是老医生多年心血的结晶。

年轻人对老医生的创想有极大的信心,知道可以成为受人欢迎的产品,于是他倾其所有的积蓄,将这个创意买下来。

没多久,年轻的药剂师运用他的想像力,将一种秘密成分加进这古老的铜壶所载的饮料里。他这一个创举,令铜壶里的饮品无比甘美,亦难以模仿。

在老医生的创意和年轻药剂师的创新下,这个古铜壶就变成像阿拉丁神灯一般,有无法估计的金子流出,历经百年不衰。

这个铜壶里的饮料,经过年轻药剂师的秘密配方,就是你一定饮过不知多少瓶的可口可乐。大家是不是曾想到原来人们常喝的可口可乐竟是这样来的呢?

曾几何时,为了能得到一只“铁饭碗”,人们竭尽全力地要挤进已经人满为患而又永远不会到站的列车。而今天,有许多人不再稀罕这个虽然“饿不死”却又“吃不好”的“铁饭碗”,甘愿选择有风险的“瓷饭碗”……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一次选择就多一次新的机会,可以带来一个新的世界,不跨出这一步,那就永远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萨缪尔·科恩,21岁;杰里米·克劳斯,23岁;托马斯·希尔顿22岁。他们三人是美国杰里米冰淇淋公司的创始人,生产口味独特的超级冰淇淋。1997年5月创立,1998年销售额超过100万美元,1999年销售额达500万美元。

克劳斯说:“我从小就讨厌从事一个普通的职业,因此一直没有工作。而我曾说过,其实我能做任何工作——甚至做冰淇淋。”于是,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入学后就在宿舍里做起了冰淇淋。不久,有同样想法的两个伙伴科恩和希尔顿也加入了。于是,克劳斯卖掉大部分债券自己投资,并拿出他高中时推销净水器时挣下的6万美元,三个人合伙开了这家公司。经过市场调查,克劳斯发现,冰淇淋的口味已经20年没有变化,他敏锐地觉察到,这为他们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和机会。他采纳了啤酒商萨缪尔·亚当斯的建议,使用啤酒酿造技术制作口味奇特的冰淇淋,他与当地的乳酪厂取得联系,由他们提供特制的奶酪制作冰淇淋。

由于口味的创新,使这家小型的冰淇淋公司很快吸引到了投资。结果新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它的风味成为一种饮食时尚,很快风行欧美及世界各地。

克劳斯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我们年轻人应该是一个行业中的创新者,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制造者。因为年轻的本质物质特征就是新异和充满朝气。”

潜能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的能力,包括智者和愚者,而当这种能力被激发出来时,常常出人意料。

翰·费尔德看见儿子马歇尔在戴维斯的店里招待顾客,就问戴维斯:“戴维斯,近来马歇尔生意学得好吗?”

戴维斯把一只苹果递给了约翰·费尔德,答道:“约翰,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不想让你日后懊悔,而我又是一个直爽的人,喜欢讲老实话。马歇尔是个稳健的好孩子,这不用说,一看就知道。但是,即使在我的店里学一千年做生意,也不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他生来就不是个做商人的料。约翰,还是把他领回去,教他学养牛吧!”

如果马歇尔依旧留在这个地方,在戴维斯的店里做个伙计,那么他日后绝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商人。可是他后来到了芝加哥,亲眼看见在他周围许多原来很贫穷的孩子做出惊人的事业,他的志气和潜能突然被唤起,他的心中也燃烧起一个要做大商人的决心。他问自己:“如果别人能做出惊人的事业来,为什么我不能呢?”实际上,他具有大商人的天赋,但戴维斯店铺里的环节不足以激发他潜伏着的才能,无法发挥自己贮藏着的能量,尽管他在那里踏实地干着。

大多数人的志气和才能都深深地潜伏着,要靠外界的东西来激发它。智者之所以为智,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外界的条件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来,创造出更大的成就;愚者之所以愚,是因为他们只懂得埋头苦干,而不晓得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来,其固有的才能变得迟钝并失去了它的力量。

第八章 行动成就梦想

心动不如行动。当一个人为自己确立了发展的目标后,就要立即采取行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努力,不要有任何的犹豫,更不能拖拉偷懒。只有在行动中才能捕捉到成功的机会,一个人为自己设想再好的目标,如果不去行动,那目标也只能存在虚幻中,永远也变不成现实。智者善于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目标,他们绝不会坐着等待成功来敲门,只有愚者才心存幻想,希望好运突然降临,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好运也只存在于幻想中。如果有人问通向成功的捷径是什么?那就是立刻行动。

29.智者付诸行动,愚者耽于幻想

对于自己的目标,智者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实现它,绝不会坐着等待成功来敲门,而愚者的目标确立后,往往是反复斟酌,力争达到万无一失,但是每一个目标都会被他自己所推翻,因此,愚者纵然为自己设立了很多目标,却没有一个得以实现,这些目标,只存在于愚者的幻想之中。故生活中,智者大多都是成功者,而愚者成大事者,我们没有见到一人。

世界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波拿巴有句名言:“我总是先投入战斗,再制订作战计划。”你也根本不必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或者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然后再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只有行动才能使人“更好”。因此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起而行,向前,去实现自己向往的目标,想做什么就去做,然后再考虑完善自我或完善目标。只要行动起来,生活就会走向正轨而创造奇迹,哪怕你的生活态度暂时是“不利的”。

正如英国文学家、历史学家迪斯累利所言:“行动不一定就带来快乐,但没有行动则肯定没有快乐:”

大家可能都熟悉下面的一则古代寓言故事:

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凭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 “我多年来就想租条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去?!”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检验,去完善。

许多人做事都有一种习惯,非等算计到“万无一失”,才开始行动。其实,这是“惰性”在作怪,周密计划只不过是一个不想行动的借口。首先,生活中、工作中的目标,并非都是“生死攸关”,即使贸然行动,也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发生;其次,目标是对未来的设计,肯定有许多把握不准的因素,目标真的适合自己吗,其可行性如何,也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检验。“穿上鞋子才知道哪里夹脚”(英国谚语)。还是先行动起来,没有行动,心态不可能积极,目标不可能清晰。

有人说,心想事成。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很多人只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中,而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因此常常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想得多干得少,这种人只比那些纯粹的“心动专家”要强一些,要好一些,但通常他们很难取得成功。

有句话说得好:“100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因为行动是一个敢于改变自我、拯救自我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力有多大的证明。光心想、光会说,都是虚的,不能看到一点实际的东西。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杰弗逊说:“一次行动足以显示一个人的弱点和优点是什么,能够及时提醒此人找到人生的突破口。”毫无疑问,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勤于行动和巧妙行动的大师。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无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是:用行动来证明和兑现曾经心动过的行动。

一位侨居海外的华裔大富翁,小时候家里很穷,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他忍不住问妈妈:“别的小朋友都有汽车接送,为什么我们总是走回家?”妈妈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家穷!”“为什么我们家穷呢?”妈妈告诉他:“孩子,你爷爷的父亲,本是个穷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取了状元,官达二品,富甲一方。哪知你爷爷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一生中不曾努力干过什么,因此家道败落。你父亲生长在时局动荡战乱的年代,总是感叹生不逢时,想从军又怕打仗,想经商时又错失良机,就这样一事无成,抱憾而终。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孩子,家族的振兴就靠你了,干事情想到了看准了就得行动起来,抢在别人前面,努力地干了才会有成功。”他牢记了妈妈的话,以十亩祖田和三间老房子为本钱,成为今天《财富》华人富翁排名榜前五名。他在自传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想到了,就是发现了商机,行动起来,就要不懈努力,成功仅在于领先别人半步。”

立刻行动起来,不要有任何的耽搁。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计划都不能帮助你成功,要想实现理想,就得赶快行动起来。成功的道路有千条万条,但是行动却是每一个成功者必须要付出的,行动也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当小燕得知一家企业内刊招聘记者,当即赶了过去。

到现场一看,仅有的一个岗位,竞争者竟达120多人!而且其间又不乏学历、资历、年龄、口才诸方面胜过自己者。见此阵势,小燕本欲打退堂鼓,可又一想既然来了,长长见识也是好的,便耐着性子坐下来。

面试的人太多,主考官是该公司的老总,小燕又被安排在后面,看着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脸色沉重地走出考场,她已预感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必须采取独特的面试方式打动老总才能出奇制胜。

这时候,在会客室里坐等的几位应聘者开始闲聊。其中有这么几句牢骚话引起了小燕的注意:“来的都是有经验的人,小不点的内刊还拿不下来?一个面试还搞这么复杂!”“肯定要当面出题让应聘者动笔,不怕它,都带了作品集了,还说明不了问题?”

小燕心里一动,当即赶往楼下的打字店,以“求贤若渴”为题写下一篇现场短新闻。回到会客室时,正好轮到她出场了。

面试的内容有些出乎小燕的意料,神色已略显疲惫的老总既没提业务,也不问应聘者的经历,而是要小燕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如何当好内刊记者。小燕当即递上刚打印完的那篇短新闻稿说自己的角度就是“敏锐”。

小燕成了应聘人员中百里挑一的幸运儿。老总说:“其实正确的方法大家都注意到了,但心动不如行动,只有你当时把大家都注意到的东西先做在了前面。”

一旦你坚定了信念,接下来就赶紧行动起来。这会使你前行的车轮运转起来,并创造你所需要的必要动力。一位演讲家曾经说过,说空话只能导致你一事无成,要养成行动大于言论的习惯,那么即使是再艰难、再巨大的目标也是能够实现的。

曾经有一位65岁的老人从纽约步行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到达了迈阿密市。在那里,有几位记者采访了他。他们想知道,这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他?他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老人答道,“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走一步,我就到了这里。”

也许你早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是它同时也给你带来烦恼,你感到自己迟迟不能将计划付诸实施,你总是在寻找更好的机会,或者常常对自己说:留着明天再做。这些做法将极大地影响你的做事效率。因此,要获得成功,必须立刻开始行动。任何一个伟大的计划,如果不去行动,就像只有设计图纸而没有盖起来的房子一样,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目标再伟大,如果不去落实,永远只能是空想。成功在于意念,更在于行动。制定目标是为了达到目标,目标制定好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如果不化目标为行动,那么所制定的目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

30.智者雷厉风行,愚者拖沓懒惰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着种种的憧憬、种种的理想、种种的计划。假使我们能够将一切的憧憬都抓住,将一切的理想都实现,将一切的计划都执行,则我们事业上的成就,真不知要怎样的宏大;我们的生命,真不知要怎样地伟大!然而我们总是有憧憬而不去抓住,有理想而不去实现,有计划而不去执行,终于坐视各种憧憬、理想、计划消逝!

古时候,有兄弟两个箭法都很好,一天他们两人带着弓箭出去打猎,正好天空飞过一群大雁,兄弟两人看到后,哥哥便说:“等射下来后,回去把大雁蒸着吃。”弟弟不同意,他打断了哥哥的话说:“不行,蒸了不好吃,要烧了吃”。于是两个便争论起来,这时候,过来一位长者,兄弟两人便要长者为他们评理。长者说,等你们把大雁射下来,以后再商量如何吃不好吗?”兄弟两人一想觉得有理,等他们明白过来的时候,大雁早已飞走了。

活中,成功的机会如同天空中的大雁一样,稍纵即逝。愚者做事或拖拉,或懒惰很容易让成功的机会从手中溜走,而智者则不同,他们做事雷厉风行,一点都不含糊,在追求成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从不放过任何一丝机会,一旦机会降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把握,他们也敢于冒险去捕捉,所以机会好像也偏爱智者。愚者的拖拉懒惰是一种消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坏习惯,正是这种坏习惯的存在,使愚者和智者之间有了一条很明朗的界限。

著名作家哈里曾经是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厨师。空余时间,他代同事们写情书,写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自己突然爱上了写作。他决定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写一本长篇小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立刻行动起来。每天晚上,大家都去娱乐了,他却躲在屋子里不停地写啊写。这样整整写了8年以后,他终于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豆腐块而已,稿酬也只不过是100美元。他没有灰心,相反他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潜能。
从美国海岸警卫队退休以后,稿费没有多少,欠款却越来越多了,但他仍然写个不停。朋友们见他实在太贫穷了,就给他介绍了一份到政府部门工作的差事。可他却拒绝了,他说:“我要做一个作家,我必须不停地写作。”有时候,他甚至没有买一个面包的钱。尽管如此,他仍然锲而不舍地写着。又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预想的那本书。因为不停地写,他的手指已经变形,他的视力也下降了许多。为了这本书,他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

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仅在美国就发行了370万册平装本和160万册精装本。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观众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创电视收视率历史最高记录。这位了不起的作家获得了普利策奖,一下子收入500多万美元。

哈里的成名作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读到的《根》。哈里说:“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工作,并且‘立刻行动’,对自己的目标深信不疑。你必须有理想和信心,遇到艰难险阻必须设法克服它。因为世上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可以将你一举推上成功之巅。”

凡是应该做的事,而拖延着不立刻做,而想留待将来再做,有着这种不良习惯的人总是愚者。凡是智者,总是能够在一件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就立刻迎头去做的人。

有个年轻人,梦想发财,他听说某深山有位老人,若有缘见到,则有求必应。

于是,那年轻人便连夜收拾行李,赶上山去。

他在那儿苦等了5天,终于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老人,他向老者请求赐财富给他。

老人便告诉他说:“每天清晨,太阳未东升时,你到海边的沙滩上寻找一粒‘心愿石’。其他石头是冷的,而那颗‘心愿石’却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到那颗‘心愿石’后,你所祈愿的东西都可以实现了!”

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海滩上捡石头,发觉既不温暖又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那青年在沙滩上寻找了大半年,却始终也没找到温暖发光的“心愿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开始捡石头。一发觉不是“心愿石”,他便丢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

突然,“哇……”

青年人大哭起来,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刚才他习惯性地扔出去的那块石头是“温暖”的……

生活中愚者的拖拉、懒惰一旦形成习惯,便和那个青年一样,在麻木中把到手的机会随手扔出,等到明白过来时,一切便都晚了。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机遇与我们的事业休戚相关,机遇是一个美丽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尔降临在你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将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样扼腕叹息,她却从此杳无音讯,不再复返了。所以,做事雷厉风行的人,往往能抓住机会,成就梦想。

在商业活动中,时机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是否有所建树。

美国的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士的经验之谈极其简单:“尽快行动,抓住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

有一次,甘布士要乘火车去纽约,但事先没有订妥车票,这时恰值圣诞前夕,到纽约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车票很难购到。

他的夫人打电话去火车站询问:是否还可以买到这一次的车票?车站的答复是:全部车票都已售光。不过,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带着行李到车站碰碰运气,看是否有人临时退票。

车站反复强调了一句,这种机会或许只有万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来到车站,就如同已经买到了车票一样。

夫人关怀备至地问道:“约翰,要是你到了车站买不到车票怎么办呢?”

他不以为然地答道:“那没什么,我就好比拿着行李去散了一趟步。”

甘布士到了车站,等了许久,退票的人仍然没有出现,乘客们都川流不息地向月台涌去了。

但甘布士没有像别人那样急于回去,仍然耐心地等待着。

大约距开车时间还有10分钟的时候,一个女人匆忙地赶来退票,因为她的女儿病得很严重,她被迫改坐以后的车次。

甘布士买下那张车票,搭上了去纽约的火车。

到了纽约,他在酒店里洗过澡,躺在床上给他太太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在电话里,他轻松地说:

“亲爱的,我抓住那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了,因为我相信一个不怕吃亏的笨蛋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有一次,地方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金可以买到100双袜子了。

那时,约翰·甘布士只是一家织造厂的小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材!

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抛售的货物,并租了一个很大的货仓来贮货。

他妻子劝说他,不要把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购入,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量有限,而且是准备用做子女教养费的。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对于妻子忧心忡忡的劝告,甘布士笑过后又安慰她道:“3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

甘布士的话似乎兑现不了。

过了10多天后,那些工厂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

太太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地方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

这时,本地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不致暴涨不断。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劝告他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

他平静地说:“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货售完不久,物价便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

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生意十分兴旺。

如今,甘布士已是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了,他在一封给青年人的公开信中诚恳地说道:

“亲爱的朋友,我认为做事成功的方法就是不能拖拉,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万分之一的机会,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完成。”

智者雷厉风行的做事作风,使他们在事业上、生意场上、工作中都能得心应手;愚者的拖拉只能浪费时间和失去机会。如果把你单独一天所浪费的时间记录下来,你会发现,由于拖拉和懒惰而浪费掉的时间实在太多了。

学生如何备考相信大多数人都了解。例如小王的计划就很好,他打算晚上集中精神看点比较花脑筋的书,但他是怎样过的呢?请看,他准备7点看书,但晚饭吃得太多,就看电视消遣消遣,他本来只想看一点点,谁知节目太精彩了,只好继续看完,这时已过了一个小时;8点时,刚坐下来看书,又想起了一件事,折回来给女朋友打个电话聊聊,又花了40分钟,而后又接了个电话花了20分钟。当他走到书桌前,突然看见楼下活动室有人打乒乓球,一时手痒,又打了一个小时,打完后全身是汗,就去冲洗一番,后来有点疲倦,又觉得应该小睡片刻,还要吃点夜宵。这个准备用功的晚上很快就过去了。最后在半夜一点钟才打开书本,但这时已经看不下去了,只好投降,蒙头大睡。

第二天他对教授说:“我希望您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真的很用功,为了这次考试,我昨晚念到半夜两点呢!”然而,现实很残酷,他的考试没通过。

小王的做法很糟糕,因为他浪费的时间太多。像他那样患有“过度准备狂”的人,不知有多少,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

事实证明,懒惰常会使我们与成功失之交臂,我们要克服懒散的习惯。懒散成为习惯,可见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克服它也需我们下定决心。要像智者那样,选定目标后,就雷厉风行地做,绝不拖拉推迟。

31.智者标新立异,愚者盲目从众

当今社会变化的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生活于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需要人们具有最灵活、最敏捷的应变能力,并能审时度势、纵观全局,于千头万绪之中找出关键所在,权衡利弊,及时作出可行有效的决断。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素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存能力。

有一个人养了一头驴和一只哈巴狗。驴关在栅栏里,虽然不愁温饱却每天都要到磨坊里拉磨,到树林里去拉木材,工作非常繁重;而哈巴狗会演许多小把戏,很得主人欢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当奖励。驴在工作之余,难免有怨言,总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驴扭断缰绳,跑进主人的房间,学着哈巴狗的样子围着主人跳舞,又蹬又踢,撞翻了桌子,碗碟摔得粉碎。这样驴还觉得不够,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舔他的脸,把主人吓坏了,直喊救命。大家听到喊叫声急忙赶来,驴正等着奖赏,没想到反挨了一顿痛打,被重新关进栅栏里。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像故事中驴子一样的人,他们盲目从众,从不会另辟蹊径,创新求变,大费周折后,又回到自己原来的圈儿里,甚至很惨。

“我成大事的秘诀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而刻意创新的叛逆者。”这是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的话。

当全美短筒皮靴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的时候,每个从事皮靴业的商家几乎都趋之若鹜地抢着制造短皮靴供应各个百货商店,他们认为赶着大潮流走要省力得多。

当时罗宾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皮鞋工厂,只有十几个雇工。他深知自己的工厂规模小,要挣到大笔的钱确非易事。自己薄弱的资本、微小的规模,根本不足以和强大的同行相抗衡。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争取有利地位呢?

罗宾面对两种改进模式:

其一就是尽量提高鞋料成本,在皮鞋的用料上着眼。使自己工厂的皮鞋在质量上胜人一筹。但是因为自己的产品产量比别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别人高,如果再提高成本,那么获利有减无增。这条道路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行走起来是很困难的。显然,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其二以新领先,着手皮鞋的款式改革。罗宾认为这个方法比较妥当,只要自己能够翻出新花样、新款式,不断变换、不断创新,招招占人之先,就可以打开一条出路,如果自己创造设计的新款式为顾客所钟爱,那么利润就会接踵而至。经过一番仔细考虑,罗宾决定走第二条道路。

他立即召开了一个皮鞋款式改革会议,要求工厂的十几个工人各尽其能地设计新款式鞋样。

罗宾规定了一个奖励办法,以此激发工人的创新积极性——所设计的鞋样通过改良被采用,设计者可获50美元奖金;凡是所设计的新款鞋样被工场采用的设计者,可立即获得100美元的奖金;即使设计的鞋样不能被采用,只要其设计别出心裁,均可获10美元奖金。

他还设立了一个设计委员会,由五名熟练的造鞋工人任委员,每个委员每月额外发给100美元。

这样一来,马上在这家袖珍皮鞋工厂里掀起了一阵皮鞋款式设计热潮,不到一个月,设计委员会就收到40多种设计草样,采用了其中三种款式较别致的鞋样。罗宾立即召集全体大会,给这三名设计者颁发了奖金。

罗宾的皮鞋工厂就开始把这3个新款式皮鞋试行生产。将每种新款式皮鞋一次性制作1000双,制成后立即将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销。顾客见到这些款式新颖的皮鞋,立即掀起了一股购买热潮。

罗宾的皮鞋工厂在两星期之内收到2700多份数量庞大的订单,这使得罗宾终日忙于出入各大百货公司经理室大门,跟他们签订合约。

因为订货的公司多了,罗宾的皮鞋工厂逐渐扩大起来,3年之后,他已经拥有18间规模庞大的皮鞋工厂了。

但是没过多长时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皮鞋工厂一多起来,做皮鞋的技工便显得供不应求了。最令罗宾头疼的情形是别的皮鞋工厂尽可能地把工资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罗宾出重资,也难以把其他工厂的工人拉出来。缺乏工人对罗宾来说是一道致命的难关。因为他接到了不少订单,如无法给买主及时供货,而这将意味着他得赔偿巨额的违约损失。

罗宾忧心忡忡。他又召集18家皮鞋工厂的工人开了一次会议。他始终相信,集思广益,可以解决一切棘手的问题。罗宾把没有工人可雇佣的难题告诉大家,要求大家各尽其力地寻找解决途径,并且重新宣布了以前那个动脑筋有奖的办法。会场一片沉默,与会者都陷入思考之中,搜肠刮肚地想办法。

这时,有一个小工举起右手请求发言,罗宾嘉许之后,他站起来怯生生地说:“罗宾先生,我以为雇请不到人无关紧要,我们可以用机器来制造皮鞋。”

还没等那个小工把话说完,就有人嘲笑他:“孩子,用什么机器来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种这样的机器呢?”

发言的小工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窘得满面通红。

罗宾却走到他身边,请他站起来,然后挽着他的手走到主席台上,朗声说道:

“虽然他还没有造出一种造皮鞋的机器,但这孩子没有说错,他这个办法很重要,大有用处,只要我们围绕这个概念认真思考,肯定会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的。

“思维不要局限于一定的桎梏中,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这才是我们永远能够不断创新的动力。现在,我宣布这个孩子可获得500美元的奖金。”

经过四个多月的研究和实验,机器研制出来,并迅速安装到各工厂。大量的制作工作就被机器取而代之了。

罗宾·维勒的名字,在美国商业界,就如一盏耀眼的明灯,他自己的成功,与他时时保持锐意创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成功的机遇无处不存,只要你拥有一个灵活的大脑,不把自己束缚在传统的思维模式里,你就会找到通往成功的途径。

有一年,美国家具商尼科尔斯的家里突然起火,一切都烧光了,只留下一片残存的焦松木。可这焦松木独特的形状和漂亮的木纹触发了他的灵感。他从中悟出家具的仿纹样式:用碎玻璃片刮去沉灰,用砂纸打光,再涂一层清漆,便显出温暖的光泽和清晰的纹理。仿纹家具从此诞生,尼科尔斯因祸得福,生意十分兴隆。

智者在生活中,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因势利变,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并坚信自己能够达到目的、最终而获得了成功;愚者把“别人都这样”奉为行为准则,他们相信,跟着大伙走准没错,没有信心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能做个“跟屁虫”,却又往往弄得自己灰头土脸,十分狼狈。

美国艾士隆公司董事长布希耐一次在郊外散步,偶然看到几个小孩在玩一种又丑又脏的昆虫,爱不释手。他顿时联想到:市面上销售的玩具一般都是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为什么不能生产一些丑陋的玩具给孩子们玩呢?他于是安排研制,果然一炮打响,收益很大,丑陋玩具在市场上形成了一股热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智者总能突破重围,标新立异,找到创新发展的道路,走向更加宽阔的天地;愚者从来都是那样不自信,他们总感到跟着大伙走,准没错,“大家都这样嘛!”但是他们又常常像那匹倒霉的驴子一样,做出一些滑稽可笑的举动,自己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反而又要挨上一顿痛打。可见盲目从众是一条不大通畅的道路,说不一定真的会使人到山穷水尽的处境。

32.智者未雨绸缪,愚者亡羊补牢

俗话说:“有备无患。”许多人在接近成功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功败垂成。原来可以因之而辉煌的事业,成为人生一大憾事。智者在做事之时,审时度势,预测在行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是在哪些环节,并做好应对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愚者做事,粗心大意,忽略细节,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在做事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利因素,他们手忙脚乱,却又无济于事,结果只能是亡羊补牢。

春秋时期,齐国的孟尝君有一个门下食客,名叫冯谖,很懂得深谋远虑。一天,孟尝君命他到自己的封地薛去收税款。冯谖出发之前问孟尝君:“收了税款以后要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看看家里缺什么随便买一点回来就行。”

冯谖到了薛地以后,把所有交税款的都召集在一起,并且下令交得起税的人在三天之内把所欠税款全部交上来,交不起税款的人就当场免了他们的税,借据也当场烧掉。看到这种情况,老百姓很高兴,齐呼“孟尝君万岁”,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效忠孟尝君。冯谖回来以后,把事情的经过如实向孟尝君禀报了,并告诉孟尝君他收回来的是老百姓的心,比税款要高贵得多,希望孟尝君不要生气。孟尝君尽管很气愤,可木已成舟,也只好作罢。

又过了几年,齐王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孟尝君满怀失意地回到薛地。令孟尝君惊讶又感动的是,薛地的老百姓竟然夹道欢迎他回来,这使孟尝君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抚慰。他终于明白了当初冯谖的举动是多么充满智慧。于是,他把冯谖叫到跟前,想好好赞扬他一番。

冯谖说:“现在,薛地已经成了你的根据地,但这远远不够,公子不要高兴得太早。俗语说‘狡兔三窟’才能保全性命。公子现在只有一个巢穴,应该尽快挖掘出另外两个才是上策。”

冯谖意在劝孟尝君做事时多准备几种方案。狡猾的兔子总备有三个洞窝。如果一个洞发生危险,就栖身到另外的洞里去,以防不测。孟尝君深感冯谖说得有理,就派他去办这件事。冯谖去晋见魏惠王,在魏惠王面前把孟尝君大肆吹嘘了一番说:“如此杰出的人物,如果哪个国家能聘任他,一定能够使国家马上繁荣起来。”魏惠王相信了冯谖的话,于是决定任命孟尝君做大将军。

齐王听到消息后,认为不能让人才落到别人手里,立刻派使者把孟尝君请回来,并且任命他做宰相。冯谖又劝孟尝君:“现在请齐王把他祖先的宗庙建到薛地。”宗庙建好之后,冯谖高兴地对孟尝君说:“公子现在拥有齐、魏、薛三个根据地,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孟尝君果然一生都过着安定的生活。

我们常说:“有时常思无时居安思危”。冯谖的做法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有眼光、做长远打算,要未雨绸缪。仔细想想,你是否为自己的将来做过一些什么准备?如果你什么也不去做,只是一味地担忧,那么可悲的命运可能会降临到你的头上。相反,如果你一直在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做准备,你就不会害怕了,因为你早已经准备好了应对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动物纪录片:

在夏日枯旱的非洲大陆上,一群饥饿渴乏的鳄鱼陷身在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较强壮的鳄鱼已经开始弱肉强食同类了,眼看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理论正在上演。

这时,一只瘦弱勇敢的小鳄鱼却起身离开了快要干涸的水塘,迈向未知的大地。

干旱持续着,池塘中的水愈来愈混浊、稀少,最强壮的鳄鱼已经吃掉了不少同类,剩下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却不见有鳄鱼离开,也许栖身在混水中,等待迟早被吃掉的命运,似乎总比离开、走向完全不知水源在何处还安全些。

池塘终于完全干涸了,唯一剩下的大鳄鱼也不耐饥渴而死去,它到死还守着它残暴的王国。

可是,那只勇敢离开的小鳄鱼呢?在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上,而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

小鳄鱼此举和智者的做法惊人的相似,动物尚知为以后的生活提前做好准备,何况智商高于动物不知几百倍的人呢?但是,人类历史从古至今,不断演绎着非洲大陆那种处在将要干涸水塘中的鳄鱼的故事。

春秋战国的范蠡是一位深具智慧的人物。这位帮助勾践卧薪尝胆复兴越国的大功臣,功成之后却断然请辞,越王勾践以半个江山相许也留不住。范蠡辞别,其名义上的理由是“君辱而臣死”,当年兵败会稽时未能以一死殉君,如今复仇后则以辞职谢罪。然而,他真正的内心是对勾践毫无期望,他看出勾践其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范蠡给他的朋友文仲写信,说得非常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此人难以共享事成,君宜慎重计虑去留。”文仲不信,毕竟一起夺回了江山呀!可是,他又不能不重视范蠡的规劝,于是既不离开,也不上朝,而是称病不出。结果没过多久,还是被越王勾践以“预谋叛乱”的罪名处斩了。

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后经营商业。由于他善于筹划,时机又把握得好,在短时间内富甲一方,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

未雨绸缪,智者总是能在事发前,便做好应对的准备,使自己走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愚者总抱着“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的生活态度,糊涂度日,但一旦“牢”破了之后,可能补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1978年,布兰克和马科斯在洛杉矶一家硬件零售店工作时,因为他们给老板吉姆提出“目前你的经营方向不对,很有可能被竞争挤死掉,应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建议,遭到老板吉姆的冷眼,吉姆认为自己的生意很平稳,根本不用理会别的麻烦。为此,一位从事商业投资的朋友建议他们自己办公司。他们开始这样做了,现在,马科斯和布兰克经营的家庭库房设备在美国迅猛发展的家用设备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他们的众多雇员中,有一个特别的人,那就是布兰克和马科斯早先工作过的那家硬件零售店的老板吉姆。原来吉姆当时没有听从布兰克和马科斯的劝告,竟然被竞争对手杀得片甲不留。马科斯说:“保持适度危机意识,就可以看得更多些,这样我的成功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历史上许多亡国的教训,更能教育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弄破了蜀国的“牢”,埋下了亡国的根源;李后主只懂得填词饮酒,不问政治,等兵临城下之时, “亡羊补牢”还有用吗?只好做了亡国之君,惨死他人之手;宋徽宗信奸臣,致使朝纲败坏,政事不举,金兵一举攻破京城,他只有做了俘虏,在北国地牢中“坐井观天”,这还有机会“亡羊补牢”吗?

所以,我们应该像智者那样,在生活中,在事业上,始终保持警惕性,危机感,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处理、防微杜渐,把祸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不能有愚者那种心怀侥幸,“亡羊补牢”的错误想法,这样,你就不会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无法挽回的被动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