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临时牌的办理手续:专项整治的四大弊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35:33
专项整治的四大弊端
[2600] (2007-05-25)

  时下,各类名目的“专项整治”红火得很。试问,哪个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开展过专项整治?全国的、地方的,接二连三,蔚然成“风”,如同天气预报,今日刮东南“风”,明日刮西北“风”,似乎成了政府部门推动工作的“利器”和主要手段。专项整治通常都要依照“宣传造势、自查自纠、检查抽查、狠抓整改、总结评比”的套路高调进行,召开大型会议,印发红头文件,主要领导发表“重要讲话”,上上下下,有声有色,分段实施,稳步推进,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制造政绩的主渠道。如果把专项整治选为政府的形象大使,我看到是一个满别致的创意。

  很显然,这种公权力的运作方式弊大于利。

  一是导致形式主义盛行。专项整治总是注重形式,说大于做,要的是声势,要的是态度,要的是规格。文件刚刚下发,会议刚刚结束,就即刻向下面要数字,要典型,听汇报,逼着层层说假话、说套话、说大话。下面也很清楚,知道没人较真,于是高度重视,闻鸡起舞,加大力度,上下默契,热热闹闹摆架子,认认真真走过场。待到总结评比时,当然是硕果累累,你好我好大家好;同时,还要形式化的居安思危,进一步狠抓落实云云。目下,政府工作落实难、整改难、执法难、作风浮躁,不客气的讲,专项整治的制度设计难辞其咎。

  二是常规管理被冲击。我们有个成语叫积重难返。房间长期不打扫,实在太脏了,费很大劲也弄不干净,那么,主妇日常干什么了?很多专项整治的“宣言”中,都在强调问题的严重性,早干什么去了?养痈遗患吗?我们看到的是,专项整治的背后是职责不清、执行不力、执法缺位、行政的日常不作为、失职渎职,甚至是玩忽职守。专项整治的“风”刮过来,所有的问题一扫而光,都被掩盖起来,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常态工作被误导,其潜台词是,“风”未刮时或刮过后,即日常工作就可以松懈和放任了。因此,规范化和正常秩序在专项整治中常常被置于尴尬地位。

  三是与法制建设相抵触。法制是典型的常态化管理,它重证据,讲程序,注重公平和各方权益的司法保护;而专项整治难免矫枉过正和违背程序,主观随意性很强,带有搞运动的色彩。检查组前呼后拥,指手画脚,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企业应接不暇,唯唯诺诺;守法的常被检,违法的无人查,矿难一出,一个省或全国同类型煤矿全部停产整顿,开展专项整治。这类一人犯法,全体连坐、好的坏的一勺烩的事例不是屡见不鲜吗?这种姿态性的工作方法,显然是对法制的无视和不负责任,其潜台词无非是尽快把自己撇清,掩盖日常履行行政职责的失误和缺陷,从而与常态化的法制管理构成抵触。

  四是运作成本居高不下。专项整治从来没人计算成本,反正花的是国家的钱。形式主义从来是要付出高昂成本的:大量人力物力的集中调动、宣传造势、大型会议、鞍马劳顿、迎来送往,哪样不是高消费?其成效多停留在字面和会议上,或见效于一时,甚至成为下一轮专项整治的隐患。近年来,我们在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医药卫生、乃至文化教育、知识产权等诸多社会领域,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专项整治,但屡禁不止,屡打不灭,回潮反弹,不了了之,已然形成恶性循环。专项整治的效能与成本严重倒挂。

  专项整治植根于官本位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逻辑思维。在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要求政府转型的今天,它显得尤其刺眼和浮夸,是否也应进入“专项整治”的范围呢。

  作者:匆匆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