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头图片卡通图片:论美国主要裔族文学的精神诉求 ---张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3:17:30
论美国主要裔族文学的精神诉求

 

引  言

 

  以美国华裔(亚裔中的代表)文学、美国黑人文学以及美国犹太文学等为代表的美国主要裔族文学成为美国文坛上极其重要的力量。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所有少数裔文学中成绩最突出,实力也最雄厚”。起步稍晚的美国华裔文学成果虽然比不上美国黑人文学,但在一大批华裔作家共同努力下,也在美国文学中拥有一席之地。美国犹太文学成果丰硕,更有数位犹太作家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目前对这三种裔族文学的研究集中在通过作品探讨各裔族所遭受的苦难以及所面临的种种冲突等,而且多是单独论述,这势必造成对美国主要裔族文学整体性把握不足。为略补前面的缺憾,并期望在更高层面上拓宽对美国裔族文学的研究思路,本文另辟蹊径,把三种主要裔族文学置于美国主要裔族文学整体框架下,结合各自裔族文学中不同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文化风俗等元素,来分析各裔族文学主要发展阶段中的精神诉求。

  美国华裔文学的精神诉求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黄三于1875年编写的“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反华法案、种族歧视和美国社会习俗” 的《英汉手册》。后历经以容闳和水仙花为代表的起步阶段(19世纪末至1943年)、以刘裔昌和黄玉雪等为代表的发展阶段(1943年至1970年)以及以汤亭亭和赵健秀等为代表的成熟阶段(1970年以后),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这些成就是以多代华裔作家长期不懈的诉求为基础,以中国悠久的民族历史、民族信仰和文化以及在客体的生存困境为纽带构建而成。

  中国的宗族家法意识、落叶归根意识、民族大义意识、阖家团圆意识,以及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并突出三纲五常的家庭伦理意识、重男轻女意识、血缘意识等是传统中国民族信仰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名著、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辞赋无所不包。这些信仰和文化不可避免地对美国华裔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华裔在美国的历史不堪回首,他们不但遭受美国主流社会的歧视和打压,而且深受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考虑到与中国的同盟国关系,1943年美国废除了此法案。1943年后,由于实行严格的配额制,美国华裔人口增加缓慢,直到1965年《新的移民法》的颁布,华裔数量才真正增多,有影响的华裔作家也才相应增多。因此,作为美国华裔生存状况的记录者和精神追求的构造者,美国华裔作家有责任用文学作品传递他们的精神诉求。

  起步阶段的容闳和水仙花采用自传的形式分别发表了《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春香太太》,前者主要描写了东方的异国风情,后者揭示了底层裔族女性在人权和女权上受到的双重压迫。他们当时的精神诉求主要是:以自传的方式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示东方(主要指中国)异域风情,或正面宣传自我并纠正主流文学对华裔的错误印象以期望赢得主流社会的好感,减少双重文化压力和生存困境。

  发展阶段的刘裔昌以自传形式在《龙父龙子》中描写了渴望融入美国社会的作者本人与固守中国之根的父亲之间的冲突,小说突出了华裔的压力及渴望融入美国社会的心情,刘的诉求很清晰:突破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过上主流人士的生活。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以自传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冲破传统中国文化中重男轻女的束缚,黄通过勤工俭学完成大学学业,最终成为模范美国公民。黄的精神诉求显然是:黄皮肤的华人不比包括白人在内的任何民族差,他们一样可以成为美国社会里的成功人士,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信仰所推崇的光宗耀祖之目的。黎锦扬的《花鼓歌》突出了唐人街社会里王奇洋这个固守中国文化已达到迂腐境地、甚至一年四季只穿长袍的人物。王坚决反对儿子娶洋媳妇以保证家族血统纯正,反对儿子干临时工以免丢了自己的面子,常强迫他们背诵四书五经,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血缘意识、伦理意识、面子意识等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借此,作者想表达的诉求是:华裔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发展。雷庭招的《喝碗茶》中的王宾来在新婚之夜发现由于结婚前的荒唐生活(排华政策造成华人妇女无法入美,华人男性常染上嫖赌等不良习气)而致性无能,后靠吃中医开的茶药恢复了性功能,家庭的各种危机才逐渐消失。小说还多次提到唐人街会馆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可见,雷的精神诉求是:通过揭示唐人街社会里华裔家庭、家族面临的困境来控诉排华政策所造成的唐人街“单身汉社会”对华裔的伤害,从而达到引起美国主流社会关注的目的。

  成熟阶段的汤亭亭、赵健秀等华裔作家已经引起美国主流文学的广泛关注。汤亭亭的《女勇士》被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列入与欧美经典作品同等地位,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里程碑,因为“有了这本书,华(亚)裔作品进入了主流,既吸引了普通读者又吸引了学术界”。该书以自传方式把家族历史与大量的中国神话故事相结合,结合作者本人的理解与创新,描写了家族女性成员的故事。此书集中体现了汤亭亭的精神诉求:希望广大华裔(主要指女性)淡化裔族属性,放弃二元对立,要像花木兰那样敢于冲破传统中国文化中重男轻女等观念,并能像蔡琰那样在受文化压迫的旧传统和受种族歧视的新世界中唱出属于自己的歌,从而融入美国社会。《中国佬》不但揭示了在内华达山脉的筑路大军中华人占了百分之九十这一事实,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民族大义意识,而且影射出了美国华裔普遍的精神诉求:落叶归根。赵健秀被称为美国亚裔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哎咦:亚裔美国作家选集》的导言被誉为华裔/亚裔美国文学的宣言。他对美国主流社会一直深恶痛绝,尤其是对主流文学中强加给华裔的以陈查理和福满洲为代表的刻板形象进行了猛烈批评。《唐老亚》描写了华裔小男孩唐老亚借助梦境弄清了华裔修建美国铁路的历史,重建了美国华裔历史,文中大量引用中国神话和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甘加丁之路》则借助刻画关家父子龙曼和尤利西斯对饰演陈查理的不同态度来颠覆美国主流文学对华裔的刻板描写。赵健秀认为写作即是战斗,坚持二元对立,坚守裔族属性。他的精神诉求可以概括为:美国华裔作家应重视民族文化信仰,应通过作品号召华裔同胞用战斗来赢得平等自由,溶解美国强加给华裔的刻板形象。谭恩美的《喜福会》在表现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寻根和阖家团圆的期望。黄哲伦的《蝴蝶君》颠覆了东西方权力关系,体现了作者对西方的不屑和对东方的自豪。任碧莲的《典型美国人》则通过淡化裔族特征表达作者对中西融合的诉求。

  美国黑人文学的精神诉求

  美国黑人文学开始于18世纪,后来在一代代非裔作家的努力下历经以休斯为领袖的哈莱姆文艺复兴(第一次高潮,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末)、以赖特为领袖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及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为领袖的第三次高潮(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黑人文学取得的巨大成绩离不开非裔作家的精神诉求,而这种诉求是与黑人民族悠久的民族历史、坚定的民族信仰和灿烂的祖先文化以及黑人在美国的生存压力紧密相关的。

  非洲黑人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传统宗教,其核心内容是尊天(自然)敬祖(祖先)。来到美国后,非洲传统宗教与基督教融合为宗教混血。教义与现实的矛盾让黑人奴隶们拥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白子民不该虐待黑同胞,因为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非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非洲神话、民俗,尤其是音乐和舞蹈。非洲音乐以感情丰富为主要特征,非洲舞蹈则动作粗犷有力,旋律强烈感人。

  毋庸置疑,美国黑人为美国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像牲口一样受尽了磨难。美国黑人文学作为黑人民族话语的代言人必然要用自己的作品为黑人说话。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休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其诗充分表达了对黑人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种族歧视的愤慨。为了更好地表达黑人渴望展现民族文化、控诉种族歧视的心情,他通过在诗中糅合美国黑人布鲁斯、爵士乐、拉格泰姆等传统音乐和口头歌谣,创造了美国黑人诗歌的基本模式,从《年轻女子的布鲁斯》中的一节可以看出典型的布鲁斯音乐形式的应用。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中,他则采用了爵士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巴波音乐。在《拷问》一诗中,白人警察刑讯逼供无辜黑人青年,他又把黑人幽默体现得淋漓尽致。休斯通过在作品中弘扬并加工黑人音乐、幽默、舞蹈、艺术、传说、民俗、方言和典故等做法,传递出那个时代的精神诉求:热爱、实践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并对之自信、自豪是广大黑人在环境恶劣的异乡抨击种族歧视、构建精神家园的武器。

  赖特、鲍德温和艾利森等是二次高潮的代表。赖特的《土生子》被认为是黑人文学的里程碑,它讲述了黑人青年比格·托马斯失手杀死白人雇主的女儿玛丽,最终被处电刑的故事,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也“真正迫使美国社会对黑人文学刮目相看”。作为抗议派的领袖,“赖特的作品拒绝传统的通过黑人音乐、黑人教堂、黑人大家庭的传统生存策略。”小说中比格鄙视母亲用非洲传统文化中的唱圣歌和布鲁斯来安慰自己的做法也说明了这一点。但这并不表明他对非洲传统文化和宗教的抛弃,他在小说中赋予比格极强的生命力,这象征着非洲原始又神秘的力量在比格身上生生不息,而比格以暴抗暴的做法是赖特一直以来的精神诉求:美国黑人像他们祖先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应该利用这种生命力去和白人反抗,才能获得幸福自由。

  鲍德温对他的文学领路人赖特进行了批评,和艾利森一样主张采用温和抗议的方式。鲍德温的《向苍天呼吁》描写了黑人孩子约翰在受尽各种恐惧和不公之后最终皈依宗教,继承继父加布里埃尔的宗教事业。艾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以平静的口气刻画了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在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不公正待遇,影射整个美国黑人群体的辛酸历程。两人通过自己的作品流露出了她们的精神诉求:提高并完善黑人的人性、文化底蕴、宗教信仰来唤醒美国主流社会的良知才是黑人获得平等自由的途径。

  女性作家引领了第三次高潮。沃克的《紫色》、安吉罗《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威尔逊的《栅栏》和《钢琴的启示》等说明了她们的精神诉求:黑人必须关注自己内部的矛盾和内部融合,才有赢得幸福的可能。莫里森走得更远,她一系列神话般的书写震撼了整个美国文坛。《所罗门之歌》借奶娃寻找自己的种族归属,再现黑人的祖先文化;《乐园》借描写袭击修道院一事对种族主义提出警告;《柏油娃》中森和雅丹的分手、《爵士乐》中乔与维奥莉特的和解表达了对黑人自身融合的关注;《宠儿》中正在逃跑的黑人妇女塞丝在分娩时得到本可以告发她的白人姑娘爱弥的帮助,这传递了作者期望种族融合的心愿。莫里森把广大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现状置于整个文化大背景下,认真梳理和概括了美国黑人精神世界的发展史,用自己浩瀚的文学画卷传递了自己的精神诉求:美国黑人民族只有在热爱自己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重视过去、正视现在、积极主动地从自身融合走向黑白融合,才能实现美国黑人和美国白人的双赢。

  美国犹太文学的精神诉求

  早期的美国犹太文学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没产生什么影响。两次大战之间诞生的美国犹太作家迈克尔·戈尔德和亨利·罗斯等迎来了美国犹太文学的第一次繁荣。二战后一大批美国犹太裔作家如索尔·贝娄、艾·巴·辛格、伯纳德·马拉默德等不断推出佳作,美国犹太文学迎来了第二次繁荣。因种族属性使然,应该说这些作家的精神诉求是与传统的犹太宗教与历史结伴而行的。

  犹太民族的历史悠久而沉重。其祖先于公元前11世纪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希伯来王国,但不久又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并分别被亚述帝国和巴比伦王国消灭,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犹太民族又先后被波斯、希腊、塞琉西王朝统治。公元前142年,犹太人民获得了仅仅持续约一个世纪的自由独立。自从公元70年来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摧毁后犹太民族便失去了自由,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犹太民族在磨难面前并没有失去信心,因为他们相信上帝会履行契约。早在亚伯拉罕时代犹太人就认为他们与上帝之间已有契约,后来犹太民族英雄摩西在西乃山上接受十诫和其他诸种法律,于是犹太人和上帝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契约论以法律的形式被重新而且永久地确认,从此,犹太人以上帝特选子民身份自居,视契约论为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也成为众多美国犹太作家精神诉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一次繁荣中的亨利·罗斯在《称它睡眠》中描写了戴维这个无辜的犹太男孩所面临的困境:宗教和文化冲突、生存问题、紧张的家庭关系、对东欧故乡的思念等,最后戴维想通过上帝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却差点遭雷击死亡。罗斯的精神诉求通过戴维的意识得到了传递:多难的犹太民族渴望自由,但是上帝显然还没有给犹太人自由的想法,犹太人还必须在动荡和困境里等待契约论被履行的那一天。迈克尔·戈尔德则在《没钱的犹太人》中描写了另一个犹太男孩米基八岁到十二岁痛苦不堪的童年经历以及犹太人恶劣的生存环境。长到二十岁为失业所困的米基明白贫困的根源是阶级剥削。戈尔德借此说明了他的精神诉求:契约论一再被拖延,光靠等待还无法看到契约论被履行的那天,多难的犹太民族心中的迦南只有靠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达到。

  第二次繁荣中的贝娄在《受害者》中刻画了犹太青年列文萨是如何无缘无故地成为反犹主义的牺牲者而惶惶不可终日。《赫索格》里精神濒于崩溃的赫索格只有依靠无意投寄信件的方式来诉说苦闷。而《荡来荡去的人》里的犹太青年约瑟夫面对现实也一筹莫展。贝娄面对犹太人民残酷的生存困境,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于是他只好借助出走或逃避来实现他拯救犹太人于水火的精神诉求,《奥吉·马奇历险记》中到处流浪的奥吉、《赛姆勒先生的行星》里希望到月球上逃避现实的赛姆勒等就是这一诉求的体现。

  与贝娄作品中体现的出走或逃避的念头不同,辛格和马拉默德勇敢地面对现实,并加以认真地思考,他们一贯的精神诉求是:希望犹太民族理性地、能动地对待契约论和犹太宗教历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到达许诺的迦南。他们的做法是首先揭示民族的生存困境和面临的问题,然后结合民族历史和宗教传统,找出或部分找出原因,并给出相应的答案或提示。他们对犹太民族的历史和宗教既饱含深情又带着一些矛盾和质疑,因此他们的精神诉求总是与矛盾的心理或不停的疑问相伴。辛格的作品《格雷的撒旦》深刻刻画了格雷镇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在等待救世主弥赛亚到来之前而做出的各种腐朽堕落行为,最后人们重视传统犹太法律和信仰,邪恶受到了惩治。这一点体现了辛格对犹太教的高度认同,但同时借文中格雷镇被屠杀后的惨状表明了自己对契约论的不满。《奴隶》巧妙地把皈依犹太教的旺达和虔诚的犹太教徒雅各布葬在一起表明了作者对犹太教的一贯认同,但同时又在书中借他人之口质问上帝。马拉默德对《基辅怨》中的主人公雅柯夫·鲍勃从一开始极力否认,到后来勇于承认自己的犹太身份的安排,以及让《店员》中弗兰克皈依犹太教的用意是马拉默德精神诉求的一贯体现:希望每一个犹太人要甘心做犹太人,勿忘民族历史,坚守传统犹太教义。当然他的精神诉求中也包含对上帝的矛盾、困惑和质疑,他在《上帝的恩赐》中借科恩之口质问上帝。信仰上帝的同时又不得不忍受契约论迟迟不能实现而带给犹太人的煎熬,是他和辛格等一代又一代犹太作家精神诉求的真实写照。

 

结  语

 

  本文论述了美国主要裔族文学的精神诉求。应该说进入多元文化后,美国主要裔族的生存环境有了不小的改观,种族冲突、文化冲突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裔族文学的诉求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和融合倾向。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美国这个有着种族歧视传统的国度里,裔族文学注定要在曲折中进行,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各裔族文学也必然要根据时代的演进而对诉求的内容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在不断的调整中,美国主要裔族文学也必将变得更加成熟,更具魅力。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SJB7500012, 项目名称:美国主要裔族文学的研究)

  (张军: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邮编:215500;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邮编:2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