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熊之家 胖熊天下:对网络舆情有序化控制和引导的思考(国务院新闻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22:54
对网络舆情有序化控制和引导的思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08-12-02   来源:   作者:
【字体:大中小】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自我结构、自我发展、按自己的规律运行的自组织系统,同时网络舆情系统又具备着自组织系统的“耗散结构性”,如何对网络舆情的走向采取科学的控制策略,如何引导网络舆情从无序的混沌状态转变到一种时空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状态,都面临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学说,为我们就网络舆情系统的合理控制和正确引导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
【关键词】耗散结构 网络舆情 有序化 引导
一、系统论范畴的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由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I. Prigogine)针对非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研究提出的一种自组织系统理论。所谓“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普利高津认为,“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我们可能得到从无序、混沌到有序的转变。可能产生一些物质的新力学态,反应了给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态。我们把这些新的结构叫作耗散结构”。【1】简而言之,“耗散”即为消散,在这里强调系统与外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特性,而“耗散结构”即指一个处在非平衡态下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交换下,通过系统内各要素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事实上,耗散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时稳定下来的巨涨落,通过涨落从无序达到有序。在系统科学中,通常用有序、无序来描述客观事物的运行状态或具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的状态。所谓有序是指系统内部的诸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无序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混乱、无规则的组合,且在运动转化上的无规律性。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都存在两种有序现象:一种是静态有序,其所形成的结构称为平衡结构;一类是非平衡的有序或动态有序,所形成的结构称为非平衡结构。平衡结构是微观上每个子系统在不停地变化运动,这种运动构成了系统宏观上的稳定。
因此,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处于动态有序就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处于开放状态。第二,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第二,系统内各要素非线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四,系统各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涨落影响整个系统。这四个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可以把耗散结构简单概括为:在非平衡条件下产生的依靠物质、能量、信息不断输入和输出来维持其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有序系统。
二、网络舆情系统的耗散结构性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横断科学,对医学、社会学、管理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运用到网络舆情系统的理论解构和分析上来,其科学意义和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一个良好的系统,必然是一个有序、开放的自组织系统,通过对外界开放,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流,这样才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整个媒介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中,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有着自组织特性的子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网络舆情系统需要与社会系统、传统媒体以及个人等外界信源不断发生联系和交流,通过信息流和意见流的持续输入与输出,在对社会公共事件及矛盾的交互式探讨和交流中,使意见得到沟通,使问题得到解决,使舆情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实现其“社会减压阀”的功能。因此,网络舆情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与外界不断进行信息和意见交换的开放过程中实现的。
2、网络舆情系统是非平衡态的系统。非平衡态是一个系统的有序之源,是指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有差别的,是极不平衡的。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必定是一个有差异、非平衡的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使系统内部存在差异、分化和矛盾,才能形成有序结构和动态特征,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而平衡态下的系统,其内部无序性高、竞争性弱。这种表面上的平衡,会对系统发展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对开放的网络舆情系统而言,公众针对公共事件释放的刺激性信息形成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往往会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发生分化,形成极具差异和对峙的“核心圈子”,并且随着时间和公共事件的向前发展,这些“核心圈子”也不断扩大或缩小,相互处于此消彼长、远离平衡的状态。
3、网络舆情系统具有非线性特性。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特性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制衡关系,而非从上到下的线性制约关系。在网络舆情形成和变化的过程中,网络舆情系统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自组织系统,各构成要素发挥的非线性作用共同影响着舆情的变化走向,这种非线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舆情主体、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空间以及情绪、态度、意愿、意见之间相干、协同作用。因为网络舆情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表现为“刺激——反应”的心理过程,公共事件本身含有的刺激性信息会激发了公众对某一具体议程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并影响到公众的行为反应倾向,而公众的情绪、态度和意见又会对公共事件的发展和决策构成影响。可见,“它们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按照从浅显到深刻、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的顺序发展的。”【2】
4、网络舆情中存在涨落和突变。涨落通常指系统的各要素围绕某个“阈值”时刻处于涨落或起伏的动态变化中,从而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发生质的变化,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如果在涨落过程中不断施加能量,使各要素偏移平衡态的的距离不断加大,达到某个“临界点”,通过相干效应,就会形成“巨涨落”,迅速把不稳定状态推进到一个新的有序稳定状态。这种能量在网络舆情中首先是来自公共事件本身所含的刺激性信息的不断输入,其次是传统媒体或权威人士所发表的有影响力的报道或言论,由此,在这些相干效应的作用下,舆情涨落就会被放大,并有可能形成突变和“巨涨落”,舆情系统就可能由原来纷杂、无序的状态转向有序的状态,形成一种或几种主导性意见分支,每一个分支都意味着一种可能形成的新的稳定结构。
三、耗散结构对网络舆情系统的启示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以非平衡态和非线性为作用条件,经涨落触发,系统才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网络舆情系统本身具备“耗散结构性”,因此,耗散结构对于网络舆情系统的有序化控制和引导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网络舆情系统必须保持良好的开放性。
舆情要良性发展,必须使其保持开放状态。我国传统的舆情系统是封闭的,缺乏与外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系统本能地排斥和抵制外来的新事物,因此,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应变性和可塑性都比较差,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系统结构很难改变。而网络舆情系统的出现使这一封闭状态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尤其是在进入web2.0时代后,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革新以及一系列自媒介的不断涌现,公众的民意诉求渠道的得到了极大扩张,公众既是信息的“受者”,也是信息的“传者”,在这样一个交互式传播的信息时代,完全封闭的信息系统不仅难以存活,而且公众了解公共事务和表达舆情的渠道一旦受阻,系统内正墒增加,将对舆情的正面引导和良性发展构成直接的威胁。相反,只有使网络舆情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开放性,以网络为平台,让公众畅通无碍地表达舆情,保证公共事件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网络舆情系统与传统媒体、社会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无限沟通和联动,让公众在的集体参与和讨论中辨明真相,才有助于网络舆情向正常、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
2、非平衡态是网络舆情系统的有序之源。
平衡状态下的系统是无序的混沌状态,其内部是没有结构、没有秩序的,同时它也不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一种没有活力且永远不变的死结构。而只有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其内部才会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也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网络舆情系统内部,公众围绕公共事件的意见和态度开始往往是呈多元散点分布的,随着舆情的进展,观点相近、态度相似、具有相同倾向性的意见经过不断地讨论和碰撞,意见会不断走向聚合和趋同,最终形成“核心圈子”,这些“核心圈子”不仅本身应该是不断变化流动着的,而且在网络舆情内部往往还应表现为圈子之间的碰撞和争斗。“核心圈子”内部的观点的倾向性、圈子之间的冲突与争斗都对整个网络舆情的走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如果圈子之间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平衡态,网络舆情系统就失去了形成动态的势能,舆情也就难以向新的平衡态跃迁。因此,重视网络舆情系统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社区管理者的“守门人”职责,使其有意对“核心圈子”的意见进行引导分流,防止极端观点一边倒;同时在网络社区培养一批意见领袖,引导意见和言论朝理性化发展,即人为地导入负墒,使其远离平衡,促使舆情向新的耗散有序结构演化。
3、培育舆情构成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条件。
非线性产生自组织,只有使系统内部构成要素间产生非线性、立体网络式的相互作用,才可能使系统内部产生自我放大机制,重新组织自己,从而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而“在一个线性系统里,两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作用只是每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3】很难达到新的有序。因此,要使网络舆情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并使系统重新稳定到新的平衡状态,就必须使舆情内部构成要素间产生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非线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着力培育舆情构成要素间的非线性相干和协同的条件:首先是网络管理者要重视那些容易激发舆情产生的焦点、热点、难点和易爆点,也即是适时将刺激性大、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进行放大处理,实现“议程设置”;其次是要为舆情的传播提供开放自由的舆情空间,即要为公众顺利表达和传播舆情提供载体;再次是要使网络舆情空间成为交换意见的自由市场,尊重各个“核心圈子”的话语权,让各方不同的意见都得到表达和抒发,为意见、态度的碰撞、冲突和协同创造有利条件。
4、将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涨落引向有序。
涨落是一种启动力,可以导致有序,但也可能将系统带入新的混乱状态。它强调系统中某个微小变化,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结果性偏差。网络舆情随着公共事件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他人意见的影响在不断改变和修正,相同或相异的舆情在不断合并和分化,舆情处于一种微小的涨落之中,对这种微小的涨落适时给予相干作用,形成“巨涨落”,把网络舆情引向有序,这就要求引导者应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临界点”,通过适时发表言论、优化决策、调配资源,使涨落引发的非线性相关作用向着有利于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耗散有序结构方向演化发展,推动网络舆情系统自组织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具体而言,应该在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建立起一条互动共生的舆论传播生态链,即在使多元化的意见和来自各方的理性表达得以展现的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媒介公信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说服功能,致使网络舆情主体的态度、意见与之靠拢,从而最终形成新的稳定有序形态。
总之,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舆情系统不仅具有耗散结构的特性,而且耗散结构理论还为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和引导提供着有益启示,对我们深入、透彻地认识和分析网络舆情运行特征,掌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思想学说也为我们进而有效提升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水平和能力,使其稳定、有序、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比)I.普利高津、(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P14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P68
【3】(比)G.尼科里斯、I.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罗久里,陈奎宁译【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P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