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民爷爷全集:生子当如李亚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4:52:07

生子当如李亚子

生子当如李亚子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10月版)载: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毛泽东为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勤于读史。当读到《通鉴纪事本末》所记后梁李存勖率大军进取汴京之前,将妻刘氏及儿子遣归兴唐,与之诀别说:“事之成败,在此一举,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时,毛泽东深为李存勖这种破釜沉舟的豪言壮气所感动,对这段记载逐字加了旁圈,并在史书天头上批注道:“生子当如李亚子。” www.findart.com.cn

  李亚子是唐朝末年以镇压黄巢农民起义而闻名于史的沙陀族将领李克用长子李存勖的小名。李存勖后梁开平二年(908)承袭父位为晋王,成为五代河东割据势力的最高军事统帅,统率军队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十五年,终于在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建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十五年中,他圆满地实现了父王的遗愿:灭刘仁恭,灭朱温,给契丹以沉重的打击。他是五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名将,有显赫的战功,有超人的勇气,有深谋远虑。可是,谁能料到,他在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统帅时,年仅24岁! www.findart.com.cn

  朱温称帝建立后梁的第二年(908),受唐所封的晋王李克用疽发于首,含恨而殁。临终时,李克用将李克宁、李存璋、张承业等人召集身旁,嘱托他们齐心协力扶助其子、晋州刺史李存勖为嗣,说:“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并以三支箭授李存勖,嘱咐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后梁)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梁,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吾善志,死无恨矣!”(《资治通鉴》卷266,注引《五代史阙文》)李存勖将这三支箭藏于武皇(李克用)庙庭。以后,其军事活动,正是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的。 www.findart.com.cn

  一矢灭刘仁恭

  刘仁恭在唐末原为一镇之将,攻幽州不逞,投靠河东。李克用“遇之甚厚,赐田宅以处之”,并出兵攻克幽州(今北京),以刘仁恭为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在幽州立足之后,即与李克用反目为仇,拘杀在幽州的晋将晋卒,“复以厚利诱晋之骁将,由是亡者众矣”。李克用率军讨之,却兵败安塞,将士死伤大半。刘仁恭以幽州为中心,割据东北,拥有较强的实力。不消灭刘仁恭,河东要与汴梁争衡,必然会受到掣肘,处于背腹受敌的不利态势。李克用生前就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临终前嘱托李存勖要先灭刘仁恭,这在战略上是完全正确的。 www.findart.com.cn

  后梁初年,刘仁恭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激化,父子同室操戈,相煎甚急,其势力四分五裂。刘仁恭次子刘守光战胜并囚禁了父亲刘仁恭后,又击败了倚靠契丹的长兄刘守文,并将其斩杀。开平三年(909),志得意骄的刘守光在幽州称燕王;乾化元年(911)八月,在幽州即皇帝位,国号“大燕。刘守光虽然称帝一方,但早已众叛亲离;其所统之军又是“籍境内丁壮,悉文面为兵,虽士人不免”(《资治通鉴》卷268),实乃乌合之众。深于谋略的李存勖认为这是灭幽燕,实现父王一大遗愿的良机。他一方面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迎合刘守光骄矜的心理,遣使者致贺,颂其功德,纵其作恶;另一方面,则秣马厉兵,调兵遣将,作好了灭刘氏的战备。 www.findart.com.cn

  称帝之后,刘守光急欲拓展地盘,率先发兵二万攻易、定、容城。赵王王镕向河东求援。李存勖即命蕃汉马步总管周德威将兵三万攻幽州以救之。晋军与赵军联合,迅速攻克祁沟关,降服涿州,兵临幽州城下!在山穷水尽之际,刘守光向契丹求援,未成,只得向晋军请和。乾化三年(913)十一月,晋王李存勖自诣幽州,在城下历数刘守光罪恶,督诸军四面攻城,克之,执刘仁恭及其家族三百口。次年正月,晋王以练系缚刘仁恭父子,“凯歌入于晋阳”(《资治通鉴》卷269)。 www.findart.com.cn

  一矢击契丹

  李存勖灭了幽、沧刘氏,兼并了河北之地后,势力大盛。正在此时,后梁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厮杀,境内百姓又聚众起义反抗,使后梁自顾不暇,为河东势力的大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就在李存勖统兵南下,与汴梁争衡之时,契丹却常乘晋后方空虚纵兵入侵,使晋有后顾之忧。李存勖认识到,不给契丹以沉重打击,败其兵锋,挫其锐气,无法专志灭梁。于是,李存勖在与汴梁作战的同时,不惜分兵迎击契丹。 www.findart.com.cn

    河东与契丹最激烈的战争有两次。一次发生在后梁贞明三年(917)。是年三月,契丹攻陷新州后,又大败周德威军,气焰嚣张,“乘胜进围幽州,声言有众百万,毡车毳幕弥漫山泽”(《资治通鉴》卷269),将幽州围困近二百日。李存勖在与后梁决战河上,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先派遣李嗣源、阎宝二军,后又增派李存审一军,共步骑七万,会于易州。当时,契丹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且骑兵众多。据此,晋军舍弃平原,于山中行进,又伐木为“鹿角”,人持一枚,止则成寨,使契丹军无法发挥骑兵之优势。交战的结果,“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晋兵追击,又俘、斩万计(《资治通鉴》卷270)。另一次在龙德元年(921)十一月。契丹主在汉人卢文进、王郁的勾结唆使下,“悉发所有之众而南”,迅速攻陷涿州。李存勖亲自率亲军五千迎敌。当时,面临契丹大军,晋军军心摇荡,“将士皆失色,士卒有亡去者,主将斩之不能止”。部分将领建议退守魏州,避其锐气。李存勖并未因此动摇。他激励将士说:“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资治通鉴》卷271)亲自率军先进。至新城北,李存勖分两军进击。时沙河桥狭冰薄,契丹陷溺死者甚众。契丹主获悉前锋挫败,举众退走。李存勖为了给契丹军更沉重的打击,率军继进,在望郡与契丹军接战,大败契丹。时值大雪弥旬,平地数尺,契丹军“野无所掠,马无刍草,冻死者相望于路”(《旧五代史》卷137)其后,契丹长时间不敢南犯。 www.findart.com.cn

  一矢灭朱温

  李存勖既灭刘仁恭,又挫契丹,减轻了后顾之忧,便悉力南向经营魏博,发起了攻势凌厉的灭梁战争。

  朱温与河东李氏集团的矛盾,早在唐中和四年(884)即已形成。当时,朱、李都是唐朝镇压农民起义的中坚力量。朱温为了独擅其功,发兵突袭驻扎于汴州上源驿的李克用军队,几致李克用于死地。此后,朱、李矛盾和斗争成为唐末北方政局的核心。李克用死后,灭梁的使命落到李存勖肩上。

  朱温称帝建国后,其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矛盾分化。赵王王镕原是朱温的一支得力的联盟力量,但这一联盟因朱温的猜疑而破裂。开平四年(910)底,王镕转而投靠河东,推晋王李存勖为盟主,约以合兵攻梁。在是否接纳王镕这一问题上,河东统治集团内分歧很大。多数将佐认为,王镕久臣朱温,岁输重赂,又结以婚姻,其交极深,投靠必是诈伪。李存勖却自有见解。他认为,当今乱世,人人无非择利害而动,有利则合,无利则分,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如果疑而不救,正中朱温下怀;不如发兵救之,与之结盟,壮大自己的力量,为最终消灭朱温创造条件。于是,他力排众议,以蕃汉副总管李存审守晋阳,自己亲自率军自赞皇东下,命周德威发兵出井陉。两军会合于赵州,进逼驻扎在柏乡(今河北柏乡县)的后梁军营,五代史上规模较大的柏乡之战由此爆发了。李存勖采纳周德威的按兵持重、诱敌离营的作战方针,使河东骑兵及善守不善攻的赵军能充分发挥战斗力。战争的结果,“梁军大败,弃铠投仗之声,震动天地,龙骧、神威、神捷诸军,杀戮殆尽,至柏乡数十里,僵尸枕籍,败旗折戟,所在蔽地”(《旧五代史》卷37)。这一战,不仅壮大了晋军的声威,削弱了后梁的军事力量,严重挫伤了梁军的士气,也加剧了后梁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旧史对李存勖此举很赞赏,认为他“识虚实,见兵势”(《资治通鉴》卷267,胡三省注),具有深远的政治和军事目光。 www.findart.com.cn

  乾化二年(912),朱温次子郢王朱友珪勾结禁军,杀朱温夺得皇位。次年,朱温第三子均王朱友贞又联合禁军,杀友珪,称皇帝。恰在此时,后梁天雄节度使兼中书令、邺王杨师厚卒。后梁为了削弱魏博势力,除腹心之蠹,分魏博六州为两镇,导致魏博兵乱,招河东为援。后梁从中央到地方的变乱,无异于厝火积薪,其统治已岌岌可危。

    李存勖知机识变,毅然率军缓带轻裘而进,河北六镇数十州之地悉归于晋。后梁贞明三年(917)十一月,黄河冰合,为晋军渡河作战铺平了道路。晋军渡河后,迅速攻破梁军在河南设置的防线,一举攻下了后梁的军事重镇杨刘城,又成功地联合了奚、契丹、室韦、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军队,力量更加强盛,军容更为雄壮。 www.findart.com.cn

  后唐龙德三年(923),李存勖乘大好形势,于魏州(今河北冀县)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晋军渡河后,后梁末帝命王彦章、段凝统兵,负隅顽抗。战争十分激烈残酷。此时,晋军出现叛变,契丹又扰北方。有人主张梁、晋媾和,割地退兵,伺机再举。李存勖最终接受谋臣郭崇韬、宿将李嗣源之策,决计一鼓作气,灭掉后梁。为了向将士们表示破釜沉舟、有进无退的决心,他将妻、儿及随军家属遣回魏州,命李嗣源为先锋,自领大军继后。后唐大军自杨刘出发,势如破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抵汴梁城下。后梁将臣惊惶请降,梁末帝在侍卫刀下丧命。段凝大军在前线闻讯,全军解甲投降。后梁灭亡。 www.findart.com.cn

  勇谋双全

  李存勖令当时许多军阀将帅叹服,令后来许多学者赞赏,并不仅仅在于其战功显赫,更在于他勇谋双全。

  史称李存勖“勇而好战,尤锐于见敌”(《新五代史》卷25)。作为最高军事统帅,李存勖常常身先士卒。如在柏乡之战中,他对老将周德威说:“两军已合,势不可离。我之兴亡,在此一举。我为公先登,公可继之!”(《资治通鉴》卷267)他甚至亲自率领少数骑兵侦察敌情。由于李存勖“好自引轻骑迫敌营挑战,危窘者数四”,当时河东将臣纷纷对他进行苦谏,劝他不要“自轻如此”。李存勖慨然曰:“定天下者,非百战何由得之!安可深居帷房以自肥乎!”(《资治通鉴》卷270)因此,当时许多人对李存勖都评价甚高。王镕曾说“晋王夹河血战,栉风沐雨,亲冒矢石”(《资治通鉴》卷271);后梁大臣敬翔也曾上疏均王,说:“臣闻李亚子继位以来,于今十年,攻城野战,无不亲当矢石,近者攻杨刘,身负束薪为士卒先,一鼓拔之”(《资治通鉴》卷270),建议均王向李存勖学习。 www.findart.com.cn

  司马光称李存勖为“善战者”,谓其“深知用兵之术”,“故能以弱晋胜强梁”(《资治通鉴》卷294),充分肯定了李存勖的谋略。早在后梁初年,李存勖规劝其父蠲弃前嫌,联合刘仁恭;以及力排众议,接纳王镕,共同对抗朱温,已可窥见其不同寻常的见识。开平元年(907),后梁大军围攻上党(潞州)。上党孤城无援,情势危若累卵。李存勖对上党的战略意义很明白,他对诸将说:“上党,河东之藩蔽,无上党,是无河东也。且朱温所惮者独先王耳,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趋)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取威定霸,在此一举,不可失也!”于是,李存勖自晋阳发兵救上党。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对围城梁军发动突袭。梁军“亡失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资治通鉴》卷266),解了上党之围。无怪乎镇国节度使康怀贞闻讯梁军兵败上党,盛叹“生子当如李亚子”(同上)了;就连老谋深算的朱温也惧而叹曰:“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旧五代史》卷27) www.findart.com.cn

  一千多年以后的当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在阅读了这段历史后,批注道:“已成摧枯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张贻玖《毛泽东读史》)。毛泽东对李存勖在谋略上的“审机独断”大加赞赏,称李存勖是“识事务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