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简体图片大全 图:保健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48:20


《养生并不神秘:做自己的保健医》

更新日期:2011-10-20 17:22:17

作者:王珏

简介:本书是养生保健书,作者是中医专家,致力于健康知识的传播,将临床治疗和预防心得写成科普文章,将养生的方法用科普的语言介绍给老百姓。作者善于将中医药经典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中西并重,善于采纳预防医学和西医学科的长处,在很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形成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第1节:做自己的保健医

 

  做自己的保健医
 
  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欲望无法满足。
 
  对大多数身有疾患的朋友来说,痛苦之处常常是觉得生活抛弃了自己,以为自己不被理解、信任、宽恕,尤其是以为被亲人抛弃,或者对生活中的美好还有眷恋。
 
  有的病可以被治愈,但有的可能就很难。人难免一死,但是心中存有爱,即使到了终了,也能让人平静。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就养成一颗“关爱之心”。我不喜欢大道理,这颗“关爱之心” 只要能够包含自己和亲人就足矣。至于陌生人,关爱他们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我也不强求大家。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而绝望的人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看不到希望,其实他们不知道希望就在自己手里。
 
  当代人常说缺房缺车缺钱,甚至缺氧,但最不缺少的是爱。相反的是,我们常常抛弃了爱。
 
  一些年轻人屡屡轻生,是他们抛弃了父母之爱,让双亲痛苦万分;一些明星吸毒,是他们放弃了观众之爱,让粉丝们惋惜连连。
 
  佛家凡事讲缘。百年修得同船渡——友爱百年难遇;千年修得共枕眠——情爱千载难逢。前世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此缘难求。因此,请善待有缘者,珍惜眼前人,关爱自己和他人。
 
  挚爱无言,因此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她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们,时刻祝福着我们,宽恕着我们。
 
  正如佛说:爱,从不抛弃众生。
 
  即使你身患“绝症”,身处无边无际的黑暗中,爱也会给你一束光,让你理解生活,理解亲人和朋友。平静地走,有时比纠结地生活,更接近养生之“道”。
 
  王 珏  尹 琳
 
  2011年2月
 


          

第2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法(1)

 

  第一章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法
 
  1.《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很好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有用的莫过于其中大量的养生知识,但是它是古文的,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庞杂,普通人学习运用很有难度。我们在这里就是要把它关于养生的道理和方法提炼出来告诉大家,希望对大家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的本质是“道”。要说“道”,我们先看《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的一段: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
 
  有一天,黄帝问岐伯说:“上古时候的人,一般都能活百十来岁,而且行动和干活都没有衰退的迹象;现在的人五十多岁就行动迟缓,很早衰退,难道是时代不一样了,人也失去年寿了么?”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候的人,知道‘道’,按照天地阴阳,河图洛书术数的原理来养生,饮食有规律,起居也有常度,不过度房事,所以形骸和神灵俱在,最后过完老天的百岁寿元而去。现在的人可不是这样,喝酒像喝水,把错误的当常理,醉酒行房,耗散精元真气,不守神明,逆于生乐之道,起居也没有规律,所以年过半百就衰老而去了。”
 
  这段原文之中有一句经典的论述,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里的“阴阳”就是指天地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生活,比如春天里该穿多少衣服,该吃些什么,秋天又该吃些什么,怎么穿衣服,四季不同的作息规律又该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在以后几节里要告诉大家的。
 
  2.《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春“生”——肝
 
  二十四节气之春三月时令,自上年“立春”后起,“立夏”止。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天养生的关键——“养生”
 
  这个“养生”不是普通养生之道养护生命的意思,而是“培养生长之气”的意思。春天万物经历了冬天的蛰伏和酝酿,开始生长和发陈,小草长出了嫩芽,树木长出绿叶,所以这个时候呢,人体也顺应天地之气,自身之阴阳气血生发。但是,这个时候正气像小草的嫩芽和刚孵出来的小鸡崽那样,虽然开始长,但是尚未茁壮,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小心翼翼地把他捧在手心里呵护,不能太寒不能太热,过大过强的刺激,他像初生的小儿那样难以承受。
 
  这就是“养生”。人们常说“春捂秋冻”,为什么呢?就是要“捂”着点,穿衣服多穿点,出去春游,让阳气生长。这是春天养生的指导思想,那下面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告诉大家该怎么做。
 
  春天养生重点脏器为肝
 
  中医理论中,春天对应的脏器是“肝”,主气是“厥阴风木”,大家可以看春天的风不同于秋天的风一派凋零肃杀之象,而春天的风泛泛乎万物将生之象。但是“风”为百病之长,所以我们春天也要防风。这也是“肝”的形象,为“木”相,中医讲“木曰曲直”,肝是“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它的作用就是“调达”和“疏泄”全身气机和气血津液,像将军一样统领全军。但是它也有“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
 
  “疏泄”太过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肝火旺”(实性的)或者“肝阳上亢”(虚性的);“疏泄”不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肝气”郁结。可能有人在春天“发怒”了,或者由于某事“心情不好”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情绪的排遣,有“怒气”或者“怨气”一定要找个地方发泄出去,不能憋在心里。
 
  上面说的是“情志”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谈谈“饮食”的问题。
 
  春天养生之饮食
 
  上文说了春天要“养生”,要“疏泄”,要防止“肝火旺”和“肝气郁结”,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吃东西主要要少吃“酸”味的东西,多“辛甘”味,食物当以“性”平之物为主。为什么呢?因为“酸”味的东西具有“收敛”的作用,它会收敛肝气;而“辛”味的东西具有“散”的作用,“甘”的东西具有补益的作用,他们相合可以奉养和疏泄肝气。所以,中医最有名的疏肝药就是辛散之“柴胡”;最有名的酸收之药就是“白芍”。
 
  上面我们讲的是“平人”的饮食,就说是身体基本正常,没有什么大病的人应该遵循的饮食规律。那些平时就“肝火旺”的人,就不能继续“辛甘”了,否则会增加一些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这样的人就可以稍微进食一些“酸收”之品。平时“肝气郁结”的人就要加强“辛甘”之品了。
 
  说完了道理,我们讲一些食物希望对大家有用。辛散疏泄的食物,如葱、蒜、竹笋、虾、雄鸡、海鲜、陈皮、茉莉花茶、谷芽、洋葱等;平肝酸收的食物,如乌梅、山楂、菊花茶、马兰头、苜蓿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有一个指导原则:食物尽量以春季时令菜蔬为主。
 
  附:春来趁早疏肝气,莫学红楼“郁”美人
 
  现代人压力大,难免郁闷的事儿多,北方人常谓之“肝郁”。不过从中医上来讲,这“肝郁”还真跟肝有关系!
 
  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曾提出“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的内涵实质,在于保持全身气机的流畅,调节人体精、气、神、血、水的正常运转。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与肝脏的功能有关。如果肝气不疏,郁结不畅,不仅会导致一个人经常生气发怒,情绪失控,还会因气血瘀滞不畅引起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它脏腑器官受干扰而导致疾患发作。
 
  还有的朋友在玩笑间把那些终日闷闷不乐、喜怒无常的女同事叫做“郁”美人。说到“郁”美人之典型,不得不提起《红楼梦》里多愁多病的林黛玉。“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却较少注意到她的另一病机:终日的寻愁觅怨,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这也是导致她的宿疾常发的祸首。书中写黛玉“六脉皆弦,因平时郁结所致”、“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理宜疏肝保肺,涵养心脾。”因为肝气不疏影响了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无源,身体抵抗力下降,必然易生疾患。“悲极伤肺”,林妹妹为情所困,天长日久气阴两虚,虚火迫血妄行,终成肺痨,可惜治疗无效,“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肝喜疏恶郁,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发怒,往往是因为肝气瘀滞不畅,引起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导致疾患发作。“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林妹妹的故事是个极端例子,不过“肝郁”确实会给女性朋友们的健康埋下不少“定时炸弹”:
 
  1.肝气郁结引起的压抑、忧虑往往导致使女性出现头痛、烦躁、情绪波动、易怒、胸胁胀痛、腹部胀满、内分泌紊乱。
 
  2.女子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肝气不舒可导致经期过短、月经量少、经间期出血、经行眩晕、经行不寐。
 
  3.肝经循行在两胁,肝经脉运行不畅还可能导致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
 
  4.肝郁导致失眠,无法保证睡眠质量,使女子气血失荣、皮肤粗糙,脸色暗沉。其中肝郁化火型失眠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肝气郁久而化火上扰心神引起;肝郁血虚型则表现为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
 
  5.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还会让人不思饮食,因为代谢缓慢,四肢乏力、懒惰少动,从而造成肥胖、便秘等问题。
 
  那么,如何帮助“郁”美人们解郁?应主要着手于舒肝养肝。我国传统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生发”。以中医而言,春季时体内的肝胆经脉旺盛活跃。2月4日或5日是立春节气,春天就是补肝柔肝、调气散郁最好的季节。
 


          

第3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法(2)

 

  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夏“长”——心
 
  二十四节气之夏三月时令,自“立夏”后起,“立秋”止。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夏天养生的关键——“养长”
 
  万物经历了春天发陈的阶段,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夏天,这个时候是万物生长的最佳阶段,鸟儿身上的旧毛已经褪尽,树木稻谷像拔节似的疯长。所以人生之阴阳气血也进入了一个旺盛生长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夏日的阳光,去经受风吹雨打,所以要“无厌于日”,这里让我想到一些爱美的女性,常在炎炎夏日里想尽一切方法来遮阳,其实早上九点之前和下午四点之后的阳光还是可以晒晒的,这时候的太阳对皮肤伤害并不大,况且我们的身体也需要这些来自于太阳的能量。另外就是宁可扇扇也不轻易吹空调,要让人体之气“泄”,这个“泄”不是“漏掉”的意思,而是发泄的意思,就是让身体的正气达“华实”之境,什么是“华实”呢,就是开花结果的意思。
 
  这就是“养长”,所以《内经》原文里讲“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是夏天养生的指导思想。下面,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告诉大家该怎么做。
 
  夏天养生重点脏器为心
 
  中医理论中,夏天对应的脏器是“心”,主气是“少阴君火”,大家可以看夏天的万物是一片欣欣向荣之象,是万物华实之象,是华英成秀之象。这也是“心”的形象,为“火”相,中医讲“火曰炎上”,夏天常常发生口鼻咽喉等上部上火的情况,这也是我们要注意预防的。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它的作用就是“主神明”和“主血脉”,像国君一样,只管发展经济和制定发展纲领,至于其他事务,有将军、宰相等各司其职,所以夏天养心就是要养“长”。
 
  “心”的养护在夏天来说很重要,“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的功能弱了,会引起面色无华,少气懒言,没有精神,夏天心脏阴血虚弱的人很容易失眠,天未亮就醒了。我们在夏天应该好好养“心血”。
 
  上文说了“虚证”,下面我们说说“实证”。心的实证最大的表现就是“心火”旺盛,这类人一般睡不着觉,口舌长疮,但是吃很多寒凉败火药还不好,反而用一些滋阴之药才能平息。“心火”属于“少阴君火”,类似于“元阳之火”、“三昧真火”等,不是少阳小肠火、阳明胃火,因此,清热泻火药起不了多大作用,从而有了“引火下行”的说法。例如:在足心“涌泉”穴贴敷大蒜(这个对小儿发烧有一定作用,愚曾试用过几例,效果还比较理想),此为辛热之品,可引“君火”归位。另外,还可以使用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法。
 
  下面,我们来谈谈夏天养生的“饮食”的问题。
 
  夏天养生之饮食
 
  上文说了夏天要“养长”,要防止心的“阴血虚弱”和“心火旺盛”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吃东西主要要少吃“苦”味的东西,多“酸甘”味。为什么呢?因为苦者燥湿,易伤阴;而“酸甘”味的东西具有滋润(中医有“酸甘”化阴的说法)的作用,以防少阴君火过旺之势。这让我想到南方有夏季食酸的事:在广东、广西地区,夏天人们会食用用醋和糖腌制的水果及蔬菜。但是对于“心阳偏弱者”可能还需要补充一些温阳甘甜之品,在南方可以吃到荔枝和龙眼。药材可以选用“炙甘草”。另外我们也可吃一些“辛甘”味的东西(中医有“辛甘”化阳的说法),并且“辛”味之物有发散的作用,可以防止热邪郁在体内而化火。
 
  那些平时就“心火旺”的人,也可以配少许“苦”味之物,并配以“引火下行”的东西。
 
  说完了道理,我们讲一些食物希望对大家有用。夏天适合的食物,如大葱、龙眼肉、山楂、西红柿、莲子银耳粥、引火下行的大蒜、还有当作调料使用的“桂皮”也具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刚才说到炙甘草也可以当作煲煮的调料使用等。还有一个重要的调料——“姜”,老百姓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需要提醒的是,此处的“生姜”而不是“干姜”,虽其为一物,但性味截然不同。还可以吃西瓜,除了瓜瓤,大家可以试试吃瓜皮:将西瓜的青皮削去,将白皮过沸水焯一遍,切丝,用糖和陈醋凉拌而食。炎炎夏日,颇有清暑之趣。
 
  4.《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秋“收”——肺
 
  二十四节气之秋三月时令,自上年“立秋”后起,“立冬”止。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天养生的关键——“养收”
 
  秋天叫容平,这个时候万物经历了春夏的生长繁茂已达极至,需要开始肃降收杀以准备冬天的养精蓄锐,正所谓“物极必反”,阳极转阴矣。这个时候果实成了,树叶落了,“化做春泥更护花”,天干物燥,一派肃杀之象。此时人体之气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开始收杀肃降,“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所以这个时候就是顺应秋气,养“收”之道。
 


          

第4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法(3)

 

  俗语“春捂秋冻”,又何道理?春天要“捂”着点,是要穿衣服多穿点,让阳气生长,那秋天则要少穿点,让人体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肃杀和秋凉,秋凉更容易使人体气血收肃。这是秋天养生的指导思想,下面是我们不同方面的行动探讨。
 
  秋天养生重点脏器为肺
 
  中医理论中,秋天对应的脏器是“肺”,主气是“阳明燥金”。这里简单解释一下:“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四圣心源?六气解》)同时,中医认为大肠与肺相表里。大家可以看秋天的风不同于春天的风泛泛乎万物将生之象,而秋天的风一派凋零肃杀之象。秋天要防“燥”。这也是“肺”的形象,为“金”相,中医讲“金曰从革”,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它的作用就是像一个国家的丞相一样辅佐君王,治理和调节全国。
 
  “肺”气不足,则其主气、司呼吸的能力下降,这个呼吸本来是要生成宗气以资元气的,但是现在虚了,那人整个一身就萎靡不振了。有的人老睡不醒,或者塌腰驼背,走两步就气喘嘘嘘;另外肺气还要生成卫气保护我们的身体,卫外为固,肺气不足的人动不动就出汗,或者容易感冒,这也是肺气虚的表现。补肺气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就是黄芪。并且有一个经典方药——玉屏风散:
 
  防风(30克)??黄芪(60克,蜜炙)??白术(60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说了“肺主呼吸”,那我们再说说“肺”主肃降的问题,这个肃降的反映主要是在水液代谢上。《黄帝内经》里,对于水液代谢运行的调节道路是这样描述的,胃消化水谷之精微经过脾阳的发散作用上升到肺,然后肺气通调水道,下输到膀胱。那肺气不肃降了,这个水液下不去,就成痰了,所以我们一感冒,首先就是喉咙痛,痰多,这个就是肺的肃降作用受到了损伤。另外这个肃降作用也表现在大便方面,肃降不及也会便秘。这些都是肃降不及的表现。
 
  5.《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冬“藏”——肾
 
  二十四节气之冬三月时令,自“立冬”后起,“立春”止。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天养生的关键——“养藏”
 
  冬天的这个时候叫闭藏。经历了秋天的容平肃杀,万物“收”到一定阶段,那就要蕴积能量,准备春天的再次生长。这个时候动物冬眠,不冬眠的也躲在洞里不出来了。所以我们人也在这个时候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干扰阳气,早点睡晚点起,有太阳的时候再起床,离寒冷的事情远一点,离温暖的事物近一点,也让阳气蓄积修养,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这就是“养藏”、“奉生”之道。
 
  “养藏”、“奉生”就作为冬天养生的指导思想了,下面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行动探讨。
 
  冬天养生重点脏器为肾
 
  中医理论中,冬天对应的脏器是“肾”,主气是“太阳寒水”,《内经》里讲“水冰地坼”,外面是一片冰雪的世界,这个时候自然也要防寒。这正是“肾”水的形象,又称“太阳寒水”,概因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足太阳膀胱经为肾之府,故冬归肾水。“肾”在中医里是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主腰腿,称其为“先天之本”,可见其重要,盖因一年生发需要的能量全由冬天“封藏”而来。
 
  所以冬天“封藏”不足,就会影响到这些功能,大部分表现就是春天困顿,老是感觉睡不醒,或者有的厉害一点的就是腰酸腿痛,四肢没有劲,有的男性春天早泄,这些都是冬天的封藏做的不好。
 
  另外,中医温病学说中还谈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原因在于,冬天本来就是封藏之际,人体属于外寒内热的状态,这个时候又受寒了,寒邪具有收引和拂郁阳气的作用,阳气积在内,在冬天暂时有外面的寒气顶着,但是到了春天,人体的阳气要随着大自然的阳气疏泄,但是表寒拂郁,阳气发泄的途径受到阻碍,郁积发为“热病”。
 
  冬天养生之饮食
 
  说起冬天的饮食,我又想起了“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之所以吃萝卜就是为了“收藏”。另外,冬天是蓄积能量的好时候,所以冬天也是进补的好时候,当归羊肉汤,或者涮羊肉都是上上之选。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冬天要多吃养阴之品,包括水生植物如水稻、藕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萝卜;背阴处生的植物,如冬菇、蘑菇;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枣。冬天要多喝井水、地下水养阴(现在都没法这样做了,大家就毋强求了);吃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等。
 
  6.《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长夏“化”——脾
 
  关于脾的时脏配属,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一是脾主长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第5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法(4)

 

  二是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末。《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是说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然脾脉者独何主……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是说脾时伴随着整个时令没有单独的配时,正常情况下不可见。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脏气法时论》
 
  长夏养生的关键——“养化”
 
  无论是四时的最后十八天,还是长夏,都是四季交替,或者“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转折。无非是大阴阳和小阴阳。所以,“脾”土以“化”为顺,是它化的功能才使四季有序。另外,因为“化”才使人体免为无本之源。所以在“长夏”树木上有了果实,麦子也黄了,俨然一幅丰收的季节。
 
  “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化物出焉”,就如天下之粮仓,调节全国用度,保障全民供应。所以养“脾”重在养“化”,时间就是是四时的最后十八天和长夏,其实有说法称“长夏”是在农历七月的最后一旬,由此看来,长夏也包括在这十八天之列。无论怎么样,一定要记住“化”。
 
  长夏养生重点脏器为脾
 
  长夏对应的脏器是“脾”,主气是“太阴湿土”。意思说脾土的阴气最重,性“湿”。盖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均发泄在外,而内阴气最重,所以叫“太阴”。“脾”的本性是“湿”的,所以脾“喜燥恶湿”。但是夏天的“湿”又比较重。
 
  我们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水谷津液进入胃后,脾将清气升散于五脏六腑,而胃将运化之后的浊阴之物降排至体外,所以有“脾升胃降”的说法。夏天的“湿”困顿脾之后,首先影响的就是这个功能。
 
  另外,脾统血,主四肢,主肌肉,所以运化不力就会出现肢体痿软等症,而脾土被长夏的“太阴湿土”困顿则特别容易出现肠胃运化功能受阻的症状和四肢困顿乏力等症状,这就是长夏的时候为什么老犯困的原因,所以长夏要注意“午休”,因为这个时候也是一天中的长夏。
 
  上面我们说了长夏多“湿”,脾胃容易被困,下面我们说说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
 
  长夏养生之饮食
 
  《素问?脏气法时论》里说:“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又说:“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因为“苦”味有燥“湿”坚阴的功效,而“咸”味可以泻“水”,水湿同源。所以夏天可以多吃豆制品、苦瓜、木瓜、红小豆等去湿的东西,也可以吃一些瓜子、薯片等平时比较想吃的零食,栗子、榛子等坚果。而且夏天代谢率高,也不怕胖,正好满足一下“食欲”。
 
  7. 健脾兼燥湿,平安度长夏
 
  进入阴历七月,也就进入了“长夏”的时节。所谓长夏,特指夏与秋之间,即夏末秋初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南方,此时最大的特点是湿热多雨。过去北方不似南方那样阴雨连绵,但2009年的长夏却与以往大为不同,一个月来京城雨水不断,闷热潮湿,让人颇有些回到南方的感觉。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人体的脏器与季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湿”为长夏主气,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长夏季节,湿气当令。湿为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故脾气旺于长夏,但若长夏湿气过盛,又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中医认为,因湿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故其引起的疾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也是夏季常见病的特点。闷热的天气里,门诊常常有患者自述感到乏力困倦,四肢沉重,昏昏欲睡;或肠胃不适,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或皮肤不净,癣、痱发作,搔痒难愈;若连续多日阴雨不断,老年人则更易出现全身或部分关节酸痛麻木,行动不利,此时有风湿、类风湿疾病的人症状亦会加重。
 
  为了平安健康地度过夏天,古人在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积累中,提出了“长夏防湿”的养生原则。也就是说,夏季治疗由暑湿引起的疾病的关键,在于健脾燥湿。
 
  若人体自身阳气充足,湿邪自然难以侵犯。因此,首先应重视保护脾胃功能,补益脾阳。糯米、莲子肉、山药、太子参、茯苓等,都是适合长夏的清补健脾之品。
 
  我在这里举两个在生活中琢磨出来的小窍门:夏季下午如果常常自觉乏力嗜睡,可在饮食中加入以下食物:莲子肉、山药、大枣。同时辅以如下小方:黄芪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煮水服用。平时可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解毒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等。
 
  8. 处暑之后秋意浓,滋阴静养拓心胸
 
  8月23日是农历“处暑”节气。如果说立秋是进入秋天的预兆,那么处暑就体现为更加明显的夏秋转折。古人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持续三伏潮热终于接近尾声。这两天早晨听到窗外树叶哗啦啦地被风吹着,好个秋高气爽!
 


          

第6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法(5)

 

  小时候在南方常听老人讲,“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处暑一到,意味着农村收获季节的来临。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也和大自然一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两季人体阳气得以生长,到了秋天要收获并储存阳气,此时应将身体养护得强健充实,以便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处暑以后的初秋养生。
 
  中医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尤其敏感,容易出现面部皮肤发红发痒、手足皴裂、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症状。建议大家从饮食角度加以调理,宜多食清燥滋阴之品,如银耳、百合、梨、莲藕、蜂蜜、海带、荸荠、芹菜、菠菜、芝麻、豆类及奶制品等。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此时尤其应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
 
  在这里介绍两个简单易行初秋小食谱,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你和家人平安度秋。
 
  杏仁薏米猪肺粥
 
  功效:补肺润燥,利肠通便。
 
  原料:杏仁100克,新鲜猪肺1副,薏米50克,粳米100克,精盐、味精、葱姜末少许。
 
  制作:将杏仁去皮研碎;将猪肺多次灌水洗净后,去掉气管筋膜,切碎;砂锅内加入清水,将粳米、薏米煮粥,沸腾后放入杏仁、猪肺,慢火熬煮1小时;起锅前加入葱姜及其他调味即可。
 
  9. 传统习俗利身心——浅析清明习俗中的春季养生之道
 
  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转眼间清明节即将到来,这一天,人们将外出祭祖扫墓,悼念故人,各地因风俗不同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户外文体活动。你也许不知道,清明节的各种传统活动不仅有其文化意义,还与我们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呢。
 
  按《岁时百问》一书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人体从冬季过度到春季,如果起居失调,肝气不舒、疏泻受阻,难免有诸多不适应,常见的有“春困”、乏力、食欲不振;更年期妇女则容易出现胸胁胀满、月经不调、头痛烦热等。此外,清明前后气温波动大,是中老年朋友高血压病的易发期,稍有外感不适都可导致肝阳上亢,加重高血压病的症状。
 
  如何避免这些病症的发生呢?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见识与智慧,因为清明节的各项传统活动能帮你一一解决,这其中还综合了“运动疗法”、“食物疗法”和“心理疗法”多种手段,让我们来逐一解析。
 
  运动疗法:跪拜、踏青和放风筝
 
  按照中国传统礼数,扫墓时要对祖先进行跪拜,完成弯腰伸背、手掌双膝触地、叩头及地,继而撑掌起身的一系列动作。可不要小看了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它活动了人体主要的关节和骨骼肌,要是动作到位,3个头磕下来就会觉得手脚舒展,气血融通。
 
  其实,“跪拜磕头”的动作一直被道家作为导引术的一部分,中医证明确实有通经活络,防止血管硬化、栓塞的作用,老年人经常模仿跪拜磕头的姿势锻炼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宋代陆游所著《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张廷老名琪,唐安江原人,年七十余,步趋拜起健甚,自言夙兴必拜起数十,老人气血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相传晚清大学士翁同和还专门用这一方法养生,每日坚持磕头120次,起跪40次,因此数十年保持身体灵活,神清气爽,健康长寿。“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这句老话不止是告诉人们虔诚孝顺可以长寿,也道出了坚持导引锻炼可以强身的道理。
 
  除了必要的跪拜仪式,清明节一般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放松身心的中轻度体育活动。在风和日丽的春天,举家老小集体外出,适当地跑步跳跃,可以疏通冬日的气血积郁,让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使心胸开阔,心情愉悦,更能使人体正气增强,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10. 端午茶和端午盐
 
  农历五月五天气渐渐湿热,是一年当中阳气正旺的日子,所以“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这时节山林、田间常常弥漫着有毒山岚瘴气,又是各种动物、昆虫进入活动频繁的时期,蛇、鼠、蚊蝇、蜈蚣等有毒动物和昆虫特别多,加上天气炎热,细菌孳生,人也容易发生中暑、头痛和一些消化道疾病。由于古时候医学不发达,人们往往以为与鬼神作乱有密切的关系,认为端午节是“瘟疫”好发的时期。
 
  为了防治这些“瘟疫”,民间也创造了应对的茶饮和药物,比如“端午茶”和“端午盐”,听着新鲜吧?今天就向你介绍介绍。
 
  端午茶
 
  端午茶是流行于江浙、荆楚、巴蜀一带的传统保健茶饮。传说当地百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制作饮用,每逢端午佳节,上山采选百草,晾藏家中常年备饮,用以防病健身,辟秽驱邪。
 
  端午茶名字叫茶,其实是一剂汤药,主要由藿香、陈皮、菖蒲、山茵陈、芦根、薄荷、荜澄茄、野菊花、金银花、桑叶、鱼腥草、夏枯草等20余味草药配制而成。自古药食同源,一般农户都认得几种草药,并且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从药性、功效上说,藿香快气和中,常用来治疗感冒暑湿;陈皮顺气健胃、化痰止咳;菖蒲化痰开窍、健脾利湿;金银花、野菊花、桑叶、薄荷、芦根等药性清凉,生津解渴,能消解内热;荜澄茄可治疗脾胃虚弱;鱼腥草、夏枯草则具有排痛消肿、利尿除湿的功效。5~6月暑气难耐、热汗淋漓的时候,喝上几口这样的端午茶,顿觉清凉爽快,肺腑皆宜。
 
  此外,端午节人们习惯以粽子为主食。传统作法的粽子材料多为糯米,除了黏腻之外,含糖、盐较高且过于油腻,食用后比一般米饭需要更多的消化时间,肠胃不好的人可能会出现腹胀、闷痛、恶心及胃口不佳等症状。吃粽子时如配以端午茶,诸草药豁痰行气,化积和中,可以消食积、解油腻,对消化道健康确实很有好处。夏季也当作闲茶喝,对常见的疾病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第7节:保护我们的先天之本(1)

 

  第二章?保护我们的先天之本
 
  1. 太溪穴——主管我们一生的性福
 
  我的这位新婚不久的棋友有点儿怪。
 
  这不,对弈还不到1个小时,他便急急忙忙往洗手间跑了3趟。这个精壮小伙子到底怎么了?他面色苍白,脚步虚浮,看来极有可能是……但我不便询问。毕竟,这种情况,男人一般都是很忌讳的,说出来有伤尊严。
 
  等他再次坐下来和我“大战三百回合”时,他忽然望着我,欲言又止。看样子,是有些不好意思。
 
  他这些举动,自然瞒不过我,不过,我得想想如何措辞,才让他不至于难堪。
 
  正当我思索时,他突然说:“你看看我这……是不……是那个了?”声音低低的,细若蚊语。没想到,他倒主动出击,正好为我“解围”。当然,我还是装作不知,故意问道:“是不是最近常掉头发,听力衰退,记忆力下降,小便频频?”“是是是,还有……”他连忙说,但迟疑了一下,继续说:“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是……腰膝酸软,性欲减弱……该怎么办?”他越说声音越低。我明白,最后一句是他要说的重点。
 
  “将——”我边下棋边说:“没事就按摩太溪穴,每次3~5分钟,太溪穴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疑惑了——为什么呢?不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肾主藏精气,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素问》说:“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时至今日,我也就不遮遮掩掩了,此句意思很简单:强者,男性外生殖器也。整句意思就是,肾的强弱决定了性能力。肾功能发达的人,精神饱满,头发油亮,头脑聪明,肌肉发达,骨骼健壮,动作敏捷,头脑聪明,生殖能力强。
 
  除了因为性生活过频会导致肾虚外,压力过大、吸烟饮酒过量、过度劳累、滥用补肾药物,也都会让肾水受损。
 
  我的这位棋友,他的问题不是很严重,坚持七八天就可见效。
 
  2. 手足穴位亦助性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男性朋友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常常处于过度紧张疲劳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男性的性健康。随之而来的不良后果,比较普遍的是性功能下降以及性需求的降低。青壮年男性一旦发现自己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不仅容易失去自信,分散学习和工作精力,还可能造成夫妻生活不和谐,对家庭幸福产生不小的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然各有不同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所以,远端的穴位刺激也可以对性功能产生影响。在此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几个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这些穴位虽然位于四肢,却不可小看,若是刺激得当,有可能达到强身助性的功效。
 
  商阳穴:这个穴位位于食指靠拇指一侧,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中医认为,手阳明经气血发于手指末端,是大肠经气血开始的地方。经常用手指掐一掐这个穴位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能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对身体有强壮补益的作用。
 
  阴谷穴:这是肾经上的穴位,主治男性阳痿。肾阳虚患者在性生活中常常表现为勃起不坚、性交时间过短、性快感不强烈、不应期过长等。阴谷穴寻找方法较麻烦,取该穴道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谷穴位于膝盖关节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与半膜肌之间。经常刺激此穴位可以起到调补肝肾,清热利湿,舒经活络的作用。
 
  3. 食补为先,药补为后
 
  一般除了急性病人,我很少开药方,或者只开少量的药物,常常给他们开出的都是食疗和自疗的“处方”。看到这,可能有的朋友疑惑了,别的医生给人看病,总是千方百计用好药,你要整个什么食疗。食疗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其实,这是不少朋友认识上的偏差,药补当不如食补。
 
  《黄帝内经》认为,食物可以“养五脏气”。五脏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但凡生病,都是因为五脏之气不能和睦相处,在吵架、打架。如果五脏得以安养,人就会无病无痛,身轻体健。对于这,我国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认为:“食能排邪安脏腑。”意思是饮食能够排除人体的病邪,使五脏六腑安好。他还说:“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意思是但凡有病,先用食物来治疗,如果,食疗不能奏效,然后才用药物治疗,食补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众多医家要推崇食疗呢?食物本身就是纯天然的万病之药,和中草药一样,食物具有气与味的不同性质和功能,进入人体后,其不同的气与味自动进入各自对应的脏腑,以便排除相关脏腑的病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性味归经”。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食物搭配,利用这些食物气与味的不同性能来治病。比如,当我们口渴心烦时,如果吃些西瓜之类的食物,就会感到全身清爽,心平气和。这就是因为天热汗出,气阴俱损,而西瓜瓤性温,且又有滋阴之效,正好对证气阴两伤。
 


          

第8节:保护我们的先天之本(2)

 

  记得当年我在念大学一年级时,恰逢炎炎夏日,我不慎受了风寒,头脑昏昏,怕风恶寒,且心中烦热。一观舌象,舌红,苔黄、微腻,内里郁热,恰感风寒,一派外寒内热,且清阳不升的状况。在学校读书住校,吃药非常不方便,于是灵机一动,到学校食堂点了一个石膏豆腐汤。汤中多放生姜和葱白,并配以清热之石膏豆腐,青清开窍之黄瓜,辛散行气之胡椒,一汤下去,病疾皆去。从而也让我奠定了食疗可祛病之信心。多年之后想到此事,还意犹未尽。
 
  4. 猪肾——肾虚者的知音
 
  最近这段时间,隔壁的老邢有点反常——一向不爱串门的他,几乎天天都要到我家来闲聊一阵子。说是闲聊,其实也说不上,他其实都是东一句西一句的,更多时候,都是在瞅我书柜里的书。我问他想看什么书,他总是笑笑,然后摇摇头。终于,有一天傍晚时分,他就急匆匆地来到我的书房。他一脸疲倦,提着公文包,看样子连家门都没有进。更让人奇怪的是,他居然关上了门。这位仁兄,到底怎么了?我问他,他憋红了脸,半天才支支唔唔地告诉我原委。原来,他这几个月来,经常感到腰疼,每逢和爱人亲热的时候,还没到关键的时候,就早早地鸣锣收兵了,甚至还有更尴尬的场面出现。这样的难言之隐,相信我们男同胞或多或少都有过,甚至为之一筹莫展。
 
  他焦急地问我怎么办,一听是这么回事,我心中自然有谱了。看他舌质淡白,扪脉细弱,于是建议多吃点猪肾(猪腰花),可以有效地消除他的难言之隐。听我这么一说,他似乎有些不信。我解释说,中医强调以脏补脏,如果我们的内脏器官有问题,都可以通过食用相应的动物器官——尤其是猪、牛、羊身上相应的器官,来调控人体有关脏器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畜类动物在数以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其脏腑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与人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俗话说的“人比畜同”,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猪肾比较常见,不贵,而且具有很强的补肾气的效果,所以我向他推荐。
 
  也许有的朋友要问,这种说法是否有医学理论依据呢?自然是有的。《名医别录》中,明确指出猪肾具有“和理肾气,通利膀胱”的功效,意思是可以调理、补益肾气,排泄出肾中之湿浊。唐代医学家孟诜认为,猪肾“主人肾虚”,可主治人肾虚这一毛病。
 
  5. 元代太医忽思慧的“温阳助性粥”——羊肾韭菜粥
 
  与友人闲来交流养生心得,听说了一则有趣的古代逸闻:忽必烈曾经患有阳痿,后服用羊肉韭菜粥,得到治愈!回家后翻阅了一些资料,原来逸事中的男主角并非忽必烈,而是他之后的元朝第四代皇帝元仁宗。
 
  这里首先要提一下元代饮膳太医、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他编著了《饮膳正要》一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记载了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各种食物、有关验方和营养学方面的内容,此书成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
 
  据《饮膳正要》记载,元仁宗在新疆打败了沙皇侵略军队,班师回到了大都。但因数年的军营生活,四处奔波,操劳过度,导致肾气亏虚,患了阳痿,十分痛苦。太医忽思慧知道后,发明了一种以羊肾、羊肉和韭菜为主要原料熬制的“羊肾韭菜粥”为他调治,每日食用,不到3个月元仁宗的阳痿竟愈,还使王妃怀了孕。他非常高兴,将此粥列为宫廷膳食良方,经常服食。上有所好,下必甚之,这一妙方传到民间,百姓也以之神奇,纷纷效仿。
 
  我们知道,蒙医药和养生是蒙古族丰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蒙古民族的饮食以“红”、“白”两种为主。红指红肉,尤其以牛羊肉为主;白指奶制品。长期以来他们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都很充足,这种饮食结构有助于保持气血旺盛,加上崇尚骑射,经常锻炼,大多男子体格健壮,筋骨舒展,这样的生活习惯,自然对增强性功能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很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学习的。
 
  那么,“羊肾(羊肉)韭菜粥”是不是人人都适合?长期服用是否真的能达到补肾壮阳的强大功效?我们来逐一解析它的“神奇”所在。
 
  6. 盐敷可治疗频繁遗精
 
  大多数成年男性都有遗精的经历。通常第一次遗精在男性13~15岁间出现。遗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用过分在意。中国古人有云“精满自溢”,现代医学也证明随着男性性生理的成熟,生殖系统不断产生精液,当精液量超过附睾和精囊的储存限度时,就会反射性地引起射精,使精液从尿道溢出体外,形成“遗精”。遗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除体内紧张,达到一种生理平衡。
 
  遗精频率1周1~2次,每次5毫升左右,遗精后身体没有出现不适,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如果频率太高,遗精量过大,或者伴有身体不适,就需要尽早治疗了。古人认为有梦而遗为遗精,无梦而遗为滑精。这说明遗精通常需要一定的性图像刺激,是一种生理的正常反射,如果无缘无故频繁遗精,就需要引起注意,必要时尽早治疗。
 
  7. 吃鞭,真的能壮阳补肾吗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懂得通过食疗“以形补形”,尤其是男性同胞们为了增强自己的性器官而不遗余力的在药物和食物上努力。例如,认为食用各种鞭类,即动物的生殖器可以壮肾阳、补气血,尤其是对阳痿、早泻等男性性功能障碍有“鞭”到病除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们也不例外,自古医书和史书中都有不少宣扬吃鞭壮阳的故事。明代《酌中志》就有云:“内臣(即宦官)最好吃牛驴不典之物,曰‘挽口’者,则牝具也;曰‘挽手’者,则牡具也;又‘羊白腰’者,则外肾卵也。至于白牡马之卵,尤为珍奇贵重不易得之味,曰‘龙卵’焉。”明代的太监们希望通过食用马、驴等动物生殖器来挽回他们已经失去了物质基础的性能力。现实中,许多饭店、火锅店打着“吃鞭壮阳”的养生主张推出了五花八门的鞭类药膳,甚至街边小摊的烧烤也有推出羊宝、羊鞭的,而希望通过吃鞭提高性能力的男性朋友们当然更自愿掏腰包、嚼“兽鞭”、买“雄风”。
 
  鞭类真的那么神奇吗?吃鞭真的能补肾吗?
 
  让我们看看动物鞭类到底会给人体提供哪些营养。雄性动物的外生殖器从组织结构来看,主要由皮肤、大量的海绵体、血管、神经纤维和淋巴组织构成,新鲜状态时的营养成分主要是动物蛋白和一些微量元素。经过烹调加工其中的有机成分在蒸煮过程中极易被杀死,再经过消化和人体选择性的吸收,无非是蛋白质和少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和我们平常吃下的鸡蛋、蹄筋、甚至豆腐等蛋白质含量教高的食品真的没有什么区别。
 
  照上面的分析,食用鞭类之后照理并不会有太多异常感觉,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吃了鹿鞭,甚至普通的羊鞭、狗鞭之后,真的会觉得身体发热呢?
 


          

第9节:献给父母家人的“福音书”(1)

 

  第三章?献给父母家人的“福音书”
 
  1.老人家的骨本保养
 
  要说起老年的常见疾病,骨质疏松肯定居前三位。我曾经看过一个调查数据,说中国的老年人口大概有5亿多,其中患有骨质疏松的人就有1亿多。
 
  一般来说,人过了35岁之后,整个身体的功能其实就是在走“下坡路”了。在下坡的过程中,体内的一些物质就会减少,比如骨钙就会以每年0.1%~0.5%的速度减少。如果不注意骨头的保养,那到老年之后,很自然就会缺少骨钙,骨骼的密度下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容易造成骨折。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这是人体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那么人老了出现骨质疏松,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啊!错,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丢失钙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骨质疏松是可以预防、避免的。因为骨质疏松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比如不按时作息、夜生活过长、长期坐着不运动、吸烟饮酒过度等,都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元凶”。目前,很多女性朋友减肥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节食、断食。身体吃不饱,自然就会减少给各个系统的能量供给,也就是说,在节食减肥的过程中,不仅是你的肠胃在挨饿,你的骨骼其实也在挨饿。
 
  按中医来说,肾主骨、生髓。肾气足,骨髓就充足,骨骼强壮,反之就会“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加速骨骼对骨髓的消耗,而饮食不当又会让骨骼挨饿。这样来看,保养骨头的关键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古人说,理财之道,不外开源节流。其实,身体也是如此,开源就是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养料,节流就是合理实用身体,减少养料的支出。
 
  2.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是古人对站、坐、行、卧这四种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人体姿势的描述,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圭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站着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一样端庄,行走要像风一样疾速有力,卧床睡觉要像弯弓一样弯曲。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很难做到这样,不知大家注意观察过没有,我们身边的人大多在站、坐、行、卧这四个方面有一些问题,达不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标准。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要求是为了身材的美观,岂不知也是为了维持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保障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身体健康的大小伙子,大多站得挺拔,坐得稳当,行走有力、迅捷;而体弱多病的人,整个人佝偻着,走路慢慢腾腾。那么,行、走、坐、卧的姿势,跟人体健康状况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3.身有亚健康,神阙来帮忙
 
  不少朋友都这样的感受:早上不想起床,上班时经常打呵欠,吃饭没胃口,睡觉不踏实,烦躁易怒,但是,去医院检查,又没检查出什么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提到一个概念——亚健康,其实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虽然,亚健康算不上真正的疾病,却是很多疾病的前期症兆,如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肠胃疾病等。如果在高强度的外在因素的刺激下,这类朋友很容易出现猝死。
 
  1.脱发、斑秃、早秃。
 
  2.“将军肚”早现。
 
  3.频频去洗手间。
 
  4.性功能下降。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注意力不集中。
 
  8.经常没有原因的走神,脑子里想东想西。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觉得还是困。
 
  10.经常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11.很烦恼,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做其他事常常不能分散对烦恼的注意,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第10节:献给父母家人的“福音书”(2)

 

  12.情绪低落、心情沉重,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
 
  13.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4.为自己的生命常规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
 
  15.常常感觉某种不适或疼痛,但查不出问题。
 
  16.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17.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8.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等。
 
  19.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
 
  出现这些症状,大都是由长期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或不规律,过度透支造成的。怎么解决呢?最快捷、简单的就是按摩神阙穴——肚脐。
 
  4.老年斑,怎么办?紫茄子,是验方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脸颊、手臂都会出现黑色的斑点,这些斑斑点点,其实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老年斑。虽不疼不痒,但给人一种苍老的感觉。当然,这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斑点的出现,就意味着人体内脏的老化,尤其是心血管有问题,血管逐渐老化、硬化,心脑血管病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衰老是自然规律,谁也摆脱不了,不过,只要注重疗养方法,是可以延缓衰老的。那么,如何通过改善血管来延缓衰老,祛除老年斑呢?
 
  中医学认为,紫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茄子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抗衰老的功效。《滇南本草》也记载,茄子能散血、消肿、宽肠。临床证明,常食用茄子,可散瘀血,改善毛细血管的韧性,降低胆固醇,减少脑血管栓塞发生的几率,也有祛除老年斑的效果。但是,茄子吃多了易造成腹泻,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因此,大家也要注意食用方法和时间。
 
  据《笑林广记》记载,有一位先生,东家每天给他下饭的都是咸菜,没有什么新鲜菜。东家的地里有许多鲜嫩的茄子,但从不给他吃。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于是题诗说:“东家茄子满园烂,不予先生供一餐。”东家一见,有点恼火,从此顿顿只给他做茄子吃。还故意把茄子的味道做得很糟糕,一段时间后,他吃怕了,对茄子的新鲜劲儿一点儿没了,又想吃咸菜。可是,他不好意思说,于是,还是题诗以表明心思:“不料一茄茄到底,惹茄容易退茄难。”
 
  5.慢性前列腺炎,对症下药必有效
 
  有人开玩笑说,六十岁以上的男性朋友,十个就有八九个有慢性前列腺炎。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是,老年男性朋友属于前列腺炎的高发人群,却是不争的事实。
 
  前列腺炎的主要症状是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有少许白浊液体滴出,还伴有小腹痛等,还容易引起性功能障碍等其他并发症。其实,中医无前列腺炎此病名,症状多属“淋证”、“白浊”等范畴。是哪些原因导致疾病的发生呢?概括一下,大致有这么一些:或偏好肥甘厚味、刺激性食物,嗜酒过度,使得湿热内生而致;或长期房事过度,肾气肾精亏损所致;或外感湿热,使得湿热内侵肝经、膀胱、精室所致;或因先天不足,以致肾气亏虚,遂生本病。
 
  临床上,中医一般把慢性前列腺炎分为五种类型。
 
  湿热下注型:多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小便淋涩赤痛,少腹拘急,会阴部胀痛,尿道口白浊,舌苔黄腻,脉滑数。
 
  脾虚湿盛型:表现为小便流浊,面色不华,肢体困倦,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浮弱。
 
  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尿道口常有白浊、会阴坠胀,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阳不足型:表现为小便淋涩挟精,畏寒,腰膝酸冷,阳痿,早泄,舌质淡胖,脉沉弱。
 
  气滞血阻型:表现为小便涩滞,会阴及小腹下坠胀痛,前列腺肿大坚硬,舌紫暗,脉弦涩。
 
  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辨证施治,中医也分为五种类型来进行调理。
 
  6.“瞎琢磨”导致寝食难安,适当发火有益老人健康
 
  厦门大学原校长汪德耀是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他百岁华诞时仍体态健康、耳聪目明。在老人总结的长寿经验中有一条:适当发火有益身体健康。
 
  如今,很多老人都与子女分开居住,闲居在家往往产生孤独感,加之退休后与社会接触逐渐减少,信息渠道有限,道听途说了什么,常常无处询问和交流,结果自己琢磨半天,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同时,随着年纪的增大,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步衰退,常常会因为一点小问题而生病,很多慢性病也找上门来,感受到的疾病痛苦要远远大于年轻时。心理的孤独和身体的衰弱,使得老年人常常出现郁郁寡欢、思虑过度的性格特点,这种情绪看似不起眼,却会对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中医认为,思虑过度会导致人体气机郁滞,《黄帝内经》中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抑郁不解则心神不爽,气血失畅,久之则诸欲随起,百病丛生。为什么人在心事重重的时候,往往茶饭不思,夜不成寐?因为负责人体消化吸收的脾胃喜健运而恶郁结,思则气结,使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气郁结,运化失健,发生胃脘痞闷,饮食不香,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不适。由于脾为后天之本,脾伤则气血生化乏源,可出现心神失养等诸多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等。
 


          

第11节:献给父母家人的“福音书”(3)

 

  思虑结于胸中,辄使气机拘急,故须及时缓解而不宜压抑收制,此所谓“急者缓之”,缓之之法在于发泄。发怒是一种常见的发泄途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伤脾,怒胜思。”在情志与五行对应关系中,怒属木,思属土,木克土,故适当的愤怒能抑制忧思,调节脾胃。
 
  激怒治胃病
 
  早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就有记载,一位郡守得了顽固的胃病,心下疼痛几欲死去。华佗诊断他的病只有在大怒之下才可以痊愈,一般的药物没有效果。于是华佗大量索取诊金,又给这位郡守留下一封信,历数这位郡守平时欺压百姓、贪赃枉法的罪状,大加痛骂,然后不辞而别。这位郡守气得暴跳如雷,扬言要杀掉华佗,但派人去抓又抓不到。这更激怒了郡守,他在盛怒之下,吐出数升瘀积的黑血,而他的病也好了。试分析这例医案,郡守身处官场,平时情绪中常常有过度的克制和压抑,加之古代官场上勾心斗角,言行谨慎,用现代医学的话说,会因植物神经的过度兴奋、内分泌系统的急剧变化而损心伤体。例如慢性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高血压、偏头痛、神经衰弱等疾病,都常发生在怒而不发的人身上。华佗洞悉患者的身心特征,辨证激怒,不施一药就使其痊愈,可谓精妙。
 
  7.老人心烦难入睡,点穴安眠显奇效
 
  睡眠差,入睡难,是困扰老年人的典型健康问题。很多老年朋友反映,进入老年期后,睡眠质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且易醒、早醒,失眠还常常伴有担心、害怕、焦虑、忧愁、头昏脑胀、记忆力衰退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问题。老年人如果长期服用安眠类药物,有极强的副作用,但是如果任由自己睡不着,更影响第二天的身体状况和情绪。
 
  其实,中医缓解失眠,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穴位刺激也是有效的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观察,有这么几组穴位有明显的安眠作用,老年朋友不妨学一学,不仅可以自我治疗,还可以帮助工作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的家人缓解失眠之苦。
 
  “八风八邪”穴
 
  “八风八邪”穴是人体一个穴位组,一共有16个穴位。
 
  “八风穴”分布在足趾缝凹陷中,左右两足共八穴。
 
  按摩方法:先用温水将足部熨红,然后用食指指尖压住八风穴,一个一个逐次按压,顺序从大脚趾缝开始到小趾缝结束。按压力度不宜过大,只要微微有酸胀即可,按压时可轻微旋转,以便增强刺激。
 
  “八邪穴”分布在手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即指手掌与手背的交界处),左右共八穴。按压方法同八风穴。
 
  这组穴位顾名思义,是可以除烦散热、逐邪外出的穴位,对入睡困难的初起患者比较有效。
 
  8.春来锻炼不宜早,“广步”、“缓形”心情宽
 
  《黄帝内经》中,对春季的养生有一段经典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这段话的意思是:春季适当晚睡早起,平日要在庭院里经常大步行走,将头发散开,使衣物宽松,情绪上保持开朗豁达,减少争斗、发怒等激动情绪,不要斤斤计较,多与人为善,这才符合是春季的养生规律。
 
  中国传统认为春季始于立春,此时北方多风,南方多雨。人体健康状况在这个时期也容易出现一些波动。如果能正确地按照养生规律来安排饮食起居,就会起到明显的保健效果。
 
  “多活动”被列为春季养生保健之首。中医认为,春季五行为木,肝与之对应,而肝脏与人的情绪直接相关。春季气温上升,体内阳气升发,人们的情绪容易激动,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常常呈现出易怒、急躁、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此时通过适当的活动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例如大步走、登山、远足等,都可以使人身心调畅,神清气爽。同时,自然界春季的特点在于所有的生命都在涌动,打破冬季沉闷的蛰伏,顺应着天地升发的阳气拼命生长。冬天久居室内所致的气血积郁,在春暖花开时节可以得到清除,老年朋友若多多进行户外运动,更可以调动新陈代谢,加快体内废物的排出,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首先,春季运动的强度也有讲究。有的老年朋友说:我每天都做很多家务,买菜做饭一刻都没闲着,还要刻意运动吗?还有的从事文职工作的人问:我每天伏案很辛苦,休息时间本来就不多,十天半月地偶尔进行活动量大的运动来弥补可以吗?中医认为,春季运动应以让身体舒展、打开为宜,与其他季节也要有所区别,简单家务事由于天天重复,对人体的调节作用并不太显著;而高强度的运动可能使人产生疲劳,或出汗过多,容易引起着凉感冒。
 
  9.老人胃下垂可练“卧功”
 
  胃下垂常见于身体消瘦的老年人,患消耗性疾病后体质衰弱的人以及动过腹部手术的患者。老人发生胃下垂,主要因为胃的肌力及固定胃的韧带、腹直肌和横膈肌等组织的功能发生生理性的衰退,使胃缺乏应有的支撑而坠入盆腔所致。
 
  老人胃下垂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以体育锻炼为主的康复疗法效果比较好。不过胃下垂的锻炼方法与别的康复不同,强调躺着运动。“卧功”是传统导引养生法的一种,中医认为,胃下垂主要由气虚、气陷所致,经常练习卧功可以养气,缓解并促进胃下垂康复,对年老体衰、气血两亏者尤为适宜。
 
  饭后平躺,脚部略高
 
  饭后胃内食物充盈,如果胃下垂患者饭后走动或端坐过久,可能加重胃下垂。建议患者饭后卧床静躺20分钟左右,取头部低位、足部略垫高的姿势平躺,减少食物重力对内脏韧带的负担。
 
  早晚仰卧,提气缩腹
 
  早起或晚睡前身体舒展平躺,双手自然平放两侧,两脚略分开,全身放松。然后缓慢深入地吸气,缓缓抬起双肩,使气流通过胸腔一气贯入小腹,使小腹自然凸起,自我感觉腹侧胁肋部肌肉被呼吸带动。呼气时要绵长,将深入小腹的气流徐徐吐尽,上腹部随呼气尽量放松。如此一呼一吸各坚持15拍左右。
 
  仰卧腹式呼吸能增加胃底活动范围,锻炼胃壁的韧性,对于松弛变形、伸缩功能下降的胃壁突大有好处。
 


          

第12节:送给女性朋友的“闺房圣经”(1)

 

  第四章?送给女性朋友的“闺房圣经”
 
  1.护肤的根本是养血、通便
 
  如今大气污染严重,工作节奏加快,导致我们大家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皮肤问题。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在如今的社会,有一个漂亮的外表,可以得到很多发展机会,也会因为外貌失去很多机会,尤其在女士中间,有的30岁长的像50岁,有的50岁长的却像30岁,这一切都源于皮肤。
 
  所以,“保养”这个词现在很流行,从拍黄瓜、抹蛋清到SPA、精油,各种办法应有尽有,有吃燕窝的、有吃维生素片的、也有吃蛋白粉的,还有涂玻赛因的,看得人眼花缭乱,方法很多,但收效甚微,其实大家还都处在一个门外汉的阶段。
 
  俗话讲“因于内,形于外”,皮肤天生就具有自我保护和修复的能力,由于自身的原因损伤了它的这种功能,它才表现出了那样的现象。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要解决皮肤问题,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在现代社会与皮肤问题关系最大的就是“血虚”和“便秘”。
 
  2.大多数妇科病,都可以用这个万灵丹
 
  “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我们常常会听到女性朋友们这样咬牙切齿般的“毒誓”。是啊,做女人难,不但要撑起半边天,还要承受妇科病的折磨。就像一张巨大的天网,妇科病几乎罩住了所有的妇女朋友,纵然你家资万贯、学富五车、风华绝代,都难逃其毒爪。
 
  为了让这半边天不至于崩塌,男性朋友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呵护女性朋友的健康。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妇科病的治疗,虽然看似原因万千,但大都与肝气不舒、脾胃虚寒、肾阴不足有关。因此,治疗妇科病,可以从肝、肾、脾入手。当然,最简单易行的,我还是推荐运用我们随身携带的万灵丹——经络穴位。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三经交会之穴。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腰膝冷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胸肋胀痛……总之,但凡脾、肾、肝的问题,都可以用用这个穴位,未必穴到病除,但是定有裨益。
 
  如何找到这个穴位呢?就在小腿内侧,内踝尖(脚踝内侧那个拱起的骨头下缘)直上3寸的地方,就是三阴交所在的部位。只要方便,都可以用大拇指按摩3~5分钟。一般而言,先按摩右腿上的,再按摩左腿上的,交替进行。一般女性的手都比较凉,这时如果能让其先生或者男友为其按摩此穴,效果可能会更强一些。
 
  子宫穴——一看到这个名称,可能不少女性朋友就明白了七八分:“这是专为我们而存在的吧?”确实,这是女性朋友的福穴。调经理气,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腰酸腿冷等,都可以让它来解决。下腹部,当脐中(肚脐眼的中心)下4寸,中极旁开3寸的地方,就是这个穴位,这里要提醒各位女士,此处的寸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长度“寸”,穴位所用的寸全名为“同身寸”,大约相当于自己中指中间那段指节的长度。只要环境允许,都可以用大拇指按摩此穴3~5分钟。也可以用热盐袋来敷。不过,建议有身孕的朋友,暂不刺激此穴。
 
  3.一周变靓,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据我的发现,女性朋友在一起,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最近有什么好服饰,用了什么化妆品,有什么美容养颜的“惊人发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对服饰、化妆品,我自认没什么发言权,但对养颜,还是有点小秘诀的。
 
  女性朋友因为生理周期的关系,难免导致气血失调,从而使头发干枯,面色萎黄,面白无华,皮肤干涩,看上去显得很是憔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气血为先天之本,“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仅仅依靠化妆品是不够的,美容养颜应从调理气血入手,只有气血通畅才能使肤色艳丽,延缓衰老。
 
  美容的方法很多,要说到简单而长期有效的,桂圆莲子粥则是首选。桂圆补养心脾,莲子补脾益肾,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粳米(普通大米)补中益气,调和五脏。四物合用,气血双补,乌发养颜。
 
  做法:将10克桂圆肉、15克莲子、10枚大枣洗净后,用凉水泡半个小时,下锅煮开后,放入大米50克,用小火煮至粥熟即可。每日1~2次,长期服用。
 
  如果要想变得白皙一些,不妨用纯酸奶浸面膜纸。浸泡约20分钟后,贴在脸上10分钟,然后揭下,洗干净即可。贴面膜的时间也不宜太长,如果等它干了再撕,容易伤皮肤。
 
  以上两种方法合用,1周左右就可以使肌肤得到很大改善。
 


          

第13节:送给女性朋友的“闺房圣经”(2)

 

  其实,美肤还有两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每日用冷开水洗脸
 
  将开水倒入不锈钢盆,放在通风处一夜,第二天早晨就用这盆冷开水洗脸。
 
  4. 三十岁后,还可以如此粉嫩
 
  无论朋友的生日party,还是老同学的聚会,她总会成为“焦点”。她没有她们那么衣着华贵,总是一身素衣布裙,更没有她们涂脂抹粉刻意修饰的脸,只是素面朝天,可是那些或羡慕或稍有醋意的目光告诉她,她真的是那一场合的“焦点”。
 
  每逢聚会过后,家里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那些常联系或始终就没联系的女同学女朋友,和我没完没了地寒暄,而最终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问她的“美容秘籍”。
 
  到了30岁以后,女人是世界上最怕老的,她们在乎自己的脸有时候远远超出在乎先生和孩子。她们终日的心思都花在永葆青春上。珍珠粉,美容霜,抗皱剂,紧肤水,轮番上阵;去赘肉,去眼带,去黑斑,煞费苦心。而她,似乎天生就与美容院、化妆品无缘,且从不涉足那里。
 
  自然,这里面有点小秘密。我所知道的,就是她早在中学时就读过晋代郭璞的《蜜蜂赋》,其中“灵蛾御之以艳颜”,就知道那时候的女子是把蜂蜜涂抹在脸上美容的。那时候,她家附近有养蜂的,觉得好奇,好玩,于是学着古代女子的样子把蜂蜜涂得满脸都是。再之后她上大学(医学院校),读了许多关于蜜蜂的书,才知道蜂蜜含有大量的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这些成分都可以直接作用于表皮真皮,促进细胞分裂生长,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提供大量营养,增强其活力,减少色素沉着,防止干瘪老化,并使表皮细胞排列整齐密集,富有弹性。从而柔软洁白,光滑细腻。
 
  5.养颜轻体赞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的千古名句至今传诵不衰。春分以来,京城各处桃花竞相开放,春风送暖,桃花纷飞,让人不由想起《红楼梦》里十分优美的一幕:黛玉手把花锄出绣帘,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将满地落花小心翼翼地收进锦囊,再以土埋上。事实上,色美质洁的桃花不仅可供观赏,也在中医药中有广泛应用。据《名医别录》记载,桃花“味苦,平,无毒”,主要功效为利水,活血,通便,治病疗疾内外咸宜,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尤其有诸多好处,不失为一味美容良药。
 
  外用美肤去斑——人面桃花相映红
 
  拥有象桃花瓣一样鲜艳光洁的肌肤,一定是许多人的梦想。桃花含有山柰酸、香豆精、三叶豆甙、柚皮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成分,营养丰富,可滋润皮肤,改变面部细胞的活力,从而达到面色红润、皮肤润泽光洁、富有弹性的美容效果,还可以通血络而祛色斑,治疗雀斑、黄褐斑等。
 
  据《太清方》记载:“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所著《史略》中,记载了北齐人卢士琛之妻每年春天用桃花揉合春雪为女儿洗面,此公在一旁观看,还做诗赞曰:“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取花红取雪白,与儿洗面作光泽;取雪白取花红,与儿洗面作华容。”
 
  将桃花与乌鸡血调和敷脸,是我国较早的养颜“面膜”。《古今秘苑》载:“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收鸡血,二味和沫面,至三日脱下,则颜色光华。”乌骨鸡乃补益佳品,据《本草拾遗》记载,其血走肝、肾血分,能治皮肤病,同时还具有滋养皮肤的作用。桃花与乌鸡血共用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使皮肤得到充分营养。
 
  6.卵巢保养,呵护每个女人的生命家园
 
  如果说女人是水,那么卵巢就是女人的水源;如果说女人是一朵花,那么卵巢就是花的根茎;如果说女人是一座花园,那么卵巢就是这个花园的私密之处。通过这个比喻,你可以看出卵巢对女人的重要性,可以说,卵巢掌着这女人的身材、容貌、健康和生育。所以有人说,卵巢是女人的第二张脸,是女人的生命之源。
 
  从医学上来说,卵巢是女性重要的内分泌腺体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女性激素和产生卵子。女性发育成熟后,卵巢就开始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等20多种激素和生长因子,月经初潮也就随之而来。雌激素能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第二性征的发育和保持,可以说女性能焕发青春活力,卵巢的作用功不可没。卵巢还是女人的“抗衰老中心”,它分泌的各种激素和生长因子,保持着人体内九大系统400多个部位的年轻状态。一旦卵巢早衰,就会导致人体各部位快速衰老。
 
  正常情况下,女性的卵巢功能在45~50岁左右时才开始衰退,如果在40岁以前出现衰退迹象,医学上称之为卵巢功能早衰。身为女人,谁不羡慕光洁的肌肤、窈窕的腰身?谁不希望风华绝代、永远年轻?可是,卵巢功能不好,就会影响雌性激素分泌及性功能、肤质、肤色和女性三围体态,使脸部发黄、体态臃肿、阴道干涩。更可怕的是伴随而来的失眠,睡眠不好的结果不仅是黑黑的眼圈、深深的眼袋,还有焦躁多变的情绪、无端的恼怒、头痛、发痒、健忘……而不规律、不正常的月经,更是女人的难言之隐。这一切烦恼都来自于卵巢的衰老。
 
  7.千万别因为祛痘而伤了胃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丽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我要强调一点:爱美可以,但不能以伤害身体健康为代价。我曾经看过一则新闻,2007年的时候,国外有26人因为吃了一种叫“罗可坦”的祛痘药物而自杀,还有19个人自杀未遂!这个新闻当时把我吓了一跳,怎么治痘还出了人命呢?仔细一看才明白,原来这种药物的祛痘原理就是降低人体内的雄性激素,降低油脂,但它的副作用是导致体内的血清素降低,血清素一降低,服用者就会出现抑郁症状。
 


          

第14节:送给女性朋友的“闺房圣经”(3)

 

  其实,脸上长几颗痘痘从来不是什么大问题,除非满脸都是,那就得去医院看看了。也许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即使长一颗痘痘都会心情郁闷,非要除之而后快。但是,心情郁闷,总比因为吃祛痘药而得了抑郁症强吧?说实话,以现在的那些祛痘药物来说,再严重的痘痘都能治好,但那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你能承受吗?
 
  很多人都知道,有些西药吃了会伤胃。为什么会伤胃呢?按中医的观点来看,这类西药多是萃取出来的苦寒之物,苦寒下行,清泄胃火。在开这些药的时候再加开一些胃药,不让服药的人感觉到胃不舒服,但这样就不伤胃了吗?照伤不误!有些治痘的药物就是这样,它会消耗你的胃气,造成脾胃失津。按照中医的说法,诸阳本于胃,会于面。这些药物对于痘痘的治疗,就相当于釜底抽薪、扬汤止沸,减少了你的胃气,它自然就不会跑到你的脸上“为非作歹”了。
 
  所以,在祛痘上,中医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加强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加强了,我们从日常饮食中摄入的能量就会被全面运化,然后分配到身体各处所需,这样就不会有多余的能量跑到脸上了。
 
  常见的方法是消食去积,和胃消瘀。这类处方中多用鸡内金、谷芽、麦芽、山楂等消食健脾药,山药、芡实、莲子肉等健脾药,并配以一些行气药,如香附、佛手、陈皮等,再根据服药者本身的体质加用一些中草药,如有的朋友内有郁热的,就会加一点黄连、黄芩、知母等清热药。
 
  作为普通非专业人士,我们自己能做什么呢?
 
  这里有一道甜品,普遍适合各类生痘人群。要是痘的问题不太严重,平时可以自己熬点甜品食用。
 
  冰糖猪肺银耳汤
 
  猪肺50克(买不到猪肺,可以用猪蹄来代替,猪蹄100克),银耳15克,莲子肉(去心的莲子)15克,陈皮5克,红豆15克,另加一汤勺红葡萄酒,生姜丝、冰糖(据个人口味),加清水(可以多一点,否则甜品太黏稠),隔水炖煮2小时或者上蒸锅蒸煮1.5小时即可。
 
  8.豆浆是女性的保养液
 
  说起豆浆,虽然它的营养价值与牛奶有所不同,但也不能说它不如牛奶。比如,豆浆里有5种抗癌物质,特别是异黄酮,专门预防、治疗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而牛奶中就没有这些抗癌物质。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你对市场上的牛奶不放心或者不耐受乳糖,用豆浆取代牛奶,也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豆浆本来就有“植物奶”的美誉。当然,处于哺乳期的婴儿,如果没有母乳喂养,那牛奶还是第一选择,不能用豆浆取代牛奶,否则会造成婴儿的营养不良。
 
  据《本草纲目》记载,豆浆“性平味甘,利水下气,制诸风热,解诸毒”。春秋喝豆浆,能滋阴润燥、调和阴阳;夏天饮豆浆,能消热防暑、生津解渴;冬天喝豆浆,能祛寒暖胃、滋养进补。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豆浆更是使你保持年轻的“保养液”。女性容颜的衰老,与雌激素减少密切相关,而豆浆中含有的异黄酮,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类似于女性雌激素的物质,坚持每天喝豆浆,是对雌激素的很好补充。如果你因为长期吃避孕药、内分泌失调而导致体内雌激素过多,豆浆又可以帮你去平衡。另外,豆浆中还有一些物质,对乳腺癌、子宫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豆浆还可调节女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每天晚上喝一大杯鲜豆浆,能明显改善女性心态和身体素质,推迟更年期的到来,延缓皮肤衰老。所以,要想保持年轻,保持皮肤的水润光滑,不妨每天饮用两杯鲜豆浆。
 
  9.做个幸福“奶妈”
 
  我的一个朋友小梅(化名),夫妻俩原本铁了心要做“丁克族”,可是到了三十多岁之后,看着朋友们的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己的父母也是天天催,夫妻俩心里就有些“活动”,最终决定赶35岁的晚班车,生个宝宝。前些天,宝宝顺利降生了,初为人母的她,把孩子当成了心头肉、掌中宝,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严阵以待”、“随时听命”。为了孩子的健康,这位朋友“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母乳喂养的行列,当起了“奶妈”。但是事与愿违,生完孩子后,她那“傲人”的双乳却怎么挤都只有一点点乳汁,看着孩子焦急的小嘴,听着孩子饥饿的哭声,小梅的心都要碎了。可任凭她怎么挤,疼得她满眼都是泪,可是那盼望已久的母乳就是不能“喷涌”。这时候,小梅想到了我这个医生,赶紧向我求助。
 
  经过我的一番检查,我发现小梅的双乳按起来很柔软,不像其他孕妇那样有胀满感。偶尔挤出来的一点儿乳汁,质地也比较清稀,就像是掺了很多水的牛奶。再看刚生产完的小梅,气色较差,面色比较苍白,完全没有生产前的红润;小梅自己也感觉很累,整天都没有精神,总想躺着,吃什么都不香。我又看了看她的舌头,颜色淡白,苔薄白,给她把了把脉,脉象很细弱。
 
  检查完,我告诉她,这种情况很常见,属于气血两虚型的产后缺乳。小梅本来就是高龄产妇,平时工作很劳累,身体也比较虚弱,怀孕和分娩的过程更是大大耗伤了气血。乳汁是由母体气血化生而成,气血生化不足,就像是想喝酒但却没有酿酒的粮食一样,那乳汁又从何来呢?查明了原因,我初步给小梅制定了一个调理方案。
 
  首先要放松心情。初次哺乳,产妇心情紧张,加之生产时损伤元气,奶水不足是经常发生的,所以不必过分担忧。我要求小梅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操劳,保证心情的舒畅。
 


          

第15节:送给女性朋友的“闺房圣经”(4)

 

  10.女性缘何多怕冷——为冬季不同“冷美人”支招
 
  一到冬天,很多女性同事、朋友常常抱怨整天手脚冰凉,即使裹着厚厚的羽绒大衣、戴手套、穿靴子也不管用。因此,她们便有了“冷美人”这个雅号。别看这绰号好听,其实怕冷者苦不堪言。一般人们以为怕冷是瘦弱者的专利,其实不然,“冷美人”也是环肥燕瘦皆有,很多怕冷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造成的,长期下去还容易对健康造成危害,女性朋友应当加以重视。
 
  “饿出来的冷美人”——脾肾阳虚型
 
  肾是人体先天之本,肾气旺盛充足,身体就健康;肾虚通常会使人体免疫功能和循环功能衰退。阳虚则生寒,如果阳气不足,女性为面色苍白或暗黄,舌质淡白,容易腰膝酸冷,食欲不振,且由于脾胃虚弱,常觉浑身乏力,不耐疲劳,头晕、心悸等。还有可能出现月经延迟或行而不畅,月经量少、质薄,小腹胀痛。
 
  此类“冷美人”常常是一些以追求苗条的年轻女性,一方面不愿意穿得太厚显得臃肿,另一方面又拼命控制饮食害怕长胖,吃得少,人体能量自然不够,导致了怕冷和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时间长了可能把身体拖垮。有些女性觉得自己挺胖的,为什么还怕冷呢?原来,脂肪层固然比较可以隔绝低温,但由于脂肪细胞产热的作用比肌肉产热作用差,因此脂肪厚的人不一定不怕冷,倒可能更怕冷呢!
 
  中医认为“虚则补之”,此类女性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饮食上忌寒凉生冷食物,宜多食性温散寒、热量高而营养丰富的食品,可多吃牛羊肉、韭菜等温性食物,以及山药、莲藕、芋头、胡萝卜等营养丰富的根茎类食物和板栗、花生、松仁等坚果,通过健脾开胃,调动人体内部阳气升发,逐渐趋散寒冷。只要吃得科学,根本不用刻意节食,你也可以变得有温暖又苗条。
 
  11.房中术养颜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性行为的主要功能有三点:一是满足成年男女双方健康的生理需要;二是孕育后代,有临床观察表明,性高潮特别是女性的性高潮更容易促成受孕;三是获取身心的快乐,相互愉悦,增进夫妻感情,使婚姻更加稳定。在我国几千年的婚恋观和性文化中,虽然有的时期片面夸大了性的生育功能,有的时期男女在性文化中地位有显著差异,有的时期对性爱又采取压抑和禁锢的态度,但总的来说,人们对高质量的男欢女爱的要求始终存在和发展着。
 
  毋庸置疑,和谐的性生活对男性和女性都有诸多好处。一般来说,保持正常性生活的男性不容易出现前列腺疾病,心态开放,乐观自信。而正常规律的性生活对女性的“美容”作用更加明显,她们更容易保持年轻与活力,因为性生活可以使体内产生更多的类腓肽,促进女性皮肤变得细腻丰润,也不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生殖道感染以及乳腺方面的问题。
 
  另外,中国古代房中术有“采阴补阳”一说,认为男性若想保持年轻强壮,可通过有意识的与女性行房、促进女性获得性高潮来达到目的。这一点是否有科学依据不得而知,但夫妻都能得到满足的性生活确实可以帮助人缓解心理压力,更快地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高高兴兴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当中,这自然也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第16节:保佑孩子的“护身符”(1)

 

  第五章?保佑孩子的“护身符”
 
  1.小儿尿床不再来
 
  每每夜半,睡得正香,忽然觉得床上湿漉漉的一片,不用问,那又是孩子尿床了。辗转求医问药,总是不见效果,或者收效甚微。这令很多年轻父母手足无措,有的甚至对孩子怒目相向,于是乎,一时责备声、哭泣声、叹息声,声声入耳。
 
  尿床本不是什么大病,原不值得大惊小怪,却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尿床后,或担心父母责备自己,或者害怕自己再尿床,难免睡不好。这样,白天就容易感觉疲劳,学习也没精神。尤其是,害怕其他人知道,嘲笑自己。长此以往,孩子的性格或变得内向孤僻,或变得烦躁易怒,或变得胆小怕事。因此,还是很有必要值得关注。
 
  5岁以下的孩子尿床,一般是由大脑排尿中枢发育未健全,排尿习惯尚未养成所致。而5岁以上的孩子尿床,就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了。中医认为,5岁以上的孩子尿床,大多是由肾气不足、脾肺气虚所致。
 
  2.宝宝感冒,忌乱吃药,葱姜显身手
 
  前天夜里,高中同学小李突然打来电话,说他们家的小宝宝下午突然鼻子塞,打喷嚏,咳嗽,咽喉痛,有些发热,他们觉得可能是感冒了,就在家里的小药箱里找了点板蓝根冲剂,冲了给宝宝喝了点,但是好像没有怎么管用,到了晚上小家伙突然呕吐、腹泻、烦躁,所以打电话给我想问问有什么好的办法。
 
  我问他家里有没有葱和姜,他说有,我让他切了1根大葱,1块生姜,切成丝,然后放到小锅里,加3勺红糖煮水,不拘时,隔一会儿喂几勺,然后让宝宝稍微发发汗,他赶紧挂了电话就开始行动了,到了第二天中午打电话给我说你这招还挺好使,小宝宝喝了第一顿捂了一会儿,出了点汗,然后天亮的时候就渐渐不闹了,这阵睡着了。
 
  宝宝感冒很常见,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有的同志家庭备有“小药箱”,孩子轻微感冒了不到医院看,常常自己拿感冒药给孩子吃,或者自己到药店给孩子买药吃,其实这样做很危险。因为有不少成人用的感冒药,对孩子有危害。所以宝宝感冒用药要特别慎重,如“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安痛定”等药,含有扑热息痛、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咖啡因等成分。这些成分对骨髓造血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宝宝血细胞的生成和生长,容易引起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及缺乏,降低宝宝的免疫力,宝宝肝肾的解毒功能发育还不完全,有的很可能引起中毒性肝肾损坏。
 
  而大葱、生姜是家庭常用食物,容易获得,没有什么副作用,我们可以适时选用。大葱生姜都有解表透热的作用,同时生姜可以止吐,红糖可以安脾胃。
 
  3.宝宝厌食你着急,食疗捏脊就可以
 
  有些小宝宝忽然就变得不爱吃饭了,先是晚饭不好好吃,然后是中饭,最后连早餐也不好好吃了,吃什么都只有一两口,真是急煞父母了,他可是家里的“小皇帝”,父母的心头肉啊,每天因为吃饭把家长累得无法言语。喂他的饭,1个小时才能吃1小碗稀饭,什么钙、铁、锌、硒、维生素都补了,还是不管用,这个可是愁煞家长。你别着急,我介绍几个小方法帮你排忧解难。
 
  其实,宝宝大多数厌食主要是由于饮食没有规律和节制,乳食喂养不当,损伤脾胃所以导致的,在中医一般将厌食并入疳积的范畴。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胃的运输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积滞在中焦,从而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我们在这里介绍几个偏方和一个推拿捏脊的办法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偏方一
 
  蝼蛄蛋:蝼蛄俗称拉咕咕,是一种能飞的昆虫,和蝈蝈差不多,药店可以买到,蝼蛄蛋就是将鸡蛋敲一个蚕豆大小的小孔,然后将蝼蛄放入鸡蛋内,用纸封住,将鸡蛋煨熟,每天服1枚,1次吃完,轻的连吃3枚就可以了,重的间隔1周可以再用3枚。有人曾经做过运用此方法治疗小儿积滞的临床研究,治疗65例,治愈60例,无效5例。这个偏方重在治疗。
 
  4.宝宝湿疹莫着急,白菜萝卜来帮你
 
  小宝宝肌肤娇嫩,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尤其有的宝宝生下来胖乎乎的怪可爱,小胳膊小腿像根藕似的,但是就在脖子、胳膊皮肤褶皱、腋窝、腘窝、腹股沟、还有平时套尿布的小屁屁等地方透气不好,就会起红色粟粒模样的皮疹,宝宝会因为痒痒难耐,就会用小手抓啊抓的,然后就会有血色黄水流出结痂,大大影响小宝宝的睡眠、食欲和精神状态,而且这种疹子抹湿疹膏,用外治的,刚开始可能管点用,但是可能管不了几天又反复了,宝宝难受,父母也揪心。
 
  其实,这种湿疹的根源是宝宝胃肠道系统可能不完善,宝宝吃进去的食物可能含有某些过敏原,这些过敏原易透过较薄的肠壁进入血液中,由于宝宝皮肤较薄,皮下毛细血管也很丰富,所以这种抗原抗体的反应立刻就以湿疹的形式表现在了皮肤上。治疗湿疹,这种过敏,西医的方法是要从数不清的物质中测试出过敏原,去回避它,而我们中医则更注重要完善宝宝的胃肠道系统。另外,我们也不提倡为了避免过敏原,而使宝宝进食受到限制,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因此,平时可以吃一些有益菌制剂,这样长期以往改善宝宝的胃肠道系统,等宝宝胃肠道系统趋于完善,湿疹这种反应自然当会有所好转。用我们中医的话来讲可能就是宝宝的胃肠有湿热。所以,中医的治疗以祛湿为本,另外配以止痒的办法。
 
  我们可以将新鲜的白菜、卷心菜、胡萝卜适量,洗干净切碎后倒入水中煮开,按两碗菜一碗水的比例,先煮开水后加菜,15分钟后取出捣成泥加点盐食用,汤待晾温之后,加适量蜂蜜饮用。另外,可以用地肤子、蛇床子各15克,枯矾9克,水煎浓液,每天擦洗患处,擦完后扑上滑石粉。这样内外结合一般4~5天即可痊愈。
 
  5.儿拉肚娘心焦,只要家里有调料
 
  小宝宝拉肚(腹泻)是很常见的,由于年龄小,肠道发育很不完善,抵抗力差,周围环境有个风吹草动就不行了,就开始拉肚,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大便不超过4次,如果一般状况良好,体重也在增加,则不视为病态,另外宝宝摄入的食物中,若碳水化合物(如米、面等)的比例增高时,宝宝的大便次数也会增加,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如果宝宝大便次数增多每天达6次以上,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的乳食,这个时候你可要小心了。
 
  不过你也不要着急,只要你家里有调料,姜粉、大料、花椒、胡椒、肉桂各20克左右、可以再加点艾叶、大葱、食盐3克左右,如果没有这么些调料,单用十三香或者五香粉也可以,这些东西搁在一起上锅炒热,然后找个棉布或者纱布包起来,敷在宝宝的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上,一天敷3次,1~2天就可以痊愈。或者将1瓣大蒜用火煨熟,然后吃下,杀毒止泻,上面的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的急性寒湿腹泻。
 
  如果大便中夹有未消化的食物,同时口臭,那就是有可能有食积,可以配合捏脊,关于捏脊的方法我们在厌食一节中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另外也可以将大麦、山楂炒了之后加点萝卜煮汤给宝宝喝。另外还可以做荠菜汤和苹果汤喂宝宝喝。荠菜汤:取鲜荠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苹果汤:取苹果1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汤代茶饮。适用于1岁以内的儿童,大于1岁者,可吃苹果泥。
 
  6.宝宝肺炎咳喘易反复,治肺之余脾肾须养护
 
  有一次,坐北京的城铁八通线去管庄,到高碑店站的时候,车上上来了一对夫妇,抱着个小宝宝,我连忙站起来让座,妈妈抱着宝宝就坐下了,爸爸就站在我边上,宝宝挺可爱,旁边的人都在逗,但是这个时候妈妈从一个塑料袋里拿出来了几个那种很小的西红柿,使劲让宝宝吸里面的汁,大概因为宝宝年龄小,可能不能吃果肉,只能吸汁吧,但是小宝宝非常不情愿,稍微吸了一下,就把头扭向了一边,然后就遭到妈妈严厉的训斥,小宝宝没办法又吸了一小口又把头扭向了一边,就这样骂几句吸一口,好不容易吸完了,妈妈拿出一个塑料袋,把剩下的果肉装进去了,我看那塑料袋里面至少有20来个吸过的,我这个时候很同情那小家伙了,如果是我自己我也不愿意呢。早晨八九点钟,让我吃几个冷的西红柿,不伤脾胃才怪呢,我就暗暗猜这小宝宝是不是经常咳嗽有痰,不好好吃饭呢?为了求证我的想法,当然也有对这个小宝宝同情的心理,我就问了宝宝的爸爸,果不其然,宝宝爸爸的话证实了我的想法,他告诉我宝宝是不好好吃饭,他们是东北人,这次来北京主要是为了给宝宝治疗肺炎,宝宝反复咳嗽喘已经很多年了。
 


          

第17节:保佑孩子的“护身符”(2)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父母对宝宝不恰当的喂养造成的,这个小朋友这么多年来,每天早晨都要为了补充维生素C被妈妈强迫吃好多西红柿,早晨这样寒凉的东西入了脾胃,长期以往损伤了脾胃的阳气,而寒湿凝结生痰,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扰脾肺,所以小宝宝就不好好吃饭,咳嗽、肺炎反复不愈。
 
  7.脐贴推拿,解决宝宝尿床尴尬
 
  宝宝生下来随地尿尿是正常现象,可是如果等他都3岁了,晚上还是在美梦中不知不觉“水漫金山”的话,妈妈们可要小心了,我们医学上管这个叫“小儿遗尿”。这是由于新生的宝宝的排尿受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但是宝宝年龄太小,大脑对这个反应的有效控制暂时还没有建立起来。随着宝宝的长大,膀胱感觉神经逐渐成熟,宝宝逐渐能够意识到膀胱的充盈,在此之后,大脑皮层对于排尿的控制作用在白天逐渐产生效果,再过相当一段时间,宝宝在晚上睡眠的时候也能感觉到膀胱的充盈了,也能有效地控制排尿。
 
  正常情况下,3岁以上的时候,膀胱的排尿功能开始受大脑皮层的有效控制,当膀胱充盈时,产生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如果大脑皮层解除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从而膀胱收缩产生排尿。但是,有的宝宝发育较缓,大脑皮层功能还不完善,加上晚上休息的时候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对于排尿中枢的控制减低,从而会产生“小儿遗尿”。
 
  8.小儿盗汗须谨慎,查明病因单方陈
 
  宝宝本来体温就高,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但是有一种情况,需要谨惕防范。就是宝宝睡着的时候,前胸后背湿乎乎的,有时候将襁褓或者被褥都能湿透,面、后颈、头发潮湿,有时枕头也会被弄湿,小手小脚有些冰凉,但是等到醒来的时候却不出汗,中医将在清醒状态下得异常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这个就是“盗汗”,偷偷出汗的意思。
 
  宝宝盗汗主要是由于有的生来体质比较差,正气比较虚弱,不能固涩皮肤腠理;另外,可能由于饮食失调,积滞于脾胃,日久产生湿热,湿热内蒸。宝宝睡眠的时候阳气入阴,所以卫外的功能更弱,从而就会出汗。关于治疗宝宝盗汗的偏方很多,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帮助爸爸妈妈更好地呵护小宝宝。
 
  我们可以抓两三条泥鳅,用热水洗干净,然后加适量的油煎炸至金黄色,加水一碗半煮到半碗,然后加盐调味,每天吃肉喝汤,连服3天就差不多了。这个主要用来治疗宝宝的虚劳盗汗,疲倦乏力等症状。或者用浮小麦、黑豆各20克,水煎20~30分钟,每天分两次服用,也可以除虚热,止盗汗。四五岁的宝宝可用猪腰子1对,胡萝卜60克,按家里常规的做法,烹调做菜,然后给宝宝吃,可以用于小儿盗汗、自汗、倦怠乏力、烦热口渴、睡眠不安等症。另外也可以用木耳、红枣各15克,冰糖适量,加水一碗半,煎至大半碗,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9.宝宝是个“夜哭郎”,验方补钙晒太阳
 
  前两天在网上看见有个妈妈,心焦地问问题,说她的宝宝晚上会莫名其妙的大哭,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没有办法应对。按小儿一般的生活规律,白天哭的次数比晚上要多,但有的小儿夜间啼哭,而白天睡觉,民间称这种小儿为“夜啼朗”。“夜啼朗”的小家伙们自身平时并不是很痛苦,痛苦的是爸爸妈妈们,晚上被闹腾的睡不着觉,白天工作的时候就倍感痛苦。“夜啼郎”为什么夜间啼哭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是由于出生后的小儿对周围的环境尚不适应,将昼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闹腾。另外宝宝为纯阳之体,易生内热、痰湿,加上其生理结构有异于成人,尤其在夜晚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所以,除化痰定惊之外,还要加一些芳香避秽安神之品,从而应对。下面介绍几个单方验方供大家参考。
 
  可以将天竺黄、川芎、双钩藤、朱砂各6~9克。用布包好,晚上睡觉时挂小儿胸前心尖部。另外可以用木通2.5克,生地4.5克,黄连、甘草、灯心草各1.5克,研为细末,加白蜜滚水调和成饼,敷贴于宝宝双手掌心,这是1979年《上海中医药杂志》上介绍的方法。另外也可以用牵牛子7粒,用温水调成糊状,于临睡前贴于肚脐上,用医用胶布固定,1983年《中医杂志》介绍此法,经治20例,一般当夜就能止啼哭。
 
  以上说的是简单的一些验方,但是还要排除一些最基本的情况,比如宝宝饥饿、口渴、尿布潮湿、衣着过紧、寒冷、噪声、蚊虫叮咬等,皆可引起宝宝夜间啼哭。如果爸爸在屋子里吸烟,也会引起宝宝的强烈反对,从而小家伙就开始啼哭,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夜晚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情况下,屋子里的氧气本来就减少,宝宝的氧气转运能力弱,脑细胞缺氧难以安睡;被动吸烟吸进的烟雾,还有可能刺激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引起宝宝腹痛而啼哭。在运用单验方之前尽量排除上述情况。
 
  10.宝宝脱肛先还纳,治宜补虚升提法
 
  宝宝的骶骨不比成人,发育不完全,弯曲度较小,直肠没有骶骨的托持,另外,小儿支持直肠的系膜组织也发育得不完善,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宝宝的直肠更易于向下滑脱,加上如果有便秘、腹泻、咳嗽等病症,使腹压增大,从而会产生直肠脱垂,我们俗称“脱肛”。通常见于1~3岁的宝宝,有的大便干燥,刚开始大便的时候会脱出,但是大便完了之后就会回缩。如果不加以重视,病情会加重,大便结束擦屁股时露出直肠,用手挤挤屁股直肠就回去了,严重的就挤不回去,就算挤回去了,直肠又会再次脱出。
 
  关于小儿脱肛的治疗是中医的强项,多采用补虚升提的办法,另外配合增液润燥,软化大便,如果是因为咳嗽、腹泻的应该先治疗这些原发病,祛除病因。下面我给各位妈妈们介绍几个验方。将乌龟头放在瓦上,用文火焙干,不要烧焦,有电烤箱的也可以用烤箱,焙干之后研成细末,每天服2个,早、晚各1个。白开水冲服,一般3~4天就可以痊愈。《新中医》1979年第5期曾登过一位姓张的医生用此法治疗小儿脱肛,疗效显著。
 


          

第18节: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祛病方法(1)

 

  第六章?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祛病方法
 
  1.脱“贫”致“富”——贫血这样治
 
  曾有一段时间,不知道是受某种“概念”的影响,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经常有朋友问我,他是不是贫血,需要不要补血。一时间,似乎大有中国人都贫血了的架势。诚然,不少朋友都有贫血的病症,尤其是女性朋友和老年朋友,但并不是人人都贫血。毕竟,是否贫血是有判断标准的。
 
  如何判断是否贫血呢?中医认为,如果经常头晕,眼睑发白,面色苍白,指甲盖上有白斑,同时具备这几个因素的,一般而言,就是贫血(中医学中没有贫血的名称,一般可将贫血划入“血虚”的范畴)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贫血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而现代医学判断是否贫血,通常是检查血红蛋白的含量,如果低于正常值,就是贫血。而导致贫血的因素,除了特殊疾病,一般是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所致,或过度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致,或过度劳累所致,或过度房事所致,或外伤失血过多所致,或为长期饮食失调所致。
 
  有的朋友常常乏力,但很多都不是贫血,而是疲劳所致。但他们通常不相信,非要我给他们开个治疗贫血的方子不可。药是不能乱吃的,无可奈何之下,我就给了他们一个通用的处方:红枣花生汤。说其是通用,一则因为此方确实可以补气养血,治疗贫血;二则因为此方也适合没有贫血症的朋友服用。注:肾衰者慎用。
 
  红枣50克,花生米100克,红糖适量。红枣洗净,用温水浸泡10分钟后去核。花生米煮几分钟后,将红枣放入盛花生的砂锅内,再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开后,改用小火煮60分钟,然后加适量红糖煮化,即可服用。
 
  2.口臭从此去,人缘天天增
 
  很多朋友,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口臭。这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毛病,却让他们深受其害,影响人际关系,甚至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最严重的是,令他们远离人群,深深自卑。
 
  口臭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中医认为,体质强壮、神清气爽、口舌生香是人体正常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清代《杂病源流犀烛》中说:“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口臭。”虚火郁热、肺为火灼和口味厚重都和体质有关,但最需要现代人注意的就是“劳心”。现代生活节奏快,规矩多,除了脑力劳动者是劳心的人群外,一般人也都加入了“劳心”的行列。我们权且将其称为“劳心族”吧。而“劳心族”基本是20~50岁的人群。这个年龄段的典型压力就是:经济压力。年轻人要养房养车,年纪大的可能不用操心养房,但是却要养人,下为小,上为老。似乎每天都被一杆无形的鞭子赶着走一样。不能停,也不敢停。于是现在失眠和胃肠道疾病就变得常见。现代人脾气都很大,原因很简单,给事情逼的。这些还算好的,因为还能用药物控制,或者找些娱乐来宣泄,但是有的人却出现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轻者郁郁寡欢,重者轻生自杀。这里有很多社会现象,我也没能力为大家解决。但是,帮助大家解决这类口臭的办法还是有的。
 
  与人交往前,先喝一小口水,将口腔润湿。然后牙关紧闭,舌在口中上下左右翻搅,有似蛟龙翻江倒海,片刻口中充满津液(唾液),将津液徐徐咽下。如此重复3~5次即可暂时消除口臭。这个动作属于道家内功的一部分,我们暂且可以给其命名为“蛟龙吐水”。
 
  3.感冒“三汤”可驱除
 
  入冬以来,门诊感冒患者明显增多,不少病人苦恼地告诉我,到医院开了几百块钱的药,感冒也没见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出现初期症状时没有重视。在积极为他们治疗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有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病人在感冒初期就进行合理的自我应对?一则把病情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拖延加重,二则可为病人省去不少花费。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感受以风邪为主的外邪所致。一般来说,风邪兼夹时令之气,常以风寒、风热两类为多见,其他暑、湿、燥等邪,亦能兼夹。冬季感冒又以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最为多见,主要症状应加以区别。
 
  下面是这两种感冒的家庭简易食疗方法供大家参考,搭配上攻守相成,功能上祛邪扶正,如果及时按顺序服用,可以做到“三汤下肚,感冒驱除”。
 
  治疗风寒感冒的三汤
 
  风寒感冒初起,主要症状为头沉或头痛,怕冷,四肢酸痛发紧,身体发烧但无汗,同时伴有鼻塞,流清涕。患者自觉口不渴,咯痰稀薄色白,对镜还可自行观察到舌苔薄白。
 
  食疗应以辛温解表为主。
 
  第一汤:“五神饮”(借鉴自《本草汇言》)
 
  荆芥10克,苏叶10克,茶叶6克,生姜10克,红糖30克。
 


          

第19节: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祛病方法(2)

 

  将荆芥、苏叶、生姜切成粗末,与茶叶一同开水冲泡。冲泡一段时间后,与红糖拌和,煮沸后趁热服下,服后盖被,如得汗不畅,1小时后可再服1次,即可使畏寒、身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表寒、身痛重者,可适当配麻黄6克、桂枝9克,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
 
  4.冻疮——今年过个好冬
 
  说到冻疮,想必很多中老年朋友都不陌生。一到冬天,手指、手背、手掌边缘和脚趾、脚背、脚跟等处,就又红又肿,一旦手脚暖和,便奇痒无比,禁不住抓挠,以致最后溃烂、流脓。如果只是某年患冻疮,也许还不算是什么痛苦的事,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很多办法都用遍了,冻疮还是像花开花落一样,似乎成了永恒不变的规律——年年复发。
 
  冻疮到底能不能治愈呢?这应该是很多饱受冻疮折磨之痛的朋友很想知道的。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就是冬天易发的病,在夏天就开始治疗、预防。冻疮是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因此,需要在夏天或“内用温热”,或“外散风寒”。冻疮如何“冬病夏治”呢?辣椒辛热,外用可以驱寒,活血消肿,促进血液循环。不妨在夏天取干红辣椒1把,加适量凉水,用大火煮30分钟左右,盛出,待水不烫但热之时,泡洗易患冻疮的部位10来分钟。每日早、晚给1次,连续1周。如此,到了冬天,冻疮就不易复发。
 
  5.肝功不好,可以从吃上下点功夫
 
  食物是我们活下去的根本,其中自有救命的灵芝草。下面,我不揣浅陋,向大家介绍一些适合肝功不好的人们的食疗方法。
 
  玫瑰花粥
 
  配方:玫瑰花20克,大米50克。
 
  做法:粥快煮成时,撒入玫瑰花瓣,1分钟内熄火。
 
  功效:疏肝和胃。
 
  用法:可做早餐、晚餐食用。
 
  猪肝粥
 
  配方:猪肝20克,大米50克。
 
  做法:猪肝煮成汤后,放入大米至粥数。
 
  功效:益气养肝。
 
  用法:可做早餐、晚餐食用。
 
  6.慢性咽炎这样治
 
  提起慢性咽炎,很多人都不陌生,长期说话比较多的人,长期吸烟的人,都是慢性咽炎的易患人群。就拿教师这个工作来说,一天课讲下来,嗓子会有发干、发胀、发痒甚至出现干咳、疼痛的症状,咽部有灼热感。长期抽烟的人、每天吸烟量比较大的人,十有八九都患有慢性咽炎,这种咽炎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早晨刷牙的时候会剧烈干咳,伴有呕吐感。
 
  每个人的体质状况不同,慢性咽炎的症状也有所不同。有的患者咽喉有阻塞、发胀的感觉;有的患者总觉得口干,喝水也不管用;有的患者痰很多,老吐不完;有的患者就是老觉得咽喉痛,没有其他症状;有的患者是声音出现问题,说话声音沙哑或者变小。
 
  慢性咽炎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咽喉长期不舒服,嗓子眼红肿,令人烦恼。如果不改善导致慢性咽炎的不良生活习惯,那就很难根治它。这就像抗洪救灾,你用来堵住洪水的沙石会不断被水流冲走。往往是治了又患,患了又治,彻底治好的几率不高。当然,这一方面是“边建设边拆毁”的生活习惯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可能也跟都市的生活环境有关,污染物太多,嗓子不受刺激才怪。环境所致除了换个环境外,没有根治的办法,但是下面提供的方法或多或少可以帮助我们减缓症状。
 
  对于慢性咽炎,早期可用清凉解毒、化痰的药治疗。如果患病时间较长,再用这种方法效果就不会太好。其实有一个基本原则:早期患者用清凉解毒与化痰的药;中期患者是寒温之法并用;后期患者多用温热之药。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为大家送上几款中医治疗慢性咽炎的方法。
 
  紫花地丁、车前草
 
  一般的慢性咽炎,用这两味草药煮水喝,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车前草有大种与小种之分,也有人工种植的,买药时最好买自然生长的、小种的为好。这两种草药都有辛和凉的属性,归经却不同。紫花地丁之辛,是微微上走,从内向外透发,凉则从之,故有解毒消肿之用。车前草之辛,其循行路线是从内向下出于前阴,味之微甘凉从之,则引邪热下行。
 
  7.“老胃病”不妨饮用点黄酒
 
  在我接触到的患者中,不少老年朋友被慢性胃炎困扰着。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功能下降,老年人容易患一些慢性疾病,例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另一方面,很多“老胃病”是年轻时贪杯落下的,过量饮酒或饮食不节,也使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
 
  有慢性胃炎的老病友都知道,酒是慢性胃炎发病和加剧的“帮凶”。既然胃病最怕刺激,“老胃病”们就真得滴酒不沾吗?其实不然,少量饮用一点温和醇厚的黄酒,不但不会伤胃,还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柔肝和胃,对于大多数老年胃病是相当有益的。
 
  中医认为,老年人胃病主要由脾胃虚寒及肝胃不和引起,因此注重以活血化瘀、补养正气来改善脾胃功能,提高人体正气,缓解慢性胃炎的症状。
 
  早在清代初年著名医学家、文学家曹廷栋撰写的老年养生专著《老老恒言》中,就建议中老年人在秋冬季节饮少量黄酒来鼓舞胃气。曹氏一生养生不求助于医药,活了90余岁。他认为脾胃健康是老年人长寿的根本,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对恢复元气的作用,“脾胃乃后天之本,老人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因为胃阳弱则百病生,脾阴足则万病息。自古以来,中老年男性由于烟酒嗜好、工作操劳,慢性胃炎患者不在少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闷胀,疼痛、嗳气频繁、泛酸、食欲减退、消瘦、腹泻等症。曹氏六旬时也曾受胃病困扰,饮食难安,身体瘦弱,精神不振,后坚持每日饮用少量黄酒,温煦脾胃,身体逐渐好转起来。
 


          

第20节: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祛病方法(3)

 

  8.高血压,定时吃药后,还可以辅以小办法
 
  不知什么时候,街坊邻居中不少人都患上了高血压,且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我认识一位张伯,虽年事已高,但并未患上这种常见的老年病。与他攀谈间,也得知了一道他常吃的家常菜。
 
  走进他家的小院,房前屋后的空地间一畦畦的芹菜,碧绿水嫩。张伯说,他每年都要种这些芹菜,他最喜欢的几乎每天必吃的一道菜是芹菜醋花生。
 
  把花生(红衣花生)用食醋浸泡至少1周(时间越长越好,但不能发霉)。新鲜的芹菜洗净切成约3厘米的段,晒干之后,将二者再与醋混拌均匀,加入香油盐等调料就成了一道味美的佳肴。人们通常只食其茎,把叶子和根摒弃。但张伯却是根茎叶一起食用。
 
  芹菜,在家常采中,它属上乘之品。芹菜性凉味甘,无毒;入肺、胃、肝经;含莞荽甙、挥发油、甘露醇烟酸及多种维生素。《千金食治》说它“益筋力,去伏热,治五种黄病”。《本草拾遗》则认为它“去压症”。除此之外,还有利尿镇痛,理胃中浊湿,除心下烦火之功效。
 
  9. 秋季进补解“消渴”——糖尿病患者秋季进补的小建议
 
  糖尿病是现代人常见的慢性代谢病,古已有之,古人言此病为“消渴”,意为“得此病者,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中医认为糖尿病人大多是内有郁热、外现少气之象,体表卫气不足,难以御寒,内里阴血亏缺,遇天气的急剧变化,病情和并发症往往会加重。
 
  一场秋雨一场寒,京城也慨莫能外。9月8日或9日白露节气将至。古籍云:“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这是说气温从此会逐步转凉,因此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早晚温差变化更大。天地阴阳正在快速交替,体质略差的人可能会难以适应,因此糖尿病人此时更应注重养护调理,适当进补。
 
  按照“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季的养生调养应注重“养阴清热,润燥止渴”。糖尿病患者到了秋季更容易出现多种燥邪伤阴的症状,如烦燥、口渴等,因此,该病的秋季食补十分重要。
 
  首先,饮食宜润不宜燥,由平补到温补。建议选用防燥养阴、滋肾润肺之品,尽量采用清蒸、清煮、清炖等烹调方式,不宜多用油煎油炸、旺火爆炒等。患者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力戒辛辣或烟酒等刺激、伤阴之品。人的体质在不断变化,食疗也应当因时而定,如果病人没有掌握进补的规律,“补”出副作用甚至“越补越缺”、补出并发症也是经常发生的。糖尿病患者进补也要随时而变,循序渐进,不可一种补法守到底。入秋以后,可多吃润肺、生津、提神、益气的植物类补品,待身体逐渐适应秋凉后的气候后,再适量选食一些蛋白质和热量含量相对较高的肉类、鱼类等,进一步强身御寒。
 
  10.“忌口”有讲究,得法促伤愈
 
  大家对“忌口”这个词一定不陌生,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治病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对于气血损伤较重的外伤或术后患者,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恢复期,因此吃得怎么样会直接关系到康复状况。医生让病人“忌口”,无非出于两种考虑:第一,某些食物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第二,某些食物可能不利于某些疾病症状的改善,甚至加重某些症状,必须加以注意。
 
  那么,怎么忌口才科学呢?是不是谁都得忌口?也得因人、因体质而异。山西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予低蛋白饮食的大鼠,用手术方式造成其皮肤开放性损伤,然后观察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蛋白质导致的营养不良显著延长了伤口愈合。现代营养学也证明,伤口愈合至少需要如下的营养成分:一是蛋白质,饮食中增加蛋白质能促进组织生长和伤口愈合,减少感染机会。二是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能够直接或间接修复损伤组织。三是葡萄糖,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者,供给充足的能量是抵御感染、帮助伤口愈合不可缺少的。四是适量的脂肪,脂类的缺乏也会导致伤口愈合缺损。五是锌等微量元素,例如缺锌会使纤维细胞功能下降。
 
  民间常认为黄瓜、海鲜、黄豆、面条是“发物”,伤者最好少吃,有的人因此天天喝白粥吃青菜,甚至选择“全素”食物。事实上,外伤、手术后人体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而丰富的营养素,能量需求也比平时有所增加,如果医生没有特意嘱咐,病人一般不要擅自“忌口”,特别是出血较多、骨折等外伤病人的主副食更应多样化,才能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仅吃一两样食物难以满足身体的需要,病人可能出现怕冷、消瘦、精神不振,使伤口愈合速度变慢。
 
  外伤后的患者应特别注重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增加动物性食物、蛋奶类及水果、新鲜蔬菜的摄入,还可以适量补充高蛋白的海鲜。其实,最需要注意的是烹调方法,对于新伤患者,烹调应以口味清淡、容易消化为主,少放刺激性强的调料。开放性创伤之后,人体处于一种伤气缺血的状态,多吃滋阴益气之品是有好吃的,这类食物一般是新鲜的瓜果、蔬菜、蛋、奶、肉;应避免吃伤气伤阴的食物,这类食物通常气味都很浓郁或者本身就是干燥制品,例如葱、韮、薤、香菜、干辣椒、花椒、大料等等,都不利于外伤的恢复。
 


          

第21节:《本草纲目》告诉你一生(1)

 

  第七章?《本草纲目》告诉你一生
 
  要常吃的10种食物
 
  1.生姜: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在中国,人们食用姜已有3000年的历史。据《论语》记载,儒家圣人孔子活了73岁高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不撤姜食”,他的终年饮食都有姜。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也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苏轼解释为“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
 
  姜是中国百姓烹调离不开的作料,还能防病治病,民间养生有“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家备小姜,小病不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多种说法。按中医理论,姜是助阳之品,所以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本草纲目》记载,姜辛、温,归五脏,除风邪寒热,祛痰下气。生姜性辛温,逐寒而发表;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抗炎镇痛、同时兴奋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例如姜中的挥发油类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能帮助增强血液循环,让人体温上升,并且兴奋肠道,促进消化。姜醇则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功效,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目前美国、日本学者已在研究中发现,老年人经常吃一点姜还可以延缓衰老。人体细胞内的自由基可与分子氧形成过氧基破坏细胞,从而引起细胞衰老。东京农大教授滕尾氏长期从事抗氧化剂研究,发现生姜不仅能防止含脂肪食品的氧化变质,而且当生姜的辛辣成分被人体吸收后,还能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产生,与目前应用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相比,生姜的辛辣成分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更有效。此外,姜能调节男性前列腺的机能,可以用于治疗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以及引发的性功能障碍。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证明姜对人体延缓衰老、常保青春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姜在男性保健中也常常用到。
 
  常含生姜片,增强食欲,延缓衰老
 
  《东坡杂记》记载的杭州前塘老和尚长生不老的秘诀,就在于每日用连皮嫩姜切片,口含片刻后嚼碎,并用温开水送服,坚持四十余年。这一方法被中医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肿瘤化疗后产生习惯性呕吐的患者,效果明显。治疗方法是让患者每日餐前半小时口含1片薄姜,利用鲜姜止呕和温中散寒的作用刺激消化道分泌,提高食欲,从而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患者体质。此外,中医临床已经证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每天口服鲜生姜5克左右,连续3个月以后可以起到明显的活化气血、减少疼痛、增加关节灵活度的效果。
 
  中老年男性如果由于长期胃寒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导致身体虚弱,可以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方法是每天切4~5薄片鲜生姜,早上起来饮1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2.柑橘——浑身是宝的秋季养生“黄金果”
 
  柑橘是秋季时令果品,随着天气渐凉,金灿灿的柑橘纷纷上市。它在植物学中泛指芸香科柑橘属类,常见的有甜橙、广柑、蜜橘等,近年来更出现了脐橙、芦柑、冰糖橙等形美味佳的改进品种,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柑橘在中医药中用得最多的是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橘子。它的果肉鲜美多汁,是滋润佳品,在以燥邪为主的秋天,适当吃些橘子可以生津止渴,非常适宜。橘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包括糖类(葡萄糖、果糖、蔗糖)、维生素、苹果酸、柠檬酸、蛋白质、脂肪、食物纤维以及多种矿物质等。国外营养学曾有研究报告显示,每天吃3个橘子,就能满足一个人一天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
 
  我国自古是柑橘的故乡,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史。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曾作《橘颂》赞美它:“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青染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足见其深入中国人文生活之久远。
 
  橘子是很好的中药材。除橘肉外,它在中医药上至少还有五种可用之处:橘叶、橘皮、橘红、橘核、橘络,可谓浑身是宝的秋季养生“黄金果”。
 
  橘叶
 
  味辛、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疏肝行气,化痰散结,止痛消肿等功效。民间常有用橘叶捣汁加少量药物配伍内服(或用橘叶捣碎外敷)的土验方,常常用来治疗妇女胁痛、乳痈(乳腺炎)、乳痛及瘕,对于消肿毒有一定的效果。笔者小时候生活在南方,农村有以橘叶为包裹,蒸制糯米糍粑的习俗,这样蒸出的糍粑清香不腻,老人和小孩吃了也少有食滞、反酸的,想来与橘叶有行气导滞的作用有关。
 
  3.银耳润燥止便血
 
  银耳又称白木耳、雪耳,古为宫廷食品,是我国一种著名的食用菌和药用菌,有“菌中之冠”的美称。
 
  银耳自古被列为饮食和养生的“上品”,早在我国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对银耳的保健功效有过记载。《本草从新》认为银耳“润肺滋阴”。《本草问答》中也记载,银耳“治口干肺痿,痰郁咳逆”。清代张仁安《本草诗解药性注》更记载:“此物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要品。”中医认为银耳性平,味甘淡,无毒,入肺、胃、肾、脾、大肠五经,能清肺中热、养肺阴、济肾燥,治肺热咳嗽、久咳喉痒、咳痰带血、肺热胃炎,以及大便秘结、大便下血等。
 


          

第22节:《本草纲目》告诉你一生(2)

 

  现代营养学研究也充分证明了银耳的营养价值,每100克干银耳中含粗蛋白5克,粗脂肪0.6克,粗纤维2.6克,灰分3.1克,钙380毫克,磷250毫克,铁30.4毫克等。在蛋白质中含有17种氨基酸,绝大多数都是人体必需的。此外,还有多糖和多种维生素等,对人体健康也十分有益。
 
  4.“吃醋”多多也健康
 
  众所周知,“吃醋”是嫉妒的代名词,据说它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典故:唐太宗欲将公主赐给身边最得力的大臣房玄龄,性格倔强的房夫人知道后坚决不允许。于是唐太宗召见房夫人,赐她毒酒一杯说:“如果夫人不答应,就请喝一杯毒酒吧。”结果房夫人取过侍从端来的毒酒一饮而尽。事实上这不过是一个计策,“毒酒”并非有毒,而是一杯“苦酒”,也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醋。念在房夫人如此刚烈,唐太宗答应不再将公主赐给房玄龄,“吃醋”一词也由此传颂开来。
 
  由此看来,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醋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调味品,公元前1058年周公所著的《周礼》一书中就有酿醋的记载。醋一般以粮食、糖类或酒糟等为原料,经醋酸酵母菌发酵而成,按其原料不同而有米醋、糖醋、酒醋之分。夏天经常吃醋,可杀灭肠道致病菌,有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作用。
 
  醋不仅能调和菜肴中的滋味,增加鲜香,还有诸多药用。早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用醋来治疗疾病的记载,并称醋为“苦酒”。《本草纲目》里记载了醋的药用功效:“大抵醋治诸疮肿积块,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杀鱼肉菜及诸虫毒气,无非取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本草备要》记述:“醋,可除湿散瘀解毒下气、消食开胃。”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每晚临睡前也会饮一杯醋,作为长寿的“御方”之一,颇有疗效。
 
  女子常“吃醋”,气血调畅美容颜
 
  中医认为酸入肝,肝主血。许多妇科病由肝经不舒引起,醋味酸,专入肝经,能增强药物疏肝止痛作用,并能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散瘀止痛。“醋制”是中药炮制中重要的炮制方法,中医临床常用醋与各种药物共制,如常见的妇科用药如醋柴胡、醋当归、醋白芍等,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妇科疾病。具体的验方,如将香附分成三份,分别用盐、醋、黄酒浸泡,制丸内服,可调经止痛。将地榆50克(烧炭),米醋50克,以水共煎服,适于血热月经过多、血热崩漏。又如《增订经验集》记载有治疗赤白带下的药方:“贯众一个全用,刮去皮毛……以米醋蘸湿,慢火炙热,为末,空腹米汤饮下,每服二钱。”治湿热引起的妇女赤白带下,诸药不能得效者,用此屡试有效。
 
  5.春在溪头荠菜花
 
  春季到了万物生发,山野里出了许多可供食用的野菜,富含美味又有食疗作用,例如南方田头溪边常见的荠菜就深为人们所喜爱。
 
  荠菜在我国被食用的历史已有几千年,《诗经》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说明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食用荠菜了。这一种普通到不起眼的野菜,先是农村百姓的食物,后来渐渐登上了市井人家的餐桌。诗人辛弃疾曾用诗描写了荠菜顽强的生命力:“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吟诗称赞:“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甚至“春来荠香忽忘归”。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对荠菜赞叹不绝,并作画题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
 
  荠菜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它的食物纤维含量高达1.7毫克/100克,除了常见蔬菜含有的营养素和维生素以外,还富含钾、镁、钠、锰、锌和铜等元素和人体所需的10余种氨基酸,以及草酸、苹果酸、黄酮、胆碱、乙酰胆碱等,经常食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据《本草纲目》记载:“荠菜味甘性平,人心肺肝经,具利尿、明目、和肝、强筋健骨、降压、消炎之功。”常吃荠菜,对防治麻疹、皮肤角化、呼吸系统感染、软骨病、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等均有较好的效果。荠菜全草均可入药,其花是止血良药,种子还可以明目祛风,治疗眼病和黄疸。南方农村素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之说,说明春季新生的荠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民间用荠菜和粳米熬制成荠菜糊,古称“百岁羹”,老年人常食用既可防病又可延年益寿。
 
  下面介绍荠菜的几种简单药膳和汤饮,供大家参考。
 
  荠菜白茅根饮,治疗春季小儿麻疹(此法源于《圣济总录》)
 
  鲜荠菜30克,白茅根50克。水煎,1日1次,可代茶长服。
 
  6.糙米养出好颜色
 
  我们平常吃的雪白柔软的米饭叫做精白米,它是在加工过程中经过精磨、去掉大米外层部分得到的产品。大米虽然洁白细腻,但你也许不知道,经过精加工的小米,在碾制过程中胚芽以及谷子釉质部分和谷糠一起被磨掉了,大量的营养物质随之流失,再加上做饭时反复淘洗,外层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进一步流失,剩下的就主要是淀粉和部分蛋白质。例如:精小米中脂肪含量为5%,而细谷糠中则高达17%,况且维生素E、B族维生素及丰富的膳食纤维都流失在谷糠中,营养价值便大打折扣。
 
  史书记载,唐代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吃精白米养成了习惯,结果出现了一种“精米症”。唐开元年间的本草学家陈藏器就在《本草拾遗》一书中记载,久食精米“令人身软,缓人筋也”。还有,古人做了一番试验,给小猫小狗喂精米,用精米做马料,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饲小猫、狗,令脚屈不能行。马食之,足重”,猫、狗、马也得了“精米症”,何况人乎?
 


          

第23节:《本草纲目》告诉你一生(3)

 

  相对于精白米而言,脱壳后仍保留着一些外层组织,如皮层、糊粉层和胚芽的米叫做糙米。可别小看糙米中所保留的这些外层组织,它们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大米中60%~70%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大量必需氨基酸都聚积在其中。糙米具有的神奇医疗保健、养生延年效用早已被我国人民知晓。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敏锐地注意到米糠和胚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他在《本草纲目》中说:“米秕即米糠,味甘、平、无毒,主通肠开胃,下气,磨积块,作食能充滑肤体,可以颐养。”人类食物应尽量返归自然,尊重自然养生的规律,才可能摄取到更全面和充足的营养,从而拥有健壮的身体。
 
  下面来具体说说糙米的美容功能,爱美的女士不可不知。
 
  活化气血,益肤美发
 
  糙米中富含的B族维生素是皮肤和黏膜的健康卫士。一般人头皮屑多、发质油腻或脱发与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有密切关系。青年女性常见的痤疮粉刺也与此类维生素不足有关。此外,B族维生素还对湿疹、皮肤癣、皮肤炎等症有明显疗效。因此,经常食用糙米,能滋润肌肤,均匀油脂分泌,使女性皮肤光滑柔软白嫩,面色丰盈,头发乌黑闪亮,减少脱发、枯发和白发的产生。
 
  7.晨斋枸杞一杯羹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享年86岁,其养生诀窍中就有常吃枸杞子这一条秘诀,其诗“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便是明证。其实,枸杞子不只有延年益寿之功,还有补肝养肾之效。
 
  据《本草纲目》记载,枸杞子能滋肾,明目。《药性论》也认为,枸杞子能“补益精诸不足”。为什么枸杞子可以滋补肝肾呢?我们知道,肝肾亏虚的朋友,多有腰膝酸软,浑身乏力,甚至早泄、房事不举等症状。其主要问题,就在于精血虚损。而枸杞子能通过补肾而生精血——精生则肾气足,阴血得以滋生,肝血随之充盈。枸杞子对于肾虚的朋友来说,可谓一味灵丹妙药。
 
  关于枸杞子的来历和作用,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有一乳名叫狗子的农民,娶妻杞氏。狗子勤劳,杞氏贤惠,夫妻俩男耕女织,奉养老母,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也其乐融融。时值秦始皇吞并六国,到处都在打仗,天天都有兵役,狗子也不能幸免地被强征入伍。
 
  8.黑芝麻中蕴藏的“不老神话”
 
  可能,我们没有谁会拒绝健康长寿。对于健康长寿,不仅是普通人的愿望,连横扫六合、坐拥天下的秦始皇也不例外。为了让自己能够千秋万代永享帝王之尊,秦始皇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取仙药,结果,徐福一去不复返,此事不了了之。和普通人一样,秦始皇最后也还是逃脱不了魂归极乐的命运。
 
  其实,健康长寿,不过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不过,虽然没有不死之术,但有健康长寿之方——至少是有办法让自己七八十岁时,还耳聪目明,须发乌黑。
 
  一位同僚友人和我谈起他年轻时的一件偶遇往事。
 
  那时,他年轻气盛,学得皮毛,便自以为才高八斗,尽得天下医术之精髓,将中医“教科书”以外的一切疗疾延年之术从不放在眼里。然而,一次偶遇,让他彻底改变了这种思想。
 
  一年秋天,他到乡下玩。期间,遇到过一位年近90岁的民间中医。杜甫曾感慨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老者却是耄耋之年,仍旧头发乌黑,腿脚有力,纵使走山路,一般的年轻小伙子都会被其远远地甩在身后。这让我的这位朋友很是惊讶。于是,他便有意结识这位前辈——认为其一定有“神仙之术”。因为除了“神仙”,很难有谁在这般年纪还能有如此健康,甚至是“返老还童”一样的身体。数次闲谈之后,他终于鼓足勇气,询问老者不衰的秘诀。谁知他哈哈一笑,告诉朋友说,30岁以后,就坚持常年服用黑芝麻,半个世纪以来,从未间断过。
 
  坚持食用黑芝麻,就能够老而不衰?朋友莫名惊诧。
 
  老人家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又从中医的角度给他上了一课。老者笑眯眯地说,毛发与肾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头发变白,大都是肾气不足所致。老年人由于几十年的消耗,肝血渐渐衰弱,肾气已经衰微,就会须发变白,牙齿脱落。因此,老年人需要补肾。根据中医五行理论,黑色入肾。而黑芝麻归肝、肾、大肠经,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可以治疗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须发早白、脱发、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步履艰难、五脏虚损、皮燥发枯、肠燥便秘等症。
 
  9.板栗:熟食补中利脾胃,生食强肾健腰腿
 
  每年到了霜降节,糖炒栗子热腾腾的香味又开始在街头巷尾飘动,仿佛提醒人们冬天的脚步已经走近了,应当更加注意身体。
 
  板栗香甜可口,做干果零食或是做菜肴佐料都很相宜,它不仅含有大量淀粉,可以直接当饭吃,而且含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有很好的食疗保健功能。相传晋朝时期,有一次晋王率部队追击敌人,粮草断绝,便命士兵采摘当地所产板栗蒸熟当饭。士兵吃后不仅充饥,而且精力旺盛,晋王此战大获全胜。
 
  板栗在中医养生上也一直很受重视。《名医别录》说栗子“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它入脾肾经。民间用板栗补养、治病的方法很多,但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板栗熟吃和生吃还各有讲究呢。
 
  板栗味甜性温,可炒可煮,有和胃健脾功效。现在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家长对小儿的营养照料往往过于精细,强食、偏食均可导致临床多见的小儿脾虚证,所谓“脾虚”即指小儿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形体偏瘦,厌食或拒食。此时可将板栗仁蒸煮熟,磨粉制成糕饼,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经常腹泻的小儿,以增加其食欲,收涩泻泄,调理肠胃。怀孕初期孕妇常常胃口不佳,连平时自己喜欢的菜都不想吃,家人可劝食些熟板栗以帮助她们改善肠胃功能。此外,用板栗和粳米熬制的板栗粥老少咸宜,板栗与粳米一起健运脾胃,增进食欲,既可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慢性腹泻患者的恢复,也适合长期治疗老年人由于机能退化所致的胃纳不佳,气虚乏力。
 
  10.冬令强身佳品——羊肉
 
  俗话说:“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每逢冬天,无论是山明水秀的南国,还是天寒地冻的北方,大街小巷内都飘出一阵阵羊肉汤味,或清清淡淡,或浓浓郁郁,让人不禁驻足,做个深呼吸,享受片刻香味在体内回荡的快意。
 
  冬天,气温偏低,人体的阳气藏于体内,如果此时出现了手足冰冷,就需要进补性温的食物,来增加阳气来御寒。羊肉因其温热,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的功效,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生肾阳,强壮身体,被人们奉为冬令补品。《本草纲目》中,羊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滋肾气”的这一论断,也验证了羊肉的非凡功效。
 
  羊肉的吃法很多,葱爆羊肉、烤羊肉串、涮羊肉等,其实,笔者以为胡萝卜炖羊肉是比较好的进补方法。
 
  胡萝卜500克洗净后,切成块状。将羊肉1000克洗净,略微焯水后捞出,切成小方块。生姜20克洗净,拍烂。砂锅内倒入适量清水,放入羊肉和生姜,用大火煮开20分钟后,倒进适量料酒,放入5克甘草。再煮10分钟后,放入胡萝卜煮开,然后改用小火煮至熟,放入适量食盐和味精,洒上葱花即可。
 


          

第24节:倾听身体的语言(1)

 

  第八章?倾听身体的语言
 
  1.问贵在额,问病在鼻
 
  在说鼻子之前,我们不妨先想想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我们在和人交谈时说到自己,一般会指着自己的鼻子。为什么不指身体的其他器官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鼻子位于面部的正中,居于五官的中心;二是中国古人认为鼻子是胎儿五官中最先生成的器官,要不怎么有“鼻祖”这个词呢!
 
  在中医学里,鼻子又叫“面王”,有“上诊于鼻,下验于腹”的说法,可见鼻子在面诊中的重要性。鼻子位于面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围候六腑,下部应生殖。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肤色泽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疾病。
 
  病人在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之前,通常鼻子上会冒汗或者是鼻尖颜色有所改变。有一次去银行取钱,身旁站着一位中年女性,我发现她面色煞白,鼻子上挂着细小的汗珠,还时不时用手捂嘴。我一看,赶紧叫她坐下来,她紧绷着身体,勉强说了声“谢谢”,就捂住嘴巴,努力不让自己吐出来。我赶紧给她按摩内关和合谷穴,过了五六分钟,情况就有所好转了。内关穴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合谷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古人云:“问贵在额,问富在鼻。”鼻子位于面部中央,在五行之中属土,土能生金。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鼻子大说明胃气充足,胃口好,吃得多,鼻孔大就说明肺气充足,而肺气充足人就有魄力。那么,我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想在事业上取得大的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保证,然后还要有做大事的魄力,有了这两点,再加上一些运气,想不成功都难。
 
  2.身体健康,汗液知道
 
  夏天,由于气温高,大家刚走几步,就大汗淋漓;打篮球、打乒乓球、跑步,做剧烈运动时,也容易出汗,吃火锅吃得酣畅淋漓时,也都出汗。这些,都是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出体内的部分代谢废物,还可使皮肤表面保持酸性,防止某些细菌对人体的侵袭。
 
  从中医角度来看,汗虽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但血与汗同源,如果出汗过多会耗气伤血。而气与血是人的生命之本,过度损耗,就会伤及生命之根。所以,假如汗液异常,往往是某些疾病表现在体表的迹象。
 
  无汗
 
  放射性皮炎、皮肤萎缩、鱼鳞病等皮肤病,可引起限局性无汗。小儿麻痹、截瘫、交感神经局部损伤等神经损伤,可引起全身性或限局性无汗。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恶性肿瘤等,也可引起全身性无汗。
 
  盗汗
 
  盗汗一般分三种类型。轻度的,多数在入睡已深时,或者醒前1~2小时出汗,但量较少,只是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出。中度的,一般是入睡后不久就出汗,湿透内衣,并伴有口干咽燥之感。重度的,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就大量出汗,然后立即惊醒,浸湿被褥,但醒后汗液立即不再出。此类朋友,平时一般伴有低热或潮热,头晕,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轻度的和中度的盗汗,对身体影响不大,但重度的,如果平时伴有乏力、咳嗽、胸痛、食欲减退、月经不调、持续发低烧、咯血等,就一定要注意了,有些是因为结核病所致。
 
  3.闻气味,识病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乘坐公交车、地铁、火车等气流不畅的地方,总难免会闻到旁边的乘客身上有种难闻的气味。
 


          

第25节:倾听身体的语言(2)

 

  伤口被细菌感染的朋友,身上通常会发出酒窖里的霉味儿。
 
  在排除很久没洗澡,汗液有酸臭味的前提下,身上或口中有此气味,一般提醒你消化不良。
 
  肾炎患者朋友,因为肾脏功能失调,身上常常散发出一种小便的味道。
 
  呕吐,应该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但如果闻到谁的呕吐物中飘出粪臭味儿,这位一般是患有急性腹膜炎和肠梗阻。
 
  口中有恶臭味,多属胃热偏盛,多见于胃病、牙周发炎、口腔溃疡等。鼻腔中散发出恶臭味,提示可能有鼻窦炎、萎缩性鼻炎、鼻肿瘤等。支气管扩张的人有大量脓痰,呼气中有腥臭味。
 
  根据分子扩散运动原理,口腔内有一股金属味的朋友,大多是因为长期接触一些有毒的重金属,发生了重金属中毒。
 
  当然,不良气味很容易让当事人尴尬的,但是,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欣赏别人的缺点,是一种胸怀与睿智一样,善待别人的疾病,其实也是一种美德。愿我们都远离疾病,有一个好身体。
 
  4.观大便,知健康
 
  以前看到一本有关大便的书,听说很受读者的欢迎,简单的文字,配上有趣的漫画,把“大便”这个听起来有些不雅的事情写的那么生动有趣。在书里,作者提出了通过观察大便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让人耳目一新,原来大便还有这么大用处!其实,在我们中医里,历来都很重视大便的作用,中医著作《素问》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儒门事亲》说:“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意思是说,大肠是一个传导的器官,传导的是胃里的水谷食物的残渣,一日一次属正常规律。《儒门事亲》是金代名医张子和的作品,而《素问》则是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从那个时候人们就认识到大便与健康的莫大关系。下面我们也从便次、便质、便色和排便感觉四个方面说说大便与健康之间的联系。
 
  在这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正常的大便是什么样,正常的大便次数在1天3次到3天1次,质地柔软呈条状,金黄或者黄色(某些特殊食物染色除外),排便通畅无异常感。下面我们看看排便异常与健康的相关之处。
 
  便次异常
 
  大便超过3天1次的属于异常。其本身并不是什么大病,但十分痛苦,并带来很多并发症,宿便堆积在肠道,不断产生各种毒素,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口臭,导致面色晦暗、褐斑、痤疮、肥胖、烦躁,宿便中的毒素进入血液,还会加重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宿便对妇女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引起月经紊乱,子宫位置不正等。
 
  这主要有阴液亏损、气虚大肠传导不力两方面原因,而现在大多数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所谓阴液亏虚,抽烟、喝酒、不节制性生活或者得过温热病均可引起,这样的大便一般干燥硬结,多吃蔬菜、水果可以缓解,例如梨子、香蕉、玉米、纤维丰富的芹菜、菠菜;而大肠传导不力其实与大脑皮层对于排便反射的感受有关,这时候大便一般并不是很干燥,便质并无异常,只是感觉大便费劲,蔬果不能缓解,而蜂蜜、油脂类东西反而凑效,这一类型主要是由于精神紧张或者压力过大引起的。所以,便次异常一般预示着你生活方式上存在问题,调整饮食摆在第一位,阴液亏虚型可以吃一些梨子、香蕉、玉米、纤维丰富的芹菜、菠菜等东西加快肠蠕动;而气虚型的患者,可以吃一些芝麻糊、蜂蜜、核桃仁、甜杏仁、郁李仁、松仁等润下的产品。
 
  大便超过1天3次的是泄泻,又称腹泻。大多数腹泻是感受外邪引起的。另外,食物中毒、饮食积滞、情志失调、病久阳虚也可以引起泄泻。外邪和食物中毒引起的泄泻只能通过药物来解决,它们一般是急性的,外邪侵袭常伴腹痛和排便次数增多,并且大便有黏腻不爽的感觉,大便完了感觉不痛快,甚至带分泌物和血丝;而食物中毒的腹泻则是突如其来,有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而慢性腹泻就得注意了,很有可能是肠道的慢性炎症或者肠道肿瘤,如果你每次大便完了马桶里还漂着油花,有可能是脂质吸收不良。而饮食积滞和脾阳虚弱的腹泻一般伴随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排除疾病原因所致的泄泻可以从饮食方面调理,主要以平和的米面为主,可以酌情吃一些升提干燥收涩的东西,比如珂子、乌梅、莲子肉、荔枝干等。
 
  5.五官,男性健康的预警器
 
  五官,通常指眼、耳、鼻、唇、舌五个器官,是在人体颜面最容易被观察到的部位。五官虽小,却有着预报全身健康的作用,隐藏着关乎人体疾病的信息。每一官窍不仅与其相应的脏腑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且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关系,体现出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在此为大家做一番简述,尤其是为当今的男性,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巨大,男性面临健康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提早察觉自己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中医中,五官分属五脏。“经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出空窍。其精阳气上出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即“嗅”),其浊气出于味,走唇舌而为味。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大意:人体精气输入五官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功能,输入目就有看的功能;输入耳就有听的功能;输入鼻就有嗅的功能;输入唇舌就有品味的功能。鼻与肺有关,目与肝有关,口唇与脾有关,舌与心有关,耳与肾有关)。中医已经明确了如下的五对关系:
 


          

第26节:倾听身体的语言(3)

 

  鼻——肺,肺开窍于鼻;
 
  目——肝,肝开窍于目;
 
  唇——脾,脾开窍于唇;
 
  舌——心,心开窍于舌;
 
  耳——肾,肾开窍于耳。
 
  通过观察五官,大致能了解五脏的情况,以及人体整体的健康状况。
 
  望鼻
 
  中医认为,鼻与五脏的关系极为密切,其根部主心肺,周围候六腑,下部应生殖。健康的鼻子颜色红润、皮肤光洁、且呼吸通畅的,鼻为肺窍,故曰:“肺之呼吸全赖鼻孔,鼻之两孔为气出入之门,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也。”(《医易一理》)
 
  中医面诊认为,脾的反射区域在鼻头,鼻的健旺有赖脾气的滋养,因此脾胃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到男性的“面子”。常有中、青年男性鼻头发红或有“酒渣鼻”,且鼻头和鼻周经常痈肿生疮,这是体内多有湿热蕴结,常见于嗜烟酒、贪食辛辣厚味以及精神压力较大者,往往感觉头重,头晕胀痛,急躁易怒等,需要通过清热化湿方可消肿平疮。
 
  民间认为鼻头大小、形状能反映男性生殖状况,鼻头圆硕而大的男性被视为拥有较强的性能力。事实上,除了鼻梁挺直、鼻头丰腴的男性可能在相貌吸引上更占优势外,鼻头与性能力是否有相关性在临床还有待验证和观察。值得提醒的是,如果纵欲过度,鼻头可能发暗、枯燥脱皮,这是在提醒你,身体已经消耗了太多津液和正气,需要节制房事、滋阴调养了。
 
  说到鼻子顺带提一下鼻下唇上的“人中”,人中不仅是中医急救的穴位,也是面部望诊的参照。一般来说,如果人中隐呈紫红,提示体内有郁热,可能阴虚火旺。人中色淡白而唇上皮肤干的男子,多为气血不荣、体形瘦弱。男子人中色淡变浅,或人中短于同身寸的1/3,则可能提示阳痿、少精。人中穴定位: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
 
  对于鼻部的不适,这里给出一些常见的临床治疗建议供你参考:
 
  (1)鼻塞、流清涕:多为着凉受风所致,若不是很重,可以服用感冒清热冲剂缓解。
 
  (2)鼻塞、鼻涕黄稠,多为受热后又吹风所致,最经典的方子是银翘散:连翘9克,银花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芦根9克,煮水内服。
 
  (3)鼻孔干燥,黑如烟熏,为肺胃热极伤津,可以用百合和鸭梨煮水喝。
 
  (4)涕黄浊腥臭为鼻渊(可见于化脓性鼻窦炎或鼻炎)。
 
  (5)鼻头常红赤,则为酒渣鼻,为肺胃热郁血瘀,这也往往暗示了男性性功能下降,应当重视。
 


          

第27节:生活中的保健养生小功法(1)

 

  第九章?生活中的保健养生小功法
 
  1. 熬夜后,一定要赶紧揉这两个穴位补救
 
  可能很多朋友为了学习、生计,总感觉正常范围内规定的时间不够用,于是,不得不克扣休息时间,尤其是发扬“钉子精神”,挤睡觉的时间,挑灯夜战。
 
  这样长期下来,终于被提拔了,待遇更高了,房子也买了,房贷提前还清了。可是,却发现自己的头发枯黄,双眼干涩,皮肤粗糙,精力不济,体倦无力……一时间,各种病症都出来了。
 
  这些都是长期熬夜所致的恶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来看看熬夜的“熬”字。“熬”,从“灬”。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象形文字里,形旁表示意义。所以,“熬”的形旁“灬”代表火,整个字有煎、烤之意。火,可以使木柴燃为灰烬,让水沸腾至干。如果人体“着火”,会怎么样呢?中医五行认为,肝属木,肾属水,肝肾同源。当睡不睡,该休息不休息,肝木便被点燃。肝火燃烧,就需要肾水来灭火。长时间如此,肝血不足,肾精虚耗,以致阴液亏耗,肝肾俱伤。于是,有的性格很好的朋友,就变得动不动爱发火、生闷气;有的精力旺盛的朋友,就变得失眠健忘、手足烦热;有的肠胃很好的朋友,就变得不思饮食、胃脘胀痛;有的夫妻生活很和谐的朋友,就变得房事不举、性冷淡。女性朋友,尤其不能熬夜。中医认为,女性属阴。长期熬夜,就会极大地损耗阴液,皮肤松弛,眼袋增加,皱纹悄悄地来报到。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职业女性老得快的原因。
 
  有没有解决的良法呢?
 
  《黄帝内经》说:“卧则血归于肝。”按时休息,拥有充足的睡眠,就可以养足气血,修复受损的脏器。除了知难而退,不再熬夜外,还要与太冲穴和命门穴多亲近亲近。
 
  太冲穴是肝经原穴,刺激此穴,可以理气疏肝。每天揉左右两足的太冲数次,每次3~5分钟,能调理肝郁,使得肝气畅通。“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肝气得畅,血液自能随气正常运行,使主藏血的肝脏拥有足够的血,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太冲穴定位: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2.神门穴——治疗失眠健忘的好帮手
 
  星期天清晨,天刚亮不久,我正在河边练拳,忽然,一声沉重的叹息划破了河边的宁静。我停下,循声望去,原来是隔壁的小张。几个月不见,往日神采飞扬的这小子居然变得无精打采。我有些奇怪,便招呼了一声,问他是怎么回事。言谈之中,才知道他这学期天天睡不好觉,吃了不少药,也没什么效果。昨夜,又失眠了,一宿未睡,今天一大早就来河边散步透口气。
 
  其实,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恼。我也常遇到一些年轻朋友(尤其工作繁忙的),他们总是说睡得不踏实:要么刚睡一会,又醒了,然后很长一段时间睡不着;要么到了半夜也睡不着,刚刚睡着就被梦惊醒了;要么总是半睡半醒,迷迷糊糊的。
 
  这些症状,就是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一般来说,年轻人出现这个症状是由于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引起的。在中医里,心脏并不是解剖意义上的一个单独的器官,而是统摄五脏六腑、主宰一身神明的君王,所以《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明,如果神明藏不住,就会半睡半醒,大脑昏沉,思虑不清,神思恍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就会引起失眠。如果长期失眠,就会引起记忆力衰退、健忘。比如,忽然发现某个东西不见了,但一时想不起放在哪里了,于是,东找西找,结果却发现在自己手里。类似于这样的情况,都可能是由于长期失眠引起的。
 
  如果因为失眠,吃了很多药,但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的建议就是经常按摩手少阴心经上的神门穴。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该穴位与心经内的经脉相通,充分刺激它,有补益心气、养心安神的作用。换句话说,经常按摩神门穴,就可以扶正祛邪,宁心安神,治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健忘。
 
  3.温暖之行,始于涌泉——让手脚“回春”的速效方法
 
  冬天气温降低,行走在户外,总感觉手脚冰凉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有的朋友在炎炎夏日仍然手脚冰凉,就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中医所说的“阳虚”,肾阳不足。
 
  大家都知道,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的照耀。同样,人的正常生命活动都需要阳气的推动。如果人体肾阳不足,就会造成推动生理活动的动力不足,于是,就会出现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等症状,甚至是很多慢性病的前兆。
 
  既然阳气不足,可以用扶阳的鹿茸、龟胶、附子等中药,细心的朋友马上就想到了这个办法。事实确实可以如此,但是,如果不懂中医,就掌握不好药物的使用分寸,难免会闹出乱子。可能有的朋友要问:那怎么办?其实,人体本身就有解决的办法——经络穴位。很多人的症状并未发展到“病”,只是一些暂时的不舒服而已。这时完全可以用自我按摩穴位的方法来调理。对于因肾阳不足而引起手脚冰冷的朋友来说,可以搓揉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的凹陷处,是足少阴肾经上的原穴。《黄帝内经》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其大致意思是说,肾经之阳气如同源源不断涌出的泉水,来源于足下,可以灌溉四肢百骸。因此,充分刺激涌泉穴,可以激发出源源不断的肾阳之气,并通过经络,将这种阳气输送给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温煦全身。
 
  4.阳池与劳宫,让你不再做可怜的“寒号鸟”
 
  “哆嗦嗦,哆嗦嗦,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还记得小学课本里那只可怜的寒号鸟吗?
 
  冬天一到,可怜的寒号鸟就要挨冻了,其实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季节同样是一个噩梦。冷冷的天气,手脚伸出来就像一块冰,摸别人一下,他们准是立马一身鸡皮疙瘩。套上厚厚的手套,穿上厚厚的袜子,还是觉得浑身凉飕飕的;即使是在暖气开得很足的房间里,也还是暖不过来;睡觉的时候盖上两层厚厚的被子,脚底下还是像冰窖。
 
  我接触过大量的“惧冷症患者”,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医治的一位小伙子。这位小伙子二十六七岁,身体蛮壮实,但一到冬天就“不行”了,特别怕冷,怕到不敢出门,夜间经常因为下半身冰冷而无法入睡,就差没把电暖气塞到被窝里了。他告诉我:“白天还好一点,那也冷得不行,要不是怕人笑话,还真想穿上我爷爷的小棉袄。”
 
  其实,手脚冰冷怪不得冬天,而是自己的体质有问题。手脚冰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冬天低气温使血管收缩,血液的流动性减弱,而手脚离心脏也远,末梢循环不畅造成的。用中医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肾阳不足”。
 
  那为什么说体质有问题呢?其实,手脚冰冷主要是发生在女性身上,尤其常见于体型瘦小的女性,男性较少出现这种情况。每年一进入立冬,甚至还在深秋季节,就会有大批的女性患者到医院看手脚冰冷以及腰寒等疾病。体型瘦的女性往往肢体末梢血液循环较差,体温调节的机制出现紊乱,再加上手指、肩膀、脚趾、膝盖等部位的脂肪、血管相对较少,热度更容易散失。
 
  5.劝君常把耳来“揪”,“耳提面命”也健肾
 
  《诗经?大雅?抑》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意思是说,不仅当面告诉他,而且还揪着他的耳朵对他讲。为什么要提耳?此处提耳大有提神醒脑之意。你可别小看了揪耳朵这一动作,只要你揪得“得法”,它在生活中不仅能醒脑提神,还能健肾强身呢。
 
  我国古代医家对耳朵的保健功能研究得非常细致,认为它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六腑都有经络循行于外耳,人体各部也都在耳朵上有着自己的对应区。针灸学根据外耳不同部位对应的脏器绘制了类似于一个倒置胎儿的“耳穴图”。通过观察耳朵的形态、色泽等改变,“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同时,肾开窍于耳,肾主骨,通髓海;肾又是“先天之本”,而耳是肾之外窍。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灵枢?本脏》说:“(耳)黑色小理者肾小……耳薄不坚者肾脆。”《证治准绳》也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
 


          

第28节:生活中的保健养生小功法(2)

 

  长期的诊断观察表明,当人体有病时会在耳郭上出现反应点。因为耳朵上穴位密布,且通四肢百骸,因此中医的耳针疗法就是在耳郭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反应区进行针刺或理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在外耳的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凹窝,俗称“三角窝”,这一区域对应人体生殖功能,用针灸刺激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可以治疗女性月经不调,以及男性遗精、阳痿等。同理,针刺耳穴图上相应的“肾”的部位,也可以起到强肾健身的作用。
 
  事实上,对耳部的针灸疗法只是耳穴治疗的一种,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不同,还有灸法、埋豆、放血、按摩等多种刺激治疗形式。特别是对于因肾气不足所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搓揉按摩耳郭的疗效相当良好。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简单的耳郭按摩治疗法,老年朋友和工作繁忙的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学生及各类办公人员、无暇锻炼的人群都可以试试,可以让你精神振奋、疲劳消除。只要取穴得当、刺激有度,你无须去医院扎针,自己在家“按耳”、“拍耳”强肾,长期坚持,一些慢性病同样可以手到病除。
 
  擦全耳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反复按压耳腹面(即耳正面)10次,再向前反复按摩背面10次。
 
  此法相当于对耳部进行一次“全身按摩”,可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6.夏季导引养心法
 
  六七月份天气渐渐炎热,暑气入心,容易使人烦躁不安、疲倦乏力。由于人体心血管功能对气温变化最为敏感,因此,夏季也是心血管疾病好发的季节。中医自古有“夏养心”之说。有人认为,所谓夏季养心是在空调房中静养,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其实不然。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经常进行适度锻炼的人比不坚持锻炼的人心脏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都有明显加强,各种慢性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同时,身体适量排汗降温,可以保持体温的恒定,增强对暑热的耐受力,还可以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导引术是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体操,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中医认为经络阻隔、气滞血瘀是引起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晋代著名医家葛洪在《抱朴子?别旨》中指出:“……夫导引来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官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夏季通过传统的导引术来锻炼心脏,不劳形神,不伤津液,长期坚持,对中老年朋友和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的患者尤其有益。
 
  这里介绍几种夏季养护心脏的导引法,动作简单,你在家中即可锻炼。
 
  “呵”字补心气
 
  准备姿势为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肩膀放松,脊柱正直,两脚分开比肩略宽。发“呵”字音时口型为半张,舌顶下齿,舌面下压,用力呼气;同时足大趾轻轻点地,双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至胸前正中时向外翻掌,再掌心向上托至眼部。以鼻吸气应吸至最大量,翻转掌心向面部,经胸腹缓缓下落,垂于体侧。念“呵”字音时,音调宜长,使气呵尽为止。此呼吸动作6次为1轮,然后做1次调息,每日至少做5~6轮。
 
  金、元之际著名道士邱处机所著的《摄生消息论》云:“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呵字功”可以治心悸、心绞痛、失眠、健忘,长期坚持此法对盗汗、口舌糜烂、舌强语謇等心经疾患也有效果。
 
  7.“叩首法”防治颈椎病——传统礼仪中的养生秘密
 
  如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人们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事倍功半创造价值的同时,身体部件也在悄悄地加速着老化。原本属于中老年人的颈椎病,不知不觉纠缠上了年轻的白领一族。一旦得了颈椎病,真让人苦不堪言,可是手术治疗太贵,戴上“颈托”太麻烦,吃药打针见效慢,稍一加班又复发,如何是好?
 
  颈椎病急性期,当然要听从医生的医嘱加以治疗,以迅速减轻疼痛等症状,不过更重要的在于平时的锻炼。信不信由你,有一种锻炼方法简单易行,天天在家都可以练习,不花钱,不痛苦,这就是“叩首法”,即俗话说的“磕头”。
 
  叩首在中国是古礼,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乃至平辈同侪之间会面,都须施以不同的叩拜之礼。其实,跪拜磕头的动作一直被道家作为导引术的一部分。《周礼?春官?太祝》中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所谓“稽首”,就是人跪下后,双手着地,磕头及土,再停留一段时间,此系拜礼中之最重者。所谓“顿首”,则引头至地,稍顿即起,为拜礼之次重者。所谓“空首”,是双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乃又次者。这三拜属“正拜”,其余几种均是正拜的变通,磕头时身体起伏幅度较小,额头井非必须触地,或者仅仅俯身屈膝,拱手作揖即可。
 
  中医认为,工作高度紧张、每天蜷缩在电脑前的白领一族,虽然精神极度疲惫,运动量却十分缺乏,肢体长期处于僵硬状态,所以气血瘀滞,不通则痛,痛则筋脉拘挛,于是出现诸如头痛恶心、脖颈强直、手臂麻木、指端冰凉等多种不适,也就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既然气血不通,治疗和锻炼当以疏通气血,伸展经脉为主。
 


          

第29节:生活中的保健养生小功法(3)

 

  观察证明,跪拜磕头动作有通经活络、疏通躯干部气血的作用。“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这句老话不止是告诉人们虔诚孝顺可以长寿,也道出了坚持导引锻炼可以强身的道理。每天睡前通过磕头动作放松肢体,可以促进背部血液循环,舒展肩颈部紧张感,长期坚持还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
 
  8.苏东坡缘何搓足心——涌泉穴防病又强身
 
  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以其《前、后赤壁赋》流芳百世,他在养生上也同样见地深刻。有这样一则趣事:某天苏东坡的好友佛印和尚见他专心致志静坐导引摩足,旁若无人,便开玩笑说,大名鼎鼎的苏学士,竟也学我们出家人坐禅修炼么?苏东坡随口占出一首诗,回答说:“东坡搓足心,并非学观音。只为明双目,世事看分明。”
 
  为什么苏东坡要搓足心来保健呢?在足底有一个重要的穴位——涌泉穴。这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井穴”在经络学中是很重要的,它的意思就是经络由此而出,为所属经脉的源头,例如涌泉穴就是肾经的源泉)。涌泉由其名而知其意,即如泉水般外涌,生命之力不息,亦如泉水涌入溪流江河般,其所生之气可灌注周身诸脉。
 
  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传统中医养生学认为,按摩涌泉穴可以培补元气,振奋人体之正气,调整脏腑之功能。民间有“寒从足入”、“温从足入”之说,按摩涌泉穴等足底穴位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历代医家、名人十分推崇。
 
  苏东坡的涌泉穴保健按摩法是从哪里学来的?据他所著的《仇池笔记》记载,扬州有位长寿的武官注重保健按摩,他曾在气候潮热、疟疾和各种传染病横行的两广地区当官十多年,从来不吃药,也没有感染过疾病,年纪大了依然面色红腻、腰足轻快。这位武官健康长寿的秘诀,就在于经常按摩足底的涌泉穴,“每日五更起坐,两足相向,热摩涌泉穴无数,以汗出为度”。苏大学士十分羡慕,于是效仿其按摩法,果然见效,忍不住在文人墨客中推广开来。
 
  涌泉穴如何寻找?这个穴位在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接处。自我按摩方法很简单:端坐后保持躯干正直,将一足跷起,可以看见足底有一凹陷,只要搓脚心时将这个凹陷处的靠近脚趾的一侧全都揉到,就一定可以按摩到涌泉穴。
 
  9.“皮肤按摩”缓解五种常见不适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西医认为皮肤具有呼吸、散热、代谢等多种功能。中医理论中,皮肤的生理功能也是很重要的。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一个联系机体中所有器官和部位的能量体系——经络。经络外联皮肤,以十二经而成“十二皮部”,“十二皮部”又合为“六经皮部”,分别为太阳经皮部(关枢)、阳明经皮部(害蜚)、少阳经皮部(枢持)、太阴经皮部(关蜇)、少阴经皮部(枢儒)、厥阴经皮部(害肩)。《素问?皮部论》指出:“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对体表皮肤的适当刺激可以最终传至脏腑,从而起到调节内部功能的作用。
 
  既然“皮部”对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此重要,我们在平时的养生保健中,也可以经常通过“皮肤按摩”来缓解不适。
 
  颈背疲劳酸痛:从头顶皮肤顺向按摩到脚跟
 
  伏案过久或保持某一固定姿势较长时间,常常使人的颈椎、背部肌肉产生僵直酸痛。要缓解疲劳酸痛,可以请配偶或家人帮助刺激“太阳经皮部”,即从头顶皮肤开始,均匀地用力抚摸按压,一直到脚跟部位。具体的抚摸方法,是以手掌肌肉丰厚的大小鱼际处,从头顶部中央开始按照单一方向按摩皮肤,不能来回抚摸,手指方向朝向足跟。抚摸到背部时,还可以用左右两手轻轻用力按压脊柱两侧,经过臀部到两腿后部,再到双足跟处。在腰和臀的过渡处、两膝盖后部,可以用空心的掌拍打一下,有利于气血的流通。如果要进一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放松和睡眠,抚摸时还可以用一些芳香类的精油作为润滑,一直抚摸到皮肤微红微热为止。
 
  10.交叉手指按摩能健脑
 
  人到老年大脑开始衰退,脑细胞减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明显的大不如前。不过,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活动手指能够增加大脑活力。西医认为这是因为大脑皮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中与手有关的部分所占的比重最大,多活动手指,可阻止和缓解脑细胞的退化。中医则认为四肢末端与中枢系统之间存在经络反射,所以在针灸、按摩治疗时如果从手指远端取穴,也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为了保持手指的灵活度,防止大脑衰退,很多老人都喜欢出门走路时在手里攥着两个球或者核桃来回转动。从中医的观点看,转核桃或健身球时,球面刺激了手掌和手指一定的穴位,由于穴位紧密联系人体相应的器官或部位,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
 
  其实,如果手里不方便拿核桃或健身球,空手练习一样能防脑痴呆。当老人感到大脑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时,不妨把双手手臂交叉扭在一起,同时将两掌相对,十指交叉相握,然后将指尖朝向自己,并使双手腕的内侧尽量紧靠在一起。做到该姿势以后,在手指与手掌相连处发力,夹紧10次左右。可以变换左右手分别在上和在下的方向,反复进行几次。
 
  结 语
 
  是做健康的“乞丐”,
 
  还是做疾病缠身的“国王”
 
  曾经看过一句话,深得我心:人生病时最期待的就是病愈后神清气爽的那个时刻。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很简单的道理,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也许我们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但也许并不真的知道。大多数人的情形是,平时对身体保养维护没有任何概念,只知道一味消耗,等到疾病找上门来,甚至诸病缠身,这才知道着急了。但问题到这儿还没有彻底解决。如果生一次病就能改变这些人对待身体的态度,那我宁愿他们都生一次病。但事实却是,生病的人找到医生去治病,但病好之后就把医生的忠告抛到脑后,依旧我行我素。
 
  哲学家卡莱尔曾经说:“健康的人未察觉自己的健康,只有病人才懂得健康。”身体健康是你最值得拥有的财富,它胜过银行里的巨额存款。谁都知道得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拼命工作才可能拥有一笔可观的存款,但你想过没有,你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付出过多少呢?健康的时候,你总以为健康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失去之后,才惊觉它是多么宝贵。其实,健康哪怕只离开你一小会儿,你就会有很深刻的体验。如果健康永远离开你,那么一切对你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这就是健康的重要和力量。叔本华告诉我们:“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其他幸福,我们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所以,在你的人生之中,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乐的,失掉健康也就同时失掉了快乐;有了健康,你的人生就拥有了一切,失掉健康,你也就失掉了你的整个人生!
 
  一位官员曾经说:“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得了癌症的人,虽然治愈的可能性很小,但仍要大把大把地花钱去治,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一辈子也没花过这么多钱,结果一得癌症就全花了;不光花自己的钱,还要把家人、亲戚的钱花光。如果生病后才知道健康的宝贵,舍得“一掷千金”,那么平时就为什么不舍得给自己的身体投一些资呢?不要说十几万,每年投个一两千都行啊!其实你的身体也并不需要你投入多少,它只需要你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行了!
 
  这样来看,投入能力不是问题,是否愿意投入才是问题所在!现在很多人都是年轻时用健康赚钱,年老了拿钱买健康。工作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比健康还重要吗?在工作的名义下,仗着年轻挥霍健康、透支生命,是很多都市人的真实写照。当身体功能走向衰退时,疾病也就伴随而来……当一切既成事实,高额的医疗投入也就不可避免。而且,这种集中的健康消费,并不能带来好的生活质量,甚至在巨额的投入之后,结果却常常是人财两空!
 
  你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你要记住,你是唯一与你自己的身心健康利害攸关的人,永远别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你买了一件家用电器,然后就只管使用,反正坏了有人维修,修不了还可以扔掉;但身体不行,身体只有一个,需要你自己每时每刻去维护。
 
  你爱自己的身体吗?如果你爱她,你就认认真真去爱,全心全意去照顾她。当你开始真正关心和爱你的身体时,你就会融入身体,然后身体就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