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语言密码遮盖字符:卢志文谈“高效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07:19:38
卢志文谈“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近日接受了中国教师报马朝宏记者的书面采访,共16个问题,简答如下,一孔之见,识者教正。——卢志文

马:您所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

卢:高效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
高效课堂要关注两个度:精力流失度和目标达成度。精力流失度考察效率,目标达成度考察方向和程度,即效度。
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高效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高效只是理想课堂的价值取向之一。高效课堂不一定是理想课堂,但,理想课堂一定是高效课堂。


马:高效课堂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师生关系,高效课堂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
卢: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高效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高效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
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或者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搀扶着一起走。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高效课堂中,师生都是“挖井人”。
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对多”;高效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马:高效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定位(这一点对改革中的教师树立信念非常重要),这种角色定位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卢: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
教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作自助旅游,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教师是导演不是演员,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教师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教师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将心胸放大,教师不是挂在墙上的圣人像,等着学子门来膜拜。
这种角色转变更有利于课堂形成这样的特点:由官教兵,到兵教兵、兵练兵;到兵带兵、兵管兵;再到兵促兵、兵强兵;最终走向兵教官,官教官。这就让我们寻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模式:实践—反思模式;最简捷的方法:开放课堂;最有效途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马:您认为,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卢:好课应当有如下特征:
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
《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以为此乃好课的不二标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好课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
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课堂六度——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可以作为好课的具体指标。



马:好教师的标准又是什么?

卢:“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好教师就是那些给学生满分、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的教师。
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
课堂上的好教师,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具体而言:在内容上,目标定位精准;在时间上,机会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结构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选择精致;在感受上,配合对位精确。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好教师的能耐体现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处”。既有准度,又有速度、力度。
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惟其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
惟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


马:教育、教学、课堂等学校教育中的许多概念,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可能还需要重新澄清和“命名”,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卢:前已述及,传统课堂的“教案”已经历了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此外,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词也引起了人们的重新思考:教室,将从“讲堂”变为“学堂”;教学,将从“教师教,学生学”,变成“教师教会学生学”;教材,不再是“教的材料”,而是“学的素材”。
重命名的背后是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调整。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发展人、解放人。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
我是化学教师,我一般不说“我是教化学的”,我总说:“我是用化学教学生的”。


马:您认为,一校之长,在学校课改中起怎样的作用,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卢:中国教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重大改革,往往发生、源起于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生死悬于一线的薄弱学校。
穷则思变。其实,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变革,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改革都是被“逼出来”的。
其实,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唯有一个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因此,主动变革,应该是校长的常规课题,而不是应急措施。
一流的学校,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被动变化;末流的学校,顽固不化。
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无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改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问题的关键在于:校长如何把自己改革意愿的变为团队的意愿,把自己的担当变为团队的担当?
在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要有胸怀——权力下放;要有担当——责任上移。


马:教育教学离不开管理,教育改革更需要管理作保障,请您结合学校实际,谈谈与课堂改革相对应的保障体制。

卢:高效课堂的背后是高效管理,没有高效管理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理想课堂的产生。
高效管理,是简单管理,不会折腾人;高效管理是制度管理,不是人管人;高效管理是文化管理,是激励人、开发人、成就人,不是压抑人、惩罚人、淘汰人。
高效管理的保障体制应该是建立起校长、干部为首的服务体系、考评体系和研究体系。特别要警惕的是,要始终防止干部由课堂改革的推动者变为阻碍者,干部如果坐下来,教师就会躺下来。牢记:所有的问题都是干部的问题。依靠干部去解决问题,但首先应该解决干部的问题。



马:评价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请您着重介绍一下贵校的评价制度。

卢:翔宇有自己的教师评价体系——“五维评价制度”。我们从“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信任、同行佩服、自我认同”五个维度,对教师进行“间接的”“定性的”“动态的”“过程的”“基于发展的”评价。
具体到课堂层面,我们在“五维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与新的高效课堂相适应的“监测”指标,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精力投放度这些标杆,而不是老师自身表演的精彩度,流程设计的严谨度。

马:作为一校之长,您为什么要寻求改变,改革的动力何在?

卢:其实几年来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做量、做质、做品牌”的阶段,从追求“又快又好”走向崇尚“又好又快”。
我们不甘心教育就是如此、就该如此。我们挣脱着走出旧有体制,向社会争得翔宇这样一个教育实验园地本身,就是坚信教育应该有所不同。翔宇课堂的“二次革命”,其实在大家心头萦绕多年了,我们有理想,但不理想化;我们有升学率,但不唯升学率。教育,是担负着无限责任的社会原点。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可以追溯到教育。而所有教育的问题都能够从课堂中找到原因,也都可以经由课堂来解决。因此,所有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回归课堂。
一个学校无论多伟大,如果缺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课堂,将仍然行走在教育之外。抛弃浮华的“眼球效益”,我们正视的是:如何“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发展充分”,如何把教育的“底线”和“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我们深知课堂变革对学校教育将是“一树百获”和“纲举目张”的,我们一直在寻找着突破的工具与拓展的途径。


马:杜郎口对您的最大启发是什么?您怎样理解和提炼杜郎口课改的精髓?对于贵校而言,杜郎口课改最大的借鉴意义在哪里?

卢:国家的新课改从课程开发角度切入,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从“六大行动”入手,每项改革都给我们启迪。杜郎口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给我们的启发更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抓结构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线”和“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那些来自学校的、学科的、教师的、班级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确定的偶然因素”,有了“确定的必然的”归属。杜郎口至少让我们懂得: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简朴的,教育也是如此。


马:引进”杜郎口模式,老师们、家长们能否理解和支持?

卢:翔宇的教育改革探索一直在进行着,向理想的目标,我们跋涉着前行,杜郎口提供给我们一个现实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的改革变得更有信心。
改革,必须赢得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需要我们去做过细的工作。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学生、老师和家长们早就期盼的,我们一定不要低估他们的境界。至于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则需要我们的精心谋划。改革,一般不会败在目标和方向上,大多失在过程和途径上。



马:改变教师观念,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卢:最大的困难,不是改变教师的观念,而是改变领导干部的观念。


马:据我们了解,不少学校改革都会受到家长的反对,因为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升学问题。您是否也面临同样问题?又是如何争取家长的支持?

卢:其实,家长不仅希望孩子当前成绩好,也希望孩子未来发展好。只是,不愿意牺牲眼前利益去换取未来利益。这一点,我们应予充分理解。改革,不应该让家长去做两难选择,这是我们设计改革路径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
高效课堂的变革,是让孩子走“当前成绩好、未来发展优”的“轻负高效”之路,只要宣传到位,家长都会支持。
教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想三十年,为民族想三百年。教育,不仅要眼前过关,还要终身过关,世代过关。
我们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其体会新课堂彰显的魅力;除了让其感受到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之外,更努力用过程好结果向他们证明:改革是“内外兼修”“远近同筹”的。
改革的主产品是孩子未来更优的发展,副产品是顺便提高考试成绩。事实上,一些课改先锋的出色业绩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马:很多学校也想改革,但生怕因为改革有什么闪失,尤其是那些升学率高的“好学校”,怕毁了“一世英名”。您有没有这种困扰或者说顾虑?

卢:并非好学校不需改革,让我们永远牢记:是不断改革才让学校越来越好。
并非差学校才需改革,让我们永远牢记:是不思改革才让学校越来越差。
我对改革的理解是:“小改革,大困难;大改革,小困难;不改革,更困难。”
当年万里曾经讲过一句话:“可以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改革是需要一点闯劲的,“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变成“摸到每一块石头再过河”,就变成笑谈了。但,改革者仅有胆识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改革就要“摸到每一块石头才能过河。”改革教育和做手术、修机器不同,必须在行进中进行。我们不能让学校先休克,让机器先熄火,然后在手术台上,在修理车间里从容地进行我们的改革。教育改革不能承受“试错”的代价。其他改革允许“试错”,教育不行。教育改革一旦失败,人们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因为,教育是个“不可逆过程”,失败了无法弥补。
因此,教育改革只能“周密地试,小心地闯”,不能“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马:课改,您已经迈出了一步,学校也因为课改而得到了发展,也许贵校已经在当地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课改明星,课改给您和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好的或坏的,您又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

卢:翔宇课堂改革的源头不在今天,它始终伴随着翔宇,并推动着翔宇。早期的“两项改革”:“基础教案”、“基础作业纸”,是翔宇支撑课堂行走的“两条腿”。在大规模高速扩张时,成为与时俱进突破质量瓶颈的核心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学校质量始终跟进着规模增长,并最终实现质量发展走在规模增长之前。但教育者的眼光更多的会落在考试成绩之外、落在教育的不足之中,尽管教育本身就是遗憾的事业,但责任和良知会让我们思考:努力没有极限,优秀没有止境!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哪一个质量又是可以放弃的呢?
孩子、老师、家长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就是我们的信心。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即便倒下,头,也会“向着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