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室一厅装修图:中国走向冷静(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0:29:31
当然,在民主政治上“锐意进取”的空间仍很大:媒体承担准确解读政策的任务,也成为监督政府、避免决策偏差、及时反映民意的平台;一些可能不利于建构和谐社会的言论,可以通过辩论做到“以理服人”,用不着通过行政手段“以势压人”;决策过程可以进一步公开、公正,使得老百姓能够及时了解政策草案的第一句话是怎么来的,定案的最后一个句号是谁画的;通过选举制度革新来促进各级政府实现角色转换,迫使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变成兢兢业业的“公仆”。只有官员真正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从政的专业人员,对他人直呼其名而无需加上“书记”、“局长”等后缀感到自然时,民主制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公平化进入实践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改革暂停后,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腐败现象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法治社会“三方互动”,才能形成开拓中有序,发展中有度,致富中携贫。由于民主和法治的革新力度不强,致使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效遏止。

  因此,90年代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高耗能为显著特征,官员与商人结盟产生严重的腐败现象,教育、医疗、住房的急剧市场化和城乡福利不平等导致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不少公益事业在“市场化”旗号下成了特权阶层谋利的机构。片面追求市场化的结果是,政府部分地放弃了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协调权,而这些权力又集中到精通“原始积累”的人手中,使得有权有势的少数人迅速暴发,刺激出“升官”与“发财”的浮躁风尘,沉默的大多数却在“盛世”喧嚣声中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力。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积极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力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增强;而其负面影响却也导致社会不公,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观念和财富上形成较大反差,甚至对立。这时候重提久违了的“忧患意识”,以法律和制度来“让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弱势群体分享到经济改革的成果”,形成“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的和谐社会,说明新一代领导人对现实状况有冷静的研判。

  更为理性的是,中央政府是通过法律、制度、财政预算这些在发达国家通行的方式来落实社会公正的,比过去以行政命令暂缓社会矛盾的“去痛片”式做法截然不同。今年中央财政投入到农村、教育、医疗、就业、中西部等弱势领域的资金共计约1万亿元,其中增加的投入就超过千亿,民生受到格外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冷静还在于量力而行,并没有开出超出能力的空头支票。

文化全球化探寻新路

  经过20多年与世界的全方位接触,中国先有“异化”反思和“西化”思潮,接着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压力下停止了对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探讨;之后,在市场经济改革路向确立之后,经济文化上向西方学习,而在政治文化、思想文化上则更多地向中国传统回望,以致在民间形成“中国文化能包医当代世界百病”的膨胀症。

  现在,北京在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容和整合,重建人文精神正成为全民共识,不仅纠正崇拜物质享受、贬低精神价值的单调人生观,也力图把中国人引向“面对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视野。

  正在兴起文化热潮,主流是整合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试图超越中西学“体用”之争和狭隘的“全盘西化”、“寻根热”或者“国学济世救民”,致力于创造适应全球时代的中国新文化精神。这一过程中,中学、西学以及世界上各种文化,皆成重建人文精神大厦平等的砖瓦,不再以政治、民族、地缘作为取舍标准。这一过程中,不仅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化,而且追求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