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泡沫纸玫瑰花的折法:中国大寨——晋中六张文化名片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6:07:11
 中国大寨——晋中六张文化名片之一 2009年06月25日17:20 来源:人民网  大寨村村口  大寨渡渠  大寨农业发展的杰出领袖陈永贵  今日大寨绿树成荫,楼房成群     大寨精神,催人奋进   大寨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战天斗地、实干苦干的精神。这个形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精神,依旧鼓舞着当今大寨人民乃至全国人民。走进大寨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跃入眼中。
  1963年,大寨发生了一场大洪灾,全村97%的庄稼淹没,90%的房屋被毁。陈永贵带领当地人民“白天治坡,晚上治窝”,并且坚持“三不”原则: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质,坚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勤劳战胜大灾难。大寨现在人口500余人,面积1.88平方公里。40年前,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大寨。由于大寨地处贫瘠,而且经常发生洪灾,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大寨人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粮食高产。于是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之后15年的时间里,大寨一直成为中国农村的榜样。大寨这一农业上的先进典型,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勤劳的晋中人民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大寨精神。
  毛主席提出“农业学大寨”期间,全国2000多万人的足迹留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参观了大寨。现在大寨已经形成三种文化资源:农业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    大寨今日,朝气蓬勃   大寨村,是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山村。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当地人有打油诗:“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有灾情”来形容当地的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大寨村民通过努力,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民发扬这种战斗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晋中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志宏说:“大寨的农业实现了从自然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农业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笔”。
  “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思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都曾相继视察大寨,国外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国内各行各业的人士,共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大寨,来自海外地区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达2.5万多人。
  大寨相续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周恩来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   大寨发展,鼓舞人心
  大寨人的艰苦奋斗史,生动表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改革开放之后,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市场,把握机遇,发扬大寨名人名地优势,致力于大寨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
  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如今的大寨经济结构变化巨大,第一产业仅占5%,第二、三产业占95%。据当地人介绍,当地居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过万。
  吴官正在2005年与大寨干部群众座谈时的讲话中说到:“改革开放以来,大寨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寨的党组织是坚强的党组织,大寨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大寨的党组织都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坚信大寨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将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新的胜利,继续叙说新时代的大寨精神。   虎头山美景
  陈永贵墓坐落在虎头山顶,外型像一座靠椅,当地村民介绍,之所以将墓地设计成为这样,是因为当地村民都认为陈永贵为大寨的发展辛苦了一辈子,去世之后,希望他能在这里好好歇一歇,坐在山头好好看看这片土地。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