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黄鳝:【2011诺贝尔奖·文学】那个特别倔的老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6:56:33

2011-10-13

        迄今只发表了二百多首诗的特朗斯特罗姆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的一个例外,他是作品数量最少的诗人,也是获奖者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位。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不仅数量极为有限,而且多为冷静、节制的短诗。特朗斯特罗姆的获奖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一定要写出鸿篇巨制的史诗才能成为大诗人的固有偏见。
瑞典文学院上一次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诗人是在1996年,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获得当年的文学奖。上一次瑞典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37年前的事了,瑞典作家艾文德·杨森和亨利·马丁森分享1974年的文学奖。
        出生于1931年的特朗斯特罗姆职业是心理学家,负责少管所和社会福利机构中青年人的心理疏导,平时半年工作,半年写作。
1954年,特朗斯特罗姆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诗十七首》,以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人瞩目,其中的《果戈理》一诗完成于他18岁那一年。北岛这样写道:“托马斯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惊人的成熟。甚至可以说,托马斯的写作不存在进步与否的问题——他一出场就已达到了顶峰,后来的写作只不过是扩展主题丰富音域而已。”
        1990年,特朗斯特罗姆中风,右半身瘫痪,失去了语言交流的能力。早在1970年代,特朗斯特罗姆就在《波罗的海》里写到祖父中风的家族史。北岛心疼地看到中风后的特朗斯特罗姆坚持创作:“1990年12月是个分水岭,以前的字迹清晰工整,中风后改左手写字,像是地震后的结果,凌乱不堪。”
        1985年4月,特朗斯特罗姆第一次访问中国,与北岛相识。
        特朗斯特罗姆后来又从北京独自去了上海,瑞典大使馆要他保存好所有的发票,写满了中文的白色发票在诗人笔下变成了诗意的白蝴蝶:
        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上海的街》)
         2001年3月,诗人李笠从瑞典文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是“20世纪桂冠诗丛”中的一种,与里尔克、瓦雷里等人并列,共印刷3000册平装本,300册精装本。
       《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出版也成为特朗斯特罗姆第二次访问中国的由头。当安静惯了的诗人坐在轮椅上离开机场时,看到主办方献上的鲜花和热烈的欢迎场面,反应不及,一时面露惊讶的表情。
        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特朗斯特罗姆朗诵会更是盛况空前,让诗人和主办方始料未及,不断地加座,最后连过道里也坐满了人,现场至少有四五百人。
      《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编辑之一季晟康回忆:当时正值中国诗歌界“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两大派争论得不可开交,但代表人物都去了朗诵会,而且其乐融融,“大家对特朗斯特罗姆都挺服气的”。很多诗人从外地赶去北京,诗人们和读者争先恐后朗读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气氛十分热烈。
        诗全集的另一位编辑邓锦辉注意到了特朗斯特罗姆此时的表情:“所有的人都在称赞他,他却像雕像一样坐在那里,用超脱疏离的眼神看着这一切,好像浮在半空中,躲在人群之外,看一场盛大的庆典。”
        朗诵会结束后,特朗斯特罗姆坚持用左手颤抖着为排队的每一个读者签名,他已经无力写下全名,只能写下自己姓名的两个首字母“T&T”,尽管签得很慢,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是一个特别倔的老头。”季晟康说。
        在北京的几天,坐在轮椅上的特朗斯特罗姆像小孩一样被人推来推去,眼神中没有无奈,有的只是淡淡的嘲讽。邓锦辉说: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个天然的隐士,又是一个爱酒的酒徒;是一个有着孩子般纯真的老顽童,又是一个冷峻的智者,尽管他不能通过语言表达,但他的目光有着尖锐的洞悉能力,轻松就能看透言谈中的伪装。
        在北京吃火锅时,主人一一介绍桌上的鹅肠、黄喉、猪脑花,告诉特朗斯特罗姆都是动物身上的哪些部位,诗人先是吃惊,但就在其他瑞典客人皱起眉头推辞的时候,他会表示一定要尝一尝。特朗斯特罗姆到了中国以后,就喜欢上了中国白酒,为了在喝酒时追求形式的完美,他们夫妇特地去买了一套八钱小玻璃盅。尽管一喝酒,诗人就变得放松和圆润了,但喝到一定的量,再给他斟酒,他就会用手捂住酒杯,表示够了。
        北京活动结束后,特朗斯特罗姆还抽空去了一次昆明,参加了在当地举办的朗诵会,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有朋友在昆明开了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特朗斯特罗姆画廊/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