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德新之助怎么获得6.3:中国经济的运行路径(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6:59

中国经济的运行路径(二)

(2011-10-20 06:16:16) 转载标签:

杂谈

 循环三:

    真正让中国奇迹为世人瞩目的是21世纪初叶。Zhu在2001年成功地让中国加入了WTO开挖了外需的池子,历经多年不懈推行的住房、医疗、教育的去福利化又挖出了内需的池子,国内外的市场随之扩大,为增发货币搞经济铺平了道路。W从Zhu手里接棒之时,是历届总理国内外形势之最佳。

  1. 2001-2007年是这个循环的第一阶段,Zhu打下的基础,使得出口,住房,医疗,教育四个池子满负荷运转蓄水,经济高速增长一直维持到了2007年,中国地产市场膨胀到接近百万亿级的规模,完全容纳了近些年超发的货币而没有引起明显的通货膨胀。
  2. 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不断上调出口退税,用出口的需求暴涨来掩盖了内需的下跌,同时对内开启四万亿基建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平台,重新激活了本该调整的房地产市场,继续苟延残喘。
  3. 信贷如水!货币如水!人为放水延续经济的热度,而房地产这个最大的池子已经满载。现今通胀又起,通胀率超过实业投资收益率,制造业濒临全面萎缩的边缘。
  4. 2011年的秋天,泡沫熟了,池水满了,通胀上天了,美帝也变脸了……你也该明白现今房价泡沫到了该破的时候了,而人民币汇率也到了该一次性的重估的时候了。过去30年中国大地上两个经济循环,泡沫都破了,汇率都重估了,这次能出现一个中国经济史上美丽的意外么? 

 

    W“萧规曹随”,执政前5年的成绩有目共睹,中国经济的神话广为传颂,但是经济增长对内严重依赖房地产为首的投资领域,对外严重依赖出口外需市场。他不仅没有在Zhu选择的去福利化道路上打弯左转,反而更进一步把草民逼向高房价、高医疗、高学费甚至高污染、高成本、高代价的生存环境,这对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危机?

 

   在中国社会资本原始积累时期,W不仅加大了贫富分化,阶层对立,还扩大了社会板结,官民仇视。不仅令2000年来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阶层切换渠道阻塞,更令魏晋以降“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的逆向淘汰悲剧重演,这对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危机?

 

   相对于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种人口小国资源大国和巴西、美国这类人口大国资源大国,中国参与世界产业分工的优势资源并非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如果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英才哲人辈出的文明古国,出现了鄙视智力投资,沉迷炒作投机,热衷初级加工,流行读书无用,这对民族的发展又是一个怎样的危机?

 

   上述三个循环(其中第3个还未完全结束)就是中国经济的运行途径,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性破坏途径。中国经济的最高管理层,他们穷尽时间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找市场,印钞票,挖池子,找工作。不管是什么市场,出口也好,房地产也好,只要能挖成池子容纳货币就好;不管是什么工作,大学扩招也好,血汗工厂也好,只要能让劳动力就业就好(读书也是就业的一种,在学校里暂时就业×年,同时也给老师教授们就业机会×年)。

 

   如果你不能理解中国经济的运行路径,那么你就注定无法理解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就像成功预测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战成名的谢国忠早在2004-2005年敏锐地察觉到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年年都喊狼来了,狼却一年年爽约没来。谢的预言这些年来成了笑柄,让楼市空军丧气,多军亢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句经典结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那么我今天要说:无论哪一种泡沫,在他被选定作为中国经济的货币蓄水池之后,在他所能容纳的蓄水能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泡沫是决不会破灭的。谢国忠预言屡屡失误,不是因为他判断依据错了,而是因为看空的时间不合适。

 

   中国经济的药方有人早已开出(我实在记不得从哪里看来的,希望该博主联系我):

   1. 继续改革,坚定不移走民主道路,切断利益集团的官商勾结,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2. 调整经济结构,把政府主导经济模式转为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消除特权阶级存在土壤,拓宽阶层切换渠道;

   3. 加大农村体制改革,放开粮食价格,加大对农补贴,在土地归属问题上做彻底了断,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4. 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智力投资,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彻底解决能源和粮食问题(能源和粮食是人类生存的两块基石);

   5. 重塑国民精神面貌,加强国民道德教育,荡涤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现今不关心药方,我只是关心未来的经济决策高层,会为你我开挖一个什么样的池子,又会为你我找个什么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