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窈好听还是舒瑶好听:4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04:47

4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在进入本书的阅读之前,我需要告诉您的是:作为一名教师,也作为一名家长,我和您一样,终其一生我们都在面对相同的一句话——“不论你的事业多么成功,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成器,马上就会有全军覆没的感觉!”这是在一个亲子论坛中,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发出的无奈而沉痛的呼喊。我想,这句话也道出了我们很多家长的心声。无需解释、无需重申,每位家长对此都会有着深刻的感悟。那么,决定孩子“成器”或“不成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究竟是什么,在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一生,甚至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呢?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我曾多次试图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找出破解这个困扰无数家长和教师的难题的答案。直到2008年初的时候,在朝华出版社相关编辑的组织和协助下,我和几位同事一同坐下来,对一些孩子小学阶段的成长过程,以及这些孩子日后的学业情况、现今的生活状况等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梳理。反观孩子们在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整体发展和表现,我们惊奇地发现:四年级,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实在是太关键了!

第1节:父母的教育态度,决定孩子的一生

  4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曾接触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种类型的孩子。当我试图从孩子们走过的成长路途中,找出对其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的关键时期时,我惊奇地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四年级,绝对是一个神奇的时期!

  仿佛一夜之间,孩子们就长大了——一些家长开始向我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不爱学习了,一些家长欣喜地看到孩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孩子也开始向我诉说着他们的烦恼、他们的不如意,一些孩子开始学会了与我分享他们的欣喜与成长……

  而在四年级孩子的作文本里,我更是发现了种种预示着他们未来的思想端倪:

  “我觉得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我不再喜欢父母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他们越是想控制我,我越是跟他们对着干!”

  “我正在思考,我在为谁而学习。”

  “我有很多的烦恼:成绩总是考不好、我长得不漂亮、老师和同学们不喜欢我、妈妈总是给我买我不喜欢的衣服……”

  “妈妈告诉我,做飞行员就可以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梦想着自己有一天真的能成为飞行员。”

  ……

  看,四年级有多么神奇!

  在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希望家长能把他们当作大孩子;

  在四年级,孩子已经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烦恼;

  在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在四年级,孩子需要有一个值得他们去追逐的梦;

  ……

  由此看来,对于孩子来说,四年级不但神奇,而且重要,它是孩子思维、智力、身体的高速成长期,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定型期,是孩子良好习惯、优良个性的形成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期!那么,谁是引领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期最重要的人呢?

 

  是老师?还是家长?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设计师”,人们一直以来都给予老师这个职业这样一个崇高的称号。但是,在这里,我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的成长,不能仅仅依赖教师的教育作用。带领孩子顺利度过四年级这一关键期——需要家长与老师积极而密切地配合。

  小伟是我教过的一名四年级学生,他不爱说话、性格很内向,而且有点自卑,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积极性。为了使他的情况有所改变,我总会找机会鼓励他上课回答问题、与同学们多交流,而且经常抓住机会表扬他。但一段时间过后,小伟的情况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越来越自卑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次家长会后,我听到小伟的家长正在教育他:“你真是个笨蛋,我来给你开家长会,我都觉得丢人。”

  是的,即使老师给孩子再多的表扬和鼓励,但家长却经常骂孩子是笨蛋,老师所做的努力都会变成“无用功”,孩子也会给自己贴上“笨蛋”、“无可救药”的标签。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如果一方鼓励、一方贬低,一方表扬、一方责骂,那么任何的积极教育措施都会毫无成效,孩子也会在矛盾的评价中找不到成长的正确方向。

  另外,教师们虽然想把每一个孩子都教育好,但精力是有限的,他们照顾全班几十个孩子,总会有顾及不到的地方。而与老师相比,家长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家长能够很轻易地把握孩子情绪的变化、思想的波动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所以,在四年级这个关键期,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态度等,都将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决定他的未来,甚至决定他的一生。

第2节:一 四年级,是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变期(1)

  一 四年级,是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变期

  ——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个性

  四年级孩子的年龄一般是10岁左右,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正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

  也正因如此,在四年级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心理的这一变化,仍然把四年级的孩子当作小孩子来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会因得不到尊重而故意与父母作对。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在这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李健今年上四年级了,是个学习很不错的小男孩,而且与班主任老师的关系很好。但就是从今年起,李健的妈妈一直在老师抱怨:“这孩子这段时间也不知怎么了,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而且还常常与我作对,我让他向东,他就偏向西。”

  后来,老师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与李健谈心:“最近老师看你情绪不好,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呀?”

  李健委屈地对老师说:“老师,不知为什么,最近我的烦恼事很多。尤其当爸爸妈妈把我当小孩子一样对待时,我就感觉特别的烦。我已经是大孩子了,饿了我自己会去找东西吃,冷了我自己知道加衣服……如果父母连这点小事都认为我做不好,我就会故意与父母作对,我希望他们能从我的行为中读懂我的意思,理解我、尊重我……”

  听听李健的这些话,这哪像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能够说出的话?然而这确实出自于一个四年级孩子的口中。

  四年级,也就是10岁左右时,孩子将经历一个情绪、情感突变期。正是因为自我意识的崛起,父母的不理解、不尊重,孩子才会常常发脾气、摔东西、与父母对着干。其实,他们是以这种消极的行为,期待父母的反省和改变。

  除此之外,四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

  那么,四年级,面对孩子的情感、情绪突变期,家长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关于这一点,我总结了几种方法,以供家长们借鉴。

  方法一: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四年级孩子的口中,渐渐开始出现了“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并且这类话语的数量会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听到这些,家长们肯定会说:“10岁的孩子会有哪些烦恼?他们的烦恼无非是渴望玩具与漂亮衣服、讨厌学习等。”其实,正是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烦恼里,隐藏着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四年级的班级里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在一次公开讨论课上,我们不谈学习,而是谈个人烦恼,我让孩子把自己的烦恼都统统说出来。

  女生晓菲的烦恼有一大堆:“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

  男生李哲也有很多烦恼:“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

  ……

  班上的四十多名同学各有各的烦恼,有的同学说着说着竟然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书,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真正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例如,面对儿子并不如人意的成绩单,一对明智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四年级的君数学没有考好,他已经做好回家挨“板子”的准备。回到家后,他把成绩单往客厅的茶几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晚饭也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晚饭后,爸爸妈妈什么也没说,回到自己的卧室里看电视去了。君实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难道是爸爸妈妈没有发现我的成绩单?于是,他悄悄地来到客厅,在他的成绩单旁边,爸爸妈妈给他留了一张便条。

 儿子:

  爸爸妈妈知道这次没有考好,你的心里也很难过。你不必紧张,爸爸妈妈不会惩罚你,因为惩罚孩子永远都不是目的。

  爸爸妈妈相信你肯定不会放弃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试时,我们不要求你考得多么好的成绩,只要比这次的成绩前进一点点,我们就会很满意。

  永远都支持你的爸爸妈妈

  读了爸爸妈妈的便条之后,这个小男子汉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是轻易不流泪的,但我被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感动得流泪了。在拿着成绩单进家门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与父母吵架的准备。但现在我知道了,那是没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儿女心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情感的突变期,他们容易生气、发火,但他们也容易感动。与送给他们昂贵的礼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让他们感动。当孩子真的被父母所感动时,孩子先前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不听话行为、与父母对着干的行为等,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消失。

  方法二:允许孩子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10岁左右的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经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将成为影响孩子情绪的重要因素。

  小梅刚升入四年级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她伤心的事情。她非常要好的同学燕燕在班上结识了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从此,燕燕与新同学的关系非常好。小梅就这样遇到了友谊挫折。

  当小梅感觉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非常伤心。她向妈妈哭诉自己的苦恼,谁知,妈妈并不理解小梅的想法,反而呵斥道:“这么一点小事值得大惊小怪吗?真是没用的人!”

  妈妈的呵斥让小梅更加伤心。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不对妈妈说了。等妈妈意识到小梅的变化时,她消极、悲观的性格已经形成了。

  可以这样说,友谊在10岁左右的孩子心目中所占的位置,成人是不可想象的。小梅的妈妈不了解10岁左右孩子的心理,反而斥责孩子的情绪变化,这必然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强烈反感,导致孩子用封锁自己内心的方式来反抗妈妈。而且,如果小梅是个男生,遇到父母不理解自己、随意斥责自己的情况,这个小男孩体内叛逆的细胞肯定会被激发出来,从此他会故意与父母作对。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科学的方法应当是这样的: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而此时,允许孩子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呢?

  有的父母说,为孩子准备一个沙袋,当孩子有消极情绪时,允许他们对着沙袋发泄自己的情绪。

  有的父母说,允许孩子养小动物,孩子受了委屈时,当他不愿意向父母倾诉时,可以鼓励他们对着小动物倾诉。

  还有父母说,鼓励孩子靠跑步、做运动等发泄情绪。

  ……

  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发泄情绪的好方法,但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悲伤和软弱。

  方法三: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四年级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反过来说,四年级又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关键期。

  四年级的孩子,也就是10岁左右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他们可能还是小孩子,但孩子们可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是非、爱好有了明显的分辨能力。然而,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说不会与父母沟通,而这也恰恰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

  一名女生在一段时间情绪很低落,老师找她谈话,她对老师说了这样一些话:“妈妈非要让我穿一身黑色的衣服不可,我非常不喜欢黑色,因为有个同学曾对我说,穿黑色衣服不吉利,会带来不幸。我希望自己一直都是幸运的。”

  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来说,不喜欢黑色的衣服,直接告诉妈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搞得自己情绪低落。然而孩子却不会这样做,也许他们习惯了让父母去猜他们的心思。因此,要想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最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有了负面情绪,没有关系,说出来,看父母有没有办法帮你解决。

  此外,还有一个妙招,能让孩子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位家长为我提供的方法,以下是他的原话:

  在我们家,有一个这样的约定:任何一个人情绪激动时都不允许说话,而当他自己感觉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时,他要大声地喊“暂停”,然后用最合适的方法去发泄情绪,如做做深呼吸、到另一个房间里去安静一会儿、出去散散步、打打篮球等。

  当然,当有人大喊“暂停”之后,家庭的其他成员决不会去问他原因,或对他的行为做出任何评判,而是等他情绪稳定了,由他自己告诉大家,他情绪变化的原因。

  自从有了这个约定之后,我们爱发脾气的儿子从来没有情绪失控过。

  刚刚听到这个方法时,我就觉得这个方法很妙,仔细想想,这个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许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同时又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出去。所以,如果你家的孩子自控能力特别差,或者他很情绪化,建议家长们试试这个方法。

第5节:二 四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1)

  二 四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父母应告诉孩子,他在为谁以及为什么而学习

  四年级,不仅是孩子思维的高速发展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期,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我还发现:四年级,还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对此,很多家长也许会深有体会,到了四年级,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会突然大幅度下降,而且还会表现出明显的讨厌学习的情绪——他们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老师让他们好好学习,他们就会努力地去学;家长要求他们力争取得好成绩,他们就会通过努力去取得好成绩。这个阶段的孩子,从不会去过多地想“为什么”,他们认为老师和家长的话就是真理。

  但是,到了四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

  另外,由于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父母的叨唠和命令不仅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当然,如果父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能够采取措施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自己而学习,并引导他找到学习的乐趣,那孩子就会动力十足地去学习。学习的动力明确了,他的学习成绩将进入一个定型期。

  其次,这与父母不了解小学阶段知识的难度发展规律有关。在小学一到三年级期间,由于知识比较简单,只要孩子努力,一般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但到了四年级,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然而,面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下降,很多父母不但不理解,反而常常用语言来刺激孩子:

  “在小学一到三年级,你的成绩一直都不错,为什么到了四年级,成绩会下降这么多呢?真是越大越没出息!”

  “说,你最近是不是总贪玩了?”

  “一提到学习你就皱眉头,你是不是跟学习有‘仇’呀?”

  ……

  到了四年级,由于学习难度的加大,孩子本来就对日益吃力的学习状况越来越没有信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分析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想给父母们传达一种观念:不管你的孩子正处于哪个年龄段,你要想教育好他们,必须提前了解他们的心理。

  就拿四年级这个关键期来说,如果父母了解四年级孩子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点,肯定会提前向孩子灌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个观念。这样,对于思维正在高速发展的四年级孩子来说,这将会促使他们的成绩稳步前进,而不是厌学。

  如果父母了解四年级学生知识的特点,从而对孩子多些鼓励,少些抱怨;多些表扬,少些批评,那孩子得到的也一定是成绩的节节攀升,甚至从此爱上学习。

  ……

  那么,在孩子读四年级之前,或者读四年级的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提前知道哪些知识呢?或者说,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自从晓宇上学以来,晓宇妈妈就好像失去了自由。每天,她准时叫儿子起床、劝儿子穿衣服,不然他就会迟到;她要为儿子收拾书包,否则他会丢三落四;她要为儿子检查作业,否则他只会把作业应付完了就不管了……

  但有一天,一位教育学家的话点醒了晓宇的妈妈。这句话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你能一直这样照顾他,直到他大学毕业吗?”

  这天晚餐后,晓宇妈妈很严肃地与儿子深谈了一次。她这样告诉儿子:“晓宇,长久以来,我为你的学习问题伤透了脑筋,但一直也没有效果。现在我决定了,读书是你自己的事情,以后你起床、收拾书包、做作业这些事情,我都不会再插手了,你必须要学会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思考“他在为谁而学习”这个问题了,而父母错误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产生误解: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就像晓宇妈妈以前的做法,虽然每天她在晓宇的学习问题上,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但晓宇并不一定会领妈妈的情。相反,当妈妈催他起床、给他指出作业中的错误时,他得到的是这样的信息:他在为妈妈而学习。所以,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孩子的一切行为好像都是在向父母挑衅:我绝不会乖乖读书。父母越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在此时,更不用说孩子会有积极学习的动力了。

  当然,当父母真的意识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从而下定决心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时,孩子往往会不信,他们总会寻找机会去试探父母,如晓宇在与妈妈谈话后不久,便找了一个机会来试探妈妈。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晓宇拿着语文课本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勃然大怒,逼着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看书,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开始忙自己的家务。

  一会儿,晓宇沉不住气了,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就没再理他。

  他还在继续试探妈妈,说:“可是,妈妈,我还没有复习完呢!”妈妈还是“嗯”了一声,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

  晓宇有点失望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关心我了呀?”

  妈妈放下手里的家务,认真对他说:“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书。妈妈当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了,可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书,在哪看书,是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事情。”

  从此以后,晓宇对妈妈的态度深信不疑了。

  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孩子的学习就真正不参与。如果面对孩子的试探,晓宇的妈妈这样应对:用责备的口气对晓宇说 “再不好好看书,就会考试不及格”“考不好会被老师惩罚的”……那么,晓宇一定会这样想:虽然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但有妈妈的参与,这个游戏会变得很有趣。于是,他会继续与妈妈玩这种“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所以,只有家长真正地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后,孩子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真正地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方法二:告诉孩子——你要为理想而学习

  孩子在为什么而学习?如果用这个问题问家长,家长们会怎么回答?也许家长们读小学的时候,他们会这样回答:

  “为中华崛起而学习!”

  “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学习!”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学习!”

  ……

  如今,当年的小学生已经成为了家长,然而,家长们却现实了很多,他们苦口婆心劝孩子要好好学习,但学习的理由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娶不上媳妇(找不到好老公)!”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就要过很艰苦的生活!”

  ……

  也许父母们正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说服孩子要好好学习,然而,父母们却忽视了这一点: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高速发展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了。

  每当爸爸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来教育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志强时,志强都会举一大堆的事例来反驳爸爸:“爸爸,谁说学习不好就没有出息呀?你看咱们楼下的张叔叔,人家是小学毕业,现在不照样做两家大企业的老总吗?”每次都把爸爸反驳得哑口无言。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要为什么而学习呢?为什么大多数的父母把自己小时候的话语都忘了呢——我们的孩子要为理想而学习。

  四年级,孩子应该有一个可以追逐的梦了。当然,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梦,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给孩子创造一些树立梦想的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梦晨读大学的表哥来家里做客,看着表哥能够熟练地制作一个个漂亮的动画,梦晨羡慕得不得了。等表哥走后,梦晨还一直跟妈妈念叨表哥的动画、他对表哥的羡慕。

  妈妈灵机一动,故意引导她说:“你也可以像表哥一样,做一个IT精英呀。”妈妈说完后,没想到梦晨跳着欢呼起来:“对呀,我也可以像表哥那样成为IT精英,我也要考大学。”

  从此以后,不用妈妈催促,梦晨都会主动去学习。当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梦晨的变化之后,都很奇怪地问她:“为什么你变得这样爱学习了呢?”梦晨总会自豪地回答:“我要成为IT精英,所以要努力学习。”

  当孩子有了可以追逐的梦时,孩子就会明白,他在为什么而学习。到那时,他们学习的动力就会越来越足。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理想,父母就要根据孩子的特长,想办法帮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例如:

  如果孩子对修理小电器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告诉他:“你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高级技工。”

  如果孩子对打篮球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告诉他:“你将来很有可能会和姚明成为同事。”

  如果孩子对服装搭配很精通,家长可以告诉她:“你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服装设计师。”

  ……

  在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强迫孩子把某个不喜欢的职业当作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喜好,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如果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

  “考了这么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丢人,你还好意思要这要那!”

  ……

  家长们的这种教育方式给人一个这样的信息:如果孩子的成绩好,那孩子就是全家人的“皇上”,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那孩子就一无是处,甚至连要最基本的课外书的权利都没有。

 这种教育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阳阳,因为在一次期中考试时考了第一名,爸爸奖给了他一笔钱。因为有了这笔钱,阳阳爱上了上网打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佳佳,因为学习成绩好,爸妈对她宠爱有加,她想要星星,爸妈绝不敢给她摘月亮。但是,正是因为爸爸妈妈的这种“宠”,佳佳开始变得霸道、蛮横、不讲理;

  ……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父母不理智地对待成绩好的孩子,给他们太多的物质奖励,或太过娇纵他们,只能是害了他们——或者使他们的成绩大幅下降,或者使他们变得蛮横不讲理。

  与成绩好的孩子相比,成绩不好的孩子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成绩不好,父母常常会批评、责骂他们,而且有时还会动不动就拿“成绩不好”来说事。如果父母一直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上升,而且还有可能使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

  孩子一旦陷入自卑的情绪中,取得好成绩自然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更因为四年级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很多孩子甚至会因此而变得郁郁寡欢,甚至走向抑郁。这,是最可怕的一种情形。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绩。

  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学习好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他,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有一种错觉:学习是为家长学的。

  另外,对待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首先不能打骂他们,其次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帮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一直在进步,成绩是次要的。”

  做到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绩,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如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成绩、放学后就催促孩子去做作业,这样只能让孩子有种错觉:他是为成绩而活。

  方法四:父母对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不要太过严厉

  我常听一些四年级孩子的父母抱怨:“孩子越大,烦心事越多,我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三年级还好好的,到了四年级就忽然下降,难道这真中了‘小时候是条龙,长大后是条虫’的说法?”

  其实,到了四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与所学知识难度的增加有关之外,与四年级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就拿我邻居家的一个孩子来说:

  小姑娘很乖巧听话,在她上小学之前,父母就教会了她所有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不仅如此,小姑娘上学之后,父母还给她规定:每次考试成绩必须在前三名之内,最差也不能考到前五名之后。这个小姑娘确实没有令父母失望,一至三年级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到了四年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她开始变得不爱学习,甚至是讨厌学习,学习成绩也大幅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要追究家长的责任了。也许有很多家长会因此而喊冤:这孩子的家长很负责任呀,而且对孩子的教育很积极呀,他们为什么会有责任呢?

  问题就出在这两位家长的“积极”上,在孩子没上小学之前,就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全部教会了孩子,那当孩子上一年级时,老师所教的都是她以前已经学会的内容,她便会感觉学习没有意思,很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另外,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孩子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这时,父母要求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什么。此时,父母的严厉就起了作用,父母要求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必须在前三名,孩子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但当孩子到了四年级,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四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当父母再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所以,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学,或者刚刚读小学的孩子来说,父母们不要急于教会他们多少知识,也不要要求他们考多么好的名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对10岁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的很好:

  多问快乐,少问学习;

  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呀”;

  多问“你喜欢学……”,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第9节:三 四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1)

  三 四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执教多年,我教过的学生已经不计其数,在他们之中,有事业有成者,也有碌碌无为者。我曾对这些学生小学时的学习状况做了一次研究,我惊奇地发现,四年级,恰恰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一个关键期——在四年级,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学习成绩会一直保持“好”的记录;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难变得出色。

  四年级,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后来,我查阅大量的资料才知道,“四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们都知道,在四年级,也就是在10岁左右这个年龄,孩子的大脑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们总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能够经常品尝到好成绩带来的乐趣,那么,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就能建立起来,就会喜欢上学习。另外,家长们都知道,在10岁左右,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不爱思考、粗心等,但当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充满兴趣后,他们就会积极地配合家长和老师去改掉这些坏习惯,进而培养一些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但是,如果在孩子自我意识很敏感的四年级,孩子的成绩很差,或者成绩平平,那他们就不会体会到好成绩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就不会对学习产生信心,当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不用说了。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只能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有信心。

  由此可见,孩子只有在四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爱上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所以,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孩子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每天都要对孩子提及学习的事情。而是说,在四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他们才会越走越顺畅。

  那么,在四年级这个关键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呢?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方法一:经常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玲玲是个性格内向的四年级小学生,有一段时间,她的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因此,她感到很沮丧。

  终于有一天,玲玲哭着跑进了爸爸的房间,很伤心地对爸爸说:“爸爸,我想退学。”

  “为什么?”爸爸很奇怪地问。

  “我……我感觉自己比别人笨,有些课程越学越退步。”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孩子!”爸爸说,“在我的感觉中,这一个月来,你的总体成绩虽然比以前稍有退步,但在有些科目上进步明显。在我的心目中,你是个勤奋而又成功的孩子。”

  “真的是这样吗?”玲玲略带惊喜地问。

  “真的是这样的!照这样发展,只要你能弥补一些课程的缺陷,你一定会重新取得优异成绩的。”爸爸继续说,“在我小时候,人们都认为我是个笨孩子,那时我真的很难过!但没过多长时间,我就摆脱了难过的情绪,同时也摆脱了认为自己‘笨’的想法,你比我当年强多了!”

  经过这次对话之后,玲玲内心深处重新升起了希望。她的信心又回来了,凭着自己的努力,玲玲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在四年级,随着所学内容难度的加深,不仅仅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任何一个孩子都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因为学习不像以前那样轻松了,他们甚至会误认为是自己“笨”的原因。因此,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让孩子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自己,并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玲玲爸爸的做法就很科学,当孩子只盯着自己的缺点看的时候,爸爸让她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并从她的优点入手,帮她找到了学习的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来自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

  提到“暗示”,我不得不批判咱们中国家长的做法了,咱们的家长在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时,都会这样回答:

  “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

  “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

  “我家这孩子,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好”;

  ……

  这是家长们的一种客套、自谦的说法,但是,家长们知道,当你这样说时,你的孩子会怎么想吗?

  小旭今年上四年级,成绩一直在班里的中游,不上也不下。妈妈整天督促着她学习,但是她的成绩还是在原地徘徊。为了能使孩子的成绩提升上去,妈妈便向孩子的老师求教。

  后来,老师找这个孩子谈话,令老师吃惊的是,这个孩子张口闭口都是“反正我记忆力不好,怎么学都不行了”。当老师把这种情况反馈给孩子的母亲时,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孩子的母亲经常在别人的面前自谦说孩子的记忆力不好。

  “这孩子的记忆力不好”,虽然这只是家长对别人谦虚时说的话,但是,孩子听到耳朵里,却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真正评价。于是,孩子在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记忆力就会真的变差了。所以,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在学习方面真的有缺点,家长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

  聪明的家长从来都是赞美孩子:

  “你很聪明!”

  “你在妈妈心目中是最棒的!”

  “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

  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这种暗示对孩子尤其能发挥奇效。围棋名手林海峰在幼年的时候,由于他的妈妈经常对他说:“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于是,他从小就以“大人物”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如果家长懂得运用这种积极的暗示,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四年级这个关键期,而且孩子还会在这种积极的暗示中受益终身。

  方法二: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学习兴趣是激发孩子学习欲望的有效途径,当孩子有了学习兴趣后,不用父母操心,孩子就会主动去学习。但是,当孩子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乏味时,他们根本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更不会主动去学习。

  已经上四年级的涵涵学习很不好,尤其是语文最糟糕,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一看到形近字就害怕,一听到老师留写日记、写作文之类的题目就想哭。”

  但聪明的涵涵妈妈却懂得吊孩子的“胃口”,在妈妈的引导下,涵涵最终还是爱上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她再也不惧怕语文了。以下是涵涵妈妈的原话:

  一开始我也为女儿不爱语文而犯愁,但我发现要想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就要增加学习的神秘感。

  女儿不是不爱学语文吗?一天,我买了一本《知音漫客》,故意在女儿面前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还边看边说“逗死我了,逗死我了……”。我看得出,女儿对此很纳闷,但我故意不理她。最后,女儿终于忍不住好奇心,问我:“妈妈,你在看什么书呀,这么好笑?”我还是不理她,一个劲儿地偷着乐。

  女儿强烈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她跑过来把我的书抢跑了。正如我所料,女儿很快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她一边看也一边笑,我趁机指着书上的漫画对她说:“你看,直观的图画配上文字,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从此,女儿爱上了读书。

  之后,我又给她买了《幽默大师》、《唐诗宋词》和《童话故事》之类的书籍,女儿全部认真地读了。

  由于阅读面提高了,女儿的语文成绩也在明显地提高。当然,由于尝到了学习好的“甜头”,女儿的其他科成绩也在不断地上升。

  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有多大!

  其实,如果父母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父母逼孩子去学习,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这种方法不能产生长效,而且孩子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尤其是当孩子到了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的四年级,如果父母再逼着孩子去学习,孩子就要产生叛逆心理了——跟父母玩起“你越让我学,我越是不学”的游戏。

  因此明智的父母不是逼着孩子去学习,而是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这其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创造一些学习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方法三:父母要谨慎对待“陪读”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他们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但又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于是,每天晚上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便成了家长们必做的“功课”。

  不要小看家长们的这种“陪读”现象,它可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

  孩子的作业,很多家长可谓是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从语文到数学,甚至英语都在检查之列。家长们很用心,哪怕是一个小错误,或是某个字写得不端正,即刻要求孩子纠正。

  父母的这种做法往往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因为有爸妈在,他们不用费多大力气,每次的作业都会很轻易地得“优”。但是,这样做最终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呢?

  一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来男孩谈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快些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上网。”

  “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

  “不怕,因为妈妈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小错误,妈妈都会发现。”男孩自豪地说。

  “那你要是遇到很难做的题怎么办?”

  “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诉妈妈我不会做,妈妈就给我讲。”

  “妈妈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

  “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这次考试就是这样,看着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来。”

  ……

  每一位家长都是从“为孩子好”的角度出发,但是结果却如此的让他们失望。其实,家长们应该多去了解孩子们的心理。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坏毛病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挨老师的批评。

  但是,家长们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利,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这时,孩子就懒得去思考了,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照着父母所说的答案写上了,更不用说去改正坏毛病了。

  而事实也证明,家长越是细心地为孩子检查作业,他以后的作业错误就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孩子有了依赖、有了“靠山”,就不把作业放在眼里了,从而便会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作业。并且,当孩子有了依赖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

  由此可见,对待“陪读”,家长一定要谨慎。

第11节:四 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1)

  四 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

  ——注重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坏习惯的改正

  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

  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因此,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年级是一个“分水岭”。这也就是说,在四年级或四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四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其实,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也总结出,在我的这些学生之中,那些在成年后取得很大成绩、做成很大事业的人,他们的智力并不一定很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在四年级之前,就已经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

  王小亮,在小学时就很喜欢热心助人,当时,他还给自己封了个“官”——服务委员。正是由于他的热心肠和他的这种“服务精神”,他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交车服务公司;

  李亚玲,当年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姑娘,但她身上就有一种细心和钻研的精神,现在她已经成为某科技院的一名出色的研究员;

  ……

  这就是习惯的巨大改变力量!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可谓比比皆是。家长们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可能天资聪慧,学什么都是一学就会,但如果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独立学习、专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那么他的优异表现往往会昙花一现;而有的孩子虽然天资平平,如能踏踏实实地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一样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

  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和家长感触最深的一点——为什么很多特别聪明的孩子长大后反会成就平平;而一些聪慧程度平常的孩子长大后却能成就斐然呢?

  在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答案——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年级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四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在四年级还没有形成好习惯,或者已经养成了坏习惯,则需要特殊的努力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由此可见,当习惯一旦定型,要想再改变它,会有多艰难。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很多孩子长大后,虽然痛下决心要改正自己身上的那些坏习惯,如懒惰、不爱思考、不讲礼貌等,但直到他们工作很多年后,甚至成家立业,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些坏习惯还是未能改正过来。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错过了习惯定型的关键期——四年级,因此除非他们接受特殊的训练,否则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轻易改掉。

  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特点来看,尽管四年级的孩子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开始由弱到强、由他律向自律过渡。因此,在四年级,孩子会通过克制自己,主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当孩子行动的动机增强之后,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因此,在四年级,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另外,孩子在10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孩子行动的动机开始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往往为了一根棒棒糖、为了得到两毛钱、为了得到老师奖励的一根铅笔,而与家长和老师合作;但到了四年级,即使没有这些直接的奖励,孩子也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因为他们更想得到的是家长、老师、同学甚至一切人的肯定性评价。因此,在这个时候,出于对自己要求的提高,孩子会很乐意去培养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

第12节:四 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2)

  所以,在四年级,家长需要给孩子“加把火”了。多给孩子讲讲坏习惯的危害,和那些成功人士因为某个好习惯而成功的案例;当然,家长还可以买这些方面的书回来让孩子自己阅读……总之,要抓住四年级这一关键期,努力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

  那么,家长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错习惯的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必须要具备哪些教育观念呢?

  方法一: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与学校相比,孩子与家庭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家庭氛围对孩子习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要努力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往往不用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好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我的一位外国朋友就是如此开展习惯教育的: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朋友就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大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朋友就经常和儿子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教孩子画画儿和识字,养成一起愉快游戏并学习的习惯。

  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后,这个习惯仍然保持着,哥哥读书时,弟弟就在旁边学画画儿,爸爸妈妈一有空就围在桌边跟他们一起学习。

  不久,又一个小妹妹出生了,妹妹渐渐长大,也跟着哥哥们开始自觉地学习。

  朋友家是个特例,孩子太多,但在现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家庭中,父母照样可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例如,当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看电视,而是看书,或者写写一天的工作总结等,那孩子做起作业来劲头也会十足。此后,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便会成为孩子的一种好习惯。并且,等孩子长大之后,这种习惯不仅会延续,而且他们将会特别怀念与父母共同学习的那段时光。

  如果家长们没有给孩子创造良好家庭氛围的意识,那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

  家长王先生很爱打扑克,每逢周末,他都会找几个朋友来家里过过“扑克瘾”。但是,当看到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拿着钱跟那些大孩子们赌博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此再也没有在家里打过扑克。

  环境造就人,对于孩子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好习惯培养的良好环境。

  父母们要特别注意一点,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父母们绝不可急于求成,和孩子一起学习了一天,就希望孩子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这些都是不现实的事情。

  另外,还需要提醒父母们一点,虽然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但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上四年级,那恭喜你,因为你的孩子还有很强的可塑性,你可以抓紧时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读四年级了,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好习惯和改正孩子坏习惯的关键期。但如果你的孩子读完了四年级,确切地说,如果孩子已经超过了13岁,那父母们应该格外注意了,孩子坏习惯的改正和好习惯的培养,将会变成十分令你头痛的事情。

  方法二:四年级,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习惯

  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当然,如果孩子已经错过了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那就千万不可再忽视四年级——孩子习惯的定型期了。

  萌萌上四年级了,很乖巧,也很听父母的话,但就是有一点——不知道心疼父母。对此,萌萌的父母很难过,他们知道,是自己对女儿的过分溺爱,致使女儿不会体谅别人的感受。于是他们决定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体谅他人的好习惯。

第13节:四 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3)

  一次,萌萌心血来潮,想要自己洗衣服,妈妈很痛快地答应了。由于是第一次洗衣服,萌萌洗得很吃力,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珠,而且洗完衣服后,小胳膊也开始酸痛了。一边揉自己的胳膊,萌萌一边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你平时帮我和爸爸洗那么多衣服,难道不累吗?”

  妈妈说:“虽然我比你的力气要大些,但每次洗完衣服后,我的胳膊都又酸又疼。”听妈妈这样说,萌萌若有所思地说:“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以后我自己的衣服,我自己来洗吧。”

  为什么四年级的萌萌能够主动体谅到父母的辛苦,并能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其实,这完全得益于在四年级,孩子的大脑和思维的发育、发展特点。10岁左右,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换角度思考了,因此,当萌萌体会到洗衣服的辛苦时,她就能从妈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体谅到妈妈的辛苦。

  父母们可以想想看,孩子在年龄尚小的其他年龄阶段,即使妈妈主动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他们往往也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但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已经定型时,不管父母怎样暗示,想必都是无效的。而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年级左右,父母的这种暗示则是必须且必要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是孩子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期。

  此外,多方的教育专家通过细心的观察和研究还发现,孩子在四年级或四年级左右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更具有持久性。从习惯形成的特点方面来讲,孩子小时候,他们往往是在屈从父母的情况下被迫形成好习惯的,而四年级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他们将自动自发地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在四年级左右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比孩子在其他年龄阶段养成的好习惯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灵,会令孩子受益一生。

  当然,这只是孩子应该具有的好习惯中最基本的一部分。在四年级,孩子的生活习惯,如勤劳、讲卫生、讲礼貌、有爱心、能够体谅他人等习惯;孩子的学习习惯,如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习惯;性格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习惯,如坚强、勇敢、乐观、积极等方面的习惯,都即将定型。因此,父母一定要抓住四年级这一关键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为孩子的成功增添很重要的一个砝码。

  方法三: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关于好习惯的培养、坏习惯的纠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出了一个很科学的方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家教的例子来说明。

  11岁的小洁,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有时,爸爸妈妈下班晚,她就会帮爸爸妈妈把简单的饭菜准备好;有时,周末爸爸妈妈没时间,她就会帮爸爸妈妈把该洗的衣服洗好……每当邻居们夸奖小洁懂事时,小洁的妈妈都会与大家分享起自己的教育经验。

  其实,以前的小洁跟其他的孩子一样,什么事情都依靠父母。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使她发生了改变。那天,爸爸出差了,妈妈下班回来后,故意对小洁说:“妈妈病了,你已经是大孩子了,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了。”说完便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休息了。

  为了使妈妈快点好起来,小洁学着平常妈妈照顾自己的样子,为妈妈熬了点粥。喝完粥后,妈妈的“病”马上就好了起来,同时,妈妈还鼓励小洁:“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都会照顾妈妈了。”

  后来,每天妈妈都会结小洁留一定的任务,或者洗菜、或者洗碗、或者收拾屋子、或者洗自己的衣服……慢慢地,小洁不再用妈妈提醒,就会主动饭前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饭后把自己的碗筷洗掉、自己洗衣服、自己收拾房间等。

第14节:四 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4)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家长的不能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总有一天好习惯会成为孩子的一种无形资本。

  那么,“克服坏习惯用减法”又当如何讲呢?同样,我们还是用一个教育案例来说明。

  一位爸爸发现儿子写作业时总是坐不住,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又找文具,不到一个小时,竟走出他学习的房间五六次。看到这种情况,这位爸爸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孩子第二天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一个建议:“坐下来写作业之前,确保你文具已经准备齐全,这样你就可以少出来一次了。”

  孩子听从了爸爸的建议,果真少出来了一次。

  过了几天,爸爸又给孩子提建议:“写作业之前去一次厕所,这样你还可以少出来一次。”

  孩子听从了爸爸的建议,果真又少出来了一次。

  就这样,爸爸一次次地在建议,孩子的坏习惯也一点点在减少,到最后,孩子已经能够做到集中精力做作业了。

  在改正“做作业不能集中精力”这一坏毛病的过程中,孩子是轻松进行的,没有一点被迫的感觉,也没有一点不情愿的感觉。为什么这一过程进行得这样顺利呢?原因就在于这位爸爸不急于求成,能够把孩子的坏习惯分割成很多小块,一点点地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

  其实,家长利用这种减法原则,帮助孩子把坏毛病一点点改掉,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让孩子一点点改正坏毛病,孩子的进步是他自己也可以看到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会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方法四: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和毅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由于习惯具有一定的“稳固性”,父母要想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拿出一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一些“纪律”和“规则”。

  当然,我并不是说,孩子上了四年级之后,为了改正孩子的坏习惯,父母就得马上变得权威和严厉起来。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孩子往往会接受不了父母教育方式的突然改变,同时,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出现,他们会拒绝接受父母的教育,从而更不利于坏习惯的改正。

  但是,如果父母懂得运用权威的技巧,懂得如何去运用权威,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一个树立权威的方法,并把它告诉了很多家长,这些家长们一致反馈,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个方法就是——对男孩,妈妈要树立权威;对女孩,爸爸要树立权威。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不管爸爸是否严厉,由于男性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男孩对爸爸是否是深爱他的并不确定。但有一点,男孩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妈妈是最关心、最爱护他的人,妈妈是最可信任和依赖的人。因此,在男孩进入青春期之前,妈妈适当地树立权威,男孩是很容易就能接受的。

  在女孩眼中,爸爸就是她的偶像:爸爸是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者;爸爸是懂得道理和知识最多的人;爸爸是最有能力的人……因此,在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前,爸爸适当地树立权威,女孩也是很轻易就能接受的。

  所以,在四年级——孩子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父母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分角色地树立权威,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妈妈的权威一定要避免唠叨;爸爸的权威一定要避免责骂。

  另外,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还需要家长有一定的毅力。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不仅如此,家长们还要拿出足够的毅力来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以及威胁等。

第15节:四 四年级,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5)

  娜娜的作业没有写完就想睡觉,还一脸可怜相地求妈妈:“妈妈,我实在是太困了,我保证明天早晨一定会早点起来做作业。”

  “今天应该做完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拖到明天去做呢?”妈妈严厉地说。

  “妈妈,我实在太困了,你看我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我知道,你的睡眠时间一直很充足,何况现在刚刚才9点多一点。”

  “我不管,反正我要睡了。”娜娜开始耍赖。

  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向孩子妥协,并且有些家长甚至还会自我安慰地想:反正她已经说了明天早晨要早起做作业的,就由她去吧。但是,家长们应该明白,虽然四年级的孩子自控能力在一点点地发展,但是总体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是很差的。孩子早晨到底会不会早点起床做作业?其实父母们应该明白,面对暖和的被窝的诱惑,让孩子做到这一点很难。

  其实,孩子早上是否起床做作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父母向孩子妥协一次,那孩子不服从“纪律”和“规定”的行为就会大增,家长的妥协肯定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样,不仅孩子原先的坏毛病不容易改掉,而且孩子还会养成其他的坏毛病——不把“纪律”和“规定”放在眼里。所以,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协。

  最后,我用国外的一位著名教育学家讲过的一则寓言来结束本节,希望能给父母们更多的启发。

  一个人正在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

  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那时,作为家长的你,会和上面这个人一样,又是高兴,又是后悔。高兴的是,你的孩子拥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后悔的是,你其实还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但是却没有那样做。所以,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四年级,还是还不到四年级,或者已经过了四年级,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努力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明天,这些卵石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

第16节:五 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1)

  五 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

  ——父母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

  在多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我试图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学经验做一个总结。通过我对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们进行研究,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

  一至三年级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只要孩子把基础知识学会,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转折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决定他的学习成绩,四年级的学习成绩决定着他将来的学习成绩;

  五年级是小学教育的提升期,那些在四年级之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了学习能力的孩子,在五年级,成绩将会出现很大的飞越;

  六年级是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孩子将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小学四年级这个阶段。那么,为什么说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呢?

  1. 从四年级的学习内容来说。

  四年级,是孩子从小学低年级向小学高年级的过渡期。就学习内容而言,难度有了质的改变。

  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孩子的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从二三年级起,孩子的书面语言开始赶上了口头语言,且在四年级时,孩子的书面语言开始超过口头语言。当然,这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孩子大脑的迅速发育和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

  根据孩子的这一变化,孩子所学各个科目内容的难度有了很大提高:

  语文,开始出现大量的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训练,以锻炼孩子的概括、总结能力;

  数学,开始接触分数、面积等比较复杂的问题,以发展孩子的对比、分类等抽象思维能力;

  社会,开始注重向孩子介绍复杂、间接的社会现象;

  科学,开始探讨一些自然现象的奥秘,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英语,虽然一般的学校在小学三年级都已经开设英语课程了,但在三年级,孩子所学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字母、单词、语句,可以说三年级只是孩子对英语环境的一个熟悉期;从四年级开始,孩子开始学习音标,才算进入正规的英语学习阶段。

  另外,在四年级,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开始对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求孩子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孩子养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等等。

  所以,与之相呼应,家庭教育也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家长要更加注重引导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维持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探索欲望等,这一切对孩子今后学业的成功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从四年级孩子的大脑发育来说。

  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再到青年期,人的大脑都是在不断发育之中的,只是人脑的发育不是一个匀速和直线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匀速和分阶段的过程。一般来讲,人脑的发育有两个“迅猛发展期”:一是从出生后到三四岁左右这个阶段;一是孩子10岁左右。也就是说,孩子上四年级时,他们正处于大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期。

  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10岁左右,虽然大脑的重量不再有明显的增加,但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在进一步地复杂化,大脑的各项功能也是逐渐趋于成熟。由于大脑结构的复杂和功能的成熟,四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研究还表明,10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的发育开始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

  四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学习任务;

  孩子各种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内在动机开始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但是外在激励仍然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动力;

  另外,由于大脑的发育,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正在发生变化:

  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处在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

  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一题多解的数量增加;

  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

  ……

  因此,四年级是培养孩子思维独立性和发散性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

  所以,从以上两方面讲,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转折期。

  那么,在四年级——小学阶段的重要转折期,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呢?我总结出了以下两点,供四年级孩子的家长们参考。

  方法一:利用好四年级,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抱怨:

  “我家的孩子总也坐不住,每次都是在我的三催五请下才肯静下心来学习。”

  “我家的孩子学习没有自觉性,学着学着就会玩起来。”

  “我家的孩子更愁人,没有我们在旁边陪着,他跟本就不会去学习。”

  ……

  其实,根据这些父母们所说的这些情况,我能分析出,他们的孩子除了不愿意学习外,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会学习。

  关于教育,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在小学转折期这一重要阶段,父母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一位明智的爸爸是这样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的:

  一天,家里刚买回一袋大米,爸爸就对正在上四年级的邦邦说:“小伙子,来,我给你提供一台秤,你来告诉我这袋大米有多少粒。”

第17节:五 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2)

  邦邦很为难,而且有点委屈地问爸爸:“爸爸,你也有点太强人所难了吧!”

  “这一点也不难,你仔细想一想。”说完爸爸就把那袋大米和一台台式秤交给了邦邦。

  看着邦邦为难的样子,爸爸提醒他:“你不是算过一道这样的题目吗:计算一本书中一页纸的厚度?”

  爸爸的这句话突然点醒了邦邦,找到灵感和思路的邦邦快速地行动起来:他先称出一两米,数出这一两米有多少粒,接着又算出一斤米有多少粒,然后称出整袋米有多少斤,最后用一斤米的粒数乘以一袋米的斤数,便算出了整袋米的粒数。

  在这个事例中,爸爸并没有告诉孩子解题的方法,但却鼓励孩子去认真思考、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其实,这位爸爸正是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如果爸爸仅仅是教会了孩子解题的方法,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孩子会不会做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但如果这位爸爸教会了孩子认真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可想而知,再难的问题都不能轻易把这个孩子难倒。

  在四年级,不仅仅是思维能力,孩子的注意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将进入一个质的发展阶段。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们注意培养孩子的这些学习能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如果错过了这一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将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方法二:利用好四年级,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

  说起学习动机,我很自然就想起了孩子们的“借口症”。我所教过的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借口症”,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同学。

  自己学习不好,他们总找外部原因,抱怨老师不好、同桌不好、父母不好;或者埋怨自己脑子笨,而自己脑子笨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父母没有遗传好;或者抱怨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他们永远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而且不会认为学习成绩差这种事实,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的。

  “借口症”实质上是一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习动机不正确的一种表现。时间一久,这种借口就会变成一种潜意识,这时一旦孩子遇到失败或遭遇挫折,他就会为自己找借口。

  四年级,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他们已经产生了很明确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四年级是消灭孩子“借口症”的一个关键期。如果在四年级之前,父母给孩子讲:“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要总是为你的学习不好找借口了。”孩子不会相信父母,而且他还会认为父母是在批评他。但如果过了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就会定型,就很容易缺乏正确的内在学习动机。所以,在四年级,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

  那么,如何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呢?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孩子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除了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之外,还要让孩子自己选择以后对待学习的态度。

  一位家长通过很多办法,终于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了。之后,他与孩子进行了下面这样的对话:

  家长:既然你已经知道“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了,现在,摆在你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好好学习,还有一条路就是放弃学习。世界上有很多条路,不学习,其他路也可以成功,只是没有文化和知识,成功起来会很困难。当然,学习也并不是一条很轻松的路,但至少有了足够的知识,你将来做起事情来会轻松很多。路摆在你面前了,选择哪一条,你自己决定。

  孩子:你能把这两条路再讲得具体一点吗?

  家长:这样给你说吧,你看到大街上摆小摊、拉三轮车的叔叔、阿姨了吗?我们不能说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好,但他们代表着一类人群——没有太多知识的人群;而你看大学里的那些老师、教授,办公楼里进进出出的那些人们,他们又代表着一种人群——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群。也就是说,你将来想成为哪一种人群中的一员。

  孩子:我明白了,我选择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在合适的时候,父母应该找孩子好好谈一谈他的未来了。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孩子的学习动机自然会明确。

  四年级,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内在学习动机,当他明白自己是在为自己学习之后,父母应该试着让孩子做出他人生中第一个重大选择了——是好好学习,还是放弃。当孩子正确地做出选择之后,他的学习动机已经明确。

第18节:父母的态度和引导改变孩子的一生(1)

  第二章  当好四年级孩子的父母,是门高深的学问

  ——父母的态度和引导改变孩子的一生

  曾有教育学家这样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的命运,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四年级,怎么强调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人生的影响也不过分。

  值得父母们注意的是,教育孩子并不是无师自通的,尤其是教育这些有了一定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孩子更是如此。有很多四年级孩子的家长会向我问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难管呢?”

  “我家的孩子很聪明,为什么他的聪明就是不往正道上用呢?”

  “为什么我家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喜欢跟我作对了呢?”

  ……

  每当有家长问类似的问题时,我都会友好地反问他们这样几个问题:

  “孩子已经长大,你是否还在用以前的教育方法?”

  “你了解孩子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吗?你了解四年级孩子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吗?”

  “你为孩子的成长而‘充过电’吗?”

  ……

  是的,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并且,每一位做家长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应“充电”,即使不专门抽出时间去听教育讲座,那至少也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

  所以,针对家长们的诸多疑惑,也才有了今天我所设定的这个标题——父母的态度和引导决定孩子的一生!

  什么是态度?什么是引导?

  要我来说,态度就是一种观念、一种认识;引导就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这也就是说,只有父母首先要做到教育观念正确,其次要做到方法正确,才能真正地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这二者缺一不可。

  在我的从教过程中,有这样一幕教育场景,常常令我难以忘怀:

  一天,在四年级一班的班级朗读会上,同学们相继表演了各自准备的文章,都很出色,得到了在座家长的啧啧称赞。轮到君时,他刚翻开书,他的妈妈就赶忙在旁叮嘱:“好好读,不许出错。”

  妈妈就这么一句话,让君愣了很久,迟迟没有开始读……渐渐地,君变得越来越胆小和不自信了。

  和故事中的君妈妈相同,很多四年级的父母都有一定正确的教育观念,他们都了解四年级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习惯和个性的形成期、学习成绩的定型期,因此加紧了对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关注和管束。但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们观念正确了,方法却错误了。

第19节:父母的态度和引导改变孩子的一生(2)

  当孩子即将表现自己时,每一位做父母的都会在心里为孩子捏一把汗。但是父母决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把这种紧张、担心表现出来,更不应该在孩子即将展现自我的时候,把这种紧张、担心告诉孩子,这样父母只会把自己的紧张感传达给孩子,或者说给孩子增加压力,影响孩子正常能力的发挥。

  其实,君的妈妈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可以用这样两种办法鼓励他:

  第一,她可以在朗读会的前一天和孩子进行演练,然后专门找到孩子朗读的“亮点”,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表扬,这能极大地促进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朗读结束之后,回到家中,不管孩子表现如何,妈妈都可以真诚地鼓励孩子:“孩子,你今天表现真不错,一开始妈妈还在为你担心呢,看来,妈妈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当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时,他会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同时,他还可以感觉到妈妈对他的爱和关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科学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多了,比如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赏识孩子,等等,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方法的正确与否,这同样不会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四年级,孩子一生的重要转折期,每个父母都知道要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引导,但如果关注方法不对,引导方法错误,孩子的一生是不会按照父母的设想转变的。

  所以,现代父母的问题,不是观念不对,而是方法不对。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教育观念很重要,教育方法也很关键,观念正确,但方法不对,则一切白费!

  家教是门学问,教育好正处在四年级——人生重要转折期里的孩子,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四年级,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引导,可以决定他的一生,或者改变他的一生。

  所以在本章中,我将针对四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成长规律以及父母们常遇到的教育难题,给出四年级家长们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在这些建议中,既有最符合孩子心理特征的科学教育观念,也有解决父母教育难题的一些实用方法。

第20节:父母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1)

  一 父母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

  ——父母要明确孩子的成功标准

  提到对孩子的期望,父母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功成名就,那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业、事业双丰收……作为老师,父母们的这种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凭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并不是对孩子期望越高,孩子就越成功。更多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反而会成为孩子前进途中的阻力。

  在我教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很内向的孩子。他很少主动与同学们讲话,一开始我以为由于环境陌生,他适应这个环境需要时间,等时间长了,他慢慢会好起来的。但过了很长时间,他的情况不但没有改善,与同学们的来往反而越来越少,而且还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以及悲观孤僻等与他年龄段不相符的坏情绪。后来,究其原因我才明白,问题出在他父亲身上。

  这个孩子的父亲性格也很内向,不爱与人交往,而且工作一直不顺心,因此他把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一定要为爸爸争口气呀!”

  每天孩子回到家中,父亲就要求他去写作业,而且严格限制孩子玩的时间,并且禁止孩子正常的与同学交往。在父亲严格的管教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孩子自然提不起兴趣来学习。

  这个孩子身上反映的问题,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问题,进一步说是父母对孩子的心态和期望值问题。我们都知道,父母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但父母过高的期望,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作用,只会僵化孩子智力的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可能会出现揠苗助长的后果。

  对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孩子经过努力仍然满足不了,他们就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而且心理上也会蒙上一种失败的压抑感,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年级,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并开始出现了理性思维的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习惯、个性以及学习成绩,都即将定型。在这一关键时期,每一位做家长的都想抓住这一时机,都想为孩子的人生增加一些成功的砝码。

  然而,正因如此,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容易就会脱离实际。我就接触过这样一位四年级孩子的家长。

  这位家长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通过阅读家教方面的书籍,这位家长了解到,虽然四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定型期,但父母不能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不利于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一次,她正上四年级的孩子没考好,于是她大方地对孩子说:“儿子,一次没考好没有关系,只要下次有进步就可以。”孩子对妈妈的表现很意外,但更多的是激动,并暗下决心,下次一定不会再让妈妈失望。但是,没过半个小时,妈妈又提了一次“他没考好”这件事;又过了十几分钟,妈妈又提了一次……孩子粗略算了一下,这一晚上,妈妈提了不下八次“他没考好”这件事。

  后来,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这次没考好,妈妈嘴上说她不在乎,但我可以看得出,她心里十分在乎,不然,她不会一个晚上多次提起这件事情。其实,妈妈很在乎我的成绩没考好,批评我、责怪我都没有关系,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会这样虚伪!

  在上面的事例中,这位家长也许是无意识犯的错误,但究其原因只能有一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在过高期望值的影响下,家长会经常无意识地伤害孩子。当然,与父母无意识的伤害相比,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对孩子的有意伤害更可怕。例如,我经常会听家长说:“我家孩子都四年级了,还不知道好好学习,有时看到他玩得很陶醉的样子,我恨不得一拳下去把他打醒。”看,过高的期望很容易让家长失去理智,如果这位家长的这一拳真的打了下去,也许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家长打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父母应该了解孩子们心里是怎样想的。我在孩子的日记里摘录了这样几个句子,希望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我知道父母每天在为家庭而奔波,但父母太多的期望压在我的身上,我觉得自己快要喘不过气来了!”

  “父母教育我是为我好,可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曾对我说过,我应该为有机会上学感到幸福,他小时候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的孩子上学羡慕得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

  “我知道四年级很关键,我也想好好学习,把成绩提上去,但我不想为分数而活!”

  ……

  这就是孩子们的心声。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是大孩子了,但从承受压力的方面来讲,他们单薄的身躯和还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是无法承受这些压力的。所以,在四年级这个关键的转折期,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更要合理化。

  方法一:明确孩子成功的标准

  很多父母都说,我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如何才叫成功,关于孩子成功的标准又有哪些呢?

  关于这个话题,在一次家长会上,我曾做过这样一份调查,我让家长们把他们认为的成功孩子的标准写下来。

  经过统计,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

  大多数的父母认为,成绩是衡量孩子成功的最重要标准。

  只有极少一部分家长认为,品德是孩子成功的标准。例如一位家长这样说:“与做人相比,学习成绩要位居其次,学会如何做人才是孩子最大的成功。”

  还有几位极个别的年轻家长提出了“快乐的孩子就是成功的孩子”的观点。例如,一位家长这样说:“我只希望孩子今天比昨天更健康,今天比昨天更宽容,今天比昨天更乐观,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

第21节:父母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2)

  虽然很令人庆幸,在极少部分家长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科学教育的曙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家长的观念里,分数仍然是衡量孩子成功的最重要标准。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后果是什么呢?很多孩子高分低能、很多孩子被分数逼疯、很多孩子因为分数而放弃生命……不仅仅是这些,因为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

  其实,孩子成功的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发展,孩子未来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学习成绩。多项研究表明,那些最成功的人士绝大多数在学校中并不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学习成绩。

  最近,国外一项关于年轻成功人士的调查分析表明,使得这些人年轻有为的关键因素在于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某种或几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

  正确的道德观念;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较强的动手能力;

  一定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情绪感知和控制能力;

  积极的心态;

  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言行一致;

  较高的审美能力;

  ……

  也就是说,孩子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明智的父母不会把目光仅仅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是想办法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当然,他们成功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有时孩子仅仅一个方面优秀,也是可以取得很大成功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在上学时对数学一窍不通,高考时竟然考了0分,但文史和英语却很出色,都考了100分,因此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从而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果说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有点遥远和抽象,即使现代的社会中,也有很多孩子因为某一方面的才能而取得了成功。

  韩寒,上学时多门功课都亮红灯,但因为擅长和喜欢写作而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小作家;

  舟舟,一个弱智儿童,凭着对音乐的热爱,而成为一位国际级的音乐指挥大师;

  ……

  任何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而父母教育的成功标准就是,发现孩子的成功潜能,并把孩子的成功潜能激发出来。

  所以,在四年级,父母除了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之外,还要特别关注孩子某方面的特殊才能。这些特殊才能的正常发挥,就有可能成为孩子成功的方向。

  方法二:期望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我曾与很多孩子的家长沟通过,很多家长都一再强调,他们现在之所以生活不如意,就是因为当初没有好好读书,所以现在他们把自己的期望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因此,很多抱有这种思想的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再走我这条路了!”

  “你一定要给我争气呀!”

  “好好学习,你未来的生活就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了!”

  ……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但现在这些家长却都在强扭孩子这颗“瓜”。因为自己不成功,就把全部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并整天和孩子唠叨自己的这些期望。其实,这些家长是进入了教育的一个误区:家长太高的期望值以及太多的唠叨,只会造成孩子性格叛逆,进而使亲子关系紧张、恶化,使这种期望最终成为泡影。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正确的期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如果父母整天向孩子唠叨“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呀”、“你一定不要再过爸妈这样的生活了”……父母的期望便会变成与孩子年龄不符的压力,使孩子不能用正常的心态去学习。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但如果父母的期望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那孩子的反应就大不相同了。

  小军家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小军的父母对他的学习很重视。由于爷爷奶奶也在小军家住,父母就把客厅当作小军学习的专门空间,因此,当小军学习的时候,父母轻易不会到客厅走动,更不会看电视;父母宁可少吃水果,或不吃水果,都要买小军喜欢的课外书给他看……因此,上四年级的小军很懂事,在学习方面从没让父母操过心。

第22节:父母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3)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他们已经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自己的家庭条件如何,为什么父母会生活得那样艰难,他们都会仔细思考的。因此,不用父母们每天强调“我就是因为不好好学习,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的”,孩子自己也会想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家长总是强调这些,不仅会对孩子造成压力,而且还会使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全部消失。

  但如果父母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化成行动,就像上面事例中小军的父母,虽然自己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他们会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别的孩子相同甚至是高于别的孩子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这些,四年级的孩子看在眼里,他会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会明白父母的期望的。因此,不用父母再说什么,他也会去努力学习,并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努力进取,改变现在的不如意状况。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期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方法三:期望低点,节奏慢点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律——期望值越高,失望值越大;反之,期望值适用,才会令人产生很强的满足感。

  这个规律用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同样适用。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那么即使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父母往往也看不到,而且永远都不会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产生满足感,并且很容易就会对孩子失望。

  如有的孩子考进了全班前十名,父母却说:“这有什么好高兴的?要真有能耐就考进前五名让我看看。”当孩子真的考进了前五名,父母又不高兴了:“得不到第一名,就不算真正的成功。”结果,家长的期望越来越高,孩子越学越没劲,最后只能是,家长的管束完全失效,孩子走上逆反之路。

  对此,如果父母能够把期望值放低点,那么他们不仅自己心里会舒服很多,更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这样优秀。当父母把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以及信任传达给孩子时,孩子才能向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和发展。

  我曾教过的一个孩子一次考了班级最后一名,在家长会上,我看出了这个孩子的家长很愤怒。于是,家长会结束后,我与这位家长单独谈了一次:

  我问这位家长:“你想让你的孩子成绩好起来吗?”

  这位家长连忙说:“当然想了。”

  我说:“那好,我给你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果真,第二个月再考试时,那个孩子的成绩明显前进了很多。

  其实,我的方法很简单,我只对那位家长说了两句话:“请把孩子所有的成绩都清“零”,告诉他,下次再考试时能超过你自己就行。哪怕只有一点点,都是进步。”

  只要孩子愿意学、真的去学,他们的成绩都会进步。但值得父母们注意的是,成绩是一点点提高的、优秀是一点点培育出来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成绩即将定型、个性习惯即将定型……但四年级的父母们更需注意,路是一步步走的,任何事情也都是一步步来的,没有谁能一口吃个胖子。所以,在给予孩子期望时,不管是四年级还是其他年级的孩子,父母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期望低点,节奏慢点。

  那,什么是期望低点?举个例子来说,如果父母期望孩子未来能做个科学家,那就先把期望放低一点,先从要求孩子尽可能多的阅读科普书籍开始,让孩子一点点接近科学家的梦。

  什么是节奏慢点?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取得一个好成绩,就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一步步来,每次只要求孩子进步一点点,这样孩子就不会感觉到有压力。在父母这种慢节奏的期望下,孩子总有一天会取得一个令他自己满意的成绩。

第23节:引导孩子把聪明用在正道上(1)

  二 引导孩子把聪明用在正道上

  ——“三多、三少”,让孩子正确认识“快乐”和“人生”

  每次开家长会时,总会有很多家长向我抱怨:“我家的孩子聪明是聪明,但他的聪明却总不往正道上用。”如果家长们细心的话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大多数的家长其实都说过这样的话。

  一位家长曾这样跟我说过:

  儿子小时候就很聪明,上了小学后,他的这种聪明更是明显地显现出来,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

  但从四年级开始,儿子的聪明渐渐就偏离了“航道”,他开始耍小聪明骗教师和家长、开始喜欢打电子游戏、开始与同学打架……每次帮他收拾完“烂摊子”,我都会想:“我的儿子要是不聪明就好了!”

  这位家长说出了男孩成长的规律,我们都知道,小男孩和小女孩一样,在四年级之前,他们是很听父母话的,但到了四年级,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和理性思维的出现,这些小男孩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实践自己的想法了:如果我用听起来很真实的谎言是不是可以骗过老师和家长?如果运用我的智慧和武力,是不是可以让同学们服我?如果运用我的聪明,打这些电子游戏,我是不是可以级级斩兵折将……于是便出现了父母们所说的,从四年级开始,孩子的聪明开始不向正道上用了。

  上面的那位家长还说出了许多男孩家长们的心声,如果男孩的聪明不用在正道上,他们的这种聪明就会变成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他们会利用这些聪明去搞破坏、去闯祸……每当这时,家长们大都会想:他要是不这样聪明就好了。

  其实,家长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为什么你不想想你的男孩不把聪明用在正路上的原因呢?

  通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我发现,许多男孩之所以总是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上,总体来说,原因有二:

  第一,从生物学角度讲,男孩体内有很多过剩的雄性激素,在这些雄性激素的作用下,这些男孩都好动、喜欢冒险、喜欢挑战,都精力旺盛,因此,他会运用自己的聪明去转移自己过剩的精力。

  虽然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但孩子毕竟年龄还小,对很多事情并不具备甄别和判断能力。例如,打电子游戏不仅可以帮男孩转移过剩的精力,而且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那男孩就会认为经常打游戏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所以,在四年级,男孩需要家长及时的引导,引导他们把精力用于正途。

  我的一位邻居在这一点上就做得不错:

  邻居的儿子今年上四年级了,最近每到傍晚,我都会看到他带儿子去打篮球。我很纳闷,他的儿子个子并不高,他怎么会培养孩子这方面的特殊才能呢?

  终于有一天,我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邻居,没想到他竟这样回答我:“我发现这孩子最近总是坐不住,不是想找茬跟人打架,就是想着去打游戏,看来他是体内精力过剩了。我让他去打篮球并不是想发展他的特殊才能,只是培养一下他的兴趣爱好,好让他过剩的精力能够通过正确的渠道发泄出来呀。”

  多明智的家长呀,“用培养兴趣、爱好的方法使孩子过剩的精力得到发泄”,听他这样说,就知道这位家长肯定阅读过关于教育四年级孩子的书籍。是的,为了能够使孩子顺利、科学地度过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关键期——四年级,父母们有必要而且必须阅读一本关于教育四年级孩子的书籍。

  对于男孩来说,打篮球确实是个不错的消散过剩精力的好方法。篮球的运动量大,男孩在篮球场里跑上几个来回,不仅体内过剩的精力消散了,而且心中的烦恼、学习的压力等也都会随之消失,这样男孩就能时刻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生活和学习了。

  其实,除了打篮球之外,转移男孩过剩精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培养男孩的某种特殊的爱好,如下棋、画画等。

  第二,作为家长,我们会发现,那些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上的男孩,大多是十分聪明的男孩。大多数家长对这些聪明的男孩是又爱又恨,这些小男孩是很聪明,但他们却常常凭借自己的聪明与父母对着干。因此,很多家长才无奈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这孩子的聪明就是不向正道上用。”

  在这里,我要为这些聪明的男孩“平反”了,其实不是他们的聪明不往正道上用,而是父母不了解这些孩子,没有把他们的聪明向正道上引导。聪明孩子的大脑发育比一般的孩子要快一些,当然,到了四年级,他们理性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出现,也要比其他孩子要早一些,因此,他们对父母控制型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反感。拿学习来说,如果父母总是认为孩子的聪明不向正道上用,并常用责骂的方式去督促孩子去学习,这就很容易激发这些孩子的叛逆心理,而且孩子很容易就会痛恨学习,从而会做出越来越多的不“正道”的事情。

第24节:引导孩子把聪明用在正道上(2)

  当然,以上两条原因只是对男孩来说更典型一些,它们同样也适用于女孩。但除此之外,让女孩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上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我教过的很多“不听话”女生中,大部分都和此有关。

  从心理学角度讲,女孩一般都心事重,她们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很注重家庭关系。如果一直处在紧张、不友好的家庭环境中,女孩就会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

  这个孩子很乖巧,学习也不错,但有一段时间,同学们都说她偷东西。一开始我不相信,以为这只是孩子们之间的误会,直到有一天,同学们在她的书包里翻出了“赃物”,我才意识到我应该好好了解一下这个孩子了。后来,经过我长时间的引导,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真话。

  原来,这段时间,这个孩子的父母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家里的气氛要么很紧张,要么很冰冷。为了让父母和好,女孩试过很多方法,但都没有效果。最后她只能用“偷盗”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多可怜的孩子呀,她宁愿用牺牲自己的方法来换取家庭关系的和睦,但父母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吗?父母们知道这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吗?

  父母们总是抱怨孩子的聪明不向正道上用,但他们却很少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如果这个小女孩用“偷盗”的方式仍然还是不能换来父母关系的和睦,那她接下来的行为又会是什么呢?我想,她不会再幻想父母能够合好,而是放弃努力、放弃自己,到那时,她会用自己不“正道”的行动去报复自己的父母。如女孩最容易出现的不良行为——早恋、与校外不良分子做朋友、上网成瘾等等。

  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以上几点原因都可能引起孩子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上,只是根据男孩女孩的特点不同而有所侧重。父母们可依据自己家庭教育的具体情况,酌情改进。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引导,才能使孩子的聪明向正道上用呢?

  其实,这是件说困难就困难、说简单就简单的事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把孩子的聪明引向“正道”的“三多、三少”原则,希望能给广大父母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方法一:多问快乐,少问学习

  看到这一建议,也许有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实在是太快乐了,他每天都玩得不亦乐乎,一点都不关心学习,这样的孩子难道还要总问他快乐吗?

  的确,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都要问他们是否快乐——快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快乐是促进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因素。但在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一般,从四年级开始,我都会在班级中给孩子做这样一个关于“快乐”的选择题。题目一般是这样的:

  请选出你认为是最快乐的事情——

  1. 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 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3. 买到了心爱的东西。

  4. 收到了父母的礼物。

  5. 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6. 找到了一位很合得来的朋友。

  ……

  当孩子做出选择后,我会先让大家各自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然后,我会给孩子们分析,什么样的快乐是长久的、什么样的快乐是短暂的;什么样的快乐是表面的,什么样的快乐是内在的……每次通过这道选择题,孩子们对“快乐”都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给孩子出一道关于“快乐”的选择题。但还有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结合社会上的人和事,和孩子谈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一位父亲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位在城务工的青年农民忽然中了一百万的彩票,并不富裕的他却拿出了这些钱的很大一部分资助他们家乡的一所小学。父亲让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看了这则消息,并问儿子:“这位农民为什么会这样做?”

第25节:引导孩子把聪明用在正道上(3)

  “这位叔叔自己不是说了吗?能够为自己家乡的孩子做点事情是他的理想,这样做他很快乐。”儿子看着报纸认真地说。

  “那你知道他为什么快乐吗?”

  “不知道。”儿子摇着头说。

  “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任何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人,都会从内心感觉到快乐的。”父亲意味深长地说。

  这位父亲是明智的,通过与孩子一起分享报纸上的一则消息,他让孩子明白了什么是表面的快乐、什么是内在的快乐、如何才能达到内在的快乐……

  当孩子真正明白了这些后,已经具有很强思维能力的他们,自然会去主动学习,为实现内在的、长远的快乐而努力。

  但父母还要切记一点,在与孩子谈“快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涉及“学习”、“成绩”之类的字眼,否则孩子会在父母的话中听出“说教”的味道,这样很容易就会引起事与愿违的效果。

  当然,在与孩子谈快乐之前,父母自己的观念一定要摆正:孩子的快乐是最重要的,学习要位居其次。父母把自己这样的观念传达给孩子,孩子就会能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会更愿意与父母合作。

  在这一点上,一位父亲做得很出色。

  在四年级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暑假里,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忙着让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但这位父亲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利用假期的时间教孩子游泳、和孩子一起去打篮球、与孩子一起下棋……

  当周围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这位父亲给了一个令大家很震惊的答案:“别人的孩子补学习,我的孩子补快乐。”

  这位父亲真正了解“快乐”对孩子的重要性,只有孩子快乐了,他才可能踏下心来去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习。假期本来是孩子休息和培养兴趣、能力的最佳时期,但大多数孩子的假期时间都被那些名目繁多的补习班所占据,他们又用哪些时间去培养兴趣和能力呢?假期也要被沉重的学习负担所压迫,孩子又何谈快乐呢?他们又如何能去快乐地学习呢?

  其实,我建议家长们多问孩子快乐、少问学习,是希望孩子的心里没有烦恼,从而能够以最优异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最优异的状态把聪明用到正道上来。

  四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即将定型,但父母们决不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停地催促孩子去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讲究技巧。父母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孩子快乐了,他才有精力去学习,他才有精力把聪明用在正道上。

  方法二:多说优点,少讲缺点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见父母指着孩子的额头,有点自豪,又有很多无奈地对孩子说:“你呀,就是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你要是把你的聪明用在正道上,肯定比谁都强。”

  是的,父母们在说这些话时,语气中有自豪也有无奈。但面对父母们这种态度,孩子们会怎样想呢?

  凭我多年与孩子们打交道的经验,可以这样说,孩子们听到父母说这些话时,心理会出现下列的几种变化:

  产生自豪感→产生逆反心理→认同父母所说的话。

  “我家的孩子聪明是聪明,就是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上”,当父母们前几次说这样的话时,孩子是能从父母的话中听出自豪感来的,同时,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这些话而感到自豪。并且这些自豪感还会时不时地在不同的场合“窜”出来。例如:

  当他们不想认真听课时,他们就会想:反正我很聪明,不认真听老师讲课,也学得会。所以,他们就会理所应当地在老师讲课的时候玩游戏、打瞌睡;

  当老师或父母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他们就会想:我这么聪明,犯点小错误是没有关系的,你们用不着这样大惊小怪。

  ……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能读出父母语言背后所隐藏的信息。看,孩子的这种不负责任、不谦虚的想法,都是来自于父母的那点儿自豪的感觉。

第26节:引导孩子把聪明用在正道上(4)

  但是,当孩子听父母说了太多这样的话时,孩子就会产生反感,进而会产生逆反心理:爸爸妈妈越是说我聪明不向正道上用,我就越做给他们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如果父母们了解四年级孩子心理、思维发展特点,这个问题就很好解释了。四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崛起,他们的自尊心在进一步地增强,如果父母总是抱怨、责怪他们“你的聪明就是不向正道上用”,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进而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最后,当这样的话父母说得太多时,孩子就会认同父母的说法,以“我是一个坏孩子”自居。在这里,我不得不讲一讲我所教过的那个孩子的故事了:

  他是个男孩子,很聪明,就是有点淘气。我知道这样的孩子最容易成才,也很容易走上歪路,因此他是我的重点培养对象。

  有段时间,我明显感觉这个孩子的淘气行为在呈直线状增长。找了个合适的机会,我把他叫到了我的办公室对他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你肯认真学习,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但这个孩子却说了一句让我意想不到的话:“聪明有什么用?反正我已经不想走正道了。”

  诧异过后,我急忙与他的家长沟通。在沟通中我才明白,是家长常说的“你很聪明,但就是不向正道上走”这句话害了他。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更何况是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那句话。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的家教实例证明,父母认为孩子是优秀的,那孩子的人生就是优秀的;父母认为孩子是失败的,那孩子的人生就是失败的。因为如果父母从心底欣赏孩子,那孩子就能从父母的欣赏中得到自信,从而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而努力;但如果父母从心底就不认同孩子,处处指责、批评孩子是个“坏孩子”,那孩子最终将会认同父母的看法,从而以“坏孩子”自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少说孩子的缺点,多讲孩子的优点。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父母们不是都发现自己的孩子聪明了吗?从孩子的聪明点入手就可以了。

  先生的儿子栋栋就十分聪明,不过他很不喜欢学习,但先生从来没有说过儿子的聪明“不向正道上用”。

  一次,栋栋做作业时遇到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他想了一会儿,但没有想出解题的办法,便把作业本一扔,说:“这么难的题,谁会做呀?不做了。”

  看到儿子这个样子,爸爸走过来说:“遇到难题了?让我来看一看。”爸爸看了看,又说:“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你为什么不拿出你科学家式的探索精神来‘探索’它一下呢?说不定你再‘探索’一会儿,就可以把它‘解决’。”

  儿子被爸爸的话逗笑了,又重新拿起了作业本思考起来。没想到,这次他刚刚思考了五分钟,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

  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赏识,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四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四年级,孩子理性思考的能力已经出现,如果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优点,那孩子会因父母的赏识而愈发自信,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的优点会越来越多;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优点不闻不问,而只关注孩子的缺点,那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对自己吹毛求疵,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的缺点也会随着父母关注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聪明的父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说孩子的优点,只花少部分时间纠正孩子的缺点,或及时把孩子的缺点转变成优点。

  方法三:多创造和谐气氛,少制造消极气氛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都是巨大的。

  四年级的曼曼来自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一次,曼曼的成绩大幅下降,回到家后,曼曼的父母先是把曼曼指责一番,接着又互相指责起来:

  “都怪你,整天不着家,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才会考这么差。”

  “孩子考不好怪我?我看是被你整天唠叨得没考好才对?”

第27节:引导孩子把聪明用在正道上(5)

  “怪你!”

  “怪你!”

  ……

  最后,父母陷入冷战,将近一个星期谁都没理谁。

  曼曼每天生活在这种冷冰冰氛围中,开始怀疑一切人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她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孤僻、内向……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复杂、重大的。在孩子人生转折的第一个关键期,如果父母展现给孩子的是一副副矛盾重重、勾心斗角的画面,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使孩子不能形成正常的心态。

  就拿上面事例中的曼曼来说,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年级,她看到最多的就是父母的争吵和矛盾,她肯定从这时起就对感情持怀疑态度,长大后她也肯定会说:“人间根本就没有真情。”事实就是如此,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见过美好、宽容的感情,那她是不会用正常的心态与他人相处的。

  家庭关系不和谐,尤其是父母之间关系不和谐,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焦虑和无所适从的状态,这样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个性发展,还将导致他们无法完成必要的角色认同。例如上面事例中的曼曼,如果她一直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她便会产生这样一种思想:婚姻只会带来争吵和烦恼。这对她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肯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父母们应该明白,夫妇关系和谐、美好,孩子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明亮的、健康的,同样,这些美好的感情也会反过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父母给予孩子爱的证明和保证。对于正处于人生关键期的四年级孩子来说,家庭关系的和睦,是他们能够认真学习的一大关键;也是他们走向“正道”的一个推动力;更是他们能够养成乐观、积极性格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所以,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父母送他们再珍贵的礼物,都不如为他们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

第28节:四年级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鼓励(1)

  三 四年级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鼓励

  ——父母要掌握鼓励孩子的三大良机

  我接触过很多孩子的家长,他们都知道鼓励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但他们却不知如何把鼓励实施到教育孩子的细节中。

  一位苦恼的四年级孩子的家长曾这样对我说:“我每天都在鼓励孩子,可为什么我的鼓励没有效果呢?”

  “你都是怎样鼓励孩子的?”我问这位家长。

  “无论孩子做什么,我都会告诉他‘你真棒’‘妈妈为你而感到骄傲’……但他却说我虚伪。”

  ……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位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绝对会起作用,有时,家长仅仅是向孩子竖竖大拇指,就会起到鼓励孩子的效果。但现在的问题是,孩子已经上四年级了,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已经具备了理性思考的能力,父母再这样泛泛地鼓励他们,他们就会觉得父母虚伪、不真诚。

  那么,对于已经具备理性思维的四年级孩子来说,父母应该怎样鼓励他们呢?

  首先,鼓励孩子时,父母最应该做到的一点就是真诚。四年级的孩子年龄虽然不大,但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崛起,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如果在这个时候,他们在父母的话中听出不真诚的因素,他们就会认为父母在骗他们,或者对他们讲这些话是有一定目的的。这很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者使孩子反感,进而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要想真诚地鼓励孩子,首先必须从内心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体现,当父母的鼓励伴随着爱一块儿表达出来时,父母的鼓励才是发自内心的、才是真诚的。

  四年级的小艳很优秀,学习成绩好,而且乖巧、听话,当我请小艳的妈妈分享她教育孩子的诀窍时,她这样对我说: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父母坚信孩子是优秀的,那孩子就会表现出优秀的行为。我认为这句话很正确,并一直按照它去教育孩子。

  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我还总结出了一个很有鼓励效果的句式:‘你小时候就……’。例如,当孩子在绘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时,我就这样鼓励她:‘你小的时候就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天赋,看,现在通过你的努力,天赋顺利地发挥出来了吧!’

  当孩子因为口才不好而感觉到自己很失败时,我就这样鼓励她:‘你小时候就很有语言天赋,你不记得了,你在幼儿园时参加讲故事比赛还得过奖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有心的妈妈。是的,孩子长大了,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教育他们,在四年级,孩子人生的关键转折期更是如此。如果父母的鼓励是发自内心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真诚的,那父母的鼓励很快就会变成孩子前进和成长的动力。

  这个“你小时候就……”的鼓励句式,家长们也不妨在生活中多多应用在鼓励孩子方面。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能惊喜地看到孩子的巨大转变。

  其次,父母还要把握好鼓励孩子的时机。

  一位家长看了一本家教方面的书籍,他了解了鼓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便信心十足地鼓励起正在上四年级的孩子来。孩子吃饭时,他鼓励孩子;孩子做作业时,他鼓励孩子;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他鼓励孩子……但就这样坚持了几天,这位家长失望了:“为什么专家讲的很有效的教育方法,用在我家孩子身上就没有效果呢?”

  其实,不是鼓励的方法无效,也不是他家的孩子特殊,而是这位家长鼓励孩子的时机和频率不对。四年级的孩子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吃饭、睡觉、学习、上学等都是最自然而平常的事情,如果连这些事情父母都鼓励他们,那孩子就不会体会来自于鼓励的动力,更会对父母的鼓励“免疫”。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都已经出现,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他们也会时常怀疑自己,因此他们需要父母的鼓励。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又不希望父母过多地插手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如果父母给予他们的鼓励频率太高,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以,父母的鼓励一要“精而少”,二要用在恰当的时机,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那么,在哪些时候父母给予孩子鼓励最合适呢?父母们可以借鉴以下三大时机:

  方法一: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多用行动鼓励,语言少而精

  在一次四年级学生的讨论课上,我曾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当你们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你最怕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令我很惊讶,因为他们的答案不是“害怕失去继续前进的勇气”,而是“最怕爸爸妈妈的唠叨”。一堂这样的讨论课,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听过父母太多的大道理,尤其是当孩子失败时、遇到困难时,父母总会用那些大道理来安慰孩子。那个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好伟大,可以让他们心服口服,但当孩子到了四年级,他们已经具备了理性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已不再是父母的安慰和大道理,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一位父母都知道,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自己应该去鼓励他们,但很少有父母知道,四年级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鼓励。

  在这一点上,一位妈妈做得很成功:

  在一次考试中,一向成绩很好的军军却发挥失常,成绩考得不是很好。当军军拿着不是很理想的成绩单回到家,告诉了爸爸妈妈这个坏消息后,就一声不响地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

  过了一会儿,妈妈端着一盘水果敲门进了孩子的房间,看到孩子正坐在书桌前思考问题,妈妈便把水果放在孩子旁边,接着轻轻地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孩子回过头来看着妈妈,妈妈真诚地冲孩子点点头,转身离开了孩子的房间。

  对于已经有了理性思考能力的孩子来说,在他们遭遇失败或遇到困难时,安慰的语言往往是无力的,有时,他们只是想知道父母的态度,想知道父母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不再欣赏自己。

  当孩子因为失误没有考好时,父母给孩子端一杯水,或送一些水果,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行动中读懂父母的态度——父母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不喜欢自己。当然,当父母拍拍孩子的肩膀、冲孩子点头时,孩子也会明白,父母这是在鼓励自己,从而也会促使孩子向积极的方面思考。

第29节:四年级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鼓励(2)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他们最怕听到父母的唠叨。在这时,如果父母试图用语言来鼓励他们,往往会使他们听出说教的意味、会把父母的鼓励当作唠叨。所以,在这个时候,来自于父母行动的鼓励,比父母语言的鼓励,效果要好得多。

  方法二: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与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喜悦

  生活中,孩子总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如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或在班级、学校组织的某项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等等。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会比较高昂,自信心也会比平常强,大多数的父母肯定会想:借此机会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们的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忽视了另一种鼓励孩子的好方法——与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四年级,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也会越来越强烈,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如果父母好好地跟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那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继续努力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绘画比赛中,王旭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回到家后,妈妈故意用记者的口气问孩子:“王旭同学,请谈一谈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好吗?”

  王旭也配合着妈妈,用明星接受采访的口气说:“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要感谢学校、感老师,尤其要感谢父母……这次成绩的取得,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为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而努力。”

  听到女儿的梦想,妈妈激动地说:“我为你这个伟大的梦想而感到自豪,不如这样,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日子,把它定为你的‘梦想诞生日’如何?”

  王旭高兴地欢呼起来。

  四年级的孩子,虽然由于自我意识已经萌芽,他们会处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现实生活的经历却会很快打消他们的这种想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怀疑自己。所以,无论孩子是否真的十分优秀,父母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品尝一次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的那种享受。这样,孩子努力起来的劲头才会越来越足。

  方法三:当老师来家访时→借老师之力,巧妙地鼓励孩子改正缺点

  大多数的孩子是很怕老师来家访的,因为这样,他的在校表现就会暴露出来,同时,孩子更怕父母将他在家的所作所为告知老师。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巧妙把握孩子的这一心理,老师来家访的那一刻,就会变成鼓励孩子最好的时机。

  丁丁都上四年级了,但性格仍然很内向,爸爸一直教育他:“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去,将来即使你学习很突出,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每次接受爸爸的“教育”时,丁丁都会点头称是,但很长时间过去了,爸爸再去老师那里了解情况,却发现丁丁还是老样子。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丁丁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新学期开始后不久,丁丁的老师来做家访,问丁丁的爸爸:“丁丁在家里表现怎么样,是不是比以前活泼多了?”

  “好多了,现在家里来了客人,都是丁丁在招待。”丁丁的爸爸想了想说。

  ……

  自老师家访后,丁丁的性格真的变得开朗、活泼了很多。

  作为老师,我也时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家访过后,大多数孩子的缺点都能得到或多或少的改善,尤其是那些四年级的孩子们效果最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主要功劳在于家长,而并不是在老师。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交际面的扩展和自尊心的发展,他们也开始讲“面子”了。也许他不是很听家长的话,不是很在乎家长对他的评价,但他一定会在乎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评价。所以,当老师来家访时,他特别希望能给老师留一个好印象,所以他很怕父母把他在家里的一些缺点告诉老师。

  在这个时候,聪明的家长不会讲孩子的缺点,而是用期望的方式把孩子的缺点告诉老师,例如,父母这样对老师说:“我们家滨滨做作业粗心的坏习惯改掉了很多,希望他再接再厉,把这个坏习惯完全改掉。”如果父母这样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告诉老师,这些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会十分感激父母,并且为了不辜负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而努力地去与自己的缺点作斗争。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说,当老师来家访时,父母鼓励孩子改正缺点的时机就到来了。但是,当老师家访时,如果父母对老师讲的都是孩子的缺点,例如,“这孩子太懒了”“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上网”“这么大了,一点也不懂礼貌”……如果是这样,那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

  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他们会在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同时,他们又怕老师把他在家里的这些情况告诉同学们,让他在同学们面前也颜面全失。所以,他在学校中总会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的状态。当然,如果很不幸,孩子的这些缺点真的在同学们中间广为流传了,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放弃所有担心,真的朝一无是处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孩子人生即将转折的四年级,聪明的家长懂得去琢磨孩子的心理,懂得把老师的家访作为鼓励孩子的一大良机……

第30节:鼓励四年级孩子的技巧(1)

  四 鼓励四年级孩子的技巧

  ——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比什么都重要

  曾听一位家长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我的孩子不优秀一点也不可怕,但最可怕的是他不求进取。

  是的,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尤其是四年级孩子的家长更是如此。四年级,孩子的习惯、个性即将定型,因此一些四年级或即将迈进四年级的孩子的家长,经常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我家的孩子平时对什么都没什么兴趣,没有最喜欢的东西,没有最喜欢干的事,没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没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做事没有积极性,就感觉跟养老一样。小小年龄就这样,长大后可怎么办呀?”

  其实,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早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四年级以及四年级前后的这些孩子,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好奇、对任何事情都充满激情了,换句话说,他们好像一下懒惰了很多,他们宁可坐着发呆,也不愿去碰小时候最喜欢的小提琴;他们做一点家务,就会情不自禁地说上一句“累死我了”;失败了一次,他们就会想:反正我是不行了,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以后再说吧……

  这些都是孩子没有进取心的表现。正像上面的那位家长所说的,如果孩子在这么小的年龄里,就用养老的状态对待一切事情,那将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没有进取心,孩子不会有目标,他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都是盲目的;

  没有进取心,孩子会变得懒惰,当然,这种懒惰不仅指行动上的懒惰,更指思想上的懒惰;

  没有进取心,孩子不会有什么爱好,更不会有什么特长;

  没有进取心,孩子会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他没有目标,更不会有动力;

  ……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送孩子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比给孩子亿万家产都要重要。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呢?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讲那个让我感动很久的故事了。

  上小学的时候,孩子的老师请家长到校。孩子的妈妈来到学校,老师说:“你们家的孩子也太好动了,别的孩子都能安静地坐50分钟,你们家孩子30分钟都坐不了……”妈妈听了,伤心落泪。回到家,天真的孩子问妈妈老师说了什么,妈妈说:“老师夸奖你了,说你以前能坐下来20分钟,现在能坐30分钟了,有进步……”;

  上初中了,老师又对家长说:“你们家的孩子成绩很差,总是拖全班的后腿……”妈妈听后很伤心,因为全班50个同学,孩子排在49名。回到家,妈妈对孩子说:“老师今天夸你聪明了,说只要你好好学习,肯定会超过你的同桌……”(同桌在全班排在20名);

  上高中了,老师请家长来学校,“你们家孩子要是再这样贪玩,就考不上重点大学了……”回到家里后,妈妈对孩子说:“老师说你很有前途,再稍微努力一些,就可以考上重点大学了……”

  最后,孩子接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这则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鼓励是孩子积极进取的巨大动力。当然,这种鼓励来自于父母从内心里真正地赏识孩子,相信孩子。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妈妈一样,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这位妈妈始终坚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并且用鼓励的方法把自己的这种看法传达给了孩子。正是妈妈的这种鼓励,一直促使着孩子积极进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第31节:鼓励四年级孩子的技巧(2)

  事情往往都是这样的,父母越是感觉到孩子厌烦、越是指责孩子,孩子的那种令人讨厌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有时,他们甚至会破罐破摔;相反,如果父母真正地赏识孩子,鼓励孩子,那孩子就会朝着父母鼓励的方向发展,最终将成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父母的鼓励能使孩子积极进取,但对于已经具备了理性思维能力的四年级孩子来说,父母泛泛的鼓励,如“你太棒了”“你做得真好”等并不能达到教育他们的效果。所以,在鼓励四年级的孩子时,父母更多的是要掌握鼓励的技巧。

  方法一:先让孩子看到希望,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看到这个建议,肯定有家长要问,为什么要先让孩子看到希望,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其实,这是一个沟通的技巧问题。也许大多数的家长在与成人相处时都会掌握这一沟通技巧,但是一轮到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很快就会把这一技巧忘掉。

  例如,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还不错的成绩单回家,然后兴奋地对家长说:“老爸、老妈,我这次考了第五名,有好多同学都被我落在了后面。”这时,肯定会有家长要习惯性地斥责孩子几句:“考了第五名就满足了,真没出息,只会向下比,你怎么就不会跟你上面的同学比比呢?”家长短短的几句话,孩子的那股高兴劲儿肯定会烟消云散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听了孩子这样的话,也会想到要鼓励孩子,例如,家长会这样对孩子说:“你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争取能把在你前面的几位同学都超过去。”然而,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由于成功的喜悦感没有得到认同,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并不是很大。

  其实,这些家长的目的无非是想打消孩子骄傲的气焰,让孩子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但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家长们都用错了方法,同样的情况,一位家长是这样鼓励孩子的:

  孩子拿着第五名的成绩兴高采烈地回家了,见到妈妈就高兴地说:“妈妈,我考了第五名。”

  看着孩子高兴的样子,妈妈也高兴地说:“太好了,这说明这段时间你确实很努力,已经有很多同学被你落在了后面,妈妈真为你的努力而感到骄傲。”

  得到了妈妈的鼓励,孩子竟情不自禁地哼起歌来。妈妈接着用很轻松的语气说:“孩子,如果你稍微再努力一点点,是不是被你落在后面的同学会越来越多?”

  孩子自豪地说:“当然是了。”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自尊心进一步增强,他们希望父母肯定他们,但不愿意听到父母的指责和批评。当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他们很容易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但过度的打击又容易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就要讲究技巧。

  上面事例中的妈妈就做得非常好,孩子对自己未来的学习状况充满信心,不得不归功于妈妈。在鼓励孩子时,她先让孩子跟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接着,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自满的情绪和鼓励孩子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取,这位妈妈又让孩子与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用反问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只要我再努力一点,落在我后面的同学会越来越多,所以孩子进取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

  “先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再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这是鼓励四年级孩子的一个很大的技巧,它能巧妙地激起孩子进取的欲望。这种方法与“上来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鼓励孩子进取”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但做得又不是最好时,如果父母上来就指出孩子的不足,那孩子成功、进步的喜悦就会荡然无存,而且孩子还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做到最好。所以孩子很可能就会放弃努力,不再进取。

  方法二:赋予孩子权利

  由于自我意识的崛起,四年级的孩子不再认为自己是小孩子了。实际上,从这时候起,父母就不应该拿他们当作小孩子来看待了。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将能很好地促使他们积极进取。

第32节:鼓励四年级孩子的技巧(3)

  在一次家庭会议上,爸爸征求大家的意见说:“我们再添购一台微波炉怎么样?”

  孩子高兴地说:“太好了,买什么牌子的呢?”

  爸爸想了想,对孩子说:“这样吧,你不是对购物很有研究吗?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去市场上调查一下,看看哪个牌子的微波炉功能又好又实惠。”

  孩子立刻开心地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会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赋予孩子权利,是对孩子的尊重,和对孩子能力的肯定,更是鼓励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去更加完善自己的一种方法。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个家庭,父母把选择微波炉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孩子会因为得到了这种权利而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以不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孩子在进行市场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而且对自己的信心会进一步增强,从而进取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十分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更不会赋予孩子权力,有时甚至会剥夺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例如,生活中,父母不但不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且会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其实,父母这并不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而是在害孩子。

  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如果在孩子人生的关键转折期,父母不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施展自己这方面的能力,那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很可能就会退化,从而就会变得依赖性很强、没有责任感、身体和思想都很懒惰……当然,这些是每一位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的。

  方法三:接纳孩子的建议

  四年级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出现,同时,他们的一些天赋,或者说兴趣、爱好也会慢慢地显现出来。例如有些孩子对电脑很精通、有些孩子掌握着服装的流行趋势、有些孩子对音乐很有研究、有些孩子对汽车很感兴趣……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这些特长,并学习用孩子的这些特长鼓励他们去积极进取。其实,有时父母接纳孩子所提出的建议,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妈妈要去参加一个婚礼,正为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发愁,这时,10岁的女孩对妈妈说:“妈妈,我建议你穿那套紫色的衣服,再穿一双高跟鞋,这样显得既稳重又高贵。”

  妈妈采纳了孩子的建议,晚上回来后,妈妈异常兴奋地对孩子说:“女儿,听你的真没错,除了新娘子,今天我几乎成了那个婚礼上的另一个‘亮点’了。”听了妈妈的话,女儿的脸上流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妈妈也骄傲地把孩子搂到怀中,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女儿,说不定你将来能成为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的服装设计师呢。”

  女儿忽然很激动地说:“妈妈,我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位有名的服装设计师。”

  父母接纳孩子的建议,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两种态度:尊重和鼓励。孩子能从父母的这两种态度中体会到自我价值感,从而愿意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生活。就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个小女孩,因为妈妈采纳了她的意见,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一定会因为自己的“特殊才能”而感到自豪,并且由此,她的梦想也越来清晰了。从小女孩与妈妈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因为梦想清晰和妈妈的鼓励,小女孩继续努力的劲头越来越大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对待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很多父母的观点往往很偏激,他们认为,孩子们的这些特长和爱好都是不务正业。其实,父母们的这种态度只会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从而促使“代沟”的形成,而且还会使孩子的自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使孩子努力的积极性一点点消失。

  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特长与爱好采用另一种态度,结果就大不一样。例如,父母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的这些爱好、接纳孩子所提出的与众不同的建议和意见,那孩子肯定会把父母当作他们的朋友,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会因为得到了父母的认同,从而会积极进取地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事情。

第33节:鼓励四年级孩子的技巧(4)

  方法四:更多地着眼于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在前面,我们向父母们传达了这样的观念:鼓励孩子之前,先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这时,肯定会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没有优势,我怎么鼓励他呀?”其实,这些家长的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不管孩子如何平凡,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同时,这还表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个误区——急于求成。父母们应该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于教育孩子,尤其是教育那些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孩子来说,更是心急不得。

  下面我通过两个家教案例对比的方式来说明这一问题:

  孩子拿着59分的试卷回家了,一位妈妈是这样对待孩子的:她生气地指着孩子的鼻子说:“我看你是永远考不及格了!”

  而另一位妈妈拿着孩子的成绩单这样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了5分,而且都即将及格了,这是你这段时间努力的结果呀。继续努力,下次你肯定会及格。”

  作为家长,我们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教育结果。第一位妈妈看到孩子的成绩,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的进步,而是孩子没有考到她满意的程度,因此斥责孩子的话马上就脱口而出。其实这是家长们的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在作怪,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家长对孩子的一些努力和进步往往会视而不见。而这对孩子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将会是很大的打击。

  而第二位妈妈的态度则不同了,也许孩子并没有考到她理想的成绩,但这位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表示了认同。在妈妈的这种鼓励下,孩子肯定会满怀信心地去继续努力。

  在很多情况下,很多父母常以一件事情的结果,来给孩子下结论,就像上面事例中的第一位妈妈那样,因为孩子一次或几次没有考及格,便过早地下结论:“我看你是永远考不及格了。”其实这表明了父母的一种态度,一种过分强调结果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除非你做好,否则,你所做的一切是毫无价值的。

  父母们的这种态度是非常可怕的,它会使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一个不敢去尝试的孩子,他永远不会与积极进取有任何联系。因此,明智的父母不会去过分计较事情的结果,而是注重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期望一个原本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能够立即做好一件事情,是不切实际的。为了避免孩子再次受到伤害,父母在鼓励他们的同时,帮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家里大扫除,10岁的涛涛自告奋勇承担了擦玻璃的任务。一开始涛涛干得很起劲,但没过多久,涛涛就想放弃了,他给出的理由是:房间太多了,我什么时候才能擦完呀?

  聪明的涛涛妈妈没有责备儿子,而是这样鼓励孩子:“别着急,慢慢来,每天只把一个房间里的玻璃擦干净就行了。”并且在涛涛每完成一部分后,妈妈总是不忘鼓励他:“我看到你工作很努力!”“因为你的工作,我们家里变得清爽、干净多了。”

  在妈妈的鼓励下,涛涛终于花了三天的时间把每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得很明亮。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以他们常常会错误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很多时候,头脑一热,他们很容易就会接下很困难的任务。当然,面对困难时,他们又常常会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行,因此又很容易放弃。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帮孩子把那些很难的任务分割成几个小块,然后鼓励孩子分别去实现每一个小任务。

  从小的进步开始,父母不断地鼓励孩子,当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时,他们继续努力的劲头就会越来越大。

第34节: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1)

  五 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

  ——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现在社会,教育学家们都在提倡赏识教育。用欣赏和鼓励的教育方法伴随孩子成长,这的确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好方法。但赏识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它适用于教育孩子的很多时刻,但当孩子出现有意违反家庭、学校的规定,故意捣乱等行为时,如果父母们再用“赏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孩子往往不能分辨是与非,会蔑视规则、规定,长大后甚至还会蔑视法律。

  每种教育方式都有自己的用途,所以批评作为“赏识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不能退出教育舞台的。

  我一直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严厉地批评他们,只要事后父母明确向孩子表明“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那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并且还会像以前那样爱父母。但是,到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出现之后,如果父母还像小时候那样批评孩子,孩子不但不会轻易“买账”,而且还有可能记恨父母。

  所以,在四年级前后,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再想批评孩子,就要好好考虑一下批评的技巧了。

  与小时候相比,四年级的孩子除了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出现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变化就是——自尊心大为增强。所以,父母们在批评他们时,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供家有10岁左右孩子的父母参考:

  1. 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说“你总是……”。

  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常常很具“总结性”,例如:

  “你学习总是很粗心!”

  “你做事总是很拖拉!”

  “你的成绩总是不及格!”

  ……

  也许父母们不知道,当作为批评用语时,“你总是……”这个句型具有很大的威力。具体来讲,它会促使孩子向以下两个方面发展。

  第一,逆反,叛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大为增强,如果父母总是用指责的方式批评他们,那他们就会厌烦父母的唠叨,甚至会因为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父母沟通,从而形成叛逆的性格。

  第二,放弃努力,自卑。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如果有人整天在我们的耳边不停地说我们的缺点,我们的心情会怎样,我们的思想是不是会发生变化呢?

  四年级的孩子,虽然他们已经认为他们是大孩子了,但他们的思想还很不成熟,并且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如果父母总是用“总结性”的批评数落孩子的缺点,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自己的缺点放大,进而变得消极、自卑,从而放弃自己、放弃努力。

  2. 不要带着情绪去批评孩子。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把自己愤怒的情绪表达给孩子,例如,父母一边批评孩子,一边说:

  “气死我了,你快把我气疯了!”

  “不气死我,你不死心是吗?”

  ……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父母带着情绪去批评他们,即使他们向父母屈服了,往往也是口服心不服。当然,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父母粗暴的坏脾气对他们会越来越不起作用。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父母总是想用自己的坏脾气来征服孩子,那孩子也会模仿父母,当他们遇到很难解决的事情,或者与同学们发生矛盾时,往往也会“崇尚武力”,采取“以暴制暴”的措施。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发脾气时,往往是他思维最混乱的时刻。试想,一个人思维混乱的时刻,如何能教育好孩子?所以,父母千万不能带着情绪去批评孩子;那些“你快把我气疯了”之类的话语,更不能出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当然,也许会有一些脾气大的家长要说了:“我这脾气大的毛病都几十年了,可真不好改。”其实,说这些话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坏情绪对孩子、对自己造成的危害。但是,一些认识到坏情绪危害的父母就早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

  一位家长因为脾气很坏,孩子很不愿意与他亲近,更不用说与他沟通了。因此,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使亲子关系恢复正常,他采用了一个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坏脾气,这个方法就是——契约法。

  考虑再三,这位家长给自己订立了这样一个契约:

  想发火时,闭上眼睛,思维停顿两分钟;

  觉得自己想要“教训”孩子时,马上下楼,并绕着小区跑一圈;

第35节: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2)

  想开口指责、批评,或抱怨孩子时,不管饿不饿,吃点东西来让嘴巴有别的“工作”可做;

  ……

  仅仅是坚持了一周,他就激动地说:“现在孩子竟然会主动找我聊天了。”

  大多数孩子的改变,都来自于父母的改变。父母为孩子改变一点点,那孩子就可能有很大的进步。所以,当你又想带着情绪批评孩子时,不妨试试上面那位家长的“契约法”,用契约来改变自己的坏脾气。

  3. 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用“我是为你好”来说服孩子。

  我可以这样说,每一位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在很多时候,父母们常常用错了方法,但他们自己却不会发现。

  例如,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这样向孩子表明立场:“我是为你好!”

  是的,我们成人可以理解,每个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他们不会害孩子。但这些接受批评的孩子们可不会这样想,尤其是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后,他们更不会这样想。他们会想:

  爸爸妈妈总是拿着“我为你好”的幌子来批评我!

  他们要是真的为我好就不会批评我了!

  爸爸妈妈真虚伪!

  ……

  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即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也不会心甘情愿地与父母合作。

  4. 不翻孩子的“旧账”。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统统翻出来,例如,“你上次跟我撒谎我都没跟你算账,你现在又骗我……”“今天咱新账、旧账一起算,上次没考好,这次又没考好,说吧,你什么时候能考好?”……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时,这些自尊心大为增强的四年级孩子就会这样想:

  爸爸妈妈记性真好,为什么他们只能记得我的坏,却总也记不住我的好呢!

  就是因为这几次失误,爸爸妈妈可抓住我的把柄了!

  ……

  父母们可以想一想,孩子总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吗?他们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吗?

  不会,原因就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总是翻他们的“旧账”。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以前的错误都全部“结案”,当孩子再犯了错误时,要具体错误具体分析,千万不可翻以前的“旧账”了。

  5. 不能批评孩子的五种情况。

  教育专家指出,在五种情况下,做家长的绝不可批评孩子。情况分别是:

  孩子同你讨论某种个人问题时;

  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而又没有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时;

  孩子为某件事而兴高采烈时;

  孩子需要人帮助做出决定时;

  父母想让孩子解释或同自己讨论某件事情时。

  如果在这些情况下,父母批评了孩子,不仅会使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大大减退,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慎重。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除了需要注意以上几个问题外,还要讲究批评的技巧。那么,批评的技巧到底有哪些呢?

  方法一:延迟批评

  很多四年级孩子的家长都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知道四年级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所以老师你一定要多费心,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批评他,否则他们不听话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对家长说:“小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及时纠正他们,但对待四年级的孩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学会延迟批评。”

  对于年龄特别小的孩子来说,自己犯了错误,他们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家长引导着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去改正错误。但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就大不相同了,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在犯错误之前,他们的内心已经忐忑不安了,当他们犯了错误后,他们的内心更加矛盾,怕父母发现,甚至后悔的心情早已占据上风了。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立即批评了他们,那他们这种后悔的心情就会马上消失。

  第36节: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3)

  一个周五的晚上,八点钟了,儿子还没有回家,我很着急,到他经常玩的几个地方去找,都没有找到。最后急得我就要报警了,就在这时候,门铃响了,我打开门,看到儿子低着头很不自然地站在门外。还没等他说话,我就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他一通。没想到,等我批评够了之后,儿子竟然理直气壮地抬起头,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回到了他自己的房间。

  我很纳闷,仍然很生气地问儿子:“你为什么不向我认错?”

  没想到儿子竟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我都已经受过惩罚了,难道还需要认错吗?”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这样的话,惩罚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从内心反省的机会。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犯了错,父母很及时地批评他们,其实就是剥夺了他们深刻认识自己错误的机会。四年级,不仅孩子的习惯、个性即将定型,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将定型。还是拿上面事例中的母子俩来说,如果孩子一犯错误,妈妈就批评他,那孩子又想犯错误时,他们就会用这样的思想安慰自己:晚点回家没有关系,不就是挨妈妈的一顿骂吗?当孩子不会从内心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时,犯错误就会成为孩子的“家常便饭”。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肯定会问,如何才能使孩子从内心反醒自己的错误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父母学会延迟批评就可以了。

  在这一点上,一位爸爸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从来不急着去批评他,而是故意不提这件事,也不理他,给他制造一种稍微紧张的气氛,让他在这种气氛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孩子上四年级时,一天早上,我竟然发现他在我的口袋里偷拿了10元钱。我没有当场揭穿他,而是在他放学之后当着他的面数钱,然后自言自语道:“怎么少了10元钱呢?”我偷偷观察孩子的表情,很不自然,而且有点坐立不安。接着我故意沉默了几分钟,摸摸衬衣口袋、摸摸裤子口袋,又自言自语道:“难道家里进来小偷了?不行,得跟楼下的保安处说一声。”我发现孩子紧张得一动不敢动,我故意拿起电话,刚想拨号,孩子跑到了我身边,小声地对我说:“爸爸,对不起,是我拿了你的10块钱……”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很优秀,也很少犯错误。每当我们再提起这件事时,孩子都会很庆幸地说:“我当时紧张得快要死掉了,并且在心中不断发誓: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了。从那以后,我真的再也没做过这样的事情。”

  是的,只有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错误,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对自己、他人所造成的危害,他们才会真正去改正错误。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一定要学会延迟批评,把从内心反思自己行为的机会还给孩子。

  方法二:先批评自己,后批评孩子

  四年级左右,孩子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们的自尊心进一步增强,所以父母在批评他们时,只有讲究技巧才能既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又使他们心服口服。

  一位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总会先批评自己,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

  有一次,孩子没有考好,她知道后,这样对孩子说:“你这次成绩没有考好,妈妈有一定的责任,妈妈这段时间太忙,忽略了你的学习。但这与你这段时间努力不够也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听后非常感激地说:“妈妈,我向你承认错误,这段时间我确实没有认真学习。我向你保证,以后我一定会认真学的。”

  四年级左右,孩子的头脑中会出现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爱憎分明,喜欢对别人的缺点指手画脚,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很差,也会经常犯一些错误。但当错误发生在他们身上时,他们却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

  所以,当他们犯了错误时,父母先批评自己,再批评他们,就会保护了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父母的批评。

  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在10岁左右,孩子眼中的世界与他们小时候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小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归属于父母,是父母的一部分。但到了10岁左右,他们眼中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是不属于任何人的个体,他们的头脑里已经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第37节: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4)

  所以,当他们犯了错误,父母先批评自己时,他们会非常感激父母,认为父母很够意思,因此他们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努力去改正错误,以不让父母失望。

  方法三:运用“我相信这是一次偶然……”句式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有很多父母总是习惯地用“你总是……”句式来批评孩子,这是对孩子下结论的一种表现,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明智的父母从不对孩子的行为下结论,而是把孩子犯错误当作一种偶然。

  我的一位同事从来都是这样批评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成绩没有考好,同事这样教育孩子:“我相信这是一次偶然,与你前段时间没用心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从现在开始用心学习,这样的偶然就不会再发生了。”

  孩子说了谎,同事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我相信这是一次偶然,你太想得到那个文具盒了,所以才对我说了谎。但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希望这样的偶然以后不要再发生。”

  ……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就是偶然,或者是因为自控力太差,或者是因为粗心,或者是因为没有做好,但不管什么原因,如果父母把它看作是偶然,它就是偶然;如果因为一次或几次错误,父母就给孩子的行为定性,如“你这孩子怎么总是这样马虎呀?”“提醒过你多少次了,你就是屡教不改!”那父母们就会发现,越是这样唠叨孩子,孩子的错误行为越是会重复出现。

  把孩子的错误行为看作是一种偶然,也是父母信任孩子的一种表现。就像上面事例中所提到的,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把孩子的错误行为看作是一种偶然,那家长就能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孩子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批评。

  方法四:用奖励代替批评

  每当有家长问我如何批评孩子时,我都会讲起这个故事: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学,便马上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看到那个男生已在办公室等候他了,于是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那个男生很惊讶。

  接着,陶校长又摸出一块糖对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校长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完便掏出第三块糖给了他。

  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批评是教育方式的一种,但如果有其他的方法能够起到同样的教育效果,我是不提倡用批评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的。其实,父母可以认真地想一想,就像陶行知教育那个打同学的孩子那样,如果孩子得到的是奖励,而不是批评,孩子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

  举这样一个例子,孩子把房间弄乱了,父母想让孩子收拾好,父母这样对孩子讲:“如果你不把房间收拾好,今天晚上就别想再吃你最喜欢的那种糕点。”四年级的孩子肯定不会再吃父母这一套,如果父母没有表达出惩罚孩子的意思,孩子也许还会去收拾房间,但如果父母用这些惩罚的话语威胁孩子,那孩子只能是故意与父母作对。

  但如果父母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用奖励代替惩罚,那结果就大不相同了。例如,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把房间收拾干净,晚上就可以吃到你最喜欢的糕点了。”那孩子肯定会满怀激情地去收拾房间。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父母用奖励孩子的方式代替批评,更能赢得孩子的合作,促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去改正错误。

  方法五:用谈心代替批评

  四年级左右,孩子已经具备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其实在很多时候,不用父母批评,他们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关键就是一个改正错误的行动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批评往往会促使孩子叛逆,使他们故意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此时,如果父母用谈心的方式代替批评,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谈心与批评不同,谈心是用一种很轻松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它会令孩子更容易接受,也会使亲子之间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入。这有利于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危害,进而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然,在与孩子谈心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多增加一些肢体语言,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拉着孩子的手等,来增强谈话的效果。

  另外,通过谈心,父母还能让孩子知道,虽然他犯了错误,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只要他勇于改正错误,他永远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当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他们自然愿意与父母合作,愿意主动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38节: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1)

  第 三 章

  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

  ——让孩子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每次拿到成绩单,很多家长肯定都会听到孩子这样抱怨:“怎么回事,我们班的XX学习还没我用功呢,为什么他的成绩会比我好那么多呢?”也许大多数家长们小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同学看起来并不用功,但每次他们的成绩却很好;有些同学看起来要比别人努力得多,但他们的成绩却常常不理想。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他们的智商有差距?可科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之间的智商根本不存在很大的差别。

  其实,产生这一明显差距的原因在于——学习方法。在孩子上四年级之前,由于知识比较简单,孩子之间成绩的差距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到了四年级,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学习方法就会发挥功效,而孩子们的成绩也会出现明显的差距。

  在前面我们讲过学习状态的重要性,但仅仅有学习状态,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孩子照样不能取得好成绩。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学习的热情、勤奋、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与成绩高低具有密切的关系。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孩子的学习过程比作渡河,那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桨”。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孩子要想渡河就必须凭借力气游泳过去,这样孩子要么多费很多力气、很多精神地勉强渡过河去,但到达河的彼岸,孩子往往已是筋疲力尽、苦不堪言;要么就因为水深河阔而放弃渡河,从此失去了河对岸更好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对于这些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渡河,而是把渡河用的浆做好。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也许很多家长会问:“我家的孩子不是天才,他能掌握那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吗?”其实,并不是天才才能掌握高效学习方法的。我们都知道科学家爱因斯坦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但很少有人知道,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天分”,相反,他甚至要比同龄的孩子还“愚笨”一些。他4岁时才学会说话、9岁时才懂得阅读,并且在上学后的很多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不好。但就这样一个被老师称作“笨小孩”的孩子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当人们向爱因斯坦请教成功的经验时,他把自己的成功公式分享给了大家:

  A=X+Y+Z

  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学习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艰苦的劳动和踏踏实实的工作状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缺少科学的方法同样无法取得成功。这就如同孩子们学习,有的孩子确实努力,并且努力程度要比别人多出很多倍,但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他们的成绩往往不理想;而有的孩子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反而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取得了一个好成绩。这些都是不同的学习方法所引起的不同学习后果。

  那什么是学习方法呢?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学会学习、讲究方法地去学习,是一种学习的能力。从小的方面说,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例如,常见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有听磁带学习法、看光盘学习法、对话学习法等;常见的学数学的方法有题海战术学习法、少做题多总结的学习方法等。

第39节: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2)

  那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如何协助他们找到并运用适合他们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呢?在本章中,我将分两个大的方面来向家长们介绍:

  一方面,从学习的环节来说,分别讲述孩子在预习、复习、考试中最应该知道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从学习的科目来说,分别讲述孩子在学习数学、语文、英语这三大主要科目时,家长和孩子都最应该知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一 预 习

  ——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

  每当我建议四年级的家长协助孩子预习时,往往就会有家长提出反对意见:“反正这些知识老师在课堂上会详细讲解,让孩子预习纯粹就是多此一举,白白浪费时间。”

  预习真的是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小学一到三年级的知识都比较简单,只要孩子认真听老师讲课,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但到了四年级,孩子所学知识的难度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因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碰到一些“拦路虎”,如,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等。这时,如果家长再想让孩子轻松跟上老师的讲课步调、轻松地取得好成绩,只能是让孩子提前预习。

  当然,有很多家长也明白预习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常常对孩子这样说:“写完作业别总想着玩,好好预习一下明天的功课。”但是预习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家长们并没有真正明白。刚才我们说过,预习可以帮助孩子扫除听课中的“拦路虎”,其实不仅仅是这一点,更重要的是,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听课的主动性,让孩子把学习由一个被动听课的过程,变成一个主动求知的过程。

  让孩子由被动听课变成积极求知,预习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让我们来听听那些有预习习惯的孩子们怎么说: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很多难懂的问题,每当老师讲到这些问题时,我都会带着很强的求知欲望去听!”

  “一节课45分钟,我总是不能一直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但预习之后,每当老师讲到那些重点、难点时,我总是能够集中精力去听。”

  ……

  预习让孩子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这是孩子学习状态的改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从另一方面讲,预习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讲,预习对孩子学习成绩提高所起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孩子往往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通过预习,孩子就能够分清楚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还会找到自己学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果自然会好。

  另外,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孩子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四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在20~25分钟之间。如果孩子在听课之前已经预习过了,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老师讲课的重点过滤出来,用注意力最集中的那段时间去听老师讲课的重点,从而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四年级的孩子:

  他来上学时经常忘记带课本,听课时也不太认真做笔记,我还针对这些问题找他谈过话。但令我惊讶的是,他的成绩回回都名列前茅。后来,我询问他的学习秘诀,他这样回答我:“我每天都会把第二天老师要讲的课预习一下,把自己不懂的、不会的挑出来,等老师讲的时候认真听、认真记自己不懂的那点内容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样听课很轻松。”

  这个孩子说得很正确,如果预习后再听课,听起课来就会轻松很多。我曾观察过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他们大都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听课之前,他们都是有准备、有疑问、有目的地去听课的。

  2. 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第40节: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3)

  听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做课堂笔记。如果不经过预习,孩子就会盲目地抄老师的板书,往往会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道哪些内容教材上有而不必记,哪些内容是书上没有的或是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而必须详细地记。

  一些孩子上课时听课的效果很不好,我曾这样教育他们:“上课要集中精力,积极地去思考和理解问题。”但这些孩子竟然委屈地告诉我:“老师,上课时我忙着抄你的板书都抄不过来,哪有时间和精力动脑筋去思考和理解问题呀?”

  这些孩子就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他们上课之前经过预习,那就能分清楚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记录,哪些内容不需要记了。这样不仅能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3. 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一般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孩子能坚持进行预习,自学能力就会提高,阅读的速度会加快,思维变得敏捷,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就会提高。一个具备很强自学能力的孩子,他的成绩是没有理由不好的。

  既然预习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家长们还等什么?不管你的孩子以前有没有预习的习惯,也不管他们现在是即将上四年级,或者刚刚读完四年级,都没关系,从现在开始,协助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吧。

  当然,也曾经有孩子这样对我说:“老师,我天天预习,都坚持两三个月了,为什么我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成绩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呀?”

  我问那个孩子:“你是怎样预习的?”

  他说:“我就是这样大致浏览一遍。”

  我接着问他:“那你在浏览中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或者说你发现重点和难点了吗?”

  孩子摇摇头。

  仅仅是听老师和同学们说预习好,便不讲究方法、不讲究技巧地去预习,自然达不到所想象的那种学习效果。这个孩子之所以成绩没有提高,就是由于他没有理解预习的目的、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造成的。如果他一直这样不讲究方法地去预习,那这种预习只会浪费他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之前,一定要让他了解预习的目的,以及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那么,对于这些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有效的预习方法有哪些呢?家长在指导他们预习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方法一:不要让孩子把预习当成负担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家长都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因此每当孩子做完作业时,家长就会催促孩子:“赶紧去把明天要学的功课预习一遍!”有些家长还严格监督孩子的预习效果,非让孩子把明天将要学到的内容完完全全地预习一遍,而且不是让孩子找到功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是存在的问题,而是让孩子完全自学。这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的同时非但不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堪重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就是这样:

  小姑娘叫晓晓,是个四年级的孩子。本来晓晓的学习方法很正确,每天做完作业后,自己都会自觉地预习明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但有一次她的妈妈在家长会上知道了预习的重要性,便天天逼着晓晓预习。因为妈妈的参与,晓晓的学习方法全乱了,妈妈每天都会让晓晓将第二天的全部课程内容都仔细地看一遍,还让她把找出的问题都详细地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能自己解决的先自己解决。

  照着这种方法,晓晓每天要熬到很晚才能睡觉,由于睡眠不足,她上课时总想睡觉,听课效率比不预习时还要低。一段时间下来,晓晓的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了。

  晓晓的妈妈本是一片好心,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晓晓妈妈的这一做法就是把预习当作一种沉重的包袱压在了孩子身上。如果预习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包袱,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像晓晓一样,因为不堪重负而使学习成绩下降。另外,如果把预习当作一种强制的任务交给孩子,孩子还会产生应付家长的情绪:把要预习的内容草草地看一遍,最终毫无收获。

第41节: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4)

  其实,预习是对新课程的一种准备,目的就是让孩子对所学的课程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但如果所有的家长都像晓晓的妈妈那样,让孩子把老师还没上的课全部弄懂,那还要老师做什么?

  而且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孩子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掌握得太多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全部掌握了,从而不再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就等于错过了一个最好的学习机会,即使孩子在预习时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从长远来考虑,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没有好处的。

  所以,要求孩子预习时,家长们要注意,千万不要让孩子“一把抓”,试图把所有的知识都弄懂,这样做要么会让孩子感觉学习很累,要么使孩子对听课丧失兴趣。所以,预习不要求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问题,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方法二: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

  了解了预习的重要性后,很多孩子信心满怀地对我说:“老师,我回去之后肯定门门功课都预习。”每当这时,我就会告诉这些孩子:“不用门门功课都预习,只把你平时认为很难的科目预习好了就行了。”

  也许会有家长问我:“为什么不让这些孩子门门功课都预习呢?”其实,预习是有所选择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他们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进学习方法,想一下全线出击,门门功课都预习,这样做有点不现实。首先,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次,预习的质量也很难保证。

  所以,当孩子刚刚接触预习时,家长们可以这样建议他们,先选择一门或者是两门学起来感觉吃力的科目进行预习,等尝到预习的甜头,积累了比较熟练的技巧后,再一点点扩大预习的范围。当然,预习也不要平均用力,对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不作为预习的重点,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薄弱的学科上。

  在爸爸的指导下,四年级的林林是这样预习功课的:

  林林的语文成绩很棒,但数学成绩却很糟糕,英语成绩一般。每天做完作业后,林林都会按着爸爸建议的顺序预习功课:先预习数学,而且数学要预习的时间长一点、细致一点;接下来预习英语,英语比数学预习的时间要短,但也要细致地预习;最后大概预习一下语文,当然要是时间很晚了,语文也可以不预习。

  在这样的安排下,预习已经成了林林固定的学习方法,并且,林林的数学和英语成绩都在快速地提升。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总的预习时间不宜太长,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那么,在这有限的半个小时里,如何合理分配,才能让预习发挥最大功效呢?林林的爸爸做得非常正确,应该让孩子把预习时间的一大部分放在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上,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酌情减少预习。将时间用于比较薄弱的、收效明显的科目,这样有利于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这种课前预习最好是在成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孩子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成人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只要能让孩子明确预习的目的,孩子很快就会掌握预习的技巧的。

  方法三:让孩子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适用的是阅读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将新内容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

  这种预习方法,不但对新知识进行了预习,而且还可以理出一条自己知识的水平线,看看自己能独立掌握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做一下比较,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出现错误并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此外,孩子在预习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问题。这时候,父母要建议孩子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

  制作好预习符号后,父母要教孩子采用合适的预习方法。比如,先通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然后,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重点学习,还不明白的,就用着重号或自己设定的符号表示出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直到弄懂为止。

  我教过的一个四年级孩子是这样评价预习的:

  “在预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识的内在关系。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画出来,这样下次听老师讲课时,我就能心中有数了。当老师讲到那些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特别细心地听,所以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的确,如果孩子能够合理地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能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那预习就会成为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这种学习方法在孩子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学习习惯。如果在家长的协助下,孩子在四年级就掌握了预习的艺术,那这种正确、有效的学习习惯,将能够促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业道路上一帆风顺。

第42节: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1)

  二 复 习

  ——巩固记忆的“良药”

  在一次四年级孩子的家长会上,我问家长们:“你们的孩子平时在家里都复习吗?”绝大部分家长都说:“考试之前孩子会复习,不考试,复习没有用。”还有些家长很诧异地问我:“孩子放学回家后做作业算是复习吗?”

  其实,确切地说,除了做作业,孩子每天都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如果孩子学完了知识后不复习,那孩子学到的知识只有25%。但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了解复习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考前孩子复习一下就可以了,其余的时间孩子根本没必要复习。

  但家长们看看下面的情况,就知道平时孩子为什么要复习了。

  很多孩子的家长都曾向我诉说过这样的烦恼:“我家的孩子平时学习挺用功的,回回小测也不错,但一到大型考试就发挥失常,这孩子心理素质太差了。”

  的确,很多孩子都表示:“一进考场,什么定理呀、公式呀全想不起来了。但一走出考场,这些知识又全想起来了,真能把人气死!”很多家长把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归结为心理素质太差、考试技巧不好等。固然,孩子在考场上不能正常发挥,与家长们所说的这些原因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原因却不是这些,更多的时候还与孩子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复习是否到位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们可以这样想一想,每次考试时,每一道题孩子都有做错的可能,但有一点孩子却从来不会出错,那就是他们的名字从来都不会出错。

  道理很简单,自己的名字,孩子天天听、天天看、天天写,早已烂熟于心,闭着眼睛都不会写错。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只要是经常在脑海里出现的东西,人就不容易忘掉,会记得很牢。孩子的学习也正是如此,只要能常常复习,孩子所学的那些知识就会在头脑中根深蒂固,考试时又怎么能想不起来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复习是巩固孩子记忆的一剂最好的“良药”。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这剂“良药”了。我们都知道,从四年级开始,孩子所学知识的难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有时在课堂上,孩子不能完全听明白老师所讲的内容,但通过课下复习,他们就能把这些很难懂的知识完全掌握;有老师的讲课速度太快、所讲内容太多,他们可以通过课下复习的方式把课上落下的那些知识补全。

  而对于那些一考试就“记忆消失”的孩子来说,家长更应该让他们做到平时复习了。只有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扎实和准确了,才能让孩子在考试中做到有备无患。而要把知识掌握牢固,只靠一次性的学习是永远不够的。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练习和积累的过程,而这个不断总结、练习和积累的过程就叫做复习。

第43节: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2)

  我曾经认真地观察过,大多数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都没有平时复习的习惯。每到考试之前,他们总会手忙脚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复习才好,因此只能是跟着老师的复习计划大概复习一遍。这些不会主动复习的孩子,永远不会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对于多么重要的知识,他们都不会想到“这个知识老师讲过很重要,一定要记住”,也不会用心去记。因为知识掌握得不全,或者不牢固,到了考试时,孩子自然会有很多题做不出来。

  而对于那些平时有复习习惯的孩子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个成绩很棒的孩子曾这样对我说过:

  “因为平时都在复习,所以到考试之前,我已经能够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哪些知识是老师强调的重点,哪些知识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所以不用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我就能把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都复习完。”

  看,这就是平时复习与平时不复习的差别。平时不复习,考试之前,孩子只能“临时抱佛脚”;平时复习,考试之前,因为早已完成了复习计划,孩子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迎接考试了。当然,这两者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也会截然不同。

  那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做好平时的复习呢?

  方法一:教孩子正确处理复习、做作业、预习之间的关系

  我当四年级的班主任时,常听家长们反应这样一个问题:“四年级的孩子,在学校上了一天的学已经够累的了,回家后又要做作业、又要预习、又要复习,孩子受得了吗?”

  家长们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前面我们讲了学习状态的很多内容,我可以用“学习状态”来回答家长的这个问题。如果孩子把学习当作沉重的任务,仅仅是完老师留的那些作业,孩子也会觉得很累、很烦。但如果孩子进入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最基本的这几个环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这几个环节,并且完成之后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

  家长们可以这样想一想,放学后做作业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做的事情,而预习、复习费不了孩子多长时间,又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其实当孩子能够正确地安排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这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固定的学习方法,成为孩子的一种学习习惯,而这一切都将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

  那么,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如何处理预习与做作业、复习之间的关系呢?

  我一向建议我的学生这样做:

  开始学习时,先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快速地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花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的时间做当天的作业,最后再花半小时时间来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而且,三个环节的程序一定是这样的:做不完作业,也一定要复习;宁可不能预习,也一定要把作业做完。

  在学习的这三个环节中,复习要排在首位,因为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孩子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通过复习,他们可以更好地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对接下来所做的作业也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我们都知道,知识都是有一定连贯性的,孩子只有掌握了前面所学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事实上,只要父母帮孩子把这三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安排好,孩子每次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孩子品尝到这一流程的甜头时,自然会把这一流程当作自己学习的一种习惯。

  方法二:帮孩子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

  说到安排复习的时间,我们就不得不提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了,这个曲线表明,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也就是说,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以后逐渐减慢,而且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所以把这个规律应用在孩子的复习上就是,在孩子听课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是极高的,可以达到72%;但如果孩子及时复习,当知识巩固了以后,遗忘率就会降低;当然,如果孩子在几天之后能够再复习一次,那几乎就能达到不遗忘的程度。

第44节: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3)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在遗忘尚未出现的时候,就要趁热打铁,当天内容,当天复习,做到及时复习,才能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

  其实,从记忆的角度讲,孩子也应该做到及时复习。巴甫洛夫学说认为,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刚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重复刺激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当天学习的内容,最好做到当天就复习,最迟也不要超过两天。其实,家长在指导孩子复习时,除了要让孩子做到及时复习之外,还要让孩子注意以下问题:

  1. 让孩子掌握复习的次数和疏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大部分的孩子学了新知识之后,为了应付完成作业或下节课老师的提问,复习一下就算完事了,之后就不再安排复习,把所有的复习内容都推到考试之前再复习。

  其实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到考试之前,孩子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都已经遗忘,那时候才复习,必然事倍功半,花费很多的力气。但在学完新知识之后,如果孩子能够做到勤复习,那结果就大不相同了。刚刚学过的东西,遗忘是最快的,所以孩子复习的次数要多,间隔的时间要短,当然,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的间隔时间可相对拉长。这样,到了一定的时间,所学的这些新知识就像刻在孩子的脑海里一样,轻易不会忘记。

  2. 提醒孩子注意复习时间的分配。

  是集中复习好,还是分散复习好?实践证明分散复习要比集中复习优越。因为集中复习,劳动强度大,容易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疲劳,反而造成神经活动的抑制,使复习效果不好。有不少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工夫不用在平时,不抓紧平时的分散的复习,等到期中、期末考试时才集中进行突击,白天学习很长时间,晚上又开“夜车”,这是不符合规律的。这样做,不仅伤害健康,而且效果不佳,即使突击记下的东西,也很容易遗忘。

  3. 让孩子做到间隔复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散难点,采取间隔复习法,效果更佳。这是因为人的脑神经也需要新刺激,若用同一信号以同一频率刺激大脑,脑神经极易疲劳,效果不佳。因此,对于某一种知识的复习,如果需要5个小时,最好分作5次(或5天)安排,每次只复习1小时。这种复习方法,对于那些需要加深理解、运用灵活的知识,效果尤佳。

  我就亲自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把四年级一个班的孩子分成两组,让他们背诵同一首诗。第一组一遍接一遍直到会背为止;第二组每天背两遍,也是会背为止。结果第一组需要背18次才能记住,而第二组仅用了7次就记住了。

  所以,由此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间隔复习法比一口气复习法效率要高得多。因为间隔复习可以减轻大脑的疲劳,保持大脑神经的兴奋,间隔的时间还能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

  当然,家长们还应注意一点,孩子复习时间不能过长,反复的次数也不要过多,不然会使孩子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复习的效果。复习的时间应该合理安排,做到侧重重点和难点问题,兼顾其他问题,这样才可以提高复习效果。

  方法三:让孩子采用恰当的复习方法

  具体的复习方法有很多,包括阅读、背诵、做各种各样的练习以及动手操作等。具体采取哪一种方法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偏好进行。有些孩子偏好视觉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默读为主;有些孩子偏好朗读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大声朗读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科目采用的复习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应该让孩子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例如对于整体性、连贯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集中复习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内容放在一起复习,比如英语的语法,语文的语法规则等;对于内容比较分散,连贯性不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比如语文的词语、英语的词汇记忆等;对于思考性较强的内容可以以习题的形式加强巩固,比如数学等。

第45节: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4)

  同时,要让孩子学会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比如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运用分散复习的方法,学习一些连贯性不强的内容;如果时间和环境比较好,没有干扰,就可以对整体性、连贯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复习。

  方法四:教孩子运用复习的技巧

  有效的复习应该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四年级的孩子,也许他们发现不了这一点,但父母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孩子了解所学知识内部的联系。用一句话说就是,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

  其实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指导得很到位。一位有经验的家长是这样指导孩子复习的:

  每当孩子所学的知识告一段落时,我都会帮助孩子来一次总的复习。其实,这种复习很简单,就拿数学来说吧,当一章学完时,我让孩子把书合上,或者是看着前面的目录,一点点地回想。在回想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一边列提纲,一边帮助他回想:“在第一节,有一个什么公式来着?”“在第二节,有一个什么定理来着?”……

  通过这种回想式的复习方法,孩子能够很快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学习;哪些知识自己已经掌握得很熟练,无需再着重复习了。这就提高了孩子的复习效率。

  另外,通过孩子自己列的提纲,他能很快地把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来。有了系统性,孩子更能准确、高效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了。

  看,在这位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不仅能够很轻易地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而且能够很快分清哪些知识是自己复习的重点、哪些知识不用再着重复习了,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复习效率。

  当然,这种方法对于总结性的复习特别有效,例如孩子学完了一章内容或一篇内容时、期中或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中,等等。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用这种方法复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复习的效率,而且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四年级左右的孩子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等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这些能力都不完善。这种提纲式的复习方法,可以锻炼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孩子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能力等,所以说对他们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第46节:语文——打好作文这场“硬仗”(1)

  三 语 文

  ——打好作文这场“硬仗”

  说到语文,最令孩子们头痛的就是作文了,每当语老师给孩子留作文作业时,他们都会撅着嘴说:

  “又是作文呀,我最讨厌写作文了,拿起笔来都不知道如何下笔。”

  “写作文可真累,憋半天都憋不出一两句话来。”

  ……

  四年级的孩子写不好作文,与家长对他们的早期教育有关。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注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帮助孩子积累词汇等,到了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的做法却是,等孩子出现了问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拿作文来说吧,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根本没有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意识,但等孩子上了三四年级出现了作文难的问题,这时候家长才手忙脚乱地忙着帮助孩子去提高作文成绩。

  其实,家教就是一门艺术,家长不仅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还要在最恰当的阶段去培养孩子的某种能力。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孩子上四年级之前,家长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等,孩子就写不好作文。我只是想表达,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适当地培养孩子的某些能力,这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

  当然,从四年级开始,家长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写作文的能力也不算晚。虽然没有家长前期的培养作铺垫,但到了四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们的理解能力增强了,他们自己也有了写好作文的欲望,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写好作文的优势。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孩子之所以对作文有畏难情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从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作为成人,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很辛苦、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但却没有人认同和欣赏,我们就会觉得备受打击,从此再做这件事情时,就不会有积极性了。这就像孩子写作文,虽然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写,但得到最多的却是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先让孩子有成就感,才能让孩子消除畏惧感;让孩子消除畏惧感,孩子才能产生创作冲动,越写越棒。这其中,让孩子享受到写作的成就感是最基础和关键的一环。

  对于那些害怕写作文的孩子,我一向是这样鼓励他们的:

  我曾教过一个视作文为“仇人”的孩子,他叫小勇。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时间”的作文。但到最后交作文时,我发现小勇只写了一句话便交上来了。

  为了鼓励小勇写作文的信心,我改变了以往在班上读“范文”的习惯,这次改成了读“范句”。于是,作文课一开始,我就这样对同学们说:“这次同学们写的作文都不错,每一位同学的文章中都有十分精彩的句子,你们来听这个句子:‘时间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我们无论如何都抓不住它。’怎么样,精彩吗?”

  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这时我故意问大家:“你们知道这句话出自谁的作文吗?”

  同学们都摇着头说:“不知道。”

  “这是咱们班小勇同学写的,小勇同学最近的作文水平一直在提高……”当然,我没有告诉同学们,小勇的作文就这一句话。

  以后的作文课都是这样,不管小勇的作文写得如何,我都会从中找出一两句写得还不错的句子来给大家读。没过多久,我惊奇地发现,小勇不但不惧怕写作文了,而且经常主动写作文让我点评。

  这个把孩子作文中优点放大的做法,不仅适合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也十分适合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写作文时使用。

  也许很多家长会说,我又不是专门的语文教师,作文的事情我也不懂,我怎么去指导孩子呢?其实,要让孩子写好作文,并不需要家长懂作文,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于您的鼓励和欣赏。

  无论孩子的作文写得多么不好,只要家长用心,都会发现作文中出彩的地方,比如,孩子的作文感情表达得很真挚,孩子的作文观点很独特,孩子的作文错别字很少,等等。只要家长抓住一点,真诚地表扬孩子,孩子对作文的畏难情绪马上就会减少。当家长表扬孩子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像小勇一样,积极主动地写作文找家长点评,这说明他不仅不再惧怕写作文了,而且把写作文当成了一种乐趣。

  在这一点上,一位妈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四年级的梦琪放学回家后,发现妈妈正在摘录自己作文本上的优秀句段,便不解地问妈妈:“妈妈,你摘录这些句子有什么用呀?”妈妈很骄傲地说:“这些都是老师评出来的优秀句子,妈妈要把它们摘录到一个本子上,并且把它珍藏起来。

  看,梦琪的妈妈也不懂写作文,但她懂得欣赏孩子的作文,她的这一做法一定会给孩子一种强烈的欲望:一定要把作文写好。有了写好作文的欲望和动力,孩子离写好作文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四点快速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方法,家长们在欣赏和鼓励孩子的同时,可以借鉴以下的几种方法来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成绩。

  方法一:让孩子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写作文其实就是写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孩子写作文时觉得没什么可写,说明他们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敏锐的观察力和真实的感受力是孩子写好作文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孩子的观察力和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都很强,而那些不会写作文的孩子,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很差。

第47节:语文——打好作文这场“硬仗”(2)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有一次我带班里的学生去郊游,去之前,我没有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回来之后,我问这些孩子:“这次郊游中,你们都发现了哪些事物,都有什么感受?”

  那些观察能力强的孩子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说:“老师,我看到河边的柳树发芽了,站在河边向远处望,就像图画一样,那些树都被染成了嫩绿的颜色,特别漂亮;小草已经从土地里钻出来了,我甚至能感觉到它们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而那些平时不善于观察的孩子却苦恼地说:“我怎么什么也没发现呢!”

  这就是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与不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的差距。这下,家长们应该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下笔如流水,而有的孩子写起作文来就像笔重千金一样了吧?

  更多的情况下,孩子是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情感,在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引导。每一位家长都有过带孩子去公园的经历,但在公园里玩耍的过程中,家长们是否有意识地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呢?看看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家长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从来不怕写作文了。

  每次带孩子去公园玩,妈妈总是有意无意地问小枫:“你看到什么了?”刚开始的时候,小枫很烦妈妈的这个问题,“所有的事物这不都在眼前摆着呢吗,妈妈你怎么还问我看到了什么呀?我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事物是一样的呀!”

  “那可不一样,每个人的视角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他们所看到的结果也不同。就像看到秋天的落叶,有人看到的是秋天的收获,而有人看到的是秋天的悲凉一样。”

  问的次数多了,小枫也就慢慢地接受了妈妈的问题,因此每次他都会积极地回答妈妈的问题:

  “我看到了一幅这样的‘画’:青山,绿水,一家人划着小船,在船上享受快乐。”

  “我看到了百花争艳,但牡丹花是百花中最神气的‘花王’。”

  ……

  也许是多年以来,小枫已经习惯了妈妈的这个问题,此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不用妈妈问,他就会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讲给妈妈听。

  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像小枫的妈妈这样有意识地、耐心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体会,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像小枫一样能够敏锐地观察事物、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感受。孩子具有了出色的观察力和感受能力,家长们还怕他们写不好作文吗?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为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任务”。例如,让孩子带着观察任务去公园玩;当看到那些跟他差不多的孩子在大街上卖花时,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等。当这些硬性的任务变成孩子的一种自觉行为时,观察和感受生活就变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无数事实证明,拥有这种好习惯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写不好作文的。

  方法二:鼓励孩子去积累词汇

  我一向认为,孩子们写作文是一个先积累后创作的过程。前期的积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素材的积累;一是词汇的积累。

  素材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获得:一是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获得素材,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二是通过阅读来获得素材,这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将重点讲到,在此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一篇作文会因为词汇丰富而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因此,丰富的词汇是一篇优秀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那丰富的词汇量从哪里来呢?一位曾获得过优秀作文奖的孩子告诉我,丰富的词汇量从阅读中来。的确,一个词只有放在特殊的语境中,孩子才会很容易地把它记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我的学生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报刊,背诵古诗、名言警句、歇后语等;并且,我还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

  其实,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只是家长要讲究策略,不要采用强制的手段强迫孩子去读、去背,而是通过别的方式,为“词汇积累”换一件“外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词汇量。例如,通过成语接龙的游戏增加孩子的词汇量;通过古诗接龙、诗词接龙、歌词接龙的游戏来增加孩子的词汇积累量,等等。

第48节:语文——打好作文这场“硬仗”(3)

  另外,一位家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点“笨”但很有效的方法——让孩子没事多翻翻词典,以下是他的原话:

  “我与孩子约定,不论在哪里遇到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词,例如,在某一张海报上,在公共汽车上,在随手翻阅某本书刊的时候,都要把它们记下来,并通过翻阅词典把它们搞明白。

  当然,孩子在翻阅词典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可不是仅仅把他遇到的那个词搞明白了就完事了,还要把这个词在词典中前后左右的几个“邻居”也弄懂,并把它们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样孩子一下就可以掌握好几个词汇了。”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而且还能很清楚地知道这些词汇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这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而且对孩子整体语文成绩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三:鼓励孩子多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记得有位同事曾说过“修辞是作文的魔鬼”,的确如此,如果少了修辞,每篇文章都会减色很多。而如果在一篇很普通的文章增添几处恰当的修辞方法,那这篇文章很有可能就变成一篇出色的文章。

  四年级左右的孩子刚刚接触修辞方法,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如果父母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方法,孩子不仅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些修辞方法,而且很容易就会把他们运用到作文中。

  一次,四年级的牛牛作文没有写好,爸爸开玩笑地对他说:“你是怎么搞得呀,作文成绩像坐滑梯一样下降得这样快?”

  “老爸,你也太夸张了吧!”牛牛不服气地说。

  “噢?你知道老爸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方法吗?”

  “当然了,我不但知道夸张,还知道比喻、拟人、排比呢。”

  “那我来考考你它们都怎么用,‘牛牛的脸蛋红扑扑的,像个红苹果。’爸爸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

  “那你能说一个拟人的句子吗?”

  “听到了雷公公的呼唤,小雨点们像听到了命令似的投向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好小子,你说得很正确。其实,只要你在写作文的时候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你的作文成绩马上就会提高。不信,你再写一篇作文重新让老师评分,肯定要比你现在的作文分数高得多。”

  其实,很多老师教学生写作文时,都会鼓励孩子去运用修辞,但问题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根本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些修辞。所以家长在鼓励孩子运用修辞时,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在孩子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修辞后,才鼓励他们运用在作文里。

  但家长也应该注意,鼓励孩子多运用修辞,并不等于鼓励孩子把不相干的几个修辞句子堆砌在一起,或者在不适合用修辞的时候刻意去用修辞,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反而是把孩子引入了写作文的误区。

  方法四:运用“看、听、感、想、做”来充实作文

  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写不好作文。其实初学写作文者都面临这样一种情况,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像流水账,要么干巴巴的像豆腐干。从修改孩子们作文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个写作文的好方法,对这些初学写作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方法就是运用“看、听、感、想、做”来充实作文,让作文变得丰富起来。

  很多家长常常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指导孩子写作文,他们经常苦恼地向我求救,每当这时,我都会给家长们提这样一个建议:问孩子五个问题即可。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你想到了什么?你又做了些什么?

  一位妈妈是这样指导孩子修改作文的:

  一次,老师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烦恼》,菡菡是这样写的: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非常的可怕。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看了菡菡写的作文,妈妈忍不住笑了起来,但仍然不忘表扬孩子:

  “你想到这个角度很好,每个孩子晚上独自在家里都会害怕,这确实挺令人烦恼的。”

  妈妈想了想继续说:“但你写的这篇文章不够生动,你自己读读,是不是有种干巴巴的感觉?”

  菡菡点了点头,然后问妈妈:“如何才能让文章变得生动起来呢?”

  “这样,妈妈只问你五个问题,当你一个人在家时,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

  “听到了什么?”

  “听到厨房里‘砰砰’的声音。”

  “那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我感觉好像有小偷进来了。”

  “你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小偷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把咱们家的钱都偷走,然后把所有值钱的电器都搬走。”

  “想到这些后你是怎样做的?”

  “我躲到被窝里,把头蒙住,不敢动,盼着爸爸妈妈早点回来。”

  “其实,把你回答的这几个问题连起来,一篇很好的作文就成形了,不信你试试。”

  菡菡真的按着妈妈所说的去做了,结果写出了下面的文字: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或是听到厨房里‘砰砰’的声音,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有能力指导孩子写作文,仅仅是问孩子五个问题,然后引导他把所回答的答案写出来。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能够把这几点写清楚的作文,已经算很出色的作文了。

  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学写作文的初级阶段,正是盛产“流水账式”和“豆腐干式”作文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掌握“看、听、感、想、做”这一写作技巧,孩子的作文分数很快就会提升上来。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这种“公式型”的写作技巧会把孩子的思维束缚起来,或者会使孩子在写作文时,不再动脑筋,直接按着“公式”去套写作文,在这样的方法束缚下孩子永远写不出好作文。

  家长们的这一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其实,孩子按着“看、听、感、想、做”这种模式去套写作文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过程。当孩子熟练掌握了这一技巧后,他们便能做到灵活运用,不用再去套用这一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