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大清仓的广告语:改革开放与“小平画圈 深圳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03:21

春天的故事里邓小平为什么要在深圳画圈?意味着什么?

如果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为背景,与时俱进地看此歌,“画圈”的写法具有双重特殊意义:它不仅代表着由小平同志吹响的开革开放的号角,同时也代表了深圳特区的建立,是此歌的点睛之笔。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小平同志政治智慧的结晶。

   回顾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一个词不能不提,这就是“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经济特区这个“排头兵”,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深度和广度。经济特区的成长历程,折射着中国的发展之路。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歌中所唱的老人,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所画的那个圈,就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而邓小平与经济特区的“结缘”,则要从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仍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方式生产,都由国家来决定,这使得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生产资料无法得到有效配置。而在中国之外,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浪急潮涌,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像日本和韩国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着。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当时中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想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

   高层意识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

   那么,这个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在哪儿?1977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广东视察,他的眼光盯住了深圳这个沿海小渔村。那一年,当地农民1天的收入不过1元人民币,而与它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农民1天的收入则达60多港元。必须要想办法缩小这种差距!

   1979年4月8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南组上发言时,代表广东省委强烈要求中央给予广东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请中央授权或放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在邻近港澳和沿海地区划出一些区域专门对外合作交流和吸收外资,利用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国际交流频繁便捷的优势,在“四化”中带个头,加快发展。在向邓小平汇报时,邓小平对习仲勋说出了载入史册的一番话:“中国的改革开放,先从东南沿海地区搞起。东南沿海的改革开放,得先从广东、福建搞起,广东的改革开放,也得先抓一个突破口,搞一个试验场,放开手搞”。“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你不是陕甘宁特委的代理书记吗?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总设计师 眼光盯向深圳小渔村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个省委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要求两省抓紧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创办“出口特区”。这就是著名的“中央50号文件”。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呐喊声中,大规模展开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中心的基本建设,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为标志的“深圳速度”展示了深圳建设者们冲天的干劲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应该说,经济特区的建立,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当时中国财力、物力有限,法律体系不完善,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只能先从个别地方开始,在这些“试验田”里进行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此岸,走向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彼岸。

   中央50号文件 决定创办“出口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