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q哥和阿哲: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二编 寓言故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54:46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二编  寓言故事(六)

井底之蛙

有一只青蛙,住在浅井里。它觉得这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它对住在东海里的大鳖说:“你来看我多快活啊!我想到井外,就在井台上跳来跳去;回到井里,就在井壁的砖洞里休息休息;要是跳到水里,水就挨着我的胳肢窝,托着我的下巴;有时踩在泥里,泥土淹没了我的脚,漫过了我的脚背。我向四周一看,那些小虫、螃蟹、蝌蚪,哪一个比得过我啊!而且,我独自占有这一处浅井,悠闲自在,叉开腿就能享用这里的一切,这不是快活到了极点吗?您为什么不经常到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东海的大鳖听了,准备到井里参观一下。谁知它的左脚还没有迈进去,右腿就被井台上的栏杆绊倒了。于是,它不得不慢慢退回原处。大鳖就向青蛙描述起东海的景像。

它说:“东海太大了!即使用千里之远,也不足以形容它的广阔;即使用千仞之高,也不足以描述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发大水,海水并不显得增加了;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九年闹旱灾,海水也没有因此而减少。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啊,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不会因雨水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海水里,才是最大的快乐呢!”

浅井里的青蛙,听了大鳖的介绍,十分惭愧,不由得睁圆眼睛,拘束不安起

来。它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

哲理点拨

庄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放眼宇宙,便一切都不值得引以自满。即使谦让如伯夷,渊博如孔子,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是不能自满的。东海海神虽能容纳百川,无边无际,但毫不自满,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渺小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保持谦虚的美德,善于取长补短。信息时代,人们知道的知识越多,会发现不懂的东西也就越多。真正见多识广、学问渊博的人,很少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他们带到真正的行家面前,开阔它们的眼界。

兰子献技

在古代,人们常常将那些身怀绝技云游四方的人叫“兰子”。相传,宋国有一个行走江湖卖艺的兰子,凭着自己怀有的绝技去求见宋王宋元君,希望通过自己的绝技表演得到宋元君的重用。这天,宋元君接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技艺。

只见这个兰子把两根比身体还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随后边走边跑,同时手里还耍弄着七把宝剑。他一边用右手接连地向空中抛出宝剑,一边用左手准

确无误地去接不断下落的剑。七把明晃晃的宝剑在他手上从左到右有条不紊地轮番而过,而空中则总有五把宝剑像一个轮回的光圈那样飘然飞舞。宋元君看了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绝技,非常吃惊,连声喝彩道:“妙!妙!”旁边围观的人也无不拍手叫绝。宋元君十分开心,马上叫人赏赐给这个卖艺人金银玉帛。

不久,又有一个会耍“燕戏”的兰子,听说了宋元君赏赐耍剑艺人金银的事,便前去求见宋元君。这一回,宋元君不但毫无兴趣接见他,反而大怒说:“先前那个有绝技的人来求见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虽然他的技艺毫无用处,但是我仍然赏了他金银玉帛。今天这个兰子一定是听说了那件事才来求我看他表演的。这不明明是为贪财而献技、来向我讨赏的吗?这种人实在可气!功利心实在太强了。”

气愤至极,宋元君命人把那个会“燕戏”的兰子抓了起来。起初宋元君本来打算杀了那个人,后来又觉得他并无什么大的罪过,只不过想通过献艺谋取一些金银玉帛而已,还不至于杀头问罪,所以把这个兰子关了一个月后就放了。

哲理点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只凭借自己的喜怒来决定人的价值的昏君,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必定是没有原则的。心情好的时候,兰子来献技就奖赏,而碰到心情精糕的时候,便给献技的兰子定罪。如果凭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为他“识才”,这是极其愚蠢的。兰子献技就从侧面讽刺了宋元君识人的片面性,揭露了他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味地肯定和否定一个人的价值的偏激性。

这同样告诫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正确地用人和识人,确立明确的人才能力标准,以此为依据,而不是以领导者个人的意愿作为评判的标准。只有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我们才能对一个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定位,如果一切以领导者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势必造成良莠不分,善恶不明,是非不清,好坏不理的现象,从而无法正确地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

献鸠放生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积德行善。旧时每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便会开仓捐米赈灾,使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免于苦难,此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人们将鱼、龟放回到江河湖海,将鸟雀放飞到大自然,这种行为叫“放生”,同样为积善之行。后来,就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并美之名曰“爱生灵”。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于邯郸。当时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非常喜欢在大年初一这天放生以显示自己爱护生灵。于是,每到过年时他就下令,要老百姓替他捕捉斑鸠并送到他的府中,这样他便可以在大年初一这天行善积德,放斑鸠回大自然。此令一出,邯郸地方的老百姓便开始捕捉并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在大年初一这天,凡是进献斑鸠的百姓都能够破例地走进赵简子的府第,赵简子也会发给每一进献者相当优厚的赏赐。所以初一这天去赵府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听后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能可贵的。不知大人您想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便会争先恐后地大肆捕捉斑鸠,这样做势必造成死伤的斑鸠不计其数!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然后您再把捕捉到的斑鸠放生,那么大人您认为这样做能起到保护斑鸠,放飞生灵的作用吗?是不是您对斑鸠的仁慈还不能抵偿人们对它们的破坏呢?在下人看来,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斑鸠。”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哲理点拨

放生本是一件善意之举,积德之行。晋国大臣赵简子为表明自己的仁慈之心,也在大年初一放飞斑鸠以示自己爱护生灵。然而,赵简子放生爱护生灵行为的表面现象下掩盖的却是对生灵、对斑鸠的肆意伤害。老百姓把自己通过各种手段捕捉到的斑鸠进献给赵简子放生,这种做法实在让人难以苟同,也的确不是一件真正保护生灵行善积德之举。

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很仁假义的伪善行

为。何为行善?何为积德?一般看来,行善和积德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使不

好和不利的事情变得逐渐好起来,也就是变不好为好以及好上加好,锦上添花。

当然,它的内容是向上和向善的,方式是正当和有效的。以毁坏和伤害为代价的

任何言行举止都称不上是真正的行善和积德。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比如说,如果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这就不至于使河内地区的老百姓在灾荒时期因粮食短缺而饿死。同样,如果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欠姓的燃收,我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把其他地方的富足粮食调运到河东来,以解决老百眉之急。当然,我也十分注意临国当政者的做法,看他们是如何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但至今我没有发现哪一个君能像我这样尽心尽力地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然而,让我感到吃惊的是,目前为止,尽管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但是我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孟子回答说:“既然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只听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都士气饱满,两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然而,经过一场激烈拼杀后,双方由于士兵的体力消耗、作战指挥的得当、天时地利的优劣而出现了明显的胜败迹象。这时,胜方士兵必定会乘胜追击,穷追猛杀,欲置对方于死地,而败方士兵见已无取胜把握,为不至于战死或者被束手就擒,他们便只能谋求保命了,于是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在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很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便停下来了。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就会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个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哲理点拨

五十和一百在不同的场合和背景具有不同的含义。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的士兵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无论是五十步还是一百步,他们终究都是临阵逃脱。君治理国家同样如此,如果说邻国国君在灾荒年间不顾老百姓的生活,是不爱百姓的君,那么,梁惠王经常调动百姓打仗,致使民不聊生,同样是不爱百姓的君,两者不过殊途同归罢了。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论是看待事物还是分析个人都应当看到其本质与全局,而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依托。在看待事物时,我们千万不能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这样会因为认识上的片面性而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就是对这一做法的真实写照。

棘刺刻猴

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不胫而走。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到燕都求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我听说君王喜爱珍玩,所以特来为您在棘刺的顶尖上刻猕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虽然王宫内有金盘银盏、牙雕玉器、钻石珠宝、古玩真迹,可是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棘刺上可以刻猕猴。因此,燕王当即赐给那卫人享用方里的俸禄。随后,燕王对那卫人说:“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那卫人说:“棘刺上的猕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诚心的人才能看得见。如果君王在半年内不入后宫、不饮酒食肉,并且赶上一个雨过天晴的天气,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一瞬间去看刻有猕猴的棘刺,届时您将如愿以偿。”

不能马上看到棘刺上刻的猕猴,燕王只好拿俸禄先养着那个卫人,等待有了机会再说。郑国台下地方有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去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这匠人对燕王说:“在竹、木上雕刻东西,需要有锋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体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锋刃。我是一个打制刀斧的匠人,据我所知,棘刺的顶尖与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专心制作的刻刀锋刃相比,其锐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锋刃都容不下,那怎样进行雕刻呢?如果那卫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现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燕王一听,拍手说道:“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卫人召来问道:“你为我在在枣刺上雕刻母猴,用的是什么工具呢?”卫人说:“用的是刻刀。”燕王说:“我一时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卫人说:“请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处取来便是。”燕王和在场的人等了约一个时辰,还不见那卫人回来。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后说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哲理点拨

贪于享乐的燕王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能够欣赏到在棘刺的顶尖上刻猕猴这一绝技,所以宁肯花费重金供养一个虚假无用之人;而勤劳的铁匠运用正确的推理方法,以使用的雕刻工具为突破口,迅速做出判断,戳穿了阴谋,从而显示了劳动者的智慧;也嘲讽了封建统治者的无知无能。

正确的推理方法跟实践活动一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法宝,成为开启成功之门的重要钥匙。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推理方法,巧妙而灵活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单纯依靠片面之词进行判断、解决问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好谀亡国

虢( )国的国君平日里只爱听好话,听不得反面的意见,在他的身边围满了只会阿谀奉承而不会治国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国终于亡国。那一群误国之臣也一个个作鸟兽散,没有一个人愿意顾及国君的,虢国的国君总算侥幸地跟着一个车夫逃了出来。

车夫驾着马车,载着虢国国君逃到荒郊野外,君又渴又饿垂头丧气,车夫赶紧取过车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干粮,让君吃喝。君感到奇怪,车夫哪来的这些食物呢?于是他在吃饱喝足后,便擦擦嘴问车夫:“你从哪里弄来这些东西呢?”

车夫回答说:“我事先准备好的。”

君又问:“你为什么会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呢?”

车夫回答说:“我是专替大王您做的准备,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饥、解渴呀。”

君不高兴地又问:“你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吗?”

车夫回答说:“是的,我估计迟早会有这一天。”

君生气了,不满地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过去不早点告诉我?”

车夫说:“您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如果是提意见的话,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爱听。我要给您提意见,您一定听不进去,说不定还会把我处死。要是那样,您今天便会连一个跟随的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谁来给您吃的喝的了。”

君听到这里,气愤至极,紫涨着脸指着车夫大声吼叫。

车夫见状,知道这个昏君真是无可救药,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于是连忙谢罪说:“大王息怒,是我说错了。”

两人都不说话,马车走了一程,君又开口问道:“你说,我到底为什么会亡国而逃呢?”

车夫这次只好改口说:“是因为大王您太仁慈贤明了。”

君很感兴趣地接着问:“为什么仁慈贤明的国君不能在家享受快乐,过安定的日子,却要逃亡在外呢?”

车夫说:“除了大王您是个贤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君都不是好人,他们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君听了,心里舒服极了,一边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一边美滋滋地自言自语说:“唉,难道贤明的君主就该如此受苦吗?”他头脑里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这时,车夫总算是彻底看清了这个昏庸无能的虢国的国君,他觉得跟随这个人太不值得。于是车夫慢慢从国君头下抽出自己的腿,换一个石头给他枕上,然后离开君,头也不回地走了。

最后,这位亡国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兽吃掉了。

哲理点拨

俗话说:“打肿脸充胖子”。这其实是虚荣心的具体体现。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关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亡国之君因为爱听奉承话而把国家丢了,最后还是因为爱听奉承话把自己的命也给丢掉了,归根到底在于他被虚荣心奴役着。

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只爱听奉承话,听不进批评意见,又一味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后果将是十分可悲的。当有问题出现时,我们要勇于发现错误,敢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群策群力,才能有大的进步。

君神

有一个人到野地里去打柴,在经过一片沼泽地的时候,意外地得到了一只麋鹿。他非常高兴,但没有立即把麋鹿带回家去,而是找了棵树,将麋鹿拴在那里,打算忙完了活计再去牵麋鹿。

碰巧,有十多辆经商的车子从这片沼泽地经过。车上的人看见树旁拴着一只麋鹿,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他们走过去把麋鹿牵走了。没走多远,这些人觉得自己不劳而获太不像话,就从车上拿了一条准备在路上吃的干咸鱼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以作补偿,然后心安理得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过了半晌,打柴的人来取他拴着的那头麋鹿,可是树旁的麋鹿不见了,却有一条大干咸鱼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他觉得太奇怪了。看看四周,不见一个人影。这一片沼泽地中也没有人走的道路,这干咸鱼是从哪里来的呢?就算是从附近湖塘中蹦出来的鱼,那也应该是鲜鱼呀!凭空冒出一条干咸鱼来,它不是神又是什么呢?想到这里,这人恭恭敬敬地抱起干咸鱼回家去了。

回家后,打柴人把这事说给妻子和四邻八舍的人听了,他们都觉得很奇怪。很快,这件事便传开了,而且被人们越说越神奇,竟然引来了许多前来祈祷的人。他们到沼泽地里的小树边求福消灾,治病祛邪,有许多祈祷的人竟然也灵验了。这样一来,人们对这干咸鱼是神的传说深信不疑。大家凑钱为干咸鱼建了一座祀庙,将干咸鱼供奉在里面,在庙里设了多达几十人的专职祝巫,并给干咸鱼送了一个“君神”的尊号(“鲍”就是“咸鱼”的意思)。从此,“君神”庙内神帐高挂,钟鼓齐鸣,香火不断。祈祷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方圆几百里内外赴来朝圣。

好几年过去了,一天,一支经商的车队路过这里,当年放干咸鱼的人也坐在车上。当他经过庙前的时候,看了这热闹的场面和庙门高悬的“君神”扁额,感到十分奇怪,便下车向人打听原因。有人向他讲了这座庙宇和“君神”的来历,他不禁大声说道:“这是我的鱼,是我几年前亲手拴在一棵树上的,哪来的什么君神呢! 走进庙内,上前去将干咸鱼取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庙里的祝巫和那些祈祷的人被弄得哭笑不得、十分尴尬。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来朝拜这个庙,渐渐地,庙的四周长满了野草。又过了一些时候,这座庙也倒塌了。

哲理点拨

遇事不仔细想想,只凭主观臆断、人为地编造神话去盲目顶礼膜拜的做法,既无任何实效,又劳民伤财、愚昧不可救药。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谣言和道听途说,经过小道传播,假的经过人们的多重加工,也会变得神乎其神。面对不可靠的谣言,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可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

同病相连

有位姓张的先生,家里新添置了一张床。这张床非常漂亮,床头有精美木雕的图案,床尾有细致好看的花纹,摆在卧室里,给卧室增添了不少光彩。

先生有一个嗜好,就是特别喜欢听人恭维,感觉自己的东西都是最好的。这次既然买了一张如此漂亮的床,他当然不会放弃听人恭维的好机会,迫切希望别人能够看到这张床,能够夸奖他的床。可是,床已经买了几天了,可惜的是,盼来盼去,这几天都没什么人到家里做客,也没有听到任何恭维的话。

先生思前想后,纳闷之余,决定通知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好借此机会炫耀一下自己新买的床。可是,转念一想,似有不妥,因为家里来了客人,都是在前厅接待,怎么能看到卧室里的床呢。

想来想去,先生还真想出一个办法来,那就是佯装生病,告之亲朋好友,凡来探望的,岂不都要到卧室来坐一坐?如此,便可以达到目的了。

先生于是病卧在床,家里人遵嘱转告了几位亲朋好友,说先生有病在床,不能前去拜望,因十分想念亲友,希望他们有空过来坐坐。

当听到好朋友卧病在床时,一位姓王的老朋友马上过来看望先生。

先生刚巧新买了一双鞋,质地很好,样子也很新颖,于是,先生穿着这双新鞋去张家拜访,也想趁机向张先生炫耀一番,让先生夸夸自己的新鞋。先生到了先生家,被先生家人引到卧室去见先生。先生问候过张先生,便退到坐凳旁,坐了下来。为了让先生看到自己的新鞋,他故意把衣服拉动了一下,再把一只腿搭到另一只腿上,这样翘着脚,更容易让张先生看到鞋。坐下之后,大家彼此都说了些客套话,先生当然问寒问暖,但谈论的中心不一会儿就发生了转移。两个人的注意力开始放在了自己身上,一个人在想着如何让对方夸奖自己的床,一个人在想着他怎么还没有看到我的新鞋呢,根本没有注意到对方的变化,双方都很着急,但还是在彼此等待着。

就这样持续了一阵子,先生只好开始主动了,他拍拍床,对先生客气地说:“先生请坐近一点,坐到床上来吧,这是我新添置的床,你看如何?”

先生心领神会,这会儿才转过神来,连声称赞,不断叫绝,边夸床好,边指着自己的鞋说:“新东西就是不一样,你看我这双新买的鞋,质地优良,样式新颖,也不错吧!”

哲理点拨

两人都怀着一样的心思,自然彼此理解,于是,两人着实地向对方吹捧了一通。两个人都怀着同样的虚荣心理,彼此理解,一拍即合,都希望能够听到对方的吹捧和恭维。虚荣心重的人,所追求的东西,莫过于名不副实的恭维,所畏惧的东西,莫过于突如其来的沉静。

虚荣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毫无意义的表面浮夸。这种心态是我们尤为要注意的。

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哀公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珏的,遇事清醒果断。”

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五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王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哲理点拨

庄子的反问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是以能力为载体的,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

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稚,借以谋取私利。因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掩盖。同样道理,当我们看人时,也不可以貌取人,关键看一个人的人品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