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症状怎么办:成都市农民收入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05:23
【http://www.sc3n.com】 【 2009-11-29 15:07 】 【来源: 成都日报 】
“工资、财产、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成都市农民收入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政协委员建议——构建长效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
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成都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成为主导、“家庭经营性收入”缓降、“财产性收入”攀升、“转移性收入”上扬的结构性变化值得关注,深入调研过后,市政协委员建议,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等机制上下工夫,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昨日,成都市政协报送的《关于我市农民增收及增收长效机制构建情况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要批示,调研报告从四个方面对农民收入的分析、农民增收及长效机制构建的调查和对农民增收所提的建议意见得到相关领导的肯定。报告将为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新趋势
工资等增速加快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始终把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来抓。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比2002年增加3104元,增长91.9%,年均递增11.5%。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纯收入为100,下同)由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8年的2.61∶1,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成都市农民增收的构成分析来看,“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主导,“家庭经营性收入”出现缓降趋势,而“财产性收入”逐年攀升。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尤其是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效果。从农民收入总量构成来看,“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组数据说明了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情况:2008年成都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752元,比200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4.2%,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的42.5%,在收入构成中比重提高了5.7个百分点,从收入总量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同时,全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2008年成都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711元,比2002年增长49.9%,年均增长7.0%,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53.4%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比重占到70%的一产业收入,仍然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重头。
此外,统计还显示,2008年成都市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509元,比200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9.4%,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5.2%提高到8%。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成都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尤其是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效果。从农民收入总量构成来看,“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509元,比200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2.9%,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4.4 %提高到8%。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从农民收入总量构成来看,“转移性收入”正呈较快增长的趋势。调研发现,成都市农民收入的结构发生着新的变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也在逐步形成。
新机制
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成都市农民收入结构的新变化,委员们建议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完善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在鼓励农民转移就业中,构建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机制;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构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机制;在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中,构建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大,“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一产业又占了主导,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建立,将是保障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核心。政协委员建议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把我市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物流园区和农业观光休闲上,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畅通农民获取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渠道,保障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同时,通过改革,让农民对耕地、山林、房屋等真正拥有长期不变的经营权、决策权、收益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放心、放胆、放手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中增加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
在完善农民“工资性收入”方面,政协委员建议积极改善农民转移就业结构,改进农民培训的方式和办法,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工”,农民转移就业制度保障,鼓励企业多接纳和使用“农民工”。从根本上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推动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为农业发展腾出空间。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市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农惠农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近几年,全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是政府转移支付的重点,缩小了城乡差距,让农民减负增收,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特别是成都在全国率先创新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持久推动。在成都市农业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时候,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持久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具有关键作用,也能让农民真正尝到转移性收入的甜头。(记者 王伶雅)
成都市农民收入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
【http://www.sc3n.com】 【 2009-11-29 15:07 】 【来源: 成都日报 】
“工资、财产、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成都市农民收入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政协委员建议——构建长效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
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成都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成为主导、“家庭经营性收入”缓降、“财产性收入”攀升、“转移性收入”上扬的结构性变化值得关注,深入调研过后,市政协委员建议,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等机制上下工夫,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昨日,成都市政协报送的《关于我市农民增收及增收长效机制构建情况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要批示,调研报告从四个方面对农民收入的分析、农民增收及长效机制构建的调查和对农民增收所提的建议意见得到相关领导的肯定。报告将为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新趋势
工资等增速加快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始终把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来抓。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比2002年增加3104元,增长91.9%,年均递增11.5%。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纯收入为100,下同)由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8年的2.61∶1,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成都市农民增收的构成分析来看,“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主导,“家庭经营性收入”出现缓降趋势,而“财产性收入”逐年攀升。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尤其是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效果。从农民收入总量构成来看,“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组数据说明了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情况:2008年成都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752元,比200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4.2%,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的42.5%,在收入构成中比重提高了5.7个百分点,从收入总量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同时,全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2008年成都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711元,比2002年增长49.9%,年均增长7.0%,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53.4%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比重占到70%的一产业收入,仍然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重头。
此外,统计还显示,2008年成都市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509元,比200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9.4%,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5.2%提高到8%。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成都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尤其是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效果。从农民收入总量构成来看,“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509元,比200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2.9%,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4.4 %提高到8%。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从农民收入总量构成来看,“转移性收入”正呈较快增长的趋势。调研发现,成都市农民收入的结构发生着新的变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也在逐步形成。
新机制
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成都市农民收入结构的新变化,委员们建议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完善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在鼓励农民转移就业中,构建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机制;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构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机制;在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中,构建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大,“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一产业又占了主导,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建立,将是保障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核心。政协委员建议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把我市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物流园区和农业观光休闲上,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畅通农民获取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渠道,保障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同时,通过改革,让农民对耕地、山林、房屋等真正拥有长期不变的经营权、决策权、收益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放心、放胆、放手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中增加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
在完善农民“工资性收入”方面,政协委员建议积极改善农民转移就业结构,改进农民培训的方式和办法,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工”,农民转移就业制度保障,鼓励企业多接纳和使用“农民工”。从根本上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推动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为农业发展腾出空间。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市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农惠农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近几年,全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是政府转移支付的重点,缩小了城乡差距,让农民减负增收,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特别是成都在全国率先创新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持久推动。在成都市农业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时候,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持久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具有关键作用,也能让农民真正尝到转移性收入的甜头。(记者 王伶雅)
成都市农民收入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
【http://www.sc3n.com】 【 2009-11-29 15:07 】 【来源: 成都日报 】
“工资、财产、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成都市农民收入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政协委员建议——构建长效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
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成都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成为主导、“家庭经营性收入”缓降、“财产性收入”攀升、“转移性收入”上扬的结构性变化值得关注,深入调研过后,市政协委员建议,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等机制上下工夫,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昨日,成都市政协报送的《关于我市农民增收及增收长效机制构建情况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的重要批示,调研报告从四个方面对农民收入的分析、农民增收及长效机制构建的调查和对农民增收所提的建议意见得到相关领导的肯定。报告将为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新趋势
工资等增速加快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始终把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来抓。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比2002年增加3104元,增长91.9%,年均递增11.5%。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纯收入为100,下同)由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08年的2.61∶1,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成都市农民增收的构成分析来看,“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主导,“家庭经营性收入”出现缓降趋势,而“财产性收入”逐年攀升。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尤其是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效果。从农民收入总量构成来看,“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组数据说明了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情况:2008年成都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752元,比200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4.2%,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的42.5%,在收入构成中比重提高了5.7个百分点,从收入总量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同时,全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2008年成都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711元,比2002年增长49.9%,年均增长7.0%,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53.4%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比重占到70%的一产业收入,仍然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重头。
此外,统计还显示,2008年成都市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509元,比200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9.4%,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5.2%提高到8%。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成都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尤其是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效果。从农民收入总量构成来看,“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509元,比200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2.9%,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4.4 %提高到8%。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从农民收入总量构成来看,“转移性收入”正呈较快增长的趋势。调研发现,成都市农民收入的结构发生着新的变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也在逐步形成。
新机制
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成都市农民收入结构的新变化,委员们建议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完善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在鼓励农民转移就业中,构建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机制;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构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机制;在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中,构建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大,“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一产业又占了主导,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建立,将是保障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核心。政协委员建议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把我市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物流园区和农业观光休闲上,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畅通农民获取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渠道,保障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同时,通过改革,让农民对耕地、山林、房屋等真正拥有长期不变的经营权、决策权、收益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放心、放胆、放手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中增加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
在完善农民“工资性收入”方面,政协委员建议积极改善农民转移就业结构,改进农民培训的方式和办法,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工”,农民转移就业制度保障,鼓励企业多接纳和使用“农民工”。从根本上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推动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为农业发展腾出空间。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市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农惠农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近几年,全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是政府转移支付的重点,缩小了城乡差距,让农民减负增收,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特别是成都在全国率先创新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做法,值得总结和持久推动。在成都市农业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时候,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持久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具有关键作用,也能让农民真正尝到转移性收入的甜头。(记者 王伶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