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测试粉底液过敏: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73)充满智慧的“黑色幽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52:50
                          腾小松画

            贝娄的获奖评语是:“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细微的分析。”

                       充满智慧的“黑色幽默”

        译    名:索尔·贝娄
        生卒年月:1915、6——2005、4
        国    籍:美国
        代表作品:《奥吉·马奇历险记》
        获奖评语: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细微的分析。

 

     索尔·贝娄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黑色幽默”见长,读来令人沉思悠长,启迪心智。

          “黑色幽默”是“存在主义”的变种。如果说“存在主义”是用恐惧、孤独、失望、厌恶等感受诠释世界的话。那么,“黑色幽默”就是将这种感受拿来开涮的。一言蔽之,即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所以“黑色幽默”有“大难临头的幽默”之称。这和传统文学中的幽默根本不同。

          传统文学中,悲剧与喜剧所承载的内容是有明显区分的。喜剧讽刺反面人物的丑恶和畸形,悲剧表现正面英雄的痛苦和不幸。但是“黑色幽默”却打破了这种界限,大多采取“反小说”的叙事结构,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象征等技巧,冲淡时空界限,超越社会、超越道德、超越习俗、超越理念,大张旗鼓地表现“反英雄式的人物”,以此来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性的异化。

          中国的鲁迅就是“黑色幽默”的高手。如他在描写阿Q上刑场之前画押一段就非常之反传统——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

          人都要被砍头了,还在为一个画不圆的圈计较,这不就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吗?这个幽默给人的启迪无疑是震撼性的。它使我们想到了阿Q存在的符号意义,他几乎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性和民族性。

          与鲁迅相比,贝娄更高一筹。他没有鲁迅那么直白,贝娄的“黑色幽默”显得更娴熟更流畅。概括起来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他所表达的存在主义思考,在解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等复杂关系时,注重了深刻和缜密的哲学思考,并把这种思考形象化的融进自己的作品中;重视了宏大精神殿堂的构建,他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人的精神至关重要;明显剔除了加缪纯悲观主义情绪,与萨特站到了同一条战壕。其次是他的小说的时空架构常常建筑在恣意混淆,混沌不清的情节之中。一个钟点可以任意地停留甚至静止,跨度很大的半个世纪也许在瞬间倏地过去。时间宛如偌大的迷宫使你在幻觉中失去方向感。

          1944年,贝娄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摇来晃去的人》出版。小说以犹太青年约瑟夫日记形式来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处于低层的青年人精神压抑和苦闷的生活现实。约瑟夫是个命运不济的年轻人,他响应国家号召准备去当兵,可当他辞掉工作等待入伍时,通知书却迟迟不来,这为他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毫无意义的烦恼,他也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摇来晃去的人”。该作品一经问世便烙上了“犹太小说”的印记,而小说中描写的犹太人、青年人、失业者形象,也成了贝娄创作风格的特殊元素。

          “犹太小说”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或文学风格,而是指一批出色的美国籍犹太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没有一致的文学题旨和艺术特色,反而表现的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其代表人物辛格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主张以轻松幽默的故事娱乐读者。而贝娄则属于存在主义作家,主张以“黑色幽默”唤醒人的精神觉悟。

           1953年贝娄出版的长篇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就是他唤醒人的精神觉悟的代表作。该小说主人公马奇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由于从小就被各色人等支配,所以养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做过很多工作,只要发现有人想支配他,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抽身而去。看起来他是自由自在的,但楞是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是,他想作一名慈善家,最终却作了军火商的帮凶。马奇历险记无疑是一个寻找自我本质的经历,他希望超越集体意识对人的个性发展的限制,从单向度的人变为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精神世界的人,可是最终还是败倒在了强大的集体意识面前。

          贝娄试图找到突破集体意识的玄门,为当下的人类指出一条正确处理人与时代、与生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路径。1975年他的长篇小说《洪堡的礼物》出版,标志着贝娄艺术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他在这部作品中主张用爱的力量,人道主义原则来处理人世间的一切纷扰。该作品通过两个知识分子洪堡和西特林的人生经历,提出了后工业化社会的畸形物质生活如何毁坏人的纯净心灵和创新精神问题,若在变幻莫测的现实社会中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用爱的力量处理好人与外界、人与自己内心的各种关系。

          就凭着这部作品贝娄获得了1976年度的普利策小说奖,并被列入畅销书名录。同年摘取了世界文学的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评语是:“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细微的分析。”

          贝娄一生创作了19部小说,其中13部为长篇小说。贝娄晚年一直在波士顿大学教授文学,直到2005年去世。

          贝娄部分作品年表
          1941年  发表处女作《两个早晨的独白》
          1944年  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摇来晃去的人》
          1953年  出版代表作《奥吉·马奇历险记》
          1961年  出版重要作品《赫索格》
          1963年  编辑《犹太最佳短篇小说选》
          1965年  出版评论文集《我们走向何方》
          1970年  出版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1975年  出版重要作品《洪堡的礼物》
          1976年  出版游记《耶路撒冷往返》
          2000年  出版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