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可以煮粥吗:高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实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2:00:44
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绍县教发[2006]58号
高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实施
“四落实”工作意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亮点”,也是“难点”。各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扎实地落实好《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为了帮助各校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特提出高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实施“四落实”工作意见,供各校参考。一、计划落实:
制订具体可行的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的第一项工作。“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纲领,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并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有专业化分工、配置合理的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队伍。
在课程开发初期,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课时安排、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教师培训与调配、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评定和活动保障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二、人员落实: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学校必须组建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组或教研组,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结合组成。学校每15个班必须配备一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的任务:除了实施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外,还须在以下三个方面担负自己的任务,一是在理论与方法层面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关的理论课教学,负责以研究方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评价。二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负责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学生管理;开题论证和结题汇报的组织工作;审核课题立项中的程序问题,监控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三是指导、督促、检查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指导教师的任务: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形成。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家长、社区能人等有关社会力量也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高年级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可以作为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高校联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发挥高校教师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以便共享课程资源。三、课时落实: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学生三年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前五个学期平均每周应安排3学时。考虑到活动内容和活动场所的开放性,以及指导教师时间安排上的因素,学时安排要在保证研究性学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注意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集中安排与分散安排相结合。高一年级的集中安排时间可以多些。集中安排时间主要用于了解课程内涵、课题设计指导、开题报告评审、资料搜集指导、数据筛选与分析等系列理论讲座,以及中期小结、报告撰写指导、研究成果答辩、总结表彰、成果展示等活动。此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还需要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延伸拓展。
具体操作上,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模式安排时间。例如, “1+2模式”,每周3课时,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总结反思等),另两节课连排(用于研究实践、交流展示等);“2+2模式”, 每周2课时,集中两整天 。
社会实践以学年为单位安排活动时间,每学年总的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约为34课时。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可以由学校、年级或班级统一安排,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里自主安排,但学生的自主安排必须得到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认可、指导和管理。四、内容落实: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分别来源于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具体有:
①人与自然。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天文地理研究等。
②人与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
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③人与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学商、军训、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
②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或社团、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包括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成人仪式教育等,是学校每年例行举办的重大节日和活动;值周班活动是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以班级为单位的停课(或半停课)负责学校接待、卫生、管理等活动;社团、俱乐部活动是学校社团、俱乐部成员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活动。
③实地参观、考察、访问或生存锻炼。实地参观和考察的内容一般为某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基地、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现实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情况和生产方式等,可结合春游与秋游活动进行;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典型人物、特殊群体、热点事件等为访问对象;生存锻炼则是将学生置于陌生的社会环境,使其寻求维持生活的方式,锻炼生存能力。
④社区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地域文化,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社区服务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①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扶贫帮困、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②特色内容:城市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等。
③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各校应根据学校的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好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任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安排制订好学期或学年的授课计划和具体授课内容。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校三年,必须完成两至三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研究的课题或设计的项目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急需解决的问题来设计,也可以利用高中三年的学科发展倾向来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组织有三种参考方案。方案一:每个课题3学分,三年必须研究5个课题,每学期至少一个课题;方案二:每个课题5学分,三年必须研究3个课题,每年至少一个课题;方案三:第一个课题5学分;第二个课题10学分。附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撰写具体要求
附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案例 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2006年9月4日    主题词:高一  综合实践活动  四落实  意见
报:许义平、金永毅、祝静芝、徐民江、沈久尔同志
送:教育科、人事科
(附1)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撰写具体要求一、总体要求: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
二、格式:
1、  简要地说明本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认识;
2、  课程目标;
3、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中的(3)(4)也可在这部分说明)
4、  课程实施:
(1)  课时安排(附上各年级课表);
(2)  教师落实;
(3)  课程实施策略(切实可行,操作性强);
(4)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准备开展的研究活动;
5、  课程评价;
6、  其他具有校本特点的个性化做法
三、时间安排:
9月中旬:各校完成方案设计工作,由发展中心组织各校进行方案交流;
9月下旬:各校修改方案,将文本上传至发展中心jyzgx@163.com。         (附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案例案例1: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讨论稿  节选)
一、课程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良渚文化与古代文明、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二)社区服务
    参加学校或家庭附近所在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
    1.社区文化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文娱活动等。
    2.社区环境建设:参加社区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绿地领养、社区学校辅导、板报橱窗制作、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3.见习社区干部活动:调查社区社情,参与社区规划,提出社区建设合理化建议,体验社区干部工作。
    4.志愿者活动:在学校建设的35个志愿者基地,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
    (三)社会实践
    指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1.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培养生活技能和主人翁意识,如日常劳动卫生工作、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和值周班劳动(以行政班为单位)。
    2.军训: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3.参观和郊游:配合《主题月工作规程》,组织专题的参观考察活动。
    4.德育基地活动:充分利用区内德育资源,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现代工业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实践活动。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社团活动:参加1—2个校内学生会社团部登记的社团活动或校外合法社团活动。
特别事项:
    1.研究性学习的专项考察活动、社会调查等不在社会实践范围。
    2.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班会课,三操一活动,节日纪念活动、行政班的主题活动等不在社会实践范围。
    3.科技节、运动会、艺术节也不列入,其竞赛获奖成绩直接记入《成长报告单》)
    二、实施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组织形式:①小组合作研究(4~10人);②个人独立研究;③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
    2.时间安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每一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54个课时,用于集体教育、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成果报告等。一般每生每学期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每个小课题3个学分,三年必须完成5个课题研究。若课题研究期限和范围较大,经校课程指导中心认定和批准,可以分两个学期进行,计6个学分。
    3.课题研究:可以学生自行申报课题,组成4—10名学生的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制,自行聘任教师;也可以由学校或老师推荐,填写申报表,由课程指导中心科研组负责协调,组成研究课题小组。允许个人独立承担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课题——制订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每一步骤工作情况必须记录,以备学分认定。
    4.学分认定:由年级组长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具备五个条件,可得3个学分: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⑤课时保证54课时。
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课程指导中心终局复议。
    (二)社区服务
    1.组织形式: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安排:①荷花塘社区服务一般由学校组织;②其他社区由学生自行组织“某某社区服务小组”,一般不少于3人。
    2.时间安排: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3.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政教处、团委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学生自行组织的,由学生本人在活动结束后将《社区服务记载卡》交社区记录。
    4.学分认定:由年级组长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具备四个条件,可得2个学分:①三年内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②《社区服务记载卡》记录完整;③家长签名;④经抽样回访、成果展示、公示举报无异议。
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课程指导中心终局复议。
    (三)社会实践
    1.组织形式:由学校统一组织,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根据需要选择,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的(第5、6项适用),每组不少于4人。
其安排如下:序号 实践内容 高一 高二 高三
1 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 √ √ /
2 军训 √ / /
3 学工、学农 / √ /
4 参观和郊游 √ √ √
5 德育基地活动 √ √ √
6 社会调查 √ √ √
7 社团活动 √ √ √2.时间安排:每学年总数不得少于一周,三年不少于三周。一学年一统计。
3.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政教处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社会调查、社团活动,以调查报告评奖情况、社团成果记录折算时间。
   4.学分认定:由年级组长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社会实践必修6个学分,其中高一年级军训(一周)、高二年级长乐科技实践(一周),分别计2个学分;其它活动如校内自我服务性劳动、参观和郊游、德育基地活动、参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的等三年合计至少有一周时间,计2个学分。
    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课程指导中心终局复议。所有学分记载由教务处统一管理。案例2: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节选)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已明确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尽管我省将在2005年才采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但作为国家级示范高中,理应率先进行这方面改革的实验,为全面正式实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作好准备。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已有经验,经学校行政研究,特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希全校各部门认真执行。
……
三、课程实施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
    1、课程设置
    每一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为3个学分,必须在学校统一安排的课时内完成,原则上每学期必须完成一个课题,并记载入“学生学习报告单”。高一、高二分别为6个学分,高三为3个学分。
各年级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上半学期每周安排一课时,下半学期集中安排四天,期末一天进行学习活动成果展示,一学期共54课时。具体安排:
    1 ~ 4节课:动员与课程辅导;
    5 ~18节课:成立课题小组,设计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18~45节:各小组实施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报告;
    45~54节:成果展示,课题评价。
    2、课题研究的组织
    考虑到我校的实际状况,学校不提倡采用个人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每组人数一般在5—8人左右,设组长一人。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生比例等,需要时与学生协商作适当调整。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也可跨班组建小组,暂时不提倡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小组。
    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自主的课题工作,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的实施
    ⑴培训教育。对于高一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⑵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教师(各年级成立选题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⑶制定计划。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⑷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馆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作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⑸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作出处理,如发现还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练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⑹交流评价。(详见下文“学分评定”部分)
    4、课程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科室和教导处负责实施,选题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定,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负责。(教科室、教导处、指导教师、班主任具体职责,学生注意事项见附)
    (二)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1、课程设置
    社会实践:每周2个学分,每学年考核一次,并记载入“学生学习报告单”。课程内容 课时分配 学分分配
军训或学工学农 一周 2
校内公益劳动 累计18课时 1
校内值周或兼职 累计18课时 1
校外实践活动 一周 2社区服务:学校不统一安排时间,学生可在高一或高二期间的假日内进行,但工作日必须达10个以上即得该学分,学分统一记载入高二“学生学习报告单”。
    2、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中的军训或学工学农、校内公益劳动、值周以班为单位由学校统一组织;社会实践中的校内兼职、校外实践活动与社区服务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已协商后确定,学校和班主任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各小组要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的组成可不限本班级,可根据学生居住地就近组织,但不提倡跨年级组合。
    3、活动的实施
    ⑴活动前教育。由于部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学生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等。因此,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省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⑵精心规划。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或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和地点进行分析和考察,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题性、价值性、实效性、可行性、经济性,并尽可能有特色等,杜绝不安全性、功利性、随意性。
    ⑶内容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自主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社会实践可以是参观、访问、考察、调查等,也可以是进行政治和经济活动,如政策宣传、政策调研、义卖、形象设计、企业策划等;社区服务可以是公益劳动、助残帮困、低年级学生的辅导、管理服务(如图书馆、电影院、政府机构、绿化场所、养老院、社区或城市大型运动会等)。
    ⑷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或服务地的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⑸总结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学生都必须写出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报告、小结、体会、感受等。
    ⑹评价考核。(详见下文“学分评定”部分)
    4、课程管理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导处和年级组负责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小组负责。(教导处、年级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具体职责,学生注意事项见附录)
    四、课程学分评定
    (一)评定原则
    1、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没有达到规定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时间,不能得规定学分。
    2、过程性:学生只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的结果表现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必须由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证明,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作出扣除学分和其它相应处分。
    4、规范性: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导处审核组成,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制度。
    (二)评定过程
    1、研究性学习:①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作品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②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③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并组织、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老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老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④教科室审核,教导处备案。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①校内统一组织的活动由相关部门提供证明,校外活动由学生以组为单位申报,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②通过学生的交流,学生分别进行组内互评和全班互评;③班主任考核,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强化体验,表扬先进,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④教导处审核,并在学期结束前统一公示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内容和学分。注:在课题展示和活动汇报过程中,可邀请家长、社区相关人员、专家等参与活动。学校在审核、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在考核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应听取家长、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方面的意见。
    (三)补充说明
    为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质量,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我校的实践经验,在评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同时,继续试行相关评价方法。
    1、研究性学习:每班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评选优秀课题和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原则上每班“优”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良” 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合格” 级课题占总课题数的1/3。“优” 级课题组1/2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为“优”,其余为“良”或“合格”;“良” 级课题组1/3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为“优”,其余为“良”或“合格”;“合格”级课题组1/4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为“优”,其余为“良”或“合格”。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记载入“学生学习报告单”。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除学生应得相应学分外,经学生互评、社会实践地和社区负责人评价、班主任考核、教导处审核,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将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