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辅食烘培制作:郭云深论形意拳三体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6:31:03
2010-03-04 12:39
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各式,亦
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
亦总不离三体式之重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
灵活,形势一气,无有间断耳。

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唯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
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

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
,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
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论三层呼吸

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
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唯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
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
,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谓练气化神之理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
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
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
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论 练 功

形意拳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

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唯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
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
,四肢动作而不散乱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也。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
,无不合道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
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
。《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
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乡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
术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鹜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中庸云:“道不远
之,人为之道而远人。”即此意义也。


论 神 气

形意拳术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

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超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
唯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精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极
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
,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即练精化气
;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即易骨,易筋,易髓,此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
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炼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
之功,以至虚极静驾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
交之时,存神用意,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
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
,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
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侯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
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也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
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
,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在论拳术之详情。
  • 2010-2-14 22:27
  • 回复
123.11.179.*

2楼

曹树人《形意拳经》解义
原文: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解义:拳打“三节”者:以己身之三节,节节贯串,所谓根节发、中节送、梢节催。这是先求明已身三节之本义、要在己身上下功夫的意思!凡练拳行功皆以意行为主、形体随之,故能不见形!反之则是以形体动作为主、用意次之,示人以迹象,人易知我之所以然,先贤所以诫之曰:如见形影不为能。如见形影则功夫不高,自不为能也。
原文: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
解义:临场功夫之应用,皆以求得自然反应为至善。要在念头(应用)生起前即行,不可在有了攻防意识后再动作!攻敌须夺其气,即在其气未吐出时发作!切莫让他吐出,至要!至要!
原文: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
解义:用肘劲击人,则应使:肘之劲意自:己之胸膛内出!务须先使胸膛内神气饱满、心意空灵,则起手轻便迅猛,其势自如猛虎扑羊。此句多有解为只能曲肘以击人胸膛者,谬!人体何处不能以肘击之?岂必胸膛乎?又有“名家”李金波者言:不可能击屁股!(见《武魂》2007第9期28面)煞是可笑,若对方屁股摆在肘前,击之又何妨?练拳行功本为改变自身之构造!不在己身上找东西,在他人身上能找到何物?就找到了也是人家的。
原文: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脚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解义:用头击人,意不能在头,要在脚!足进则成头攻!上下相随之理也。头随足者:头求为被动,足则为其源,并非是头的意思放在脚上。更有解为“不能仰着头、要低着头,尤要眼跟着脚”,不值一哂!上下相随则周身一家。周身一家则无论起与未起,都自在中央位置。中门无所谓人、我。能立身中正、支撑八面者居之。换句话说:周身一家了,每一步都是在中门!占据了形胜。居有形胜、处在人上,人无可备,自然“神手也难防”范。(其实此不过比喻耳!真正神手,岂能让你抢他地位?被抢者:必非神手!另:“抢”字嫌有对待;又有“踩”字说,易生拙力;又有“夺”字说,落入手法。
原文: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他意,束展二字一命亡。
解义:以肩击人,其意必隐蓄而后显(发)。隐则接化来力、便于顺势化之;显则以彼来力、返诸彼身,所以说“一阴返一阳”。用肩时,两手松垂成虚无状态,然伺机待发,姑名在“洞中藏”也。盖他意者:无论彼攻左或攻右,我之神、意、气、势必将彼之神、意、气、势笼罩,尔后以意捆束,待彼强挣,即顺势以意展放,彼必应手而出。此为对敌原则,非单指莫一势之用法。不过能罩住对方,需功夫高于彼,否则彼劲势弥漫,反可将我同化    。2008.8.18.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