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炖汤的做法大全:跳出“老鼠赛跑模式” 我的财富我做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21:32:24

引言:什么是“老鼠赛跑”,第一次接触这一名词还是从那本曾经风靡全球的《穷爸爸,富爸爸》中看到。故事讲的是:

  一个孩子厌倦了学习,回到家对他的父母说:“我不想上学了,我想发财!”他的父母听后非常震惊,于是开导他说:“孩子,如果你不好好上学,你就进不了好的大学,如果你不能从大学毕业你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如果得不到好的工作,你又怎么能发财呢?”这孩子觉得父母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他回到学校发奋读书,此后学习成绩非常出色,而且进了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了个安全、稳定的工作。

  手里有了钱,这孩子去了其他年轻人喜欢去的地方,在那儿他开始结交女友,他们约会,不久结婚。因为他和他的妻子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每月收入也不扉,他们觉得获得了成功,于是他们开始决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房买车,并且打算要一个孩子。这样他们每月都得到大额的工资单,但总是迷惑于钱都到哪儿去了?结果是这对快乐夫妇,他们不停地为公司老板工作,通过缴税为政府工作,通过住房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为银行工作,但等待他们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债务和催款单,于是他们再加倍努力工作再更多地获得债务,陷入紧张的怪圈内不能自拔。他们建议他们的孩子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找个好工作。他们终生努力工作,然而随后这个过程又将在他们的下一代中重复了。这就是著名的“老鼠赛跑”的故事。

  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份工资收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有恐惧和贪婪之心。先说恐惧感,没钱的恐惧会刺激他们努力工作,当他们得到报酬时,贪婪或欲望又开始让他们去想所有钱能买到的东西。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模式。

  起床,上班,付账,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账……他们的生活就是在无穷尽地为这两种感觉而奔忙:恐惧和贪婪。给他们更多的钱,他们就会以更高的开支重复这种循环。

  ——这就是所谓的老鼠赛跑模式。(摘自《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T。清崎)

  关于理财方面的话题,可谓经久不衰。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各大报刊媒体最近几年也不断的播报理财方面的话题,一时间理财飞入寻常百姓家。“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跑不过刘翔,可要跑过CPI”等等关于理财的这些俚语也成为人们日常话题。但是大家对理财依然更多的谈及表面,而在实际行动中,又总是受限于各类因素,因此很多人常道“心有余而钱不足”“我很想理,可没钱又该如何理”。我们再来看看上面讲到的“老鼠赛跑”的故事,其实看起来,当事人也并非是“穷人”,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又有房子,一个美满的家庭。在众人眼里是典型的白领,被称之为中产阶级的一员。在平常里他们努力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支付给类开销。被罗伯特。T。清崎称之为“钱的奴隶”。《穷爸爸,富爸爸》一书问世时,正值全球经济繁荣时期,大家可能更多的关注书中关于财富观念的一部分。而07年底发生的金融危机,让我重新关注这一小故事。我们从各类媒体可以看到,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恰恰正是这批“白领们”。他们发现收入降低或失业,他们无法供养房子的贷款,有的房子被没收,辛辛苦苦工作多年,可是存款却不多,各类信用卡账单,房贷等负债却不少。一旦唯一的收入来源——工资没有了,他们无法再维持过去那虽然辛苦但还算“体面”的生活。这正是发生在全世界而又每天都在重复发生的事。

  关于理财,我们再来看看理财的英文:Financialmanagement,直译为“财富管理”。我们知道企业的管理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优化企业工作效率,提高利润,从而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对财富的管理,本质也是为了追求“财务的自由”。每个企业各自情况的不同,所运用的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理财其实也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家庭背景,收入状况,消费开支,未来的生活期望和目标等等,所进行的规划。我们曾在本栏目提到过,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葛朗台式的生活方式并非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正如赵本山与小沈阳在春晚的小品中所说的那段“人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钱没花了;人的一生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活着,钱没了!”再来看看那些进行“老鼠赛跑”的人们。“贪婪与恐惧”主宰着我们每一个人。他们害怕没有钱,不愿面对没钱的恐惧,对此他们作出了反应但不是用他们的头脑。他们会去挣了点小钱,可快乐、欲望、贪婪会接着控制他们,他们会再作出反应,仍然是不加思考。他们的感情代替了他们的思想。他们不去分辨真相,不去思考,只是对感受作出反应。他们感到恐惧,于是去工作,希望钱能消除恐惧,但钱不可能消除恐惧。于是,恐惧追逐着他们,他们只好又去工作,希望钱能消除恐惧,但还是无法摆脱恐惧。恐惧使他们落入工作的陷阶,挣钱——工作——挣钱,希望有一天能消除恐惧。但每天他们起床时,就会发现恐惧又同他们一起醒来了。恐惧使成千上万的人彻夜难眠,忧心忡忡。所以他们又起床去工作了,希望薪水能杀死那该死的恐惧。钱主宰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拒绝去分辨真相,钱控制了他们的情感和灵魂。

  实际上“贪婪与恐惧”正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无法抗拒,但我们可以将对钱的“贪婪与恐惧”对我们的影响尽可能的下降。理财——财富管理。是由人进行管理,而非财富管理人;我们要学会支配钱,而不能成为钱的奴隶。

  成为富人是一种选择

  关于财富与人的话题有人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假说:在一个系统内,初始状态有富人也有穷人。然后,我们让系统内的所有财富重新平均分配给系统内的每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可以想象得到,只要一个小时以后这样的平均就会被打破。比如:有人拿着分到的钱去下馆子,而有的人用分到的钱去开馆子,一个小时之后,财富就又不平均了。一年以后,也许会长一点,五年以后,原来的富人还会是富人,原来的穷人还会是穷人,又回到了初始的状态。

  经济学理论最大的特点是不能够做一个完全条件下的模拟试验,但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和每件事又都在不完全条件下做着检验。上述的假说永远只能够是假说,但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事例都告诉我们这个假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个假说告诉我们一个人最终是贫穷还是富裕不是运气,也不是所谓的机遇,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选择。如果你选择了富人的生活方式,选择了富人的价值体系,你就会成为富人。所以,有人说富人是有基因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会不会成为有钱人是天生的。这其实有一定道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往往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富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是怎样的?

  我们还可以再提出一个假说:在一个完全公平合理的社会中,一个人拥有的财富的多少恰恰代表了他对社会的贡献的多少。

  这个假说也是容易理解的,比如一个人工作了一个月,获得了10000元收入。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这10000元的收入是他工作的报酬,也就是他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对社会作出了10000元的贡献。所以一个人赚钱的过程是向社会作贡献的过程。在这个月中他又消费了5000元。一个人消费的过程其实是向社会索取的过程。收入减去消费是他的节余。而节余恰恰是他对社会的净贡献。所以一个人积累的财富正好是其对社会作的净贡献。

  富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是多元化的,但他们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和本质的特点。我们认为选择成为富人意味着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生活更加自律。上述假说告诉我们富人意味着付出更多索取更少。一个人拥有的财富等于他获得的减去他支出的。一个不懂得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一个在生活上缺少自律的人,他对社会的索取就会失去控制,他的支出也将会失去控制,那么再多的财富也会挥霍一空。

  承受更大的风险。投资学告诉我们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承担风险是创造财富的基本要素。要成为富人必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要创造出超过常人的财富必须承担超过常人的风险。承担风险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生命的磨难。

  承担更大的责任。蜘蛛侠的伯父告诉蜘蛛侠:能力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现代社会财富其实意味着社会资源,拥有更多的财富意味着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也就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所以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也就意味着其对社会的责任越大。

  对于选择成为富人的人,你应该明白,选择成为富人绝不意味你一定会更加开心,也不意味你一定会更加幸福,或者更加荣耀。而是意味着你将付出更多,承受更多,承担更多(我们看看蜘蛛侠吧).

  如果你享受这样的生活,那么你就选择成为富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