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蜂尾后针粤语下载:寻找教学缺失和过度教学的中间地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06:57

寻找教学缺失和过度教学的中间地带

 

案例切入

  案例一:尽管班上已经有超过60%的学生听懂了一个英语句型,但教师仍不得不继续操练这个句型,毕竟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可是,课堂效果却因此而打了折扣。尽管刚开始时,那些已经掌握句型的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以显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但很快,厌倦情绪就上来了。而那些操练了很多遍都没有听懂的学生,似乎越来越听不懂。于是,一节课就这样被浪费了。下课时,听懂的学生累了,没听懂的学生也累了,英语教师则更累。

  案例二:有这样一节数学课,教师津津有味地讲完了例题,然后问学生是否听懂了。这时,大概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说听懂了。没有听明白的学生原本以为教师还会把那道例题再讲一遍,谁知教师却说:“有一半同学听懂就不错了,没有听懂的同学自己课后再看看书,看了书还没有听懂的同学就问问听懂了的同学。”后来,学生适应了教师的做法。学生反映,有些学习内容,教师讲一两遍就懂了;有些内容,教师讲再多遍也听不懂。但听不懂教师讲的并不意味着听不懂同学讲的;听不懂别人讲的,并不意味着自己看不懂。因此,现在学生们都习惯于自己寻找多种方法来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寄希望于教师的讲授。

  主持人:陈宇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局长)

  嘉宾: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张扬(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莹(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曹培英(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

  黄根初(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

  王俊山(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科研室副主任)

  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之中,在教师课堂决策的选择之中

A什么样的课堂才真正有效

  陈宇卿:案例涉及的话题虽然并不新颖,但却非常重要。有效教学提了这么多年,但大家始终没有定论,自然也不能明确什么才是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相反,在有效教学的召唤下,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有效结果”,采取了一些超越常规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希望今天的讨论能够正视有效教学,能够从高质量和低负担两个角度来建构有效教学。像案例中的这种做法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重了学生的精神负担,让学生产生了厌学情。

  周彬:大家常常认为,只要找到了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一切教学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其实教学的有效性就在课堂之中,就在教师课堂决策的选择之中。一个班50个学生,当有35个学生听懂了,还有15个学生没有听懂时,教师该选择重复讲解,还是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教师选择了重复讲解,那么有35个学生的时间就被浪费了。如果教师选择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就意味着有15个学生的学习机会被浪费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的有效与无效,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当教师选择某一种教学方法时,达到的效果有可能比其他教学方法更有效一点,也有可能更无效一点,但总归是起作用的。

  陈莹:以前,人们理解有效教学,总是从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出发。现在看来,这样的理解可能流于肤浅。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对某些学生有效,但对另外一些学生无效。可能某种教学设计对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有效,但却对某些学生无效。因此,当大家公认的“有效教学”真正落实到个别学生身上时,不一定有效。由此,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有效教学方法,并不一定对提升学生的能力有效;对提升学生能力有效,并不一定能高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王俊山: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从学生角度出发远比从教师角度出发更有现实意义。当教师上课运用讲授法时,对那些认知能力强的学生更有效。反之,实验及动手操作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有效。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总是将知识与能力相等同,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惜错失提高学生能力的案例却屡见不鲜。

B教学缺失与过度教学

  周彬:的确,要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有意义。但要理解无效教学的产生,就需要回到教师的角度。无效教学有两个主要来源———教学缺失与过度教学。教学缺失,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到位,使得课堂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当班上只有25%的学生理解了相关学习内容时,教师就不再继续教学,从而浪费了75%学生的学习机会。过度教学,指当绝大多数学生已经理解了相关学习内容时,教师仍然简单地重复着刚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已经理解了的学生来说,这就是过度教学;对于那些尚未理解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发生变化,这也是一种过度教学。

  陈宇卿:对于教学缺失和过度教学,我认为还可以分得更细一点。教学缺失包括教学数量、教学强度和教学智慧的缺失。教学数量指教师应当完成的正常教学时数。教学数量缺失,属于教学事故。教学强度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要求,教学强度缺失,指教师在课堂上在需要强化的地方有所弱化,比如对需要练习的知识点没有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最大。教学智慧缺失,指教师在学科思维、学科结构、课堂设计、课堂管控等方面缺乏整体设计能力和把握能力。

  黄根初: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整体上教学缺失并不明显,而教学过度则要厉害得多。然而,一旦对教学缺失进行细分,问题也就相应暴露出来了。当前,教学数量的缺失并不多见,而且主要表现在非考试科目上;教学强度的缺失也不多见,教师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强度上一般都会不遗余力;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缺失。这并不是说教师没有教学智慧,而是指教师往往过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而忽视课堂的整体效果,过于关注某一节或某几节课的效果,而不关心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整体教学设计或安排。

  曹培英:把教学缺失与过度教学联系起来,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教学缺失走向另一面就是过度教学。当前,教学缺失主要是教学智慧的缺失,教学过度主要表现为考试科目的教学数量过度和教学强度过度。

C从教学缺失到有效教学

  陈宇卿:我们讨论教学缺失和过度教学的目的,是希望课堂教学能够摆脱它们,从而实现有效教学。通常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尽力而为的。一方面,主要来自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在众多学生面前,教师也不可能主动表现出偷懒或不负责任。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教学缺失现象,更多的是教师认识不到位或者能力欠缺所致。其实,正因为教师这个群体非常负责任,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当找不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时,教师情愿向过度教学靠拢,也不愿在教学缺失中背负不负责任的精神负担和制度惩罚。

  张扬:其实,目前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既与教学强度有关,又与教学智慧有关。虽然许多学校都在提“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但实际上并不是课堂上度过的每分钟都要有效率。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也是非常有限的,能否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即把教学强度用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上,这本身就和教学智慧息息相关。

  王俊山:谈到如何避免教学缺失,我认为核心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来说,关注课堂教学强度应该放在什么时候,放在什么教学点上;二是对教师个人来说,要弥补教学智慧上的缺失,需要提高个人能力和基本素养。正因为存在教学智慧缺失,当下才会如此强调教师专业发展。

D从过度教学到有效教学

  周彬:在教学缺失与过度教学之间,过度教学有更多的迷惑性,而且过度教学对学生的伤害更大。为什么说过度教学有迷惑性呢?是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虽然我们都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但往往更容易原谅做事过度的人。在教育中更是如此,对于过度教学的教师,即使他没有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人们往往也会肯定其勤恳的教学态度。与此相对应的,在教学缺失和过度教学之间,教学缺失导致的结果是让学生少掌握了知识,或者学到的东西不够深刻,更有可能引起人们的不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过度教学也有可能让学生学不好,或者即使学到了东西,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压,甚至因此对继续学习丧失信心与兴趣。

  陈宇卿:目前,人们对过度教学关注不够。由于教育结果的显现具有滞后性,除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外,人们很难想到有什么科学的评价标准可以公允地衡量课堂教学。当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依据广受批评,人们就顺势转向了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由于仍然欠缺科学、合理的评价依据,现实评课中,评课者往往把青睐的目光投向那些在教学环节耗时更长,教学方法更多样的教师。正是这种浅层化的评价观,导致了课堂教学在浅层上的繁忙,在行为与强度上的过度。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浅层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已经深入人心,深入每一个相关者的思想观念。现如今,不管学生还是教师,都知道要“减负”,但这个“负”为什么就是减不下来呢?也许就是因为教师们还没有找到比增加负担更好的方法。

  曹培英:当下,教学内容过度现象也需要引起警惕。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尽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难度已经适度降低,但一方面由于课程标准过于笼统,教师很难区分哪些教学内容超标、越标,另一方面考试大纲也不明确,课改后的考试内容和方式改变不大,于是教师对旧教材上的内容不忍舍弃,新教材上的内容更要面面俱到,相应地,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就变得更大了,教师教起来和学生学起来就更辛苦了。

  张扬:我们都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只有通过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使学生的后续学习更加顺畅。但问题在于,教师们教完了基础知识之后,往往跳不出先前熟悉的教学模式,总是过度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想学,但如果教师总是重复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被磨得消失殆尽。

  周彬:现在,我们期望课堂教学的容量能小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能更丰富一点。一是因为学生在单一教学方法上容易倦怠,二是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会给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不匹配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要让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不困难,但要让教师实现多种教学方法间的自由转换,对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从教学缺失到有效教学,最终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智慧。从过度教学到有效教学的决定因素,仍然是教学智慧在起作用。这就意味着,对有效教学的追求必须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