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哪里拍照好看:历史拐点处的跨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6:57:42
历史拐点处的跨越—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纪实

    2011年4月10日,从北京传来喜讯——国务院正式批准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滁州又增加了一张国家级“城市名片”、一把对外开放的“金钥匙”、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

    不久之后的5月24日,全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场会在滁州召开,安徽省长王三运、副省长倪发科带队参观考察市开发区。参观结束时,王三运省长进行了现场点评:他们的工作是全面的、推进的、立体的,整个效果是协调的。在项目的引进上,既有高端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有立足于资源的产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产业;在合作的方式上,不仅是单一的新建园区,而且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园区,不仅是自己做,而且搞共建园区;在投资强度上,既注意单体项目把住投资强度关,又新建大量标准化厂房,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拉高了投资强度。对我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对规划的一些要求很全面地进行了先行先试,非常值得学习思考。

    滁州开发区已成为加快滁州发展的动力引擎和示范平台。

    沧桑巨变

    1992年6月25日,滁县地委、行署决定成立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年9月25日,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滁州城南郊区清流办事处陈桥村正式破土动工建设;1993年3月1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

    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市开发区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着。

    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开发区和原中国扬子集团在滁东的所办企业合并,更名为滁州扬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当时扬子集团将部分国有股份权卖给外企,剪不断理还乱的内耗折磨着企业,造成开发区的发展步履艰难,裹足不前。  

    1999年1月,滁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更名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市政府开发管理。

    2008年的春天,对市开发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拐点。

    新任市委书记韩先聪在市委四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实施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启动“大滁城”建设。从此,滁州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大滁城”时代。

    在“大滁城”的版图上,市开发区是一个居中隆起、万众瞩目的活力板块,是市直工业的“龙头”,而且也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首选区。

    几年来,市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深入开展“二次创业”工程,奋力抢占黄金发展期的制高点,在招大引强、园区建设、企业发展上克难奋进,全力突破,抒写了神奇崛起的壮丽画卷。

    时间和数字,忠实地记录着沧桑巨变:

    ——“规模发展史”。1992年,市开发区首期批准用地面积10.89平方公里。2006年,规划面积仍为10.89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2008年以来,先后实施两次扩区托管,规划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3年发展规模是前13年的3倍以上。

    ——“工业发展史”和“财政收入史”。从1992年至2007年,市开发区15年工业增加值(现价)累计为57.9亿元,15年财政收入累计为6.9亿元。2008至2010年,短短3年时间共实现工业增加值(现价)109.1亿元,财政收入12.6亿元,均达到了前15年总和的2倍。

    ——“进出口发展史”和“外商投资史”。从1992年至2007年,市开发区15年累计进出口总额为3.03亿美元,15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632亿美元。而2008年至2010年,短短3年累计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3.5亿美元、1.21亿美元。

    ——“投资扩张史”。从1992年至2007年,市开发区15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为70.3亿元,年均4.69亿元。而2008至2010年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106亿元。其中2009年、2010年两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突破了5亿元,分别高达6亿元、12亿元,仅此即已超过前15年年均投资总额。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市开发区干群燃烧着激情、挥洒着汗水,用道不尽的艰辛和付出铸就的时代丰碑。 

    一片片工业区横空出世、一条条通衢大道向八方延伸、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座优雅的住宅小区宁静和谐……“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等一个个荣誉诠释了其由小到大、自弱到强、飞速发展的传奇。

    ——综合实力跃上大台阶。财政收入逐年提高,5年间以年均37.8%的增速连跨2亿元、3亿元、4亿元、5亿元四大台阶,2010年区内财政收入达5.62亿元,是2005年的4.8倍;企业效益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亿元,连跨10亿元、20亿元、30亿元三大台阶,2010年达3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开发区中跃居前列,总量位居全省开发区第二方阵前列。

    ——招商突出引进大项目。 “大招商、招大商”格局已基本形成,2010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5亿元,是2005年10.7倍,项目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体量、总量,均实现了全面突破。自2009年以来,市开发区共引进项目265个,比1992年成立以来前17年引进的项目总和还多23个,投资规模622亿元,是前17年的6.2倍,平均单个项目投资2.3亿元,是前17年的5.5倍,投资强度为182.3万元/亩,是前17年的3倍。

    ——项目推进成就大建设。随着一大批项目的签约落地,以及帮扶帮办工作的持续深入,项目建设的不断加快,家电配套园等“七园一基地”应运而生。2010年,当年竣工投产项目(含租赁厂房)首次超过百个,达到103个,续建项目29个,新开工项目79个;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2010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2亿元,是2005年的5.1倍。

    ——园区承载构建大平台。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对市开发区实施了扩区托管,使开发区规划面积迅速扩大到60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了城南、城东、城北三大经济板块。而建设投入也由2005年的不到亿元,扩大到了2010年的12亿元以上。

    ——软硬环境得到大改善。已经进驻各类企业6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400多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20家、外资企业40家,并且新引进了德国西门子新家电、德国曼内斯曼、瑞士雀巢、美国霍尼韦尔、美国基华物流等5家世界500强企业入园。已经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6家。家电及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制造、纺织服装、林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而绿色照明、绿色食品、新能源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强劲。

    市开发区2008年以来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深刻的启示:时代需要神来之笔。

    历史拐点

    2008年2月,韩先聪同志到滁州担任市委书记不久,指出开发区是市直经济的主战场,是滁州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虽然市开发区起步早,但走得慢,已被省内一些城市甩在后面。市开发区上下,要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坚定信心,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勇于担当,发力发奋,突破重围,在几年内要实现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争取进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的目标。

    2009年7月,新到任的江山市长专程到开发区调研,指出开发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开发区就是抓市直经济,就是抓将来竞争力,必须下大决心,推动跨越发展。

    两位领导的讲话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寄予厚望。

    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倡导下,赋予先行先试权,从体制机制入手,帮助理顺关系,创新工作机制。

    实行封闭管理,将人权、财权、事权下放到开发区,引入工作点评、全员招聘、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园区运作新机制,形成了干事创业、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  

    简化决策流程,成立了市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指挥部,由市长挂帅,市委常委、副市长担任副指挥长,高位调度,实行“扁平化”管理,做到了“特区、特事、特办。”

    组建成立企业帮扶服务中心和项目帮办服务中心,分别由市政府两位副市长坐镇开发区担任主任。实施“双百双帮”,从市直部门抽调200名副县级以上干部牵头帮扶百个招商项目和百个企业,加快项目落地、投产、达产速度。

    一个没有经典故事的城市,无疑是灰色的、不生动的,一个没有经典创业故事的开发区无疑是暗淡的,不为人注意的。关于韩书记、江市长抓开发区招商、建设和发展的“段子”,在滁州干部群众已经广为流传。

    3年来,两位领导几乎每周轮流去一次开发区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问题。在招商引资上,两人乐当“第一招商员”,多次参加“北京行”、“福建行”、“广东行”、“上海行”、“江浙行”等招商活动,拜访客商,洽谈项目。

    2009年秋,上海大型家电企业杜氏实业公司已将900万元土地定金打入邻省的某市,欲在那里投资兴业,在上海考察的韩书记闻讯后,立即登门拜访杜氏实业公司董事长杜殿涛,两人只谈了40分钟,杜殿涛董事长当即决定移资滁州发展。

    每一次会见客商,韩书记总会说:“滁州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东部的区位,中部的成本,西部的资源。东部的区位是指滁州与苏锡常、南京市无缝对接,是南京核心城市群之一;中部的成本是指水电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叠加起来,所有生产要素都是低廉而优质的;第三点就是西部的资源,土地、农产品的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都很丰富,这么多优势叠加起来,再加上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好政策都融合在滁州,难道滁州不是个‘黄金地带’吗!”

    厦门银鹭集团是一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企业,也是一家特大型食品深加工综合企业集团,跻身中国饮料工业和中国罐头工业十强。2010年夏,银鹭集团决定在西部某省成立一家集团全资子公司。正率团在福建招商的韩先聪、江山闻讯当即登门拜访,陈述滁州“三大优势”,诚邀集团董事长、总裁陈清渊,副总裁蔡学彦率团赴滁州考察。此后银鹭集团董事会成员数次踏上滁州考察论证。2011年1月15日,银鹭集团董事会在滁州某大酒店进行闭门表决,最终全票通过将在西部某省的项目移至滁州。2011年6月12日,安徽银鹭食品工业园在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开工奠基,该项目一次性投资21亿元,投产后可年产各类食品饮料120万吨,产值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抓招商不是大海捞针式的“海选”,而是主动出击,有的放矢,在招商中突出重点产业,确定主攻方向。

    地处江苏江阴的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规模第一、世界第八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单座集成电路封测厂房。公司响应江苏省委、省政府“苏南支持苏北”的要求,计划将半导体封装项目投资在苏北某市。这个项目是一个高科技项目,投资总额21.5亿元,用地只有200多亩,投资强度每亩超过800万元,投产后年产分立器240亿只,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分立器生产基地,预计销售收入12至15亿元,税收达亿元以上。为了让长电科技“花”落滁州,市开发区聘请原江阴市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律昌担任经济顾问,帮助推介引进。2010年9、10月两个月,韩先聪、江山更是三下江阴,“三顾茅庐”,倾力而为。第一次,韩书记率市人大常委会李耀才副主任、孟桂琳副市长一行拜会长电科技董事长王新潮,随行的还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李柱梁院长。在洽谈中,韩先聪除了坚持不懈地推介滁州的“三大”优势外,还提出在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办“长电班”,定点为长电科技提供人才保障。在人力资源竞争日益紧张的形势下,此次拜会凸显了“以人才支撑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招商引资理念。促成了长电高层到滁考察。第二次,江山赴江阴,带领市开发区进行深入洽谈对接,达成合作共识。第三次,韩先聪、江山两位领导再赴江阴,共同与长电集团敲定投资事项,两位领导回滁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加快项目落地开工。11月2日,在滁州君家酒店举行了正式签约仪式,4天后在城北新区世纪大道北侧又举行盛大开工庆典仪式,省政府副省长花建慧出席了仪式。

    这个项目落户滁州后,长电集团为妥善处理与江苏省高层的关系,兑现原来承诺,不得已又在原计划投资地投资一个小项目。事后许多人形容这是一次“虎口拔牙”。

    2010年3月,滁州市委书记韩先聪、市长江山非常繁忙。 

    3月2日至4日,韩先聪、江山率领滁州市党政代表团到江苏泰州、南通、盐城三地,就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工作进行学习考察。3月11日,韩先聪会见上海经济考察团。3月24日下午,韩先聪与来滁考察的西门子高层进行会晤…… 

    3月21日上午,滁州市开发区内热闹非凡,申花坂田电器等150个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同时开工,总投资达110亿元。韩先聪出席开工庆典并讲话。 

    这是2010年滁州重点项目第二次集中开工。第一次在1月23日,共有90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规模60亿元。江山出席开工庆典并讲话。

    从滁州“当家人”忙碌的身影中,人们不难发现,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招商引资已成为滁州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而市开发区的发展,在“当家人”的心中很重、很重!  

    不仅韩书记、江市长率先垂范,市里其他领导也亲历亲为,支持开发区招商引资。2009年6月21日,开发区上一任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现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何希勇与邢高主任来到福建晋江市盼盼食品集团总部,拜访蔡金垵董事长,看到董事长闷闷不乐,何希勇忙问:蔡总遇上什么不开心的事?一向直爽的蔡总道出原委。原来6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福建省视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作,专程考察了盼盼食品集团,高度评价了集团立足农业深加工产业、创新跨越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令蔡总兴奋不已,看到新的商机。不曾想,几天后,央视等媒体只作了综合新闻报道,其中盼盼食品画面只有短短5秒钟时间。一向重视企业形象宣传的蔡总为此很郁闷。

    了解情况后,何希勇当即表示,央视的宣传由我们帮助协调。随后,何希勇和邢高直飞北京,利用自身人脉关系,在央视新闻节目上作了专题报道。看到节目播出后,蔡金垵董事长异常兴奋,当即表示,原来已与安徽某市签订框架协议废止,决定把集团国内最大的第十六家加工基地落户在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9年9月18日下午,在福建省晋江市举行规模空前签约仪式,当地200多家知名企业老总全部到场捧场祝贺,韩先聪、江山借此机会,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推介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次也没来过滁州考察的乐隆隆食品公司董事长蔡笃佳听了“铁哥们”蔡金垵的介绍,当场签了投资协议。

    当年12月26日上午,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在滁州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三运出席仪式,盼盼食品又包机邀请了200多名企业家参加庆典活动,专程考察了滁州投资环境。

    从此,在晋江引发了一场“转移滁州潮”, 先后有24家晋江食品企业落户,投资规模超过80亿元,其中晋江市五大食品龙头企业中有盼盼、雅客、蜡笔小新、金冠等四家企业转移到滁州,同时,还吸引21亿元的银鹭食品、10.6亿元的六个核桃两家非晋江大型食品企业入驻滁州,滁州食品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有望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休闲食品加工基地。

    这不仅又是一次“虎口拔牙”,也是一次漂亮的“一网打进式的歼灭战”。

    把投资者引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留得住、扎下根,把项目做大做强。

    盼盼食品集团蔡金垵董事长将投资8个亿的项目重担压在了长子蔡镕骏身上,24岁的蔡镕骏刚到滁州时,两眼一抹黑,韩书记叮嘱开发区工作人员,不仅服务好项目建设的事情,还要像保姆一样,把服务延伸到解决吃饭、洗衣、住宿、用车等问题上来,让项目得以迅速推进。蔡镕骏告诉记者,韩书记经常晚上一个人来到工地,考察项目进展情况,询问遇到了哪些困难。说起在滁州的感觉,蔡镕骏说,第一,市领导是诚心与我们交朋友,讲信用;第二,“大滁城”建设让滁州人上下一条心,很团结。  

    在韩先聪、江山等市领导的高位推动下,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滁州。今年先后有投资3.4亿欧元的西门子新家电、30亿元的格兰仕电器、20亿元的永强汽车、40亿元的长丰汽车整车生产项目签约落户开发区。入驻的世界500强达到5家,分别是博世西门子、曼内斯曼、霍尼韦尔、雀巢、基华物流。

    “贴身保姆”

    “帮办中心自成立以来,曹哨兵、李树两位副市长先后挂帅,坚持边筹建、边探索、边开展工作,形成了周报告、月调度、季督查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了‘百日竞赛’会战活动,先后安排了70家市直单位帮办服务了143个项目,实现了36个项目竣工投产,46个项目开工建设。”市帮办中心副主任胡明英这样介绍。

    今年以来,市帮办中心开展春季会战、夏季攻坚、秋季冲刺三大行动,积极向代办服务转变,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机制,个性问题实行“三级接力倒查落实”机制,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实行专项调度机制、典型约谈机制和督办考评机制,全力推进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

    时隔一年多,帮办树立的品牌效应正在逐步放大和显现。可以从众多项目落地建设上直观体现出来。

    “我们考察了苏北很多城市,也到皖北的宿州、淮北等地看了,但我们最终落户滁州,滁州市委、市政府的招商力度大,帮办中心的工作细致而周到,帮办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驻点解决项目落地各种问题,项目建设一路‘绿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选择滁州是明智的。”滁州招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招友站在崭新的现代化厂房前讲述着项目选择落户滁州的原因。

    在忙碌的建设工地上,安徽乐隆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笃佳告诉记者,“在这里我们不仅体会到市委、市政府的优惠政策,也深刻感受到了帮办单位‘一条龙’服务的巨大作用,在前期的工地临时用电、用水,建筑、规划许可、工商、环评、消防、质检等诸多工作中,帮办单位全程运作,变帮办为‘帮干’,为项目业主解决了一切后顾之忧。建设期间,帮办单位定期‘上门服务’为企业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和困难,实实在在地帮了企业大忙。”  

    安徽港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聂才淞告诉记者,滁州市委、市政府为项目落地创造了优良的投资环境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帮办中心和帮办单位全方位贴心服务让项目落地和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走进城北新区的安徽申花坂田电器工业园内的施工现场,塔吊高耸林立,机声震耳欲聋,往来穿梭的各类机车,挥汗如雨的施工人员,建设场面恰如五月的天气,绚丽多彩又生机勃勃。“安徽申花坂田电器工业园项目从去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帮办责任单位帮助解决了一系列问题,项目建设驶入了‘高速路’, 一期工程今年10月可以投产。”坂田项目负责人于洪清告诉记者。

    滁宁快速通道西侧,花园西路东端,两幢巨大的灰绿色现代化钢构厂房安静地矗立在场地中央,3栋职工宿舍和办公楼即将封顶;现场各类机械在建设工地穿梭忙碌着,200多名建筑工人分散成多个小组,正奋战在各个角落。这就是滁州博润电脑配件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的场景。无法想象,项目从开工建设到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  

    事实证明,在所有帮办人的共同努力下,在“贴心保姆”式帮办品牌力量的感召下,一大批龙头企业矗立开发区,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亮剑”精神

    “弯道超越”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

    领导率先垂范、攻坚克难;广大干部员工迎难而上、奋起直追,在弯道上起跑、冲刺,赶超、跨越。

    开发区的事业要发展,关键是要选好人、用好人,正确地识人用人,对于全面加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市开发区工委书记王图强说,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是“赛马场”、是“试金石”,在这里,优秀人才要能闪光,能一马当先,脱颖而出。为此,工委面向全国公开招考专业招商干部10名。市委先后从公开招考的副县级干部中安排5人到开发区锻炼,同时从市直抽调30多位干部充实到市工招园办公室和帮办、帮扶中心工作。

    作为滁州市开放的窗口、改革的试验田、发展的加速器,开发区主动把发展放到大滁城格局中去定位和谋划,认真研究与开发区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攻坚聚合人心,让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合心,在目标上合力,在力量上合拍。全体干部职工提高执行力,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做到信息传递快。突出工作落实,对交办的事项事事有反馈,件件有回音。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高效的执行力增强突破力。

    军人出身的管委会主任邢高,最突出的气质因素是雷厉风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专注坚定。他说,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之所以总能出奇制胜,主要因为他有一支能够在打仗时“嗷嗷叫”的队伍。

    历史拐点处的开发区,同样需要这样一支队伍,同样需要“亮剑”精神。

    走进开发区的办公室大楼,记者发现,从领导到具体办事人员,走路办事风风火火,显得既年轻而又干练利落。对前来办事的客商和群众,工作人员主动上前,热情招呼。在这里,听不见“官腔味”,没有“脸难看”。

    在创业实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白加黑”和“5+2”工作机制,机关同志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保证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任何人。大家一起扎实苦干,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领导在一线指挥、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锤炼、作风在一线转变。

    2011年3月13日下午,星期五,开发区管委会会议室正紧张地召开会议,内容是如何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会议要求,干部全体出动,每人在两天之内为某企业招工1人。像这样为一个企业解决困难而特别召开的会议在开发区数不胜数。每当企业有困难时,邢高都毫不犹豫地把任务接下来。他说:“对企业所有的困难,无论大小我们随叫随到随办。如今,在开发区,每个人都有了这种意识:为企业解决困难,一是没有退路,二是从不埋怨,三是要满腔热情。” 

    开发区招工负责人周仁君说:“我们建立了招工平台和网络,共储备登记工人信息2万余人,去年企业录用突破1万人。”2010年春,康佳电器等三个企业要求在15天内组织3000人应聘,开发区仅在4天时间就组织了3500人应聘。康佳电器高管人员由衷地赞叹:“开发区的人力资源配送工作是一流的。”    

    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开发区来说,时间就是发展。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开发区“坚持‘快’字当头,‘好’字保障,雷厉风行”。 

    工业项目实行领导挂点和定期调度机制。管委会每个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至少挂点一个项目,挂点人每周至少到项目点工作半天以上。仅去年下半年,管委会累计现场办公186人次,解决了各类问题200余个。为统一协调推进项目建设,采取了“一月一调度”、“半月一摸底”等办法,及时解决了企业困难,大大提高了项目开工率和履约率。 

    热情的服务,火热的发展,传递着“热能”的开发区正书写着赶超跨越的新篇章。

    一幅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生动场面随处可见。 

    今年5月29日晚,开发区城北新区某处工地施工,造成自来水管道破裂,致使申花坂田工业园片区停水。情急之下,申花坂田负责人给管委会副主任夏广北打来救援电话。夏广北副主任立即与市消防大队取得联系,市消防大队在人员、车辆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紧急抽调一台消防车,载着满满一车水,顶着炎炎烈日,义务来到申花坂田工地给工人们送水,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下工夫、花血本抓好服务”在开发区已经成了一种共识,并加快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常规服务向创新服务、浅层次表象化服务向深层次人性化服务“三个转变”,切实做到“保姆式”、“细节化”服务。对企业交办的一般事情,当天办完;特殊事情,三天办完;特别难办的事,也不能超过规定时限。为实现这个承诺,开发区的干部付出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放弃了无数个周六周日,个中甘苦唯自知。

    市长江山点评说:市开发区的班子是一个激情洋溢的班子,不仅敬业,而且还有“精气神”;市开发区是一个大胆闯荡的战场,党员干部能文能武,很好地诠释了“没有大胆子,招不来大厂子;没有大服务,引不来大客商”的理念。

    赶超跨越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实道理。”市开发区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构筑大平台,谋求大发展。

    (一)招大引强,打造基地

    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坚持招大引强,重视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行业龙头企业,对重大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创新招商方式,努力实现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自主招商向合作招商、招企业向招产业、招内资向招外资的四大转变:

    ——专业招商。组建专业招商分局,分赴产业集中地开展专业招商,先后引进各类龙头企业30个。聘请已落户开发区45名企业家作为首席招商顾问,开展以商招商,成效明显。王律昌、蔡金垵、蔡笃佳和晋江市政协秘书长王金墩先后引进众多项目。

    ——规划招商。聘请专家编制家电、照明、食品等产业发展规划,在浙江宁波,广东东莞、中山,福建晋江等地召开产业规划推介会,组织专家与企业家开展面对面交流洽谈,增强招商针对性。新能源照明、绿色食品两大新兴产业平地而起,迅速成长为开发区主导产业。

    ——产业招商。针对主导产业制定招大引强优惠政策,强化本土配套,实施“双鼓励”政策,即鼓励本地主机厂全面配套使用本地产品,鼓励外地配套本地主机厂企业迁入滁州,延伸主导产业链条。未来三年,开发区家电产能将由目前2000万台(套)发展到6000万台(套)。电冰箱、空调、彩电、家电成套设备的本地配套能力分别为80%、70%、40%、60%。

    ——合作共建。加大与发达地区开发区、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共建力度,引导整体转移。与南京高新区合作共建宁滁产业高新示范园,首期占地700亩,已承接10个项目,总投资达到54亿元;与浙江省玉环县政府、玉环汽摩配协会、阀门行业协会达成合作协议,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浙江机电产业园,首期占地2100亩工业园项目已经启动, 26家龙头企业入驻。

    ——引进外资。开发区加大对世界500强以及港台优质企业跟踪力度,成功引进美国霍尼韦尔进驻滁州,促成西门子投资3.4亿欧元新上冰箱等家电项目、香港蜡笔小新投资6亿港币生产食品项目,天大石油管材与法国瓦卢瑞克曼内斯曼钢管公司成功合作入股,引进1亿美元资金;银兴电气与加拿大客商合资8.2亿元人民币生产冰箱VIP真空绝热板,成为美国通用等知名品牌配套供应商;康佳电器与日本东芝合作,被指定为其冰箱ODM生产厂商。去年实际利用外资6685万美元,今年1至8月份更是爆发式增长,达到17030万美元,同比增长300.4%,占全市总量的58.4%,位居全省开发区第四位,紧随合肥、芜湖、马鞍山开发区之后。

    (二)自主创新,转型升级

    摒弃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发展思路,跳出“拾到篮篮都是菜”的传统观念,抬高门槛,对亿元以下项目和投资强度低于每亩200万元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在“高新技术”上做文章,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加速主导产业聚集,重点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和企业。制定《实现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暂行办法》,建立自主创新基金,引导企业创新。与中国家电研究院合作建设安徽分院,在研发、培训、中试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复旦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开展对接,合作引进柔性显示器项目。

    科技创新贡献卓越,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企业自主创新迈出重要一步,安康电子全部转产高端平板电视机,跨上年产电视机300万台台阶,扬子空调、安兴彩纤正在建设国家级实验室,银兴电器VIP真空绝热板技术走在行业前列,市场供不应求,康佳电器、新康达、科创模具纷纷为世界知名品牌家电企业配套和贴牌生产。目前开发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0家,已建成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家,孵化面积达20万平方米。在育优培强,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注重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国内知名企业入驻,2010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1个。同时,开发区还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评审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被省科技厅评定为安徽省首家绿色照明产业高科技生产基地,在今年年初又被评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10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8.6亿元。

    (三)优化环境,搭建平台

    坐落在城北的滁州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园是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占地面积1373亩,总建筑面积约101.8万平方米,涵盖工业厂房、研发中心、职工宿舍、其他配套设施用房等多个园区。不仅是滁州市成立以来投资最大、功能最全、档次最高的工业地产项目,也是全省首屈一指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实现了水、电、路、气、土地各种资源的集约利用,有效地减少了规划、征地、审批、建设等时间周期,是各类工业企业快速入驻的承接平台。   

    创新融资方式。成立了同创公司,融入4亿元建设资金;组建成立开发小额贷款公司和国元小额贷款公司,为转移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先后设立项目基本建设基金、企业发展扶持基金、产业发展支持基金、中小企业帮扶解困周转基金和企业发展奖励基金等五大基金,支持产业转移项目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30亿元资金,建设了10万平方米家电配套园、20万平方米滁宁高新示范园和100万平方米产业转移中小企业园,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厂房40万平方米。加快道路建设,完成了城北路网,开工建设徽州大道、苏州路、杭州路、淮北路、安庆路、扬子东路和世纪大道等七条断头路,通车里程超过100公里,加快供水、供电、供气和排水、排污配套建设。

    完善功能,提升服务能力。编制规划了后勤服务中心、新市民公寓项目,启动建设了临时活动板房和白领公寓楼项目,为入园企业提供食宿、社会化服务。对接“大滁城”建设,推进产城一体,引进国际商城、奥特莱斯直销广场、长江财富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项目。搞好拆迁安置,完成拆迁面积80万平方米,续建长乐、天乐、银河安置小区,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官塘、21万平方米金燕、55万平方米城东、20万平方米龙山等安置小区,推动和谐拆迁。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走在开发区,虽然厂房林立,但天空蔚蓝,空气清新,背后的琅琊山显得格外青翠。看着欣欣向荣的场面,许多前来考察的客商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在这里,各行各业像向日葵一样,迎着朝阳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滁州的“新客厅”,一座正焕发迷人风姿的现代化新城。

    万箭蓄发

    在市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的背后,人们看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直接推动。

    2009年初,国家重新启动了省级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审批工作之后,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要求市开发区全力以赴做好申报升级工作,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带领相关方面负责人赴京汇报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门班子,推进升级申报工作。开发区也迅速开展升级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等准备工作。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袁华亲自赴京、赴省对接沟通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争取支持和配合,使申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申报的过程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但申报本身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王图强书记告诉记者。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滁州开发区最终以产业特色鲜明、集约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在众多申报的开发区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国家级开发区这一“金字招牌”。

    王图强书记表示,市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是整个滁州市的共同财富,我们要打好这张牌,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辐射惠及全市更多的区域和企业,为全市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将更加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更加注重大项目和品牌企业的引进,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资本运作,力争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主窗口、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引擎、推进自主创新的主阵地。

    时代,又一次急切地呼唤滁州开发区。

    邢高主任介绍,滁州市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市直各有关部门鼎力相助的结果,也是开发区全体干部职工和各位企业家、员工,在历任开发区领导打下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主动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工程,凝心聚力谋发展、奋力攻坚求突破的结果。

    邢高说,虽然市开发区已经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但也的确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近几年一直保持较高增幅,与宿迁开发区以及省内第一方阵开发区的增幅不分上下,实现了“追”的目标,但在总量和质量上还有差距,在实现“超”、“进”目标上还没有大突破,我们必须继续拉升标杆、不断提速,只争朝夕、全速起飞。

    为此,在“十二五”期间,市开发区将把着力打造“泛长三角新兴产业新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首选示范区、滁州新一轮经济发展增长极”,作为市开发区新的三大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建立充满活力的生态型产业新城这一目标,进一步加速推进“二次创业”工程,确保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两番,经济总量由目前占全市1/15发展到1/7,并进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全面实现“追、超、进”目标。

    关于近期发展目标,邢高介绍说,市开发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调,以跨越发展为主旋律,紧紧围绕招商引资扩体量、项目建设提速度、园区建设抓配套三大重点,全力实施“12345”专项攻坚行动计划,即锁定一个目标、扭住两个关键、实现三个突破、完善四个保障、聚焦五个年建设。把宿迁开发区和马鞍山开发区作为省外、省内追赶跨越的两个标杆,继续实施“4566”发展目标,确保规模以上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分别增长40%、50%、60%、60%,分别达到7.85亿元、60亿元、90亿元、130亿元,争取8亿元、66亿元、95亿元、146亿元,并力争省级高新区获批挂牌。   

    一个更加响亮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更加光荣的使命催人奋进,万箭蓄发。

    以1992年为起点,近20个年头的创业发展已经成为历史。2011年,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放下荣耀,把时间归零,轻装出发,以更加勃发的雄心壮志,充满豪情地迎接新挑战。

    下一个20年,在这片土地上,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必将书写一段更加精彩的新传奇。

    省委书记张宝顺视察开发区企业

    省长王三运出席全省示范区建设现场会

    作者:钟成玉 张海涛 陈昌富  摄影:顾玉龙 蔡军部

    市开发区城南工业园

    昭阳工业园

    马鞍山路

    承接产业转移中小企业坊

    市开发区重点企业生产线

    国际车城

    官塘安置小区

    家电配套园

    企业白领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