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签是什么:讲义: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04:53

讲义: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一)

 作者:闻柒幾 出自:Ich Liebe Dich浏览/评论:129/0 日期:2008年6月6日 20:43

讲义: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一)

讲授:彭富春 整理:袁 袆

——*第一节*——

我们这学期的课程安排是这样的:周一晚上,我们讲课的内容,按照我们课程的要求,是讲西方美学原著选读,或是专题研究。我们在这个课名下面,就具体讲一个人——海德格尔晚期的美学。这个我们还要具体化,具体到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大家听完这个课,能把什么是海德格尔讲的“诗意的思想”跟一般我们所讲的诗意的思想,能够直觉、本能地区别开来,这个课的目的就达到了。请我们的同学们,一定要找到我的这本书——《无之无化》。星期三的晚上还是讨论班,我们的博士、硕士、本科生,乃至校外的同学都可以参与,一切爱好哲学、美学的同学都可以参与,形式是请一位同学做报告,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然后老师点评。这里我预先提个要求,我们报告的主题是以美学为主,也可以旁及哲学,艺术。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个套路,包括今晚和周三晚上,我们做的一个基本的事情就是文本解读,大家一定要找一个经典文本,无论古今还是中外的,对它进行解读,进行重构。范例在什么地方呢?我给大家讲海德格尔也是一个文本解读的方法,海德格尔书太多,一百卷,我们不可能一一来读,一一来讲——大家知道,这样三年、四年也不可能读完,所以我们把他最核心的东西拿出来讲。至于像这个短篇的解读,中国的很多哲学、美学文本很短,大家可以单独进行解读。请大家关注我最近的博客,上面关于《周易》的解读,还有《大学》、《中庸》,注意老师怎么解读。这不意味着我的解读是最好的,唯一的,但它是一个套路,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一再重复重要的经典,西方十本,中国十本,这都在我博客上有,请我们的同学,无论读书写作还是做报告,就一定围绕这些基本的经典作品做文章,一定要去读这些文本,首先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说的,把他们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然后自己再去想办法创新,没有这个基础,你没办法自己创新。大家不要蔑视“孔孟”、“老庄”。按照过去的说法,五百年出一个,一千年出一个。虽然有些人对于丹讲孔子很生气,这个大可不必,我觉得也可以宽容。因为她本身不是讲给我们硕士、博士来听,她是讲给电视前的观众来听的,他们很多只是一个哲学文学的爱好者,大家应该以一个宽容的心态来对待。

这些是我们讲的一些基本的东西。

进入主题——海德格尔晚期的美学思想。

大家知道,海德格尔从来不说,自己有所谓的哲学、美学思想,但是我们用一个通俗的说法,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诗学。这个集中的文本我还要说的更具体一点,大家就根据我的博士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居住其建筑。这个就请我们的同学们事先阅读一下,一共就二、三十页。反复阅读。注意,我这里不是要大家注意我有什么思想,这是对海德格尔的一个重构,基于海德格尔自身的文本,对他进行解读,这里最主要的是请同学们通过我这样一个桥梁,走向海德格尔自身。大家知道,你达到海德格尔自身,老师这样一个桥梁就不需要了;大家如果再达到思想自身,那么连海德格尔都不需要了。但大家先别急,在还没走到那个目的地之前,这个桥梁还是非常重要的。

海德格尔晚期的思想,与我们美学相关的就是“诗意”、“诗意的居住”。那么什么是海德格尔讲的“诗意的居住”呢?我们先对它做一个大致的描述。这里所谓的居住,就是指我们现在的生活,但是呢,并不狭隘地等同于我们住在一个狭隘的建筑物之中,这个跟我们现在说的建筑有所关联,但并不是我们所讲的建筑学意义上说的住房。这里“居住”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所以我们不能用一种狭隘的建筑学的术语去理解它,如果用海德格尔惯常的说法,这个居住就是Existenz。大家一定要注意,海德格尔所使用的语词,它跟我们一般所使用的语词有什么关联,但是又要注意有什么差别。那么诗意呢?差别就更大了。我们一想到诗意,大家注意,我现在讲的是词,但我们已经进入到思想了,大家不要觉得这些是我们要抛弃掉的东西,我们已经处于思想之中,处于道路之中。我们刚才讲的居住。首先可以联系到我们住在一个建筑物当中,但是呢,海德格尔所说的,人存在于一个世界当中,存在于大地之上。“诗意”,大家注意,海德格尔所讲的诗意跟我们日常语言不一样,同时,跟一般哲学语言表达上意思也不一样。正是这样一个核心语词,将会贯穿我们本学期的讲课当中。一讲到“诗意”,如果我们学习一种所谓的,按照西方说法,现象学的方法,或我们中国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或者说,用我的一种所谓无原则的批判的思想——这些标签都是次要的——我们把“诗意”本身说出来,首先注意,要去掉我们对“诗意”的各种思想的遮蔽。首先“诗意”是什么?诗情画意。比如像中国的文人骚客,看到美丽风景就会感慨一番。比如说武汉大学樱花开了,如果我是诗人的话,我肯定充满了诗情画意,去写落樱缤纷……会想到爱情,会想到死亡,还会想到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的人们所想不到的东西。但是这种诗情画意,大家注意,是在强调一种感性的情感的东西,其中更多的是一种激情性的东西。诗情画意作为日常生活中对诗意最一般的理解,直接呈现给我们。而且这样一种意义,成为了我们对现在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居住”的一个最普遍的误解。我们从事哲学研究,美学研究的同学,和我们房地产开发商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在北京开会,就发现很多地方写“诗意的栖居”、“审美的生活”。那么房地产讲诗意的栖居,就是说我们建起一个庭院,比如像万科,建筑一个房子,跟我们通常的房子不一样,旁边有山水有庭院,还挖条沟,杨柳成行,有天鹅,有野鸭……这种诗情画意尤其凸显的是什么呢?居住在一种美丽的风景之中,这种风景又能激发人的情感。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比较多的,但是这种日常思想,又跟我们的诗学传统又有某种关系。这是一种对“诗意”最传统最直接的看法。

那我们再看看西方怎么说。说起西方,我们要把它具体化。比如说亚里士多德诗学是怎么说的,比如说柏拉图诗学怎么说的。我们知道柏拉图讲诗人,他是被灵感所灌注的,是模仿。但是他们对诗意本身又有什么规定呢?Poetics,翻译成诗学,现在也有人说这个翻译错了,因为这个词来源于制作,创作。所以里士多德所讲的诗学,我们可以把它说成是创作学,创造学。那么如果把poetics理解为制作或创造的话,大家就要进一步思考,这个创造的含义,这个到涉及到海德格尔如何分析创造——给予一个尺度。我们中文有个很好的说法——立法。大家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poetics,再看西方的这种精神,比如说我们看看康德。康德我们都知道他的名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是自然律和道德律。但是大家还记住康德的另外一个说法——人给自然立法,也就是我们讲的主体性,包括被动地接受自然的规定,人主动地为自然确立规定。那么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康德哲学,乃至整个德意志唯心主义,都具有这种诗意的思想。但是这种诗意的思想,不是诗情画意,是设立、创造。这个说法不是我的说法,大家看看胡塞尔在论德国近代哲学的时候,就使用了这样一个说法,“诗意的思想”。他在谈尼采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观点。这就是我们很多人,讲德意志哲学是诗意的思想,一个所谓抽象的哲学,思辨的哲学是诗意的思想,跟我们中国人讲的诗性的智慧,有人觉得这两者之间是很难理解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所谓中国的诗性智慧,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系统,跟西方,尤其是德国的诗意思想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思想跟我们说的海德格尔的“诗意的居住”都不一样。

那海德格尔所讲“诗意的居住”是什么呢?叫做接受尺度。大家注意,谁接受尺度?人,接受尺度。那从哪里接受尺度?从海德格尔讲的世界,从天地人神接受。这是海德格尔讲的“诗意的居住”,跟我们日常讲的,理论的不同地方,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海德格尔援引了荷尔德林这句诗“人,诗意地居住在这个大地上。”我们也可说用旧瓶装新酒,海德格尔对此与荷尔德林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荷尔德林讲的“人,诗意地居住在这个大地上”,是在制作、设定的意义上来理解的。海德格尔讲的是接受,不能混淆了,两个人说的是不一样的。德语是这么说的:Der Mensch dichterisch auf dieser Erde wohnt。这是海德格尔讲的“诗意的居住”的基本观点,请大家一定要明确。但是这里同时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如何诗意地去居住?这就相关于建筑。那么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这里的建筑意味着什么?建筑就是居住,建筑并不是手段,不像我们一个建筑工人辛苦建房子,然后让有钱人去居住。人类的建筑就是他去居住的方式,人类的居住并没有其他的方式,人类的居住就是建筑,因此,德语的建筑是bauen。如Bauhous(包豪斯)就是建筑之家、建筑房子,对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乃至美术有很大影响。建筑在德语当中,相关的首先不是建筑工人,而是农民(Bauer),大家就可以看出建筑首先是什么?是让我们的植物动物,如其所是地生长,维持其的本性,而不是像我们过去所说揠苗助长。建筑首先是农民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其次,才是建造一个建筑。这里,我已经提醒同学们,我们这里讲的建筑,是居住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生存的一种方式。那么它就自然跟思想相关,我们的思想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去思想,就是去生活。所以说,一种思想在根本的意义上,是建筑性的。如果说一种思想是建筑性的,那么我们自然就会考虑到一种它跟存在的关系。那也就是说,对存在所谓的意义,去思考存在。我们现在一般所讲的这个公共建筑,还有民用建筑,跟我们这里所讲的建筑又有什么关联呢?当然有其关联。因为建筑在其本性上是让居住,去思考,如果我们的公共建筑、民用建筑也能在这个意义上被规定的话,那么它也就摆脱了现在建筑的一些困境。

——*第二节*——

下面我们把海德格尔的整个思想放在他的框架之中,或整个现代框架之中,来进行透视。

我们刚才主要就海德格尔晚期思想核心——“作为诗意的思想”,就他所讲“诗意的居住”及其建筑,来作为一个关键点来透析他的思想。请同学们注意,我们说海德格尔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有所谓的哲学、美学,乃至诗学思想,但是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学科存在、建制存在,因此我们也还使用这样一个大家普遍采用的语词来表述他。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他的独特性所在。请我们的同学们有些基本工作要做一下:一个是大家要把海德格尔的基本文献看一下,作为入门文献,我推荐比梅尔写的《海德格尔》这是关于海德格尔的一个通俗读物,在海德格尔学界应该说是家喻户晓的。请大家拿商务印书馆的中文版对应英文版来看。这个书,带有传记性质,所以文字很美,很简明,同时还有图片。大家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书,了解海德格尔其人其书。这是我们推荐的第一本书。第二本书在高级研究中心曾经复印过《海德格尔基本著作选》。这两本书是大家了解海德格尔生平、思想最重要最基本的书。国内的众多海德格尔翻译家、研究家的书大家也可以读,这里我绝对没有偏狭的想法,但大家一定注意,要有一种眼光,对同一个东西要看不同的人是怎样去翻译、解释的。千万不要站在某一个人的立场去反对别人。除此之外,《无之无化》作为这个课的教材,大家一定要把相关的章节看一遍。此外呢,还有我的两篇论文,如《评西方海德格尔研究》,借此大家可以看看西方人是怎么评海德格尔的,西方研究海德格尔的几个套路,一个是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套路,从这个道路出发,对海德格尔最核心的思想,西方怎么看;再一个是分析哲学,看看分析哲学如何批评海德格尔;还有所谓解构哲学,德里达他们如何解构海德格尔思想。大家把这些看了再回头看我们中国对海德格尔的研究,自然就可以获得一个眼光来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那么除这个任务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海德格尔以前的西方哲学。这是我们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来看海德格尔的地位。这个是我们学习、训练的一个基本态度。我们一定要在注重哲学训练,而不只是把我们这个训练作为一个拿学分、学位的手段。而是要考虑到将来这个东西会起什么作用,否则,回过头来会后悔。当然大家可以说,干麻一定是海德格尔呢?可以是孔孟老庄啊。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个一定要包容,一个真正伟大的智慧要包容,古今中外都要兼通。有人喜欢比,说海德格尔比老子差远了,这种比较没有意义的,个人思想各有特点,我们千万不要把西方的东西当作是我们古已有之。这是关于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态度。

下面我们要进入海德格尔的基本思想,还有一些需要强调。我们理解海德格尔,首先要去掉三个东西:

一是去掉日常性的理解,这我不想做太专门的解说了。我们不能从日常观念出发去理解海德格尔,就像我们刚才讲的“诗意的居住”,这些词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遇到的,经验到的。但是,我们要注意,一方面他跟日常生活的用法有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天壤之别。差别在什么地方呢?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所谓日常的观念,往往是具有遮蔽性的。也就是说,日常在普遍应用这样一种熟视无睹当中,真正的思想是被遮蔽的。大家不要被流行的东西所传染。包括于丹等人讲孔孟老庄,她是针对大众的,但这对思想本身充满了遮蔽。这请大家注意,日常的东西有它的合理性,纯粹的思想也有合理性。我们不能要求百家讲坛变成哲学讲坛;反过来呢也不能用百家讲坛来取代我们的哲学讲坛。我们如果能认识到这一差异,我们的同学就不必要去崇拜于丹也不会反过来去贬她。我们理解海德格尔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虽然“居住”和我们日常的居住、建筑相关,但绝对不是我们日常说的居住,也不是我们建筑学所讲的居住。所以请同学们注意不要混淆。

二是不要从西方传统理论出发。我们很多同学,尤其是学西哲的同学,都知道康德、黑格尔,柏拉图,用他们的思想去理解海德格尔,但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知道海德格尔的思考是反西方形而上学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海德格尔的东西形而上学化。这具体在语词上面有一个重要的差别: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是概念式的。而海德格尔呢?是语词。语词和概念是不一样的,语词是形象的。稍微熟悉海德格尔文本的同学都知道“林中空地”、“宁静的排钟”、“东方的黎明”……都是使用这样一些喻象。但是,是不是只是呈现于这样一些比喻之中呢?是用这样一种比喻把事情本身揭示清楚,所以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海德格格尔讲的不明晰,或是要把它概念化。举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说海德格尔讲语言的时候,他曾经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宁静的排钟”,他讲这个语言的本性,就如同这个“宁静的排钟”一样。这个所谓的排钟,对于西方人来说,它是什么?教堂钟声响起的时候,最重要的时刻是什么?晨祷,祷告。是人跟上帝对话,聆听上帝的话,聆听上帝的道理。这就有个文化差异,我们中国说钟声的时候,会想起编钟,寺庙……对“宁静的排钟”缺少经验。海德格尔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语言的本性如同“宁静的排钟”一样。但我们国内很多人就有很多其它的理解,包括有的人说我这个“宁静的排钟”翻译的不像一个哲学的概念。说的很对!在于,这个“宁静的排钟”的确不是哲学概念。但有的人非要把它变成哲学概念,这就有问题。因此,我们特别请同学们注意,不要用概念去理解海德格尔思想。

三是我们特别强调我们中国人,尤其现在说中国的崛起,很多时候我们想用我们中国的思想去附会海德格尔,这已经有了先驱的。当然,这首先在于什么呢?海德格尔对于中国的思想的确很感兴趣,他研读过《老子》,研读过禅宗,在他众多文本当中,引用过《老子》、《庄子》文本,同时对禅宗很有兴趣。而且他说了这样的话,如果他没有说错的话,铃木大拙所说的东西正是他所说的。铃木大拙是日本一个非常著名的禅学家,让西方接受了很多禅宗的思想。而且在我们讲述过程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的很多思想,跟我们道家、禅宗有相似点,但是两者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请同学们看看我关于海德格尔跟庄子比较的论文。海德格尔的确对中国思想有兴趣,但后来这个思想受到误解。首先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有部分中国在国外的学者,他们用中国传统老子、庄子的思想去比附海德格尔的思想,后来一直到国内也有人在从事这样一种比较性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大家千万要注意,不可能把海德格尔老子化、庄子化,也不可能把他禅宗化。这里我们有几个核心的语词,海德格尔也讲“道”,老庄也讲“道”。但是这两个“道”不是一个“道”。海德格尔讲的“道”是语言之“道”,是语言自身所呈现的“道”;而中国这个“道”是自然之“道”,是非语言性的。我在我文章中特别强调这二者的差异。但海德格尔在研究老子的时候,他为了反西方形而上学,借助了老子这些话。他特别强调,老子和中国语言的这个“道”,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道路,一方面是言说。但是大家可以看一看,老庄哲学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把这样一个“道”变成了语言?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道”我们可说是道路,或是不可言说的神秘东西,而可道的“道”才是语言,但这种可道的“道”恰恰不是西方所谓“太初有道”“道”。这是非常重大的差异,我们千万不能把老子这个“道”,和海德格尔的“道”混淆在一起。那么另外一方面,禅宗讲的“不可言说”,这也是牵扯到海德格尔跟禅宗的一个相似之处。我们知道海德格尔和禅宗都主张“不可言说”,但这两个是不同的。对于海德格尔而言,所谓“不可言说”的东西是在“已言说之中”。而不是我们禅宗所讲的那个最高的最后的东西不可说。我们知道后来所谓的“狂禅”已经到了反对任何语言,反对任何言说的。而反对任何的语言、言说,在我们现在生活中变成一种对自己无能的遮盖。

这是我们讲,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具体要注意的地方。日常的语言,西方形而上学,中国传统思想,我们要注意其中的关联,但是最重要是要注意它的差异。那么说到最后,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海德格尔作为海德格尔去理解,去思考。而且我们如果去掉这样一个思维的先见,中西方传统的先见,去直接理解海德格尔的时候,它就会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就会发现他最伟大的地方——他直接跟思想本身,事情本身一同显示出来。所以,尽管他是用德语在思考,但我们这些汉语思考的人最后就会发现这样一些语词居然有如此奇特的意义。因为时间不多,我们就讲一个思想问题。思想和理论联系在一起,大家一听到思想,都会觉得很可怕。一个男人去思想,很可怕;一个女人去思想,更可怕。这在于这样想的人自身是没有思想的,他体会不到思想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神奇,多么的美丽。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我们受到一种偏见影响,什么“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大家想想,如果生命没有理论,没有思想,它哪还有绿色?正是思想与理论使得生命变得美丽。那么这个思想是什么思想呢?我们一般人听到思想就头疼,觉得太抽象,他没有发现思想本身有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比如说,海德格尔说思想的三个特性,真正的思想跟我们现在这种计算、绞尽脑汁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思想首先是倾听,然后是回忆,最后是感谢。我想这不仅对于西方人来说,而且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回忆和感谢,是很陌生的东西,思想和回忆和感谢有什么关联呢?但是事实上,在我们这样一个汉语的博大精深中其实已经包含了海德格尔这个说法,只不过我们中国人,没有像海德格尔这样,去思考,去言说。海德格尔这样一个思考和言说,就会提醒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汉语,比如思考回忆。我们在中文当中常说思念,甚至思恋,你爱一个人,就是老去思念她或他,这当中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回忆——此情可待成追忆。那么感谢呢?大家都知道,饮水思源,我们说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时候,我们的思念是什么样的思念?思考是什么样的思考?是一种感谢,感恩。因此我们要注意海德格尔讲的思想的特性,他虽然是从德语的渊源出发,对德语进行了一种再思,但也可以激起我们中国人来思考我们的语言,来激发我们汉语中具有的这样一个意义。比如我们现在的网络语言,很多是谐音,甚至键盘符号,拼音系统,它并没有激发出一个语词本来的意义,实际上是对我们汉民族语言的一种糟蹋。当然我并不反对同学们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化。但这与我们这里说的对语言意义的重新挖掘,思想的探索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对语言真正意义的挖掘,这是我们要向海德格尔学习的,从日常语言当中挖掘那种神奇的东西。

这是我们对学习海德格尔思想和语言的一个大致的态度。同学们也要注意,虽然我们讲的是一个德语的西方的东西,但是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要联系到我们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而且我觉得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提升自己。

下面时间不多,我们对海德格尔进行一个大致的勾勒。

首先,是对海德格尔思想定位的问题。我们讲西方的历史,上过我的“哲学问题与方法”的同学知道,我们讲西方的历史,根据一般的区分,西方所谓哲学的历史,主要是古代、中世纪和近代。那么这三个时代,一个根本性的主题,就是理性。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性和我们一般讲的理智是不一样的,跟我们中国人讲的天理、天性也是不一样的。什么是理性自身?理性是原则的能力。这个话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理性是提供一个原则,提供根据,所有形而上学的思想作为理性的思想都是提供根据,说明根据的思想;那么到了现代呢?海德格尔所处的时代,它的主题是存在,具体就是人的存在,那么存在和理性有什么关系呢?一般认为,存在是反理性的,至少存在不是理性。但是对于海德格尔而言,他所理解的存在,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反理性的。它比理性更本源,这是一个最恰当的态度。我们不是说,现在搞存在的就要把理性杀掉或反掉,而是说,注意理性有它的限度。到了后现代,所谓的信息社会,问题就主要是语言问题或文本问题。那么海德格尔处于那一个界面呢?海德格尔处于现代——存在这个界面。因此我们要注意海德格尔一方面跟传统的理性哲学有什么关联,这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反理性、超理性;另外一方面呢,跟后现代的语言又有某种关系,但是他又不完全是后现代的。海德格尔属于这样一个双重的边界当中。这是我们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的定位。这是海德格尔跟传统及后现代的关系。

那么就海德格尔自身而言,就同学们的理解都知道,他的基本主题,是追问存在问题。那么他追问的存在有什么特点呢?海德格尔所处的现代,这样一个所谓的存在刚好是不存在。这个所谓“不存在”从哲学表达上来说,就是“虚无”。如果用日常语言或诗意的语言来讲,就是所谓“无家可归的经验”,大家注意,这个词不是我们中文的捏造,而是德语、英语的一个核心词——无家可归性。整个现代的基本经验,就叫无家可归性,这还可以用一个专门的哲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反的经验”。这是海德格尔的主题和他的时代的主题的基本特点。大家要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海德格尔所思考的存在,跟一般所说的存在的不一样。这特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始终在经验虚无。也就是经验这样一个无家可归的困境,经验这样一个反的状况。这一个可说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奥妙。很多关于海德格尔的无论是大部的书还是小篇的文章,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没有意识到海德格尔“反的经验”,你是读不懂海德格尔从早期到晚期的著作的。

这样一个经验在海德格尔的从二十岁,四十多岁,到八十多岁这样一个漫长的思想生涯当中又有所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我们根据海德格尔自身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就是《存在与时间》,这是一般提的最多的,但这本书并不是海德格尔的代表作,而且是个残篇。但很多人把它当作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这是他早期最重要的著作,但不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时间》的主题是什么呢?研究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具体化是人生在世的世界。这个经验是什么呢?人存在于世界之中,就是存在于虚无当中。但是这里请同学们注意,这里的虚无,不是我们现在作为价值判断的无。人存在于虚无之中,意味着什么呢?人没有来源,没有目标,人是靠自己去存在的。去掉上帝这样一个来源,这样一个目标。这是他早期的思想,是世界,主要表达于《存在与时间》当中。

那么到了中期,他的代表作是生前没有出版,但已经散见于各个文本当中的一本书,叫做《对哲学的贡献——论生成》。这时候它的主要的观点是讨论历史,具体化就是讨论西方哲学史。核心是什么?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这时他得出的一个观点就是“真理的显现就是真理的遮蔽”。这个对中国人、西方人来说都不是很好理解。都说真理就是光明,他说真理不是光明,真理从黑暗当中显现。这是他的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现在要和他一起进入的阶段,就是语言阶段。这时的代表作是《通往语言的途中》。基本的主题跟前面是一样的,存在就是在虚无当中存在,真理的显现就是真理的遮蔽,这里,语言的道说就是语言的沉默。这都是一种悖论式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一点是违背我们日常的常识,同时也违背传统的逻辑。这也更进一步地验证了我们不能用日常的传统的思想来衡量海德格尔的思想的说法。那么这样一种反日常反传统的思想我们为什么感兴趣呢?为什么要学习它?大家注意:It is。这就是事实,存在就是这样。

这是关于海德格尔大致的一个框架。当然我们在讲授过程当中主要以语言阶段,这样一个“诗意的居住”作为我们的核心,我们也还会回顾他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考虑到它们的相关性,而且尤其要考虑到海德格尔在自身的道路当中是如何克服自己早期思想的局限性的。这里,用海德格尔自己的一句话来讲,思想本身就是道路,就是建筑,就是建筑道路本身。当然这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一条原野之路。

今天到此为止。(200803241830)